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历史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
[解题突破] 步骤一:整理设问,厘清目标与途径。
目标 限制性条件
途径
评述 帕特里克·奥布莱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
恩的观点
学知识
步骤二:套用模板分析材料,得出材料观点是什么。
划分材料层次
概括关键信息
由①得出
欧洲的工业化
由②得出
步骤四:联系所学知识,根据要求对该主题进行阐释说 明。
要求
阐释说明
主题立意明 任选一个步骤二中提炼的主题
确
关键词选择 关键词要对应准确,补充的关键词要
准确
符合本主题
文字说明逻 注意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
辑清晰
史论结合
要运用相关史实,并注意历史概念、 历史名词等的准确表述
[答案] 以法治文明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与借鉴为例。
(3)仁和礼二者在孔子那里是一对范畴,仁和礼共同构成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4)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中庸。认为孔子思想是一 个复杂的整体,但被中庸所制驭着。
(5)认为孔子思想的模糊性与庞杂性,很难用单一的核心 来概括。
2 学术界对董仲舒的不同评价 (1)观点 1:董仲舒的一生是治经著述、改造儒学、实践 儒学的一生。董仲舒的理论和实践活动,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因而巩固和加强了以刘氏皇帝为核 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 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 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都具有不容忽 视的重大意义。据此即可论定,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 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有建树
的成果,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法国 1875 年宪法汲取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含答案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1)“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1)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2)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3.新文化运动前期: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1)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2)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深化理解 近代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专题二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旗帜深化理解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比较考向1时空逻辑:鸦片战争前后新思想的萌发(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二,29)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答案 B解析“西学中源”缺乏事实依据,但并非毫无价值,故A项错误;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D项错误.考向2主干知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2017·德阳二模,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答案 B解析“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反映了中体思想,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范畴,故A项错误;李鸿章强调中体,目的是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故B项正确;仍强调中体,说明并没有打破“华夷之辨”的偏见,故C 项错误;中体思想不是科学依据,故D项错误.考向3论从史出: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改革方案(2017·大连二模,29)梁启超认为: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资本若不收归国有,只以土地收归国有,其结果必南辕北辙.这说明梁启超() A.强调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B.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C.其主张与“平均地权”有一致性D.明确反对进行社会革命答案 B解析从材料中“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可知梁启超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考向4新史观:从文明史观视角认识康有为的思想(2017·濮阳三模,29)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热衷于“大誓群臣”,为此一再拟疏上奏,却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维新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B.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C.康有为反对改革集权体制D.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答案 D解析材料未体现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故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集权体制,故C项错误.考向5主流意识:民主平等的教育近代化(2018·湖南十校高三联考,29)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应把培养“人上人”的目标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并说“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识,所以新教育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即‘民主’)主义”,可见,陶行知提倡的新教育的实质是()A.以民主平等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B.发展公平公正的国民教育C.要求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D.要重视教育科学的实用性答案 A解析“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说明陶行知提倡教育的平等,“新教育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即‘民主’)主义”说明陶行知提倡教育的民主,由此可知陶行知提倡新教育的实质是以民主平等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故A项正确;B项未体现陶行知教育的民主性,故B 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教育科学的内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考向6学术前沿: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2017·湖南十三校二模,29)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A.片面地夸大了人性之美B.批判指陈传统文化之弊C.全面颠覆国人道德观念D.全盘肯定西洋人文主义答案 B解析材料作者认为“‘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显然所指的并不是新文化运动对人性之美的片面夸大,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面颠覆国人道德观念,这属于程度失当,故C项错误;“全盘肯定西洋人文主义”,这虽然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但题干材料中并没有相关的提及,故D项错误.考向7唯物史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2018·保定一模,31)毛泽东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末(么),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这反映出()A.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科学探索B.表明当时国内“左”倾错误已经泛滥C.中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质疑D.中苏关系处于矛盾僵化状态答案 A解析题目中毛泽东的话强调的是:对于苏联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要结合本国国情,是正确的思想,故A项正确;“左”倾是一种错误的忽视国情的思潮,故B项错误;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非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质疑,只是建设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故C项错误;毛泽东的这段话发表时期并非是在中苏关系恶化时期,故D项错误.。
【新】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三 文化成长历程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
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____[时空坐标__单元概览]____考点1|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应学生用书第198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上: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早期儒学的形成1.道家(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1)代表:韩非子。
(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1)代表:墨子。
(2)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
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26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
第26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点1|璀璨明珠——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四大发明二、数学、天文和历法1.数学(1)《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2)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为算盘。
2.天文(1)天文观测:留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编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3)仪器制作:创制了如浑仪、简仪等天文仪器。
3.历法(1)夏朝时有了《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
三、农学和医学1.农学著作: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2.医学著作2017年高考“最后三十天”专题透析(1)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3)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教材补遗]__李约瑟[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Array史料一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史料二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1266年,郭守敬被张文谦推荐给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
1277年,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
1281年,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
1582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
史料三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
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
【新】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三 文化成长历程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
第26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
这一记载(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D[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火药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葛洪《抱朴子》,并不能说明此时的火药已经发明,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制造火药是源于炼丹,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经验的总结,并未上升为制造火药的技术,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宋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制造火药的书面认知,故D项正确。
]2.(2017·贵阳高三适应性考试)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探究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B[“科研应该适可而止”观点本身有误,故A项错误;根据“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可知,古代数学并不追求对理论的探索,故B 项正确;《九章算术》的主要方向就是应用,故C项错误;根据“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可知,古代的数学强调与生活接近,故D项错误。
]3.元朝时期,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除了官修的农书之外,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达十七种之多。
这表明( )A.农业科技发展迅速B.重农抑商政策得以加强C.私人修书蔚然成风D.农业生产得到高度重视D[根据材料“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突出总结性,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抑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除了官修的农书之外,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达十七种之多”,私人修书外,尚有官修农书,故C项错误;材料“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除了官修……私人撰写……”表明官方和民间均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教育思想
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 有教无类 、因 材施教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观
存疑鬼神,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 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文化成就 编纂“六经”,其言行载于《 论语 》一书
答案
影响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被 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2.特点 流派众多,著书立说,提出不同治国济世主张;各派别互相诘 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 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评价(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 运动,促进了 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 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 传统文化 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_道__家__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 思想的变革精 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 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史料二 ②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 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 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③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 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 的一种品德。……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④官无常贵, 民无终贱”,⑤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 费”。墨家还竭力⑥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单元高效整合解析版
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纵向梳理]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1.(2018·江苏四市一模)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这反映出董仲舒( ) 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A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没有涉及道家、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将“德治”思想提升到天意的高度,故D项错误。
]二、儒家思想特点及现代价值1.特点(1)注重道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等。
(2)注重血亲人伦: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3)注重民本思想: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注重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等。
(5)注重现实社会:关注现实政治、伦理生活、具有理性精神。
(6)注重群体意识:重视并积极维护群体秩序与和谐,个人服从群体。
(7)注重开放意识:外儒内法、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具有很强适应性。
2.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对点训练]2.(2016·海南高考)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
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岳麓版第23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春秋时期的孔子与老子(1)孔子①历史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主要思想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①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思想主张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是道家学派但不是道教的创立者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立者。
道教是东汉时期创立的,道教理论来源于道家思想。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国展开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①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②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b.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c.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孔子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子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②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江苏专版教案:模块三 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解析 精品
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24讲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轻巧识记——1.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2.“百家争鸣”儒学成为正统,1.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
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C.活字印刷广泛采用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解析:选A由题目中表格信息儒家“支派”占有103,作品“篇数”是3 123,明显高于其他各派别,这说明汉代儒学地位明显提高,故选A项。
2.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A.教育思想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解析:选C孔子的“仁”“为政以德”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C项正确。
3.“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
”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其代表的是法家思想,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厉行赏罚,故B项正确;A项是儒家思想;C项是道家思想;D项是墨家思想。
4.《列子·黄帝》记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
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
……黄帝既寤,悟然自得。
”材料中黄帝所悟出的治国之道是()A.无为而治B.以德治民C.非攻尚贤D.以法治国解析:选A由材料中“……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4讲“百家争
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A[据材料“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认为诸子百家同根同源,故A项正确;材料“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并不能反映儒学与百家思想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并没有反映出百家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故C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先秦学术思想发展”不能代表古代所有时期的学术状况,故D项错误。
] 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
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D[“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中的“朋友有信”无法体现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集权已成趋势,但先秦儒学并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统治者用法家思想加强了集权,故B项错误;“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可见先秦的儒学没有构建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故C项错误;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再到汉代的“三纲”均把君臣父子关系作为必然的关系,即家庭国家关系结合在一起,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解析版
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考点1|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①核心思想:“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2.孔子的思想(1)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
(2)思想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④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2)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
(3)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思想家,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
2.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①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
②荀子:重民,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主张“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2)道家:庄子。
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主义。
认为对待人生和社会,只需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
(3)墨家: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节用”、“薄葬”,反对浪费。
(4)法家:韩非子。
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
3.影响(1)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史料一①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教育资料精选】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
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_____[时空坐标__单元概览]____
考点1|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对应学生用书第198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上: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早期儒学的形成
1.道家。
【教育资料精选】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
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淄博高三诊断)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
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
道举的设立旨在(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B[道举考试客观上有利于道家思想的传播,会影响到儒家思想,但这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说明为了证明唐朝统治的合理性,而推崇道学,故B项正确;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是科举制度的作用,与考察科目的变动无关,故C项错误;道举客观上有利于推动道学的传播,有益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但这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2.(2017·张家口高三模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受学于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意在( )A.追求以仁为核心的主体自由B.发扬“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C.弘扬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D.重新构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体系A[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的目的在于追求一种精神上以仁为核心的自由与享受,故A项正确;“孔颜之乐”是一种精神追求而不是治学精神,故B项错误;“孔颜之乐”是对儒家思想精神的弘扬,而不是理学,故C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宽泛,排除。
]3.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
理学的“反动”指( )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B[“汉唐儒学”也有强调三纲五常的内容,故A项错误;宋代以前儒学服务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则将伦理说成世界的本原,儒学成为人生哲学,把儒学的伦理道德根植于人的内心之中,从而达到维护封建专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谶纬神学”主要体现在西汉以后,所维护的是“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儒学自从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后,就有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的作用,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5讲宋明理学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点1| 哲思明理——宋明理学[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背景1.政治条件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为巩固政治局势,需要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2.物质条件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
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思想条件同时,抨击佛道,三教合一的局面。
北宋儒学家既复兴儒学儒学、佛教、道教现了出,魏晋南北朝以来来解释儒家义理。
佛道思想合了又融二、思想主张三、评价 1.积极(1)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2)具有和谐意识。
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
(3)具有忧患意识。
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4)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立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1)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其所宣扬的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锁。
(3)“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4)等级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等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史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 人民版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人民版专题导航本专题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及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进步,领先世界。
尤其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艺术种类繁多,名家辈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到中国书法、篆刻、绘画、雕塑,艺术门类齐全。
这些艺术门类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借鉴融合吸收,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在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命活力。
中国古代文学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中国文学体裁丰富,佳作迭现。
上古的神话、先秦诗歌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相继,又一脉相承,各领风骚数百年,构成中国文学的壮丽画卷,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课标要求1.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4.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6. 概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7. 概述汉字、绘画、京剧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8.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
这一记载( )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D[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火药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葛洪《抱朴子》,并不能说明此时的火药已经发明,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制造火药是源于炼丹,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经验的总结,并未上升为制造火药的技术,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宋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制造火药的书面认知,故D项正确。
]2.(2017·贵阳高三适应性考试)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探究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B[“科研应该适可而止”观点本身有误,故A项错误;根据“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可知,古代数学并不追求对理论的探索,故B项正确;《九章算术》的主要方向就是应用,故C项错误;根据“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可知,古代的数学强调与生活接近,故D项错误。
]3.元朝时期,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除了官修的农书之外,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达十七种之多。
这表明( )A.农业科技发展迅速B.重农抑商政策得以加强C.私人修书蔚然成风D.农业生产得到高度重视D[根据材料“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突出总结性,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抑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除了官修的农书之外,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达十七种之多”,私人修书外,尚有官修农书,故C项错误;材料“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除了官修……私人撰写……”表明官方和民间均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4.(2017·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以下图表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
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C.体系完整D.注重实验B[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从它涉及的领域可知门类齐全,没有体现出技术先进的特点,故A 项错误;从材料中申遗科技类涉及纺织、制纸、印刷、珠算、针灸等门类,都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可知反映的是古代科技特点实用性强,故B项正确;材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门类众多,不能体现出某一领域科技体系完整的特点,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不具有注重实验的特点,故D项错误。
] 5.(2017·潍坊高三模拟)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
”这说明当时(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B[明朝末年的1644年的欧洲已经诞生了近代科技,而我们中国仍然属于古典科技,故A项错误;明朝末年一些欧洲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的同时把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等知识传入中国,出现了一个西学东渐的局面,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出现的是西学东渐而不是东学西传,故C项错误;当时传入中国的是自然科学知识而不是西方进步思想,故D项错误。
]6.(2017·山西高三质检)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
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
这说明西周(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C[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独立性,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而是文化的传播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体现了共同文化的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文化交流的问题,故D项错误。
]7.(2017·佛山高三质检)周代的采诗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歌谣。
《诗经》是周王朝约五百年间社会面貌的形象反映,被称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其中《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
这表明( )A.周朝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B.诗歌能够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C.平民对政治有一定发言权D.《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C[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故A项错误;诗歌是文学作品,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社会风貌,但并不能说其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可以看出,当时平民对政治有一定的发言权,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故D项错误。
]8.2014年,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诞生了史上第一个赋社彭城赋社,专门从事辞赋的整理、创作、研究,重点开发“汉代五绝”之一的汉赋资源。
下列关于汉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B.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B[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的是《诗经》而不是汉赋,故A项错误;汉赋词藻华丽表现了汉代气势恢弘的时代特征,故B项正确;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指的是宋词的兴盛,故C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如屈原、李白等,故D项错误。
]9.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说明元代杂剧(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D[材料没有评论元杂剧的艺术特色,故A项错误;材料多谈杂剧的内容及来源,没有谈到其创作者,故B 项错误;材料说明了内容取自生活,但无法说明古代诗书的平民化,故C项错误;“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可见其内容大多源于生活,故D项正确。
]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唐宋概括论》中说道:“唐代以后以舞乐为主,舞的动作不过是附属品,乐律亦重形式,少有模仿动作的意思。
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唐代的音乐下降。
”据此可知( )A.唐代音乐形式比宋代的更受欢迎B.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C.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D.宋代音乐多模仿唐代C[材料中并没有对唐代音乐形式和宋代的音乐形式受欢迎程度的比较,只是比较了两个朝代音乐形式的不同,故A项错误;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太绝对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唐代的音乐下降”得出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故C 项正确;据材料“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唐代的音乐下降”可知,宋代音乐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而不是多模仿唐代,故D项错误。
]11.(2017·邯郸高三模拟)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
这一变化折射出(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A[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人价值追求”,故B项错误;书籍内容的变化与刻印技术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主流文化仍是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12.下面是在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中出现的四件藏品,其中一定是赝品的是( )A.有甲骨文铭饰的商代青铜器B.带有阿拉伯文图案的明代青花瓷C.怀素书写的行书对联一副D.有宋徽宗题跋的王冕《墨梅图》D[甲骨文和青铜器在商代都已出现,A项正确;明代瓷器大量出口,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B项正确;怀素是草书大家,但也可能书写行书,C项正确;王冕是元代画家,其作品宋徽宗不可能看到,D项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的演进。
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材料二19世纪末,教会学校组织学生演剧,让中国学生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不仅有助于扭转、打破国人的传统偏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所演之剧,不再是中国旧式的戏本,演剧的方式,也完全不是中国传统旧戏唱念做打的做派,而是直接用外语原文演出外国经典戏剧作品,演剧方式也是严格依照西洋戏剧的样式和要求进行,使其成为当时国人眼中的新潮、时髦之举。
进入20世纪之后,伴随着清末“戏曲改良”运动,学生演剧逐渐跃出校园走向社会。
受该运动的影响,学生所演的自创剧目的题材也基本上取材于社会时事,主题则和“时装新戏”一样主要来自维新派的社会、政治改良思想。
——摘编自范方俊《清末学生新潮演剧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戏剧的发展趋势,并分别指出其依据。
(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戏剧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分)(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戏剧与社会的关系。
(6分)【解析】第(1)问,可以根据材料一“戏曲之代表”“表演区”“观众区”“说明”四列来发现发展趋势,寻找依据。
如第一列“戏曲之代表”发展趋势:戏曲日益完善、种类逐渐增多;依据:宋元明清戏曲的相关元素日益完备,多种地方性剧种出现。
第二列“表演区”,趋势:舞台更加完善;依据:舞台区域功能分化更加明显,有舞亭、乐亭、后台、伴奏曲等。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组织学生演剧”得出演员不再专业化;根据材料二“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扭转、打破国人的传统偏见”得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戏曲的偏见,提高了其社会地位;根据材料二“题材也基本上取材于社会时事”得出取材贴近社会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