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老师怎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合集下载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收益呢?在实践中,我采取了一些具体方法。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1.课堂气氛和谐在课堂教学中,我自始至终地做到态度和蔼可亲,注意微笑着面对学生,保持适度的幽默,逐渐形成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思想逐渐得到解放,主观能动性逐渐发挥出来,逐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活跃起来,创造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我时刻关注:在课堂上若绷着面孔,不苟言笑,或高高在上,摆出一副真理化身的模样,就会影响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学生就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必然不敢也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会造成教师“一言堂”,教师说学生听的现象。

这样,学生就不容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学生积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不同于知识的接受,它们必须在一种坦诚、平等的关系中,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交流、借鉴及教师引导,才会渐渐形成积极的态度,才会渐渐养成丰富的情感,才会渐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尊重学生的选择我时刻树立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意愿,不强迫学生做一件事,而是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做。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商量的语气,让学生自己选择。

如布置课后作业时,我总是对小学生说“愿意做吗?作业多不多?”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很愉快,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按时完成作业。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去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没有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认识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

因此,我在授课的导语中,常巧妙地运用多种方法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引入正文做好铺垫。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

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

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

新课标下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

新课标下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

新课标下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创设平等的教学氛围传统教育观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授,教师有着绝对的权威,处于统治者的地位,是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学生处在被统治者的地位,是唯命是从的。

而新课程标准重新定位“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所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就成了语文教学中应有的理念。

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平等”就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前提,更是一种教育思想。

“平等”使师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敞开心扉,使师生的心灵沟通更加自然,使学生能真正的在课堂上“动”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平等不是师生在任何方面都有“绝对的平等”,而是一种“相对的平等”——思想上的平等,比如,课堂上学生有思考、发表独特观点的自由和权利等。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应以一种“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心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容、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更乐于参与教学。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句话也曾风靡一时,它的本义应该是好的,可真正做到的有多少人呢?谁真正在课堂上把语言、思想、情感的自由完全还给学生了呢?有多少学生成了自己语言、思想、情感的主人?在教学中,让学生做固定的句式、句段练习,让学生模仿教师读课文以及在评价文中人物时,只让学生说此人高尚阳光的一面,而暗示学生别去触及其阴暗的一面,也许教师的本意是好的,希望给学生以正面的教育,可是,深究起来,这难道不是一种不平等的现象吗——语言、情感、思想的不平等。

这些不平等使学生失去了质疑和批判的精神,使学生的“动”变得没有色彩。

教育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是探究前进的过程,所以,教育应当还给学生自由与平等,鼓励求异思维,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兴趣有了,成功的体验有了,自由的心灵沟通有了,平等的对话过程有了,学生能不“动”起来吗?三、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而我们却曲解其意,从“满堂灌”又走到了“满堂放”,有的教师为了贯彻“自主”,就两手一甩,纯粹放开学生去“自主”,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一、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

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

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寻求真理、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培育创新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受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三、开拓创新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

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

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

学生的能动性让语文课堂更加活跃

学生的能动性让语文课堂更加活跃

学生的能动性让语文课堂更加活跃
盛泽二中胡勤芳
新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于学习的目标和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所以,课堂的主动性应还给学生。

在执教《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分了4步走:
1.通过学生的概括感知童话故事的情节线索,在学生滔滔不绝中提炼出线索,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找准了文章的劲情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提出问题,再把问题还给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探究问题来感悟
人物形象,并请学生设身处地地选择一个角色来进行“自我介绍”。

在反省他人的同时也反省了自身,起到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3.让学生观察图片、关注故事情节来发挥想象和联想进行有关细节的增补,所
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欣赏童话。

因为在新课程目标中,强调要“养成独立思考,执意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强调要“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结合生活实际感受,锻炼了学生欣赏童话作品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语文的
兴趣,也更加深刻地感知了社会。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的特性,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让学生更多的得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的掌握书本知识。

所以,语文课堂应该要从书本中看到社会,丰富学生的知识。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让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语文课堂才能更加的活跃。

教学中永远带有一份遗憾,总觉得上完后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教育的长河中,教师们都期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获取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们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精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教师要以平等、尊重和关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和接纳。

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真诚的建议和帮助。

一个亲切和蔼、善解人意的教师形象,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愿意与教师交流,更愿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教师还需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偏好。

有的学生擅长通过阅读来学习,有的则更倾向于动手实践;有的对文学艺术充满热情,有的则对科学技术情有独钟。

教师只有了解这些差异,才能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符合他们需求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样重要。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问题。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能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但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思考。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时,他们会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生动有趣的视频、展示精美的图片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将抽象的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开展实验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012年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思想方法,更应注重对学生勇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学生发表意见、提出疑问以及实践能力等过程中,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发挥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和引导者,不仅承担着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任务,还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立足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创设一个民主化、合作性以及互动性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从而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一)创设情景教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目的则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注重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由“要我学”的观念转变成“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情景教学,利用分角色朗读、电教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等手段创设课文中的一些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抽象的语言描述形象化。

例如我在进行《麻雀》一文的教学时,当PPT播放出猎狗想要捕食一只麻雀的图像时,我就加以极富情感色彩而又生动有趣的形象化语言对PPT上的捕食场景进行描绘并提出相应问题,如“同学们快看,这只猎狗似乎想要扑向那只麻雀!那分明是一只嘴角嫩黄,头上还长着绒毛的幼雀!幼雀到底能不能死里逃生呢?”同学们听了我如此形象的描绘,心里非常着急幼雀的命运。

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对PPT上猎狗捕食幼雀的场景以及这番“大战”最后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一番描绘,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程改革主张: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学习目标、要求具有明确的认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主动、积极领会学习的内容,掌握学习的方法,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

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立足点,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其中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

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

以下结合有关案例作简要评析。

一、自主学习案例一(三角形面积的计算)1.教师:“我们今天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看到课题,你们想学些什么?”2.学生根据课题联系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经过思考,纷纷举手发言。

生1:“想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

”生2:“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生3;“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将学生所说的问题展示出来,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评价: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述自主学习的实质。

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本节课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不是以往的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得到的,而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因而学生在探索知识时积极性受到最大地激励,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参与到学习中,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二(互质数的概念教学)1.教师:“组成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要质数吗?”生:“不一定。

”2.教师:“有哪几种情况?”(小组讨论)生1:“两个都是质数。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语文课程的新理念要以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位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和他们和平相处,在学习和生活中做他们的知心人,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给予赞赏,激发兴趣,学生虽然年少,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

因此,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班里表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这样,更坚定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更能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多问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

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象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

如果这段课文明白如话,学生一读就懂,有必要去提问吗?怎样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方法很多,如注重学生好奇心理,让学生多问;注重求异思维训练,让学生多问;注重挖掘教材空白,让学生多问。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多问,还要做到让学生自己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等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提问要努力做到不从众,不唯师。

三、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这比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更有利。

笔者认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留给学生必要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在没有老师讲解这个依靠以后,不得不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相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相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相关策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和自主学习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相关策略来促进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呢?以下是一些相关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地愿意去主动获取阅读材料,自觉地愿意去进行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选取丰富多彩、具有生活气息的文本。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文本,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校园生活故事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共鸣,在情感上获得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诵读比赛、阅读角的建立等,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通过阅读来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能力,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1.提问引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阅读内容,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的自觉性。

这种提问方式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

2.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读内容与其他知识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比较,进行思维的升华与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三、开展阅读技能辅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外,教师还需要开展阅读技能辅导,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相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相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相关策略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缺乏主动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阅读过程,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设立情境、创设氛围、师生互动等方面,介绍一些相关策略,以期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有所启发。

一、设立情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首先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设立一个具有情境感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或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创设一个具有生动性和接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们能够在其中身临其境,情感投入。

这样一来,学生们会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出自己的主体能动性。

在阅读《小熊跳舞》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观看一段小熊跳舞的视频,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猜测小熊跳舞的方式,然后再与课文进行比对,这样学生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解析文章中的内容。

在情境中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激发他们对阅读的热情和主动性。

二、创设氛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究。

在创设氛围方面,老师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或者带领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学习中产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2.给予肯定和鼓励老师要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表现得到了尊重和认可。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3.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一些轻松愉快的方式,比如故事讲解、小游戏互动等,让学生在放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

然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不足,阅读效果自然也就无法达到预期。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参与阅读,并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改变教师角色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教师以讲解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缺乏思考和参与的机会。

然而,有研究表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通过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来建构知识,效果更好。

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减少讲解的时间,改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学习的协助者。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二、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首先,教师应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包括绘本、故事书、诗歌等,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提供适当的指导与反馈。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阅读俱乐部、朗读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前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也可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问,并指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鼓励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学生是主体,学习的过程是相互交流的过程。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和观点;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写读书笔记等形式,让学生将阅读的收获与感悟表达出来。

通过分享阅读心得,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搭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搭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搭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023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搭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首先,要搭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需要精心备课,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内容丰富、有趣、易于理解。

其次,教师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语音识别、智能评测等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此外,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问题,参与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在搭建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

一方面,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

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搭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

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共同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努力。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庭作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建议,增强家长对学生的教育重视程度,从而共同搭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搭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师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为实现中国梦、建设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提高阅读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方法和策略,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首先,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基础。

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置一个小型的阅读角落,如书架、书桌、座椅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氛围。

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广阅读,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

其次,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和喜好,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比如,可以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素材,如报纸、杂志、网络文章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第三,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阅读不仅仅是理解表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作者的深层次意图和思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发现文章中的隐含信息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综合型的阅读材料,如诗歌、散文等,培养学生鉴赏文学艺术的能力,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最终体现在他们的自主学习上。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

比如,可以给学生一些阅读任务,让他们自己选择阅读的材料和方式;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一些阅读活动,如举办读书分享会、写读后感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综上所述,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策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策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策略之一。

学生主体能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和参与的能力,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自身能力的重要保证。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如课外读物、故事书、报纸、杂志等,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材料的选取和推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合理选择和判断的能力。

其次,通过让学生参与阅读材料的挑选和整理,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思考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思考能力尚未完全发展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总结一些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策略。

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标记、画图、提问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整合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再次,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协作完成阅读任务,共同解决问题,达到知识共享和促进学习的目的。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合作,针对不同的阅读任务设定不同的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

此外,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还可以通过开展阅读分享、写作反思等活动来发展。

语文课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课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课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者:冶学建来源:《商情》2009年第21期【关键词】语文课学生主观能动性语文课堂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勤于动脑,也就是要学会思考。

要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才能探索出科学的奥秘,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建树。

一、要帮助学生解放思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学生自习的事,是老师和其他人不能取代的,发现问题和钻研问题也需要独立思考。

另外,独立思考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认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学生,决不是一个好学生。

要让他们明白真理是无穷尽的。

二、教师要成为善于思考,勇于怀疑的榜样我们不能想象,一个迷信权威毫无创见的教师,会培养出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学生。

所以,言传不如身教。

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自己备课钻研教材的时候遇到的问题。

比如,一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某一句的修辞到底是什么,某一课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等。

另外,我有时上一节讨论课,让学生就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树立自己的观点。

这样争辩的结果是双方认识的互相补偿,不断完善与共同提高。

三、逼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高质量的问题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来,这就需要老师“逼”。

最初我叫学生提问,学生很不习惯,也不愿发言,我便问他们,有时还给他们“你不问,我就不讲”的威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并不是老师“讲”,而是自己“问”。

这样一来,学生都能逐步提出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越来越高。

四、指导学生自己研讨问题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经处于学习主动的位置了,而且他们急切的渴望老师解答,但老师不应急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立即予以解答,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所提问题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字词认读和难句理解的问题,第二类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问题,第三类是超出课文重点而且是教师也没有思考准备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策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策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策略一、导言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然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注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我们需要探索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

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教学策略1.任务驱动教学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通常以篇章为单位,教师讲解文意、提问学生,学生被动回答。

而任务驱动教学则是通过给学生一系列明确的任务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道问题,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并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更加主动地探寻答案。

2.创设情境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常常有限,因此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和理解语文内容。

3.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语文阅读不仅仅是理解文字意思,更是对作者观点的思辨。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自己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4.引导学生多元阅读语文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文章,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和文本类型对于学生培养语文素养非常重要。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元阅读,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语言表达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5.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阅读需要一系列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

因此,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猜词、顺读快读、逻辑推理等,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策略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三、通过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策略的优势通过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策略,语文阅读教学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灵活。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这种学生主体能动性策略的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策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策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至关重要。

学生主体能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和探索的能力。

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策略有很多,本文将从教师引导、情感投入和学习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首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关键。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水平,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给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后,教师可以提问:“你觉得这篇文章表达的是哪些情感?”或者“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的意图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其次,情感投入对于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也非常重要。

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情感投入是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内在动力。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选择有趣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来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组织学生朗读、歌唱或表演,让学生通过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最后,学习环境也对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在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更容易发挥主体能动性。

因此,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电子资料等,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和探索,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教师应该重视的任务。

通过教师的引导、情感投入和学习环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考、创新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老师怎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新课改下,教学强调最多的就是怎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语文教学,我的思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得从做好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着手。

让语文教学的课堂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

无论是在传统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还是在新课程改革思想的冲击下,语文教育的功能历来都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语文教育历来就该包含有人文教育,在新课程中教材的编排也更突出了这一板块。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利用好新教材开展好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它对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价值取向、审美体验等都有决定作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完善。

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从事教育行为的人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境界,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使学生能全面、健康、高品质的发展。

所以学校的教育就不应该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智力的教育,新课改旗帜下提到的最多的是要求教师改变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

许多课改的成功模式被宣扬,被效仿,“杜郎口模式”一时间给了传统的课堂毁灭性的冲击,课堂完全由学生做主,教师的角色由主讲者转变成了辅助者甚至听众,甚至旁观者,于是有的老师感觉
自己的工作变轻松了,有的老师感觉自己的工作没有底了。

其实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无论课堂的模式如何改变,教育评价体系没有改变的话,任何形式的改变还是只会围绕考试制度展开。

相对应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确实保障了考试成绩的提高,也加强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但把课堂也创设成学生完全自主的课堂,我认为还是应该有学科的区分的。

就我个人的学习语文的经验和教学观察来看,我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与学习的方式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是有区别的。

有意或无意地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知识传授的既定作用,实质上未能正确解读新课改的基本精神,未能充分把握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

我们不应当将这两者对立乃至割裂开来,而应将这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看到两者实际上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不可缺少的有机联系着的两个方面,在对任何一方具体操作时都应讲究分寸,讲究实效,否则我们的新课改的目的就可能落空。

新课程改革后,我认为语文老师和语文课堂更应该担负起人文教育的责任,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明确: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参与课堂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的目标依据和实现的措施。

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
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

只有当学生认同目标时,老师才能通过启发、说明等手段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鸣。

其次教师要设计好的策略,共同配合。

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务之。

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课堂配合的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

2.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就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只有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

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

所以我们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只有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学生只有在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中,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才能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迎合了中学生自主,渴望重视,喜欢表现,张扬的心理特点,才能
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

3.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是最通俗但又是最宝贵的教育经验,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点。

,在教授《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出演,学生兴趣大增,不仅编排的很好,出演也很难成功,大多数演员都能用原文来对话,经过出演,学生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主动参与到课本课堂的学习中来,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得激趣,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参与性”,老师还要给学生创造最佳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体悟。

比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我就让学生先自行读词画出一幅“别离图”,然后再投影课件中“执手相看”图,让同学们将自己画的图与课件的图作比较,作进一步领会词意,最后再用多媒体展示“别离”的具体情景。

从而达到让学生内心有所启发,,灵魂有所震撼效果,同时也让学生参与了课堂的活动,情操得以净化。

总之,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语文的课堂的做法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语文老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语文课本中的真,善,美,感悟真理,感悟人生,从而自觉的参与课堂,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