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完整word版)《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4.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学习重点]反复诵读,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难点]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凝成2.根据拼音写汉字。
树lí( )yōu( )暗沉jì昏yùn( )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一旦唱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B.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D.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蝈蝈与蛐蛐》中所写的夜景。
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6.《夜》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
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今天,我们将在英国诗人济慈、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读诗1.读一读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生自由诵读,注意圈点勾画生字词。
2.想一想两首诗歌中作者吟咏的意象有哪些?3.议一议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赏景生大声朗读课文,想象并欣赏诗歌的意境。
4.《蝈蝈与蛐蛐》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夜》中所描写的夜景。
6.“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这几行诗借白天的“喧响、热闹、欢嚷”衬托了夜晚怎样的特点?悟情7.读一读感情品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外国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理解并分析《外国诗二首》的主题和意义。
3.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外国诗二首》。
导学内容:《外国诗二首》是一首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外国诗歌,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等主题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奇特感悟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作者简介、主题分析和文学鉴赏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背景介绍:《外国诗二首》是一首由闻名外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作品,被认为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歌以其奇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备受赞誉,被誉为外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作者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外国诗人,生于19世纪的欧洲,其诗歌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传播。
他擅长运用抒情的笔触表达心里的情感,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等主题有着奇特的见解,被誉为外国诗坛的巨匠。
主题分析:《外国诗二首》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经历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奇特感悟和情感体验。
诗中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倾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整首诗歌充满了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奇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文学鉴赏:在文学鉴赏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诗歌的语言、意象、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深入理解《外国诗二首》的艺术魅力和内涵。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营建出奇特的意境和情感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同时,诗歌的结构和节奏也十分漂亮,流畅的句子和抑扬抑扬的语调使整首诗歌更具韵律感和感染力,让人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外国诗二首》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奇特魅力的外国诗歌作品,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等主题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奇特感悟和情感体验。
通过深入进修和理解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感悟,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愿我们在阅读和解读《外国诗二首》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感悟和启发,感受到诗歌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19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
2.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直抒胸臆的构思,理解《未选择的路》象征手法的作用。
4.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预习与交流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瞬.()息怀恋.()荒草萋.萋()伫.()立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的范围。
()(2)幽静、寂寞。
()(3)长时间站着。
()(4)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5)弄脏,这里指踩下足迹。
()3.作者链接4.背景链接二、合作交流(一)整体感知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阅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二)语言品析1.你对“欺骗”一词是如何理解的?2.细读课文,品析下列语句。
(1)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2)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3)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重音、语调、语速。
1.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四节诗的内容。
2.诗歌谈选择,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3.诗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二、合作交流1.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2.比较阅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有何异同?。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形象,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1917年的十月革命在叶赛宁的诗作中迅速得到了反映,他写了长诗《同志》(1917)、《变容节》(1918)、《约旦河的鸽子》(1918)等著名诗作。
1919年,叶赛宁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代表人物,写出《四十日祭》(1920)等诗篇。
一、预习导学:1.给加粗字注音。
栖息()草茸茸()阴()凉荡漾()喧响()2.(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2)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3. 朗读诗歌体会情感二、合作探究朗读《蝈蝈与蛐蛐》回答下列问题1. 点明本诗主旨的诗句是哪句?2. 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诗歌在描写中,注重氛围的营造,通过衬托的手法来写蝈蝈和蛐蛐。
如“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
二者的联系在于,诗人把蝈蝈和蛐蛐都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美好。
在诗的结尾:“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诗人运用联想,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
诗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把大自然中生灵的鸣唱比喻为“大地的诗歌”,而“诗歌”又含有“歌唱”及“美好”之意。
因此,诗句的含义是说大自然的鸣唱优美如诗歌,永不停息,赞美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华路初中九年级备课组主备人:高艳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在朗读、品读与联想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能用自己的话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了解《蝈蝈与蛐蛐》和《夜》的作者。
2、朗读这两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在朗读、品读与联想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能用自己的话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出示学习提纲:1、了解《蝈蝈与蛐蛐》的作者。
2、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3、思考:(1)本诗结构上分几部分,以哪些句子为标志?分别写了什么?(2)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3)《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4)《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有什么特点?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反复阅读诗句,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独立完成,时间为8分钟。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六、达标测评:《前沿》第9页第1、3(1)、4(1)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蝈蝈与蛐蛐》的作者。
二、出示学习提纲:1、了解《夜》的作者。
2、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3、思考:(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反复阅读诗句,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独立完成,时间为8分钟。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六、达标测评:比较阅读:说说《夜》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预设答案: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
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
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1、诗歌诵读、2、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
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虔( )信颤( )抖深邃( ) 昏晕( )2。
自由谈一谈您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二、理解探究1、《蝈蝈和蛐蛐》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2、读《夜》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三、合作释疑1、《蝈蝈与蛐蛐》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3、感情品读《夜》,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
考虑:诗歌传达出诗人如何的心境?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第一单元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形象,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美。
3、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独特构思。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初读诗歌,积累词语,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寒暄.()宣.泄()树篱.()幽.暗()沉浸.()侵.略()昏晕.()黯.然失色()2、再读诗歌,根据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在朗读时,要求读出情感。
朗读时可采用自由读、展示读、组合读等多种方式。
新知探究反复朗读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思考下列问题。
1、《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 大地的诗歌 ,你是怎样理解的?2、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3、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反复朗读叶赛宁的《夜》,思考下列问题。
1、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诗人在描绘夜景时,是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的?综合提升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以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或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2、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当堂检测】1.给加粗字注音。
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2.根据注音写字。
树lí()yōu暗()沉jì()昏yùn()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沉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欢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后反思】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约翰·济慈的父亲是出租车马的马房饲养员,地位低微,家道贫寒。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多音字:
5.易错词
6.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
备习检测内容: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读出下列字所有读音并组词:
3.解词并造句。
4.作者常识填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三)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
一、初读课文:
(一)整体感读。
1、试读。
A、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弄清生字的读音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范读。放录音。
4、朗读接力。
小组选派两名同学,分读诗歌,然后全体朗读,加深对诗歌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⑴ 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⑵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在备习过程中,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出示朗读要求:
①行文思路是什么?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倾听学生的质疑,理出研习思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前后两部分在朗读的过程中情感应有怎样的变化?
4、整体感知,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各自然段的大意。
问题: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的认识不深、注意不够。
对策:教师举例强调,加深认识、引起注意。
《外国诗两首》教案(通用12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通用12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1【教材分析】1、《蝈蝈与蛐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运歌声不断,运布满生气。
这首诗构思奇妙,短小精致而又非常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出主旨;又分别描绘感受“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奇妙地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画了夏冬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科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唱歌。
但它所揭示的都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妙,无限生气,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做新奇独创、相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意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美丽,情中浓郁。
“当全部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蔽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四周的树篱上”,“可喜的划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气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奇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惫了,/便舒适的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颜色。
“在孤独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安静”,“在渐渐上升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孤独安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比,又非常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悦耳。
最终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以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这首诗的意境即精微伏美又广阔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地大自然的无限喜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课时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并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2. 分析、理解并欣赏《外国诗两首》中的两首诗歌;3. 运用诗歌中的词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书写表达。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导师向学生们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外国诗两首》,并引导学生们展开思考:你们对外国诗有什么了解吗?你们喜欢读诗吗?为什么?二、引入新课(10分钟)1. 导师播放一段外国诗歌朗诵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们对诗歌的兴趣。
2. 学生们观看完毕后,导师带领学生们进行讨论:你们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你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三、课文感知(20分钟)1. 学生们独立阅读《外国诗两首》,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标记。
2. 导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和讨论:a. 《石》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b. 诗人是如何通过物象来表达情感的?c. 你觉得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语言手法?d. 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e. 《土壤》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f. 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四、课文欣赏(25分钟)1. 导师请几名学生分别朗读《石》和《土壤》两首诗,并让学生们进行欣赏。
2. 导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和交流:a. 这两首诗的主题有什么共同之处?b. 这两首诗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有什么不同之处?c. 你觉得这两首诗的意境是怎样的?d. 你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五、小结和拓展(10分钟)1. 学生们通过课文的分析和欣赏,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了外国诗歌的魅力,同时也提升了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 导师邀请学生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书写表达,并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课后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书写表达。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导师向学生们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外国诗两首》,并引导学生们展开思考:你们对外国诗有什么了解吗?你们喜欢读诗吗?为什么?导师:大家好,今天的主题是《外国诗两首》。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3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三)达标练习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答: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答:二、探究案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答: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答: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精读精练】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语文: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济慈、叶赛宁介绍: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1.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2.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意(1)《蝈蝈与蛐蛐》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全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4)归纳《夜》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第二节:写静谧、美丽第三节:写第四节:再次写三、练习反馈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又一个五月之夜[俄]费特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第一节中的“谢谢”,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的第三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白桦树?这样写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
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作者简介。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2、整体感知诗文内容。
3、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品味其意境:并尝试写诗。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走进作者: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
贫困,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
死时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奇·叶赛宁
(1895-1925),俄罗斯诗人。
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三、检测预习: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2、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五、合作探究:
(1)《蝈蝈与蛐蛐》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全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2)、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六、精读品析
(4)归纳《夜》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
第二节:写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
第四节:再次写
七、拓展延伸:
结合这两首诗的特点,尝试自己写一首诗。
八、反馈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虔.信()慰藉.()
镶嵌.()晨曦.()
瞰.望()深邃.()
河水潺潺.()黝.黑()
精选文档2.选词填空。
虔信虔诚
⑴、破除迷信,()科学。
⑵、许多人都()地相信佛教。
惦记惦念
⑴、老人()孩子。
⑵、老师总是()着班级。
混浊污浊
小河里的水十分()。
排污管内排出()的城市废水。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总——大地的诗歌——永生
分 --夏——蝈蝈的乐音 ______没有停息、
冬——蛐蛐的歌儿充满生机
总——蛐蛐蝈蝈意象叠印——尾声
夜
精选文档
叶塞宁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教学反思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
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