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 新闻两则【导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重点)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一课时学习一则新闻。
第一课时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上,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了: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那冲杀的场面、搏击的气势,恢宏如诗,壮美如虹。
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亲笔撰写的两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要塞.(sài)溃.退(kuì) 签.订(qiān) 督.战(dū) 歼.灭(ji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导学案(人教版)
1.《新闻二则》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
3.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4.了解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的历史规律。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督战:歼灭:悍然..拒绝:阻遏:消耗:锐不可当.:业已..:绥靖:3.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主题。
课堂探究(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三)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当堂检测一、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第一则新闻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二、阅读并给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示序号,然后下列回答: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
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
课题:《新闻两则》(第一学时)课型预习交流课学习目标:
1、查找有关新闻、作者及两则新闻的背景资料,并选择重点做好记录。
2、查找有关默读的资料,并练习默读。
3、能结合相关知识,梳理两则新闻的内容。
学习重点:查找有关默读的资料,并练习默读。
学习难点:梳理两则新闻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新闻又称消息,我们在报纸、电视、广播中经常见到、听到。
可是,关
于新闻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借助相关工具书、网络,梳理有关新闻的
知识。
二、作者信息:
三、两则新闻的写作背景(各100字左右概括):
四、本单元的阅读,要求大家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请同学查找有关默读
的方法,反复练习默读两则新闻。
课后反思
五、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两篇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
导语:
主体: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人教版语文八上《1 新闻两则》导学案(含参考答案)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
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时代背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取缔()对峙()要塞()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八年级语文上册 1 新闻两则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 新闻两则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学习过程:
一、资料: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
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
锐不可当:业已:
三、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
导语:
主体: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3合作释疑。
a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b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c文章主体部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d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请上网查一下本文的背景,简要地写在下面。
新闻记叙的是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渡江战役的情况。
辽沈、淮海、平津三次大决战,给其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机会,国民党总统蒋介石宣布退位,并妄图利用和平谈判来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进而再图谋江北解放区。
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看透了敌人的阴险用心,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8条21款谈判条件,遭到拒绝,谈判破裂。
毛主席随即发布了渡江作战的命令,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突破敌人的长江防线,直捣敌人的老巢南京。
三天之后,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把握新闻的结构要素,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了解新闻体裁。
1、新闻的定义及其特点。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是事实说话;二是迅速及时;三是高潮在前;四是简明扼要。
2.新闻的结构。
新闻包括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它简明扼要地解释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候也暗含在主体中。
二、自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解决生字词。
1.掌握生字读音。
鄂è(湖北)豫yù(湖南)绥suí靖jìng阻遏è锐ruì不可当高屋建瓴líng气势磅páng礴bó聿yù闱wén乡荻dí港歼jiān灭回肠荡dàng气2.理解词语的意思。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认识新闻体裁的特点。
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
学习准备:1、读准下面字词的读音,给加粗的字注音。
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星宿.2、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文中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整体把握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在文中找出相关信息)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一、常识作者:毛泽东二、字词一级词汇二级词汇聿è锐不可当(dāng):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业已:已经。
三、结构标题导语:前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一层:叙述中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
主体第二层:叙述西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
第三层:叙述东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
标题人物:中原我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旨:(关键词: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渡长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简要论述了敌军在政治上、军事上失败的原因,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必然覆灭的命运。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主旨:(关键词:南阳解放)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四、直击中考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指我军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地夺取了一个有一个伟大胜利。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这里比喻共产党越来越多,占据了所有江淮河汉区域。
五、写作迁移:请写出与战争有关的诗句。
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②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南宋】辛弃疾《破阵子》六、一思一得,一疑一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新闻两则》主题新闻两则主备人总课时1 第节课型综合解决课授课人时间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的写作风格3、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导学方法文献法、导读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问题导学过程时间预设师生行为及二次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课后第二大题,了解消息的结构。
2、预习生字词,并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疏通本则新闻结构,品味语言美,体会表达情感。
4、背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某某》。
课前教师寄语:犹太哲学家斯皮尔格说: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一、创设情境——导入:二、自读目标——导向:明确学习任务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2110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任务明确提高效率检查预习结果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自主预习整体感知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歼〈〉灭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业已:歼灭:溃退:封锁:问题导学过程时间预设师生行为及二次设计要塞:锐不可当:4、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消息的结构可以分为五部分即、、、、。
消息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1、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三、合作探究——导学1、读课文,按照新闻结构疏通本文结构。
10自学要求: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解答并在文中做出相应的圈点批注问题引领小组汇报组间交流达成共识导学引领合作探究《新闻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课前教师寄语: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 一、 创设情境——导入:(由消息的知识反馈导入) 二、自读目标——导向:明确学习任务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 )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 ),写得最略的是( ) 三、合作探究——导学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详略安排的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班级:学习小组:姓名:第一部分预习案一、热身训练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芜.湖( ) 督.战( ) 诸.城( )要塞.( )泄.气()溃.败( )歼.灭( ) 荻.港( )摧枯..拉朽( ) 锐.不可当()2.多音字、形近字。
(1)多音字注音组词。
塞()()()殷()()横()()当()()(2)形近字组词溃()馈()匮()摧()催()璀()签()鉴()检()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溃退:业已:摧枯拉朽:锐不可当:4.(1)新闻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三个属性:、真实性和。
新闻的结构包括、、(主要部分)背景、结语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何事、为何、如何。
(2)消息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事情详细的经过和细节的一种文体,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5.你知道毛泽东的哪些名言和诗句?请列举一两句。
二、朗读读文,整体感知1.认真阅读第一则消息,找一找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2.读完第一则消息,你能找出它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吗?第二部分探究案一、合作探究,研读赏析(一)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讨论下列问题:1.从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你获知了哪些信息?你认为消息的标题应具备哪些特点?2.正文开头的黑体字是消息的什么部分?它的作用有哪些?3.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地描写渡江战斗的情景呢?(二)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讨论下列问题:1.认真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2.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3.在报道各战线的情况时,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的详略的?为什么会这么安排呢?二、细节研读,深化理解这两则消息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堪称典范。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内容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
3、学习第一则新闻,了解新闻内容。
二、课前自学1、走进课文《新闻两则》的作者是。
这两则新闻分别是《》《》,从新闻标题我们可以知道这两则新闻是题材的作品。
2、读准字音或根据字音写出汉字高屋建líng()荻()港kuì()退锐不可当()芜()湖jiān()灭要sài()古宛()县二十八宿()绥()靖()区阻è()阌()乡潢()川wǎn()西区宋希濂()杜聿()明3、新词解释排山倒海高屋建瓴回肠荡气锐不可当4、阅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
(在书中标划重点知识)①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②新闻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3.简明扼要(准确性)。
其中,这一特点是新闻的生命。
③新闻结构包括、、、和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要看,因为它高度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明确、简练、突出。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或,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环境和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④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和。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1、读标题导语明大意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标题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在文中划出第一则新闻的“导语”部分。
与标题相比,导语部分多交代了哪些内容?&sp;2、读课文知要素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锐不可kě当dānɡ:
3、介绍新闻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
②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③、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请在文中标注出来。说说作者主要写哪次背影呢?
-------史骐生
2、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贾平凹《关于父子》
总结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学习
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学习
难点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或知识回顾(大屏幕出示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的代表作《父亲》,配以背景音乐。)
面对这样一位苍老而可敬的父亲,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他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不由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
二、新授课
课时
两课时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3、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4、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5、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请学生就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严肃性,在课文中选例进行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
《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班级小组某某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使用说明: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点、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一、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小组成员互查预习期间字词掌握情况,组长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
(二)导学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
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是事实说话。
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
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
三是高潮在前。
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四是简明扼要。
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27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27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
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kuì)歼.灭(jiān )督.战(dū)芜.湖(wú)签.订(qiān )取缔.(dì)对峙.(zhì)要塞.(sài )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B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形象地表明了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合作探究】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等句,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其作用是( ) (多项选择)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 ) (多项选择)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10、中国开始研制原子弹前,对于要不要接受外国技术的支援发生了争论。
A派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无法独立完成核弹研究,必须首先接受技术支援,然后自己再发展;B派认为,要搞就自己独立搞,不要别人的支援。
两种意见最后拿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毛主席看后,大笔一挥,写了这么一个批语:先练好楷书,再练草书。
聪明的你认为毛主席支持哪种意见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11、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
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⑴⑵两题。
(分)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⑴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⑵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不得改变原意。
【精读精练】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12、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13、“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15、“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1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17、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1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主题阅读】英雄救人不留名受奖反遭人妒嫉本报讯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
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
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
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万元。
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
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18、这是一篇()。
A.消息B.通讯C.小说D.议论文19、“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升】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
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
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
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
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
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
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
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
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22、相同点:23、不同点:【教(学)后记】第二课时【自主学习】1. 生字词阌.乡()潢.川()鄂豫皖()绥靖()阻遏.()管辖()襄阳()逃窜()2、找出本文的六要素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3. 划分层次,了解结构: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合作探究】4、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5、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6、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7、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