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国债期货市场
似水之流:1995年 926点的跳空
似水之流:1995年926点的跳空摘要:1995年政府继续实行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多次加息。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都压制了股市点位的上扬。
这一年发生的327国债期货事件不但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市场。
5月17日政府暂停了国债期货交易,第二天股市就出现跳空井喷行情。
三日后股指涨至926点,涨幅超过50%。
一人:证券教父管金生陷落提起管金生,很多老股民和老证券从业者都是一声叹息。
因为这位“证券教父”在中国股市历史上曾经是那么声名显赫,最后却因为贪污等罪名锒铛入狱。
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管金生的人生高潮与低潮都来得太快,喜剧与悲剧也都交错得太快。
这样的人生,总是免不了让人唏嘘。
大器晚成管金生1947年5月19日出生于江西省清江县一个穷僻的小山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出生时家境贫寒。
但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开始,管金生就特别懂事,在学习方面,更是勤奋。
1965年,他靠着自己的刻苦学习,考进了上海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而像每一个农村的孩子一样,考上大学成为了管金生命运改变的开始。
1982年管金生获得了法国文学硕士学位。
因后来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他从公安机关的翻译岗位,改行投入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工作,并先后任经理助理、副经理。
后来,管金生获得机会到欧洲深造,回国之时,他拿到了选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法学和工商管理两个硕士学位。
留洋回来的管金生自然眼界更加开阔,而知识体系也更加优化。
回国后,他又被派到上海党校的一个“振兴上海研究班”里深造。
但是,直到从党校学成,管金生仍然感觉自己是英雄没有用武之地,一身的本事却施展不起来。
但好事多磨,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1980年代后期,邓小平视察上海,并表示了把上海外滩建成东方华尔街这一构思。
管金生此时看到了自己的生机,热血沸腾。
他一夜不眠,奋笔疾书,痛陈创建中国证券市场之重要,并请愿说,自己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管金生的建议最终被采纳了。
1988年,上海组建了第一家股份制证券公司——万国证券。
中国期货市场重大事件回顾(1988~1999)
中国期货市场重大事件回顾(1988~1999)中国期货市场重大事件回顾(1988~1999)1988年5月23日,李鹏在全国人大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商品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类贸易批发市场,探索期货交易”,从而确定了在中国开展期货市场研究的课题。
两个月后,李鹏对期货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作出了批示:“同意试点。
但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方案。
”自此,中国期货市场建设进入了酝酿期。
1990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
该批发市场以现货交易起步,逐渐引入期货交易机制,迈出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的诞生。
1991年6月10日,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宣告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以期货交易所形式进行期货交易的交易所,同年9月28日推出的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标准合约——特级铝期货合约。
1992年9月,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成立,同年底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开业。
1993年5月28日,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标准化期货合约,实现由现货到期货的过渡。
1993年11月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要求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中国期货市场规范整顿工作由此开始。
1994年3月30日,国务院发文,禁止境外期货代理业务,并将期货经纪公司的审批权由国家工商局转移到中国证监会,从严控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
1994年4月6日,国务院开始关停一些大品种,停止钢材、食糖、煤炭期货交易。
同年9月29日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
1994年4月28日,第一部地方期货法规——《河南省期货市场管理条例》出台。
1994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若干意见的请示》,开始了对期货交易所的全面审核、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的严格控制、对各种非法期货经纪活动有严格查处。
1994年10月,国务院授权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11家期货试点交易所。
我国国债期货历史回顾
我国国债期货历史回顾提要国债期货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是利率期货的重要代表种类。
我国在1992年~1995年开展过国债期货的试点工作,但由于条件不成熟、监管不力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经过萌芽、发育、发展等阶段后,出现了过度投机的现象,导致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使得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经过火暴完结后,最终以失败收场。
本文归纳了我国国债期货发展失败的原因,认为非市场化的利率机制是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失败的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原因。
一、我国国债期货历史回顾1992年12月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尝试国债期货交易,设计并推出了12个品种的期货合约,标志着上海国债期货市场进入了试行期。
第一批获准参加交易的会员机构有20家,但是没有对个人投资者开放,再加上投资者数量不多且信心和操作经验都不充分,因此,国债期货市场初期交易十分冷清。
从1992年12月至1993年10月,国债期货总成交金额只有5,000万元左右。
1993年7月10日,财政部决定对国债实施保值补贴,同年10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重新设计了国债期货交易品种、交易机制的基础上,正式向社会投资者开放,并进行了广泛的推介,疲软的国债期货市场开始活跃。
1993年12月15日,北京商品交易所开始创办国债期货,共推出四个国债品种,成为我国第一家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商品期货交易所。
接着,全国其他交易所纷纷开办国债期货业务,国债期货交易蓬勃发展初现端倪。
这一时期是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萌芽和发育阶段。
1994年是国债期货市场最为繁荣的一年。
截止1994年9月12日,全国开办国债期货交易的场所达到14家。
1994年下半年,国债期货更是飞速发展,成交量成倍放大,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纷纷入市。
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是445亿元的现货市场成交量的六七十倍。
国债期货市场的繁荣带动了相关国债现货市场的活跃。
1994年国债现货市场总成交量比1993年翻了十多倍,现货流动性大为增强,一级市场发行再次畅销,国债终于恢复了其“金边债券”的美誉。
我国国债期货历史回顾
我国国债期货历史回顾作者:李一玫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06期提要国债期货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是利率期货的重要代表种类。
我国在1992年~1995年开展过国债期货的试点工作,但由于条件不成熟、监管不力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经过萌芽、发育、发展等阶段后,出现了过度投机的现象,导致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使得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经过火暴完结后,最终以失败收场。
本文归纳了我国国债期货发展失败的原因,认为非市场化的利率机制是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失败的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原因。
一、我国国债期货历史回顾1992年12月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尝试国债期货交易,设计并推出了12个品种的期货合约,标志着上海国债期货市场进入了试行期。
第一批获准参加交易的会员机构有20家,但是没有对个人投资者开放,再加上投资者数量不多且信心和操作经验都不充分,因此,国债期货市场初期交易十分冷清。
从1992年12月至1993年10月,国债期货总成交金额只有5,000万元左右。
1993年7月10日,财政部决定对国债实施保值补贴,同年10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重新设计了国债期货交易品种、交易机制的基础上,正式向社会投资者开放,并进行了广泛的推介,疲软的国债期货市场开始活跃。
1993年12月15日,北京商品交易所开始创办国债期货,共推出四个国债品种,成为我国第一家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商品期货交易所。
接着,全国其他交易所纷纷开办国债期货业务,国债期货交易蓬勃发展初现端倪。
这一时期是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萌芽和发育阶段。
1994年是国债期货市场最为繁荣的一年。
截止1994年9月12日,全国开办国债期货交易的场所达到14家。
1994年下半年,国债期货更是飞速发展,成交量成倍放大,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纷纷入市。
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是445亿元的现货市场成交量的六七十倍。
国债期货市场的繁荣带动了相关国债现货市场的活跃。
案例二十四:“327”国债期货风波
案例二十四:“327”国债期货风波1995年2月2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生了震惊中外的“327”国债事件,当事人之一的管金生由此身陷牢狱,另一当事人尉文渊被免掉上交所总经理的职务。
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向证券商自营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
但由于国债期货不对公众开放,交投极其清淡,并未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
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从两家陡然增加到14家(包括两个证券交易所、两个证券交易中心以及10个商品交易所)。
由于股票市场的低迷和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
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
此时“327”事件发生了,327国债是指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92(三),95年6月到期兑换。
1992—1994年中国面临较高通货膨胀压力,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不断调高,国家为了保证国债的顺利发行,对已经发行的国债实行保值贴补。
保值贴补率由财政部根据通胀指数每月公布,因此,对通胀率及保值贴补率的不同预期,成了327国债期货品种的主要多空分歧。
以上海万国证券为首的机构在“327”国债期货上作空,而以中经开为首的机构在此国债期货品种上作多。
当时虽然市场传言财政部将对“327”国债进行贴息,但在上海金融界具有一定影响的管金生就是不相信。
当然,管金生的分析不无道理:国家财政力量当时很弱,不太可能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补贴“327”国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而且当时通胀局势已经得到初步控制。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身处证券市场,管金生对市场传闻的不相信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
于是管金生出手,联合辽国发等一批机构在“327”国债期货和约上作空。
1995年2月23日,传言得到证实,财政部确实要对“327”国债进行贴息,此时的管金生已经在“327”国债期货上重仓持有空单。
中国期货市场重大事件回顾(1988~1999)
中国期货市场重大事件回顾(1988~1999)1988年5月23日,李鹏在全国人大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商品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类贸易批发市场,探索期货交易”,从而确定了在中国开展期货市场研究的课题。
两个月后,李鹏对期货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作出了批示:“同意试点。
但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方案。
”自此,中国期货市场建设进入了酝酿期。
1990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
该批发市场以现货交易起步,逐渐引入期货交易机制,迈出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的诞生。
1991年6月10日,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宣告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以期货交易所形式进行期货交易的交易所,同年9月28日推出的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标准合约——特级铝期货合约。
1992年9月,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成立,同年底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开业。
1993年5月28日,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标准化期货合约,实现由现货到期货的过渡。
1993年11月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要求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中国期货市场规范整顿工作由此开始。
1994年3月30日,国务院发文,禁止境外期货代理业务,并将期货经纪公司的审批权由国家工商局转移到中国证监会,从严控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
1994年4月6日,国务院开始关停一些大品种,停止钢材、食糖、煤炭期货交易。
同年9月29日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
1994年4月28日,第一部地方期货法规——《河南省期货市场管理条例》出台。
1994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若干意见的请示》,开始了对期货交易所的全面审核、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的严格控制、对各种非法期货经纪活动有严格查处。
1994年10月,国务院授权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11家期货试点交易所。
1995年1月,天津、长春两家联合试点期货交易所诞生。
1995年5月_327_国债期货事件
对于保值贴补率、贴息及95新券的发行量等直接影响 92(3)现券到期价值的主要因素,几大市场主力机构 存在严重的意见分岐。 空方认为:
第一,国家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1995年经济工作的重 点。因此,通货膨胀回落必然会导致保值贴补率的回落。 在1995年6年下半年后,风波叠起, “312”、“314”、“317”一直到“327”事件,违规 事件屡屡发生。与巴林银行事件几乎同时发生的 “327”事件,对整个国债期市场冲击之大、影响之 深可谓其中之最。正当有关部门深入反思“327”事 件、重新捡讨中国国债期货之得失时,5月12日, “327”事件中的违规者之一辽宁国发(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再次严重蓄意违规。5月18日,中国证监 会发出《关于暂停全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 紧急通知》。开市仅两年零六个月的国债期货在一 连串恶性违规事件的打击下,无奈地划上了句号。 细细考察“327”事件,不难发现句号后面的深层原 因。
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重新设计期货品种, 制定新规则,广泛推介国债期货交易,将期货合 约面值由原来每口20万元改为每口2万元,并开 始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国债期货。自此以后市场渐 渐有了起色,成交量逐月增长。1994年1月、2月、 3月,上海市场国债期货交易量还分别只有6万口、 3万口和12万口,交易金额分别为12亿元、6亿元 和27亿元。到4月、5月、6月,月交易金额则分 别达到113亿元、208亿元和646亿元,并开始明 显超出同期股票交易金额。以后3个月,国债期 货交易蓬勃兴起,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出现每月 交易突破100亿元的好势头。
据传此次平仓行动将会分阶段进行, 先平092系列、再平192系列。究其原因是 因为明日将公布的新券发行方案,对空方 不利,上半年总共发行一千多亿的盘子, 能流通的极为有限,空方想利用新券实行 交割的幻想完全破来……。临近收市又有 消息传来,上海327的空方主力也出现了头 寸问题。”当晚,财政部发布了第1、2号 公告,宣布1995年国库券发行于3月1日正 式拉开序幕,对空头不利的有关消息完全 证实,“327”空方主力几乎濒临绝境,整 个国债期市已为乌云笼罩。
国债期货的风险控制及防范措施
国债期货的风险控制及防范措施【摘要】国债期货于2013年9月6日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又添重要新成员,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当中的重要事项,对促进债券市场改革发展,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参与国债期货市场必须了解的一些常识性的理论知识,包括国债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合约细节及风险控制制度等,并结合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现状、国债期货市场风险以及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内容进行逐一分析。
着重对国债期货交易主体在期货交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的策略进行详细的论述,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是期货市场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国债期货市场风险防范措施【正文】一、国债期货概述(一)国债期货含义国债期货(Treasury future)是指通过有组织的交易场所预先确定买卖价格并于未来特定时间内进行钱券交割的国债派生的交易方式。
国债期货属于金融期货的一种,是一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工具。
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不稳定的背景下,为满足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
2013年9月6日,国债期货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
(二)国债期货国外发展情况的介绍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并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各国经济发展十分不稳定,为了治理国内经济和稳定汇率,纷纷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导致利率波动的风险,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首先推出了政府国民抵押货款协会抵押凭证期货合约,这标志着利率期货这一新的金融期货品种的诞生。
1976年1月6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第一份以90天短期国库券为标的物的利率期货,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977年8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又推出了20年期的长期国库券期货。
1979年以后,新的国债期货品种不断涌现,比如1979年7月10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推出4年期的中期国库券期货,后来又增加了10年期的中期国库券期货等等。
财政金融-327国债期货事件对推出股指期货的启示
财政金融-327国债期货事件对推出股指期货的启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创新,其中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在不断发展。
而“327国债期货事件”则成为期货市场发展历程中的一道风景线。
“327国债期货事件”是指1995年3月27日,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的国债期货合约,但交易不到一周即被交易所宣布暂停交易,因为期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导致投资者的巨额亏损。
此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对期货市场的质疑,也为后来推出股指期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从监管角度看,期货市场需要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
当时国债期货合约的推出和市场监管的力度都显得较为薄弱,未能有效预测和控制风险,导致了市场的异常波动和亏损。
而现在在推出股指期货时,监管方面更加注重对期货市场的规范和监管,加强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确保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其次,从市场运作角度看,期货市场需要准确预测市场风险和控制交易风险。
在推出股指期货时,交易所需要详细考虑风险预测和控制实践,挖掘投资者需求和市场情绪,调节市场交易进行。
此外,交易所还需要重视信息对称和透明度问题,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和评估,为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决策的支持。
最后,从投资者角度看,投资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市场动态和风险的认知和决策能力。
在推出股指期货时,投资者需要至少合格的认知能力和市场技能,通过合理、科学的投资策略和信息有效管理来应对市场波动和风险挑战。
总之,“327国债期货事件”是期货市场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于推出股指期货及推进期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今后的市场发展中,应当进一步加强规范性和监管力度,提高市场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度,以及让投资者更加注重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和提供有益的服务。
国债期货事件的启示
国债期货事件的启示作者:张亚宁王雪袁博来源:《商情》2017年第16期上海证券交易所在1995年2月23日发生了举世瞩目的“327”国债事件。
事件的发生过程是这样的: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向众多自营证券商推出了国债交易,由于当时国债期货的特殊性,不向公众开放,因此交易异常冷淡,很难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但是事情又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
在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
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先于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全国氛围内设立的国债期货交易场所从两家陡然增加到14家(包括两个证券交易所、两个证券交易中心以及10个商品交易所)。
因为股票市场的萎靡不振和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在国债期货市场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大量集中。
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
就在市场预期良好的状态下,“327”事件发生了。
327国债是指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因此又称作“923国债”,95年6月到期兑换。
92---94年中国面临高通涨压力,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不断调高,国家为了保证国债的顺利发行,对已经发行的国债实行保值贴补。
保值贴补率由财政部根据通涨指数每月公布,因此,对通涨率及保值贴补率的不同预期,成了327国债期货品种的主要多空分歧。
上海交易所最终确定万国证券占有违规的主要责任,并判定327国债在最后一个交易日所有的交易无效,各个会员之间协议平仓。
这就是327国债期货事件的最终结果。
我国的国债期货就这样在为期两年多的发展中戛然而止,从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些经验教训,深刻反思政策与制度的缺陷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必须要有适合其发展的优良环境,也就是说要存在一个成熟的市场去匹配,但是我国的现货市场不够完善,就为国债期货埋下了深深的隐患,这样就使得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风险。
3.27国债期货事件
这个事件我的记忆很清楚,有时候常常会想起搏杀的惨烈情形,庆幸自己当时做多,限于自己所处的布衣卑位,不可能全面了解情况,所以一直关注有关的报道,新浪上也有简要介绍,我这里有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如果有心人读完后,能对自己的投资有清醒的风险意识,那就不枉文章作者的苦心.顺便在此对作者表示敬意!聊一聊1995年“327”国债期货那场大撕杀。
时间慢慢愈合了伤口,从最初的愤懑、长吁短叹到如今的心如止水,1995年2月23日已没有当时凭吊的意味而纯粹变成了一个历史日期。
一、国债期货原理1、期货品种与现券品种国债期货交易与现货(券)交易相对应,将财政部发行的流通中现券按照每三个月为1个期货品种,进行与现券相对应的期货交易。
例如,财政部92年6月年利率9.50%发行的3年期国债(现券代号“923”)的到期日是1995年6月30日,到期兑付128.50元。
现券市场上交易价格以该券截止到交易日内含的累加利息为价值中枢波动,例如,1995年1月1日,按照单利计算(简化计算)该券内含价值为123.75元。
随着持券时间推移,现券价格水涨船高,直到现券到期日那天,现券市场价格完全等于该券到期财政部兑付值128.50元。
在3年漫长的持券及现券交易过程中,国债期货按照每3个月为一个交割期,例如约定923券在1994年12月交割现券的,该期货代号“325”;约定1995年3月交割现券的,该期货代号“327”;约定1995年6月交割现券的,期货代号“327”。
“327”品种特殊,期货交割日就是现券到期日。
2、期货与现券之间套期保值原理在期货交易中,理论上是套期保值交易,交易双方不会在期货到期日那天真的去交割,而是在到期日通过反向交易平仓了事,免去交割麻烦。
套期保值举例:今天,1995年1月1日,“923”现券价格是123元,“326”期货(1995年3月到期)价格居然是128元,大大超过合理的持券利息;于是,我今天在现券市场按照123元买入“923”券,在期货市场按128元价格卖出“326”期货,现、期之间买卖价差5元;在空头价差套利压力下,“326”价格如果下跌,我在期货市场上空头平仓获利;“326”价格如果上涨,空头持券到期货到期日,按照当初卖出“326”的价格128元交割给多头,空头套期保值交割后,3个月内得到价差5元。
3-27国债事件
1995年2月23日的“327”国债券期货事件无疑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于股指期货到2010年才正式推出,而新的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到2012年才推出。
根据现有的资料去分析1995年的事件,1995年中经开的特殊背景,和中经开在市场上疯狂做多的行为来看,中经开很有可能参与内幕交易,在市场并不确定是否增加贴息率的时候,已经得到内幕消息,确定财政部一定会加息。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这桩内幕交易即使不是最大的一桩内幕交易案,也是影响最恶劣的内幕交易之一。
根据1995年上交所规定,个人持仓不得超过3万口,机构不得超过5万口,最多只允许开40万口,不论是万国证券,还是中经开,辽国发,都大大超出上证交易所的持仓额。
但是最终处理该事件的时候,只严肃处理了管金生和万国证券。
而同样违规的中经开,则成为此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
对于管金生最后八分钟的砸盘,一些人认为是胆大妄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管金生也可能是受到中经开,辽国发的影响,看到他们都违规拉盘,直逼着万国破产,万国同样也可以违规砸盘,保护万国免于破产。
对于尉文渊取消最后的8分钟,其目的还是为了保护万国证券,因为即使万国证券按砸盘价格当天盈利了,但万国既无真实持仓,又无法应对接下来的多头的攻势。
1995年的国债期货市场是有很多漏洞,使得这些本来违规的交易得以在1995年2月23日进行。
应当注意的是:中经开作为财政部的担负财政资金周转任务的直属机构,中经开在人事、资金、经营运作方面都与财政部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经开的董事长曾任财政部副部长,总经理则是财政部综合司司长。
1995年2月23日之前,财政部刚将国债期货监管权力移交证监会。
1992(3)国债总额240亿如果按增加补贴来算要增加13.152亿的财政支出。
中经开是市场中做多的主要力量。
327事件后,中经开未受处罚。
管金生不愿请律师辩护,后被判重刑。
327国债输赢规模达巨大。
而95年底接任的中经开第三任总经理的韩国春(前财政部部长助理)却证实:"327给中经开的利润连1个亿都没有。
国债期货事件始末与分析课件
目 录
• 国债期货的概述 • 国债期货事件的起因 • 国债期货事件的过程 • 国债期货事件的分析 • 国债期货事件的教训和对策 • 国债期货事件的相关案例和资料
01
国债期货的概述
国债期货的定义
01
国债期货是一种金融衍生品,以 国债为标的物,通过标准化合约 在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
对未来市场的展望和预测
市场波动性可能增加
监管政策可能调整
随着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 未来市场波动性可能进一步加大。
为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监管机构可能 会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和 规范。
投资者行为可能变化
经过国债期货事件,投资者对风险的认识 将更加深刻,投资行为可能更加理性。
技术进步可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 战
机。
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市场监管机构需加强对金融衍 生品的监管,防止过度投机和 恶意做空导致的市场动荡。
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在事件发生时,相关方应尽快 披露信息,减少市场恐慌和不 确定性。
投资者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 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
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交易。
防范类似事件的对策和建议
02
它为投资者提供了规避利率风险 和套期保值的有效工具,是国债 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债期货的特点
国债期货具有高杠杆、高流动性的特 点,投资者可以通过少量资金控制大 量国债。
国债期货的价格变动与国债市场的利 率变动密切相关,因此投资者可以通 过买卖国债期货来获取盈利或规避风 险。
国债期货的发展历程
有限。
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当时的市场参与者普遍缺乏风险意 识,过度投机现象严重,导致国债 期货价格波动剧烈。
中国期货历史上几件重大事件
你知道中国期货历史上的这几件重大事件么?(上)上周末,国务院原则上同意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
再一次将期货推到投资者的眼前。
回顾中国期货的发展史。
风雨迭起,那往日的一幕幕再次浮现眼前。
你知道中国期货历史上的这几件重大事件么?期货历史故事(一):327国债期货事件1995年5月18日,一纸《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将金融期货在中国的继续试点之门紧紧关上,而这距离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出这一期货交易品种仅仅过去了不到两年半时间。
“坦白地说,当时全国上下对于国债期货的交易确实一知半解,所以才导致了恶性事件的爆发,后果就是交易被暂停,而这一停就是十多年。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阚治东坦言。
阚治东,申银万国证券前身——申银证券——总经理,“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亲历者,对于已经过去13年的那场曾经震惊中外资本市场的“金融地震”,仍然无法平静。
或许,在先后体会了躁动、疯狂、恐慌,以及幸运之后,目前在阚治东心里,一直残留、并在不断滋生蔓延的更多的就是遗憾,遗憾彼时监管层的监管方式,遗憾金融期货在中国的多桀命运。
初衷:推动国债发行《21世纪》:我们知道国债期货在中国正式上市是在1992年,那么为什么当时管理层会首先选择这一交易品种?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阚治东:现在很多人都知道“327国债期货事件”,而不知道早期国债发行的情况。
实际上,在我看来,当年高层选择国债期货成为第一个金融期货试点品种,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国债的发行,而不是因为当时投资品种太少,不是为了便利投资者投资。
要知道早年的国债是发行不出去的,国债都是要当政治任务来摊派的,国家每次也要成立国债推销办公室。
每个干部按照行政级别,每个月均要求拿出工资的一定比例来购买国债,各省市概莫能外。
而每年国债的发行量也从区区几十亿到一百多亿不等。
国债期货开出来之后,由于投资者能把预期的收益都能提前收回,比如国债本来是3年期的,但是由于通过国债期货交易“变不能流通为能流通”,随时能收回预期收益,所以大家都愿意(参与),这就改变了国债发行不力的尴尬局面。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风险控制的紧急通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风险
控制的紧急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布日期】1995.02.26
•【文号】证监发字[1995]23号
•【施行日期】1995.02.2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金融债券,期货,国债
正文
*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废止部分证券期货规章的通知(第四批)》(发布日期:2003年11月20日实施日期:2003年11月20日)废止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风险控制的
紧急通知
(1995年2月26日证监发字[1995]23
号)
各国债期货交易场所: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期货交易出现异常情况,为防止事态的急剧恶化,上海证券交易所将采取“一停二清三规范”的措施。
为防止采取以上措施后大量投机资金涌入其他国债期货交易场所,对其他场所的国债期货交易产生巨大冲击,各国债期货交易场所务必立即采取以下对策:1、把国债期货交易保证金比率逐步提高到10%;2、降低国债期货涨跌停板幅度;3、减少国债期货最大持仓限额;4、密切注视持仓大户的交易情况;5、严格执行每日结算制度、强制平仓制度;
6、严惩违规操纵市场价格者。
各国债期货交易场所要及早采取措施,严格控制风险,防患于未然,坚决防止恶性事态的发生,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中国证监会汇报。
国债期货的前世今生
2013年第36期封面文章Cover ·Story国债期货重出江湖,这意味着一个尘封了18年的金融期货品种终于重获新生。
市场普遍预期,此举对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发展债券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当市场在热议国债期货将给市场带来多大的影响的同时,记忆也穿过了时光的河流,峥嵘岁月的哪些人、哪些事难免重提。
曾经声名显赫的中经开已不复存在,管金生垂垂老矣,尉文渊、阚治东等转投PE……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国债期货始于美国国债期货始于美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增长后进入了滞胀期,同时“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刚刚瓦解,庞大的国债现货市场和频繁变动的利率使得对冲利率风险的需求大增。
于是,国债期货应运而生。
1975年,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简称CME )率先推出了90天美国短期国库券期货,这就是国债期货的雏形。
此后,增加了1年期短期国库券期货合约、30年长期国债期货合约和10年、5年期中期国债期货合约等。
2001年后,美国10年期国债期货品种成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简称CBOT )成交量最大的品种,也是全球利率期货市场最活跃的交易品种之一。
目前,国债期货已发展为国际上很成熟、简单,并且广泛使用的利率衍生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
国内国债期货曾于1995年被暂停与美国国债期货一帆风顺截然不同,我国的国债期货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剧本,它诞生于1992年,是我国金融期货的拓荒牛,然而,命运多桀,仅仅两年半时间便如流星般消逝了。
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推出了包含12个品种的标准化国债期货合约。
当时获得国债期货交易资格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只有20家,个人投资者因此而被拒之门外,国债期货也交投冷淡。
1993年10月,上交所重新设计了合约条款,大幅降低合约面值,并允许个人投资者交易。
此后,大量投机客涌入国债期货市场,成交额明显上升。
至1994年末,上交所的全年国债期货交易总额达到1.9万亿元,而当时全国发放的可上市流通的国债现券在1000亿左右。
中国股市大事记之1995
中国股市大事记之1995
1995 年
(1) 1995 年 1 月 23 日起,深交所采用成份股指数。
1994 年 7 月20 日是基准日,基准日指
数为 1 000 点。
(2) 1995 年 2 月 23 日,发生国债期货3·27 事件。
以万国证券为代表的空头和以中经开为代表的多头在国债期货市场对赌存款贴补率,万国证券赌输违规砸盘,其老总管金生因此坐牢。
(3) 1995 年 3 月底,周道炯接替刘鸿儒任证监会主席。
(4) 1995 年 5 月 18 日,国债期货非理性上涨,市场被关闭。
受此影响,上证指数三天内从 582 点上涨到 926 点,然后很快跌回,重归熊途。
熊市延续到 1996 年,这段时间沪市好过深市,深市于 1996 年年初创下新低——成份指数 940 点。
(5) 1995 年8 月21 日,长虹转配股悄然上市,上交所受到谴责。
(6) 1995 年的 8 月开始,四川长虹走强,带动业绩好的股票上涨;同时,深圳的苏常柴和深发展受到追捧。
上海概念和浦东概念退居二线。
本文摘自鲁晨光《沪吉柯德和深桑丘:戏说中国股市二十多年》。
“319”事件(转)
“319”事件(转)国债期货系列:“319”事件 “319”事件是继“327”事件以后我国期货交易市场发⽣的⼜⼀起恶性违规事件。
这⼀事件发⽣的原因和操作⼿法与“327”事件颇为相似。
1995年5⽉11⽇,上海国债期货交易市场“319”品种以涨停板价格183.88元⾼开,当⽇收市前亏损严重的空⽅主⼒采⽤透⽀交易及超仓等违规⼿段⼤量抛空,造成当⽇交易⾏情⼤幅震荡。
“319”合约当⽇成交量创下173万⼿的天量,持仓量达到57万⼿。
由于市场风险骤增及空⽅主⼒的严重违规⾏为,上交所于5⽉12⽇暂停开设新仓,并按50%的⽐例对会员单位采取强⾏平仓的措施,当⽇会员累计平仓46万⼿,占11⽇持仓总量的50%以上。
5⽉15⽇,上交所恢复国债期货交易,并宣布对五家违规会员予以停⽌国债期货交易并罚款等严厉处罚。
5⽉17⽇下午,“319”事件发⽣后⼀个星期,中国证监会宣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
我国的国债期货交易在历时404个交易⽇后,以失败⽽告终。
国债期货系列:“327”事件 ——⼀段不可不知的历史 ⾃1994年10⽉开始,中国⼈民银⾏提⾼3年期以上储蓄存款利率和恢复保值贴补,国债券也同样享受保值贴补和贴息。
由于保值贴补率每⽉公布⼀次,具有较⼤的不确定性,从⽽为国债期货的炒作提供了丰富的想像空间。
⼤量的资⾦开始流⼊国债市场,国债期货⾏情⽇渐⽕爆,成交量不断放⼤,市场持仓量持续增加,但多空双⽅对峙的焦点,始终是对“327”国债期货品种到期价格的预测。
“327”国债期货合约对应的国债现券是1992年发⾏的3年期国债。
该券票⾯利率为9.5%,期限3年,到期⼀次还本付息。
如果没有保值贴补和贴息因素,那么该券的到期价格应该为100元⾯值与3年累计利息28.50元之和,共计128.50元。
但由于实⾏保值贴补和贴息后,到期价格将受到上述两因素的影响。
⽽在财政部1995年2⽉26⽇发布公告明确规定保值贴补的具体执⾏办法之前,市场上对此并未达成过共识,多空双⽅在148元附近⼤规模建仓,“327”品种的持仓量不但急剧扩⼤,⽽且⼤部分集中在少数⼏个机构⼿中,市场风险⼀触即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5国债期货市场“3.27”风波
1993年开始的国债期货交易风波,主要是指的3.27风波国债进入期货市场的始作俑者是上海证券交易所。
在当时来说,股票市场是非常冷清的,绝大多数地方都还没有开设证券交易,交易的保证金也要求很高,一般至少5万元,多那个时候的人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值。
而有钱的人还都沉在商品市场,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是绝对害怕的,所以要改变冷清的状态,创新品种就是活跃市场的最好办法。
1992年底,12个品种的国债标准期货合约被隆重推出,1993年上市交易。
随后,北京商品交易所和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等十几家交易所也相继推出了国债期货。
国债期货如雨后春笋一下遍布主要的期货交易中心。
当时国债期货走向火爆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1994年初,一些券商钻实际利率比国债利率高的空子,违规超计划卖出非实物国债,以套用社会资金牟利。
当国务院宣布查处这类券商时,他们为了补足计划外卖出的这部分非实物券,纷纷买入流散在社会上的实物券,使国债现货市场人为制造出供小于求的局面。
二是为了配合新国债发行,财政部根据当时物价水平较高的客观情况,对1992年3年期和5 年期利率比较低的券种实行保值补贴。
一时间,国库券炙手可热。
当时,国债期货开户保证金只要1 万元,每手保证金只要500元,浮盈还可以再开新仓;一些散户满仓带透支,一路死多头,由几万元翻到几十万元,再由几十万元翻到几百万元,那狂热绝不亚于一场豪赌,赌成了就是“王”,赌输了那就另当别论了。
随着国债期货虚盘毫无节制的扩大,市场在进入1994年下半年以后,已逐渐沦为超级主力机构堆砌巨资互相抗衡以图投机暴利的赌场。
1995年初,市场盛传“财政部将对…3.27'国债加息”的消息。
从2月初起,当时赫赫有名的上海万国证券公司和辽宁国发股份有限公司因对保值贴补率和贴息的错误预估,联手对“3.27"品种在148元左右的交易部位大量抛空,企图操纵市场。
2月23日,辽国发及其操纵的几家公司通过无锡国泰期货经纪公司大笔抛空无效,又提前得知“贴息”的确切消息后,率先空翻多。
这一行为再加上原本就做多的各种机构的推波助澜,导致期价自148.50飙升,最高至151.98。
后知后觉的万国证券当即处于全面被套牢状态,且由于持仓过大,一旦平仓会引发价格更加飞涨,其亏损将达几十亿元,足以使整个公司烟消云灭。
为扭转局面,其主要负责人授意恶意透支,超限量砸盘,造成收市前8分钟,700万手(需保证金14亿元)巨单将价格暴挫至147.50。
不少多头也于瞬间由“巨额浮盈”转眼变成“亏损爆仓”,市场一片混乱。
“3.27”事件从此震惊中外。
当晚,上海证交所即发布公告,以某会员蓄意违规为由,决定尾市8分钟所有成交无效。
紧接着证监会和财政部就发布《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其后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风险控制的紧急通知》、《关于落实国债期货交易保证金规定的紧急通知》、《关于要求各国债期货交易场所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通知。
然而,这一系列通知虽然都具有震慑力的权威性,但并不能在短
期内改变上海证交所的风险控制机制。
而且因为对万国违规的查处进展缓慢,令个别投机商暗藏侥幸之心,所以违规操作层出不穷。
终于,在1995年5月,当“3.19"国库券借保值贴补率的上升连封停板,当“辽国发”及其联手机构仍然违规打压时,管理层忍无可忍了。
5月18日证监会《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的发布,宣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金融期货从此被勒令关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