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视角下县域财政协调发展研究
论协调区域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创新
论协调区域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创新内容提要:通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为全国统一市场的最终形成扫除障碍,是“十一五”规划要重点突破的领域。
作为我国财政资金分配和财政平衡制度的转移支付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离公共财政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
学习和借鉴国际通行的办法,调整财政资源在我国纵向和横向的不均衡,逐步实现公共服务支出基本均等化,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转移支付制度;区域发展;科学发展观论文在线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发展过程是一个不平衡的过程,如果听其自然,由于“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的作用,将会出现富的更富、贫者更贫的“马太效应”。
政府不应消极地等待发达地区产生“扩散效应”来消除这种差别,而应采取一定的特殊措施给予不发达地区一定的补助或刺激其经济发展,以缩小差距。
这种“特殊措施”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转移支付①。
刚刚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研究领域,认为要实现“五个统筹”,发挥财政的协调作用是关键一环,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一、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弊端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时建立起来的,虽然历经多次演变,但至今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体制下统收统支的形式,不足以阻止地区间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
所以现存的各级政府间上缴下拨的关系算不上真正的转移支付制度。
总的来看,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在以下两个环节严重滞后。
(一)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环节由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在不触动地方既得利益的情况下进行的,只是规范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关系的一个基本框架,对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没有严格的界定,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税制的弊端也日益凸现,最突出的就是导致了基层财政困难和地区间差距的日益扩大。
其中转移支付制度的薄弱和不规范则是导致地区间差距拉大的因素之一。
论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悦
为 了进一步推动基本公共 服务在 地 区之 间实现 统一化 , 需 要 对地方 与 中央分配税 收的模式进 行完善 , 将 高度集 中的 中央财 政
( 中央财经大学 )
进一步显现 , 实现转移 支付应 有 的力 度。让一般性 转移支 付得 到 健全 , 使 其支付规模扩 大 , 专项转移支付优化结构 , 对边疆 地 区、 少 数名族地 区、 相对 贫困地 区、 粮食生产 区、 生态保 护区进一 步增 加
服 务 存 在 的差 距 逐 步 缩 小 。 ( 三) 对税收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 中西部要想具有吸 引力 就需要适 当降低 税负 。首 先 , 积极 实
在分级财政体制中财政转移 支付是重 要构 成部 分 , 将公共 服
务水平在不同地区实现统一化是建立这一制度的 目标 。财 政转移 支付在我 国主要有结算补助 、 体制补助 、 专项 拨款及返 还税 收等方 式, 当前在这些方 面还没有充分体现 出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 的作用 。 在转移支 付的各种方式 中 , 结 算补助与专项 拨款是按 照项 目来分 配的 , 有 些 的针 对 中西 部 给 予 的 支持 政 策 , 但 在 实 际分 配 时 东 部 地 区通常 占有较大份额。 中央不 规 范的专 项拨 款 具有 很大 的随意 性, 在选 择项 目补 助的范 围、 监督专项 拨款 、 专项拨 款制定 的各种 分配办法等方面 , 都需要进一步强化 。 ( 二) 投资政策对缩小地区差距不利 相对于东部发达的地 区来说 , 区域投资 政策对 中西部 地 区产 生不利 。这不但表现在外 资集 中输 入到东部 沿海地 区 , 还 表现在 通过各种渠道将 中央支持西部 的资金输入东部 。国家每年投入 大 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 , 例如交 通运输 、 住房 、 水 电及 通讯设 施等方 面, 发达地区得到的支持明显大于不发达地区 , 这样就产生 了产业 配套 与基础设施 条件的较大 差距 , 对不发达地 区引入投资形成 不 利。一直 以来不发达地 区都缺乏 有力 的投 融资机 制 , 本应 给予 的 转 移支付 与开发性投资在 中西部严重缺 失 , 这样 中西部地 区难 以 从根 本上 改善投 资所 需 的外 部环境 。除此 之外 , 财政投 资单一 的 渠道 、 资 金 来 源 有 限 。 国债 资 金 与 财 政 资 金 是 国 家 投 资 各 地 政 府 的主要 资金来源 , 规模 有 限及投融 资 路径较 窄 , 不可 理 的投 资结 构, 使得投资效率偏低 。 ( j) 税 收政策存在缺 陷 第一 , 地方政府既没有减免税收 的权利 , 更没有对地方税 收进 行立法的权利 , 对地方政府不利于调动它们的积极性 , 使地方 政府 配置资源的效率受到限制 ; 第二 , 在 当前 实行 的税 收体制 中 , 地方 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营业 税 , 营业税 的主要税源来 自第三产业 。 第三产业在经济发达地区 比较发达 , 征收 的营业税总量较大 , 地方 财政收人就会水涨船高 , 然而第三产业普遍在落后地区发展滞后 , 有限的营业税税源 , 导致 了中央税在税收收入 中所 占比例偏 高 , 地 方税 比例偏低 , 致使地方 财政 困难 进一步加 剧 ; 第三, 在 中西 部地 区调整 的税 收政策所 获得的税收优 惠不必东部地 区多 , 在税 负方 面 中西部地 区依然超过东部地区 。 二、 协 调 发 展 区域 经 济 的财 政 政 策选 择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财政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2 0 [ 作者简介 ] 郭少康 , 经济学院硕 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 区域经济。 ①文 中四大板块划分 , 东部地 区包括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东 、 上海 、 江苏 、 浙汀、 福建 、 广东 、 海南十个省市 ; 东北 地区包括 : 黑龙江 、 吉林 和辽宁 三省 ; 中部地 区包括 : 山西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安徽 、 江西六省 ; 西部地 区包括 : 内蒙古 、 宁夏 、 陕西 、 新疆 、 西藏、 青海 、 甘肃、 四川 、 重庆、 贵州 、 云 南、 广西十二个省市。
块 之 间的差距 。( 人 均 G D P与人 口数 所 占
的 比重 。
文章选取 人均 G D P作 为衡 量 区域经济差 距 的指
标。 由于我国从 1 9 9 4 年开始实施分税制改革 , 而且考 虑到人均 G D P的核算涉及地区人口统计 , 在1 9 9 3 年
.
在 我 国 区域发 展 战 略转 变 的 过程 中 , 区域 经 济 发展 差距 也 在不 断地发 生变 化 。本 文采 用泰 尔指 数 来 计 算 地 区 差 距 ,并 把 全 国区 域差 距 分 为 五 个 部 分: 东 部地 区 的 内部 差 距 , 东北 地 区 的 内部 差距 , 中 部 地 区 的 内部差 距 , 西 部地 区的 内部 差 距 与 四大 板
年 。其 中 1 9 9 4年— 2 0 0 8 年 人均 G D P数据 来源 于《 新
中国 6 0年统 计资 料汇 编》 , 2 0 0 9 年_2 0 l 1 年人 均 G D P 数据来源于 《 中国统计年鉴 2 0 1 0 } ( 中国统计年 鉴2 0 1 1 》 和《 中国统计年鉴 2 0 1 2 1 。 以1 9 9 4 年为基期 , 数据经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折算后得到可 比价人均 G D P 。 各区域泰尔指数计算的结果如图 1 与图 2 所示。
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
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积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不同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促进全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支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进行论述。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政府应制定明确的财政政策,增加对欠发达地区和产业发展不平衡地区的资金支持。
例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从而提升这些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二、优化财税体制优化财税体制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确保各地税收分成的公平合理。
其次,还要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一部分财政收入用于支持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缩小地区之间的财政差距。
同时,要逐步推进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发行,支持地方政府筹措资金,促进区域发展。
三、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也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
政府应积极改善企业办事环境,降低企业成本,鼓励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和产业集聚区投资兴业。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分散区域创新能力,鼓励科技成果在地区之间的转化和交流,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
四、加强教育和人才支持培养和吸引人才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支撑。
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在地区之间流动,推动各地区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税收减免、住房补贴等措施,吸引人才到欠发达地区或协调发展地区工作和生活。
五、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同时,还应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不同地区产业的合理布局。
总结起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税体制、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教育和人才支持以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以机制创新推进农村财政管理
以机制创新推进农村财政管理----以监利县为例浅谈农村财政的管理肖基阶农村财政管理工作,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基层政权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税费改革后,农村财政管理工作在职能定位和工作内容上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征管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收入型”向“收支并重型”转变,由“单纯业务型”向“综合协调型”转变。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能,加强管理,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好务?近日,我们从体制创新上入手,对新时期农村财政管理工作进行了对策调研。
一、创新管理体制,实行财务科学管理面对农村财政管理“三个转变”的新形势,需要适应免除农业税后的新形势,把农村财政管理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乡镇财政收支监管、涉农补助资金管理以及面向农民的服务上来。
2006年来,湖北省监利县全面推行乡财乡管模式,乡镇财政统一由乡镇政府管理。
运行的实践证明,这种体制不利于财政的管理和监督,一段时间乡镇财政缺乏有效的监管,曾存在预算失控、收支无序、政策难落实等问题,体制不顺成为制约农村财政管理的最大障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县首先对农村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1、实行乡财县管制度。
建立“乡财县管”的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和“收入上缴,支出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自求平衡”的原则,将原乡镇级所有收入全部划作县级收入、乡镇所有支出由县级按照部门预算的原则统一核定后给予财力转移支付补助。
同时,建立“分级负担,共同消化,以奖代补”消化赤字办法,帮助乡镇消赤减债。
2、实行村财乡管制度。
税费改革后,村级与乡镇财政的业务量加大,联系紧密,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核算都必须和财政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如支农资金的拔付、财政补助支出等。
把村级财务纳入财政管理,让财政对村级收支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才能从源头上治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维护财经秩序。
在管理方法上要在村民自治框架内和资金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村级资金、村级帐务双代管”的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规范村级财务活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经济学的视角一、关于区域间发展关系研究(一)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赖宾斯坦、纳克斯和罗森斯坦一罗丹。
赖宾斯坦(Leibenstein H,1957)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保罗·罗森斯坦一罗丹(P.N.Rosenstein 一Rodan,1943)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该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
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纳克斯(R.Nurkse,1953)认为,在不发达国家中,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地区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研究综述
率 的经济组织 需要 建立制度化 的设 施,并确立财产所 有权 ,
把个 人的经济努 力不断引 向一种社会 性的活动 ,使个 人的收 益率不断接近 社会收益率 ”。因此 ,他认为经济 增长的关键
蒙少东 ( 2 0 0 4 )和陈映 ( 2 0 0 4 )都 认为 国家 的区域制度
根 据新制度经济 学的有关分析 ,制度安排包括 正式制度
和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是人们有 意识建立起来 的并 以正式
作 者简介 :徐 安德 ( 1 9 6 5 ),男 ,云南宣威人 ,云南 财经大 学继续教育学 院讲师 ,研究方 向:经济管理。
1 6
方式加 以确 定的各种制度安排 ,包括政治制度 、经 济制度和 契约 ,以及 由这一系列 的规则所 构成 的一种等 级结构 ( 包括
的原 因。他 发现生产要素在 区域之 间的不平衡流 动有可能会 念 障碍 。
引致主体 ( 政府、厂商和个人 )和社会经济系统的适应性调
整 ,从而 导致制度变迁不平衡 推进 出现放大 效应 ,这种放大
二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制度因素
在影 响区域经济发展 差异的主要制度 因素及其关系上 , 不 同学者也提 出了不 同的观 点。蒲小川 I( 2 0 0 7 )指 出,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的主要制度 因素包括 :农村体制 改革 ,企 业制度改革 ,对 外开放政策 ,政府 治理机制和 区域 发展政策
五个方面 。孙敬 水和熊璐 ( 2 0 0 5 )认 为,针对 中国正处于体
效应在某种程 度上是 区域经济 差距马太效应 的制 度根源 ,而 且规模报酬递增或生产 函数异质 ( e > 1 )倾向于增 强制度变迁
进程影响区域经济差距 变动的效应 。 ( 苏志煌 ,2 0 0 7 )
科研课题论文:分析地方财政管理创新与发展
109855 财政研究论文分析地方财政管理创新与发展一、加强地方财政管理的迫切性加强财务创新管理,能够帮助提升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工作任务的开展也更加高效。
地方财政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传统管理方式是针对已经投入使用中的资金来进行,将财务支出与收入核算统计,对于一些已经确定但尚未发生资金流动的项目却不能很好的反应出来。
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种财务管理体系显然是落后的。
如果不能在管理体系上做出创新,会影响到财务系统稳定性,地方财政风险也因此而增大。
加强财务管理首先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针对传统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总结,通过制度约束来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财务管理工作面对的内容复杂,基层会计要配合领导干部共同完成任务,在体系上不断创新优化。
地方财务资金来源要清晰划分,将资金的使用方向调查整理后上报至管理部门,方便领导审查。
仅仅依靠财务部门来完成监管任务,很容易出现遗忘的内容,因此在对任务进行落实时,要考虑各部门的实际工作能力,确保任务能够高效完成。
二、对当前推进地方财政管理的思考1.正确处理好财政管理纵向与横向的关系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期间,首先要遵从的是政府统一制定的管理标准。
在制度约束下有序的开展财务工作,对日常工作形式进行规范。
地方财务面对发展规划时,要合理的调动可支配现金,为地方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这种管理特征属于纵向的,需要执行统一的制度标准,但同样也为地方财务管理带来规范性,避免因管理方式错误带来的财务风险。
地方财务工作开展期间,会产生大量的资料报表,针对这部分信息的记录,也需要在统一的制度标准下来进行。
除此之外,还存在横向管理的特征。
这部分制度是由财务部门根据地方发展特征来制定的,将管理范围内的资金使用做出详细规划,所制定的内部控制方法要与国家制度相对应,促进两者在地方财务部门结合。
国家在对财务资金进行分配时,会根据地方建设需求情况来进行中,其中包含宏观调控的因素。
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容易引发严重的财务风险问题,财务管理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失去了管理的意义。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仍然存在 单一、低级等问题,缺乏高技术 产业支撑。
资金和人才短缺
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资金和人才支 持,难以实现转型升级。
环境污染严重
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 ,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 政策研究
xx年xx日
目录
• 引言 •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类型 •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优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 重要意义。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
财政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发现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政策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效果。
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不足与展望
要点一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有限
由于相关数据的获取渠道和样本数量 相对较少,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 的影响。
要点二
未充分考虑政策实施 成本
财政政策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 物力和财力,因此在制定政策时需要 充分考虑实施成本。
要点三
对不同地区县域经济 发展缺乏针对性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研究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接着探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现有财政政策的限制,提出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加强跨区域协调等政策选择。
结论部分强调了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指出未来应该加强的方向并进行总结。
通过研究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本文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关键词】区域经济、财政政策、协调发展、财政支出、财政转移支付、跨区域协调、作用、未来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探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国,各省市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
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来推动不同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既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调配。
通过研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选择、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政策选择、加强跨区域协调的政策选择等方面,探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焦点。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旨在分析当前存在的财政政策限制,探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及加强跨区域协调等政策选择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建议,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和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我们的研究将结合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以深入了解财政政策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浅议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浅议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摘要】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
本文从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特点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措施。
结论指出该机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系统论述,深入挖掘新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示了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点、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政策措施、成效、展望1. 引言1.1 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背景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是指以国家为主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实现宏观经济平衡和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和政策。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
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经济已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呈现新特点,需要更加灵活和有效的调控机制来适应新形势;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需要更多针对性的政策来保持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宏观经济调控机制需要更加精准和有力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实现经济平衡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各个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经济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模式。
在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不同区域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通过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一、制约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体制机制问题(一)县域经济管理体制不顺1.县域经济主管部门的机构设置与繁重、专业的县域经济管理职能不相适应。
各级农办作为县域经济主管部门,一般与农委合署办公,存在缺乏经济管理经验和人才、缺少经济管理手段和权威等问题,不利于统筹协调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并且越到基层问题越突出。
2.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不尽合理。
一是对 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总量指标赋予权重过高,导致部分县(市)为追求排名人为调整或虚增数字。
二是考核指标“一刀切”问题比较严重,对农业和生态为主的县(市)有失公平,也不利于树立科学发展的考核导向。
(二)县域行政体制改革相对滞后1.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制约改革发展。
一是现行的省市县行政层级设置,增加了县级争取发展空间的行政成本,行政效率低下,影响发展速度。
二是市对县的支持动力不足、能力不够。
大部分市级财政困难,市级政府倾向于财权上移而事权下移、责任下移,缺乏发展县域经济的动力。
2.扩权强县和省直管县试点工作趋于停滞。
一是 15 个扩权强县试点后续政策断档。
辽宁省扩权强县政策均出台于 2006 年,随着政策调整和普及,试点县的政策优势基本丧失。
二是 2 个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原地踏步。
省直管县试点开展 5 年来,绥中县、昌图县试点内容仍局限于财政直管体制为主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改革,没有向行政省直管县方向进行探索和突破,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第一,“市管县”的干部管理体制制约省直管县改革效果;第二,垂直管理部门实行省市县 3 级管理体制,限制了直管县自主发展的空间;第三,在专项资金配套上,由原来的省、市、县三级财政配套变为省、县两级配套,给两县财政增加了较大负担;第四,国有税源企业独立核算、属地纳税问题没有解决,烟草、电信、电力、金融、保险等税源企业税收征管仍按照扩权改革前的规定执行;第五,省直管县试点省级协调和主管机构不明确,争取政策、推进改革难度大。
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则是确保各个区域之间经济繁荣稳定的关键因素。
在这一背景下,制度创新被广泛认为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从政策层面、法律层面以及制度机制层面进行讨论。
首先,制度创新在政策层面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政府作为引导区域发展的重要角色,可以通过创新政策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协调。
例如,政府可以出台鼓励跨区域合作的政策,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跨区域的合作交流。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区域间的互联互通能力,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统一发展。
其次,制度创新在法律层面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合理的法律制度可以为各个区域间的经济交往提供有力的保障,增强信用度和经济便利性。
举个例子,政府可以制定法律法规,鼓励不同区域间的税收互惠,减少企业跨区域经营的负担,提高企业在不同地区的投资意愿。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进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体系的建设,提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法治化水平。
最后,在制度机制层面上,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推动政府部门改革,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将政府的监管角色转变为服务和协调角色,可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此外,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也可以推动不同区域间经济合作的全面发展。
例如,创建统一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降低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门槛,可以促进各个区域间企业资源的有效流动,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效果。
综上所述,制度创新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策层面,制度创新可以通过合理的政策来激发区域经济的潜力和优势。
在法律层面,制度创新可以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制度机制层面,制度创新可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协调。
关于县乡财政体制创新的思考
关于县乡财政体制创新的思考【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县乡财政体制创新展开思考。
在首先介绍了县乡财政体制的背景,然后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了目前县乡财政体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创新思路,并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建议。
同时也指出了在创新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在总结了文章的观点和思路,并展望了未来县乡财政体制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篇文章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加深对于县乡财政体制创新的理解,促进相关政策措施的提出和实施,为县乡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县乡财政体制创新、背景介绍、问题提出、现状、存在问题、创新思路、具体举措、建议、风险、挑战、总结、展望、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县乡财政体制作为我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但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财政收支不均衡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县乡财政体制已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公共服务缺失、财政支出不透明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创新县乡财政体制势在必行,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体制结构不合理、财政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推动县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围绕县乡财政体制创新展开探讨,旨在寻找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县乡财政体制下,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县级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中央划拨和转移支付,导致县级财政收入来源单一,缺乏自主性和可持续性。
乡镇财政纳入县级统筹管理,导致乡镇财政支出受限,难以满足基层公共服务需求。
县乡财政体制下存在的一些制度约束和政策不畅等问题也影响了地方财政的发展和效益。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地方政府财政管理的效率和灵活性,也影响了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如何创新县乡财政体制,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高地方财政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前亟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和谐视角的县域经济发展与财政管理研究
和谐视角的县域经济发展与财政管理研究和谐视角的县域经济发展与财政管理研究县域经济是地方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
本文通过对灵川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全面等制约因素,建议继续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为县域经济稳健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制定实施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县域结构的调整;不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政策措施来促进灵川县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1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有的干部弄虚作假严重,缺乏正确的政绩观。
思想观念落后的集中表现是:抓抢机遇的意识不强,创新开拓的勇气不足,营造发展环境的措施不力,干事创业的氛围不浓。
从而导致县域经济的创新缺乏动力,发展缺乏良好的机制和环境。
存在封闭保守、小富即安、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小农经济观,缺乏科学发展观。
习惯于等、靠、要和政府包揽的计划经济观。
由于贫困县有扶贫政策,富裕县却没有鼓励支持政策,导致不少县级领导热衷于戴贫困“帽子”,而且戴上就不愿脱。
忽视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还没有转变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观。
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农民出不去,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
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支出却快速上升,收支差额扩大,导致县乡政府只能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维持正常的机构运转和工资发放。
由于县域财政支出主要是保工资、保机构运转,公共支出和生产建设性支出的资金很难保证,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多数县的经济基础还很脆弱,缺少支柱产业,难以支持财政收入快速稳定增长。
城镇数量和规模均不足,城镇体系不完整,经济实力弱,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对周边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小,使得各类要素市场发展缓慢,抑制了农本文由收集整理产品流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
毕业论文2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与措施2.1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一是规范转移支付的项目设置。
地方财政制度创新研究
地方财政制度创新研究制度创新是指制度的帕累托改进,即制度变迁的方向是总福利的提高。
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首先应该归功于制度创新的成功,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这一点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制度是怎样变迁的,地方财政制度变迁在整个社会制度变迁中处于什么地位,制度怎样创新,地方财政制度应当创新什么等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制度、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是指对人(包括法人)的行为具有约束力的一套规则,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前者如法规、制度规章;后者如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
每个人都置身于制度之中,其行为都是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的产物。
行为主体有三类:居民、和政府。
制度环境是指行为主体不能改变的制度。
人们通常把宪法作为制度环境的例子。
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上述行为主体是不可能改变宪法的。
制度安排是指行为主体可以改变的制度,例如商业合同。
制度变迁首先发生在制度安排这一层面上。
例如,个人可能因为他的伦理道德或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不成文制度安排的变化),因此其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企业可以对其内部的管理制度作出改变,从而使企业行为发生变化。
政府可以对其制订的法规作出改变,从而使政府的行为发生变化。
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是相对的概念。
总体上看,制度总要变迁,不论是制度安排,还是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是分层次的,每一个人都处于特定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之中。
例如,对于个人来说,其所在工作单位的制度就是他的制度环境,如果他不满意,单位也不作朝着他满意方向的制度改变,那么唯一的办法只能“退出”。
对于居民和企业来说,法律法规就是他们的制度环境。
又比如说,下级政府要服从上级政府,因此上级政府的法规就成为下级政府的制度环境,等等。
制度环境是由程序产生的,因此制度环境不是不可改变的。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就是制度环境改变的例证。
制度为什么要变迁,怎样变迁,是十分复杂的问题。
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县域财政经济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仍潜在诸多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实现县域财政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全民奔小康,可积极采取一些财政经济发展策略。
一、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1.财政投入不到位,缺乏完善的财政监督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大多数县域的财政支出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财力显著增加,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从整体而言,县域财政刚性支出占比较高,在支持经济发展方面的投入依旧不高。
县域地区的财政监督作为国家财政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未实现与时俱进,监督工作不到位,监督方法及手段都比较落后,甚至在事前以及事中缺乏监督,对资金的去向了解不透彻,事后监督非常容易发生问题,监督平台也比较单一,信息化水平低,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差,并且监督人员的综合水平也有限。
2.支出与财力责任不对称,缺乏完善的转移支付机制自财政推行分税制以后,财政收入与财权上移的局面发生变化,中央和地区政府之间的支出以及事权责任划分越发不清楚,各地政府在教育、医疗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责任并没有划分清楚,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效提高了县域政府在社会管理当中的地位,扩大了公共服务范围,尽管缓解了县域工资压力,但是保民生以及运转方面的压力依旧很高,并未解决此案与财政非常困难的局面。
中央在不断提高向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同时确保了地区和城乡方面财力的均衡分布,但是在财政转移支付当中,专项转移支付占比过高,项目类型复杂、分布散落,因为相关体制没有及时建立并完善,致使基层政府无法综合具体情况,进行资金的整合利用以及统筹安排。
二、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1.构建完善的财政监督体制县域财政经济在发展期间,应当明确财政监督的目的,同时规范管理与服务,将以往的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追踪,以实现财政资金的全方位监督与管理,从而形成监管并重的局面,确保财政监督切实落实到财政资金运行当中,实现监督管理与检查的规范化及制度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创新视角下县域财政协调发展研究摘要:县域财政作为我国财政体系的最基层部分,也是我国财政的基础。
近年来,县域财政困难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影响县域财政协调发展的因素既有上级政策、财税管理体制等体制内因素,又有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等体制外因素。
为此,要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实施有效的政策,对真正困难的县级财政予以扶持,从根本上解决县级财政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县域财政;协调发展;制度设计一、导言县域财政作为我国财政体系的最基层部分,是我国财政的基础,也是财政协调发展问题的核心内容。
近些年,县域财政困难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问题,一旦陷入困境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财政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能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财政风险和维持财政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财政协调发展要求财政体系的运行应尽可能建立在长期、稳固、健康、平衡的基础之上,实现区域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反映着中央与地方、各地区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制定财政政策的核心。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实现财政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各级财政必须围绕收支平衡这个轴心,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财政制度,合理安排收支规模和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以弥补和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确定投资重点,最终实现既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资源配置合理有效、收入分配公平合理,又能达到人与自然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目标。
具体讲来,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政府要保证没有财政危机,长期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二是尽管在相当长时期内不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但政府能够通过发行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三是如果在经济中存在这样一种机制,当财政脱离平衡状态之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财政恢复或趋于恢复平衡,则政府的财政状态仍可定义为稳定可持续的。
总之,财政协调发展就是要确保满足当代人和今后几代人的需求,被社会广泛接受。
二、制约县域财政协调发展的因素分析影响县域财政协调发展的因素既有上级政策、财税管理体制等体制内因素,又有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等体制外因素。
(一)县域财政协调发展的体制外制约因素1.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差异。
各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
在县域经济中,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中,资源丰富、区位优势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快些,财政收入的总量更大,结构较为合理与稳定。
而资源贫困的地区,经济上难以有较大增长,财政收入也就缺乏快速增长的潜力。
2.经济发展基础与条件的不同。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一定的基础条件作为依托的,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
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可以使产业结构多元而合理,经济发展与增长趋于稳定,财政实力稳步提升。
如果一个地区产业发展单一,基础不牢,即使在某段时期有良好的发展,但仍将因缺乏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而致使财政收入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
如我们常说的所谓“烟财政”、“煤财政”等就是过于依赖某一资源发展的县域经济,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同时,县域基础设施诸如交通通讯、能源供给、供排水设施、环境质量与协调性、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可建设用地等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起着平衡和调节作用,同财政协调发展具有一致性。
3.县域产业结构的不均衡。
县域产业结构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存在很高的相关性,一个县的第二、三产业越是发达,其财政收入总量越大,且越能实现快速稳定增长;一个县的传统农业占的比重越大,第二、三产业越不发达,其财政收入总量越小,且增长越缓慢,入库不均衡,财政越脆弱。
财政收入实践结果也表明:财政收入增长率高的县(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增长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均大于第一产业增长的贡献,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增长对财政收入的增长贡献最大。
4.政策及制度设计的缺陷。
县域财政主要是为县级政府实现其职能提供财力支持,政策与制度是影响县域财政协调发展的重要因子。
县级政府在工作中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如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的减收增支政策较多,超出县域财政的承受能力。
同时由于中国人事制度、财政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导致县乡机构膨胀,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财权与财力分散,大大超出了县域财政的承受能力,这也是影响财政协调发展的内在因素。
(二)县域财政协调发展的体制内制约因素1.分税制的不完善。
现行财政体制侧重于对收入的划分,而对支出责任的划分则不明确,特别是实际的税权并未能“分”到省级以下,加上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职责重叠度高,表面上看各级政府都负有责任,在实际中往往导致事权的推托。
收入层层向上集中,事权却层层下放,县级财政的开支却没有减少,譬如教育、卫生等明显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支出项目,在分税制后仍然由地方财政负担。
尽管从理论上来讲,上下级政府的财政是相互独立的,但由于上级政府在政治上对下级政府享有绝对的权威,上级政府很容易发生机会主义行为,把问题尽量往下级政府压,把资金尽量往本级政府调,形成所谓“中央请客,地方出钱”的情况。
如价格补贴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支出均由地方政府来负责支出,造成的结果是各级财政越往上级越好过。
在省级政府和其下一级政府的财政关系中这种趋势最为明显。
2.转移支付制度的缺陷。
与分税制相配套的一项重要财政制度是转移支付制度。
由于现行转移支付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也制约着县级财政的协调发展。
一是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过小。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过低。
据统计,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1997年仅有48.9%,即使到了2005年也不过52.6%。
而国际上市场经济国家中央财政收入与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一般在60%左右。
可见,中央财力不足,造成对地方过小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得中央政府很难对地方公共物品的提供进行干预和调控。
二是采用基数法存在不合理性。
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设施建设的均等化,客观上要求对各地区的财政能力和财政需要之间的差距进行调整。
但由于税收返还计算方法上的不合理性,造成了不同地区之间贫富差距的拉开,往往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出现,反而不利于财力分配均衡目标的实现。
三是转移支付存在不规范性。
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是最科学的分配办法,它可以将人为因素减小到最低限度。
但目前它在我国转移支付中占的比重很低,专项补助占转移支付比重最大,它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预算支出科目,种类多达几十种。
而在其他分税制国家里,专项补助的范围一般都限定在具有明显外溢性、需要两级或多级政府共同分摊成本费用的某些基本性项目和公益事业项目内。
与之相比较,我国目前的专项拨款范围太宽。
同时,不少专项资金的支配使用缺乏事权依据,亦无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法规和单项事业法规可依,费用分摊标准和专项资金在各地区之间的分配方法也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随意性大,分配过程不透明。
其结果是,不管是富有还是贫困的县乡均依赖于其对上级政府的信息不对称,极力夸大本级财政的困境,从而寄希望于上级政府能给予本级政府更多的转移支付。
(四)建立有效的财政风险检测预警系统,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在财政领域,目前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或付诸实施的风险评价与预警方法。
笔者认为,应借鉴已有的宏观经济预警方法和金融危机预警方法,在建立县域财政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计算风险综合指数来反映财政风险状况。
一是要建立县域财政风险预警制度。
县域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仅有完整的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等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套相应的制度安排,包括合理的法规框架、适当的组织体系等。
只有通过技术和制度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保证预警系统正常运转。
尤其是县域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实施,必须以法规形式来保证其连续性、严肃性和有效性。
只有这样,负责预警工作的机构、人员才能依法行事、按章办事,地方政府才能重视预警事务,主动化解财政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二是要高度重视可能的隐性县域财政风险。
由于我国部分县区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可能隐性财政风险。
为此,我们要深化各项制度改革,规范和完善各项隐性风险的统计和度量标准,监测风险走向,尤其是要注意公共风险向财政风险的转化,力求将可能风险直接化、隐性风险显性化,以便于我们对其监控和预测。
三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机构改革。
将县域财政结构的调整与政府职能的转变结合起来,逐步增加社会公共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合理确定各支出在县域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改变税收征收和财政支出的低效率,从而使县域财政支出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应,增强县级政府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四、结论县级财政普遍困难,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并且由于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财政相关制度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解决县域财政困难。
可以说,财政体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县级财政的运行状况,决定着县级财政协调发展的水平。
但考虑到县级财政广泛深远的经济、社会、政治影响,改善现有县级财政状况的工作就势在必行。
因此,体制设计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也是实现县域财政协调发展的关键。
所以,笔者认为,上级政府应从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县级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转移支付制度等角度不断创新制度设计,检验现行财政体制的科学性,全面分析现行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在设计缺陷,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测算、比较分析,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政策,提出县域财政协调发展的制度设计及其政策建议,建立起协调发展的县级财政。
总之,县域财政运行困难,既有上级政策、财税管理体制等制度内方面的因素,又有体制转轨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发展基础水平等体制外的因素。
可以说,建设协调发展的县级财政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财政理论的支撑,还要综合分析县域财政运行的现实状况,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少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等制度设计框架,解决县域财政协调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1]财政部预算司.财政热点聚焦[J].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56.[2]刘晓路.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J].财贸经济.2007,(3).[3]王文剑,覃成林.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地区经济增长—一个基于经验的判断及检验[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10).[4]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地方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02,(1):3—9.[5]高鹤.财政分权、经济结构与地方政府行为:一个中国经济转型的理论框架[J].世界经济,2006,(10).[6]谷成.我国财政分权的特征与改革取向[J].改革,2007,(1).[7]云鹤,舒元.财政分权、转换系数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6).[8]平新乔,白洁.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J].财贸经济,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