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康三界观看《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道林·格雷的主体构建

合集下载

论《道连·格雷的画像》之悲剧人生

论《道连·格雷的画像》之悲剧人生

论《道连·格雷的画像》之悲剧人生作者:吴强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4期吴强内容摘要:《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代表作。

小说主人公格雷因过于迷恋自我而无法认清自己与画像的关系,靠放纵欲望来麻醉自己,最终与画像一起走向毁灭。

格雷的悲剧仿佛是纳西索斯这则古希腊神话的现代版,笔者将从“自恋情结”和“镜像”两方面来阐释《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纳西索斯道林·格雷自恋镜像在希腊神话中,纳西索斯( Narcissus)是希腊最俊美的男子。

无数少女对他一见倾心,可他却无动于衷,甚至连真心爱他的美丽仙女伊可(Echo)也被拒绝。

伤心过度的伊可抑郁而死,只留下忧郁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众神决定惩罚纳西索斯:爱上别人,却不能得到别人的爱。

一天,纳西索斯来到池塘边。

他俯身鞠水,无意间看见了自己的倒影——一个他从未见过的俊美少年。

纳西索斯疯狂地爱上了自己的影像,无数次伸手想要拥抱自己的爱人,可一次次破碎的镜像都使他更加绝望。

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痛苦的他最终跳入池塘,溺水而亡。

死后他的身体化作一朵美丽的水仙花。

纳西索斯因分不清自我与幻象而走向毁灭,故在心理学上“Narcissus”也是“自恋”的代名词。

无独有偶,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也有一个纳西索斯式的人物——道林·格雷。

笔者将从“自恋”和“镜像”两个角度来阐释格雷的悲剧人生。

一,自恋的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主人公道林·格雷是一个仿佛用象牙和玫瑰花做成的纳西索斯一样的美貌少年。

画家霍尔华德震惊于他的美貌,于是给格雷绘制了一幅画像。

享乐主义者亨利勋爵是格雷的“精神导师”,这个人不相信任何道德价值,他用雄辩的口才教导格雷要及时行乐。

在他的引导下,格雷发誓,如果自己能永远保留住在画像中的模样,他愿意付出一切,甚至他的灵魂。

他者对道林·格雷自我的塑造——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道林格雷的画像》

他者对道林·格雷自我的塑造——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道林格雷的画像》
语言 进 入 象征 界 。在 拉 康 看来 ,人 类 自我 ( )大他者 二
了两 位 新朋 友 ,两 位 改 变他 一 生也 让 他 改
道 林・ 雷 初到 伦敦 在遇 到 画 家及 看 到 自己 格 美妙 绝伦 的画像 后他像 找 到 了真 正 的 自我 ,
段 中对 自我 的整 体 性认 识 ,是 一 种 虚幻 的 高 级 的剧 院及 接 触 的 那些 贵 妇 人也 都 不 可 变他 们一 生的人 : 画家 巴兹 尔与亨 利 爵士 。
会 的 同时 也不 可 避 免 的显 示 出 其滞 后 性和 各 方 的需 求 .无 论是 社 会 的 商业 需 求 还是 消极 性 ,适时 而 生 的唯 美 主 义代 表 作 家 王 大 众 的心理 需 求 。 [] 刺 的是 ,从 他来 2讽 二 、道 林 ・ 雷 之 “ 格 他者 ” 拉 康 对 他 者 的概 念作 出 了 区分 ,其 一 尔德 正是 高举 反 叛 的 大旗 ,以一 种 颓 废 的 到 这个 世 界 起 ,他 的 自我 就 是 不真 实的 。 是 小他 者 (t r 另一个是 大他者 ( t r 姿 态 对传 统 道 德进 行 了批 判和 颠 覆 。在 小 o e) h , Oh )。 e 影像 . 随后则是 父母 、 朋友和 周 围人对 “ 我
文 学 理论 与评 论
他 者对道 林 ・ 格雷 自我 的塑造
— —
从拉 康的镜像理论 解读 《 道林格 雷的画像》
重庆 4 03 ) 0 0 1
秦 红丽 ( 川外语 学院 四
摘 要:奥斯卡 ・ 王尔德的唯一的一部小说 《 道林 ・ 格雷的画像》从出版之 日 起就备受争议,在很长 时间内被称为有伤风化的怪物。
(他就 被 格
镜 中 自我 相 认 同 ,从 而 完成 自我 的 同一 性 在镜像 的影 响下 ,道 林・ 雷 开始 了 自我 确 剥夺 了与亲 生父母 、 格 原始 生活 环境的联 系 。

透过自恋主义看《道林·格雷的画像》

透过自恋主义看《道林·格雷的画像》

透过自恋主义看《道林·格雷的画像》作者:苏凡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1期内容摘要:《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唯美主义文学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其主人公道林·格雷在作者奥斯卡·王尔德的精心雕琢下令无数中外读者深深着迷。

百余年来,相关学者在小说的唯美主义内核,《浮士德》原型的致敬,哥特元素的运用及本我超我的探寻方面做了很多研究,然从自恋主义视角出发的分析批评相对较少。

本文以弗洛伊德与拉康的自恋主义学说和镜像理论为基,试沿作品情节发展脉络分析道林·格雷的那喀索斯情结,从而在美学体验中探究主人公的堕落根源。

关键词: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自恋主义唯美主义红楼梦因为你拥有最美妙的青春,而青春是唯一值得拥有的东西。

——《道林·格雷的画像》一.引言英国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1837-1901)被赞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

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下,两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日不落帝国规模迅速向海外铺展。

工业化大生产为社会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马斯洛理论的低层次需求相继得到满足下,人们对情感归属的精神需求日益迫切。

文字普及使得群众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学作品的读者阶层亦逐渐从贵族精英倾斜至平民百姓。

在此背景下,相对于阳春白雪的诗歌与散文而言,下里巴人的小说凭借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与贴近生活的思想主题成了社会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类型。

数以百计的优秀小说家纷纷涌现,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勃朗特姐妹(TheBrontё Sisters)、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等作家都活跃于该时期。

他们或生前显赫,名噪一时,或毕生郁郁不得志,死后方得正名。

这些作家们为后人留下的作品遗珠如繁星般闪烁,每当拾起书卷细细品读,总能有所启悟,有所感怀。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对道林·格雷的酷儿理论解读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对道林·格雷的酷儿理论解读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对道林·格雷的酷儿理论解读作者:张童张晔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6期【摘要】酷儿理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形成的文化理论,社会性别角色、性取向、性别认同等问题是这一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酷儿理论认为人的性别角色是由社会身份所决定而非生理身份,常用解构主义的手法来研究性别认同、社会常规、权力形式等议题,从而拓展了文化文学等领域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酷儿理论逐渐被运用到文学研究中,而成为一种后现代的文学理论。

描写同性恋情的文学作品通常是酷儿理论的研究对象,而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不仅仅是唯美主义的著名作品,也因为作者本人的同性恋经历而成为了同性恋文学的重要作品,王尔德本人也因为其我行我素、放荡不羁的作风,而被视为最早的酷儿主义者。

【关键词】酷儿理论;道林·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这部作品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要描写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少年道林·格雷因为一幅魔画而永葆青春,他由于身边朋友的引诱和自身对享乐主义的追求,一步一步堕落。

魔画的神奇力量使他现实中的美丽容颜没有任何的变化,反而画像中的他变得衰老丑恶。

道林无法忍受画像中丑恶的自己,举刀刺向魔画,毁灭的反而是他自己。

这部小说可以看作主角道林·格雷的成长纪录,而他本身则带有一种性别界限模糊的酷儿主义色彩。

道林本身的变化与成长,从酷儿理论的角度来解读,可以看作是他自身的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

一、自身身份认同的困惑道林的变化中充满了他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困惑。

最初他接受了巨额的遗产,刚开始接触复杂的上流社会时还只是一个孩子。

按照古希腊的标准,在一个少年未成年之前,是没有社会性别的。

作者对他外貌的描写,暗示了道林性别模糊的一面,写他漂亮无比,当他走进房间时无论男女都会为他的美貌所倾倒。

这正符合酷儿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即雌雄同体。

此时的道林对自身身份没有意识,而正是画家巴西尔为他所作的画像给了他启示。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部由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主人公道林·格雷的一生,探讨了美与丑、善与恶、道德与堕落等永恒主题。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我被主人公道林·格雷的形象所深深吸引。

他是一个富有魅力和天赋的年轻人,拥有无与伦比的外貌和才华。

然而,他却选择了追求享乐和美丽,将自己沉溺于肉欲和虚荣之中。

他的画像被用来承担他的罪孽,而他却始终保持着年轻和美貌。

这种对照的手法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美丽和善良是否可以并存,道德和堕落是否可以和谐共生。

其次,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巴西尔·霍尔沃德是一个受道林·格雷启发的艺术家,他对美的追求和对道德的坚守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罗德里克·达格拉斯则代表了虚伪和欺骗,他的出现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王尔德成功地展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美丽,引发了我对自己内心的反思。

最后,我认为《道林·格雷的画像》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道林·格雷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他追求的是永恒的美丽和享乐,却陷入了道德的泥沼,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他们为了追求短暂的快乐而放弃了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美好。

因此,我深信只有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真善美,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道林·格雷的画像》让我受益匪浅,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道德启示录,带给我灵感和启迪。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继续影响着无数读者,引发他们对生命和美好的追求,成为他们心灵深处的一盏明灯。

愿我们都能像道林·格雷一样,永远追求真善美,坚守道德底线,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部由奥斯卡·王尔德所著的经典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对主人公道林·格雷的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小说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引发了人们对自我认知和道德选择的思考。

在小说中,道林·格雷是一个年轻英俊的贵族,他拥有无与伦比的外貌和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得到了一幅神秘的画像,这幅画像不仅展现了他年轻的美貌,还隐藏了他内心的丑恶和罪恶。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林·格雷的外貌始终保持不老不变,而他的心灵却逐渐变得扭曲和堕落。

通过道林·格雷的故事,王尔德探讨了外貌与内心之间的关系,以及美丑、善恶、真实与虚伪之间的对立。

他通过道林的悲剧命运告诉我们,人的内心是最重要的,美貌和外表只是表面的东西,真正的美丽和善良来自内心的纯净和善意。

而当一个人沉溺于虚荣和欲望,将外表看得比内心更重要时,必然会走向堕落和毁灭。

在读完《道林格雷的画像》之后,我深深被小说中所蕴含的思想所触动。

它让我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以及自我认知和道德选择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外表和内心,而如何平衡和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走向和价值取向。

通过道林·格雷的悲剧,王尔德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美貌虽然令人着迷,却并非永恒;而内心的美丽和善良才是真正的永恒之美。

我们应该珍惜和培养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真诚和善意,不被外表和虚荣所蒙蔽,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完善和成长。

总的来说,读完《道林格雷的画像》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美丑、善恶、真实与虚伪之间的对立。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寓教于乐的哲学著作,它引发了我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和珍视内心的美丽和善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经典之作,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实现自我成长和完善。

对《道林·格雷的画像》主人公的心理解读

对《道林·格雷的画像》主人公的心理解读

对《道林·格雷的画像》主人公的心理解读《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小说,描写了一个年轻的英国绅士道林·格雷的故事。

他因为一幅神秘的画像而逐渐沉沦,变得邪恶而堕落。

本文将会对道林·格雷这一主人公的内在心理进行分析与解读。

道林·格雷的多重人格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矛盾而复杂的道林·格雷。

一方面,他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年轻绅士,生活奢靡、充满浪漫与魅力;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邪恶、自私、无情的人。

这种矛盾显然不是出于一时一地的环境或者经历所导致的,而是源自于他内在的多重人格。

道林·格雷的多重人格表现在他的思想、行为和语言中。

他时而善良、仁慈,时而卑劣、自私;他对美的追求和浪漫情感的体验,与他对丑陋和邪恶的渴求、掌控和享受,形成了强烈的矛盾。

这些矛盾和冲突形塑了道林·格雷的复杂性格,也是他逐渐堕落的重要源头。

寻求永恒的渴望在小说中,道林·格雷经常表达对美的狂热追求和对生命的意义的疑问。

他认为,只有美才能带给人深刻而真实的体验,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同时,他又因为美的虚荣和自负,对其他人的爱和关爱缺乏真诚和长久。

他的渴望永恒、寻求美好事物的心理成为他不断走向邪恶的根源。

画像的出现,更是为道林·格雷的渴望永恒心理提供了一种实现方式。

在他的心里,画像是一个存有灵魂的物品,能够代替他自身的生命而永不衰老。

然而,这种奇特的想法却给他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后果:画像逐渐变得丑陋和邪恶,而他自己则变得越来越堕落。

邪恶的降临道林·格雷的堕落不仅源于他的复杂人格和渴望永恒的心理,还因为他的自以为是和对道德的疏离。

他自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己的价值高于任何其他人和事物;他对美和伦理的定义和社会大众普遍看法不一,自以为能够超越常规和伦理的束缚。

这种自以为是和对道德的疏离,使道林·格雷在面对决定自己前途的重要选择时,始终带着浓重的邪恶气息。

《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拉康式解读——艺术向的自我误认、自恋与欲望

《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拉康式解读——艺术向的自我误认、自恋与欲望

《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拉康式解读——艺术向的自我误认、自恋与欲望叶梦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l主义艺术观的实践,小说围绕着主人公的自我形成展现了多样的艺术悲剧。

从拉康“镜像学说”的理论分析,现自我误认、侵凌性的自恋在场的欲望是导致小说人物走向艺术化悲剧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道林•格雷拉康误认自恋欲望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一个关于自我如何构建的充满悲剧性色彩的理论,人的自我认同无法失去外在的他者的欲望凝视。

这一理论启发来自婴儿第一次照镜子的反应。

与母 体分离、机体功能尚未健全的婴儿通过镜中完整的形象,将自己碎片化的身体整合为一个和谐统一的理想幻象$通过这一幻象,婴儿仿佛预期获得了未来的成熟与$在之后的成长过中,人始终无法脱离如镜像一样的来自他者的视与$的成就是众多他者的欲望投射路,的“我”形式的获得都自他人的形式。

因体的是一体性、失自我的,自我身的认同为自我认$这在发他者自身性的,人镜像自中,与欲望他者发,失的欲望中$一、他者带来的艺术向的自我误认中的在、认识自我的道路上,通过的、的、为的他人来获体身的应$为体,将他者是自己,幻的理想形象,走上映射在他者的幻想上的人生$“我”必须和他者在一的,了他者体人性一的$(一)玛格丽特•德福洛之死投射的浪漫与激情关于理想自我的认同从未离开一个想象与虚构的方向。

他就像是一个机能尚未完全成熟的儿,无面对世界,无控制自身,便毫无察觉把镜像中完的整体形象理解为自己身$勺作为一个爱和死亡子,出常人更带有一遇挫感的丧失——父亲早亡,母亲生下遗腹子也思劳成疾去世,监护人是个古怪专横又守旧的外祖父老贵族。

为了摆自身的不协调,获得暂时的整合与安定,将主体的正当性投镜中完整、连续、统一的他者形象中。

道林的母亲,玛格丽特•德福洛,是最将艺术般的浪漫与激深层记忆中的他者$母亲与父亲疯狂的爱、婚姻与死亡成为道林对于双亲逝世的后继幻想。

道林格雷原文对人物的描写

道林格雷原文对人物的描写

《道林格雷的画像》:道林格雷的角色与形象的深度剖析《道林格雷的画像》是19世纪末的一部杰出的哥特式小说,由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创作。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心理探索而著称,其中主人公道林格雷的角色塑造更是引人入胜。

道林格雷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角色,他的性格充满了内向、自卑,但又具有非凡的才华和敏锐的审美能力。

他的眼神常常透露出一种深沉的、难以捉摸的魅力,而他的仪表和举止则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他的这种独特性使他成为了他那个社交圈中的焦点,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然而,道林格雷并不是一个完全正面的人物。

他与朋友、家人和社会价值观产生了冲突,这些冲突使他的性格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自卑感和对完美的追求使他陷入了无尽的挣扎。

他试图通过艺术和审美来逃避现实,但最终发现这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

在亨利·詹姆斯的笔下,道林格雷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是一个象征。

他代表了当时美国社会心理和价值观的冲突与矛盾。

通过道林格雷的故事,詹姆斯揭示了人们在追求个人理想和满足社会期望之间的挣扎。

与詹姆斯其他作品中的角色相比,道林格雷具有其独特之处。

他不是一个单纯的英雄或反英雄,而是一个具有复杂心理和多重身份的人物。

他的故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教诲,而是一个关于人性、选择和后果的深刻探讨。

总的来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道林格雷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

他以其复杂的性格、深刻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艺术气质,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

通过他,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美国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性的复杂面。

道林格雷的角色在亨利·詹姆斯的文学成就中具有重要意义,他不仅展示了詹姆斯对人物塑造的高超技巧,也体现了詹姆斯对人性深度的思考和探索。

《道林,格雷的画像》释读

《道林,格雷的画像》释读

2012.11吴强主人公道林·格雷是一个仿若天神下凡的俊美少年。

画家霍尔华德震惊于他的美貌,花费全部心血为格雷绘制了一幅青春画像。

与画家的人生哲学不同,享乐主义者亨利·沃顿教导道连·格雷要及时行乐。

在他的诱导下,单纯的道林轻率的起了誓:“要是永远年轻的是我,而变老的是这画该多好!为了这个目的———为了这个目的———我什么都愿给!是的,我愿献出世上的一切!我愿意拿我的灵魂去交换。

”[1]就如同与魔鬼签订契约一般,尽管岁月流逝,道连的美貌却毫无变化。

从此,格雷陷入了无休止的纵欲与狂欢。

可道林也发现随着他恶行的增长,画像会变得越来越丑陋和恐怖。

小说以道林·格雷无法忍受日益丑陋的画像,用小刀向画像刺去,却最终杀死了自己而画像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结尾。

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其核心显然是围绕在格雷、画像与两位导师之间对立而又相容的关系,这让笔者不由想起拉康的“镜像自我”理论,著名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大师拉康则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认为,人并非生下来就具有自我意识,人最初对自我的认识来源于婴儿时期从镜子中看到的自我的镜像,婴儿与镜子里见到的形象相认同,并由此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一个统一体。

而这种对自我的认识只不过是一种由镜像所致的幻觉或想象,因而自我是不真实的存在。

简而言之,拉康认为自我的认知与他人的想象有关,而非一个感知———意识系统,也不是什么理性化的认知主体。

而且在拉康看来,自我与他人是同时出现在想象中的。

婴儿在与镜像中的自我认同的同时,其心理就会产生的“这就是我”,“我就是这个样子”的想法,从而认识到镜子中的是我。

这就是著名的“镜像说”。

幼儿在镜中看到的自我形象其实是他人欲望投射下一种理想化了的形象。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画像在某种意义上也充当了镜子的作用,然而格雷却和画像中的自我完成了调换,这面“镜子”连接了主体格雷与自己的镜像,同时也试图表达格雷的欲望,这种欲望一开始就是他者的欲望,是一种希望被爱的欲望。

拉康主体理论视域下对《道连·格雷的画像》的解读

拉康主体理论视域下对《道连·格雷的画像》的解读

拉康主体理论视域下对《道连•格雷的画像》的解读李康杰(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要:拉康提出自我与主体存在想象性建构。

作为主体的自我同一性,体现在与周围主体的差异与相似等种种关系中。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著作《道连•格雷的画像》,通过画像这一镜像符号,体现小说主人公道连•格雷以及作者王尔德本人的主体形象建构与分裂。

这种主体,形成一种拉康式的悖论发展,在建构中不断分裂,又在分裂中不断建构。

这种悖论式主体的形成,不仅体现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还体现在想象界与象征界的关系中。

关键词:拉康主体《道连•格雷的画像》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爱尔兰(当时隶属英国)作家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是唯美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小说主要通过对美少年道连•格雷的形象变化及他者的言辞行为的描述,呈现出王尔德所秉持的享乐主义人生信条和唯美主义艺术观念。

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将画像这一象征符号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能得到更好的解读。

主人公道连和画像在主的,并形成拉康主悖论式的发展,这种主性反出奥■•王尔德我主的和。

在通过解读小说中的主体性,更解读《道连•格雷的画像》这一。

一、自我与主体的建构与分裂道连•格雷的人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转折点在与画家巴兹尔和的,尔为他作画,为他。

道连的人生说是性的,,出,是小,他的到反对,所害,画上句号。

独留道连一人,道连的,何感情的。

在这的,道连说长在一的中,人他到自我,、,他的一在性者性的中。

到到尔和,尔为他画像,在,这种他者的美和,他第一次看到他的画像时,“好像第一次才己似的”“他恍然大悟似地到了己的美貌”™""%。

正如幼童第一次看到镜一般,他开始作为一个主首次把一种主的思维知觉为其,感受到了的存在,到了自我的主体性和审美价值。

拉康镜像阶段的主体认识到自我是通过差异性和同一性的,道连到的这种同一性亦是通过差异性来确立的。

同时,这一段也是具恋性质的,如同纳西(Narcissus)般顾影怜,当道连第一次看到己的画像时便了这幅画像,了画中这幅年轻美貌的面孔,他说道:“要永远年轻的是,而变老的是画该多好!为了这目的……愿献出的一切.我愿拿我的灵去换。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与堕落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与堕落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与堕落简介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创作于1890年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他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19世纪英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男子
道林·格雷将自己的青春、美貌和善良都投放在了一幅神秘画像上,导致自己逐渐堕落而画像始终保持年轻美丽的故事。

美与堕落的主题
描述美的力量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通过描绘格雷少年时期无邪纯洁,艺术家巴塞洛缪描述的完美之容及钟爱他人目光中对其美好形象表达了对于美力量的强
烈赞扬。

这种将个体从时间流动中解放出来,使得青春之花捧在悬崖边缘并保
持永恒完美状态刻画出来。

诱惑与堕落
然而,在小说中,王尔德同时揭示了美的另一面,即其诱惑力和对人性的摧毁。

随着格雷和画像之间的交互作用,格雷开始追求一切自己欲望,不顾伦理道德,从而导致自我堕落。

王尔德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了美满到极致也会带来悲剧。

道德与责任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还探讨了个体选择的道德与责任问题。

作品中的画像被描绘成可以代表个体行为的镜子,在画像上所留下的残缺痕迹和变形形象是格
雷罪孽积累和心灵堕落的反映。

通过这种方式,王尔德提醒读者要认识到个人行为将对自己产生何种影响。

结论
奥斯卡·王尔德通过《道林·格雷的画像》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美与堕落之间微妙纠缠的关系。

小说中将美无限放大,并展示了在获取无尽美好时存在着诱惑与堕落的风险。

从中我们可以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以及个体应该如何在面对美的诱惑时保持道德与责任。

镜像视域下《道连·格雷的画像》解读

镜像视域下《道连·格雷的画像》解读

镜像视域下《道连·格雷的画像》解读王兴伟(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228)摘要: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描写了人类自我身份主体建构中的多重困境:自我身份建构中的认同缺失、主体认同分裂、身份分裂以及失败的自我异化给主体带来的伤害和毁灭。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来看,小说以画像等镜像形象为载体,描写了主体自我建构过程中他者与自我的争斗和角力以及自我异化的过程。

通过这部小说,王尔德表达了自己在自我身份建构中的困境和焦虑,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

关键词:道连·格雷;画像;镜像理论;王尔德;主体建构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730(2019)03-0027-05收稿日期:2018-04-08DOI:10.13757/34-1329/c.2019.03.005作者简介:王兴伟,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英国19世纪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代表作。

近年来,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别样的观点,如刘茂生教授提出王尔德在唯美主义的表象下实际上从来没有放弃对伦理的追求[1],上海外国语大学乔国强教授则认为《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存在很强的悖谬,充满了隐喻、暗示和相互瓦解的力量[2]。

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为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和发掘这部作品的意义提供了新视角。

如果我们把这部小说放在拉康镜像理论的视域之下,则可以发现这部作品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刻含义。

拉康认为,与“我思故我在”这样的理性主义哲学理念不同,人最初的自我建构来自于镜像。

小孩子通过镜子中自己的模样,通过镜中形象与它重现的现实的关系,搞清楚自己本身、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3]。

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道连和画像之间的关系实际就是人在身份主体建构过程中和镜像的关系,道连和他的画像之间的爱恨交织体现了人类身份建构的危机,反映了奥斯卡·王尔德对人类自身身份认同、自我意识建构的探索。

浅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道林格雷的画像》

浅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道林格雷的画像》

浅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道林·格雷的画像》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镜像阶段是自我形成的原型,其“镜像阶段”指6至18个月的婴儿产生了最初模糊的自我意识,逐步能在镜中辨认自己的形象,然后把自己的真实身体和镜中自我相认同,从而完成自我的同一性和整体性的身份认同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自我的认同总是借助于他者,自我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被构建的,自我即他者。

在拉康看来,人类自我意识的确立是与他者联系在一起的。

最初的镜像其实就是个想象中的他者,婴儿正是通过这个外在的他者建立自我意识,而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人也始终无法脱离如镜像一样的来自他者的注视与影响。

正如小说中道林的成长之路就是众多他者的欲望投射之路,道林的“我”之形式的获得都源自他人的形式。

小说中道林这个人物最初始是一个单纯善良的青年,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

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真正是什么样的人,或者真正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他拥有令所有见过他的人为之倾倒的美貌,却不自知。

总之这个时候的他对自己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自我认知,人格发展尚未健全,他需要借助他者对他的评价等塑造自己的人格,完成成长。

但在小说中,道林作为主体将他者看作是自己,其本质逐渐被虚幻的理想形象所遮蔽,走上映射在他者的幻想上的人生。

在画家巴西尔那看到美妙绝伦的画像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美,对画像中的自己产生认同,而后又在巴西尔和亨利爵士的影响下,他希望自己能永葆青春美丽,让画像代替他老去。

而实际上这个愿望实现了,在他一次次的欲望放纵,行为败坏中他始终保持着青春美貌,但画像却变得狰狞恐怖。

那个画像中的人才是他真正心灵的体现。

道林从一个纯真的少年在周围镜像的不断影响下经历内心的挣扎,最终成为了出卖灵魂换取青春美貌的魔鬼。

在他的人格塑造中,对他施加影响的镜像不仅是画像,还有画家巴西尔,亨利爵士,演员西比尔等等。

他们就像是一面镜子,亨利伯爵不断引诱道林,放大他心中的欲望。

巴西尔则不断地告诫他要保持清醒,理性和良知,保持最完美的状态。

拉康主体理论视域下对《道连·格雷的画像》的解读

拉康主体理论视域下对《道连·格雷的画像》的解读

拉康主体理论视域下对《道连·格雷的画像》的解读作者:李康杰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2期摘; ; 要:拉康提出自我与主体存在想象性建构。

作为主体的自我同一性,体现在与周围主体的差异与相似等种种关系中。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著作《道连·格雷的画像》,通过画像这一镜像符号,体现小说主人公道连·格雷以及作者王尔德本人的主体形象建构与分裂。

这种主体,形成一种拉康式的悖论发展,在建构中不断分裂,又在分裂中不断建构。

这种悖论式主体的形成,不仅体现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还体现在想象界与象征界的关系中。

关键词:拉康; ; 主体; ; 《道连·格雷的画像》; ; 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爱尔兰(当时隶属英国)作家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是唯美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小说主要通过对美少年道连·格雷的形象变化及他者的言辞行为的描述,呈现出王尔德所秉持的享乐主义人生信条和唯美主义艺术观念。

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将画像这一象征符号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能得到更好的解读。

主人公道连和画像之间存在着主体与自我身份建构的关系,并形成拉康主体悖论式的发展,这种主体性反映出奥斯卡·王尔德对自我主体身份的建构和探索。

本文旨在通过解读小说中的主体性,尝试更深入地解读《道连·格雷的画像》这一文本。

一、自我与主体的建构与分裂道连·格雷的人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转折点在与画家巴兹尔和亨利勋爵的相识后,巴兹尔为他作画,亨利为他塑魂。

道连的人生可以说是悲剧性的,父母身份地位悬殊,母亲出身贵族,父亲只是落魄穷小子,他们的爱情遭到反对,最终以父亲被外公所害,母亲随之殉情画上句号。

独留道连一人被外公收养,外公与道连的关系冷淡,几乎没有任何感情的交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道连可以说成长在一个缺爱的环境之中,没有人让他意识到自我,或认识自我、建构自我,他的自我身份一直处在滞后性或者缺失性的状态中。

探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艺术与道德主题

探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艺术与道德主题

An Analysis of Art and Moralit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作者: 周翠华
作者机构: 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泰州,225300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道林·格雷的画像》 唯美主义 艺术 道德
摘要:艺术和道德的关系是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

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但倘若据此以为他的作品完全与道德无涉,未免太过武断。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的中长篇小说,具有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且一度被认为是腐朽堕落的作品。

实际上小说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和激烈批判,具有鲜明的道德观和是非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唯美人物的塑造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唯美人物的塑造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唯美人物的塑造《道林·格雷的画像》当中唯美人物的塑造本文关键词:画像,格雷,唯美,塑造,人物《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唯美领袖人物的塑造本文简介:一.《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人物的特点及象征意义小说围绕一名生长在伦敦贵族家庭的年轻道林展开,画家霍尔沃德由于倾慕其美貌为其做了一幅,这幅画作被格雷看见过后,才迷迷糊糊的美貌,并在亨利勋爵的蛊惑下为了保持青春永驻,向画中所的自己许下“可以为了美貌而出卖灵魂&rdquo《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唯美人物的塑造本文内容:一.《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人物的特征及象征意义小说围绕一名生长在伦敦贵族家庭的年轻少年道林展开, 画家霍尔沃德由于倾慕其美貌为其做了一幅画, 这幅画作被格雷看见过后, 才发现自己的美貌, 并在亨利勋爵的蛊惑下以史杜治为了保持青春永驻, 向画中所的自己许下“可以为了美貌而出卖灵魂”的诺言,并一步步朝着自己的执念走向不死了虚无的深渊, 在良心和罪恶中所饱受折磨, 并最终自食其果。

王尔德通过这三个人物来进行自身的线性变换一个映射, 把不同的人性分别着色于不同的人物身上, 并且通过道林的放纵来饰演“自我”, 亨利的愤世嫉俗来饰演“本我”以及汤普森霍尔沃德的真挚来饰演“超我”。

虽然文中也有女性人物的出现, 但是与男性人物相比较, 显然被“模糊化”了,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对于男士的偏见和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对于政治理念王尔德性别取向的不相容。

此外, 王尔德文中的人物都是“扁形人物”, 这些人物的刻画可更好的反映王尔德对于复杂人性的唯美化处理, 写作其写作风格也是超脱于现实主义而又介于浪漫主义两者之间, 展现出了一种感性之美, 艺术至上的精神。

二.艺术与集体生活的冲突小说中无处不透露着坦言现实与理想、当代艺术与生活的纠葛。

比如艺术家的化身斯图尔特泰勒沃德, 在其的自认是艺术高于一切, 表示画布揭开的不是画, 也不是模特, 而是艺术, 并且不愿意把这些画回去拿起去展览, 因为这些画是其内心深沉的展现, 是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 如果展示出去则会暴露其内心的秘密, 这与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如出一辙。

《道连·葛雷的画像》:自我建构的诉求

《道连·葛雷的画像》:自我建构的诉求

《道连· 葛雷的画像》:自我建构的诉求 《道连· 葛雷的画像》自我建构的诉求杨霓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拉康关于自我建构的精神分析理论扩展了文学批评 的视野。

王尔德的小说《道连· 葛雷的画像》较好地体现了自我建构的主题主人 公道连自我认同的失真和俄狄浦斯情结过渡的失败导致了他无法确立主 体性,死亡成为在想象界与象征界间徘徊不定的他之最终解脱;作者王尔 德采用自画像的原理创作该小说,以他者的形式呈现自己,借此进行另类 的自我建构。

道连与王尔德安身立命之根本都是在探寻我之真相。

关键词王尔德;《道连· 葛雷的画像》;自我建构;精神分析中图分类 号 106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006-723201006-0136-05 英国著名作家奥斯 卡· 王尔德的小说《道连· 葛雷的画像》以下简称为《画像》讲述了一个类 似浮士德出卖灵魂以换得永恒青春的故事, 充满关于美的说教……和关于艺 术品的描写,被公认为最能体现作者的唯美主义追求之作,长期以来一直 被当做研究唯美主义理论及其文学实践的范本。

近年来,随着批评理论的多样化,研究者们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来审视 这部作品。

本文试以该小说为例,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其视为一个关于镜子的预言文本,就其中的多重镜像展开分析,探寻隐含的自我建构主题,以 期扩展我们对王尔德作品的文学批评视野。

一、镜像阶段理论的由来及其主要思想自我建构过程是主体追寻我是 谁、我是什么样的或我和什么认同等问题之答案的过程,寻找个人生存之 根本的过程。

对这一过程的探索最初产生于哲学思考,后突破于精神分析领域。

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把认识自我确立为哲学研究的最高目标。

他的学生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通过岩洞映像寓言探索了人类 自我认知的过程,被视为对自我的原初思考。

到了现代西方哲学,对我之真相的沉思回旋在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论 断、康德的先验主体和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中,但对这一论题的创造性阐 释却发生于现代精神分析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拉康三界观看《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道林·格雷的主体构建
作者:孙勇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4期
摘要:《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唯美主义代言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美貌青年道林·格雷从天真纯洁到自我毁灭的蜕变故事。

本文以拉康主体理论中的三界观为理论基础,追寻道林·格雷的蜕变历程,探讨其主体构建。

关键词:《道林格雷》;拉康;三界观;主体构建
作者简介:孙勇(1989-),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

现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2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01
一、引言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留下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道林格雷许下让自己的画像代替自己老去而自己永葆青春的心愿,一语成谶的故事。

小说展示了男主人公道林格雷从纯真到堕落最后自我毁灭的人生历程。

这是道林格雷堕落毁灭的过程,也是他努力完成自我主体建构的过程。

自我建构也是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重点关注的内容,他把主体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

本文即以拉康主体理论中的“三界观”为理论基础,探讨道林格雷追寻自我的主体构建之路。

二、拉康的“三界观”与道林·格雷的主体构建
针对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拉康提出了“主体心理结构”的三种构成: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

想象秩序执行幻想和误认的功能并创造主体的自我;象征秩序受语言的支配,促使主体人性化和社会化;实在秩序是现实经验的代替。

它们一起作用于主体影响其构建。

道林·格雷的人生蜕变正是三界的作用结果。

1.想象之虚妄
想象界或想象秩序既是一个对自我的影像或某种原始意象自恋性认同的特定阶段,也是一个主体对任何对象的理想化认同想象关系的不断发展过程。

这种想象关系既发生与主体内部,也发生在主体之间。

在主体内部表现为主体对自我的自恋关系;在主体之间表现为主体间的相似关系。

道林格雷的自我建构始于那幅绝美的画像让他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美貌。

画像是道林格雷的自我影像,第一次映射出他完整的形象,使他第一次认清了自己。

道林格雷与画像中的自己进行认同后,开始了他与画像的自恋式认同的过程。

然而,自我沿虚构的方向发展起来,在想象界自我不过是一种意象。

婴儿在镜前将自己和自己的镜像同一起来,最终确立了自己的同一性身份。

婴儿认同的镜像却只是他身体的一个影像,因而婴儿的自我只是理想的自我,他是在想象的或者是误认的基础上建立的。

道林格雷努力与之认同的画中形象不过是一种自我影像,画像中的绝美青年不过是他理想中的自我。

这种误认影响着道林格雷的自我建构和其与周围真实世界的相处,为日后他的堕落和毁灭埋下了伏笔。

对画像这一镜中形象的自恋幻想式认同及画像本身与真实自我的误认和偏差使道林格雷陷入了想象界的虚妄之中。

2.象征之迷狂
在拉康的“主体心理结构”中,象征界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种。

象征界即符号世界,它是支配者主体生活规律的一种秩序,主体在其间通过语言同现有的文化体系相联系,同他者建立关系。

象征界或象征秩序是想象的主体向真实主体的过渡。

随着语言的获得,意识到自我、他者与外界的区别,进入象征界或象征秩序,并在象征秩序中获得主体性。

拉康认为“俄狄浦斯情节”主体从想象界进入象征界的入口。

然而,道林格雷自幼失去父母,无法通过俄狄浦斯情节从想象界顺利进入象征界。

这说明道林格雷从进入象征界开始向真实自我过渡的开始就预示了其与真实世界的脱节,这无疑影响自我主体构建的成功进行。

语言的掌握将儿童引进社会文化关系之中。

语言创造了人的主体性,同时也异化了个体自身。

因为语言的介入,实际上消灭了自身和自身之间的直接关系,而在语言中建立了一个理想的“我”。

文中道林格雷追寻着亨利言语中那个放荡享乐的自我形象,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亨利的语言创造了道林格雷的主体性。

亨利可以说是影响道林格雷主体构建的最重要的他者,然而,他却一直只是把道林格雷当做自己的“研究课题”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种偏执的态度和其宣扬享乐主义的言论道林格雷在主体构建过程中不能正确地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逐步在自我放纵中迷失了自我。

从想象界到象征界的畸形转换和重要他者言语的影响,使道林格雷陷入了象征界的迷狂。

3.实在之离殇
在拉康关于三种秩序的理论中,实在界是最模糊和最难理解的一种秩序。

它是一种原始的无序和无知,主体无以接近和支配的领域。

它不是客观现实,而是脱离语言的一种主观现实。

但它有一种特殊作用,即产生欲望对象。

然而,主体欲望是他人的欲望。

欲望主体与欲望对象的关系是主体自我与他人的一种自恋式想象认同关系,而消灭是想象认同的真正含义。

从最初画像中的纯真美丽的青年到最后恐怖可憎的嘴脸,眼前的画像不再是当初自己努力想要与之认同的美好自我,而成了他龌龊罪行的罪证,为了确保自身的存在,道林格雷拿刀刺向了画像。

实在界中的欲望才是道林格雷苦苦追求的,但它从未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追求欲望而不可得,一直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存在与虚无何处是归处,也许只有死亡才是他实在界中最美的离殇。

至此,道林格雷的自我主体建构宣告失败。

三、结语
道林·格雷在想象界对自己完美的画像进行了自恋式认同,陷入了虚妄的想象世界;进入象征界在亨利语言教唆下陷入自我堕落的迷狂;在实在界又生发了不可满足的欲望。

道林·格雷在想象、象征、欲望三界的自我主体建构过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留给我们更多关于实现自我主体构建的启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尔德·奥斯卡.《道林·格雷的画像》[M]. 黄源深,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黄作. 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黄汉平.拉康的主体理论和欲望学说[J].文学评论,2010,(3): 194-199.
[4]秦红丽.他者对道林·格雷自我的塑造—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道林·格雷的画像》[J].文学理论与批评,2011,(6 ):25-27.
[5]杨倪.《道林·格雷的画像》:自我建构的诉求[J]. 文学探究.,2010,(12): 136-1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