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 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 (共121张PPT)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ppt (1)

情。“夫如何”,三字直管到“入归鸟”,此诗中“大开合
也”(明,王嗣爽)。“齐鲁青未了”一句别出心裁,以距离之 远来烘托泰山之高。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王嗣爽解释说,此句“语未必实,而用此状岳之高,真
雄盖一世”。三、四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 峨高大的形象。“割”字用得传神而奇险。五、六两句既是描 写云鸟,又是展示诗人“襟怀之浩荡”和“眼界之开阔” (同 上)。最后两句是写自己的望山之情和登山之志,富有启发性
8.了解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
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 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
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
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 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 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 “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 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 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 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2.把握故事情节,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 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 为。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课 前 预 习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课件ppt精品课件(3份)2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3.如
唯恐 ①杀人如 不能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比得上 ②沛公默然, 曰: “固不如 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往 ③沛公起如 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像 ④劳苦而功高如 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第6课
鸿门宴
秦关属楚鸿门一宴看刘项分野 匹夫竖子楚汉之争竞天下英雄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诗林漫步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赏析】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 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 讽刺之意。“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
概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
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第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 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 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 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名句背诵 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语林撷英
朝不保夕·危在旦夕 朝不保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 急。危在旦夕:指危险就在眼前。强调危险只在早晚之间。只 能形容形势,不能形容生活。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奶奶知道爸爸最喜欢吃她做的红烧肉,早早地就炖好了一锅,这会儿正忙 着把烧好的红烧肉装好让我们带走呢。看到屋外忙碌的工人,妈妈问:“是 不是要管他们饭?”“得管!”奶奶像是明白了妈妈的意思,指着那盒红烧肉 说:“这个是我专门做给你们的,给他们已经买了饭。”说着,藏宝贝似的把 装红烧肉的盒子塞到我的手中。她那布满皱纹的手干涩而粗糙。
“新摘的嫩玉米!我刚煮好的,路上你们饿了可以吃。”奶奶的话将我拉回 现实,她又从餐桌上挑了几根热乎乎的玉米给我们装上。走出厨房,一个邻 居家的小男孩正蹲在地上拨弄着一个干瘪的蚕茧玩。妈妈看了眼手里装 玉米的袋子,想拿一根玉米给他,奶奶却“哎”的一声,把妈妈举起来的袋子 又按了下去,嘴里说着:“厨房里还有呢,还有,这个你们留着吃,我挑好的。” 看,还是那么“自私”!
文章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为我们 塑造出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
进行刻画,表现出人物思想性格的不同 侧面,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例文点评 “自私”的奶奶
车稳稳地停在奶奶家门口,我们要回南京了,来与奶奶告别。 每年秋天,老家不少人家都会做起养蚕卖茧的生意。奶奶家的院子被一 辆大卡车占据了一大半,人们正忙着称重、装车、结账。最近阴雨连绵,枯 萎的桑叶和干瘪的蚕茧被随手丢弃,地上一片狼藉。 边阅读,边思考 1.作者在刻画奶奶的形象时,重点选取了哪些事例?
看着奶奶这有点儿孩子气的举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昨天在酒店吃饭的 场景。众目睽睽之下,她也是这般“自私”。
在酒店吃饭时,大人们饮酒谈天,场面十分热闹,而我却有点儿无聊。我既 没有熟悉的伙伴,也不便埋头自顾自地刷手机。满桌的菜肴对我没什么吸 引力,我只好有一搭没一搭地夹一筷子吃。奶奶在身旁时刻关注着我,一道 菜转到我面前,她看我有伸筷子的意思,便立刻扶住转盘,不让菜被别人转 走。但我并没有吃多少,就怏怏地坐着不再动筷。“乖乖,吃点儿这个”“乖 乖,尝尝这个,可好吃了”,她不停地向我“推销”桌上的饭菜。等我再三说已 经吃饱之后,她仍皱着眉头在满桌菜肴间来回扫视。忽然,她转动转盘,将 装有花生米的碟子放在我的面前,丝毫不顾桌上其他人的想法,嘴里还说着 “还想吃什么,奶奶再给你点”。这让坐在我左手边的堂哥哭笑不得。
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学习任务》(第二单元)PPT配套资料

《单元学习任务》(第二单元)PPT配套资料第一部分内容:关键能力培养——新闻阅读方法指导【相关知识】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
因此,根据新闻的特点我们在学习时可采用如下六个步骤:第一步:看标题信息。
即通过对标题的揣摩,要能辨别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
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
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
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
而通讯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
目的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
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但由于新闻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来分析。
【实践任务】阅读以下各个新闻片段,回答相关问题。
1.新闻材料:昨天晚上7点多钟,记者乘坐采访车赶到南澳镇。
此时,一阵紧过一阵的狂风裹挟着海水,不断向镇区刮来。
尽管天已漆黑,但是大海上滔天的白浪依然清晰可辨。
在港湾里避风的渔排随着浪头上下摇晃,随时有倾覆的危险。
晚上8点一过,风力明显加大。
记者乘坐的采访车一停下来,车身就被大风刮得剧烈抖动。
海水被接近10级的大风卷集着,疯狂地“扑”上防波堤,形成一阵充斥着咸味的暴风雨。
第二单元导学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 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学习时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
整体感知
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3篇通讯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探界者"钟扬/叶雨婷
两首诗歌的共性:关于劳动
•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 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 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 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插秧歌》运 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 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 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学习 目标
•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 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
• 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 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 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 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 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 闸述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学习方法与重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课件ppt1 (3)

今义:中医医生。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六、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1.今太子迟 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2.群臣怪 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作状语,向上 3.发尽上 指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4. 函 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作状语,早晚 5.秦兵旦暮 渡易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6.使使以闻 大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二、背景探寻 公元前 228 年 ( 秦王政十九年 ) ,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 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 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
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
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 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像热锅 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秦王 这样的策略。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固执· 顽固
二者都有“不接受新鲜事物”的意思。固执:侧重指坚持
自己原有的东西,多用来形容性格、性情、作风等,另“固 执”还有动词的用法,后面带宾语。顽固:侧重指不愿接受外 界的新鲜事物,多用来形容思想、立场、态度等,只有形容词 用法。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学习任务课件(共56张PPT)

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课堂讨论:毛主席的“手” 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视角” 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
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 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 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 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 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 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 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播 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 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集体备课ppt课件

诗人用暗红的心“呼唤”,“异族语言”的呼唤却没有人能听懂,但诗人没有 绝望,也不沮丧,因为她心里有“热爱”。这份爱流溢到一只蜗牛身上。“蜗牛” 代表平凡而弱小的事物,暗红的心将这份爱流溢到蜗牛身上,对它温柔以待。诗人 以小见大,也暗寓诗人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最后一句,“心颤”,诗人直抒胸臆,表达“我”对“你”亘古不变的思想感 情,深化了诗歌的主旨。诗歌戛然而止,我们的心却还追随作者停留在那个黄昏, 停留在那最温柔的心颤。
这首诗选自著名美学家宗白华的名著《美学散步》第一章。这首诗有三组意象, 细雨/落花,微风/流水,蓝空/孤星。初学新诗的学生,可以仿照原诗模式,尝试着 进行仿写。有学生这样仿写:“在月光中,传来蝉鸣声,/在大海中,激起千层浪。” 大海中激起千层浪,跟整首诗的意境比,更加壮阔,并做到了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 有的学生则这样仿写:“在悲秋中,飘落红枫叶,/在明月中,浮起相思意。”如此 通过模仿,寻找写作新诗的感觉。
另外,初写新诗,也可以从模仿佳作开始。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 作诗也会吟。”其实,学习现代诗也是一样,需要从读开始。通过阅读并背诵新诗, 激发对新诗的热爱,并进而迸发学习写新诗的热情。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再揣摩 其形式,寻找其规律,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模仿。比如:
诗
宗白华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当然,新诗可以不押韵,但必须有强烈的节奏和韵律,这一点可以通过诗句的 分行与排列来实现。
四、借助手法,凝练语言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创作亦是如此,情感、意象、韵律 等都要落实到语言上。古今中外很多优秀诗作之所以能流传至今,锤炼语言是其成 功之道。那么,该如何锤炼语言呢?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凝练、含蓄,富于想象。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开头一节和最后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优质教学课件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第三个原则是事例要新颖。新颖的事例,富有个性和新鲜感。 我们要尽量选取这种充满时代气息、鲜活的事例,使文章充满活力。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2.巧妙地对典型事例进行加工和剪裁 (1)借助细节的描述,让典型事例活起来。在叙述抒情类文章中, 事例要鲜活靠的是细节,可以借助修辞句,也可以通过炼字,深入 到细枝末节,浓墨渲染,将事例活生生地展现于文章中。如《背影》 中父亲买橘子的事例,《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事例,就得 益于细节的描述。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可是那天晚上,我的坏运气来了。上吐下泻,一个晚上上了
十几趟厕所,当我正“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的时候,她推门进 来了,我没好气地说:“以后进门记着敲一下。”她又待在那里 了,左手搓着衣襟,右手在口袋里摸了一会儿,伸了出来: “药,药,治拉肚子的药。”她把药放在桌子上,默默地走了。 这时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也曾经在我进行“冷水计划”的时候 阻止过我,而我却认为母亲是为我好,现在房东大娘也是如此, 而我却误解她,伤害她。(4)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持要先给我开窗。窗子开了,不仅是房间上的,还有我心灵上 的。(5)
至此,我终于知道如何去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了!我以 后再也不能用轻率的态度来判断某人某事。
她现在还在为我开窗,我的泪淌在脸上,滴在心里:明天一 定记着开窗。(6)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亮点评析
(1)题记暗点中心“不能很好地认识一个人”,引出下文所写内 容。 (2)作者粗线条勾勒“房东大娘”的形象,同时回点本文的题目 “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3)作者选取房东大娘制止自己“冷水计划”这一事例,用“她只 是待在那里一动不动”这一细节,刻画房东大娘的形象。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第二个原则是事例要恰当。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事例, 果断舍弃与中心思想无关的事例,这样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思想。 叙述类文章与论述类文章的事例选择各有特点。叙述类的文章要 “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事例来写人记事。 论述类文章则应当选择为大家所公认的、有代表性和敏感性的事例。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ppt实用课件(课件+练习+单元总结)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课件ppt

学段二
任务二 劳动“探界”
活动1 什么是劳动 1.本单元中的袁隆平、张秉贵、钟扬、采芣苢的女子、田夫都是劳动者, 而学生学习、体育锻炼,歹徒抢劫银行显然不是劳动,为什么?请结合 下面的劳动定义加以解释。 ①劳动是任何心智或身体上的努力,部分地或全部地以获得某种好处为 目的,而不是以直接从这种努力中获得愉快为目的。(马歇尔《经济学原 理》,商务印书馆1964版第84页) ②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③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 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 出版社2004版第201~202页) 答案 劳动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支出,必须提供对他人的有用性。学习 和体育锻炼,主要提供的是对自己的有用性,所以不应该算劳动;参加 奥运会,为国争光,就应该算劳动。犯罪行为对整个社会构成危害,也 不是劳动。
B.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①劳动是体现人类本质的过程,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是人的第一需要。 ②我在我的生产中使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对象化,因此我既在活动 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对 象性的、可以感性地直观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在 你享受或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 的需要,从而使人的本质对象化,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 的物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页) 答案 他们都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他们的产品或是有形的物质, 或是无形的服务,即使劳作是辛苦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 所以有了乐趣。
的吃饭问题 为国分忧、争光
张秉贵 工人 营业员
知识 大学 钟扬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ppt实用课件2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有益”的状语“于 君”后置)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2)敢以烦执事。(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代词“之”)
(我们)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代词 “之”)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 主人。
(4)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有”的宾语“何厌” 前置)
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用“不”表否定判断)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文言归类 1、2 段
“已”同“矣”
通假字 一词多义
1以其无礼于晋连词,表原因,因为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1.以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5以乱易整介词,用
使_…__…__灭__亡_。②介词,_拿__,__用___) (3)越国以.①鄙.②远.③,君知其.④难也(①连词,_表__目 ___的__。②名
词的意动用法,把__…__…___当__做__边__邑__。
③形容词作名词,_远__地__,__这__里__指__郑__国_____________。 ④代词,____那__样__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既东.①封.②郑,又欲肆.③其西封.④(①名词作状语,在 __东 ___边___。 ②名词使动用法,__使
③动词,_延__伸__、__扩__张_________。④名词,___边__境___) (10)若不阙.①秦,将焉.②取之(①动词,侵_损__、__削__减_。②疑问代 词,_哪__里_____)
(11)阙秦以利.①晋,唯.②君图之( ①名词使动用法,使__…__…__获__得__利__益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 京改版 必修一第二单元 教学辅导 课件(共46张PPT)(共46张PPT)

他觉得自己生来就是为了在高水平球队中比赛的, 因此他不断地感到痛苦。球馆的寒碜,氛围的冷落,地 板的残破,更衣室的简陋,都使他苦恼。这些东西,在 别的跟他一样的队友,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他却因 此痛苦,因此伤心。他看着那个替他收拾球衣球鞋的小 队员,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他梦想那 些宽敞的训练房,那里装备着全联盟最全的健身器械, 有着通宵明亮的照明设备,两个出色的体能训练师和康 复师,休息在旁边的吧台,放松闲聊。他梦想那些舒适 的球员休息室,那里有着整个NBA最著名的球员的肖像, 最先进的战术讲解设备和最完备的战术资料,在那里, 每天下午,他会跟全联盟最著名的经纪人闲谈,或者和 大名鼎鼎的教练谈论战术。
………… 老都管道:“四川、两广也曾去来,不曾见你
这般卖弄。”杨志道:“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 。”都管道:“你说这话,该剜口割舌,今日
天下恁地不太平?”
《项链》 思考问题: ①如何评价“引子”中玛蒂尔德的种种想
法表现,她是否虚荣?是否与后面毅然还 债的性格矛盾? ②认为本文的主题是表现19世纪法国上流
《林冲棒打洪教头》
思考问题:
①如何解决课文提示中写道的情节 摇曳生姿?
②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是如何表现 的?
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第七回)
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
人放火
(第十回)
小人是东京禁军教头,姓林,名冲, 为因恶了高太尉,寻事发下开封府,
问罪断遣,刺配此沧州。
林冲看了,寻思道:“敢是柴大官人 么?”又不敢问他,只自肚里踌躇。 只见那马上年少的官人纵马前来问道: “这位带枷的是甚人?”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课件ppt1 (4)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2)封
名词,疆界 ①又欲肆其西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用作动词,把……当作疆界 ②既东封 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量词 ③自寄一封 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2)朝 济而夕 设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3)晋军 函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东,名词作状语, (4)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东边;封,名词作动词,把……当作疆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使动用法,使……减损 (5)若不阙 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七、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即“夫晋,有何厌” (1)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即“以其于晋无礼” (2)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佚之狐言于郑伯。介宾短语后置,即“佚之狐于郑伯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是”为“这” (4)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学习任务
一、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 品格。袁隆平等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 场面,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手工 匠人的高超技艺,体现出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下列话题中任 选一个,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组进行专题研讨。 话题1 :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话题2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话题3 :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话题4: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了解袁隆平
(1)生平: 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 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 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 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 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 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 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 问题作出了贡献。
▪ 2.解 题 ▪ (1)正题 ▪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
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 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 七律·到韶山 ▪ 毛泽东
▪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 不敢越雷池一步:原意是要坚守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去。后比喻做事谨慎或保守,不敢超越原
来的规定或限度。 ▪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 概括文章主题: ▪ 明确 ▪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
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 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 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 再如:“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 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 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 找到了。”这几句话,通过袁隆平的目光(突然停留)、行动 (马上标记)、心情(欣喜异常)三个细节,就把袁隆平作为一 个优秀科学家难能可贵的创新品质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在我们的眼 前了。
▪ 袁隆平是国家高科技“八六三”计划生物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撰有《杂交水稻 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等论文,主编 《杂交水稻》一书。
▪ 2001至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 2019年9月17日,获得“共和国勋章”。
颁奖词
▪ 写作些特点: ▪ (1)细节描写: ▪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
清楚的重要手段。
▪ 例如:“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 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 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 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 (2)副标题: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 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 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 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 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 者。
二、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包括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前者报道 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后者评论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细 读相关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 作者的立场和态度。阅读本单元的三篇人物通讯,以表格的形式 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2.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梳理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思路,体会文章是怎样辩证 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的。 3.角度的选择对新闻评论非常重要。面对某个事实或问题,评论 的角度不同,文章面貌往往迥异。思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
▪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 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 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 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 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 界杂交水稻之父”。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 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 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 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 ▪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
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 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 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 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 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三、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新闻,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 在。选择一份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浏览一周的内容, 从中挑选出三四篇你认为比较优秀的新闻作品,小组合 作,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 面草拟一份优秀新闻评选标准。每个小组按照标准评选 出消息和通讯各一篇, 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阐述推 荐理由,与新闻作晶一起在全班展示、交流。
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 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2000年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 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 的高等院校。
▪ (1)通讯: ▪ 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有新闻
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同时通讯又具有二者没有 的特点:可以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
(2)人物通讯 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 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它以人物的新近行 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 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 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 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基础知识积累
▪ 1.字音
▪ 稻菽(shū) 饥馑(jǐn) (gěng) 稻穗(suì)
▪ 掖(yē)着
颁(bān)发
明 贬(biǎn)斥
▪ 一蔸(dōu) 花蕊(ruǐ)
田埂 阐(chǎn) 籼(xiān)
▪ 2. 释义 ▪ 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 饥馑:饥饿,饥荒。 ▪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 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 亦步亦趋: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
四、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 救死扶伤护 佑生命的医生,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 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等等。生活中,有很 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 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写一个你熟悉 的劳动者,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单元知识梳 理
人教版必修 上册
4.1 喜看稻菽千重 浪
▪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人物通讯。阅读学习人物通讯有助于我们 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较为细致深入地走进他人的生命世界,并由此 反省自己,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对高中生而言,“人 物通讯”是一种新文体,所以上好本课无论是对激发学生学习通讯的 热情,还是对提高其通讯阅读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喜看稻菽 千重浪》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 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 色革命”的宏愿。
▪ (3)人物通讯类型: ▪ 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
容丰富。 ▪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
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 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 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 1976年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
谷一千亿公斤。 ▪ 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 (3)荣誉: ▪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1980年至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指导。 ▪ 1981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 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 ▪ 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 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人教版必修 上册
单元学习任务——第 二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