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8.9)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第一章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2)理论基础不同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3)形成的背景不同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
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管理心理学课本重点
管理心理学课本重点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1. 管理心理学—就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分三个层面,即管理过程中的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
(1)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3. 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管理;是母子关系,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中应用方面的分支。
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管理。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兄弟关系;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它的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至今存在着争议。
4. 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1)心理技术学;研究的基本方向—是解决如何挑选和培养合格的工人去适应他们所要掌握的机器,或者简单地说解决人适应机器的问题。
(2)霍桑实验;1927—1932年,以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梅奥(Elton Mayo)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梅奥提出的理论被称为“人群关系”,而在美国心理学界则公认梅奥是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工业社会心理学实际上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前身,因此,霍桑事业可以说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先驱性研究。
(3)群体动力理论;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勒温的理论被称为“场”理论。
管理心理学提纲
管理心理学提纲管理心理学提纲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者和管理环境在组织内部和外部所起作用的一门学科。
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促进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减少人员流失率。
以下是管理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人的认知过程1.感知和认知: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涉及关于人的学习、记忆、思考、理解和处理思维的过程。
2.智力和思维能力:是影响管理者在组织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包括各种智力测验,如智商(IQ)、情商(EQ)和身体智能(PQ)等。
3.决策:是管理者面对挑战时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涉及决策者所面临问题和纷繁复杂的信息,并缩短决策时间的能力。
第二部分:个体差异和行为4.个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影响他们的行为。
职业生涯规划中,必须考虑人员的个性,并尝试创造没有歧视性的工作环境。
5.动机:激发员工的动机对于提高组织绩效至关重要。
了解个人和团队的动机是管理者制定激励计划的基础。
6.态度: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了解员工的态度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组织效率。
7.信念和期望:个人的信念和期望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
管理者应该了解这些决定因素,并努力鼓励员工创新思考。
第三部分:领导和沟通8.领导:领导者的影响力对于组织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具备领导技能,如传递愿景和目标、激勵员工并解决争端等。
9.沟通:沟通是组织中与发展工作和维持关系有关的有效工具。
沟通技巧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10.团队:建立和发展团队是提高组织绩效的有效方法。
管理者应该了解如何发展有效的团队,包括设置明确的角色、目标和责任,并提供反馈和建设性评价。
第四部分:变化和创新11.变化管理:组织面对着不断发展的环境,变化管理是必须面对的一个概念。
了解变化管理的步骤,包括分析和规划,准备和实施,监督和调整,是管理者的责任。
12.创新: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关键,涉及各方面的创新,如产品、流程和系统等。
管理心理学概述
员工激励与满意度
激励理论
激励是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过程。管理者需要了解和应用各种激励理论,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 格双因素理论等,以有效地激励员工。
员工满意度
员工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满意程度。提高员工满意度有助于降低员工流失 率、提高工作绩效和增强组织凝聚力。管理者需要关注员工需求,通过改善工作条件、提供培训机会、建立公平 的薪酬制度等措施提高员工满意度。
员工关怀措施
根据管理心理学的建议,企业可以制定员工关怀措施,如提供心理咨 询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活动等,以增进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THANKS
感谢观看
管理心理学概述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管理心理学简介 • 个体心理与行为 • 群体心理与行为 • 组织心理与行为 • 管理心理学的应用
01
管理心理学简介
管理心理学的定义
定义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中人 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 的学科,它是心理学与管理学相 结合的产物。
学科性质
管理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客 观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又具 有社会科学的主观性、思辨性和 不可重复性。
05
管理心理学的应用
员工选拔与培训
选拔过程中的心理学应用
在招聘过程中,管理心理学可以通过心理测评、面试技巧 等方式,帮助企业更准确地判断应聘者的心理素质、能力 特点,以便更好地匹配岗位需求。
培训中的心理学原理
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可以分析员工的学习需求、动机和 兴趣,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培训计划,提高培训效果。
04
组织心理与行为
组织结构与设计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安排,包括职位、职责和权力的分 配等。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能够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是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级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规律性。
2、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里倾向系统。
价值观往往容易被看作仅属于认知的范畴,其实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3、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里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里特征。
4、知觉:是对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但知觉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5、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它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并影响个人的行为。
6、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和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7、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8、自我知觉: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已的生理,心理,行为状态及自已同周围关系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知觉,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已是有效地从事社会活动的前提,人们对自已的认识,决定了自已的生活态度,决定了自已是否能对自已加以控制,是社会化成熟的标志。
9、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翻与判断的过程。
10、知觉错误:指的是由于受知觉规律的影响,社会知觉可能产生的偏差。
也称知觉效应,效应即作用的结果。
11、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在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点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以突出特征来推论其他方面特征的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12、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环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1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
14、动机: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管理心理学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定义
三、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个体心理
内容型理论
主要研究需要激励 的原因和起激励作 用的因素
行为改造型理论
重点研究如何改造 和转化人的行为, 以达到变被动为主 动、变消极为积极 的目的
过程型理论
主要说明行为是如何产生 的,怎样向一定方向发展, 如何能使这种行为保持下 去,以及怎样结束这种行 为等的整个过程
全食超市的决策分为三种:指挥与控制性决策、咨询型决策以及一致 性决策。第一种决策用于时间有限或者必须由麦基亲自出马时,但麦基说 这种情况很少见。多数时候是第二种,由高级管理层协商决策。第三种决 策与部门所有员工利益密切相关,遵循三分之二通过的原则,这种决策方 式常用于招聘新人。
引导案例
食品界的苹果公司:美国全食超市独特的管理之道
引导案例
食品界的苹果公司:美国全食超市独特的管理之道
启发思考: (1)试分析全食超市CEO约翰·麦基独特的经营理念主要 体现在哪些方面。 (2)CEO约翰·麦基独特的经营管理理念能够给公司的管 理者及员工带来哪些方面的益处?
01 管理心理学的定义 02 研究管理心理学的目的 03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 孙喜林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认 识研究管理心理学的目的,了解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的关系。
技能目标: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 和预测人们的行为。
引导案例
食品界的苹果公司:美国全食超市独特的管理之道
案例
欧文的失败
管理心理学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物 人 组织 任务 自身: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的 目标,对其所能支配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 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1、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系列活动过程。 2、由谁来管?即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什么?即管理的客体是各种资源,如人、财、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P10 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P13 三、管理心理学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第四节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二、管理心理学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关系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 内容
一、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4 三、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于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知识都会在管理中发挥作用。
②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
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
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 学的联系与区别
①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物和人。 ②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 学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 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主要包括:
个人心理活动对群体心理活动的影响 群体心理活动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 个人与个人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群体与群体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管理心理学.
二、个性的特点
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可变性和稳定性的统一; 独立性和整体性的统一: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
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客观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在客观过程中形成人 的个性,个性一经形成,就具有主观能动作用, 影响和调节器节着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心理现象
{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 世界观等;世界观是个性中的最高层次。
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等。
三、个性的影响因素
遗传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 后天环境尤其是社会生活条件决定了个性的形成
和发展; 情境因素:“情境似乎与其他影响行为的限制因
为了推迟Apotex仿制药的上市,BMS与Apotex在2006年3 月份偷偷达成一项协议:BMS花至少4000万美元,让 Apotex将Plavix的仿制药上市时间推迟到 2011年。7月下旬, 美国司法部得到风声,宣布对这一事件展开刑事调查。之 后,BMS的股价陷入狂跌,八月初,一度跌到几年来的最 低点。引发投资者对公司管理层的巨大不满。
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念
个性的定义
个性在英语中为personality,源于拉丁语的 persona。Persona最初指演员所戴的面具, 而后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 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 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 征的总和。
个性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所形成的个体 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 上,通过后来的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 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 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概念: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
研究对象: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①生产(含采购)与技术系统;②市场营销与公关系统;③财务经济管理系统;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系统;⑤研究与辅助系统。
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①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②关于个体心理研究;③关于团体心理研究;④关于组织心理研究;⑤关于领导心理研究。
管理心理学的任务:①基本任务:研究现代化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社会心理规律,为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②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理论;③对劳动者进行管理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④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研究原则: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
2.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谈话)、测量法、个案分析法、宏观与微观环境条件结合分析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手段的应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中庸之道;无为而治;以和为贵。
管理心理学诞生标志: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出现)古典管理理论形成阶段代表人物:泰勒:1895年出版《计件工资制》未被重视,1911年发表《科学管理原理》,形成了科学管理的理论体系。
被称为“科学管理法之父”。
法约尔:将企业经营活动划分为技术生产,商业,财务,保养安全,会计,管理六种职能。
管理活动的5要素为:计划,指挥,组织,协调,控制,他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理论(即官僚模型)行为科学管理阶段代表人物: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
霍桑试验包括四项研究: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谈话实验和群体实验。
实验表明,工作物理环境环境,福利,工资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职工的动机,人际关系等则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Management Psychology)管理心理学概述管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作为一个在企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年轻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探索改进管理工作的心理依据,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研究重点是组织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组织、领导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管理心理学也可称为组织管理心理学或行为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科学。
它是应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来研究组织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心理活动、人际关系和人的积极性的一门边缘科学。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
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编辑]管理心理学的知识来源一般认为,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四门学科构成了其理论的基石,它们是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
管理心理学行为的研究绝大部分属于对个体心理学范畴,而且现代管理中,随着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心理学的因素已显得更加重要;社会学既研究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也研究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管理心理学中对于群体中的人际关系、角色知觉、群体规范、价值观、组织文化等内容的涉及都来源于社会学。
人类学中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理论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帮助很大,因为近年来国际化趋势产生了管理的新问题,即如何管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并使之整合于特定的组织文化中。
管理心理学
管理:指一切单位或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管理职能,是他人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对此的理解:对象,采购、生产、营销、人事、财务、研究与发展等关键职能部门在内的企业的生产活动与经营活动。
职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传统职能以及信息、决策、创新和激励等现代管理新增的职能活动。
目的,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完成企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取得最好的效率和效益并维持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
管理心理学:指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关于个体心理研究关于团体心理研究关于组织心理研究关于领导行为研究管理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与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形成后来的组织管理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与行为科学,狭义来说,行为科学即指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已被看作是管理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与社会心理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比社会心理学、管理学要狭窄心理测量:是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施测被试者,然后对测验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从而对人的能力、个性、品德、态度等作出评价判断的方法。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1.时间和动作研究:T=(a+b+c+d)×(1+P)(a,b,c,d为各个基本动作的标准时间,P为疲劳与机器故障造成的迟缓时间)2.任务管理:a.高标准地规定一天的任务定额b.从作业方法到原材料、工具与机器等必须实行标准化c.实行奖励工资制,工资随效率而变化d.失败了要承担损失3.职能化的组织原理:使管理职能专门化目的:确保每一个雇主获得最大限度的财富,也确保每一个雇员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法之父”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之父”管理活动职能五种要素: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梅奥:“霍桑试验”,四个阶段:1.工作物理环境实验,先导2.员工福利措施实验,监督和指导方式的改善能促进工人改变态度与增加产量(1、2点表明工作物理环境、福利、工资等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员工的情绪、动机、人际关系等心理因素则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霍桑效应”)3.态度和意见调查4.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经济人”X理论:1.人类多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2.人类多缺乏雄心,希望依赖别人,而不喜欢担负责任3.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中心而忽略组织目标4.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5.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特征:1.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并为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而行动、工作2.经济诱因在组织控制之下,人是被动地受组织操纵、激发和控制而工作的3.人的感情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须加以防范,必须善于干涉他所追求的私利4.组织设计与管理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相应的管理措施:1.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完成工作任务,提高生产效率2.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控制、监督3.领导方式是专制型的,认为管理工作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员工无关4.奖惩制度方面,以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用惩罚来对付工人的“消极怠工”行为“社会人”社会人:是指重视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而轻视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的人假设: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于周围人的友好关系梅奥的假设:1.“经济人”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的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善于倾听和沟通员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特征:1.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2.管理人员的职能,应重视员工的人际关系3.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4.新型的“参与管理”的形式“复杂人”超Y理论(“全面管理”的理论,“应变管理理论”):实质是要求工作、组织、个人三者最佳配合管理措施: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提高管理效率2.根据企业情况不同,采取弹性、应变的领导方式3.善于发现员工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方面的个别差异,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与奖酬方式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管理心理学资料
1.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a法的科学。
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管理人员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
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行为,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探索改进管理工作的心理依据,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4.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5、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等四个方面。
6、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者以感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并把结果按时间次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
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
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
(二)谈话法:研究者通过面对面的谈话,直接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方法。
优点: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缺点: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三)实验法: 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创设带有一定条件的环境,从中诱发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方法科学,严谨,有一定的准确性。
缺点:复杂,繁琐,难以大面积推广。
(四)测验法: 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测量被试有关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
优点:应用范围广,并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缺点:问卷设计要力求标准与科学,同时需要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避免随意性。
(五)案例法: 案例法是一种通过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进行较长时间的研究,根据其发展特征来研究一般规律的方法。
优点:对人的心理研究比较全面系统。
缺点: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与精力。
(一)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成立;黎维特出版了《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的产生是和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化大生产和劳资关系的尖锐化分不开的。
管理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
也称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魏太默 (Max 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 苛勒(Wolfgang Kohler,1886~1941)等人,这一学派主要活跃于 1912年到20世纪4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 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意识活动的内容具体包括:
(1)对外部事物的知觉。 (2)对内部剌激的知觉。 (3)对自身的知觉。
二、意识的状态
(一)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 去做成一件事情,是意识的第一状态。
(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参与成分相对较少, 活动变成自动化了,可以同时进行 其他活动,是意识的第二种状态。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Functionalism)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其代表人物还有 杜威(JohnDeway,1859~1962)等人。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活跃于 1890年到20世纪30年代,与构造主义心理学展开了激烈的学派之争, 两者都主张研究意识,争论的焦点是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结构, 还是研究意识的功能。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因此,他的心理学思想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心理学的概念 意识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的科学。即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 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 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2)如何管理员工的情绪,减少员工的压力和焦虑,提高工作满意度;3)如何促进员工的研究和发展,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4)如何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灵活性;5)如何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
改写: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和组织管理等方面。
与组织行为学相比,管理心理学侧重于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则研究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并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以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在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和研究目的上有联系,都旨在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管理心理学需要解决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如何管理员工的情绪、如何促进员工的研究和发展、如何优化组织结构、如何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等问题。
1.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时,应该表现出对个体的关怀和宏观的关注。
2.心理学应该回答“是什么”、“怎么做”以及“为什么”的问题,弥补组织行为学在回答“为什么”问题方面的不足。
3.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非常重要。
4.提高或改变员工的意识或觉悟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5.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和个案调查法。
第二章1.管理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包括心理技术学、人群关系理论、群体动力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和社会测量学。
2.管理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包括古典管理心理学阶段、行为管理心理学阶段和现代管理心理学阶段。
3.管理心理学面临的挑战包括经济全球化、劳动力的多样化、新型的雇佣关系、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团队化和商业伦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19
5.期望理论(弗罗姆 V.H.Vroom )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
效价× 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
期望值: 期望值:达成目标所获满足个人需要的程度 期望值:通过努力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期望值:
Page 20
激励理论之三: 激励理论之三:公平理论
Page 21
6.公平理论(亚当斯 J.S.Adams) 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 )
Page 26
偶发性经验.一般来说,人的态度是通过积累经验,吸收 知识,沟通信息而逐步形成的.但在一些情境中,偶发性 事件所带来的个体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也可快速地一次性 地形成态度,或使原态度发生骤然变化. 原有态度特征.个体从小形成的又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经反 馈而强化了的态度,具有很强的抗变性,难以改变;中性 的态度容易改变,而极端的态度难以改变;一态度形成依 赖的因素越复杂,越不易改变;对某事物的一贯态度不易 改变;态度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高度协调一 致,难以改变;凡与理想,信念,世界观密切相关的态度, 不易改变.
Page 22
不公平感的原因及其克服
1.客观上不公平 客观上不公平 左的习惯势力;制度,政策的不完善;领导办事不公道, 不坚持原则;少数人靠不正当手段聚敛大量财富. 2.客观上是公平的,主观上有不公平感 客观上是公平的, 客观上是公平的 有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才能贡献,又过高地估计别人的报 酬;判断公平与否的标准不合理,不适应竞争的环境,平 均主义的思想作怪;领导作风不民主.
"二阶段" 二阶段" 第一阶段:1924年11月-1927年4月, 第二阶段:1927年-1932年.
"四实验" 四实验" ⑴照明实验 ⑵福利实验 ⑶群体实验 ⑷谈话实验
Page 52
论 结
⑸
四,管理心理学的应用
Page 53
一,人性假设理论及其应用
管理者的"人性观" 管理者的"人性观"
理论( (一)X,Y理论(麦格雷戈) , 理论 麦格雷戈) (二)"四种人性"假设(雪恩) 四种人性"假设(雪恩)
Page 57
2.社会人 社会人
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因 素外,还有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土气,而土气则取决 于家庭,社会生活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一 致. 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有其特 殊的行为规范,对其成员有着很大影响. 由于技术进步和工作合理化,工作本身对人来说失去了乐 趣和意义.因此,人们便从社会关系中寻求乐趣和意义. 领导者要了解人,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组 织的经济需要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 规律,以期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与管理效率的科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门应用分 支.
Page 49
二,管理心理学的起源
Page 50
三,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Page 51
1.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
1.霍桑实验(20世纪20年代) 1.霍桑实验(20世纪20年代) 霍桑实验 世纪20年代
Page 56
1.经济人(X理论) 经济人( 理论 理论) 经济人
多数人天生懒惰,总想尽可能逃避工作. 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 人指导. 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因此,必须用强制, 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工作. 多数人干工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 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工作. 人大致分为两类:多数人符合上述设想,是被管理者;另 一少部分人能克制感情冲动,自己鼓励自己,将担当管理 的责任.
躯干
Page 7
人的核心部分在? 人的核心部分在
头
大脑
Page 8
人的心理特征(外在的行为表现 人的心理特征 外在的行为表现) 外在的行为表现
大脑
思维
意识
品质
性格
行为
Page 9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个体的心理特征 个体在团队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群体心理,领导心理, 个体在团队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群体心理,领导心理, 群体心理 组织心理) 组织心理
Page 27
态度是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手段
对一般职工来说,生产效率并不是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 而只是他们借以达到其它目标的手段.因此,即使一个人 对工作持有消极态度,但为了达成其它目标,还必须以高 生产率作为手段.(2)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当个体生 活上的需要获得满足后,目标便转移到社会性需要上,因 此,即使对自己的工作特别满意的职工,也有降低工作效 率以谋求与众人一致的可能性.反之,对目前工作不满意 的职工,为了谋生的需要或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也会有 加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可能性.
利润
成本
Page 3
你可以用钱买到一个人在某个岗位上做事,但却很难买到 你可以用钱买到一个人在某个岗位上做事 但却很难买到 他的心! 他的心
Page 4
什么是管理? 什么是管理
管理的三大对象
人
物
事
Page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管理的核心内容
人
Page 6
人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 人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
头
四肢
保健因素
外 部 动 机
激励因素
成就 认可 成长发展 责任感等
内 部 动 机
企业政策 工作环境 工资水平 人际关系 福利 安全等
Page 17
满意
传统观点
不满意
赫茨伯格观点
满意 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
没有满意 不满意
(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
Page 18
激励理论之二: 激励理论之二:期望理论
Page 55
Y理论 理论
对人性的看法: 对人性的看法: 1.人是好动的,如果环境有利,工作就如同游戏与休息 人是好动的,如果环境有利, 一样的自然; 一样的自然; 2.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实行自我监督和控制 人们在执行任务中, 3.人不仅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地寻求责任 人不仅仅会接受责任, 4.人有着高度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现代工业条件下, 人有着高度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现代工业条件下, 一般人的潜力只用了一部分. 一般人的潜力只用了一部分.
2.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人际交往
组织
团体 自己 他人 他人 组织
Page 32
瞳孔缩放
男
女
美女照
+18%
-8%
俊男照
+5%
+25%
风景照
+10%
+0%
Page 33
人际知觉的偏差: 人际知觉的偏差: 第一印象 刻板效应 定势 晕轮效应
Page 34
Page 35
Page 36
Page 37
Page 44
三,管理的灵魂在哪里
管理什么? 管理什么?
Page 45
四,人脑与思维
信息
器官
大脑
思维
反应
过滤器 镜片
Page 46
五,让自己的清醒
Page 47
Page 48
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管理过程中,织系统内部成员之间,在相互 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 学.
Page 28
人际关系
情感关系
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
心理关系
Page 29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 人际交往以满足彼此需求为目的
信息 人
互动
情感
人
Page 30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 1.人际知觉 . 2.人际吸引 3.人际沟通
Page 31
Page 10
X\Y理论 理论 四种人性假设
Page 11
人为什么要活着
人为什么要生活,要工作? 人为什么要生活,要工作? 人有需要,有追求,有梦想 人有需要,有追求,
Page 12
人
不断的产生追求---目标 不断的产生追求---目标 ---
目标
活动
动机 需要
目标实现过程
Page 13
Page 40
一,管理中常见的几种现象
3.做同样的工作,担负同样的工作职责,但跟某 做同样的工作,担负同样的工作职责, 做同样的工作 些人做事感觉舒服,而跟另外某个人则不想干了. 些人做事感觉舒服,而跟另外某个人则不想干了. 4.参与组织活动做了更多的事,反而更开心,而 参与组织活动做了更多的事,反而更开心, 参与组织活动做了更多的事 没有参与组织活动的人,却闷闷不乐. 没有参与组织活动的人,却闷闷不乐.
Page 23
人的态度(安全的需要) 人的态度(安全的需要)
态度变化的过程 服从(顺从) 服从(顺从) 同化(认同) 同化(认同) 内化
Page 24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需要.需要能否满足是影响态度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一般说,个体 对能够满足需 要,或能够帮助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对象会产生积极 的态度(如喜欢,支持,肯定等);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如 厌恶,反对,否定等).需要发生变化,原有态度也会转变. 知识信息.人的态度形成,首先产生于认识过程.人对客观事物带有 评价意义的认 识,是态度的基础.人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评价依赖于 个体已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的信息.因此,个体掌握的知识的范围和深 度,获得的信息的广度和准确度,都会影响个体的态度.需要指出的 是,外来信息在影响态度时,必然要与原来的有关态度进行协调,或 改变原有认识系统,形成新态度;或歪曲,抛弃新信息,维持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