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导学案(第一课时)
《愚公移山》导学案1
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愚公移山》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义。
2、揣摩人物心理,根据不同人物语气朗读课文。
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寓意。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难点:. 领悟寓言故事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
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通过当堂合作,探究交流及展示,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一、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国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副同名的巨幅油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人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预习导学:(一)检查预习,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展示。
1、给划线的字注音:曾()始龀()穷匮()厝()万仞()亡以应()荷担者()箕畚()()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①始一反焉()②毕力平险()③杂然相许()④河阳之北()⑤⑥(二)自主学习,把握文意(朗读课文,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对话语气。
):1、齐读、分组分角色读。
教师提示句子停顿、人物的语气。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愚公移山》学案第一课时
(苏教版九年级下)《愚公移山》学案设计年级:初三学科:语文主备人:刘振华课时:第一课时时间: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
学习过程1、简介作品《列子》3、给加点字注音太行.山惩.万仞.阻塞.箕畚..孀.妻始龀.穷匮.荷.担朔.东4、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聚室.而谋杂然相许.损.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叩.石垦壤寒暑易.节固不可彻.虽.我之死帝感.其诚5、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翻译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甚矣,汝之不惠③河曲智叟亡以应④一厝朔东,一厝雍南⑤无陇断焉6、古今异义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古义今义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今义③何苦.而不平古义今义7、一词多义①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②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③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笑而止之曰④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8、指出词类活用现象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吾与汝毕力平险.10、重点句子翻译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1、指出特殊句式的类型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且焉置土石③如太行、王屋何④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析疑解难对照注释,朗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地方,学生相互质疑,释疑。
达标检测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汝心之固固:顽固B、惧其不已也已:已经C、寒暑易节易:交换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皆以美于徐公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4、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毕.力平险录毕.,走送之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争高直指.C、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5、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将军身被坚执锐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然相许许: 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C、寒暑易节易: 交换D、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7、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读,读出故事内容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三、读出故事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精卫填海”导入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无穷匮也(kui)雍南(yon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1、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平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古义:将近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
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今义:心理)(四)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1、冀州之南(助词,的)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五)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平(连词,表承接)(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1、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焉: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杂然:杂然相许(纷纷)且焉置土石(哪里)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固:汝心之固(顽固)且:年且九十(将近)吾义固不杀人(本来)且焉置土石(况且)(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三、读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2、听范读录音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5、全班齐读6、全班背诵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其作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愚公移山 导学案
会宁县郭城驿初级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试用)一、课前预习案(小组评价)跟我来预习:1、朗读课文。
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1)注音:万仞( ) 冀南( ) 魁父( ) 荷担( ) 遗孀(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亡以应( ) 一厝( ) 雍南( ) 箕畚( )(2)用斜竖线标出朗读停顿: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积累文学常识:《》,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
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代表人,郑国人,主张清静无为。
《愚公移山》的体裁是。
这种体裁的特点是。
3、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
它可以让我们在翻译文言文句子中积累文言词语、感受古代汉语习惯,更重要的是准确理解原作内容。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文言文翻译技巧,请认真阅读,尝试独立译文,尽可能准确,完成后微小组互相批阅。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
例句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主备课:陈新秀李一娇李世美执教:陈新秀
【教材分析】
愚公的精神应是孩子们学习的精神,通过对故事的倾听,培养幼儿做事坚持到底,有始有终的精神。
【设计理念】
通过讲故事,游戏等,让幼儿感到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并能通顺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导学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活动中能大胆地质疑,并根据经验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导学重难点】
1、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导学准备】
1、场地布置:确定活动场地,把场地划分为A区和B区
2、幼儿用书第20—21页
3、语言磁带
【导学程序】。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内涵;2. 掌握愚公移山的主要故事情节;3. 分析愚公移山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意义。
导学内容:一、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讲述了一个老人愚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终移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是我国古代智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古代,愚公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家的去路,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愚公决定动手移山,为了给子孙后代打开一条宽阔的道路。
愚公的邻居纷纷嘲笑他的愚蠢,并告诉他这个任务根本无法完成。
然而,愚公并没有被打击住,他坚信只要坚持努力,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于是,他每天辛勤劳作,用他的铁锤砸石头,拼凑石头,一点一滴地移走了山上的岩石和土壤。
岁月流转,愚公年事已高,儿孙们陆续长大。
这时,一位孚北山和南山的神仙被愚公的坚持和努力所感动,决定帮助他。
于是,在神仙的帮助下,北山和南山终于被移走了。
三、愚公移山故事的智慧和意义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能够办成一件事。
愚公一直坚信,虽然任务看似艰巨,但只要行动起来,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
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同时,愚公移山故事也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要被他人的嘲笑和否定所动摇,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
正如愚公一样,虽然别人认为他是愚蠢的,但他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成功。
此外,愚公移山故事还教会我们要善于寻求帮助和支持。
虽然愚公坚韧不拔,但正是神仙的援助,使得愚公成功地移走了山。
这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妨向他人寻求帮助,共同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
四、拓展思考1. 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可以启发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态度和行为,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和想法?2. 你认为愚公移山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和品质,我们可以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这样的品质?导学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情节,分析了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意义。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课前学习】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太行háng 冀jì州之南惩山北之塞sè荷hè担京城氏之霜shāng妻始龀chèn 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一厝cuò朔东高万仞rèn 箕畚jīběn 魁父fǔ之丘雍yōng南四、解释加点词的意思方七百里:见方。
古代称面积用语,译为方圆。
面山而居:向着,这里用作动词。
年旦九十:将。
惩山北之塞:苦于。
聚室而谋曰:家,这里指全家人。
指通豫南:直。
始龀:换牙。
无穷匮:尽,不足。
固不可彻:通,达。
寒暑易节:季节。
箕畚运于……:泛指盛土石的工具。
这里指用箕畚。
毕力平险:险阻。
这里作名词指险峻的大山。
山之一毛:草木。
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五、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解释在古汉语中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这种现象叫“古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用“惠”代“慧”,“惠”是通假字,而“慧”则叫本字。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回来。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用热水焐。
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
(五)翻译句子六、翻译下列句子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译: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2、如太行、王屋何?译:“如……何”,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3课 《愚公移山》 导学案(无答案)
请用原文(画在书上)回答以下问题: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5、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6、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7、山最终移掉了吗?
三、研读赏析,启发讨论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2、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的呢?
3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么样?
(二)概括文章寓意
四、拓展延伸,各抒己见
阅读下面一条新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95岁现代愚公自掏腰包修村道
修补村道30年,没有1分钱报酬,自己还倒贴了三万元,但(成都)新都区新民镇石庵村村民曾永先大爷却无怨无悔。
只要路面有了新的大坑,95岁的他要么亲自上阵,要么用零花钱雇人,总之会把路补好。
从1981年到现在,曾大爷一直维护着从石庵村通往军屯镇的长达3公里的村道,有人形容他是“现代愚公”。
人民的美好愿望。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成语“愚公移山”。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版)
“学展练”魅力课堂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组名姓名日期:编制:审核:编号:022【自研课导学】学习目标:晨读目标: 熟读课外,了解内容。
1、了解有关《列子》一书的知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
(重点)2、反复诵读,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魅力课导学】(课题:《愚公移山》课时:第一课时)书海拾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向导学·互动展示【练的环节】基础题1、古今异义方.七百里(古义:方圆,指面积今义:方向)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寒暑易.节(古义:交换今义:容易)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发展题1、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用原文回答)(1)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2)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4)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提高题1、对于愚公移山的想法和行为,众人和邻居有什么态度?“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众人“杂然相许”,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全家人的支持。
邻居遗男“跳往助之”,代表乡邻的支持。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
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愚公移山导学案第-课时--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第-课时)--答案————————————————————————————————作者:————————————————————————————————日期: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 2017年12月12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2课时(总第64-65课时)课题:22.愚公移山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3、体会众人对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态度。
【重难点】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导学流程】1、新课导入2、体会文中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
3、把握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一、基础感知1、新课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相关语句态度分析大部分家人愚公妻子邻人之孀妻弱子智叟操蛇之神天帝从上表可知:本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
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以及愚公的形象。
二、深入学习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导学案共3篇
《愚公移山》导学案共3篇《愚公移山》导学案1《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篇故事,是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之一。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愚公的老汉,他和他的儿子们在一座山上居住,并且他的家园被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让他和他的家人出行十分不便。
于是,他决定动手移山,他和他的家人不分昼夜地刨山挖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座高高的大山终于被移除了,他们终于可以感受到通往外界的道路。
该故事的深层含义在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愚公移山》呢?以下是一份针对该故事的导学案,希望能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这篇文学作品。
前置知识本课通过引入“愚公移山”,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传说中讲述的坚持不懈的艰苦和努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一些背景信息,包括作者、时间和地点等。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愚公移山》,并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寓意。
2. 发掘该故事中的文学细节,如形象、语言、人物塑造等。
3.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发掘故事的内涵以及体会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鼓励。
教学过程Step 1:故事导入教师通过简短的讲述来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简要描述故事梗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突出的要素和暗示的精神内涵。
Step 2:内容分析将《愚公移山》的内容分成四个阶段,让学生在分析故事情况的同时深入了解故事表现的精神。
第一阶段:描述愚公家中的情况第二阶段:愚公决定移山第三阶段:老百姓的反应第四阶段:愚公的半个世纪Step 3:语言形象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语言描述和形象描写,让学生了解这些描述的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语言和形象,理解故事情节中的深意和思想内涵。
Step 4:课外思考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愚公移山”是一篇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什么意义和作用?为什么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如此受欢迎和广泛传播?学生可以写下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反馈和加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
《愚公移山》导学案(用)1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齐读目标,明确方向)二、课前热身(认真阅读《目标检测》第107页的“相关链接”,了解作者及作品)1、认识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2、复习文体。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3、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
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
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4、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导学设计21、愚公移山
课题:21、愚公移山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读通课文,掌握文学常识、文言实词等基础知识。
2、读顺课文,了解文言文句式能正确翻译课文句子。
【学习重难点】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落实基础1、知识链接。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相传是战国前期的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八篇,其余篇章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2、读准下列字音。
学法指导:自由朗读课文,勾划生字词,注音,同桌相互检查过关。
仞.(rèn)迂(yū)曾.(céng)不能龀.(chèn)匮.(kuì)厝.(cuò)孀.( shuāng)箕畚..(jī)(běn)山北之塞.(sè)亡.以应(wú)【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学法指导:要求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与联系,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1、解释下列实词的意思。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阻,阻塞。
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运(土石)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对着。
年且九十且:将要,快要杂然相许许:赞同何苦而不平苦:愁,担心汝心之固固:固执导学设计第1课时【导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文学常识、文言实词等基础知识。
2、指导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能正确翻译课文句子。
【导学重难点】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导学过程】【导学一】初读课文,落实基础(10分钟)1、新课导入:播放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请同学们寻找歌词中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重难点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前预习案初读自测:(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1《列子》2寓言3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课堂探究案1、课文阅读指导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结合注释翻译课文补充注释的字词:面山而居:面对。
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叩石垦壤:挖。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简直。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而山不加增:增加。
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3.愚公认为山是移得了理由是什么?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4.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译读课文朗读展示小组内展示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5,小组内交流翻译成果6、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归纳积累: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小组合作学习)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文言文句式:7、研读、探究课文的内容,深入文本。
(相信你可以)研讨的问题之一:.课文为什么写“邻人”“孤儿”移山的细节?研讨的问题之二:文中的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是否矛盾?为什么?研讨的问题之三:从表面上看,智叟的“智”,愚公的“愚”表现在哪?实际上智叟不智,愚公不愚,如此命名寓意何在?研讨的问题之四: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以神话结尾的作用)研讨问题五:你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8、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愚公移山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是呢?拓展延伸:你认为今天还需要愚公精神吗?当堂检测案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这个成语故事说明了().解释加点字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河曲智叟亡以应:2、用课文原句填空。
愚公移山导学案1
15分钟
8分钟
5、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强调关键的语法及词语
6、自主检测,小组互查,以等级形式记分入档
课
后反
思
疑难问题:
2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自我预习,了解常识
2、用你喜欢的方式练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人物情感,同时感知课文大意。
3、快速疏通文意,并梳理遇到的疑难词句。
4、在组长的协调下,小组内交流遇到的疑难问题。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句写在下面。
四、交流展示
(1)学生展示讨论的成果
(2)小组间交流,解决疑难
(3)在疑难问题解决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五、课堂检测
1、加粗字注音
万仞()惩山北之塞()荷担者三夫()箕畚()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始龀()无穷匮()也雍()南
2、文言字词翻译:
⑴方七百里 ( )⑵年且九十 ( )
⑶惩山北之塞( )⑷出入之迂也( )
⑸聚室而谋( )⑹指通豫南 ( )
⑺杂然相许( )( )⑻其妻献疑曰( )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自主探索,梳理疑难
三、互助合作,交流疑难
课题:《愚公移山》(第1课时)
班级:姓名:第组第号
学
习
目
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掌握课文大意。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1)
23《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预习检测1、字音仞.()箕畚..()()孀.()龀.()匮.()荷()2、词语(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4)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5)词类活用现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
4、作者简介列子,名,又称御寇,国人,前期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二、研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后,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益处?②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③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④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愚公智叟辨论的结果是什么?2、学生朗读并试背课文,讨论以下问题(1)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2)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3)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相助才移走的,有人认为,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
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提示: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4)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延伸拓展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独学交流:
1、给下列字词注音
仞()惩山北之塞()()曾不能()荷担者()箕畚()孀妻()始龀()亡以应()一厝()雍南()穷匮()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重点词语解释
方()仞()阳()且()惩()迂()毕()平险()指()阴()曾()以君之力()损魁父之丘()始一反焉()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荷()箕畚()龀()易节()
冷水江市第二中学语文科导学案姓名:曾革辉
课题:《愚公移山》(第一课时)主备人:曾革辉时间:2012年8月28日审核签字:
学习目标:1、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2、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3、熟读并背诵课文。
一、快乐链接:
1、以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导入新课。
2、本文选自《》该书相传是时期郑国人
五、幸福达标: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愚公为什么要移去太行, Nhomakorabea屋两座山?
②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③愚公移山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可看出来?
④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4、自己翻译,不懂的地方查资料或问组长、老师
5、思考:本段写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度、广度及地理位置,交代了故事的环境和背景,为写愚公移山之难、决心之大埋下了
三、展示提升:
1、朗读过关,小组内相互评价。
2、组内相互翻译课文,相互补充并作出评价。
四、梳理巩固:
本节课,我们完成了《愚公移山》的正确朗读和翻译任务,再一次温习了文言文朗读的技巧,明白了伏笔在情节推进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