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

合集下载

(仁爱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仁爱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仁爱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第一章:小数的认识与应用第一节:小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了解小数的定义,学会看懂、念出小数- 教学重点:认识小数,学会小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小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1. 小数的定义2.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3. 小数和分数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举例、练-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小数的定义。

2. 讲解小数点的作用,如何读和写小数。

3. 通过练,巩固小数的认识。

-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互动,及时发现学生问题,解决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节: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掌握小数的加减运算方法,能够解决小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加减法,通过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1. 小数的加法2. 小数的减法3. 小数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 教学过程:1. 复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 讲解小数的加减法,通过示范加深学生理解。

3. 运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生的练,并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纠正学生的偏差。

第二章:代数初步第一节:代数中的字母- 教学目标:了解代数中的基本概念,能够看懂和理解代数式中的字母。

- 教学重点:掌握代数中的基本概念,学会看懂和理解代数式中的字母。

- 教学难点:代数中的字母- 教学内容:1. 代数中的基本概念2. 代数式中的字母含义3. 代数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方法:讲解、举例、练-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代数中的基本概念。

2. 讲解代数式中的字母含义,学会读、写代数式。

3. 通过练加深对代数中基本概念、字母含义的理解。

-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信心。

第二节:简单的代数式- 教学目标:掌握代数式的基本形式,能够简单的运用代数式。

- 教学重点:掌握代数式的基本形式,能够简单的应用代数式。

九年级数学上册的全册教案4篇

九年级数学上册的全册教案4篇

九年级数学上册的全册教案4篇数学九年级上教案篇一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进入初三,学生成绩差距较大。

教学任务非常艰巨。

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

努力把今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

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目标,特制定本计划。

一。

完成九年级下册的内容1.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五种基本函数关系式,会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思想来证明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的性质定理。

3.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方法,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4.通过关於图形和证明的教学,进一步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与空间观念。

二。

本学期在提高教学质量上采取的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

2.注意教科书的系统性,使学生牢固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

3.注意发展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

5.鼓励合作学习,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差生成绩。

三。

教学具体安排。

1.第一周。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2.第二周。

等腰梯形,中位线,反证法,以及复习题3.第三周。

数据分析与决策。

4.4周。

复习数与式5.5周。

复习方程与不等式6.6周。

复习函数7.7周。

复习图形的认识8.8周。

复习图形与变换9.9周。

复习图形与坐标10.10周。

复习概率与统计11.11周。

复习课题学习12.12周。

模拟考试与讲评13.13周。

市检14.14周。

重要知识点的再梳理15.15周。

一些常见题的训练16.16周。

做往年的中考题17.17周。

考试方法和考试心理的辅导。

新人教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函数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函数值间的对应关系。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实数与代数式1.1 有理数教学目标: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及其分类;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能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有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有理数的概念,解释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2. 通过示例演示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3. 练习题: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1.2 代数式教学目标:理解代数式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掌握代数式的运算规则;能够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代数式的运算规则;代数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代数式的概念,解释代数式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2. 通过示例演示代数式的运算规则;3. 练习题: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2.1 方程的定义与解法教学目标:理解方程的定义及其解法;能够求解一元一次方程;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方程的定义及其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方程的概念,解释方程的定义及其解法;2. 通过示例演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练习题: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2 不等式的定义与解法教学目标: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法;能够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解释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法;2. 通过示例演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3. 练习题: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几何图形的性质3.1 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解释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 通过示例演示三角形的性质;3. 练习题: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初三数学教案5篇

关于初三数学教案5篇

关于初三数学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初三数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二)难点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整体感知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学生活动:同分内角.师:它们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互补.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关于初三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弦、弧、弓形、同心圆、等圆、等孤的概念;初步会运用这些概念判断真假命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会用它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2、使学生了解两个二次根式的商仍然是一个二次根式或有理式。

3、使学生会将分母中含有一个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分母有理化。

4、经历探索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问题l 上一节课,我们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问题2 是否也有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呢?问题2 两个二次根式相除,怎样进行呢?二、加强合作,探索规律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是我们研究抽象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请同学们参考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研究,分组讨论两个二次根式相除,会有什么结论,并提出你的见解,然后其他小组同学补充,归纳为:提问:1、a和b有没有限制?如果有限制,其取值范围是什么?2、= (a≥0,b0)成立吗?为什么?请举例。

三、范例例1、计算。

教学要求:(1)对于(1)可由教师解答示范;(2)对于(2)可由学生自己计算。

提问:1、除了课本中的解答外,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如果有,请给出另外解法。

2、哪种方法更简便?例2、化简:(要求分母不带根号)说明:二次根式的化简要求满足以下两条:(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也就是说“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也就是说“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的指数都小于2”。

把一个二次根式化简的具体方法是:化去根号下的分母;并把被开方数中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后移到根号外面。

四、做一做化简:教学要点:(1)叫两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完练习进行评价、(2)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解法。

五、课堂练习P12 练习1、(3)、(4)六、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即= (a≥0,b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

化简要做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和“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的指数都小于2”。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第一章:二次函数1.1 二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a≠0)掌握二次函数的顶点公式:顶点坐标为(-b/2a,c-b^2/4a)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y轴的交点等1.2 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学习判断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位置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的判断方法了解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的应用第二章:几何证明2.1 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学习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穷竭法等掌握几何证明的步骤:已知、求证、证明了解几何证明中的定理和公理2.2 三角形的不等式学习三角形的不等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掌握利用不等式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的方法第三章:概率与统计3.1 概率的基本概念了解随机事件的定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学习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古典概率、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的概率等3.2 统计方法学习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掌握描述数据的方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了解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第四章:一元二次方程4.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与解法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等4.2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掌握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习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判别式Δ的意义第五章:相似三角形5.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5.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掌握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习相似三角形的证明:AA相似准则、角角相似准则等第六章:平行四边形与矩形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学生九年级数学教案七篇

学生九年级数学教案七篇

学生九年级数学教案七篇学生九年级数学教案(篇1)一、目的以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完成九年级下册新授教学内容。

二、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掌握圆及与圆有关的概念、性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三、教材分析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

*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

*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主要是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及具体方法。

*的难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三章旋转:*主要是探索和理解旋转的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与作图。

*的难点是辨认中心对称图形,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第二十四章圆:理解圆及有关概念,掌握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点,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内容知识点多,而且都比较复杂,是整个初中几何中最难的一个教学内容。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理解概率的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的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和应用,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

*的难点是会用列举法求随机事件的概率。

四、教学措施1、精心备课,设置好每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3遇到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用下划线和?标记出来。

便于交流时提出。

4自己的建议体会方法可以在旁边作好批注。

教学重难点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快乐自学你喜欢运动吗?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

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1说一说: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2我知道这是一幅( )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

3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 ),它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

要想清楚地知道百分比这样的信息,我们可以选用( )统计图。

4一起来认识扇形统计图吧!自学教材第107页,注意拿笔勾画哦!.(1)计算出各运动项目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2)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又能获取哪些信息?(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二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扇形统计图是怎样来表示各个数据的?它有什么特点?1我发现扇形统计图中的( )代表单位“1”,表示( ),各个扇形面积表示( ),扇形的大小说明了( )。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 )。

3生活中,你还从()见到过扇形统计图?三学习小结我们已曾经学过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还有()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我们今天又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四智勇大闯关,我是小擂主1第一关:小练兵。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12题。

2第二关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五学后反思1我的收获:2自我评价:我对我的课堂表现( ),因为()。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并掌握电子版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能熟练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题目的解答和分析。

(3)能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和研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电子版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运用电子版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习惯。

(3)培养团队协作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电子版的初步使用1. 电子版的启动与退出2. 电子版的界面认识3. 电子版的文件操作第二章:电子版的编辑技巧1. 文字的输入与编辑2. 公式的输入与编辑3. 图片的插入与处理第三章:电子版的解题方法1. 运用电子版进行几何题目的解答2. 运用电子版进行代数题目的解答3. 运用电子版进行概率题目的解答第四章:电子版的探索与研究1. 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2. 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问题的研究3. 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第五章:电子版的合作学习1. 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2. 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课题的研究3. 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成果的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电子版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题目的解答和分析。

(3)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和研究。

2. 教学难点:(1)电子版的深入运用和操作。

(2)运用电子版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探索和研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电子版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运用电子版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研究性学习法:引导学生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和研究。

2. 教学手段:(1)电子版的操作演示。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5篇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5篇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A组: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运用规律快速比较选择价格相同,折扣不同的商品,并解决实际问题。

B组: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利用辅助工具比较选择价格相同,折扣不同的商品,并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算,进行比较,找到规律,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收集数学信息,养成比较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

【教学难点】:提取数学信息,总结规律,会运用规律,快速选择低价商品。

【重难点确立依据】:在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物品打折出售,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是学生所需要具有的生活技能之一,所以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是本节的重点。

而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复习折扣与小数的换算,为学习计算打折的.物品价格做铺垫。

】3折=0.3 5折=0.5 8折=0.8 6折=0.62.5折=0.253.8折=0.38 7.2折=0.72AB组学生进行折扣与小数的转换。

二、折扣的计算【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购物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打折物品的价格,为学生学习比较选择价格相同、折扣不同的物品做铺垫。

】1、计算折扣棉鞋原价:650元,现4折出售,需要多少元钱?1折扣换算为小数:4折 = 0.42列算式:650×0.4=260 (元)2、练一练:《百科全书》原价150元,现7折出售,需要多少元钱?老师引导学生做练习。

预设生成:学生列算式时,容易直接列成150×7=1050 (元)解决措施:提示学生计算折扣的步骤:第一步折扣换算为小数。

九年级数学教案5篇

九年级数学教案5篇

九年级数学教案5篇九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2.进一步发展估算能力.(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2.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这种求解方程的思路,体验数形结合思想.(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教学难点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教学方法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记作§2.8.2A)第二张:(记作§2.8.2B)第三张:(记作§2.8.2C)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关系,懂得了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y=0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于是,我们在不解方程的情况下,只要知道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可.但是在图象上我们很难准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所以要进行估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九年级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2、学会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

3、引导学生体会“降次”化归的思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

难点:通过分解因式或直接开平方将一元二次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若p=1,q=1,则pq=l( ),若pq=l,则p=1,q=1( );(2)若p=0,g=0,则pq=0( ),若pq=0,则p=0或q=0( );(3)若x+3=0或x-6=0,则(x+3)(x-6)=0( ),若(x+3)(x-6)=0,则x+3=0或x-6=0( );(4)若x+3=或x-6=2,则(x+3)(x-6)=1( ),若(x+3)(x-6)=1,则x+3=或x-6=2( )。

初三数学教案(精选3篇)

初三数学教案(精选3篇)

初三数学教案(精选3篇)初三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3、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通过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明,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特别是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辅助线做法)。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

四、教学过程:复习: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2、你会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并把你画的等腰三角形栽剪下来。

3、试用折纸的办法回忆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新课讲解:在《证明(一)》一章中,我们已经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下面的公理和已经证明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公理本套教材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公理: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由公理5、3、4、6可容易证明下面的推论: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证明过程:已知:∠A=∠D,∠B=∠E,BC=EF求证:∠ABC∠∠DEF证明:∠∠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180°-(∠A+∠B)∠F=180°-(∠D+∠E)又∠∠A=∠D,∠B=∠E(已知)∠∠C=∠F又∠BC=EF(已知)∠∠ABC∠∠DEF(ASA)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叙述为:等边对等角。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数学是一种精确的艺术,它要求我们严谨和准确地表达思想,从而减少误解和歧义。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所学的图形的旋转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或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它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美、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要求: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难点:1、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明确是绕哪一点进行旋转的。

2、能找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原图形。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形纸学具准备:4张扇形张、方格纸、三角形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电脑出示一组图案,请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案美吗?生:美。

师: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呢?生:通过旋转设计成的。

师:这些图形是怎样旋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图形旋转的知识,并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探究新知1、理解顺时针方向。

(1)师出示一个钟面模型。

(2)问:钟面上的时针是怎样旋转的呢?你能用手势比一比吗?(3)抽生比划时针转动的方向,全班一起跟着比手势。

(4)师:时针转动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

板书:顺时针方向(5)师:生活中很多图形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的。

2、体会旋转900的过程,明确是绕哪个点进行旋转的。

(1)电脑出示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图a是怎样变化就得到了图b?生:图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就得到图b。

师:图a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多少度得到图b的?生:图a是以o点为中心旋转900得到图b的。

师:谁能用完整的语言说说图a到图b的变化过程?生:图a以o点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0得到图b。

九年级上数学教案电子版范文(12篇)

九年级上数学教案电子版范文(12篇)

九年级上数学教案电子版范文(12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特定写作类型的要点和技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深入研究和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和指导。

九年级数学教案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数学九年级上教案第2xx4周锐角三角函数。

第5周投影与视图和本期内容测试。

第7xx8周复习八年级数学。

第11—12周专题复习和中考模拟测试。

第13周查漏补缺,中考考前培训。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

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上好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0分钟,提高40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5)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

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6)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数学教案优秀8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数学教案优秀8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数学教案优秀8篇新人教版九年级上数学教案篇一1. 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结构如下: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主语+am / is / are (not)+过去分词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主语+was / were +过去分词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主语+have / has +been +过去分词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主语+will +be +过去分词过去将来时的被动语态:主语+would / should + be +过去分词过去进行时的被动语态:主语+was / were + being +过去分词过去完成时的被动语态:主语+had + been +过去分词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情态动词+be+过去分词2. 被动语态的用法(1)不知道或没有必要说明动作的执行者是谁,不用by+动作执行者短语。

Football is played widely all over the world.全世界都广泛地踢足球。

(2)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The bank was robbed yesterday afternoon.昨天下午这家银行遭到抢劫。

(3)作客观说明时,常采用一种被动语态句型。

It is reported that about twenty children have died of flu in the USA.据报道美国大约二十名儿童死于流感。

3. 主动语态的句子变为被动语态的步骤(1)把原句中的宾语变为主语(2)动词改为被动形式,即be+过去分词(3)原来的主语,如果需要的话,放在by后面;如果没必要,可省略。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数学教案篇二1、金属+酸=盐+氢气置换反应条件:金属与酸氢以前,常用盐酸稀硫酸。

例如:锌加稀硫酸,氢气往上窜2、金属+盐=新金属+新盐置换反应条件:金属与盐盐可溶,一定范围前换后。

例如:铁语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复分解反应条件:金属与酸氢以前,常用盐酸稀硫酸。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第一章:锐角三角形1.1 锐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锐角三角形的定义掌握锐角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锐角三角形1.2 锐角三角形的判定学习判定一个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的方法能够运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章:直角三角形2.1 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2.2 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学习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章:钝角三角形3.1 钝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钝角三角形的定义掌握钝角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钝角三角形3.2 钝角三角形的应用学习钝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钝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第四章:等腰三角形4.1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4.2 等腰三角形的应用学习等腰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第五章:勾股定理5.1 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学习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5.2 勾股定理的应用学习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第六章:三角形的内角和6.1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学会运用内角和定理解决三角形角度问题能够计算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6.2 三角形内角和的应用探讨内角和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第七章:平行四边形7.1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够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7.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学习判定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能够运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八章:矩形、菱形和正方形8.1 矩形的性质和判定理解矩形的性质学会判定一个四边形为矩形能够运用矩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8.2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理解菱形的性质学会判定一个四边形为菱形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8.3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理解正方形的性质学会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能够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第九章:相似三角形9.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9.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能够运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9.3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探讨相似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第十章:解三角形10.1 解三角形的概念和方法理解解三角形的概念学会解三角形的方法能够解任意三角形10.2 解三角形的应用探讨解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十一章:概率初步11.1 概率的定义和计算理解概率的定义学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能够运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11.2 概率的性质和规则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和规则能够运用概率的性质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第十二章:统计初步12.1 统计的概念和图表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学会制作和解读统计图表能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2.2 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学习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第十三章:数据的收集和处理13.1 数据的收集方法学习数据的收集方法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13.2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学会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能够运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十四章:函数的概念和性质14.1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性质能够判断一个关系是否为函数14.2 函数的图像和解析式学习函数的图像和解析式能够绘制和解读函数的图像第十五章:初等函数的应用15.1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应用学会应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15.2 其他初等函数的应用探讨其他初等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其他初等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九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的全部教学内容,分为前十个章节和后十个章节。

创新教案九年级数学电子版(精品7篇)

创新教案九年级数学电子版(精品7篇)

创新教案九年级数学电子版(精品7篇)创新教案九年级数学电子版篇1一、教学思想: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全班共有学生32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20人,男女比例失衡。

由于新接手教学,对全班具体情况不甚了解,总体来看,本班成绩还算可以,能立于年级上游水平(上期末第三)。

但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已经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就连简单的基础知识都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

整体上学生仍然缺乏推理的思考方法,在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

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上课不是很专心,而且过于自负,自我感觉良好,目空一切,学习习惯有待改善。

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三、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九年级上册: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2章:命题与证明;第3章:图形的相似;第4章:锐角三角形函数;第5章:概率的计算九年级下册:第一章:反比例函数;第二章:二次函数;第三章:圆;第四章:统计估计。

四、教学目标: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和公式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会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会根据实际意义检验求的解是否合理;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低次数,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2、了解定义、命题、公理和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理解证明的必要性,掌握用综合法证题的格式,并使学生体会到证明的过程步步有理有据;3、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地进行比例的变形,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理解相似形的概念,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变换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能利用图形相似一些实际问题。

九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

九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21.1 一元二次方程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 ≠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 ≠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活动1 复习旧知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1)2x -1 (2)mx +n =0 (3)1x +1=0 (4)x 2=1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 -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A .0B .1C .2D .3活动2 探究新知根据题意列方程.1.教材第2页问题1.提出问题:(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2.教材第2页问题2.提出问题:(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提出问题: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活动3归纳概念提出问题:(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提出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活动4例题与练习例1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1)4x2=81;(2)2x2-1=3y;(3)1x2+1x=2;(4)2x2-2x(x+7)=0.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例2教材第3页例题.例3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A.x2+2x-1=0 B.x2-x-2=0C.x2+x+2=0 D.x2+x-2=0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练习: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4x2=81;(2)(3x-2)(x+1)=8x-3.3.教材第4页练习第2题.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答案:1.a≠1;2.略;3.略;4.k=4.活动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作业布置教材第4页习题21.1第1~7题.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3课时)第1课时直接开平方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c =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 +f)2+c =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 +m)2=n(n ≥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2=n 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m)2=n(n ≥0)的方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问题1:填空(1)x 2-8x +________=(x -________)2;(2)9x 2+12x +________=(3x +________)2;(3)x 2+px +________=(x +________)2.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p 2)2 p 2.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二、探索新知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 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 =±3,如果x 换元为2t +1,即(2t +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学生分组讨论)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即2t+1=3,2t+1=-3方程的两根为t1=1,t2=-2例1解方程:(1)x2+4x+4=1(2)x2+6x+9=2分析:(1)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2)由已知,得:(x+3)2=2直接开平方,得:x+3=±2即x+3=2,x+3=- 2所以,方程的两根x1=-3+2,x2=-3- 2解:略.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2提高到14.4 m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则:10(1+x)2=14.4(1+x)2=1.44直接开平方,得1+x=±1.2即1+x=1.2,1+x=-1.2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三、巩固练习教材第6页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 =±p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 =±p,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则方程无解.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6页复习巩固1.第2课时配方法的基本形式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难点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1)3x2-1=5(2)4(x-1)2-9=0(3)4x2+16x+16=9(4)4x2+16x=-7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p或mx+n=±p(p≥0).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二、探索新知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2)不能.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x2+6x-16=0移项→x2+6x=16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解一次方程→x 1=2,x 2=-8可以验证:x 1=2,x 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 m ,长为8 m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1)x 2-8x +1=0 (2)x 2-2x -12=0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 练习1,2.(1)(2).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左边不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2,3.(1)(2).第3课时 配方法的灵活运用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重点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难点对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用配方法求解.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x2-4x+7=0(2)2x2-8x+1=0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解:略.(2)与(1)有何关联?二、探索新知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化二次项系数为1;(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例1解下列方程:(1)2x2+1=3x(2)3x2-6x+4=0(3)(1+x)2+2(1+x)-4=0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练习2.(3)(4)(5)(6).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复习巩固3.(3)(4).补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2)求证: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y2-2x-4y+16的值总是正数.21.2.2公式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一、复习引入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1)x2=4(2)(x-2)2=7提问1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提问2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2x2+3=7x(老师点评)略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化二次项系数为1;(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 +p)2=q 的形式,如果q ≥0,方程的根是x =-p±q ;如果q <0,方程无实根.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1)ax 2-7x +3=0 (2)ax 2+bx +3=0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问题:已知ax 2+bx +c =0(a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b +b 2-4ac 2a,x 2=-b -b 2-4ac 2a(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 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解:移项,得:ax 2+bx =-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 =-ca配方,得:x 2+b a x +(b 2a )2=-c a +(b2a )2即(x +b 2a )2=b 2-4ac4a 2∵4a 2>0,当b 2-4ac ≥0时,b 2-4ac 4a 2≥0∴(x +b 2a )2=(b 2-4ac 2a)2 直接开平方,得:x +b2a =±b 2-4ac 2a即x =-b±b 2-4ac 2a∴x 1=-b +b 2-4ac 2a ,x 2=-b -b 2-4ac 2a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 +c =0,当b 2-4ac ≥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 =-b±b 2-4ac 2a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 2-x -1=0 (2)x 2+1.5=-3x (3)x 2-2x +12=0 (4)4x 2-3x +2=0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补:(5)(x -2)(3x -5)=0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2页 练习1.(1)(3)(5)或(2)(4)(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2)公式法的概念;(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 ,b ,c ,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 2-4ac ,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习题4,5.21.2.3 因式分解法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2x 2+x =0(用配方法) (2)3x 2+6x =0(用公式法)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 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 +1)=0 (2)3x(x +2)=0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 =0或2x +1=0,所以x 1=0,x 2=-12.(2)3x =0或x +2=0,所以x 1=0,x 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例1 解方程:(1)10x -4.9x 2=0 (2)x(x -2)+x -2=0 (3)5x 2-2x -14=x 2-2x +34(4)(x -1)2=(3-2x)2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 .(x -3)(x -5)=10×2,∴x -3=10,x -5=2,∴x 1=13,x 2=7B .(2-5x)+(5x -2)2=0,∴(5x -2)(5x -3)=0,∴x 1=25,x 2=35C .(x +2)2+4x =0,∴x 1=2,x 2=-2D .x 2=x ,两边同除以x ,得x =1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4页 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习题6,8,10,11.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4.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一、复习引入1.已知方程x2-ax-3a=0的一个根是6,则求a及另一个根的值.2.由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更简洁的关系?3.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b+b2-4ac2a,x2=-b-b2-4ac2a.观察两式右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b2-4ac与-b-b2-4ac.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二、探索新知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方程x1x2x1+x2x1·x2x2-2x=0x2+3x-4=0x2-5x+6=0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得到什么结论?(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之间有什么关系?(2)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方程x1x2x1+x2x1·x22x2-7x-4=03x2+2x-5=05x2-17x+6=0小结:根与系数关系:(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的关系是:x1+x2=-p,x1·x2=q(注意: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2)形如ax2+bx+c=0(a≠0)的方程,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即:对于方程ax2+bx+c=0(a≠0)∵a ≠0,∴x 2+b a x +ca =0∴x 1+x 2=-b a ,x 1·x 2=ca (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例1 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 2-3x -1=0 (2)2x 2+3x -5=0 (3)13x 2-2x =0 (4)2x 2+6x = 3 (5)x 2-1=0 (6)x 2-2x +1=0例2 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1)x 2-22x +1=0 (x 1=2+1,x 2=2-1) (2)2x 2-3x -8=0 (x 1=7+734,x 2=5-734)例3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例4 已知方程2x 2+kx -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 的值. 变式一:已知方程x 2-2kx -9=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 变式二:已知方程2x 2-5x +k =0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 三、课堂小结 1.根与系数的关系.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1)是一元二次方程;(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四、作业布置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x2-5x-3=0(2)9x+2=x2(3)6x2-3x+2=0(4)3x2+x+1=02.已知方程x2-3x+m=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的值.3.已知方程x2+bx+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的值.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第1课时解决代数问题1.经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会根据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熟悉解题的具体步骤.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难点如果理解传播问题的传播过程和百分率问题中的增长(降低)过程,找到传播问题和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引入新课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2.科学家在细胞研究过程中发现:(1)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2)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x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3)如是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分裂后原有细胞仍然存在并能再次分裂,试问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二、教学活动活动1:自学教材第19页探究1,思考教师所提问题.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1)如何理解“两轮传染”?如果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第二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2)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有x(1+x)人被传染上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变式练习: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活动2:自学教材第19页~第20页探究2,思考老师所提问题.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1)如何理解年平均下降额与年平均下降率?它们相等吗?(2)若设甲种药品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的成本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3)增长率(下降率)公式的归纳: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x,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x);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x)2;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x)n;如果已知n月(n年)后总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x)n.(4)对甲种药品而言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2.传播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传播源的确定和等量关系的建立.3.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准数是a,增长(或降低)n 次后的量是b,则有:a(1±x)n=b(常见n=2).4.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大,成本下降额较小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小.作业布置教材第21-22页习题21.3第2-7题.第2课时解决几何问题1.通过探究,学会分析几何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问题.2.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在几何问题中可以将图形进行适当变换,使列方程更容易.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重点通过实际图形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难点在探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数量关系,正确地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活动1创设情境1.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面积________,长方体的体积公式________.2.如图所示:(1)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2 cm 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2)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x cm 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活动2自学教材第20页~第21页探究3,思考老师所提问题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 cm,宽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 cm).(1)要设计书本封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则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2)为什么说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试与同伴交流一下.(3)若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 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 cm,则中央矩形的长为________cm,宽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4)根据等量关系:________,可列方程为:________.(5)你能写出解题过程吗?(注意对结果是否合理进行检验.)(6)思考如果设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分别为9x cm和7x cm,你又怎样去求上下、左右边衬的宽?活动3变式练习如图所示,在一个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花园的面积占整块面积的75%,等宽且互相垂直的两条路的面积占25%,求路的宽度.答案:路的宽度为5米.活动4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2.根据面积与面积(或体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能正确解方程,最后对所得结果是否合理要进行检验.作业布置教材第22页习题21.3第8,10题.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2.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2.1.1二次函数1.从实际情景中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2.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形式.3.会建立简单的二次函数的模型,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现有一根12 m长的绳子,用它围成一个矩形,如何围法,才使矩形的面积最大?小明同学认为当围成的矩形是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最大,他说的有道理吗?问题2很多同学都喜欢打篮球,你知道吗: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今天我们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2.1.1 二次函数1.从实际情景中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2.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形式.3.会建立简单的二次函数的模型,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 现有一根12 m长的绳子,用它围成一个矩形,如何围法,才使矩形的面积最大?小明同学认为当围成的矩形是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最大,他说的有道理吗?问题2 很多同学都喜欢打篮球,你知道吗: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今天我们学习“二次函数”(板书课题).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请用适当的函数解析式表示下列情景中的两个变量y与x之间的关系:(1)圆的半径x(cm)与面积y(cm2);(2)王先生存入银行2万元,先存一个一年定期,一年后银行将本息自动转存为又一个一年定期,设一年定期的年存款利率为x,两年后王先生共得本息y元;(3)拟建中的一个温室的平面图如图,如果温室外围是一个矩形,周长为120 m,室内通道的尺寸如图,设一条边长为x (m),种植面积为y(m2).(一)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活动:1.先个体探求,尝试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上述三个问题先易后难,在个体探求的基础上,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1)y=πx2 (2)y=20000(1+x)2=20000x2+40000x+20000 (3)y=(60-x-4)(x-2)=-x2+58x-112(二)上述三个函数解析式具有哪些共同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各自看法.教师归纳总结:上述三个函数解析式经化简后都具有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形式.板书:我们把形如y=ax2+bx+c(其中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称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请讲出上述三个函数解析式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三、做一做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1)y=x2 (2)y=-1x2(3)y=2x2-x-1(4)y=x(1-x) (5)y=(x-1)2-(x+1)(x-1)2.分别说出下列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y=x2+1 (2)y=3x2+7x-12 (3)y=2x(1-x)3.若函数y=(m2-1)xm2-m为二次函数,则m的值为________.四、课堂小结反思提高,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布置教材第41页第1,2题.22.1.2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通过画图,了解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理解其顶点为何是原点,对称轴为何是y轴,开口方向为何向上(或向下),掌握其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最值和增减性与解析式的内在关系,能运用相关性质解决有关问题.重点从“数”(解析式)和“形”(图象)的角度理解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y=ax2与函数图象的内在关系.难点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一、引入新课1.下列哪些函数是二次函数?哪些是一次函数?(1)y=3x-1 (2)y=2x2+7 (3)y=x-2(4)y=3(x-1)2+12.一次函数的图象,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各是怎样的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又有哪些性质呢?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了它的一般形式,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二次函数中最简单的y=ax2的图象和性质.二、教学活动活动1:画函数y=-x2的图象.(1)多媒体展示画法(列表,描点,连线).(2)提出问题:它的形状类似于什么?(3)引出一般概念:抛物线,抛物线的对称轴、顶点.活动2:在坐标纸上画函数y=-0.5x2,y=-2x2的图象.(1)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进行点拨;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画图过程.(2)引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y=-0.5x2,y=-2x2与函数y=-x2的图象,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归纳总结:共同点:①它们都是抛物线;②除顶点外都处于x轴的下方;③开口向下;④对称轴是y轴;⑤顶点都是原点(0,0).不同点:开口大小不同.(4)教师强调指出:这三个特殊的二次函数y=ax2是当a<0时的情况.系数a越大,抛物线开口越大.活动3: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函数y=x2,y=0.5x2,y=2x2的图象.类似活动2: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图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再进一步提炼出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和性质.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和性质图象开口顶对称轴最高或最值(草图) 方向点最低点a>0当x=____时,y有最____值,是________.a<0当x=____时,y有最____值,是________.活动4:达标检测(1)函数y=-8x2的图象开口向________,顶点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当x________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2)二次函数y=(2k-5)x2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3)如图,①y=ax2;②y=bx2;③y=cx2;④y=dx2.比较a,b,c,d的大小,用“>”连接________.答案:(1)下,(0,0),x=0,>0;(2)k>2.5;(3)a>b>d>c.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二次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性质:(1)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2)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作业布置教材第32页练习.22.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1.经历二次函数图象平移的过程;理解函数图象平移的意义.2.了解y=ax2,y=a(x-h)2,y=a(x-h)2+k三类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3.会从图象的平移变换的角度认识y=a(x-h)2+k型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重点从图象的平移变换的角度认识y=a(x-h)2+k型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难点对于平移变换的理解和确定,学生较难理解.一、复习引入二次函数y =ax2的图象和特征:1.名称________;2.顶点坐标________;3.对称轴________;4.当a >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________,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________点,图象在x 轴的________(除顶点外);当a <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________,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________点,图象在x 轴的________(除顶点外).二、合作学习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 =12x2,y =12(x +2)2,y =12(x -2)2的图象. (1)请比较这三个函数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2)顶点和对称轴有什么关系?(3)图象之间的位置能否通过适当的变换得到?(4)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三、探究二次函数y =ax2和y =a(x -h)2图象之间的关系1.结合学生所画图象,引导学生观察y =12(x +2)2与y =12x2的图象位置关系,直观得出y =12x2的图象――→向左平移两个单位y =12(x +2)2的图象.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几个对应点的位置关系,如:(0,0)――→向左平移两个单位(-2,0);(2,2)――→向左平移两个单位(0,2);(-2,2)――→向左平移两个单位(-4,2).②也可以把这些对应点在图象上用彩色粉笔标出,并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平移过程.2.用同样的方法得出y =12x2的图象――→向右平移两个单位y =12(x -2)2的图象. 3.请你总结二次函数y =a(x -h)2的图象和性质.y =ax2(a ≠0)的图象――→当h >0时,向右平移h 个单位当h <0时,向左平移|h|个单位y =a(x -h)2的图象.函数y =a(x -h)2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h ,0),对称轴是直线x =h.4.做一做(1)抛物线 开口方向 对称轴 顶点坐标y =2(x +3)2y =-3(x -1)2y =-4(x -3)2(2)填空:①抛物线y =2x2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个单位可得到y =2(x +1)2;②函数y =-5(x -4)2的图象可以由抛物线________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个单位而得到.四、探究二次函数y =a(x -h)2+k 和y =ax2图象之间的关系1.在上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 =12(x +2)2+3的图象.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y =12(x +2)2与y =12(x +2)2+3的图象关系,直观得出:y =12(x +2)2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y =12(x +2)2+3的图象.(结合多媒体演示) 再引导学生观察刚才得到的y =12x2的图象与y =12(x +2)2的图象之间的位置关系,由此得出:只要把抛物线y =12x2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在向上平移3个单位,就可得到函数y =12(x +2)2+3的图象.2.做一做:请填写下表:函数解析式 图象的对称轴 图象的顶点坐标y =12x2 y =12(x +2)2 y =12(x +2)2+3 3.总结y =a(x -h)2+k 的图象和y =ax2图象的关系y =ax2(a ≠0)的图象――→当h >0时,向右平移h 个单位当h <0时,向左平移|h|个单位y =a(x -h)2的图象――→当k >0时,向上平移k 个单位当k <0时,向下平移|k|个单位y =a(x -h)2+k 的图象. y =a(x -h)2+k 的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 =h ,顶点坐标是(h ,k).口诀:(h ,k)正负左右上下移(h 左加右减,k 上加下减)从二次函数y =a(x -h)2+k 的图象可以看出:如果a >0,当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如果a <0,当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4.练习:课本第37页 练习五、课堂小结1.函数y =a(x -h)2+k 的图象和函数y =ax2图象之间的关系.2.函数y =a(x -h)2+k 的图象在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和对称轴等方面的性质.六、作业布置教材第41页 第5题22.1.4 二次函数y =ax2+bx +c 的图象和性质(2课时)第1课时 二次函数y =ax2+bx +c 的图象和性质1.掌握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 =ax2+bx +c 的图象.2.掌握用图象或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y =ax2+bx +c 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3.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 =ax2+bx +c 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以及配方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y =ax2+bx +c 的性质.重点通过图象和配方描述二次函数y =ax2+bx +c 的性质.难点理解二次函数一般形式y =ax2+bx +c(a ≠0)的配方过程,发现并总结y =ax2+bx +c 与y =a(x -h)2+k 的内在关系.一、导入新课1.二次函数y =a(x -h)2+k 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 =ax2的图象先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个单位,再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个单位得到.2.二次函数y =a(x -h)2+k 的图象的开口方向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顶点坐标是________.3.二次函数y =12x2-6x +21,你能很容易地说出它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画出图象吗?二、教学活动活动1: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y =12x2-6x +2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再描点画图.(1)多媒体展示画法(列表,描点,连线);(2)提出问题: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3)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观察图象:在对称轴的左右两侧,抛物线从左往右的变化趋势. 活动2:1.不画出图象,你能直接说出函数y =-x2+2x -3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2.你能画出函数y =-x2+2x -3的图象,并说明这个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吗?(1)在学生画函数图象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2)抽一位或两位同学板演,学生自纠,老师点评;(3)让学生思考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有什么关系?这个值与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有什么关系?活动3:对于任意一个二次函数y =ax2+bx +c(a ≠0),如何确定它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你能把结果写出来吗?(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2)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抽学生板演配方过程;教师课件展示二次函数y =ax2+bx +c(a >0)和y =ax2+bx +c(a <0)的图象.(3)引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y =ax2+bx +c(a ≠0)的图象,在对称轴的左右两侧,y 随x 的增大有什么变化规律?(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二次函数y =ax2+bx +c(a ≠0)的图象和性质.活动4:已知抛物线y =x2-2ax +9的顶点在坐标轴上,求a 的值.活动5:检测反馈1.填空:(1)抛物线y =x2-2x +2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2)抛物线y =2x2-2x -1的开口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3)二次函数y =ax2+4x +a 的最大值是3,则a =________.2.写出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1)y =3x2+2x ;(2)y =-2x2+8x -8.3.求二次函数y =mx2+2mx +3(m >0)的图象的对称轴,并说出该图象具有哪些性质.4.抛物线y =ax2+2x +c 的顶点是(-1,2),则a ,c 的值分别是多少?答案:1.(1)(1,1);(2)向上,x =12;(3)-1;2.(1)开口向上,x =-13,(-13,-13);(2)开口向下,x =2,(2,0);3.对称轴x =-1,当m >0时,开口向上,顶点坐标是(-1,3-m);4.a =1,c =3.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二次函数y =ax2+bx +c(a ≠0)的图象与性质.作业布置教材第41页 第6题.第2课时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并会选用不同的形式,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能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值和增减性.3.能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画出函数的图象,并能从图象上观察出函数的一些性质.重点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利用函数的图象观察性质.难点利用图象观察性质.一、复习引入1.抛物线y=-2(x+4)2-5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侧,即x________-4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________________侧,即x________-4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___时,函数y最________值是________.2.抛物线y=2(x-3)2+6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侧,即x________3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________________侧,即x________3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___时,函数y最________值是________.二、例题讲解例1 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函数图象经过点A(-3,0),B(1,0),C(0,-2);(2)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2,4),且经过点(0,1);(3)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3,且图象经过点(1,0)和(5,0).说明:本题给出求抛物线解析式的三种解法,关键是看题目所给条件.一般来说:任意给定抛物线上的三个点的坐标,均可设一般式去求;若给定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或最值)及另一个点坐标,则可设顶点式较为简单;若给出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则用分解式较为快捷.例2 已知函数y=x2-2x-3,(1)把它写成y=a(x-h)2+k的形式;并说明它是由怎样的抛物线经过怎样平移得到的?(2)写出函数图象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开口方向、最值;(3)求出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4)画出函数图象的草图;(5)设图象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于P点,求△APB的面积;(6)根据图象草图,说出x取哪些值时,①y=0;②y<0;③y>0?说明:(1)对于解决函数和几何的综合题时要充分利用图形,做到线段和坐标的互相转化;(2)利用函数图象判定函数值何时为正,何时为负,同样也要充分利用图象,要使y<0,其对应的图象应在x轴的下方,自变量x就有相应的取值范围.例3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a________0;b________0;c________0;b2-4ac________0.说明: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系数a,b,c的符号的关系:系数的符号图象特征a的符号a>0 抛物线开口向____ a<0 抛物线开口向____-b2a的符号-b2a>0 抛物线对称轴在y轴的____侧b=0 抛物线对称轴是____轴-b2a<0 抛物线对称轴在y轴的____侧c的符号c>0 抛物线与y轴交于____c=0 抛物线与y轴交于____c<0 抛物线与y轴交于____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四、作业布置教材第40页练习1,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1.总结出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表述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2.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3.会用计算方法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重点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一、复习引入1.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的开口由什么决定呢?补充:当a的绝对值相等时,其形状完全相同,当a的绝对值越大,则开口越小,反之成立.2.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和性质:(1)顶点坐标与对称轴;(2)位置与开口方向;(3)增减性与最值.当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b2a时,函数y有最小值4ac-b24a.当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b2a时,函数y有最大值4ac-b24a.二、新课教学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y=x2+2x,y=x2-2x+1,y=x2-2x+2的图象如图所示.(1)每个图象与x 轴有几个交点?(2)一元二次方程x2+2x =0,x2-2x +1=0有几个根?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 +2=0有根吗?(3)二次函数y =ax2+bx +c 的图象和x 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 +c =0的根有什么关系?归纳:二次函数y =ax2+bx +c 的图象和x 轴交点有三种情况:①有两个交点,②有一个交点,③没有交点.当二次函数y =ax2+bx +c 的图象和x 轴有交点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 =0时自变量x 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 +c =0的根.当b2-4ac >0时,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交点的横坐标是一元二次方程0=ax2+bx +c 的两个根x1与x2;当b2-4ac =0时,抛物线与x 轴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当b2-4ac <0时,抛物线与x 轴没有交点.举例:求二次函数图象y =x2-3x +2与x 轴的交点A ,B 的坐标.结论:方程x2-3x +2=0的解就是抛物线y =x2-3x +2与x 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因此,抛物线与一元二次方程是有密切联系的.即: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 +c =0的两个根是x1,x2,则抛物线y =ax2+bx +c 与x 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A(x1,0),B(x2,0).例1 已知函数y =-12x2-7x +152, (1)写出函数图象的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以及图象与y 轴的交点关于图象对称轴的对称点,然后画出函数图象的草图;(2)自变量x 在什么范围内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何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少;并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三、巩固练习请完成课本练习:第47页1,2四、课堂小结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关系.五、作业布置教材第47页 第3,4,5,6题.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2课时)第1课时 用二次函数解决利润等代数问题能够理解生活中文字表达与数学语言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二次函数y =ax2+bx +c(a ≠0)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理解函数图象的顶点、端点与最值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重点把实际生活中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难点1.读懂题意,找出相关量的数量关系,正确构建数学模型.2.理解与应用函数图象顶点、端点与最值的关系.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二次函数常见的形式有哪几种?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________,当a>0时,图象开口向________,当a<0时,图象开口向________.2.二次函数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二、教学活动活动1:问题: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的高度h(单位:m)与小球的运动时间t(单位:s)之间的关系式是h=30t-5t2(0≤t≤6).小球运动的时间是多少时,小球最高?小球运动中的最大高度是多少?活动2:问题:某商场的一批衬衣现在的售价是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果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已知该衬衣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1.问题中的定价可能在现在售价的基础上涨价或降价,获取的利润会一样吗?2.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样定价?3.以下问题提示,意在降低题目梯度,提示考虑x的取值范围.(1)若设每件衬衣涨价x元,获得的利润为y元,则定价为________元,每件利润为________元,每星期少卖________件,实际卖出________件.所以y=________.何时有最大利润,最大利润为多少元?(2)若设每件衬衣降价x元,获得的利润为y元,则定价为________元,每件利润为________元,每星期多卖________件,实际卖出________件.所以y=________.何时有最大利润,最大利润为多少元?根据两种定价可能,让学生自愿分成两组,分别计算各自的最大利润;老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不足,加以辅导;最后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评析.活动3:达标检测某商场购进一种每件价格为100元的新商品,在商场试销发现:销售单价x(元/件)与每天销售量y(件)之间满足如图所示的关系.(1)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写出每天的利润w与销售单价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若你是商场负责人,会将售价定为多少,来保证每天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答案:(1)y=-x+180;(2)w=(x-100)y=-(x-140)2+1 600,当售价定为140元,w最大为1 600元.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尤其是数形结合方面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作业布置教材第51~52页习题第1~3题,第8题.第2课时 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运用能根据具体几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能应用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实际几何问题,体会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重点应用二次函数解决几何图形中有关的最值问题.难点函数特征与几何特征的相互转化以及讨论最值在何处取得.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用二次函数解决利润等代数问题,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二次函数与几何的综合应用.二、教学过程问题1:教材第49页探究1.用总长为60 m 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 随矩形一边长l 的变化而变化.当l 为多少米时,场地的面积S 最大?分析:提问1:矩形面积公式是什么?提问2:如何用l 表示另一边?提问3:面积S 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问题2:如图,用一段长为60 m 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墙长32 m ,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分析:提问1:问题2与问题1有什么不同?提问2:我们可以设面积为S ,如何设自变量?提问3:面积S 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答案:设垂直于墙的边长为x 米,S =x(60-2x)=-2x2+60x.提问4:如何求解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墙长32 m 对此题有什么作用?答案:0<60-2x ≤32,即14≤x <30.提问5:如何求最值?答案:x =-b 2a =-602×(-2)=15时,Smax =450. 问题3:将问题2中“墙长为32 m ”改为“墙长为18 m ”,求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提问1:问题3与问题2有什么异同?提问2:可否模仿问题2设未知数、列函数关系式?提问3:可否试设与墙平行的一边为x 米?则如何表示另一边?答案:设矩形面积为S m2,与墙平行的一边为x 米,则S =60-x 2·x =-x22+30x. 提问4:当x =30时,S 取最大值.此结论是否正确?提问5:如何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答案:0<x ≤18.提问6:如何求最值?答案:由于30>18,因此只能利用函数的增减性求其最值.当x=18时,Smax=378.小结:在实际问题中求解二次函数最值问题,不一定都取图象顶点处,要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来确定.通过问题2与问题3的对比,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函数图象的顶点、端点与最值的关系,以及何时取顶点处、何时取端点处才有符合实际的最值.三、回归教材阅读教材第51页的探究3,讨论有没有其他“建系”的方法?哪种“建系”更有利于题目的解答?四、基础练习1.教材第51页的探究3,教材第57页第7题.2.阅读教材第52~54页.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利用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可以解决实际几何问题.2.实际问题的最值求解与函数图象的顶点、端点都有关系,特别要注意最值的取得不一定在函数的顶点处.作业布置教材第52页习题第4~7题,第9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