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精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线1100克.制作一件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需要上百个工匠花两年多的时间完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件金缕玉衣是在汉代诸侯王刘胜的墓中发掘的.这说明诸侯王生活奢侈,经济实力强,他们享受着与天子同等的待遇,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这些诸侯王的存在,令谁最为担忧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推恩令”的实施;;1.展示图片: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2.教师讲述:图片说明在西汉初期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很强大,这种尾大不掉的隐患,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到文景之时,诸侯王的势力急剧膨胀,公元前154年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对抗中央的叛乱,这使得中央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来看汉武帝是怎样做的!3.教师提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提示: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4.教师讲述:通过“推恩”这种相对缓和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5.教师提问:除了“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提示:设刺史,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6.教师讲述: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那么,“推恩令”和“设刺史”的实施有怎样的影响?提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目标导学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历史再现:欣赏历史话剧——“诸子百家”论治国(旁白:时间:汉武帝时期;地点:长安皇宫;人物:四位学生,一个扮演汉武帝,另外三个扮演诸子百家继承人)生A: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治理国家,可永保江山呢?生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人目无国法,说三道四,这样对国家不利.要加强刑法,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生C:陛下万岁!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秦灭亡就是前车之鉴.先王无为而治才有今天成就,既然先王治国思想那么好,就继续采用为妙.生D:万岁!皇帝是天子,奉上天命令统治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谁敢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冒犯,会遭天谴.用“仁”“礼”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太平.生A: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2.教师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这是谁的建议?提示: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威胁中央集权.董仲舒.3.学生自主学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4.图片展示:5.教师讲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开创,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太学中的老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太学中学习的主要课程都是一些儒家经典,学生考试合格,被任免为政府官吏.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目标导学三:盐铁专卖1.展示材料: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史记·吴王濞列传》;;;2.教师提问:通过上述材料,概括西汉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提示:(1)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2)盐铁经营权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3.教师讲述:面对这些问题,汉武帝又是怎么做的呢?提示:1.展示材料:卫青和霍去病是西汉的两员名将.卫青骑术高超,胆识过人.霍去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他们两人都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2.教师提问:为什么西汉在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提示: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才强盛起来.3.教师讲述: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三、课堂总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50多年,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边疆稳定,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是历来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新人教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评价汉武帝,理解大一统局面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汉武帝面临的危机”“推恩令妙在何处”等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和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准备:汉武帝的统治政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资料;汉武帝的相关影像资料;教学基本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使汉武帝成为历史发展道路上一座罕见的高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汉武帝当政时,西汉呈现怎样的局面?汉武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感知理解一、“推恩令”的实施1.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

引导:说到汉武帝,我想问同学们有没有收看过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

看过之后,你认为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讲解:我觉得用“雄才大略”这个词来形容汉武帝是最恰当不过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即位的时候只有16岁,但很快就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诸侯国的问题。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氏政权,一方面陆续铲除异姓王,另一方面又分封了一些刘氏子弟为王。

这些诸侯王势力日益扩张,野心日益膨胀,形成王国与中央抗衡的局面。

景帝后期,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着手进行削藩。

这时,原本就野心勃勃的吴王刘濞趁机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起兵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掌握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目的与影响。

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学会评价汉武帝。

授课过程:一、政治上:实施“推恩令”1、背景:诸侯王独霸一方;地方豪强横行乡里。

2、提出者:主父偃3 、具体措施汉武帝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4、结果①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刺史制度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

二、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主张,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1、背景“无为而治”政策,诸子百家学说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3、提出者:董仲舒4 、表现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诗》《书》《礼》《易》《春秋》5 、作用自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异同点三:经济上、军事上措施1经济上:把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2军事上:抗击匈奴如何评价汉武帝?一位有雄才大略又能善于用人的盛世君主.①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②他为了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了以下措施: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同时设立司隶校尉和十三州部刺史,加强监察制度;经济上,统一铸钱(五铢钱),盐铁官营;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办太学,使儒学发扬光大;军事上,反击匈奴成功,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各民族间的联系。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③但他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重用酷吏,农民不断暴动,社会曾出现过动荡。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结合以上学情分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电脑、投影仪、白板、历史教材、教案、学习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2.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历史学科教学平台等。
2. 在讲解基础知识时,更多地采用实例或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3. 在小组讨论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提高讨论的效率。
4. 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更多地引导其他学生关注其他小组的展示内容,提高互动交流的效果。
5. 学习兴趣: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6. 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7. 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和影响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8. 创新思维: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①运用图形、线条、符号等元素,使板书更具视觉冲击力,如用金字塔形状表示汉武帝的治国理念。
②用有趣的比喻或故事简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如“汉武帝的‘推恩令’就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让诸侯国纷纷‘现原形’”。

3.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3.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内容是讲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对汉武帝的治国策略和改革举措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

教材中的《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主要侧重在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方面,通过历史故事、图片和文献材料的呈现,帮助学生了解大汉王朝的巩固与发展。

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多停留在记住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表面,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缺乏深入的理解。

同时,学生的时空观念相对较弱,对古代历史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缺乏整体性的认识。

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基本观点,把握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认识到社会制度变迁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

2. 史料实证: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可以了解到大量的史料记录和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时空观念: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可以了解到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一步提高对古代历史时空位置和历史发展的认识。

4. 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可以了解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历史意义,进一步发展历史解释的能力。

5. 家国情怀: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可以培养爱国情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成就,激发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3. 分析汉武帝的治国策略和改革举措。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历史意义;2. 帮助学生揭示汉武帝的治国策略和改革举措背后的因果关系。

教学方法1. 情景再现:通过给学生展示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古代社会的面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

2. 分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对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习目标1.列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通过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推恩令”的实施1.背景:西汉初,势力强大,地方上的也与官府分庭抗礼。

2.措施:汉武帝采纳的“推恩”建议,削弱封国势力。

3.监察:建立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

2.措施(1)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2)在长安兴办,以儒家的经典作为教材。

3.作用:从此,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盐铁专卖1.背景: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豪强控制盐铁经营权,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内容(1)汉武帝把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2)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专卖。

(3)在全国X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

(四)北击匈奴1.背景:经过“”,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2.时间: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

3.结果:大胜而归,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有何不同?他们共同的目的是什么?2.思考、讨论完成以下表格。

秦汉两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三、课堂练习1.识别历史人物,有助于了解历史。

图中人物是( )2.西汉初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是( )3.汉武帝为消除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是( )C.颁布“推恩令”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汉武帝时,中央设立的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的官吏是( )A.锦衣卫B.刺史5.“贤良对策治春秋,抑黜诸家孔孟求。

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

”这首诗歌中的场景开始于( )6.公元前118年,汉武帝进行货币改革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半两钱B.五铢钱四、达标检测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余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精选教学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精选教学文档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大一统局面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明确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史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一首毛泽东的配乐诗词《沁园春.雪》。

(秦始皇和汉武帝图)教师:诗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

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共同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教师: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局面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守业更比创业难,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方面的措施呢?教师: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当时他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烦恼。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找出汉武帝的烦恼。

展示:材料一: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二:“西汉金缕玉衣”--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葬衣。

(玉2498片,金线1100克)烦恼:诸侯富有,生活奢侈腐化。

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统治)。

过渡:汉武帝即位以后,一直思索彻底清除高祖遗留的诸侯王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 1 页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各项措施;知道主父偃和董仲舒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将复杂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的措施,用图片表达出来,使之具体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汉武帝巧妙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各项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使学生懂得国家统一是经济开展强盛的重要根底,进而在生活中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难点:“推恩令〞的含义及其作用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概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盛世的局面。

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呢?他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课我们将学习地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二〕、讲授新课一、“推恩令〞的实施:1、背景: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他们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对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企图谋反。

资料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sh èng 〕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按汉朝礼制,金缕玉衣是皇帝才可以享用的,在发现的汉朝墓葬中,可以看到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说明他们无视朝廷,“拟同天子〞的史实。

2、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开展起来他们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生活秩序混乱。

颍川儿乃歌:“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田蚡:“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

〞 2、“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师生共同解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检查、巩固学习成果,温故知新。同时解释课题。
明确学生学习目标任务,有的放矢。
【感知历史】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
1.找出“推恩令”提出的背景、人物、内容和实施影响。
2.找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人物、内容和实施影响。
3.找出盐铁专营政策提出的背景、人物、内容和实施影响。
汉武帝即位后,如何应对一系列难题的呢?
二、武帝大一统
1.大一统之政治
(1)展示推恩令示意图。
通过层层推恩,诸侯王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小,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汉武帝采用的“推恩令”,看似柔弱的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废一兵一卒,就轻松的解决了诸侯国实力强大的问题。
学情分析
在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下,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历史尤其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同时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但学生阅读史料尤其是古文史料时仍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当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合理分析相关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历史。同时,教师应当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树立史料意识,掌握较为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太学中学习的主要课程都是一些儒家经典,学生经考试合格,被任免为政府官吏。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这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就使汉武帝实现了思想层面的大一统。
3.大一统之经济
(1)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
(2)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将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最新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最新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2)认识汉武帝是汉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2)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3)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强化中央权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内容。

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背景(1)必要性:诸侯王势力很大;诸子百家各派相当活跃(思想)。

(2)可能性①主观方面: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②客观方面:汉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2.措施(1)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新人教版
景之治”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师: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高祖面临的也是这种情况。请看课文“文景之治”的内容。
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阅读文字”介绍了汉武帝哪一方面特点?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似?
作业设计
同步导练1—11必做,12小题选做,13题必做。
回顾楚汉战争让学生知道,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的道理,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讨论汉武帝大一统意义,培养学生认识重要革新对社会的能力。
【合作探究】
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2、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如果吏治不清,政治黑暗,社会就不会稳定,经济也不会发展,从今天我们学习的东汉王朝的兴与衰中了解到,皇帝明智,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就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反之,皇帝年幼不主事,大权旁落,甚至不断进行争权夺利,最终导致的是东汉王朝的衰落。任何朝代的兴衰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你找到这个规律了吗?
2、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结合课文,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教师逐条和学生分析讨论。
大一统
1.原因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加强中央集权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材主要介绍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和影响,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巩固大一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

2.难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的措施。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汉武帝措施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汉武帝措施的具体实施和效果。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图表等资料,直观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案例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历史人物。

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统治地位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措施,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这些措施的具体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汉武帝的措施对于巩固大一统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设置郡国、开辟丝绸之路、推行儒学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或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汉武帝及其时代背景。

在呈现、操练、巩固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作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难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作为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2.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小组合作:分组探讨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为。

4.案例分析:分析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

3.图片:收集与汉武帝及其时代相关的图片。

4.视频:准备与汉武帝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汉武帝及其时代背景。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汉武帝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如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设置郡国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措施不仅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还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后世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补充和说明:
1.例题一: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政治措施的核心,学生需掌握其内容和作用,理解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意义。
2.例题二:均田制是汉武帝时期经济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了解其原则和意义,分析其对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的影响。
举例:推恩令的实施细节,如何解决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以及这一政策如何体现了汉武帝的治国智慧。
2.教学难点:
-理解推恩令、均田制等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以及这些政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措施如何共同作用巩固了中央集权。
-认识到汉武帝时期政策对于后世的影响,以及这些政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3.例题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文化政策的代表,学生需掌握其背景、原因和影响,认识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4.例题四:通过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加深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5.例题五:综合论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分析题:让学生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对后世的影响,检测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讲解
1.例题一:简述汉武帝推恩令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案:汉武帝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推恩令的作用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七年级】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王朝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王朝教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七年级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王朝时间第 1 课时课题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王朝课型新教学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全课的重点子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 讲解“文景之治”这一子目,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的内容,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并打出以下投影: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让学生想一想:“汉初这样一片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然后引导学生从回忆旧课中寻求答案: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

教师再小结:在这种情况下,汉初统治者只有采取措施尽快恢复经济,才能稳定社会秩序。

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

于是,汉高祖采取了以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措施。

二、接着,讲述汉高祖以后的几代皇帝,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前180-前141)推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景象。

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请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出文景之治时的主要措施: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

讲解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比秦始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与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停建露台的做法有何不同。

可让学生自由议论、发言,引出“成学生从回忆旧课中寻求答案: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阅读课文,归纳出文景之治时的主要措施: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自由议论、发言,引出“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朗读第62页课文小字,说说“这段小字说明了什么问题”?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而后,引入汉初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的显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大一统之经济
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史记·吴王濞列传》
(吴国豫章郡有出产铜的矿山,刘濞就招募天下亡命之徒来此偷偷铸钱,并在东边煮海水为盐,因为不纳税,吴国资财十分富有。)
(1)通过上述材料,说说西汉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
(2)汉武帝如何改变这一局面的呢?
汉武帝即位后,如何应对一系列难题的呢?
二、武帝大一统
1.大一统之政治
(1)展示推恩令示意图。
通过层层推恩,诸侯王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小,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汉武帝采用的“推恩令”,看似柔弱的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废一兵一卒,就轻松的解决了诸侯国实力强大的问题。
(2)推恩令、削爵、刺史制度,这些政治措施都加强了皇权,从而实现了政治层面的大一统。
2.大一统之思想
西汉初期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常常聚集在诸侯王门下,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解决思想层面的问题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教师过渡语:
西汉初期由于“文景之治”的影响,使西汉王朝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但这只是表面的祥和,时局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一、文景存隐忧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线1100克。制作一件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需要上百个工匠花两年多的时间完成。金缕玉衣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谓是价值连城。这件金缕玉衣是在汉代诸侯王刘胜的墓中发掘的,解放以来出土的金缕玉衣也大多数是在诸侯王的墓中发掘出土的。这体现了诸侯王生活奢侈,经济实力强,他们享受着与天子同等的待遇,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诸侯王各霸一方,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可以说,汉高祖分封的诸侯王国给以后的中央政权留下了隐忧,到文景时期,甚至引发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即位后,如何应对一系列难题的呢?
二、武帝大一统
1.大一统之政治
材料一:《推恩令》视频。
材料二:(汉武帝)令诸王得推恩封子弟为列侯,于是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又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他郡。……自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通典·职官》
(1)结合《推恩令》视频内容以及《通典》中的记载,思考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太学中学习的主要课程都是一些儒家经典,学生经考试合格,被任免为政府官吏。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这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就使汉武帝实现了思想层面的大一统。
3.大一统之经济
(1)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
(2)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将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秦汉时期的国家具有什么特点?大一统。
2.什么是大一统?
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导入:
汉武帝图片
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感悟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行盐铁专营
D.统一铸造五铢钱
4.儒家学说之所以成为我国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主要是由于( )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B.儒家学说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学生完成课后检测练习,教师矫正反馈。
所学知识巩固检测,迁移运用。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分为三块,“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三块内容共同构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行政方面的措施表现为“推恩令”的实施,思想方面的措施表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盐铁专卖等则是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经济措施。三块内容是基本平行的并列关系,他们共同表现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经济措施。
三、千秋再回首
1.毛泽东《沁园春雪》。
2.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不同时期的疆域图。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今天我们如何去评价汉武帝?
教师教学策略:在学生交流展示基础上精讲点拨,注意指导精读史料的方法。
学生学习策略:精读史料——分析图片史料的细节,找寻文字史料的关键词、关键语句,理解材料的出处和可靠性,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研究史料之间的关系。分小组讨论、展示。
学情分析
在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下,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历史尤其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同时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但学生阅读史料尤其是古文史料时仍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当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合理分析相关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历史。同时,教师应当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树立史料意识,掌握较为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通过史料探究,突破重点,进行主题学习。
【巩固检测迁移运用】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巩固检测
1.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开始于()
A.汉高祖B.汉文帝
C.汉景帝D.汉武帝
2.西汉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是在()
A.汉高祖时期B.汉惠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D.汉景帝时期
3.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汉武帝巧妙削弱王国势力的举措是()
在初步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梳理基本史实。同时,充分利用趣味性的历史细节,丰满历史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体验】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史料探究、体验感悟
一、文景存隐忧
1.图片汉代诸侯王刘胜的墓中发掘的金缕玉衣。
2.展示西汉前期形势图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线1100克。制作一件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需要上百个工匠花两年多的时间完成。金缕玉衣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谓是价值连城。这件金缕玉衣是在汉代诸侯王刘胜的墓中发掘的,解放以来出土的金缕玉衣也大多数是在诸侯王的墓中发掘出土的。这体现了诸侯王生活奢侈,经济实力强,他们享受着与天子同等的待遇,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诸侯王各霸一方,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可以说,汉高祖分封的诸侯王国给以后的中央政权留下了隐忧,到文景时期,甚至引发了“七国之乱”。
教师过渡语:
公元前202年,在“四面楚歌”声中,西楚霸王项羽痛别虞姬,走上了不归路。而项羽的对手--汉王刘邦却踩着庆祝胜利的鼓点,登上权力的最高峰,建立了汉朝,史称西汉。刘邦曾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的忧虑是什么?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采取了什么动作?(分封诸侯王,尤其是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刘邦自己后来也认识到,这些诸侯王的存在对他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经着手剪除异姓诸侯王,以确保刘姓江山的稳定。可他哪里料到,被他寄予厚望的刘姓子弟在他死后的岁月里骄奢淫逸,渐成隐患。汉武帝在位时期,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王朝的?
盐铁官营,有利于增加官府的经济收入,解决了封建国家的财政困难,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方上的富商大贾,削弱了他们的经济实力,从而有利于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经济层面的大一统。
三、千秋再回首
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
教师结束语:
汉武帝正是通过这三大举措,解决了他的三大烦恼,他的汉室江山也迎来的空前的大一统格局。仔细观察西汉疆域图,拥有如此大的家业,汉武帝还会有新的烦恼吗?在西汉王朝的北方,还有另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这是我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要学习的内容。汉武帝正是在不断地消除烦恼的过程中,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大汉帝国!




整理史实:
充分利用表格、图示等方法整合本节课的基本史实。
1.教师问题导学,学生自主学习本课基本史实。
2.学生交流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3.教师通过历史地图和文字等史料,穿插讲解曹操见许攸和赤壁之战等相关历史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基本史实。
4.师生根据前面自主学习的内容,整理史实,完成本课的板书设计。同时联系多种记忆方法,如关键词记忆法,知识体系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
教学目标
通过对文字、图片、地图等史料的分析,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感悟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重点难点
重难点: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治国思想、行政和经济方面的措施。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与师生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语:
图中的这个人物就是汉武帝。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他的一生见证了西汉王朝的鼎盛,可又有谁知道,就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大汉天子,内心里总有着无穷无尽的烦恼!今天这节课,老师会带着同学们走近汉武帝,感受他的烦恼和忧愁,看他如何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开创出别具一格的大一统格局!
师生共同解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检查、巩固学习成果,温故知新。同时解释课题。
明确学生学习目标任务,有的放矢。
【感知历史】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
1.找出“推恩令”提出的背景、人物、内容和实施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