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高原训练的研究与进展
关于对模拟高原训练研究的综述
2 . 1 . 2研 究用型 这种类型的低压氧舱具有舱体体积较小、 成本低廉、 条件 易于控制等特点。它通 过人 为模拟高原低氧环境,以运动员 或动物作为实验或研究对象 ,探讨高原各种低氧环境对生物
2 O世纪 8 O年代末 , 莫斯科谢切诺夫医科大学博士 、 俄罗 体作用产生的效应 、 机制 、 原理等 。从分子学水平研究和揭示 斯功勋科学家尔 ・ 勃・ 斯特列尔科夫教授创始了“ I H T法” 。 各种低氧环境下的生物体特征性变化。从我 国近几届科学体 该方法借助特定仪器低氧仪 ,通过降低空气中氧 的容积百分 育大会和北京体育 大学学位 的论文中可以看 出,用这类器材 比提供额定低氧分压混合气 体, 使受试 者吸人低氧气体, 由于 进行 的研究在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 国在高原训练理论研究的 实施中将缺氧负荷的总量划分为数个独立组别,每组包括若 发展方 向和趋势。
关于对模 拟高原训 练研 究 的综述
张
摘 要
关键词
娟
刘家党
徐 小 利
( 云 南经济 管理职 业 学院
云南 ・ 昆明 6 5 0 3 0 4)
本 文应用文 献资料法 , 对 当前主要的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 间歇训练法和 高住低训法 的生物学效应和所用器
模拟 高原训 生物学效应 器材
文 献 标 识码 : A
2 . 2面罩 式 这 种 类 型 的器 材 ,虽 然 在 生 成 低氧 气 体 的方 法上 各 有 不
同,但共同之 处在于它们都需要用特殊 的面罩吸人各种不同 浓度 的低氧气体,对受试者机体造成类似于高原缺氧环境下 的一 系 列 生理 、 生 化上 的适 应 性 变 化 , 从 而在 平 原 条件 下 达 到 高原 训 练 的 效 果 。有 关 调 查 结 果 显 示 , 俄 罗 斯 己于 上 世 纪 9 O 年代初对国家田径 、 游泳、 滑冰 、 公 自行车等队开展 了间歇性
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1500 1793 1245 1840 1890 1987 1958
水上 田径 水上 综合、赛艇 综合、游泳 田径 小综合
三、高原训练的研究特点
高原训练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实验室研究
阶段和实际应用研究阶段。实验室研究阶段主 要是在低压氧舱内进行模拟高原训练,对此种 情况下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进行了解。实际应 用研究阶段主要是对运动员高原训练后机体的 机能变化所进行的研究,目的是评定训练效果, 以提高运动成绩。也有将它分为理论研究、基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阶段的。无论怎样划分, 高原训练的研究均经历了由实验性研究(如日 本60年代初率先进行的低压舱的模拟训练)到 应用研究阶段。目前主要是应用研究多,在方 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对于高原训练的研究特点, 可以通过其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研究热点几 个方面进行了解。
七、耐力项目运动员高原训练计 划的制定
训练计划的制订是高原训练成功的关键,对于
耐力项目选手来说,高原训练计划制订的原则 如下: 1.多年训练过程中高原训练的安排 在一个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中,每年参 加高原训练的次数应取决于多年计划的安排。 据帕特胡斯/赫帕纳,1991年的研究表明,生活 在平原的世界优秀自行车、跑步、竞走和游泳 运动员每年进行高原训练的时间最长可以达到 120天,即高原训练的时间在年度训练时间
•(三)时间的长短。高原训练时间的安排,一般认为 4~6周较为适宜。
•(四)下平原参赛的间隔。长跑、马拉松项目4~5天, 中长距离项目10~14天,短距离项目20~26天,中国 游泳项目5~6周。 •高原训练研究,虽然经过了近40年的历程,但进展相 当缓慢。目前只从训练学角度提出了海拔高度一般为 2500~1900米,“高原效应”形成的时间约为4~6周, 下高原参赛时竞技高峰一般在18~32天内的结论。并 且,有关高原训练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这是由于“高 原训练能提高成绩”的研究不易核实。比如,组织一 个阵容庞大的受试组或合适的对照组非常困难;环境 适应
高原训练的研究与应用
础不利于上高原。 好有氧训 练准 备后 , 做 才能上高 利于氧 的传 送 ; 同时 , 红细胞 内 2 3 ,一二磷 酸 甘油
—
练基地 的数量不断增加 ,参与高原训练 的项 目也 调整训练计划 , 控制训练负荷 。
已由原来 的中长跑 、 马拉松 、 竞走 、 泳等 耐力性 游 高原训练 的持续 时间也是高原训练研究 的主 运 动项 目, 已发展 到 自行车 、 赛艇 、 皮艇 、 划艇 、 水 要问题。 早期 的高原训练的持续时间为 2 3 。 - 周 最 最适的持续 时间应为 4 6周。 - 高原 球、 排球 、 篮球 、 足球 、 乓球 、 乒 曲棍球 、 垒球 、 冰球 、 近的研究表 明,
高 原训 练 的 利 弊 问 题 也 一 直 是 高 原 训 练 研 究
将赛前高原训 练大胆地提高 到 20 - 00米 。近 中的热点。 7 0 30 高原训练受众多 因素的影响制约 , 并且
年 来 , 总结 大 量 研 究 结 果 的基 础 上 , 际上 已基 利与弊共存。高原 训练的利主要表现在对机体 的 在 国 本 认 同世 居 平 原 的游 泳 、 中长 跑 、 拉 松 、 走 、 马 竞 自
3 高 原 训 练 注 意 问题
高原训 练对机体产 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其 复杂
的 , 且 存 在 着 不 同 的适 应 规 律 和 机 制 。从 目前 的 并
研究结果分析 ,我们认 为高 原训练对有氧代 谢能
力的提高有 积极作用 ,其机 制可能是高原训 练可
31 高原训练要有充分 的有氧训 练准备 ,没有基 改善 心脏功 能及 提高红 细胞 和血红 蛋 白水平 , . 有
高原训练的研究与应用
国家体 育总局科研所
海拔1300~1800m和模拟3000m高原训练促进运动能力提高的研究
23 高住高练低训 .
训练 的成 效 。因此 ,高原 训练 实际 是一个 十分 复杂 的人 体
Hio的 不足 之 处 在 于 缺 乏 低 氧 运 动 对 心 肺 功 能 的 强 烈刺 工 程 。 我 们 一 定 要 对 高 原 训 练 有 一 个 客 观 的认 识 , 不 能 盲 L 激 。 因 此 , Hio结 合 L Hi 练 效 果 更 好 。Hi L L o 训 Hi o就 是 在 目 的跟 从 别 人 , 更 不 能 因 为 一 、 两 次 不 成 功 的 经 验 就 否 认
海拔 l 0 ~l 0 0 0m和 模拟 30 0m 高原训练 3 8 0 促进运动 能力提 高的研究
祢屋光 男 ( 东京大学助理教授 )
作者简介 :东京大学助理教 授 ,2 0 0 2年 获 东京 大学博士 。1 9 9 8年 以来任 高原训 练环境 系统理事 ,该 非盈 利性组 织每年 就 高原训练召开一次国际研讨会 。2 0 0 9年起任 日本体育运动协会科学委 员会委 员。 主要从 事低氧和模拟低氧训练。
24 间隙性低氧训练 .
骨 骼 肌 代 谢 能 力 及 心 肺 功 能 等 几 个 方 面 为 运 动 能 力 的提 高 打
I T是 在 实施 过 程 中将 缺 氧 负荷 的 总 量 划 分 为 若 T 个 独 下生物 学基 础 。而运 动能 力 ,特 别是 比赛 能力远远 不是 这 H 几 个 因 素 所 决 定 的 , 包 括 技 术 、 战 术 、 甚 至 心 理 等 多 方 面 立 的 组别 ,每 组 包 括 若 干 次 ,在 每 两 次低 氧 刺 激 的 间歇 时间 的决定 因素 。 因此 ,教 练员们 一 定要摆 正高 原训练 在正 常 内恢 复 正常 大 气 压 下 的 自由呼 吸 ,使 低 氧 负荷 训 练 表 现 出脉 训 练 中 的位 置 , 认 识 到 高 原 训 练 作 为一 种 训 练 的辅 助 手 段 应 冲 式 和 间 歇 性 的特 点 , 因 而 被 称 为 间 歇 性 低 氧 训 练 。 用 于 日常 训 练 当 中 。 I HT的一 般 使 用 方法 为 , 给 与 受试 者 1 % 0 0  ̄2 %的低 氧 刺
关于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研究
摘要:如今高原训练已经成为各国备战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主要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模拟高原训练法的兴起带来了更经济和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值得我们更深一步地去研究。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起源,设备,训练方法等方面进行资料的分析,以期对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更好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原训练;模拟高原训练;间歇训练法;高住低训;低住高训1模拟高原训练的概念高原训练法在墨西哥城举办的第19届奥运会之后,发现运动员在这里比赛的成绩都有所下降,这些现象就使人们想到如果运动员在这种低氧条件下训练,回到平原后成绩会不会有大幅度的提升,于是高原训练就揭开了帷幕。
但是之后的实践中发现高原训练的场所难找,经济开支也大,就出现了现在的模拟高原训练法。
2模拟高原训练的主要方法2.1间歇性低氧训练间歇性训练,顾名思义,就是训练时中间有间歇的时间,但是这个时间要有科学的把握,很多项目的训练会采用这种方法,但是误区也有很多,很多人在中间休息的时间所用的时间太长,等体力恢复了才进行下一组,这是错误的,这样的间歇训练会起不到效果,而是应该根据运动员心率来控制。
所以科学的方法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不然就是浪费时间和体力。
2.2高住低训训练法有很多的研究表明,运动员生活在高原环境中,然后在平原环境下训练,这样会使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这些能力的提升就要提到红细胞生成素。
许多研究表明:在一段时间高原的相对缺氧环境下,运动员体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浓度会升高。
是关于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研究马丽君1112因为生成EPO 的细胞中,存在2-NADPH 氧化酶,它是一种还原性辅助酶,并且对氧气异常的敏感,它一旦感知到氧气就会加强复制EPO。
因此,高住低训能使运输氧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2.3低住高训训练法其实这种方法很简单,运动员在训练只需戴上装有低氧气体的仪器从而达到高原训练目的,而且仪器固定在身上并不会影响到训练动作的展示等。
模拟高原训练新方法——HiLo的研究进展
学者致力于模拟高原训练 的研究 , 出了更好 的耐 高原训练以后 , 提 其运动成绩的提高速率并不 比 16 98
力训练方法 , : 如 高住低训 ( i ) HL 。这种训练方法 年 以前快¨ 。B i 调查了 18 o J ay l 94年以后发表的有关 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 通过实践及 比较被认 高原训练方面的 2 2篇论文 , 发现其中只有 8 篇涉及 为是更有效的方法 , 有替代传统高原训练 的发展趋 到回平原后的运动能力 , 回平原后运动能力有显著 势。国际上已有许多国家将此训练法应 用于实践 , 性提高 的仅 2~ 3篇论文f 。以后 , ay 2 J B i 又进一 步 l
1 传 统高原训 练的弊端
力有显著的提高 。也就是说到 目前为止, 关于高
原训 练有 效性 的证 明并 不充 分 。 11 高原训练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 . 高原训练实质上是利用机体处于高原缺氧和训 12 高原训练的不利因素 通过对传统高原训练的机理研究发现 , 高原训 练缺氧环境中所产生的应答性和适 应性变化 , 善 改
维普资讯
第2 l卷第 1 期
20 年 3 06 月
山西师 大体 育学院学
Jun l f h s a E uainIstt o hni r l nvri ora yi l d ct ntue fS ax ma U iesy oP c o i No t
维普资讯
第1 期
张艳秋 , : 等 模拟高原训练新方法一HL 的研究进展 i o
() 1 运动员在高原训练 中很难保持与平原相同的训 氧仓每天呆 1h 在常氧环境下训 练 1 3次 。1d 4, ~ l
练强度 。一般情况下 , 00 2 0 m高度时运动强度下降 后其血液 中的网状 红细胞 数 ,P 2 3 P E O、 , 一D G等均
模拟高原训练(低氧训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红细胞 生成 素基 因结合 的增 强. 他还提 出 HI F一 1在骨 骼肌 中的表达作 用 , HI F一1的激活 能导 致细 胞 的适 应性 , 抵 消低 氧环 境下 氧气 供应 的减 少. 这 些措施 能够 增加 E P O诱 导 红细胞 压积 , 同时还 能增 强诱 导 新 生
低 氧帐篷 等 ) 下 暴露 数 小 时 , 休息与训练相互交 替 , 刺激促 红细胞生成素 ( E P O) 的 生 成. 另 一 种 训 练 方
法—— 高 住低 练 ( L HTL ) , 要求 运动员 住在 中度 高原 上 ( 2 0 0 0  ̄2 5 0 0 m) , 训 练在平 原 上. 这 种训 练方 法不 仅能增 加 红细胞 的体 积 , 还 能用 足够 的强度 提 高运动 员 的运动 能力 . 高住 高练 ( L HTH) 是 高住 低 练 的更 新
表 1 低 氧 环 境 下 运 用 控 制 组 研 究 运 动 能 力参 数 变 化[ 6  ̄ 1 1
.
Ta bl e 1 Pe r c e nt a g e c ha ng e i n p e r f o r ma nc e pa r a me t e r s o f a c o nt r o l g r o u p u nd e r h y po b ri a c c ha mb e r
4 2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3 7卷
但结合低 氧训练能够诱使 肌 肉纤维特征 的改变[ 1 。 。 . He l l e ma n s 等人 认为 , 低 氧暴露 有助 于热休 克蛋 白的生 成. 实 验安排两组受试 者 : 一组 1 2名 , 每天 7 5 mi n安静状 态下低氧暴露 9天( 2 9 8 0 m, 1 4 . 5 氧浓度 ) ; 一组 8 名,
李雪魏 对高原训练的看法 与发展
(4)高原训练的健康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高原客观环境的影响,二是主观因素的影响。
佳高度应为1800m—2300m。
高原训练必竟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训练负荷不易掌握,不能照搬平原训练的办法,高原训练的负荷强
度更难掌握、但在高原训练的实践中,我国一些优秀教练员认为必需进行大强度的训练,马俊仁认为高原训练
的第二、三周应尽可能地提高强度,由平原训练时的80%逐渐增加到100%;另一位著名竞走教练邢富国认为,
了下山参赛的最佳时机,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参考的依据。
4
高原训练健康状况及常见疾病
高原训练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如果因健康原因影响了正常训练是十分可惜的。影响正常训练的原因来自两
方面,一方面是客观环境如高原缺氧、低温、风大、温差大、阴阳面温差大,在高原训练中较平原更容易发生
感冒、肠胃功能絮乱,易受伤等症状;另一方面由于训练的主观因素,在高原训练中机体的适应能力,恢复难
秀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已形成传统。美国、原民主德国许多优秀运动员还进行“仿高原”训练或“模拟高原”
训练,以及“低压舱”训练。美国著名马拉松选手萨拉萨尔利用“氧分压有氧训练器”进行仿高原训练,两次
创造马拉松世界最好成绩,多次获得重大国际马拉松赛的冠军。我国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前也要进行高原训练。
高原训练的作用是肯定的。高原训练的研究和实践也更加完善。当前,对高原训练的高度、持续时间、下山参
月在北京举行的长城杯女子马拉松赛和4月4日在天津
举行的七运会马拉松赛,马家军女将就是在返回平原3天内参赛的;8月14日—22日第四届世界田径锦标赛是在
下山后3—17天时间参赛的;9月8日—13
日七运会田径决赛则是回到平原一个月后参赛的,这三个时间里的比
传统高原训练与模拟高原训练的对比研究
范畴。模拟高原训练 同传统高原训练一样 , 有其本 员的 V : o …得到提高。 身的优势, 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 下面对二者加以简
12 血 液成分 .
单 比较 。
1 生理 生化基础方面
1 1 呼吸 系统 .
传统高原训 练和模拟高原训练对血液成分的生 理生化基础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研究证实 , 在模拟
一
原训练是~个相当复杂 的问题 , 其复杂性 主要表现 全抵 消高 原缺 氧对 呼吸 系统 的不 利 影响 。肺 活量 和
在难以准确把握高原条件下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机 最大摄 氧量随海拔增 高而减少 , V 下降又限 而 o … 能活动特点 , 以取得较为准确的生理生化数据 , 制了运动负荷 的提高 , 难 从 造成原低压缺氧环境下 训练 比平原训练更加有效 , 相应 的肺通气量与最大
训练, 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的双重刺激 , 使机体 肺通气量增加。尽管高原训练对肺功能的改善有一
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 以调动机体 的潜力 , 从而出现 定的积极作用 , 但这些代偿性 的改善如呼吸频率加 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习服能力。高 快 ,, D G浓度升高 , 23一 P 氧离 曲线右移等并不能完
非自然条件下(人工模拟)的高原训练对韩国长跑运动员血液变化、有氧能力和氧化应激能力的研究
青海体育科技 H1 个同 峄1
。 ‘。 。 . . - - . .
最大 摄 氧量 ( O m x 在 高原训练 实践 中应用 及 较 。 V 2a)
评 定 V 2 x是 反 映肌 肉利 用氧 的能力 和人 体 有 氧 Oma
另外 , 高原训 练期 间进 行生理 机能评 定 , 在 还应
本 研 究 中 的长 跑 运 动员 为韩 国首 尔 的高 中 生 高后下 降到训 练前水平 。 综合来 看 , 动员 的红细胞 运 ( 龄平 均 为 1.± . 年 6 1 3岁 ) 4 0 ,并分 为 实 验组 和 对 照 ( B )血 红蛋 白( b 以及红 细胞 压 积( c) 血液 变 R C、 r) i }t { 等 — 组 。其 中实验组 ( = 0人 ) n1 每天在低 氧帐篷 中休息 及 量 指 标 在 模 拟 高原 训练 的第 2 3周 呈 现 出提 高 趋
韩 国体 育科 学研 究 所 博 士 金 正 勋
关 键词 : 原 训 练 高 长 跑运 动员 血液 变 化 有 氧 能力 氧化 应 激
1 研 究 目的
5 0 m计时赛 成绩 。 00 此外 , 还对实 验组和对 照组在递
增 负荷运 动实 验前后 的氧化应 激指标— —血浆 丙二
以往 对于平 原运动 员进行 高原训 练 的研究存 在 醛 ( D 、 M A) 超氧 化物歧 化 酶 (O 、 胱甘 肽过 氧化 S D)谷 着 争论 , 而且 由于韩 国 自然环 境 的限制 ( 山的海拔 物酶 ( P 活性及 抗氧化 酶等进行 了检测 。 高 G X)
力训 练 对运 动员 5 0 0 0米计 时 赛成 绩 的影 响 以及 血 显著变化 。实验组 的血红蛋 白( b 变化 与红细胞 数 H )
海拔1300~1800m和模拟3000m高原训练提高运动能力的研究
一
个 是模 拟海 拔夜 间间 断性 低 氧暴 露 对 E O和有 细胞总量不 足 。 P 但是 , 训练结 束后乳 酸和跑 步速度 曲
氧能力 的影 响 。
暗示高原 训练 对能 量代谢 有 影 响。MA T的结 果也 R
L vn e ie等 人 提 出 的 高 住 低 训 “ v i .a o 6名 和高原 组 ( )0名 , l ehg t i l i h r n w” AG 1 对照组 在 平原居 住 和训 练
( A E ,即运 动 员在 4周 的时 间里 住 在 2 0 m 的 L T ) 50
1 天 , 组在 10 m 的高度 居住但是 在 10 文献中, 20 他们证 明 高度 训练 1 。 1天 通过计 算训 练 的心率来 使对 照组和
了红 细胞量 和最 大摄 氧量 的提 高 , 并且 在 次 极 限运 实验 组 的训 练强度一 致 。 练前后 , 训 测试 了跑 步机上
应 。但 是研 究 中 因实验 的 多样 化 而 使 得 结 论 不 一 组跑 步速 度 的关 系 曲线 左 移 。高 原组 在高原 训 练 的 致 。而 且 , 很少 有模 拟 高原 中研 究 既 住又 练 的训 练 第 l 与第 2天相 比 ,2 mmi 0天 30 / n的速 度乳 酸 下 降 。 模式 , 且其 效 果也很 少有 报道 。 外 , 此 大部 分高 原训 高 原组 在训 练过 程 中 , T表 明细 微 的血 液浓 缩 的 HC
1 讨论 : . 4 在此 研究 中运 用 的高 度和 时 间对 增加 红 线 的左 移 及从 摄氧 量 反映 出的跑 步 时能 量 的节 约 ,
红 细胞 量 。 是 , 海拔似 乎也 能提 高运 动 能力 。 但 低 本 都没有增加 。磷酸肌酸激酶( P ) C K 和血清皮质醇在
模拟高原训练及研究进展(综述)
理 潜 能 , 提 高 运 动 员 竞 技 水 平 的 有 效 方 法 .模 拟 高 原 训 练 的 器 材 按 照 结 构 和 使 用 特 点 分 为 压 力 舱 式 和 面 罩
式 两类 。
关 键 词 模拟高原训 练;生物学效应;器材
中 图 分 类 号 :0 0 .3 84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7 —3 0 (0 2 20 5 —4 6 11 0 2 0 )0 —0 50
高 原 训 练 有 向其 它 项 目领 域 扩 展 的 趋 势 。参 与 高 原 训 练 的项 目几 乎 包 括 了所 有 奥 运 会 项 目。 高 原 训 练 作 为 提 高 运 动 员运 动 成 绩 的一 种 有 效 途 径 , 已得 到 体 育 科 学 界 广 泛关 注 并 有 了令 人 瞩 目的发 展 。 然而 ,3 0多 年 来 ,体 育 科 学 领 域 对 高 原 训 练 效 果 一 直 存 有 争议 。高 原 地 域 条 件 限 制 及 由此 引 发 的诸 多 问题 又 成 为 高 原 训 练 的 障 碍 。 于 是 面 对 高 原 训 练 的 利 与 弊 ,有 些 学 者 便 致 力 于 模 拟 高 原 训 练 的
J n.2 0 u 02
高原训练观点与发展
高原训练发展与研究进展1.高原训练概念和研究现状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
1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进行训练,通过高原缺氧和训练负荷双重刺激,可以使训练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使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的生理适应变化近年来,在总结大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国际上已基本认同世居平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应为2000一2500m,低于2000m,低压缺氧刺激过小,不利于充分挖掘机体的潜力;高于2500m机体难以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少个日_不利于训练后的恢复。
而对于十天高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则缺乏研究。
关于高原训练的强度控制,则应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以及比赛的强度来进行安排,强度过低,刺激小,难以收到成;强度过大,无刺激过深,对适应和恢复不利最近的研究表明,高原训练的最适宜持续时间为4-6周,时间过短,不利于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时间过长,则不利于机体到平原后的适应性变化,而对于高原训练后的最佳比赛时间,普遍认为,长跑马拉松项目的最佳比赛时间是下平原后的4-5天,中长距离项目13-14天,短距离项目20-26天。
2.高原训练的发展过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提出在较低海拔的高原上,人体1的最大心率会逐渐下降,这或许是高原训练研究的萌芽。
20世纪50年代中期,原苏联的研究人员提出在高原环境下人体可以产生缺氧适应;而在高原不同时进行运动训练获得的适应,更有利于使人体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得到加强,对提高有氧代谢运动能力,促进运动成绩特别是耐力性运动项口成绩有良好效果。
因此,他们开始对高原训练进行研究,并且在高加索建立了一个高原练基地。
在1968年的墨西哥城奥运会土,肯尼亚人获得了10000m项目冠军,人们认为肯尼亚人在中长距离赛跑中具有突出能力,随后人们发现中距离赛跑中成绩优秀的几名运动员都是出生在维多利业湖畔海拔1500一2000m的中度高原地区,这个地区的世居人有一个体格特征,就是股骨比白种人长,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身体机能上的适应特征。
关于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研究
关于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研究近年来,模拟高原训练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训练方法在体育领域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模拟高原训练方法指的是在普通的训练环境中,通过控制环境变量,如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来模拟高原环境的训练方法。
模拟高原训练方法旨在通过控制环境变量,将高原环境中的特殊成分引入到平常训练环境中,起到强化抗缺氧能力、提高运动能力以及增强全身耐力及抗疲劳等效果。
本文重点探讨了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特性、效果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特征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特征主要包括:氧气浓度低,温度高,湿度高,气压高。
模拟高原训练方法通过控制训练环境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氧气浓度等变量,以模拟高原环境,以达到提高运动能力、强化抗缺氧能力及增强全身耐力及抗疲劳等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模拟高原环境训练方法不是将环境改变为类似高原环境,而是在普通训练环境中精确控制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从而获得高原环境的一部分特性。
二、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效果模拟高原训练方法具有多种优势,其最大优势是能提高运动员的抗缺氧能力,其原理是在模拟高原环境下,运动员在吸气时,因氧气浓度低而产生氧气缺乏症状,但在休息时,氧气缺乏症状会逐渐消失,达到养成抗缺氧能力。
除此之外,模拟高原训练还可以达到提高运动能力、增强全身耐力及抗疲劳等效果。
三、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影响模拟高原训练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首先,模拟高原训练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因为氧气浓度低、温度高、湿度高等环境因素会使运动员感到较大的疲劳、紧张和紧张。
其次,模拟高原训练可能会改变运动员的营养状况,因为模拟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需要摄入更多的能量,但由于高原环境缺氧,食物的消化需要更多的能量,从而影响运动员的营养状况。
四、未来发展趋势未来模拟高原训练方法的发展将受到技术的驱动,主要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1、环境控制技术及其设备将不断完善,从而使模拟高原环境更加接近真实高原环境,以达到更好的模拟效果。
模拟高原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的观察与分析
定期检查身体: 及时发现和处 理潜在的身体 问题,如肌肉 不平衡或关节 不适
0 4
模拟高原训练的实践应用
训练计划制定
确定训练目标: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 选择训练模式:低氧环境下的间歇性训练 制定训练计划:每周进行3-4次,每次2-3小时 监测训练效果:定期进行心肺功能测试和运动表现评估
训练实施过程
模拟高原训练的原理 训练计划与安排 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训练效果评估与调整
训练效果评估
训练效果评估的方 法:通过对比实验、 问卷调查等方式进
行评估
训练效果评估的指 标:包括心肺功能、 耐力、速度等方面
的指标
训练效果评估的结 果:根据评估结果, 对模拟高原训练的了 解模拟高原训练对 中长跑运动员的影 响,为后续的训练
提高学员的中长跑能力
模拟高原训练的未来发展
技术创新与改进
未来发展:利 用先进技术模 拟高原环境, 提高训练效果
技术创新:研 发新型训练设 备,实现个性 化训练
改进方向:优 化训练方案, 提高运动员体 能和竞技水平
发展趋势:将 虚拟现实等技 术融入高原训 练,提升训练 体验与效果
0
0
0
0
1
2
3
4
应用领域拓展
运动训练:模拟 高原训练不仅对 中长跑运动员有 益,还可以应用 于其他运动项目, 提高运动员的体 能和竞技水平。
0 1
军事领域:模拟 高原环境可用于 军事训练,提高 士兵在高原地区 的生存能力和作 战能力。
0 2
健康保健:模拟 高原训练可以促 进人体新陈代谢, 增强免疫力,对 健康保健有一定 的益处。
加精准的指导。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 流,借鉴国际先进 的训练理念和方法, 推动高原训练的国
高原训练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高原训练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作者:李敏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6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00-01摘要高原训练随着竞技体育的日趋激烈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体育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目前国内外高原训练的研究进行探讨和归纳,就高原训练的发展、世居和久居高原人的训练的特点及高原交叉训练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高原训练交叉训练世居高原人高原训练是指利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的刺激,激发运动员机体的补偿机制,通过增加训练难度和负荷量,在体能、生理上充分调动运动员最大运动能力的过程,并刺激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反应的训练方法。
一、国内外高原训练的研究热点(一)海拔高度适宜海拔高度是影响高原训练效果,使其达到最佳生理适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研究认为世居平原的游泳、中长跑、竞走等耐力性项目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2000米至2500米,摔跤、乒乓球、速度滑冰等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1500米到2000米,而世居或久居高原运动员高原训练最佳高度,要依据其长期居住的海拔而定。
笔者认为,云南独特的地形外貌为高原训练、高低海拔交叉训练提供了绝好的自然条件,使云南高原成为田径、自行车、游泳、球类、皮划艇、赛艇等体能类项目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理想场地。
(二)负荷强度的控制高原训练构成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是训练的量和强度。
以往高原训练失败的原因,大多将其归咎于缺乏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科学的控制以及强度控制不当所致。
因此,国内外对高原训练负荷监控的研究比较关注。
此外,笔者认为在高原训练负荷控制方而,应注重“个体化”的理念,结合运动员的年龄、恢复能力、高原训练的经历及适应情况等做到训练负荷个性化,制订出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三)世居和久居高原人的训练特点人在高原生活,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高与神经系统、体液调节有关。
世居或久居高原的人群,由于机体长期受缺氧刺激,促使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高原训练——开题
[8]金其贯,金爱娜,潘兴昌,汪飞,刘霞,蔡木易.模拟高原训练对大鼠心肌线粒体的影响及小麦肽的干预作用[J].体育科学,2013,09:64-69.
[9]冯连世,洪平,宗丕芳,郭军,李福田,李泱,张洁,朱珂,任一民,杨碧英.高原训练对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血清激素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0,04:49-52+66.
[4]钱风雷,王晨.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血液成分、血乳酸和运动能力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4,06:69-71.
[5]崔大林.高原训练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01:3-6.
[6]陈伟,马琳.高原训练对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血红蛋白、血清睾酮、血尿素和身体成分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8,04:95-99.
咸阳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模拟高原训练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职称
工作单位
一、选题依据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对高原训练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是西方一些国家在重大比赛前对竞技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已形成体系。美国、原民主德国、前苏联等许多优秀运动员还进行“模仿高原”训练或“模拟高原”训练,以及通过降低空气中氧的容积%提供额定低氧分压混合气体,即“低压舱”训练。20世纪80年代末,莫斯科谢切诺夫医科大学博士、俄罗斯功勋科学家尔·勃·斯特列尔科夫教授创始了“IHT法”。该方法借助特定仪器低氧仪,通过降低空气中氧的容积%提供额定低氧分压混合气体,使受试者吸入低氧气体,由于实施中将缺氧负荷的总量划分为无数个独立组别,每组包括若干次,在每两次低氧刺激的间歇时间内恢复正常大气压下的自由呼吸使低氧负荷训练现出脉冲式或间歇性特点,因而被称为IHT。
高原训练的研究进展
高原训练的研究进展
尹伟娜;张传新
【期刊名称】《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7)003
【摘要】高原训练随着竞技体育的日趋激烈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体育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高原训练的发展、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间歇性低氧训练、高住低训)以及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各系统(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和几项指标的影响等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3页(P115-117)
【作者】尹伟娜;张传新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泰山学院,体育科学系,山东,泰安,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8.1
【相关文献】
1.高原训练消除疲劳的措施——医学、生物学、训练学和心理学恢复手段在高原训练过程中的应用 [J], 郎佳麟;倪素珍
2.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高原-亚高原-平原"和"高原-平原"训练模式的对比研究[J], 蒋丽;王迪;殷劲
3.高原训练、亚高原训练和模拟低氧训练法的研究与比较 [J], 段意梅;陆国田;安军;马忆南
4.高原训练中若干训练学问题研究进展和展望 [J], 胡耿丹
5.高原训练、亚高原训练和模拟低氧训练法的研究与比较 [J], 段意梅;安军;马忆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水平提供 参考。
关键词 : 模拟 ; 高原训 练 ; 间歇性低氧训 练法; 高住低练 ; 高住 高训低练
中图分类号 : 8 4 2 G 0 . 号 :07 60 (0 60 — 0 9 0 10 — 2 4 2 0 )5 0 1— 1
1 间 歇 性 低 氧 训 练 法 (HT) I
增 ̄ g55 m 1(< .5 , n 1.m o 1D 00 ) 网织红细胞增加 了1 ] / 倍。另外 , 通过第
251d ,,0 的测定发 现 , 着训练间期 的延长 , 随 一定 负荷下运 动时 所对应 的乳酸值 在逐渐减少 , 1d 经 l 的训 练后 , 试者 的平 均速 受
维普资讯
第2 8卷
第 5期
辽 宁 体 育 科 技
L AO NG S OR C E I NI P T S I NCE AN E NOL D T CH OGY
V0 . 8 No5 1 2 . 0e. 2 0 t 06
20 0 6年 1 0月
特点 , 因而被称为I T H 。
度 由4 . mh 46 /提高 ̄4 . m h 山地将受试者分为2 , k 163 /。 J k 组 一组在相 当30 m 0 0 高度的低压氧舱每天 睡眠8 , 以血乳酸4 m l' h并 m oH 的速  ̄
度在常氧环境 下训练 1 ;另一组则生活及运 动在相同高度的低 h 氧舱。实验表 明 ,d 5 以后 , 虽然两组受试者 的最大吸氧量没有 明
有资料表明 , 采用不同氧容积百分 比低 氧刺激对人体各种生
理、 生化指标 的提高和加强有 明显效果。俄罗斯学者拉基斯耶夫
显改 善 ,但HioJ练组 在一定 负荷 下 的跑速持 续 时 间延长 了 L  ̄I {
2 %, 0 明显大 于生活 、 训练在低氧环境组 。N mm l让4 0 l 运 u ea 0 n 跑 动员在2 0 m 当高度的海拔居住 ,常压环境 下训练 ,0 后 发 20 相 1d 现。 运动员的4 0 0 m ̄成绩 由原先 的4 .  ̄ . s 96 27 缩短 ̄ 4 .  ̄ . s 2 8 - 91 2 4 J I 3 7 (< . 在对山东省游泳队的1名运动员进行3 大运动情高 DO 5o1 0 1 5 2 周
间歇性 低氧训练法 是借 助特定仪器 ( 低氧仪 )通 过降低空 , 气 中氧的容积百分 比, 提供额 定低氧分压混合气体 , 使受试者吸
入低氧气体 。由于实施 中将缺氧负荷的总量划 分为数个 独立组 别, 每组包括若= 次 , f 在每两次低氧刺激的间歇 时间内恢 复正 常 : 大气压下的 自由呼吸 ,使低氧负荷训练表现出脉冲式或 间歇性
对 1名健将级赛艇运动员进行随机对照实验 , 7 结果表明运动员机
能 的提高不是训练本身的 自然结果 , 而是低 氧训练 的效果 ; 且实 验组血红蛋 白由训练前 的1. 04%升高到1, 03 ;于此同 41 .  ̄ g 56 .  ̄ 卿
时运动员 的专项运动能力也有 了显著提高。Ⅲ雷志平等研究结果 表 明, T I 可使机体产生整体 的耐缺氧适应 , H 通过有氧代谢 酶活性 的提高及 呼吸 、循环系统的适应和抗脂 质过氧化作用 的加强 , 提 高机体的氧代谢能力。l l 】 研究还发现 , T I 可使乳酸阈提高 , H 从而 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 , 使心搏储备增加 , 心肌工作能力增强 , 提高 机体对氧的利用能力 , 使机体的运动潜力和能力增加 。同时 , T I H 可使S D.平提高MD 水平下降 , O7  ̄ A 表明心肌 、 抗氧化能力提高 , 有 利 于在长时间运动中保持心脏的正常供血功能, 有效提高骨骼肌 的抗氧能力, 延缓运动中中枢疲 劳的产生。I研究还发现 , 2 l 间歇性 低氧刺激 1 周后机体红细胞和 网织红细胞 生成显著增加 。陈耕春 等的研究显示 ,H X 改善脑组织及神经 系统的抗缺氧能力 、 IT ̄ 对提 高缺氧条件下人体的正常心理 反应能力有 明显的效果。1 3 1 间歇性低 氧训练使运动员 的促红细胞形成 素 、 红细胞总数 、 血红蛋 白明显增 加 , 最大心率降低 , 通气 阈值升 高 , 乳酸 速度 曲 线右移 , 低氧通气反应增加 , 从而提高运动技能 。目前这一方法 在俄罗斯、 国 、 国、 英 美 德国和澳大利亚 等国家 已被广泛应用 , 在
2 高住 低 训 法 ( L  ̄I 法 ) Hio l 练
高劂 l l 练是在低氧环境下, 刺激肾脏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 , 增加 血红蛋白的浓度和增强氧传送的技能,从而提高人体组织对氧的有 效利用和骨骼的耐乳酸能力。 然而传统的高原训练也{= 字 在弊端, 如肌 肉因长期缺氧造成的萎缩, 最大摄氧量下降造成的训练强度下降等, 另外 ,由于地域条件限制及 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也成为高劂 l l 练的
模拟高原训练 的研究 与进 展
马 野t ,王政权 t ,赵辰砚 ,李 博 ,梁
(. 1 辽宁省体 育运动训练 中心 , 辽宁 沈阳
冰。
10 3 ;. 10 4 2 辽宁省体 育科学研究所 , 辽宁 沈阳 1 0 0 ) 0 6 1
摘
要 : m文献资料法 , k. - 对模拟 高原训练的方法进行 了归纳总结, 并概述 了各 自的器材设备和 生理 效应 , 旨在 为提 高
Hio l L  ̄l J练法就是让 运动员居住在 高原 或人工低 氧环境 , 训 练在平原或较低 的地方进 行。 L e ei 的研究表 明 ,  ̄ tI 法可改善运 动员的运动 能力 , n nio l J练 如最大 吸氧量及肺通气阈出现时平均跑速提高。 Ma i 的研究 tl ta 结 果表 明 , 采用Hio l L il J练法训练 到第 5 时 , d 血液 中E O由训 练前 P
的 1 ,m / l 加 N 2 .m /l (< .5 , ,一 P 91 Um 增 81 Um p 00 )2 3 D G由 46 n l .m l / o1
障碍。 面对高劂 I I 练的利与弊, 有些学者便致力于 模拟高删 l l 练的研
究, 以求不断发展高原训练的积极效应而使其弊端得到有效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