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张恒)

合集下载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第一节: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艺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

2.使先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方式,了解风化作用、腐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了解它们是如何推进地表形状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堆积岩、蜕变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进程,掌握各类岩石构成的地质作用。

进程与方法1.可以阅读各种地貌表示图,判别地貌类型,并剖析其成因。

2.学会应用多幅景观图和表示图来比拟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构成缘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火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起探求天文效果的兴味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迷信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络的辩证唯心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1.风化、腐蚀、搬运、堆积作用所构成的不同的地表形状。

2.外力作用各表现方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构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方式所构成的不同的地表形状。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育先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

【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游览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由细心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现代陆地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中央发现有现代森林的遗址。

这些发现通知我们什么?【先生讨论回答】略。

【教员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状是如何营建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处置的课题【板书】第四章:地表形状的塑造第一节: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提问】哪位同窗可以例举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改动地表相貌的实例?〔先生讨论、回答以下效果。

教员在副板书上逐一记载。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2.认识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3.学习土壤侵蚀和风化的过程;4.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通过小组合作、图表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表形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3.土壤侵蚀和风化的过程。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用图片展示不同地表形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兴趣;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地表形态的认识和观察;3.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的几个地貌特征,以及它们对生活的影响。

第二步:探究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如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特殊地貌进行研究,了解其形成的力量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3.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用图片、图表等方式展示。

第三步:了解土壤侵蚀和风化的过程(25分钟)1.通过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区的土壤侵蚀和风化现象,学生做好观察记录;2.课堂小实验:给学生提供不同土壤样品,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土壤侵蚀和风化的过程;3.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与小组成员分享并讨论。

第四步:总结(15分钟)1.学生分享观察记录和实验结果;2.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形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3.学生绘制总结图表,梳理课堂所学内容。

第五步:课堂游戏(1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通过问答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3.游戏结束后,进行获胜小组的表彰。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和实验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图表,评价学生对地表形态和地貌形成力量的理解;3.评价学生在课堂游戏中的表现情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本节课将介绍地表形态形成的力量,包括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力量,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地表风化、河流侵蚀、冰川作用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地表形态形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主要形成力量、地表形态的演化过程、实际案例分析。

2. 难点:地壳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地貌形成力量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播放地质变迁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PPT和实物模型,介绍地壳构造运动、地表风化、河流侵蚀、冰川作用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3. 案例分析(20分钟)以世界著名的地貌景观为例,比如黄果树瀑布、喀斯特地貌、长江三峡等,分析其形成的力量以及演化过程,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地貌景观进行讨论,分析其形成的力量和演化过程,并向全班做报告。

5. 案例展示(10分钟)选取几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展示,让全班同学了解不同地貌形态的形成力量和演化过程。

6. 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各种地表形态形成的力量,并强调其相互作用和综合影响。

7.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关于地表形态形成力量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网上调研发现更多的地貌形态和其形成力量。

五、教学手段1. PPT2. 实物模型3. 视频4. 小组讨论5. 案例分析六、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讨论表现2.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掌握程度七、板书设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地壳构造运动2. 地表风化3. 河流侵蚀4. 冰川作用5. 实际案例分析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地表形态形成的力量,培养了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如何借助各种手段改造和营造地表形态;2. 培养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定义和分类;2. 人类如何通过工程手段改变地表形态;3. 郊区化现象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城市化现象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5. 地表形态的保护和修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述,向学生介绍地表形态的定义、分类和人类改变地表形态的方式;2.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操作,如观察周围的地表形态、分析其特点等;3.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郊区化和城市化现象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就如何保护和修复地表形态展开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开启课堂:教师引入本课的主要内容,介绍地表形态的定义和分类,并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人类如何通过工程手段改变地表形态,并介绍郊区化和城市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实践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操作,如观察周围的地表形态,分析其特点,并记录下来。

4. 讨论与总结:学生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进行课堂讨论,并总结出郊区化和城市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讨论如何保护和修复地表形态。

5. 学生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对地表形态的保护和修复方法的思考。

6. 小结: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研究地表形态的变化。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和讨论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2. 学生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3. 学生对地表形态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对地表形态的理解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相关的地理教材作为教学参考;2. 实践场地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一些实践操作所需的场地和器材;3. PPT:制作有关地表形态的PPT,用于课堂讲解和引导学生观察。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形态、结构、物质和生物等方面的学科,而地表形态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地表形态的形成受到多种力量的影响,包括地质力、水力、风力、生物力等。

本次教学将围绕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展开,帮助学生理解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机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受到的各种力量的影响。

(2)掌握地质力、水力、风力和生物力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影响机理。

(3)学习利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兴趣和好奇心。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1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地表形态,并提问: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谁决定了地表的山川高低起伏?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 知识讲解(20分钟)(1)地质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地表的起伏不平,地震和火山喷发也会改变地表形态。

(2)水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水的侵蚀和沉积会改变地表的形态,形成河谷、湖泊等地貌。

(3)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蚀和风沙堆积会造成地表的风成地貌,如雅丹地貌。

(4)生物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植物和动物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如植被覆盖和动物掘土等。

3. 案例分析(30分钟)选择一些具有典型地表形态的地区,例如长江流域、青藏高原、沙漠地区等,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这些地区的地表形态,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力量和影响机理。

4. 案例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该地区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力量,并利用地图和图表展示分析结果。

5. 总结提问(15分钟)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分析成果,并对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影响力量。

六、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区,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该地区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力量,撰写一份小论文。

【学习实践】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

【学习实践】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部分课标分析:课标的对象是地貌,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和成因。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层是通过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进行说明。

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把山岳这部分作为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案例插入到这个课时中。

不打算对山岳的形成独立地、详细地解释,而主要通过图片和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山岳的成因及其特点。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

2.了解地质作用的种类。

3.让学生明白海陆、高山、裂谷的分布和变化。

4.学生能辨认各种地质构造,并能分析其成因。

5.结合地质作用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生产的案例。

教材分析:1.教材在解释内力作用时,并未引入板块构造的学说,而是在介绍褶皱时才提到,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释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我在此课补充板块构造学说。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我将加入比较多的图片说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教材中关于山岳部分比较详细,我在教学安排时,只要求学生根据地质作用的知识解释山岳的成因和特点。

教学方法:图片分析──用图片较直观地展示地表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实验法──学生通过书等工具,重现地壳运动的过程及特点。

模拟情景──带学生进行野外观察,探讨地表各种山岳的成因。

讨论法──解决实际的一些问题,例如褶皱对生产和采矿的影响。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的地质作用及分类图片展示5大基本地形了解地质作用是各种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内力作用的表现类型图片(火山、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展示+学生讨论得出2种主要的内力作用(老师补充变质作用),介绍火山的特点地壳运动特点实验法海绵模拟地壳受力的方向得出地壳运动的分类,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问——地壳运动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同学们演示板块间受挤、拉伸等情况)、多媒体介绍板块运动是导致地壳运动的原因之一,是造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受挤压——高山、海沟,张裂——裂谷、海洋)褶皱山、断块山情景创设——小明进行野外观察时所拍到的各种图片进行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特点褶皱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情景创设——地质勘察队要解决建地下隧道、找地下水、石油等问题了解背斜与向斜的特点褶皱的逆地形小明和RoSE关于一张图片的争论逆地形的成因,引入下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详细过程:引入(5大地形的图片)──引出地表形态的成因是地质作用(解释名词),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2、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情态目标】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地貌图片: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地貌形态的景观图片,并设问:这些景观图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地表形态?讲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地球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那么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板书: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形式?板书:一、内力作用学习内力作用的概念,并明确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播放三段视频(喜马拉雅山不断抬升、地震、火山)。

学生思考:这些或缓慢,或激烈的地壳运动,能量来自哪里?小结: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地壳运动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对地貌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3)分析、判断内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

2.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性学习,理解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分析地貌成因。

(2)通过不同地貌景观以及地貌实例的比较、分析、归纳,加深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分析内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对地貌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探究性学习法、案例教学法、讲述法【教具】小黑板【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分钟)二、引入新课(4分钟)[教师讲述]同学们,上课了。

今天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68页,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章一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章总共分为三节,分别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和河流地貌的形成,我们这一节课是学习后两节课的基础,大家要好好听课,把知识点都掌握通透。

既然我们是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地表形态的概念,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第68页地表形态的概念。

[学生回答]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师讲述]地表形态也就是地形或地貌。

我们以前初中学过地形的类型,大家还记不记得地形的类型有哪几种?[学生回答]一共有五种,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

[教师讲述]对了,就是这五种,同学们要知道这五种地形类型是我们学习地理很重要的知识,所以一定要记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

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

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获奖作品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

获奖作品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

行走丝路·探索美的力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课标分析】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关注的是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

(1)对于地表形态使学生从两个角度加以理解。

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的理解,如高原、盆地等,这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结果;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的理解,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2)对于地表形态使学生从两方面加以认识。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塑造作用的外力;三是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其中一、二两个问题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个问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由于课堂容量所限,在本节课堂中暂不涉及。

【学情分析】通本节课涉及的地理概念较多,语言专业性的较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需结合材料、大量景观图、模型、多媒体进行展示,甚至实验模拟。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课程主要围绕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地质作用和地表运动等内容展开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地质作用;(3)了解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掌握相关的地理概念和术语。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环境的能力;(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表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其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概念和特征;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地质作用。

2.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的形成机制和地质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归纳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具体实例,让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形成机制和地质作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 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表现象。

3.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地质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时: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地表运动的认识。

2. 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表运动在地表形态中的作用。

3. 结合地质探测资料和实地勘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课时:课堂总结与展望1. 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所学知识。

2. 教师进行回顾和总结,澄清学生对地表形态相关概念的认识和误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展望下一步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地表形态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六、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幻灯片、视频等。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类型、形成过程及对地貌的影响。

(3)了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动画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通过分析案例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对地貌的影响。

2、教学难点(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各种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如山脉的形成、河流地貌的演变等,引导学生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图片,如高山、峡谷、平原、河流、海洋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2)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知识讲解(1)内力作用①介绍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讲解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③重点讲解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形成山脉、裂谷等。

(2)外力作用①介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等。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表形态形成的基本力量,包括风蚀、水蚀、冰蚀和地质构造等。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对地貌进行合理分类和解释。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形态变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其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地表形态形成的基本力量及其作用。

难点:理解地表形态形态的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

三、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风蚀地貌及其形成机制5. 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四、教学方法2.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不同地表形态的特点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地理景点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不同地表形态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不同地貌景观,引导学生讨论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及其形成原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学习风蚀地貌:介绍风蚀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通过多媒体展示风蚀地貌的图片和视频,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

5. 学习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介绍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重要性。

6. 练习与讨论:安排相关练习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并进行合理解释。

7. 总结与展望: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其对地球地貌的兴趣。

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投影仪2. 教学图片和视频3. 实地考察材料4. 课堂练习题5. 课堂讨论环节七、教学评价1. 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课堂练习、讨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3.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思《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培养其对地球地貌的浓厚兴趣,激发其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3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力量。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气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老师提问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同学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

转承过渡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那这四种方式究竟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接下来我们详细一一学习。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老师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积累物的全过程。

依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图片展现老师出示风化示意图,更简单让同学理解风化的过程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绽开供应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试验。

试验展现老师将预备好的试验器材展现给同学: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面试《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面试《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面试《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掌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分类和作用。

3.培养学生发现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分类和作用。

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分类和作用。

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精美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概念解释:讲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形成过程的阐述: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讲解各种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形成过程。

4.作用和影响因素的介绍:通过实例讲解各种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5.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结合实际及地图素材等,发现各类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6.总结:归纳各种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分类、形成过程、作用和影响因素。

7.拓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方式:1.讲解、展示、探究、练习。

2.案例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个性化辅导。

六、板书设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分类2.形成过程3.作用和影响因素七、课堂评价:1.小组讨论2.分组展示3.课后作业:附带练习题目。

八、教学资源:1.图片、录像。

2.地图素材。

3.案例材料。

4.思维导图。

公开课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公开课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这节主要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

所以在这节的教学中可以不涉及过多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

二、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本条“标准”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地表形态有初步了解,但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了解不多。

2.能力基础: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已具备基本的地理分析、推理能力,适当引导能够条理清晰地概括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能够通过观察地貌景观照片判断其形成原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感受祖国的壮美中,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五、教学重难点: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六、教学流程:一、丝绸之路欣赏美(一)认真观看照片,用你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张,并说一说为什么觉得它美。

设计意图:1.老师自己走过的路、看过的景、拍过的照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片直观、多样的展示了各样的地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在感受祖国的壮美中,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能够通过观察地貌景观图片判断其形成原因。

3、通过学习感受祖国山川之美,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

上课之前先分一下小组,今天的内容我们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分组情况。

请每个小组在活动中选出一名小组长。

好,下面开始今天的内容。

今天我们将开始学习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表形态就是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也称地形或者地貌。

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的祖国拥有美不胜收的地貌景观,《中国国家地理》曾于2009年的时候举办过“选美中国”的大型评选活动,今天我也选择了几幅壮丽的地貌景观图片,在班级里举办一个小型的评选活动,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活动一“选美中国”。

请同学们仔细欣赏幻灯片上的图片,用你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

活动一“选美中国”-----选出下列地貌景观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幅。

珠穆朗玛峰长白山天池火山(耸立在蓝天白云之下的圣洁雪山)(怒放之后的平静)新疆乌尔禾“魔鬼城”雅丹地貌桂林山水(每当大风到来,就开始了魔鬼们的狂欢(“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桂林山水甲天下),城中处处可见魔鬼们的城堡)长江三峡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他一定是上帝勾勒出的美妙曲线)海南亚龙湾--银色沙滩福建平潭岛(“跌落在地上的天空—亚龙湾”,(“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海岸边有一圈如腰带般的银色沙滩)(投影展示,老师用括号里的语句简单介绍)师:好!请大家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

你为什么选择它?它美在何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活动二, “小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你的选择理由,用一两句经典语句概括。

之后小组推荐最为经典的选择理由由组长向大家展示,诗词歌赋各种形式皆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地理1002班张恒【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情感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三章内容的学习,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他们的成因,接下来分享一则材料。

今天在这一节内容里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学习新的课题,通过这些对这一课题的学习,我们将会找到答案。

【板书】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在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地表形态。

在这一章节的开头,绪论的内容就介绍了什么是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就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也可以称作地形或地貌。

首先让我们来看两张图片,大家思考一下这两张图片分别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过渡】其实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板书】一、内力作用【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板书】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地球的本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3.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

【指导读书】大家再来看一下教材上的案例一,思考:1、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的爆发属于什么作用?2、其成因有何不同?【转折过渡】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书】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材料】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启发提问】(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升降运动?(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们都学习的很认真啊,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教材上的活动来了解地壳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出示投影片2】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

【启发提问】(1)请分析一下这里海岸变动情况?(2)设想一下升降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师总结】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

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教师讲解】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板书】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出示投影片】地壳运动的类型前面我们通过对案例一和活动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接下来,有哪位同学来帮我填一下这张表格啊。

【过渡】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营造地表形态的另一种力量,即外力作用。

【板书】二、外力作用【提问】阅读教材回答:1.外力作用的概念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学生回答】略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板书】1、概念、的能量来源(1)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2、表现形式(3)搬运作用(4)沉积作用【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就逐一来学习。

【板书】(1)风化作用【出示投影片】图片中的花岗岩,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岩石之一,人类经常用它作为建筑材料,要使用它铺路几十吨重的坦克都压不坏。

那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花岗岩棱角都被磨圆了呢?请同学们联系你们学过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花岗岩变得松软了?【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暴露于地表或接近于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两种变化的成因【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条件。

让我们跟着投影片中的图片,来看看其他三种外力作用的特点吧。

【板书】(2)侵蚀作用1、概念: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作用。

1、流水侵蚀作用。

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成因。

2、风力侵蚀作用。

例:风蚀蘑菇的成因。

2、表现形式:3、冰川侵蚀作用。

例:冰斗和角峰。

4、海浪侵蚀作用。

例:陡崖。

【出示投影片】结合教材案例可知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地击打、侵蚀岩壁,使其回退,常形成陡崖。

类似象鼻的特殊地貌也是由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

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

【转折过渡】领略了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独特地貌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风力的侵蚀所形成的的特殊地貌【过渡】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运动,就称为搬运作用。

在搬运的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就会形成堆积地貌。

接下来让我们结合教材上的案例来看看几种堆积地貌。

【出示投影片】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

在沙漠地区,在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作用下,沙粒往往堆积形成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过渡】大家先看看活动2,思考书上的问题。

(1)这些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呢?(2)在我国哪些地区可以找到这些地貌?【出示投影片】根据刚才活动中我们了解到的内容,我们来着重学习一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和石蘑菇的成因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原因:a、黄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b、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多暴雨c、植被破坏严重风蚀蘑菇的成因:a.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b.岩性的差异,下部岩性较软,上部岩性较硬.【过渡】通过以上的课程学习,我们了解了外力的四种表现形式,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我来用一个简略流程图,表现这四种方式的关系。

【出示投影片】【讲解】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

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

【过渡】前面我们已经详细的了解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概念和表现形式以及其形成的地貌。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关系:不同点: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各自对地貌的影响几个方面来说内力作用与外作用的关系: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往往也是交织在一起的。

【板书设计】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壳运动。

3、地壳运动:依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划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二)外力作用1、概念、能量来源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侵蚀作用:流水、风力、海洋和冰川。

3、四种外力之间的关系(三)内、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