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研院模式及其对建设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启示

合集下载

杭州市信息办关于印发《杭州市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杭州市信息办关于印发《杭州市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杭州市信息办关于印发《杭州市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信息化办公室•【公布日期】2009.04.28•【字号】杭信办[2009]30号、杭财企[2009]366号•【施行日期】2009.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专项资金管理正文杭州市信息办关于印发《杭州市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杭信办〔2009〕30号、杭财企〔2009〕366号)各区、县(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财政局,各有关企业:为贯彻落实《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2009〕2号),特制定《杭州市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四月二十八日杭州市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为进一步优化我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导向作用,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2009〕2号)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资金来源从2009年起,在整合原信息港产业扶持资金和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由市财政每年安排4500万资金,建立市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

二、资金使用原则专项资金使用坚持“扶优扶强、支持创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三、资金用途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通信、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电子商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等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企业资质认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育。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企业资质认定、企业创新等方面的奖励;(二)对企业自主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资助;(三)对企业技术(技能)培训的资助;(四)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债权引导资金;(五)促进产业提升、集聚等其他公共支出。

四、资金申请条件申请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申请单位必须是承担组织与实施本专项资金涉及具体项目、活动等的单位,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

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实践与经验

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实践与经验

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践与启示摘要:在我国加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的大背景下,大力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本文对我国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江苏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质量与可靠性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实践,从科技创新平台需求出发,研究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机制、服务模式等,希望为我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践;启示一、背景:“十五”以来,在信息产业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我国科技创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正逐步成为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的主力军,政府科技工作的有力支撑。

2006年8月信息产业部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提出到“十一五”末,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为全面加强对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撑,大力发展建立发挥政策引导,营造创新环境。

明确提出信息产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包括信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5个主要服务平台。

对于共性技术的定义,国内学者张振刚认为共性技术作为“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具有准公共品的性质,其衔接了基础研究和面向市场的商业技术开发,能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行业,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和基础, 具有很强的经济带动作用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共性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处于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需要进行后续的商业化研发,形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技术或产品。

共性技术是对整个服务外包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这类技术影响面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对整个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整体的技术积累、产业整体的质量水平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

台湾科技园区调研报告

台湾科技园区调研报告

图 2.1 中部科学工业园台中园区用地图
图 2.2 中部科学工业园区台中园区区位
3
科技大厂进驻。此外,据介绍周遭亦有台中工业区、台中精密机械园区、工研院机械所 等工业与学术单位,为园区进驻厂商提供所需的技术人才及产业支撑。
2.2 园区特点
(1)绿色景观 园区拥有水崛头公园、林厝公园、通 山公园、衡山公园。园区运用生态绿网、 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等方法,塑造园区景观, 提供休闲游憩的空间,并持续与地方居民 友善互动,经济与环境保护共生共荣发展。 (2)公共服务 园区内建设工商服务大楼,引进银行 邮局餐饮等金融业和服务业服务员工,更 在服务大楼内设置员工诊所,提供员工 就诊等医疗服务,此外中科更设立国际 高级实验中学,为园区员工子女提供优 质教育环境。 (3)人力资源 临近园区的大学有中兴大学、东海 大学、逢甲大学等。逢甲大学多年前在 该处购置地块,中科园区规划后,该校 即在中科设立创新育成中心,命名为中 科校区。而除此之外,国立中兴大学、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海大学、与朝阳 科大亦有租借园区内土地,设置研究中
图 1.4 科学园区巡回巴士
2 台中科学园
图 1.5 园区幼儿园
2.1 基本概况
台中园区位于台中市西屯区与大雅区交界处,面积 413 公顷,中科管理局也设于此。 园区交通便利,邻近国道 1 号、国道 3 号、台中港、高铁台中站、台中清泉岗国际机场 等交通设施。目前,主要以光电、精密机械、半导体产业为主,已有友达光电等国际性
图 2.3 台中园区公园一角 图 2.4 台中园区管理大楼
图 2.5 大学创新育成台中园区管理大楼
图 2.6 中兴大学研发创业育成中心
心。且中部地区共拥有的 27 所大学院校,每年近 3 万大学生加入就业市场,是园区非 常重要知识力培养竞争力。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及其启示_图文(精)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及其启示_图文(精)

万方数据工业工程与管理第4期厂商研究发展,加强与外界工程学术团体合作、关键性新技术引进与推广,协助中小企业研发,针对关键性新技术及新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及经济评估,设置小型实验工厂,推动试验及试制服务,积极筹设能源研究所等[1]。

工研院由此成立了创新技术转移公司,在台湾产业转型和起飞之际扮演了关键角色。

随着台湾产业发展迈向创新导向阶段,工研院的定位也适时调整成为区域科技计划主要执行者、科技政策制定的参与和执行者。

1986年台湾拟定《科学技术发展长程计划》,工研院被明确定位为“任务导向的应用研究机构,,[2|。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世界各国、各区域对技术创新的逐渐重视,工研院在技术支持的角色上加重前瞻及创新的比重,通过产业服务的强化及开放实验室设立,提供产业界及区域所需要的技术及服务,协助政府开创新兴产业。

除此之外,工研院开始扮演区域创新体系连接点的角色,强化国际合作、学界合作,建构研发联盟及重视台湾南、北勾连。

工研院于2002年完成了《2008策略规划》,将业务方向调整为“产业科技研发,知识型服务,技术衍生价值”。

并由此形成新的定位基点:(1研发创新前瞻科技;(2育成知识密集型企业;(3促成知识化服务业;(4建置产业学院;(5构筑基础平台;(6促进永续发展[3]。

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工研院也出现过困难,但引领科技前沿,不断推进产业升级、转型的宗旨一以贯之。

2.2工研院对台湾产业发展的主要贡献在台湾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工研院的贡献是卓著的,它不仅促成了台湾产业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而且促成了决定产业发展的两大力量——科技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成为台湾产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托。

(1提升了台湾产业的技术实力。

从传统产业到高技术产业,工研院一直扮演着科技龙头和创新引擎的角色。

工研院以企业需求为考量进行技术的研发,并以各种方式转移给产业界,带动台湾高科技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例如,从美国RCA引进集成电路制程与设计技术,奠定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衍生出如联华电子公司、台积电等一批与IC 相关的公司。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模式_黄玉兴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模式_黄玉兴
势在于获得政府和大学的直接支持 , 获
任务 "如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定位与其 重 复 , 或流于形式 , 或沦为政绩工程 , 那么就可能失去了其建设的根本意义 " 2004 年 , 清 华 大 学 与 国 内 20 所
术研究院为纽带的 /产业共性技术 0 研 发机构 , 能够有效地促进理论研究向应 用研究的转化 , 发挥出高校 ! 科研院所 与企业各 自都难 以发挥的 / 集成 0作用 " 以中国台湾工业 技术 研究 院 ( 简
和设 想 ! 任 务和举 措落 到实处 , 保 证 其可持续快速地发展 "
重点工作和建 议
基于 以 / 共性 技术 0 为 目标 , 以 /产业链技术 0 为核心 , 以 / 集成技术 0
程技术促 进 中心 , 为创 办企业提供 强
大的技术支撑平 台 " 2! 创办企业 ! 孵化企业和提升企业 "
运 行模 式的构想
研究 ! 应用研究到工业设计的主要科研
广之间形成 有效 的连 接通道 , 提高我 国科技转 化 ! 转 移 的效 率, 乃至培育
高科技支柱 性产业 , 促进产业 结构升 级 , 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 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 , 在
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建立以产业技
/桥梁 0 作用和重要合作平台地位等等 ,
险 , 在刚性体制的组织与弹性机制 ! 柔
性机制的组织之间 , 必须建立有效 ! 顺 畅 ! 规范的连接 " 如采用合同研发 ! 委 托投资 ! 人才流动等等 " 这样 即可以扬 长避短 ! 衍生衍化 ! 发展创新 " 弹性 机制 : 研 发 中心 的共 建与合 作 机 制 , 即 产业 技 术研 究 院与 大 学 ! 科研 院所联合共建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 中心 可将相关子课题 合 同委托给相关

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薛捷, 张振刚(华南理工大学)摘要:对共性技术的基本特点和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美国、日本、欧盟和韩国在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

在此基础之上, 提出我国在共性技术开发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同时在共性技术开发上应该采用“ 官产学研”合作组织的形式。

关键词:共性技术; 官产学研合作; 创新平台一、引言关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定义, 现在国内外的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将共性技术定义为科学现象的一个概念、要素, 或进一步的观察, 其具有被应用于广泛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潜力。

国内学者李纪珍在其研究中认为,产业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 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

而马名杰、胡小江、项哲学等学者在研究中则强调, 共性技术是一种竞争前技术( Pre- competitive) , 介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 是基础研究形成商业应用的基础, 并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

由上述学者和机构对于产业共性技术所给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表述有所不同, 但是都突出了共性技术的一些共同特点, 如共性技术处于竞争前阶段, 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同时由于其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可能导致严重的组织失灵和市场失灵等。

基于这些特点, 本研究认为, 共性技术作为“ 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具有准公共品的性质, 其衔接了基础研究和面向市场的商业技术开发, 能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行业, 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和基础, 具有很强的经济带动作用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 世界各国对关系本国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采取各种形式的政策支持成为一种潮流, 为更好地推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深入研究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特点和经验, 同时,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对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 提出可供借鉴的方面, 以期为我国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指导。

国内若干省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践及其对广东的启示

国内若干省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践及其对广东的启示

收稿日期:2023-09-2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服务平台技术研发与应用 (2021YFF 090110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基于互惠偏好的多主体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在 持大股 改革中协同机制研究 (2022A 1515011691)项目来源:广州市创新环境计划项目 广州汇聚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000080006)作者简介:陈雪(1986-),女,研究员,博士在读,研究方向:科技情报㊁科技政策㊁科技战略与科技项目管理;刘佐菁(1982-),女,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科技政策㊁科技战略㊁新型研发机构;任洁(1982-),通信作者,女,学士,研究方向: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㊁科技政策㊁科研平台管理㊁科技金融㊂国内若干省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践及其对广东的启示陈雪1,刘佐菁1,任洁2(1.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33;2.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广东肇庆526238)摘要:新型研发机构在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和重要价值,随着国家对其逐步重视,各省份纷纷从不同维度创新管理,采取多种举措推进区域内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建设㊂通过梳理解析北京㊁上海㊁江苏三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经验做法,为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高质量建设提出参考建议㊂关键词:新型研发机构;经验做法;高质量发展;广东中图分类号:F 354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 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6-5095(2023)06-0009-08New R&D Institutions in Several Provinces of China DevelopmentPractic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GuangdongCHEN Xue 1,LIU Zuo -jing 1,REN Jie 2(1.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Guangzhou 510033,China;2.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Center,Zhaoqing Hi -tech IndustrialDevelopment Zone,Zhaoqing 526238,China)Abstract New R&D institutions have outstanding advantages and important values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With the increase attention of the state various provinces and cities have innovated managementsupport models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 and taken various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R&Dinstitutions in the reg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s of building new R&D institutions in Beijing Shanghai andJiangsu and then puts forward reference suggestions for the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of new R&D institutions in Guangdong.Key words new R&D institutions empirical practic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Guangdong0㊀引言新型研发机构作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不仅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发展的重要结合点,也是聚集高端创新资源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㊁开展产业技术研发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㊂广东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源地,通过地方立法㊁2023年12月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Dec 2023第7卷第6期Strategy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 .7No .6出台创新政策㊁制定管理制度等多角度㊁全链条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促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健康发展㊁提升组织机制优势起到先锋示范的作用㊂随着国家对新型研发机构的逐步重视,各兄弟省份纷纷出台一系列举措推进本区域机构建设发展,在国家整体性㊁系统性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形势下,广东也亟须复盘,借鉴兄弟省份经验做法,在创新管理上继续赋能,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㊂本文基于国家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政策环境,选取北京㊁上海㊁江苏三地(以下简称 三省市 ),重点分析其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思路㊁做法,为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高质量建设提出发展建议,以供相关决策参考㊂1㊀国家出台一系列创新政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㊀㊀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实践探索的新产物,国家层面通过出台一系列创新政策,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㊂在宏观政策环境的引导下,全国已有30多个省区市结合本辖区特色,出台 配套政策+创新举措 ,包括开展新型研发机构认定㊁给予多种形式的财政资金支持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㊁完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㊁优先开展相关领域的科研攻关项目等㊂2㊀代表性省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思路㊁经验做法㊀㊀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共有新型研发机构2412家,其中广东省有192家,排名全国第四[1]㊂相关调研显示,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在研发投入强度㊁承担科研项目数量上优势突出,上海在服务企业数量上与广东并列,江苏在新型研发机构数量㊁研发投入强度㊁服务企业数量等指标上均名列前茅㊂基于以上因素及三表1㊀国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政策时间政策名称主要内容2015年9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研发和服务网络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㊂标志着新型研发机构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地位愈加重要2016年8月‘ 十三五 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要培育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领衔,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协同多方资源,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2019年9月‘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首份全国性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如何规范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定义㊁功能定位,对机构建设发展提出要求和支持意见;同时明确地方可参照意见,立足实际㊁突出特色,研究制订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推动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进入新阶段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支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实行 预算+负面清单 管理模式㊂鼓励地方对新型研发机构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㊂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支持方式,给予稳定资金支持,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组织开展绩效评价,鼓励科技成果自主转化及推广应用等202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赋予了新型研发机构法律地位㊂在第五十六条新增有关新型研发机构的内容,提出国家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开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完善投入主体多元化㊁管理制度现代化㊁运行机制市场化㊁用人机制灵活化的发展模式,引导新型创新主体聚焦科学研究㊁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㊂首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建设第7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6期省市在国内的政治㊁经济地位,特选取三省市作为代表性省市进行分析研究㊂2.1㊀北京 新型研发机构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㊀㊀为应对新的国际竞争形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北京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2017年年底,北京开始布局建设一系列新型研发机构㊂2018年1月,出台‘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作为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2021年11月,出台‘北京市 十四五 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明确提出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㊂北京提出 五新 机制①,高标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相关工作受到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的表扬[2]㊂2.1.1㊀高起点㊁高定位,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科学布局㊀㊀北京作为全国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新型研发机构的设立普遍具有高起点㊁高定位的特征,是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创新力量㊂尽管各新型研发机构设立背景不同,但均以引领科技发展㊁创新体制机制为使命,重点在数学㊁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㊁量子信息㊁干细胞㊁脑科学与类脑研究㊁区块链㊁关键新材料等战略前沿领域进行布局㊂2.1.2㊀将打造国际一流作为考核标准北京新型研发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始终以国际一流为标准㊂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实行个性化合同管理制度,在尊重科研规律基础上看其是否能产出国际前沿的原创成果,研发产出能否在国际同类科研机构中位居前列,核心共性技术能否在国际上引领产业发展㊂2.1.3㊀集聚国内外高水平创新人才一是面向全球公开遴选科学家㊂通过小同行推荐㊁国际学术交流㊁公开招聘等引进国际领军人才㊁创新创业团队,且更加注重人才的研究能力㊁创新魄力和学术影响力㊂二是探索人才 双聘 机制㊂北京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作为高水平人才汇聚的平台和抓手,如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 智源院 )吸纳北京大学㊁清华大学等专家学者,实施 智源学者计划 ,支持领军科学家开展人工智能领域重大方向的基础前沿研究㊂三是重视青年后备人才培养㊂建立 青年人才挑大梁 的人才发展模式,如智源院拥有40多位38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3]㊂2.1.4㊀实施 放管服 改革坚持支持政策要 活 ,服务保障要 实 ㊂进一步简政放权,赋予新型研发机构更大的科研自主权㊂一是建立科学家负责制,将技术路线决策权和人财物支配权交给科学家,充分激发创新活力㊂二是实行 预算+负面清单 科研经费使用模式,一方面根据新型研发机构类型和实际需求给予财政科技经费稳定支持,另一方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采用总项目预算控制和风险防范设计㊁公开经费执行情况等方式确保科研经费使用 放得开㊁管得住 ㊂2.1.5㊀大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支撑产业经济发展㊀㊀北京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㊁建设产业生态联盟,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行业应用和场景适配㊂例如,智源院吸引社会资金牵头成立智源创投基金,专注于人工智能早期投资,旨在为北京培育一批硬核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企业;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与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公司㊁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深度对接,吸引社会资本设2023年12月陈雪,等:国内若干省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践及其对广东的启示Dec2023① 五新 机制是指新的运行体制㊁新的财政支持政策㊁新的绩效评价机制㊁新的知识产权激励和新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㊂立量子信息研究与成果转化基金,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北京应用数学研究院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适配场景,解决数据交易难题,具备较好的产业化前景[2]㊂2.2㊀上海 功能内涵逐步丰富的新型科研组织上海为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在推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上不断探索,陆续成立了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㊁上海期智研究院㊁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同时结合实践不断创新和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与内涵㊂2.2.1㊀扩充新型研发机构的战略力量体系2019年3月,上海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要求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将各类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组织纳入新型研发机构战略力量体系,包括国家实验室㊁重点实验室㊁科技创新中心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㊁制造业创新中心㊁企业技术中心㊁外资研发中心㊁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㊁科技部门认定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㊁国企开放式创新平台㊁协同创新中心等,通过扩充新型研发机构的战略力量体系,让更多的创新机构和平台享受本辖区的创新政策,开展更大范围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探索[4]㊂2.2.2㊀全链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上海为激发各类创新平台创新活力,大力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支撑产业链创新和重大产品研发;二是深化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协调推进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三是引导转制院所强化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功能,向科技研发服务集团发展;四是选择若干应用技术研发类科研事业单位,通过引入社会资本㊁员工持股等方式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五是对社会力量兴办新型研发机构给予同等政策支持,其中从事战略性前沿技术㊁颠覆性技术等研发的,可经 一事一议 后予以财政支持[5]㊂2.2.3㊀分层分级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上海市科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强调按照公平普惠㊁分层分级的原则推进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㊂针对事业单位类新型研发机构,坚持 放管服 的同时强调事业单位的公益性㊁研发活动的公共性,为政府给予持续性㊁长期性的资助提供通道并保障合理性;针对国有企业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国有企业非营利化,打造适应创新发展需求的管理制度;针对民办非企业类新型研发机构,将其中的国有资产份额由不超过总资产的1/3放大至2/3;开展特定机构的 一事一议 ,如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实施 预算+负面清单 ㊁绩效评价等新型管理模式;针对社会自发组织的新型研发机构,引导大型央企㊁跨国企业㊁本地科技领军企业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利用其专业优势㊁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中小企业赋能,构建起全链条的创新孵化体系[6]㊂2.3㊀江苏 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主导打造技术创新网络㊀㊀江苏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6月底,江苏共有新型研发机构573家,在创新体制机制㊁扩大机构自主权,开展科研仪器托管㊁运行绩效奖补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7]㊂为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江苏对标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院㊁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全力打造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 江苏产研院 ),截至2022年年底,江苏产研院已在先进材料㊁能源环保㊁信息技术㊁装备制造以及生物医药等五大领域建设72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转化科技成果6200多项,衍第7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6期生孵化科技型企业1200多家[8]㊂2.3.1㊀以政策㊁资金等形式,充分保障研究院的运行㊀㊀江苏产研院作为无行政级别的省属事业单位,在建设经费上由省政府全额拨款每年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㊂江苏产研院下设公司,省财政给予公司一期资金3亿元,主要用于专业研究所投资㊁海外平台投资㊁引导基金投资等㊂为全面支撑江苏产研院发展,2023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出台十二条政策措施,从成果转化㊁资金使用㊁完善专项服务㊁科技合作㊁科研人员兼职㊁ 个性化 税务服务等方面为江苏产研院 松绑 ㊁赋能㊂2.3.2㊀采用 一所两制 项目经理制 ,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㊀㊀江苏产研院为推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采用2种建设模式:一是实行加盟制,推进现有其他相关院所加盟江苏产研院,并按照要求进行 一所两制 改造,促进高校院所研究人员的创新成果向市场转移转化;二是新建专业研究所实行项目经理制,以江苏产研院为主导,选拔国内外领军人才任项目经理㊁组建项目团队,新建专业研究所㊂通过 合同科研 把研究所向市场提供技术转让㊁投资㊁服务所产生的现金流收益,即技术转化的实际价格,作为考核指标,以此决定研究所绩效评价和财政资金支持额度,促使专业研究所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技术研发㊂这不仅能有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有效提升了专业研究所的自我 造血 能力[9]㊂2.3.3㊀建立全链条技术需求对接解决的产业化机制㊀㊀自2018年以来,江苏产研院与97家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由江苏产研院负责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及指导,并以研发解决技术难题中企业投入资金不低于80%为标准评判企业技术难题的真实性;技术需求凝练完毕后,江苏产研院利用创新网络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寻找解决方案,构建 江苏产研院组织 集成创新平台承担 研究所㊁企业㊁高校参与 的协同攻关机制㊂在重大产业化项目跨越技术创新 死亡之谷 环节,采用 拨投结合 形式,先以科技项目立项支持,解决创业早期估值和研发资金需求难以确定㊁项目融资市场失灵的问题;在项目社会化融资阶段,则转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确定项目支持强度和获利研发成果的收益[10]㊂2.3.4㊀集聚海内外创新资源,打造产业研发人才培养基地㊀㊀一是打造海外创新资源网络㊂江苏产研院通过设立海外孵化器㊁与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㊁引进海外科研机构等形式集聚海外创新资源,先后在硅谷㊁波士顿㊁多伦多㊁伦敦等地设立海外孵化器,与海外45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国际顶级研发公司等海外科研机构,其中丹麦TOPSOE公司㊁荷兰苏科思公司已落户苏州[11]㊂二是建设江苏产研院大学㊂2019年6月,江苏产研院与江苏省教育厅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产业需求和技术难题凝练成培养课题,实行 双导师制 ,依托专业研究所和江苏龙头企业,与海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采取校内校外 双导师 ㊁高校院所 双学位 ㊁企业院所 双激励 等新机制,在科技创新㊁人才培养㊁科技成果转化上率先突破,推进实施 集萃研究员 集萃博士 人才计划㊂三是打通高等院校教师㊁科研人员等到江苏产研院兼职渠道,支持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江苏产研院进行技术开发和创办衍生企业,授权江苏产研院组建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支持建设综合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㊁市人才计划项目为江苏产研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专门渠道,充分保障建立人才 蓄水池 ㊂2023年12月陈雪,等:国内若干省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践及其对广东的启示Dec20233㊀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发源地的广东,在推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政策引导㊁整体性建设㊁体制机制完善㊁支撑产业能力等方面还面临一系列问题㊂一是缺乏有针对性㊁获得感的创新政策㊂广东出台了多项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但涉及的具体概念㊁顶层设计㊁功能定位等仍相对宏观,部分科技政策多是将过往政策进行归纳总结,缺乏有针对性的突破;在推进机构建设上,缺乏勤勉尽职㊁容错纠错的指引机制,部分机构在体制机制探索中存在较大顾虑㊂二是缺乏分层分级的新型研发机构功能定位体系㊂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包括高水平创新研究院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及常规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等,但尚未建立起整体性㊁系统性的架构体系,各类机构的核心功能定位也未明确区分,导致机构既从事前瞻性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又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开发㊁公共技术服务㊁科技型企业培育等,从而表现出专业特色不突出,区域产业对接能力不强的现象㊂三是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管理㊂一方面在财政专项上未有稳定的财政科技经费,也未有结合机构需求的分层㊁分级的财政资金支持,同时也缺乏引导机构建设的绩效奖补支持;另一方面在引进机构建设上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团队,结合江苏产研院建设模式,机构在设立初期需要有专业的团队协助其打通创新链㊁产业链㊁资金链,推进机构快速成长㊂4㊀三省市经验对广东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启示4.1㊀系统性搭建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功能体系建议广东紧紧围绕建设方需求,科学设置新型研发机构功能定位㊂以北京为例,作为全国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专注国家战略需求,布局战略前沿领域,强调机构的创新能力对标国际一流;上海除了培养战略性㊁前瞻性的新型研发机构,更注重新型研发机构的系统性建设,将各类致力于新兴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平台纳入新型研发机构体系,并根据各类机构特点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12]㊂广东可根据机构功能定位,建设金字塔型新型研发机构体系,其中塔尖为专注国家战略需求,从事战略性㊁前沿技术研究的机构;中间层为弥补产业技术供给,从事区域性产业技术开发㊁搭建科技成果转移通道的机构;塔基为从事特定技术领域,以服务市场化需求为导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焕发活力的科研机构或以社会㊁企业为主要投入力量,具有一定科研攻关能力的行业共性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企业赋能,推进创业孵化的机构㊂通过系统性搭建新型研发机构功能体系,对于明确各类机构使命,科学地配置资源㊁合理布局机构建设,形成有针对性的绩效评价体系等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㊂4.2㊀结合新型研发机构功能定位采取精准的支持方式㊀㊀北京为了支持科学家勇闯科技创新 无人区 ,营造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实行 预算+负面清单 的科研经费使用模式,一方面给予相关机构稳定的财政科技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实行 负面清单 管理,采用总项目预算控制和风险防范设计等措施㊂上海强调按照公平普惠㊁分层分级的原则推进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对于不同建设方式㊁不同功能定位的机构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13]㊂建议广东结合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㊁建设需求给予精准支持㊂其中,针对专注国家战略需求,从事战略性㊁前沿技术研究的机构,结合绩效评价结果给予稳定持续的资金保障,并参照第7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6期江苏产研院的有关做法,在人才引培㊁成果转化㊁税收减免㊁科研人员兼职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对于支撑地方产业发展㊁提供区域性产业技术供给的机构,根据产业类型,如按照支撑传统产业升级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进行分类,采用 分期稳定+地方联合+科研项目揭榜攻关 的方式给予支持,并围绕区域产业赋能,从地方产业支撑能力㊁产业技术培育㊁共性技术开发㊁科技型企业培育能力等方面进行绩效评价,结合评价结果拨付资金;对于社会自发组织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竞争性项目引导机构搭建公共技术平台㊁开放创新资源,利用自身专业优势㊁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中小企业进行科技赋能[14]㊂4.3㊀营造开明宽容㊁持续优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政策环境㊀㊀从北京㊁上海㊁江苏采用 放管服 ㊁创新管理机制㊁支持机构改革发展等措施可以看出,地方政府为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均采用机构自主管理㊁政府保驾护航的模式㊂以江苏产研院为例,作为省级独立预算单位,不受省科技厅㊁财政厅管理,每年自己编制预算,报相关部门备案,无硬性预算要求,且审计㊁纪检等监管部门均采取 负面清单 管理方式,为江苏产研院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便利㊂从新型研发机构的成长规律看,一家以服务区域产业技术开发的机构,真正能够面向市场自我 造血 ㊁获得成果转化收益反哺,基本需要10年时间[15],但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则希望2~3年内能快速见到成效,甚至计算机构当年的投入产出比,这不仅不利于新型研发机构的长期发展,也有悖于科技创新发展规律㊂江苏产研院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政府监管适当放松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上应更具针对性,出台的政策要能真正增强机构的获得感㊂如‘支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中指出,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形式给予个人奖励时,获奖人可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对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国人才来省产研院开展技术研发或创办科技型企业的,给予中国籍公民相应的同等待遇,有针对性地切实解决机构在具体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难题[16]㊂建议广东进一步细化新型研发机构在体制机制上的发展瓶颈,寻求更好的解决路径㊂4.4㊀打造人才集聚㊁产学研深度融合㊁省市联动的协同创新体㊀㊀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新型研发机构由于其对标产业领域㊁攻关侧重点㊁阶段内主攻任务目标的不同,需配置的创新资源也不一样,因此,需搭建一个科学㊁开放和灵活的系统架构,在开展科研攻关时遵循科技发展的规律,适时地调整㊁配置资源,这是新型研发机构保持组织生命力与活力的基础[17]㊂基于北京㊁上海㊁江苏的经验做法,广东搭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协同创新体时建议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构建人才集聚高地,通过建立开放的人才管理制度㊁科学的人才遴选体系,面向全球引进和培养最适合的人才;二是实施产教融合,通过与高校院所联合培养,将产业需求和技术难题凝练成培养课题,培养实战型科技创新人才;三是省市联动建立专业服务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撑机构,围绕着新型研发机构启动期支持㊁过程期绩效评价㊁政策兑现㊁技术需求对接㊁海内外资源对接㊁产业化应用场景对接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㊂参考文献:[1]王海荣.‘2022年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报告“发布深圳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最活跃[EB/OL].(2023-03-24)[2023-08-24].https ///s id=1761249090454239541&wfr=2023年12月陈雪,等:国内若干省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践及其对广东的启示Dec2023。

产学研共享用基地建设案例

产学研共享用基地建设案例

产学研共享用基地建设案例产学研共享用基地是为了促进产学研三方联动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而建设的实体平台。

下面将从国内外的案例中介绍产学研共享用基地的建设和运营情况,为相关参考内容提供参考。

国内案例:1.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该基地建设于2004年,由上海科委和上海高校联合建立。

其目标是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实行产学研合作共享机制。

基地提供场地和设备支持,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创新资源。

通过促进产学研合作,该基地成功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2.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该基地建设于2010年,由北京市科技局和高校共同发起。

基地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技术团队和创新企业,提供共享的实验室、设备和科研资源。

通过举办创新项目对接会、科技交流会等活动,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为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了平台和支持。

国外案例:1.美国斯坦福大学创新研究中心:斯坦福大学创新研究中心是斯坦福大学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旨在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中心提供实验室、设备和专业人员支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培训和创新服务。

通过创业培训、创新项目孵化等方式,推动了创新创业的发展。

2.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产学研共同研究中心:该中心由东京工业大学与企业共同创建,以促进产学研合作为主要任务。

中心提供了共享的研究设备、实验室和技术支持,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技术解决方案。

中心还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了产学研之间的深入合作。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产学研共享用基地的建设是为了解决产学研三方之间合作交流的需求,提供了共享的场地、设备和技术资源,为产学研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基地的运营需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和支持服务,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此外,基地还应积极举办各类活动,如创新项目对接会、科技交流会等,加强产学研三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的实现。

综上所述,产学研共享用基地的建设和运营旨在促进产学研三方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

面向产业创新的高校大院大所科技成果转化驱动研究

面向产业创新的高校大院大所科技成果转化驱动研究

2021年第4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1 No. 4doi: 10.3969/j.issn. 1000-7695.2021.04.013面向产业创新的高校大院大所科技成果转化驱动研究吴志辉\刘梦茹\刘焕彬\石慧芳2,苏炜2,罗亮2(1.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640;2.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广东广州510033 )摘要:总结广东引进高校大院大所的发展现状,分析国内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实践、创新驱动模式等方面的经验和特征,归纳政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职能,并从面向产业创新发展角度,在科技成果供给、管理 制度建设、机构绩效管理、政府职能完善等方面给出促进高校大院大所科研机构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院大所;产学研;成果转化;产业创新中图分类号:G311; G3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7695 (2021 ) 04-0097-07The Study on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Driven in Universities andInstitutes for Industrial Innovation-orientedWu Zhihui1, Liu Mengru1, Liu Huanhin1, Shi Huifang2, Su Wei2, Luo Liang2(1.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2. Guangdong Science &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Center, Guangzhou 510033, China)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university and institutes in Guangdong is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tforms constructi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practices, innovation—driven models are analyzed, and the government public functions of promoting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re summed 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some suggestions are issu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and institutes in terms of the supply of achiev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government functions.Key words: university and institute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dustrial innovation随着经济格局和资源配置不断发生演变,世界 进人了创新密集型时代,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 经济体率先提出了符合自身的高规格创新发展计划, 显然世界各国和地区越来越重视组织和实施战略性 共性技术研发,以此支撑国家和地区的重大产业技 术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及产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中心汇报材料》PPT课件

《创新中心汇报材料》PPT课件
《创新中心汇报材料》 PPT课件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新技术 新视野 新交流 新体验 创新的加速,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样带来了充满未知的挑战 创新是企业开展的必经之路 而能否将创新由口号转化为行动 正是企业实现持久开展关键所在 我们不仅关注企业开展的创新之道 更看重将创新转化为价值付诸行动
中心发起单位〔企业排名不分先后〕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佛山市科技局 佛山市南海区科技信息局 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街道办事处 广东省半导体光源产业协会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 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 广州鸿利光电股份 晶科电子〔广州〕 广州光为照明科技 广东国晟投资 东莞勤上光电股份 东莞市中镓半导体科技
新体制 新模式 新机制
采用7+1协同模式,全面启动7大创新效劳平台 会聚整合资源,构建国际化全球化 产业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与技术开展平台
【“七+一“平台】 全面深入 应需而变 中心在建或规划工程平台介绍
科技 • 创新力
1、战略研究与开展平台 参与?广东省LED产业技术路线图?的修订,跟踪技术、产业开 展的最新态势,提出核心技术攻关的重点领域,发布?广东 LED产业开展年度报告?,建立战略专家委员会、技术专家委 员会、组建中国LED产业品牌俱乐部、LED价格指数研究与发 布平台,为政府推动LED产业开展提供战略规划和决策咨询, 同时为企业提供咨询效劳。
佛山市蓝箭电子 佛山国星半导体技术 佛山电器照明股份 广东昭信企业集团 木林森股份 中山鸿宝电业 深圳茂硕电源科技股份 深圳雷曼光电科技股份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 深圳晶蓝德灯饰 深圳市长运通光电技术 TCL集团股份 鹤山市银雨照明 广东德豪润达电气股份

产研协同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的新探索

产研协同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的新探索

产研协同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的新探索作者:孙喜毕亚雷来源:《开放导报》2021年第03期[摘要]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和公共研发体系在应对当前国际竞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暴露出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创新链过度分工问题,使各创新主体脱节。

定位于工业研究院的新型科研机构,在创新组织和成果转化中正在逐渐显露出独特的优势,成为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的重要突破口。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科学技术为枢纽、以产业协同为触媒的“渡船模式”,通过协同创新克服科研与产业之间的缺失环节,成为贯通创新链、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的有效路径之一。

[关键词] 产业协同创新创新链整体效能新型科研机构[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1)03-0095-10[作者简介] 孙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创新与科技政策;毕亚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企合作与创新发展处处长,研究方向:通信与电子系统、机器人、医疗器械。

一、我国应用目标导向型研究面临的主要难题近年来,国际关系、全球贸易、公共卫生等各领域重大挑战层出不穷。

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我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和公共研发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暴露出明显短板,比如“卡脖子”等问题。

我国创新系统设计与建设中有重分工、轻整合的传统。

长期以来,不同创新主体分工定位明确,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的创新链上各管一段。

这种分工模式一旦有紧急需求时,无法实现上下游快速对接,各创新主体相脱节的问题就暴露出来。

为了联结上下游、贯通创新链,政策设计者识别出很多“桥梁”,甚至不同部委会为同一段“桥梁”设置不同名目的专门机构。

久而久之,创新链分工越来越细,各管一段的创新主体越来越多,全链条协调与治理的难度反而越来越大:研发与生产“两张皮”,无法充分发挥效力。

解决分工过细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是诉诸于“分工”的反面,即整合,以特定形式打通创新链各个环节。

海外应用型公共研究机构发展模式研究

海外应用型公共研究机构发展模式研究

海外应用型公共研究机构发展模式研究摘要:本文在调研德国、日本和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型公共科研机构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国家和地区海外研发机构发展模式,以期为推进我国科研体制改革、促进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增强科研机构创新活力提供借鉴。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representative application-oriented public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overseas r&d institutions, hoping to promote the reform on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china.关键词:研究机构;发展模式;定位key words: research institutions;development model;positioning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140-010 引言我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德国弗朗霍夫协会是世界上著名的公益类科研机构,都是由政府设立(台湾工研院由台湾当局设立)的非营利性公共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对于推动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认真分析三个机构的共同的成功经验模式,对当前推进我国公益院所改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建设,意义非常重大。

台湾工研院对大陆科研机构改制的启示

台湾工研院对大陆科研机构改制的启示
关键词:工研院;大陆;科研机构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
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成立于1973年7月,是在原"经济部"所属的联合工业研究所、联合矿业研究所与金属工业研究所基础上改制成立的非营利性财团法人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应用技术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实验生产等三方面工作。通过这些研究,将科技成果转移到工业生产领域。工研院现有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电脑与通讯、能源与资源、工业材料、光电子工业7个研究所与量测技术发展中心、环境与安全卫生技术发展中心、航太工业技术发展中心、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产业经济与资讯服务中心、纳米科技研发中心等规模较小的研究单位,研究部门和研究范围几乎涵盖了台湾产业界所有重要的技术领域。30年来,工研院完成了许多"野心勃勃"的研究计划,在建立新科技工业、改良现有产品、给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培养产业人才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政府输血、自身造血,是工研院生存和发展的主因。作为民办官助的非营利科研机构,工研院的发展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73年至1979年是初创时期,在当局全额经费资助下,工研院初步建立起弹性的组织结构、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有效的管理体制,奠定研发与服务全面发展的基础。第二阶段即1980年至1992年是快速发展时期,在当局科技专案计划引导下,工研院在机构组建、技术开发和转移、产业服务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成为推动台湾产学研合作、支援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机构。第三阶段即1993年至今是稳步发展时期,工研院完成经营策略战略转移,积极从事创新前瞻性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并通过契约性技术服务全面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全力打造台湾应用科技旗舰。
台湾经验表明,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机制创新问题,开发型科研机构不只存在企业化转制一条路。比较而言,台当局在创办工研院时,遇到了与我们类似的问题:由于体制和观念原因,政府所属开发型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着自身造血机制不足问题。一旦将他们推向市场,势必会影响科技供给能力。现实的解决方案,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有效引导下,将科研力量引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使之成为技术商品化的主导力量,产业科技化的重要合作伙伴。

国内外有代表性新型研发机构的综述分析

国内外有代表性新型研发机构的综述分析

国内外有代表性新型研发机构的综述分析何宇(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辽宁省分析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15)摘要:本文运用文献检索和综合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新型研发机构进行概述分析,研究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管理机制、发展成果等多方面内容,并总结经验。

通过研究发现,新型研发机构以企业化运营管理,在政府资助引导下,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将会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进一步推进科技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型研发机构的出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更多新型研发机构的组建和运行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型研发机构运行管理分析组建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2)02(a)-0176-05 Overview and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ve New R&D Institutionsat Home and AbroadHE Yu(Liaoning Academy of Analytical Sciences,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enter of Liaoning Importa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ase,Shenyang,Liaoning Province,110015China)Abstract: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retrieval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s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representative new R&D institutions at home and abroad,study the oper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of new R&D institutions and other aspects,and summarize experience.Through research,it is found that the enterprise-oriented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new R&D institutions,under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funding,and the cooperation of industry,academia and research with the goal of industrialization,will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and further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The emergence of new R&D institutio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more new R&D institutions in my country.Key Words:New R&D institutions;Operation management;Analyze;Conduct新型研发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是进一步推进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突破口,要加快推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建设,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科技投入与奖励、运行管理突破体制机制制约等诸多方面与传统科技研发机构相比,更加灵活,科技创新成果成效显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台湾工研院的独特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台湾工研院的独特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台湾工研院的独特启示前言2011年美国政府进行过一项关于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深入研究,即《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其中特别探讨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何转化基础学术研究成果,将其进一步发展成为企业商机。

这一研究报告最后专门提到全球两个成功模式典范,一个是德国的弗劳恩霍夫协会(这在我们上一篇文章中已经专门详细介绍),而另一个正是台湾地区的工业技术研究院(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ITRI;以下简称工研院)。

我们不禁要问,美国重振制造业计划中提及的工研院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启示,尤其是在产学研体系布局方面?这些问题对于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中国大陆来说具有独特意义,尤其是有关科技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如何发挥关键作用,重新布局产学研三者关系,让它们从目前各自独立运营、偶尔开展非系统性合作的旧有模式转化为三者鱼水相融、高度互补、互为杠杆的密切合作的新型模式。

这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与单项冠军企业(统称“精一”企业)意义尤为重要。

我们上一篇文章专门介绍分析了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此文我们探讨台湾地区工研院的启发意义。

01工研院的历史背景1973年台湾地区颁布《工业技术研究院设置条例》,以财团法人名义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即工研院。

当时台湾地区经济部长将分散在台湾地区各处的联合工业研究所、联合矿业研究所与金属工业研究所几家研究机构合并,成立“工研院”,赋予引领台湾地区经济起飞的长期目标,核心功能是将科技成果尽快转移给企业,提高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成功率,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十多年来,工研院一直以“以科技研发,带动产业发展,创造经济价值,增进社会福祉”为主要任务,从创新研发、人才培育、智权加值、衍生公司、育成企业、技术服务与技术移转等过程,对台湾地区产业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如今,它不仅已发展成为该地区最大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而且成为力促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先锋。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台湾工研院发展概况从时间序列来看,台湾工研院的成长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973~1978 萌芽期1979~1985 成长期1986~1989 发展期1990~1994 茁壮期1995~全资源经营时代基于系统观来看,在资源投入、组织演化及经营成效几个方面,工研院历时30载,几经沿革与嬗变,发展成为时下的强势态。

资源投入包含经费和人力资源两方面的指标,组织演化包括组织沿革与组织再造,经营成效包括技术发展、技术实施、产业服务、创生企业及建构增长点等。

资源投入经费结构按照《工业技术研究院设置条例》有关规定,工研院由政府出资创立基金成立。

历经30年的发展,工研院的经费来源逐渐从纯粹依赖政府投入转变为以合约经营为主。

1990年代以来,工研院强化了产业服务,以1:1为量化指标,即承接公共部门(含政府相关机构)项目的经费与面向产业服务的企业委托项目经费比例持平。

经费结构如下:①公共部门项目经费:政府相关部门委托。

②技术服务项目经费:军方、企业委托项目,以及面向产业的咨询、培训、检测、分析等服务项目。

③创生企业收入:通过技术创新,接受委托的特定产品研发项目。

④业务外收入及捐赠收入。

人力资源结构人力资源现存量6000人左右,平均约36岁,硕、博学历占总人数的比例由成立之初的18.66%上升到51.97%。

工研院已经成为一个专业研究机构,平均工龄十年以上,大部分为专业人员,几乎涵盖了所有技术领域,分布在7个研究所与5个研究中心里。

工研院不仅是技术研发机构,也是高技术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孵化器。

到2002年,从工研院转业到各界的人员累计超过1.5万人。

工研院输出人力资源的原则:①遵守知识产权及相关的纪律规定;②避免影响重大项目的进行。

组织演化组织理念工研院的任务是:提升产业技术,创生新兴产业,改造并升级传统产业;开发产业技术,通过推广和应用优化产业结构。

围绕这个任务,工研院历任院长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理念:①王兆振:致力于工研院基础性研发能力建设和人才培育。

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陈雪;叶超贤【摘要】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w R&D institutions,the colleges and the government jointly build new R&D institutions have distinctive development feature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59 R&D institutions of this kind in Guangdong,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development proposals for reference.%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发展特色.总结广东省59家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特征、发展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供参考.【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8(038)007【总页数】6页(P120-125)【关键词】新型科研机构;院校与政府共建型;广东【作者】陈雪;叶超贤【作者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33;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广州 51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11;G301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是指国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部门联合建立的研究型机构。

此类机构最鲜明的特色是将高校、研究院所的科研资源与地方政府的发展需求很好地整合,一方面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引入地方,另一方面也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对于集聚人才、发展地方公共服务平台具有重要作用[1]。

共性技术研究

共性技术研究

同是转制院所,共性技术研究差别悬殊——一批院所长呼吁:分类管理,盘活共性技术自1999年260多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以来,共性技术就一直是转制院所纠结的一块“心病”,转制的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因其原本的各行业科研“国家队”身份,对此纠结之心尤甚。

院所的共性技术“心病”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科技实力乃至综合竞争力的可贵责任感。

其主要内涵是:转制之前,我国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都有国家级科研机构,作为本行业科研“国家队”,可以承担行业共性技术、重大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研发工作;转制之后,院所作为企业,不仅都有各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经营指标,实现经济效益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当务之急,而且其本质上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同处竞争对手地位。

这样,原来由他们担负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就会出现主体缺位,结果势必导致共性技术被削弱。

这种担忧究竟有没有成为事实?转制10年多来共性技术究竟有没有被削弱?大多数院所乃至政府职能部门对此问题的回答,转制之初是“有”,转制三五年后是“否”。

但记者近日采访部分转制院所发现,后转制时期的共性技术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情况更复杂。

统计资料显示,“十一五”末,260多个中央级转制院所实现总收入比“十五”末翻了一番,达到1502亿元;实现利润142亿元,是“十五”末的4.37倍;上缴税金88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

可见,“小日子越过越红火”,是近年来转制院所的一个普遍现象。

在这一派兴旺的大背景下,共性技术状况却因产业门类不同而呈现很大差异。

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为例。

“转制并没有影响我们对国家和行业的贡献”,据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总经理王金华介绍,由煤科总院和中煤国际于2008年4月实施战略重组而成立的中煤科工集团,承担行业共性技术、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并未因转制而有所削弱,所不同的,“只是申报课题的渠道变了”——原来是等国家直接下发,现在是通过市场竞争。

他用三个“最”、三个“越”来概括中煤科工“十五”、“十一五”期间共性技术研发状况——得到的国家项目最多,到位的经费最多,出的成果最多;而且收到的效益越好,给国家做的贡献越大,对行业科技进步起的作用越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走过的30多年,见证了台湾经济从一个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经济体向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经济体的转变历程。

在这个进程中所形成的工研院模式,对于正在探索构建中国自主创新体系的大陆产业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台湾工研院的定位及其对产业发展的贡献上世纪60~7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面临着改造工业结构的迫切任务,工研院应运而生。

工研院以非营利财团法人的身份,主要从事应用性科技研究,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服务,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开创了台湾工业化、现代化历史上新的一页。

1.1 工研院的定位与任务工研院作为台湾实施“科技导向”发展战略中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转换角色定位,也因此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创立之初,工研院主要承担的任务是为产业提供技术供给,提升产业的技术实力。

1979年颁布的《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明确提出工研院的任务:接受政府委托研究开发,辅导厂商研究发展,加强与外界工程学术团体合作、关键性新技术引进与推广,协助中小企业研发,针对关键性新技术及新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及经济评估,设置小型实验工厂,推动试验及试制服务,积极筹设能源研究所等。

工研院由此成立了创新技术转移公司,在台湾产业转型和起飞之际扮演了关键角色。

随着台湾产业发展迈向创新导向阶段,工研院的定位也适时调整为:成为区域科技计划主要执行者、科技政策制定的参与和执行者。

1986年台湾拟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长程计划》,工研院被明确定位为“任务导向的应用研究机构”。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世界各国、各区域对技术创新的逐渐重视,工研院在技术供给的角色上加重前瞻及创新的比重,同时也积极转型为市场导向的研究机构,通过产业服务的强化及开放实验室设立,提供产业界及区域所需要的技术及服务,协助政府开创新兴产业。

除此之外,工研院也开始扮演区域创新体系连接点的角色,强化国际合作、学界合作,建构研发联盟及重视台湾南、北勾连。

工研院于2002年完成了《2008策略规划》,将业务方向调整为“产业科技研发,知识型服务,技术衍生价值”。

并由此形成新的定位基点:(1)研发创新前瞻科技;(2)育成知识密集型企业;(3)促成知识化服务业;(4)建置产业学院;(5)构筑基础平台;(6)促进永续发展。

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工研院也出现困难和面对挑战,但引领科技前沿,不断推进产业升级、转型的宗旨可以说是一以贯之。

1.2 工研院对台湾产业发展的主要贡献在台湾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工研院的贡献是卓著的,它不仅促成了台湾产业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而且促成了决定产业发展的两大力量——科技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成为台湾产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托。

(1)提升了台湾产业的技术实力。

从传统产业到高技术产业,工研院一直扮演着科技龙头和创新引擎的角色。

工研院以企业需求为考量进行技术的研发,并以各种方式转移给产业界,带动台湾高科技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例如,从美国RCA引进集成电路制程与设计技术,奠定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衍生出如联华电子公司、台台湾工研院模式及其对建设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启示摘 要: 关键词:陈 鹏 李建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台湾(地区)产业技术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和分析台湾工研院的定位、管理结构和运作机制,对大陆正在争相建设的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台湾工研院 模式 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积电等一批与IC相关的公司。

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直接进入产业界,快速提升了台湾产业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除技术开发和转移外,人才培养也是工研院对产业发展的重大贡献之一。

工研院不仅自身培育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还积极延揽海外优秀科技人才来到台湾。

这些优秀的人才,通过自行创业或者进入企业成为技术和管理骨干,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内涵和持久的实力。

(2)推动台湾实现了产业的再造。

通过关键技术的研发转变产业结构。

除了与个别厂商进行技术合作之外,工研院的技术开发更多是面向整个产业技术提升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台湾的《科技研究发展专案计划》:由政府选定具有高附加值、市场潜力大、能耗少的前瞻性共性技术,工研院组织和推动研发,通过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带动产业结构的提升。

如半导体、动力机械、电脑系统、通讯电子、光电系统、生物医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都带动了台湾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基于工研院形成产业集群。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依赖于高科技人才和研发中心。

工研院因为具备这样的双重储备而成为产业集群的关节点。

以IC产业为例,工研院就是以芯片制造这一关键技术切入,产生了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作用。

芯片制造是IC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工研院从国外引进相关技术后,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资本进行研发,鼎力扶植联电和台积电(其中台积电就得到了从1990到2000为期10年的技术授权和后续技术支持)。

关键技术的制造环节发展成熟之后,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IC设计、光罩、封装、测试等企业得以汇聚,形成了集群效应。

工研院初期设立的衍生公司虽然只有联华电子、太欣半导体等,但产生的效应却是促成上百家的企业的发展。

台湾政府之所以选择新竹作为科技园区的所在地,就是考虑了工研院的辐射效应。

(3)促进了台湾产业的制度创新。

工研院设立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

1980年代以后,为应对台湾经济形势的转变,政府提出了“自由化、科技化与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政策方向,工研院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成为配合政府政策推动产业科技化的主要力量。

首先工研院被界定为财团法人,避免了它成为低效率的政府机构;其次,衍生公司的设立避免其陷入国营企业的窠臼,并且在适当时机让股权上市,使高科技产业能从资本市场不断获得资金的支持;其三,工研院还致力面向国际,不断拓展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这在台湾地区的产业历史上,都是带有创造性的。

工研院影响和带动了与技术研发相关的制度创新。

工研院的主要任务是研发技术,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合同订立等方面的经验,由此,工研院既成为台湾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最完善的组织,也促使这个区域技术扩散的能力和水准得到大幅度提高。

工研院还促成了台湾《科技基本法》的制定。

工研院原先的研发成果长期受到《国有财产法》的限制,只要是由政府出资资助的科技专案,研究成果一律属于国有财产,工研院在将研发成果向产业转移的工程中,受到很多制约,无法自由地与民间产业订立契约。

《科技基本法》则规定政府出资或委托的科技研发成果,其知识产权将全部或部分属于研究机构和企业所有或授权使用,不受国有财产法的限制。

这项立法内容是科技发展制度方面的一大突破,工研院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

2 工研院的管理结构和运作机制2.1 组织管理结构工研院的组织结构是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包括经济导向、政策方向,以及研究院不同时期的策略方向而不断调整和转变的。

近年来,为适应产业技术发展需求,工研院对内部资源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更为成熟的管理结构。

其核心业务机构六个所、两大中心,被组织建构为三大社群,以围绕研发事业、技术任务、专业服务三大支柱进行编组。

基础研究所集中进行核心技术的研究,主打技术引领和扩散;焦点中心以及分属的五个中心则以任务为导向,主要整合集中内部创新资源,分门别类,快速抢占新科技的制高点;连结中心主要整合行政服务、咨讯、技术转移等部门,为工研院提供各类服务,如展示原创概念、产业发展信息、情报收集与技术服务等。

这一组织结构灵活机动,强调资源共享,跨领域整合运作,以及灵活快速回应外界的需求,进而从体制上保障了整个机构的正常运转。

图1 工研院的组织结构2.2 运作机制(1)经费投入机制。

在工研院创办初期,政府提供了充足而稳定的经费补贴。

1973~1983年,政府的补贴约占工研院经费支出费用的60%。

经过10年的探索和运作,工研院通过向产业界推广科研成果,提供相关服务,实现了在没有政府补贴情况下的收支平衡且略有节余,到1984年,政府停止了补贴。

之后,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工研院强化产业服务,实现了承接公共部门(含政府相关机构)项目的经费与面向产业服务的企业委托项目经费比例持平,且呈增长的趋势。

具体的经费结构如下:① 专案计划:经济部技术处与能委会委托之科技研发计划。

② 技术服务计划:军方、企业委托项目,以及面向企业的咨询、培训、检测、分析等服务项目。

③ 计划衍生收入:专案计划所产生的技术,接受民间及政府等单位委托从事特定产品之研究开发项目。

④ 业务外收入及捐赠收入等。

图2 工研院收入来源较持久具有创新性的产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和人力,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路和谋略。

(3)技术研发机制。

工研院所进行的研发注重与学术界、产业界错位进行。

基础研究主要由学术界来承担,生产技术及配合销售则尽量由产业界完成,工研院则关注前瞻性和共性应用技术的研发。

但是,它与学术界、产业界又是紧密合作的。

因此,其技术研发机制主要包括自行研发、技术引进,以及与产业界、学界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

自行研发主要由工研院的各个所或中心为主进行,但自行研发也非常重视满足产业界的需求。

技术引进在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工研院创立初期没有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为了迅速掌握其中的关键技术,工研院承担了引进技术开发初期的技术风险和人才培育工作。

如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台湾把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目标,工研院选派一批优秀人才赴美国RCA公司学习半导体制造技术,以及半导体企业的厂务、会计、生产作业等一系列技术管理、经营控制等。

工研院利用从RCA转移来的技术和经验,建立了试验工厂,制造出集成电路,促成了台湾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

工研院也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系统,它与产业界、学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工研院研究的课题不仅可以在同类研究机构中进行,也可以与企业合作研发。

技术人员的交流更是如此。

工研院是中小企业发展重要的人才库,它鼓励技术研发人员向企业转移,也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

为加强与企业界的互动,并有效运用研究机构的研发资源,工研院还推动了开放实验室的建设,由企业就特定研究主题与工研院进行合作研究,其目的是藉此拉长产研合作的纵深程度,建立从研发、产品开发,至新创企业、产业发展的一条龙运作体系。

工研院与大学的合作,则主要包括人员合聘、借聘、学术研究的合作、研究生的培养、场地与设施的共享,以及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

(4)技术扩散机制。

为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工研院有意加大技术扩散的力度。

其技术扩散的主要方式有:① 技术转移。

针对个别企业的技术合作与技术服务,针对多家企业的共性技术的研发,针对产业内尚未有承接对象的前瞻性技术创新,着眼于政府产业发展战略而进行预先研究,都是工研院技术转移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