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双成新学案高中地理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地理环境由①________、水、岩石、②________、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③____________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④________迁移和⑤________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⑥____________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⑦________。
平衡功能:是指各个自然地理要素通过⑧________和⑨________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⑩____________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⑪______,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⑫______,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2.意义:自然地理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⑬________,是自然地理环境⑭__________的重要表现形式。
3.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⑮__________状态的改变。
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生产功能 C.平衡功能 D.差异性特征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A.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知识点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读下图,回答3~4题。
3.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2019 版)高中学段《地理选择性必修 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分析】依据课标要求,要求学生结合实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等,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演化的;与此同时,理解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教学中将引导学生对整体性原理的深入理解,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1.本节内容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
为此,教材从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关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迁移(能量交换)”内容的组织。
这部分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两点:⑴自然地理环境五个地理要素之间存在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这种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整体性的基础;⑵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物质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或数量,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为阅读,向学生介绍原理中出现的陌生的生物循环概念。
第三部分为案例,以生物为例,说明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性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能辨别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
4.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与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工具:投影仪、图片、地图。
教学素材: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不同地理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讲解,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并结合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向学生深入解释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了解,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包括自然景观、气候条件、动植物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并结合实例进行讨论。
4.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提问。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拓展(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与地理环境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深入认识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1.列举你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处差异,并解释原因。
2.你认为保护环境对人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是什么?举例说明。
六、课后作业1.写一篇文章,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2.收集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以展示形式呈现。
参考答案:1.山地地理环境的差异:比如在海拔不同的山区,气温、雨量和植被类型都会有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山地地理环境的高度和陡峭造成的,高处气温低,陡峭的山坡容易引发滑坡等自然灾害。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巩固他们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2.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3.要求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4.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调查、研究等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扎实地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知识。同时,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3.强调自然环境整体性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整体性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五)作业小结
1.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2.作业包括对自然环境整体性概念的总结、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人性化的语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逐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我将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环境问题为切入点,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手段,展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并理解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课标及解读1、课标: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解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它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而且应预测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本条要求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全球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
把握本条要求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是贯穿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例如,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等等,还有很多自然地理过程,如地貌过程、天气过程等,这些“循环”和“过程”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表现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因此要把“整体性规律”结合课程内容不断加强。
其二,在掌整体性的基础上,需要将其予以实际应用,解释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选择典型区域,解释区域内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系与影响,形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新课标对本节要求为“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明确提倡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以达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二、教材分析1、整体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不仅是必修1 模块的枢纽,也是整个人地关系体系的转换点。
本节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大气、水、地貌三个要素的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
同时,只有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的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才能更好的在生产生活中促进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本节又是必修2、3 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具体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问题1:推测五十多年来松嫩平原西部湿地变化的自然原因?
东北气候的变化,影响湿地水量,是东北湿地面积缩小的主要自然因素。
【提问】对比气候变化趋势图和1954-2008年松嫩平原西部湿地变化图,推测湿地面积变化的其他原因。
活动1:准备一张纸模拟顺坡垄作,思考人类活动改变了哪个自然要素?
活动2:地形要素的变化又如何影响其他要素?请在你模拟的顺坡垄作中用表示出来。
将这个过程在整体性关系图中表示出来。
【提问】我们用整体性规律分析了人类顺坡垄作造成黑土水土流失的原理,那大家能不能利用整体性规律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分析东北地区横坡垄作原理
【转承】既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我们该如何利用整体性规律促进人类更好的发展?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景观图
【提问】东北水土流失的原因?
资料: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民喜爱顺坡垄作,这种耕作方式能够将夏秋季的农田积水迅速排出,避免过多水分造成作物的烂根,这种耕作方式比较省力,还有利于通风透光。
【学生活动】探究顺坡垄作导致黑土水土流失的过程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引入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以东北地区湿地的今生和前世为例,学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最后给大家留了一个讨论问题,东北地区的沼泽湿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四个标题,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教学过程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资料:1954-2008年松嫩平原西部湿地变化图
课程基本信息பைடு நூலகம்
课题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科书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本节内容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3.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4.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区域认知:结合案例,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综合思维:结合案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种地理现象。
地理实践力:观察当地野外地理景观,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整体性原理及地理环境的演化。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及表现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新课引入】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地貌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主要包括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
生产功能: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
自然地理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如:坡地蒸发旺盛,水源缺乏,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土地生产功能弱,植被稀少;平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土地生产功能强,植被丰富。
稳定功能: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如: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
或自然环境通过海——气作用消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活动探究】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P82(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分析:(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渗透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尤其是四大循环及地理过程。
(2)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地理要素整体性的角度,解释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二、教材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选择性必修 1 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部分内容是地理必修第一册的拓展与延伸,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是在学习了前几章大气、水、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讲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并从宏观角度探讨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这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学习第二节差异性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节授课对象为安徽省马鞍ft市高二学生,对安徽省本土自然环境较为熟悉,之前已经学习“大气、水、地貌”以及生物学的相关内容,为理解自然环境要素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奠定基础。
同时,在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时已经初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但之前的学习内容相对宏观抽象,对具体的区域地理案例分析较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欠佳,加之本节内容的综合性、理论性较强。
因此,需要使用案例及相关熟悉的资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观: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综合思维:掌握和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区域综合的视角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产生的整体功能。
3.区域认知: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解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4.地理实践力:通过处理材料信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青藏地区教案
《青藏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①学生分析并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
②学会区域空间定位方法以及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会利用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和归纳区域地理特征。
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语言的概括、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看图,析图,讨论等方式总结识记相关结论。
②教师采用图导图讲图练的教法及联系现实热点,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认识到青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培养环保意识及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②使学生认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增进名族融合教学重点分析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特征的成因教学难点地形对气候、水文、植被的影响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图导图讲图练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通过两个多月的中国地理的学习,已经领略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触摸了华夏悠久的历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体验中国最具特色、神秘而令人神往的青藏地区。
就像一首诗里写到: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容易看得见阳光对天地最亲的地方,容易看得见天堂有雪原,有沙漠,有湖泊有牦牛,有雄鹰,有天鹅这是一个集万物之灵,钟天地之秀的地方现在我们就开启我们的青藏之旅,去探究那里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内在联系。
一、位置和范围让学生自主填充出学案上青藏地区的相关地理事物名称展示青藏地区地形图(附带经纬网及周边省区)完成讨论探究一: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得出结论:纬度27°N——40°N,经度73°E——104°E;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新疆南部边缘二、地形特征展示青藏地区地形图完成讨论探究二: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学生讨论,发表结果,教师总结: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海拔高,高原面起伏和缓,西北高,东南低三、气候特征展示青藏地区的太阳能分布图、七月气温分布图、一月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讨论探究三: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地区差异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真题体验:(2013高考题广东卷)“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海拔高,夏季凉爽;夏季昼夜温差大真题体验: (2011 四川卷)青藏高原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青藏高原阻挡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深入内陆,使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在青藏高原边缘形成丰富的降水;在青藏高原西北部降水稀少。
高中地理必修1-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名学案配套课件)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水循环
大气循环
生物循环
地质循环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藏羚羊的例子
环 食物、水源丰沛 寒潮少 藏 羚 羊 存活率上升 数量增加
境 避风处、含盐土 壤充足
环
食物、水源、 避风处、含盐土 壤不足 境
藏 羚 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案例:湖泊的变迁
经过a—e五个阶段的演化,地形、气候、生物、土
壤和水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案例:黄土高原
地貌
气 候
泥沙“染”黄了河水
水文
植被
案Hale Waihona Puke : 东北森林砍伐导致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恶性变化
1
2
3
4
5 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说课课件
生物 土壤 大气
水
头脑风暴
构成自然地理环 境的要素
采用头脑风暴的 形式,鼓励学生 主动思考,探索 发现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结合材料、自主探究
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探究二】
问题1:在理想状态下,生物圈2号内的各个地理要素是 孤立存在的吗? 活动:回忆自然界的水循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供 的关键词(可自由增加或删减),将各个要素利用线条 和文字联系起来,呈现在一幅概念地图
由科学史上著名 的实验“生物圈2 号”的故事导入, 引导学生关注真 实事件背后的地 理规律,带着问 题学习本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结合材料、自主探究
【探究一】
根据案例信息,设想一下,如果让你来设计生物圈2号, 你会放入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昆虫 土壤
粮食种子
归纳 氧气 淡水、海水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课标解读
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教材内容特点
难点
➢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重点
➢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能力基础、情感倾向
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探究二】
问题2:水要素如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产生作 用?——以广州自然景观的形成为例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好的概念图,思考问题
①结合生活体验,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决实际问题,提 高学习动机
广州年降雨 量约为1720 毫米,属湿 润区
高中地理第五单元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
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教师精讲]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
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
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高中地理版高中必修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第三个问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做为必修一最后一部分内容,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对自然地理前面几章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因而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达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地理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在教学时,一定要加强读图分析环节,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学生对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等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有了初步把握。
通过上一个课时《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水分和热量两个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因而,本节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对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和学习,做到知识迁移。
三、教学目标1.认识山地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地域差异;2.理解山地垂直分异产生的原因;3.掌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读山地垂直自然带图,分析归纳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内容四、教学设计思路1. 导入环节,课件展示2023年天山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荣登《国家地理》封面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通过开门见山的设问:什么是垂直地带性规律?为什么说“天山是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最佳典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并导入新课。
2.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引导学生利用找出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新课学习环节,首先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根据旧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知识回顾),结合课件展示的图片,自主完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概念和成因学习;然后通过5个探究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内容进行逐步探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和规律总结归纳的能力;探究活动结束后,以表格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课堂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最后,展示天山从山顶到山麓的景观图片及天山南坡北坡景观图片,感受天山垂直地域分异的直观表现,体会为什么天山会成为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最佳典范,达到呼应课堂导入环节的目的。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教学课题】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型:新授课主备:审核:时间: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4、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1、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地理要素在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整体功能。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
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讲授新课】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2.自然要素间的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整体性的基础)自然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思考题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要素: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水在各要素间的转换: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案例: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
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
5.1优秀教学案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多媒体展示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我国云南省的丽江古城为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丽江古城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其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丽江古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的定义及特点;
2.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认识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丽江古城为案例,分析其自然环境特点及形成原因;
4.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关系。
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深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则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探讨丽江古城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对于高三年级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丽江古城的自然环境,将其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范畴。
2.提问:“你们知道丽江古城的自然环境特点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内容点析:1.本节内容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
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本节的很多内容是首次出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对教师来说可能比较陌生。
2.关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流(能流)”内容的组织。
这部分教材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两点:⑴自然地理环境五个地理要素之间存在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这种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整体性的基础;⑵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物质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为阅读,向学生介绍原理中出现的陌生的生物循环概念。
第三部分为案例,以生物为例,说明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性质。
以加强对原理部分的理解。
第四部分教材设计了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完成对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学习。
以上内容是本节的基础。
3.关于“整体性功能”内容的组织。
教材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为此,在原理叙述部分、阅读部分和活动中一再举出地理环境的新功能,并说明这些功能并非地理要素自身所拥有,而是通过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了新功能,不仅表明了它具有了整体性,而且也是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难点。
4.关于“自然地理过程的整体性”内容的组织。
教材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以下三点:⑴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过程无时不在;(2)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第二部分是案例,通过介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过程,说明原理的正确性。
第三部分是阅读,内容是对一般性的自然地理过程进行说明,以加深学生对该观点的理解。
第四部分是活动,给出湖泊演化图,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
5.关于“整体性与人类的关系”内容的组织。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以下三点:⑴在外界干扰下,特别是在人类的干扰下,自然地理要素会发生变化;(2)五个地理要素对人类干扰敏感性不同;(3)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二部分是案例,通过介绍人为作用下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整体变化,用以说明原理。
第三部分是活动,请同学们通过讨论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整体性影响,使学生把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应用部分。
教学目标1.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3.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2.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重点难点: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以生物和人类活动为例,分析说明了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以及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板书)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举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1活动题第4小题。
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承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面我们就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
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板书)(一)成土母质与土壤(板书)1、成土母质的概念和形成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钙、铁、锰、镁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二)气候与土壤(板书)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3活动题第1、2小题。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参考答案: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不对。
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
(三)生物与土壤(板书)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1小题。
1、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参考答案: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四)地形与土壤(板书)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2、3小题。
2、比较说明在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
参考答案: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
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
3、查阅资料,说一说黄土高原土壤的性状和成因。
参考答案:黄土高原的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它是第四纪历史时期长期的堆积物。
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
黄土堆积之后,又受流水等影响,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板书)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4小题。
1、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说一说水稻土的性状和成因。
参考答案:水稻土是人类生产形成的特殊土壤。
它可以发育在各种自然土壤上。
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大土块散碎,在土粒之间、微团聚体之间还闭蓄着一部分气体,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展。
另外通过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质地,以利蓄水种稻。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板书)【举例分析】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这是因为: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课堂总结:教学反馈: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②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④各要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2.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