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调查报告

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调查报告

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引起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便改善农村种粮状况。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我们在多个农村地区随机选择了200位农民作为样本对象,向他们发放了问卷,要求他们对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进行评价和分析。

调查的内容包括农民的主观评价和观点,以及个人经济状况、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1.经济利益不足:有80%的受访农民表示,种粮的经济利益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种植成本高、收益低,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价格支撑导致农民不愿意继续种植粮食作物。

2.劳动强度大:有60%的受访农民认为种粮的劳动强度太大。

现代化种植需要耕地、撒种、浇水、除草、喂养等多项繁重工作,加之缺乏现代农机,农民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时间,这使得他们不愿意继续从事种粮工作。

3.技术水平不高:有50%的受访农民表示,他们的种植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长期依赖传统农耕方式,农民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相关培训,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4.人口流失: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大量农民流失至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减少,种植粮食的劳动力不足。

这也是导致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解决方案1.提高经济效益: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的市场价格。

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增加合作社的规模和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的收入。

2.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设备,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和效率。

同时,鼓励农民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获取相关农业信息和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

3.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发展农村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鼓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增加农村的发展活力,以吸引农民积极参与粮食种植工作。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引言:调查背景: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农村地区的农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收回了450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分析:一、缺乏经济回报: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0%的农民认为种粮的经济回报不高,利润有限。

这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农业生产中面临的成本压力不断上升,人工成本、种子和农药价格的上涨,导致农民的利润较低。

因此,农民缺乏种粮的动力和积极性。

二、劳动强度大:在调查中,有近50%的农民抱怨农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

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留在农村的老年劳动力和妇女劳动力相对较多,其体力和工作强度相对较低,再加上缺乏科学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得农民工作效率低下,对种粮的积极性不高也难以避免。

三、天气因素:有约30%的农民认为天气不稳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例如干旱、洪水、冰雹等,导致农作物的减产。

这使得农民对种粮的信心减弱,进而影响了他们的种粮意愿。

四、市场需求不确定:调查显示,约有40%的农民对市场需求不确定表示担忧。

由于农产品市场的波动性较大,价格和需求都不稳定,农民的农产品销售存在一定的风险。

这使得农民对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五、新农村建设导致土地减少:新农村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增加,导致农民的土地面积减少,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约有20%的农民抱怨土地面积的减少,导致他们无法保证粮食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六、教育程度低和传统观念限制:约有15%的农民认为自己的教育程度低,缺乏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这也限制了他们对种粮的积极性。

另外,一些传统观念认为农业生产是务农的选择,不需要创新和改进,这种观念也阻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结论:综合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经济回报、劳动强度大、天气不稳定、市场需求不确定、新农村建设导致土地减少以及教育程度低和传统观念的限制。

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应当采取措施,如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推动农业机械化、加强气象和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稳定市场需求等,以提高农民的收益和意愿种粮的积极性。

有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

有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调查时间:2011年1月8号调查地点:邯郸市临漳县杜村乡西宋村调查对象(村民):李晓光刘智赵明孙峰宋金健孙洋调查目的:我国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大国,也是一个有着众多人口的人口大国,几千年来国家和人民都十分重视农业,中国也是一个传统的重农抑商的国家,农民一直占我国人口的很大比例。

为了养活占世界将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面临着很大的粮食危机和挑战。

一直以来,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都很高,不过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们都对工业和第三产业发生了兴趣,中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议。

从此,中国的高楼大厦一座一座的建立起来,商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工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不过,虽然农业技术也得到了不小的进步,但是我们还是面临着农业的巨大威胁。

我国的农业主要靠几大粮食产区的生产,还有分散的小农经济。

但是现在,各个地区的农村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改种经济作物或者撂荒等现象,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还有近几年世界粮食十分紧张,世界粮价大幅度上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和粮食出口的情形,以致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了威胁。

我国人多地少粮少,我国粮食大幅度涨价和出口的话,就会造成国内粮食短缺,国民缺乏安粮食全感,进而引发社会动乱,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我国,为了避免出现粮食危机,就要在保证基本耕地数量稳定的同时,更需要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保障国民的粮食供给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我主要针对非粮食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因为非粮食产区的粮食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除了九大商品粮基地以外,其余的农业种植区基本都是非粮食生产区。

这里针对河北省沧州市郊区进行调查,该地区是一个典型的非粮食产区的农业生产地区。

河北省沧州市刘表庄村是该市非粮产区的一个典型代表,首先让我来介绍一下这个非粮产区的小村庄。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这一问题的出现,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讨论几个可能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首先,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生产收益下降。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迅速,但这种进步并未完全转化为农民的经济收益。

据调查,很多农民的农业收入非常低,甚至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因此,他们不再积极参与农业生产,选择其他更有利可图的工作方式。

由于农业收益不高,农民对农业种粮的热情和积极性也相应下降。

其次,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二是劳动力短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失到城市工作。

这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尤其是年轻的劳动力。

农田耕种需要长时间和大量的体力劳动,如果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支持,农田难以得到很好的管理和耕种。

农民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会降低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此外,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三是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

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更大。

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市场需求也较为不确定。

如果农民不能获得稳定的市场信息和市场保障,他们就难以为种植作物投入大量时间和劳动力。

由于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许多农民选择减少农业生产,转向其他更稳定的经济活动。

最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四是农田资源不足。

农田资源在我国是一种有限资源,土地面积有限,同时也受到城市化、工业化等多种因素的侵蚀。

由于农田资源不足,农民很难扩大种植规模,获得更丰厚的经济回报。

这也会降低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可能有多种。

农业生产收益的下降、劳动力短缺、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农田资源不足都可能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收益、解决劳动力短缺、减少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保护农田资源等。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1.价格波动: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

如果农产品的价格较低,农民可能会失去种植的动力,因为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来维持他们的家庭。

与此相反,如果农产品价格过高,农民可能会担心市场饱和,他们的产品可能无法售出。

2.劳动强度:农业生产通常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而且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这可能让一些农民感到疲惫和不满意,从而影响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3.市场需求:农民通常会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种植作物。

如果市场需求较低,农民可能会转而选择其他收益更高的经济活动,例如种植更有市场潜力的作物或养殖畜禽。

4.不确定性:农业生产受到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变化、病虫害等。

这些因素使得农民无法预测收成或产品质量,从而缺乏种植的动力。

5.缺乏技术支持:一些农民可能缺乏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方法,这也可能导致他们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缺乏技术支持限制了农民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了他们的利润潜力。

6.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种粮的基础,但土地所有权问题可能限制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一些农民面临土地争议、承包期限到期、缺乏土地使用权等问题,这使得他们在种植过程中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

7.缺乏资金支持:种植作物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然而,一些农民可能缺乏资金,无法购买农业机械设备、肥料和农药等必要的生产工具和材料。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可采取以下措施:1.价格稳定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来稳定市场价格,以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

这可以通过设立最低收购价、农产品储备和补贴制度等方式实现。

2.技术支持:政府可以提供农技培训和技术指导,使农民了解最新的种植技术和方法,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广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3.金融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农业贷款、创业基金和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来支持农民。

这将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资金,并减轻风险。

4.土地权益保障:政府应加强土地管理和承包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得到有效保护。

有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

有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

有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1.经济收益不高:种粮收入低于预期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种植粮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劳动和资金,但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很难保证收入稳定增长。

此外,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限,导致产量低下,从而减少了经济效益。

2.劳动力短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投身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农民种粮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缺乏劳动力限制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市场需求不确定:市场需求是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农产品市场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条件、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

农民在种植作物时面临着市场需求不确定性,这使得他们对种粮的积极性降低。

4.生态环境压力:农民种粮受到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

近年来,农业污染、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民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解决环境问题,这使他们缺乏动力和兴趣种植粮食作物。

6.政策支持不足:政府的农业政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不足,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例如,土地承包制度不完善、补贴政策不到位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农民对种粮的兴趣下降。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经济收益: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补贴、农业保险、贷款支持等措施,增加农民种粮的经济收益。

另外,培训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提高产量和质量,也能增加收入。

2.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农业生产。

3.加强市场监管和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政府可以加强市场监管,减少市场不确定性对农民种粮的影响。

此外,加强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建设,提供更多的销售机会和利润空间,也能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4.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政府应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农业污染和土地退化,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增加种粮的动力。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1年8月1日——8月10日调查地点:河北省沧州市献县调查对象:本地农民调查目的:调查现阶段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及研究更深层次原因。

为确保粮食安全,寻找可持续发展方法。

一,粮食安全十分重要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以国际组织所祈盼的目标来裁减还是实践所收获的效果来衡量,目前全球粮食安全依然没有解除危机,甚至某些指标还在恶化。

第一,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

全球粮食储备处于最低水平,现在每年的粮食供大于求仅4000万吨。

一旦出现大的全球行灾难,将造成全球粮食危机。

第二,粮食价格滞留于高位。

有的已经价格成倍增长。

贫苦人民根本买不起粮食。

第三,全世界饥饿人口有增无减。

09年全球忍受饥饿人口达10.2亿。

而在中国,耕地仅占世界10%,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所以对于粮食问题,必须严肃对待,容不得一点瑕疵,因为这是我们的头等问题。

二,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80%的中国人民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粮食仅为210公斤。

土改之后人民的种粮热情被激发起来。

到1984年,扭转了长期粮食短缺局面,人均粮食达到390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尤其是1978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极大的鼓舞了农民的种粮热情,使我国粮食产量上了一个大台阶。

但是在21世纪初期,虽然取消了农业税,还增加了种粮补贴,但种粮积极性仍然不高。

这是什么原因?根据调查及查阅的资料,简单归纳如下:第一,在价格方面。

以本地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为例。

小麦1.04元/斤,玉米为1.05元/斤。

本地为两季粮食,按一个壮年劳力可种5亩地计算,按现在最好的收成,一年收入为:1300×1.05×5+1.04×1000×5= 11500 这不算种子、播种、耕地、化肥、农药、浇地、收割的费用。

种粮积极性不高

种粮积极性不高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调查时间:2011年8月3日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印章):调查目的:在国家实行多项惠农利农政策的情况下,通过对典型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调查,试图找出其存在的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内在和外在、主观与客观原因和问题,并就原因和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及措施。

一、调查背景近些年来,国家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粮食安全,中央年年的一号文件都围绕“三农”问题,并于2005年,彻底免除农业税,2006年开始,连续实施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政策,还实行了种粮补贴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行,对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还看到部分地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依然不高,在田间地头,我们看到一些地方还有撂荒的土地,杂草丛生,由此可知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没因此而大幅提高。

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对解决农村困难的决心。

然而,在广大农村却依然存在着农民不愿意种粮,种粮积极不高的现象。

种粮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调查过程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勤劳的中国人用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出现了改种经济作物甚至撂荒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我们调研的地点位于河北省,是一个约有一千八百人的村庄,人均分配耕地1.5亩。

村中劳动力以中老年和妇女为主,而青壮年多选择外出打工。

村中大部分男劳动力对国家的惠农政策较为了解,也清楚国家的最低粮食保护价,对当前的惠农政策比较满意。

当地种植粮食每亩政府的补助约为83元,补助资金能够及时到位。

当问及村民的种粮积极性时,一位老农民是这样说的:农民种地不容易,一年到头一亩地净赚不到1000,但还是得种,为的不是发家致富,农民种地也就是图个粮食不用买。

但大多数年轻人不爱甚至讨厌种地了,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

社会调查报告 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

社会调查报告 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

社会调查报告关于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调查时间:2012年2月10日调查地点:新河县东小漳三村调查对象:新河县东小漳三村村民调查目的:调查现阶段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及研究更深层次原因。

为确保粮食安全,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一粮食的安全性粮食是国家的根本,对于一个大国来说,粮食充足至关重要,首先,对于人口来说,粮食充足,不用从外国进口,就不会受到太大的波动,曾记得美国因为要研制新能源而减少粮食出口,导致全球粮食价格暴涨,但国家要是粮食充足,基本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又何必受到这些制约而影响国家的法杖,而且只有一个国家粮食充足,在战争年代,也是很有用的,古代多少的战士就是因为缺粮而被敌人缴获。

二、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务工“淘金热”。

每年,我县出外打工的人有几万人,主要来自于农村,特别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农村青年,中学毕业后选择的都是出外打工之路。

有能力的农民都出去了,留在家里种粮的也就是些中老年农民了,所以有人把在家留守一族被人戏称为“993861”部队(老妇幼)。

出外打工与留守在家种田比较,大多数农民都选择了前者。

为何农民宁愿抛荒选择出外打工,原因有以下几点:1、动力剩余决定远行。

我县属于国家重点扶贫县,近年来经济发展态势不错,财政收入也实现了三年翻番。

但因为基础薄弱,生活水平仍较低。

农村因为劳动力剩余,当地的企业不多不能就业,又找不到合适的副业。

呆在家仅靠一亩三分地很难以改善生活,所以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远走他乡另谋职业。

加上如今走南闯北获得成就的农民工给留守在家农民极大的冲击,很多农民萌发了出外淘金热。

于是出外打工成为了农民创收的一条捷径。

2、距明显决定选择。

笔者采访了一位在外打工多年的邓姓农民,他告诉了我这么一组数据:“假如我在家种田,一家四口4亩多田,收成好种粮的产量可达到800斤/亩,两季每亩1600斤,折人民币1120元,加上种粮的补贴,每亩的收入为1200元,除去谷种、化肥、农药、耕作等成本开支,一亩田年纯收入才为500-600元,按一家四口人计算,一年种粮不过3000元,这里面还包括全家的口粮。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调查报告第一篇: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主题: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成员:丁杰调查时间:2012年1月10日-2012年1月20日调查地点: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辛义乡调查对象: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辛义乡村委会及当地农民调查目的:我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及发展状况很熟悉,虽然一直在外面上学,但是无论通过家庭、媒体还是网络我一直都在关注农村的变化。

近几年来,国家为了扶植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方面在流通环节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另一方面不但取消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还实行了种粮补贴政策,这一系列的实行,对于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一直不高,究竟为什么农民种粮积极性那一提高呢?为了理解真正的原因,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在家乡进行调查,陷阱次调查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和农业发展我的家乡在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辛义乡,该乡面积约95.11平方千米,人口约6万人。

一直以来,本乡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玉米和小麦。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笔者所在地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近年来,玉米和小麦的持续增产,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连续保持上升的良好势头,农民的纯收入正加快增长趋势。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村村通公路的发展使得农村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近年深水井的发展使得农业灌溉正在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人们不再需要为灌溉而发愁。

农民而开始真正地向小康发展。

但是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冷静、理智地看到目前农村存在的问题,看清农村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的差距,认清城乡差距,找到农村发展的支撑点,才能更好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距。

据笔者实地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确实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村快速发展的问题,这些因素同时制约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粮食作物的生产产生了负面影响。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引言农村种粮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种粮的积极性呈现下降的趋势。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本次调查共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农村地区的农民进行了广泛调查,得到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

二、调查结果2.户籍制度和移民问题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在城市中找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福利,这促使了一部分农民选择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务工。

在农村地区,这种人口流动对于种粮的持续性和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外流导致农田面积减少,耕地资源受到压缩,农村专职种粮人员减少;另一方面,农民外出务工时间较长,无法全程参与种植、管理和收割等关键环节,使得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3.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近年来,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成为了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又一原因。

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水灾、冰雹等)频繁发生,给农民种植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使得许多农户对于种粮的积极性降低。

同时,环境污染也成为了许多地区农田退化的重要因素,土壤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也起到了制约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

4.机械化和科技进步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机械化手段和现代农业技术使得农民的种粮工作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然而,这也使得农民在种粮中的劳动量大幅减少,从而导致了种粮的积极性下降。

不少农民选择放弃自家土地,将其租赁给他人,自己则在农闲时间从事其他的收入活动。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2.户籍制度和移民问题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进一步影响了种粮的积极性。

3.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使得农民对于种粮的风险感增加,减少了种粮积极性。

4.机械化和科技进步使得农民的种粮工作变得轻松高效,但也导致种粮的积极性下降。

有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

有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

有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1. 引言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而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

然而,近年来,我们观察到农民在种粮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了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和粮食市场的紧张局势。

为了了解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的原因,本文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调查的目的是找出农民对种粮不积极的原因,以给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措施的参考。

2. 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了200份问卷给不同地区的农民。

问卷的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农民对种植粮食的热情程度;2.农民对种植粮食的收益预期;3.农民对种植粮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4.农民对政府支持政策的感知;5.农民对粮食市场前景的看法。

3. 调查结果3.1 农民对种植粮食的热情程度在调查中,我们询问了农民对种植粮食的热情程度。

结果显示,有60%的农民表示对种植粮食充满热情,有30%的农民表示一般,只有10%的农民表示不感兴趣。

3.2 农民对种植粮食的收益预期调查发现,农民对种植粮食的收益预期是影响他们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大部分农民认为种植粮食收益不高,难以覆盖成本和劳动投入。

只有少部分农民认为收益可观,并且能获得稳定的收入。

这个原因导致了农民对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不高。

3.3 农民对种植粮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调查还发现,农民认为种植粮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影响其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农民普遍认为种植粮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物力投入,同时还需要面对气候变化、病虫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使得农民在种植粮食时感到压力和困难。

3.4 农民对政府支持政策的感知政府的支持政策在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调查显示,农民对政府支持政策的感知程度参差不齐。

一些农民表示对政府支持政策了解较少,也没有获得过实质性的支持。

而另一些农民则对政府的扶持措施较为满意,并表示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3.5 农民对粮食市场前景的看法农民对粮食市场前景的看法也直接影响着他们是否愿意积极地从事粮食种植。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1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1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1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1近年来,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收入增长较慢是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劳动力逐渐流失到城市,农村人口减少,农耕面积相应减少,农民的种粮收入也随之下降。

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农民对种粮工作的积极性就不可避免地下降了。

其次,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不足也是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农业科技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种植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在不断进行,然而由于缺乏及时的传播方式或者其他原因,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普遍较低,很多新技术和方法无法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

这不仅降低了农民的种粮效益,而且对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第三,农民在农田管理方面的能力有限也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对于种植业的管理,农民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技能和知识,如土壤调理、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

然而,由于农村教育的滞后和农民教育水平的不高,很多农民在农田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

这导致了种粮的效益下降,从而降低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最后,农民缺乏种粮意识也是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很多农民转向了其他行业发展,选择不再从事种粮工作。

由于农村资源条件的不断改变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变化,农民往往很难及时认识到种粮在当地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致使他们对种粮工作的积极性逐渐降低。

综上所述,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既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速度相关,也与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程度、农田管理能力以及对种粮意识的缺乏相关。

因此,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宣传、提高农民的种植技能培训、改善农村教育条件等措施来增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分析一、引言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粮食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

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逐渐凸显,威胁着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本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调查结果1.调查对象情况本次调查共涉及30个省市自治区,随机抽取了500名农民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

调查对象年龄以25-55岁为主,占68%,20岁以下占12%,55岁以上占20%。

2.调查结果概述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56%的农民表示他们的种粮积极性较低;(3)42%的农民认为种粮收益不高;(4)38%的农民表示种粮面临土地问题;(5)30%的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三、原因分析1.收入不稳定种粮所带来的收入和收益不稳定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市场供需波动、价格不确定等因素,农民无法确定自己的种粮能否获得较高的收益。

因此,一些农民更倾向于从事其他更有稳定收入的职业,导致了种粮积极性的下降。

2.收益相对较低调查显示,大约42%的农民认为种粮收益不高。

这主要是因为种粮投入的成本比较高,如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劳动力等费用。

同时,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较低,导致农民难以从中获得较大的收益。

这也是农民对种粮不积极的一个重要原因。

3.土地问题38%的农民表示种粮面临土地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逐渐被征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工矿企业建设等目的,造成了农民失去耕地的现象。

这使得部分农民无法继续从事种粮,从而降低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4.技术与设备滞后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技术的更新和设备的改进是必要的。

然而,调查显示30%的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这限制了他们提高种粮效益的能力。

缺乏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现代化的农业设备,使得农民很难提高产量和质量,影响了他们对种粮的积极性。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调查报告范文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调查报告一、引言农业是国家基础产业,粮食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

然而,近年来,我们发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很多农户放弃种粮转而从事其它产业。

为了深入了解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本报告将进行相关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分析与建议。

二、调查目的我们的调查旨在了解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分析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三、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农民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农民对种粮的态度、改种其他作物的动机、种粮收益等方面。

2.访谈调查:我们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意见和反馈。

四、调查结果1.农民对种粮的态度不积极:调查显示,53%的农民对种粮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种粮收益较低,农业劳动繁重,农田经营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风险,因而对种粮活动缺乏热情。

2.农民改种其他作物的动机:近60%的农民转而改种其他作物,动机主要有三点:首先,其他作物收益更高,例如果树种植、畜牧业等;其次,其他作物耕作难度较低,风险相对较小;最后,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其他作物出售更为便利。

3.种粮收益低:调查发现,近70%的农民认为种粮收益较低。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农业投入成本过高,包括农药、化肥和种子等耗费较大;另一方面,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农民很难稳定获得高收益。

4.农田规模小与现代化技术缺乏:农民的农田规模普遍偏小,平均面积仅为几亩,这限制了他们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种植,影响种粮效率和收益。

五、调查分析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1.经济因素:农民更倾向于追求高收益,种粮收益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农民的经济需求。

2.劳动条件:农业劳动繁重,农民工作时间长,福利待遇较低,加之农田经营风险与困难,使得农民对种粮活动缺乏积极热情。

3.市场需求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变化,农民的种植活动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一、引言农村种粮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

然而,近年来,我们注意到农村种粮积极性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出造成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我们通过在农村地区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来自不同农村地区的400份有效问卷。

问卷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涵盖了农民对农村种粮积极性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分析1. 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知识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知识,无法灵活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农作物产量。

这导致了他们种粮的积极性下降,因为他们觉得传统的种植方式已经足够满足生活需求。

2. 高昂的生产成本农业生产的高昂成本也是农村种粮积极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调查显示,农民普遍感到农作物种植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过高,难以承受。

因此,他们不愿意相应地增加种植量,减少了种粮的积极性。

3. 人口外流与农田面积缩小人口外流和农田面积的缩小也对农村种粮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城市工作机会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导致农田闲置或被用于其他用途,这进一步减少了种粮的机会和动力。

4. 缺乏市场保障调查还发现,农民在农作物销售方面缺乏市场保障,这也影响了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并且缺乏对农产品的收购和销售渠道,农民担心自己种植的农作物无法及时售出,而陷入经济困境。

四、建议与解决方案针对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解决方案:1. 提升农民技术水平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力度,提高他们的现代农业技术水平。

通过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种粮的积极性。

2. 减少生产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减少农药、化肥等生产成本,降低农民的负担,从而提高他们种植的积极性。

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补贴或贷款,帮助农民购买种子和农药等必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保护和提升种粮积极性调研报告6篇

保护和提升种粮积极性调研报告6篇

保护和提升种粮积极性调研报告6篇保护和提升种粮积极性调研报告(一)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值得深入研究。

xx年,我们组成课题组深入江西省南昌市的南昌县、新建县和抚州市临川区、南城县等粮食生产县(区),组织种粮大户、普通粮农以及基层干部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并入户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 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

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事关“三农”全局和社会稳定近年来, 种粮成本一路高企,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些农民认为种粮投入大、效益小,是赔钱活,不划算,纷纷弃农经商或打工。

因而, 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最终让种粮农民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增加收入。

当前制约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分析综合分析,当前制约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农业特别是种粮比较效益降低尽管稻谷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但是农民的收入并没有随之增长。

据南昌县蒋巷镇种粮农户介绍, 去年,种一亩水稻双季收成大约在1300斤左右,全年收入在1400元左右。

但是由于种子、肥料、农药以及收割费用等大幅涨价,种一亩水稻的成本大约要花费650元左右,纯收入只有700多元,然而,从犁地到播种、管理、收割,种一亩水稻一年需要12个左右的人工,一天收入不到60元。

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过快,种粮收益进一步降低如今不少农民不愿种粮,或者干脆只种一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过快。

据我们对南昌县蒋巷镇部分种粮大户的调查,种植一亩双季稻的收益,毛收入可达1700元/亩,而成本就达到约1500元/亩,纯收益只有仅仅200元。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调查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调查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调查时间:2011年7月25日调查地点:XX县XX镇XX村调查对象:农村居民、农村党政相关部门及人员调查目的: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天下定,但是近几年来,中国农民的种粮意愿并不强烈,出现了种粮改种经济作物,土地大量撂荒,农民进城务工等一系列现象。

对其种粮的积极性进行一定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解决农民种粮问题找到一些更好的途径。

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并给予种粮补贴的情况下,农民的积极性反而不如以前,我通过走访部分农户,与农民、部分农村干部座谈、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造成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一)农村居民观念的改变年轻一代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很大的变化,老一辈人受教育程度较低,被狭隘的农村观念束缚,早早辍学回家务农,把土地看作是养家活口的宝贝。

而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有节奏的生活,大多接受了一系列中高等教育,期待用自己聪明才智获取更多的收入来改变命运,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站稳脚跟,来回报辛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于是,年轻人或是把父母接到城里或是直接把赚来的钱给予父母,使父母不必再劳苦耕作。

人们对农民的歧视。

农民在社会上普遍遭到偏见,被城里的人乃至社会上大部分人认作脏、乱、差的代表,而且就连农民自身也把“种地”当作没出息的举动,认为种粮没有前途,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二)农村劳动力不足由于农村居民观念的改变和受劳动力市场短缺以及各级政府出台的保障农民工收入等政策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日益不足。

部分地区农民工工资涨幅较大,同期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跟不上劳动力上涨幅度,经济落后地区的青壮年大部分到发达地区打工。

据了解,在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每月工资会达到上千元甚至几千元,而一亩地剔除农药、种子、化肥、机耕、机收、机播、机种、务工等成本因素,不过六七百元的收入,农民种田一年的纯收入5000元左右。

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调查报告

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调查报告

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调查报告摘要:本文报告了对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进行的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分析了农民们在种粮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研究发现,土地流转问题、劳动力短缺、市场不稳定以及缺乏技术支持等因素是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土地流转机制、提供劳动力支持、稳定市场环境以及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以促进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

第一部分: 引言在我国农村地区,种粮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然而,近年来,农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出现下降的趋势。

了解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 调查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和面访的方法。

我们在湖北省选取了10个农村地区,共1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选取其中的20人进行了面访。

问卷和面访的内容主要涉及农民在种粮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挑战以及他们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的支持。

第三部分: 调查结果从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导致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因素:1. 土地流转问题: 农村地区土地流转问题普遍存在。

由于土地流转手续繁琐、风险较高,许多农民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他人种植,导致他们无法获得额外的收入。

这限制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发展。

2. 劳动力短缺: 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短缺也是一大问题。

随着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

他们的劳动力有限,无法满足种粮的需要。

3. 市场不稳定: 农民种植粮食的最终目的是销售,获取利润。

然而,市场不稳定是种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农民经常面临价格波动、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这降低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4. 缺乏技术支持: 农民在种粮过程中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

农村地区的农民通常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的了解和使用能力,这不利于他们提高种粮效益和积极性。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摘要:本文调查了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通过对农民的访谈和调研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原因包括缺乏种植技术支持、市场营销渠道不畅、收益率低、劳动力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

为了提高农村种粮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改善市场环境、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改善劳动力状况以及加强环保意识等措施。

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种粮积极性却不高,这给粮食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非常重要,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查方法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农民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来了解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我们在多个农村地区随机选择了一些农户进行访谈,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1. 缺乏种植技术支持:许多农民由于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不知道如何更高效地种植作物,这影响了他们对种粮的积极性。

2. 市场营销渠道不畅:农民常常面临着市场营销渠道不畅的问题,导致难以销售自己的农产品,降低了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3. 收益率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中间环节多,农产品的收益率相对较低,这使得一些农民对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4. 劳动力短缺: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和年轻人转行就业,很多农户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使得他们无法保证高质量的种植,从而降低了种粮的积极性。

5. 环境污染:农药的滥用和化肥的过量使用引发了农田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农民不愿意继续种植粮食,担心对健康和环境造成影响。

四、针对措施为了提高农村种粮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供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效益,有效解决缺乏种植技术支持的问题。

2. 改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的市场营销渠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给农民,帮助他们更好地销售农产品。

3. 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政策,如补贴和奖励计划,来鼓励农民积极种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工程大学关于2012年寒假社会实践题目: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的调查报告姓名:吴佳曦学号:100100112年级专业:10级给排水一班2012年 2 月 10 日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的调查报告我家在湖南省岳阳市的一个小农村里,家处长江中下游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属半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

全村有农业人口大约1370人,适合种植水稻,一年两熟。

但近年来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

对此,利用寒假时间,我走访了全村20多户农民家庭并向他们了解的一些情况,结合从网络上了解到的一些情况,现总结如下。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相比谷价有所提高,现在的谷价百谷能买到120每百斤,红谷能买到130---140每百斤,相比以前都有10----20元的提高。

但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农药肥料也有涨价,这加大的农民的负担。

同时今年来随着农药化肥的使用,害虫的抗药性增强,这直接导致了水稻的减产。

今年来天灾频繁,持续的干旱使水稻进一步减产,村里农民比较保守,种子都是自己留种,很少有买杂交水稻的。

正所谓“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耕时节,农民兄弟们纷纷忙活起来,为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播种时节做准备。

不过今年他们在购买农资时发现农药、化肥、种子等必备品的价格,较往年提高了20%到30%之多,让他们的种地成本明显增加了,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加强对农资价格的调控和质量监控,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目前影响到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随着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致使种粮生产成本提高,种粮不赚钱甚至亏损。

今年各地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其中肥料和农药价格比去年同期普遍上涨30%至40%。

今年的钾肥价格为每80斤160元,去年才120元;磷肥价格是每100斤36元,去年才18元;农药“草甘膦”的价格每500毫升为7-6元,去年才4.5元。

按这样的价格,种一亩水稻所需肥料就要增加近30—40元。

一、当地基本概况、种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㈠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该村虽然地处平原地带,但水利设施不齐全,有的水利设施形同虚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民种粮完全就是靠天吃饭。

投入多产出少且不稳定,打击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㈡、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严重该村虽不是重点扶贫村但是基础薄弱,生活水平低,很多人都纷纷出外打工,这使得劳动力大量流失。

留在村里的人口大多为老、弱、病、残、幼等,劳动能力不强,受教育程度不高,运用科技知识能力欠缺,只有部分实在是离不开家的劳动力才留下来种地。

㈡粮食产量低,品种单一该村耕地面积少,属于小规模农业,这里没有先进的农业理念,没有专业的指导人员,加上大多数人思想还比较保守,采用的是传统的不能再传统耕作方法,这些因素无疑对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这里的作物品种很单一主要水稻,没有什么经济作物。

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㈠、种粮收益低试想一下农民辛辛苦苦的劳作一年,种粮的收入却不高,不够日常的开销,不够供孩子上大学一年的费用,不够盖房给孩子娶媳妇的费用,还不如出外打工经商挣的多,那么,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能高吗?造成农村种粮效益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种粮成本在不断增高;现今种粮需要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而这些农资价格攀升很快,导致种粮成本增高。

还有该村从前大多数人家都有自家的牲畜,种地、收割都不用花钱,现在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牲畜减少,使用农用机械也增加了种粮的开销。

二是粮食的价格相对较低。

,一百斤稻谷玉米的价格大约是120元钱,一亩地好的话也就产800---900斤,一亩地的水稻收成就是960----1080元。

而近几年来商品涨价越来越快,远远超出了种植水稻带来的收益。

在该村四口之家,家里也就四亩地不到,年收入大约是5000元,这些钱又能买什么呢,也就是保证基本生活罢了。

㈡、“打工族”纷纷远走他乡,种粮主力军锐减据农民自己测算:在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每月收入至少2500元到3000元,就是在当地搞建筑、装修的一个月下来至少也是2000元到2500元,哪怕就是一个杂(小)工一个月下来收入最少也在1500元左右,而农民种一亩地的粮食剔除籽种、肥料、农药等必备的生产成本投入一年下来也就是四五百元,远远不及一个杂(小)工一个月的收入,况且种粮琐事多、花得时间与精力大,仅靠种粮很难改善生活条件,而务工既单纯直接且收入又相当可观。

如此悬殊的收入差距,致使广大农村青年毫不犹豫就选择外出创业,造成种粮的主体流失。

㈢、国家补贴政策存在缺陷从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了农业税赋,还相继出台了农资综合直补、增加良种补贴、农机作业环节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政策,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而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政策并没有达到激励农民的目的。

该村粮资直补情况,一户四口的话,种地四亩,每亩地补贴30元,虽然补贴都及时发放到了农户的手里,但它面对农资价格的高速增长和粮价的低增长,很难发挥作用。

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方式不尽合理,发放粮食直补资金、良种补贴资金未按实际种粮面积,而是按照农户农税改革的计税面积统计发放,导致未种粮食作物的耕地也得到了补助,造成了“粮补”、“良种补”均变为“地补”,形成了农户只要有耕地,种与不种均能领到补助款,这显然有背政策的初衷。

在化肥、农药等必备农资方面,国家对其涉农生产企业进行了政策补贴,但由于经销环节过多,农民并未得到太多的实惠,化肥、农药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加大,这些现象的存在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㈣、农业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指导该村的农业是小规模农业,缺乏规模化,缺乏产业化,缺乏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其中原因主要是农业技术知识传播途径不到位,该村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位专业的农业生产指导人员,这是导致农民生产方式落后,粮食不高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脆弱。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不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退耕还林等项目的开工实施,使与农业生产步步相关的路、渠、堤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生态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使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仍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旱涝保收仍难以实现。

就该村来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夏季的洪涝和干旱,因为水利设施不齐全,农民根本无法抵抗自然灾害的侵袭。

㈥、农民把握不住市场农民缺乏对市场价格走向的研究和认识,自己的粮食能否买上好的价钱自己说了不算,在庞大的市场面前农民变得很迷茫,变得畏首畏尾还是卖不出好价钱。

农民对市场产生了畏惧感,并进而放大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对种粮发财失去信心,严重挫伤了种粮积极性!近几年来,国家为了扶持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方面在流通环节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另一方面不但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还实行了种粮补贴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行,对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农民种粮积极性一直不高。

三、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对策㈠、探索农村和农业改革新路子一是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通过建立各类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小规模生产的农民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之成为市场和农业产业结合的主体,从而达到改变市场信息不灵、生产盲目、经营分散、经营方式封闭、产品交易滞后的缺陷。

二是按照“面向大市场、经营大品牌”的思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实现耕种、产出一条龙。

加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㈡、合理补助种粮农户可根据农民真正直接种粮的土地面积补贴或是农民生产粮食的数量进行补贴,多产多补,少产少补,防止“地补”。

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收购粮食价格,保证收购粮食渠道畅通,这样既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又控制了粮价不再上涨。

㈢、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一要多方争取项目,多元化融资,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特别是要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堤防防洪标准,增强农业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彻底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现象,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二是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这些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真正的为农民服务。

㈣、解决农资价格高的问题一方面,政府要采取一些优惠政策降低农资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要从农资企业自身寻找解决途径。

目前,农资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如垄断、中间环节过多等。

在这样的条件下,控制了垄断就可以降低成本,减少了中间环节就意味着服务了百姓。

目前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征收价格调节基金,即按照与企业产品出厂售价成正比确定征收比率,即售价越高,征收的价格调节基金就越多。

同时,也要保护农资生产企业的利益,对农资市场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

㈤、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一是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一批素质强,技术硬的人员充实到乡镇农技队伍中去,让他们利用自己高深的学识和过硬的技术,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把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直接送到千家万户,让农民真正走“科学化耕种、科学化管理”的路子,提升农作物的单产和品牌。

二是要改善经营模式实现集约化生产,了解国家政策,加强对市场宏观走向的把握,以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保证获得最大的收益。

四、建议(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肥料和农药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随着其它原材料的涨价而有所提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一定要限制在合理的限度。

国家有关部门就应发挥职能作用,坚决查处乱涨价的行为,特别是要在农资质量方面把好关,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建立农业合作组织,为粮食生产者提供市场服务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适当提高粮食价格,确保粮食耕种面积。

今年以来国家两次累计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9%—10%,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提高4%—7%,但与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相比,种粮的效益太低。

在产粮大省湖南,种植棉花的现金收入为1084元每亩,是种植稻谷收入的3倍。

因此,许多农民选择种植经济效益好的经济作物。

有些地方政府也从发展本地经济出发,通过给高额的财政补贴,鼓励农民改种经济作物。

有些地方的良田都改成了果园和菜地。

因此,有专家提出,政府应放开对粮价的控制,可择机提高粮食价格30%左右。

可问题是,放开粮价,粮食价格上涨,也会带动粮食加工产品和其它许多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从而有可能引发新的通胀,又会反过来影响到粮食生产。

这就需要在提价的幅度和时机上全面衡量。

(三)加大对农民种粮补贴,从制度上保证补贴真正落到种粮农民手中。

国家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

但这一利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就是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手段截留直补款;其二是这些补贴是按耕地面积分下去的,虽然有些地方规定,不种粮就取消这些补贴,但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

今年中央财政决定再拿出156亿元投入,给每亩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农资综合补贴23元,达到40元,同时再追加50亿元良种补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