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合集下载

常见心身疾病

常见心身疾病
(一)基本病变:
动脉内膜粥样斑块的形成。好发于大中动脉。 病变过程包括: 1.脂纹 泡沫细胞聚集于内膜下而成;肉眼观:在动脉内膜表
面可见长短不一的微隆起、黄色的条纹。镜下观:内膜下有大 量泡沫细胞、基质及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此时您正浏览在第33页,共65页。
2.纤维斑块
由大量胶原纤维为主构成纤维帽,肉眼观:
4.某些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与 LDL升高有关。
5.遗传因素 冠心病具有家庭聚集现象。 6.A型行为 这类人中血浆胆固醇含量升高、去甲肾上腺素
分泌过量、交感张力过高,致血管痉挛收缩,
引起心肌缺血。 7.其他 年龄、性别、肥胖、饮食结构等也有一定关系。
此时您正浏览在第31页,共65页。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眼底镜检查发现视网膜血管痉挛、
迂曲;变硬、动静脉交叉处静脉受压;视网膜絮状渗出或出
血;视神经乳头水肿。
此时您正浏览在第27页,共65页。
三、结局
病程长,发展缓慢,早期采取适当治疗方式可 预防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晚期可因血压过高而死于 脑出血、心力衰竭或肾功能衰竭。
此时您正浏览在第28页,共65页。
外周阻力 ↑ 血压 ↑
此时您正浏览在第12页,共65页。
(3)中枢神经系统 — 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激活
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 ↑

此时您正浏览在第13页,共65页。
3.多基因缺陷 血管紧张素原 血管收缩增强 血压
抑制Na+- K+泵-ATP敏活性的激素样物质
1.血脂异常 即高脂血症,当血浆中LDL(主要是SLDL)、 TG、VLDL、apoB异常增高与HDL- C、apoA-1
的降低同时存在时,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中山大学心身疾病课件B

中山大学心身疾病课件B

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 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由于个体素质 上的、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 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 生理反应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 状和疾病。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二、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三)行为学习理论 (四)综合发病机制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二、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三)行为学习理论 (四)综合发病机制
Stress
神经内分泌 细胞体液
蓝斑-交感-肾上腺 髓质系统
下丘脑-垂体-肾上 腺皮质系统
其它激素
AP
HSP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二、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三)行为学习理论 (四)综合发病机制
Miller NE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三)行为学习理论 (四)综合发病机制
不再拘泥于某一学派,而是综合 各种理论,互相补充,形成了综合的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理论。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二、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理中介: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人格特征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二、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三)行为学习理论 (四)综合发病机制
心理冲突
迷 走 N 功 能 亢 进
哮喘、消化 溃疡等
交 感 N 功 能 亢 进
原发性高血压、 甲亢等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三)行为学习理论 (四)综合发病机制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 心身疾病
• (一)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的预防不能只着眼于生物学因素, 要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强化人们的自我心理 保健意识,讲求心理卫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技术,学会行为的自我 塑造的技术。要综合考虑生物、心理、社会 因素,采取全方位的立体的措施,才能真正 收到预防的效果。
30
(二)心身疾病诊断原则与方法
13
6个亲人同时丧生的 巨大悲痛
痛失爱子的母亲 14
俄罗斯潜艇 沉没一年后 的祭扫情境
15
社会因素
人降生后总要属于某一社会,成为那 个社会的成员,其身心总要受到其所 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 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 重要作用 。
16
天灾人祸
17
紧张的生活节奏
竞争的压力
超负荷工作
37
• 心理社会层面的干预可采取下列措施: • 1、改变环境 • 2、精神药物治疗 • 3、心理治疗
38
冠心病
头号杀手
冠心病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社会因素
起着重要的作用。
39
冠心病发作
40
• 研究证实: • A型性格的人容易发生冠心病
41
A型性格个体的主要性格特征
过分的抱负及雄心勃勃; • 过高的工作标准,常对自己的工作成就不满
44
27
(三)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现代假说
• 在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四个关键环节: (1)心理社会因素→(2)生理反应→(3) 器官脆弱性→(4)心身疾病。
• 1、心理社会刺激信息传入大脑。 • 2、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 • 3、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 • 4、心身疾病的发生。
28
富于感情,情绪易波动; 有闯劲和进取心且表现好斗; 过分的竞争性和好胜性; 时间紧迫感与匆忙感 变幻不定的敌意;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诊断、预防、治疗原则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诊断、预防、治疗原则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诊断、预防、治疗原则今天我们来聊聊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如何诊断、预防及治疗心身疾病,还列举一种代表性心身疾病以作示例。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重点讨论中介机制过去曾将中介机制划分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条途径,反映了研究初期的认识。

近十年来,大量的跨学科的动物与人体研究资料证实:这三者是一个整体。

Chrousos及Gold(1992)提出,由植物神经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构成了应激综合征的“效应器”即应激系统(Stress system),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个体对应激源经过认知评价,察觉威胁或挑战的存在后,大脑边缘系统去唤醒应激系统,并影响包括免疫系统在内的各种内脏活动。

这一系列的活动如超过个体的承受能力(反应阈值),破坏了机体的稳态,便会产生心身疾病。

为讨论问题的方便,现仅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作用分叙如下:(一)中枢神经系的作用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心理活动都离不开以大脑皮质为中心的中枢神经系统。

各种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信息(刺激)传入,首先被大脑皮层觉察并认知评价而产生一定的情绪,而情绪对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如果反应强烈而持久,就可能引起相应的病理改变。

情绪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边缘系统、下丘脑、脑干网状系)协调活动的产物。

即情绪不但受大脑皮层调节,且直接与边缘系统和下丘脑有关。

情绪的直接中枢在边缘系统,而边缘系统与下丘脑有广泛的神经联系。

(二)神经内分泌的作用情绪活动与神经内分泌有密切联系。

长期持续的不良情绪体验和心理矛盾是通过两条途径来产生各种躯体反应的,其中下丘脑起了重要作用。

1.大脑边缘系统—下丘脑—植物神经通路即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效应作用。

情绪的直接中枢在边缘系统,而边缘系统与下丘脑有广泛的神经联系。

长期的不良情绪可使下丘脑兴奋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机制,引起大量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导致生理反应如血液循环加快(以增加心脑、骨骼肌的血液供应),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以及呼吸加速等。

第九章心身疾病

第九章心身疾病

第九章心身疾病第九章心身疾病因此,心身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必须兼顾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 我国城市,癌症已经位列人群死亡谱的前列,顺位超过心脑血管疾病。

...第九章心身疾病【引言】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又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是介于躯体疾病和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与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心身疾病,早在我国传统医学就有记载,将喜、怒、忧、惊、悲、思、恐的七种心理因素归纳入疾病的主要因素,故谓之“七情”病因说。

而近代心身疾病,是19世纪20年代由心身医学提出的心身疾病的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心身疾病”一词来源于西方医学,最早是由Halliday JL(1943年)提出的,而Alexander F(1950年)的特别关注使身心疾病一词得到大力推广。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顺位发生了明显改变,单纯生物躯体性疾病(生物感染性疾病)逐渐为心身相关的疾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所取代,心身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随着疾病死亡谱的改变以及现代医学模式和多因素发病理论的推进,心身疾病已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本章主要阐释以下几个要点:1.心身疾病的概述;2.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3.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4.常见心身疾病;第一节心身疾病的概述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

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等。

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疾病。

从定义可知,心身疾病是一种生理上的躯体疾病,但又与一般的生理性疾病不同,而且也不同于神经症,因为神经症只具有比较模糊的躯体症状,往往找不到具体的器质性改变。

心身疾病的生物心理学解读

心身疾病的生物心理学解读

心身疾病的生物心理学解读心身疾病是指在身体疾病的发病机理中,心理因素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类疾病,它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发或者加重,同时通过生物学途径对身体产生影响。

心身疾病的发生与心理、生理各个层面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因此,了解心身疾病的生物心理学解读对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身疾病的心理因素心身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仅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情绪、压力、人格特征等。

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下的人更容易患有心身疾病,而乐观的人则往往身心健康。

此外,亲人的失去、工作环境的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紧张等精神创伤均有可能成为心身疾病形成的诱因。

二、心身疾病的生理机制心身疾病的生理机制主要通过生物心理学角度解读。

生物心理学认为,心理状态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多个系统相互作用来影响身体健康。

例如,心理压力造成的持久性应激会导致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进而影响心脏、消化系统等器官的功能,并可能诱发相关的疾病。

此外,免疫系统对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通过免疫系统的紊乱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三、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针对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在生物心理学的指导下逐渐发展起来。

心身疾病治疗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节心理因素,从而对心身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疗法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比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缓解病情。

此外,放松训练、瑜伽、冥想等心理调节方法也可以减轻心身疾病的症状。

四、心理因素在心身健康中的意义心理因素在心身健康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心身疾病的形成湖不仅受到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更受到心理因素的调控。

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适当的心理调解可以减少心理压力,改善心理负担,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因此,倡导积极的心理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节情绪,是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措施。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由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一类疾病。

它是身体与心理之间紧密联系的产物,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或误解。

本文将从定义、病因、症状和治疗等方面对心身疾病进行探讨,以增进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一、定义心身疾病,又称为躯体化障碍、功能性身体症状障碍,是指那些不能用已知疾病解释的身体症状,例如头痛、胸闷、腹痛等,这些症状造成了明显的痛苦或丧失功能。

尽管这些症状缺乏明确的身体病理学证据,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可以通过心理和社会因素诱发或加重。

二、病因心身疾病是复杂多样的,其病因涉及生物学、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因素。

1. 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人天生就存在对压力的脆弱性,容易出现身体症状。

此外,某些生物化学和生理机制的改变也与心身疾病的发生相关。

2.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压力是诱发心身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的工作压力、家庭冲突、人际关系问题等会导致人们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诱发或加重身体症状。

3.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中的压力和刺激也会对心身疾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例如,持续的恶劣工作环境、空气污染等都可能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三、症状心身疾病的症状各异,常见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头痛、胸痛、肌肉紧张、疲劳、消化不良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天、数周或数月,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对各类医疗资源的过度利用。

四、治疗心身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心身疾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等,帮助患者改善负面情绪、增强应对能力,从而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2.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3. 身体疗法:有些患者对心身疾病的症状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身体感知,因此采用一些身体疗法如针灸、按摩、理疗等,可以缓解疼痛和紧张感。

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与身体疾病密切相关的疾病,它既有身体上的病变,又有心理因素的作用。

心理社会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探讨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一、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压力是心理因素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长期的精神紧张状态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等,导致身体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心身疾病。

此外,心理因素还包括人格特征等,比如焦虑、抑郁等情绪倾向,以及对刺激的应对方式等。

这些心理因素的存在,会增加人们患上心身疾病的风险。

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导致心身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它们的变化和压力会对人们的心身健康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其次是社会支持的作用。

社会支持可以减轻个体的心理压力,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从而有助于预防和应对心身疾病的发生。

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关系是复杂而密切的。

一方面,心身疾病的发生可以导致心理社会问题的加重。

例如,在患有重大疾病的人群中,心理障碍和社会问题的发生率普遍较高。

另一方面,心理社会因素也可以影响心身疾病的预后和康复。

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可以加速康复进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为了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和促进康复,我们需要注重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

这包括积极应对压力、学会放松、寻求正面的情感支持等。

其次,社会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工作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也能给予人们力量和信心。

综上所述,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对个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需要全面关注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通过积极的心理调节和社会支持,来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并提高个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这一工作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为每个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09 第6章 医学心理-2心身疾病

09 第6章 医学心理-2心身疾病
返回
19:46
(三)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
1. 减轻心身反应: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可促进疾病的发展, 而疾病的出现又可引起心理状态的改变,如此反复可形成 恶性循环。减轻患者的身心反应,可以达到切断恶性循环、 促进康复的目的。 2. 缓冲心理应激:生活中的挫折、冲突、威胁等是造成 人们发生应激反应的起源。在护理过程中,尽量缓冲患者 所遇到的各种应激源,可以有效的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 3.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对心身疾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 育有着很重要的护理意义。
19:46
心理学基础
第6章 医学心理学
——心身疾病
19:46
学习目标
1. 说出心身疾病的概念 2. 列出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致病因素
3. 理解心身疾病的特征与预防
4. 描述心身疾病的诊疗与护理
5. 了解常见的心身疾病
19:46
本节内容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三、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返回
19:46
返回
19:46
(二)心身疾病的预防
1.培养健全人格:①注意个体早期人格的形 成。②注意调整重大生活事件中人格类型的急剧 改变。③注意社会和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2.提高应对能力:①心理性应对,如心理防 御机制的应用与主动应对。②行为性应对,即遇 到困难时以某种行为减轻紧张,如运动、散步、 听音乐、睡觉、聊天等。③社会性应对,寻求社 会支持。
返回
19:46
(二)原发性高血压
1. 紧张因素:长期精神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 易患高血压。
2. 情绪因素:愤怒状态下的人易发生高血压。慢性 应激状态或环境更容易引起高血压。
3. 人格因素:A型行为特征同样是高血压易感性行 为特征;此外,诸如高度敏感、脱离实际、过度 顺从或情绪压抑、各种形式的神经质以及情绪的 不稳定性、易变性等,都被认为是高血压的人格 因素。

心身疾病的名词解释

心身疾病的名词解释

心身疾病的名词解释心身疾病是指一类具有明显的心理和生理症状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心理因素和生理变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心身疾病又被称为功能性障碍、功能性疾病或身心疾病。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通常认为是心理和躯体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

心理因素包括压力、焦虑、抑郁、心理创伤等,而躯体因素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系统异常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个体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常见的心身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疼痛(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等)、慢性疲劳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心律失常、功能性胃肠病、失眠等,还有一些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这些疾病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生理病因,但患者有严重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困扰。

心身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排除其他有明确生理病因的疾病。

因为心身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与其他疾病相似,但检查未发现明确的病理改变。

因此,诊断依赖于患者的症状描述、心理评估和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治疗心身疾病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内心的冲突和压力,并学会应对和管理心理和生理的异常反应。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控制疼痛、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和抑郁等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适应性药物等。

预防心身疾病的方法包括积极的生活方式管理、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放松技巧对预防心身疾病非常重要。

此外,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应对应激的技巧、寻求心理咨询和进行心理治疗来实现。

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获得来自朋友、家人和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缓解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

总之,心身疾病是一类心理和生理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它们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生理病因,但患者有严重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困扰。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与身体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和
相互影响的疾病。

其发病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生理机制:心理因素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
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等途径对身体的生理机制产生影响。

例如,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可以引发自主神经系统紊乱,
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身疾病。

2. 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
为习惯而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例如,长期的抑郁和焦虑
情绪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和炎症的风险。

3. 行为机制: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式而对
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例如,压力可以引发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过度饮食、缺乏锻炼等,从而增加肥胖、糖尿病等
疾病的风险。

4. 感知机制:心理因素会影响个体对身体症状和健康问题的感知和解释。

例如,焦虑和恐惧可以增加对身体症状的关注和担忧,产生身体症状过度反应的现象,即所谓的“病态化”。

总之,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综合作用过程,心理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心身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具体机制,需要结合具体的疾病进行研究和理解。

名词解释心身疾病

名词解释心身疾病

名词解释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影响个体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的复杂疾病,包括心理因素与生理机制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身体功能异常、症状或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种综合性疾病,其病因往往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个方面。

在心身疾病的发生中,心理因素可以作为一个触发和维持因素,加重了疾病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心身疾病的典型表现是身体上的疼痛或其他生理症状,但找不到明确的生理病因解释这些症状。

常见的心身疾病包括:紧张性头痛、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心身疾病的形成涉及多个因素。

首先,个体的心理压力可以导致身体上的生理和神经途径的改变,进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反应。

心理压力还可以通过影响行为习惯,例如饮食和运动,而进一步增加身体疾病的风险。

其次,人体的身心健康是相互关联的。

生理疾病可以导致心理症状,而心理压力也可能诱发身体上的生理反应。

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增加个体的压力水平,进而增加心理疾病的风险。

最后,心身疾病的发生还与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应对机制有关。

一些人具有更大的心理弹性和身体适应能力,他们更容易应对压力和适应心身疾病。

相反,一些人可能具有较差的应对机制,他们面对压力时更容易出现身体上的症状和心理疾病。

治疗心身疾病通常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旨在改善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

药物可以用于改善心理症状和身体疼痛,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和处理与心身疾病相关的心理因素。

行为改变方法旨在帮助个体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增加运动和改善饮食习惯。

总之,心身疾病是一种由心理因素与生理机制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复杂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身体疼痛和其他生理症状,同时也伴随着心理症状。

心身疾病的治疗应当综合考虑身体和心理健康,并采取综合措施。

心身疾病名词解释

心身疾病名词解释

心身疾病名词解释心身疾病,又称为躯体症状障碍或功能性障碍,是一种身体上的疾病或不适,其症状无法完全解释为任何已知的生理疾病,而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心身疾病是身体和心理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涉及到人们对压力、情绪和心理紧张的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影响身体的健康。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1. 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持续而过度的焦虑感和担忧感,没有明确的对象。

它可以导致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胃部不适等身体上的症状。

焦虑症常常与抑郁症共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心理卫生障碍:心理卫生障碍是心理因素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症状和健康问题的一类疾病,如心绞痛、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受到个体心理抵抗力的影响。

3.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的一类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

心理因素可以加重过敏反应,如焦虑、抑郁、压力等都可能使过敏症状更加明显。

4. 慢性疼痛综合征:慢性疼痛综合征可以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身体损伤、炎症、神经损伤等,但也有很多患者的疼痛无法用生理因素解释。

心理因素和情绪状态在这类疼痛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的焦虑、抑郁和自我劝告都会影响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5. 体质性功能紊乱:体质性功能紊乱是一类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运动性头痛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可能是由于个体对于应激、压力和情绪的异常反应引起的。

心身疾病的治疗主要侧重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身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学会应对压力、情绪和焦虑等。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如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和镇痛药物等。

另外,饮食、运动、睡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对心身疾病的康复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总之,心身疾病是一种身体和心理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了解心身疾病的不同类型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个体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并促进心理健康。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心理健康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心理健康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心理健康人类的身体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关系。

心身疾病是指身体疾病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类疾病。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探讨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1. 生理因素的作用:身体的疾病和机能障碍往往是心身疾病的基础。

例如,慢性疼痛、炎症、代谢紊乱等身体疾病可以导致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从而进一步加重身体疾病。

此外,一些寄生虫、病毒和细菌感染也会对心身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 心理因素的作用:心理因素包括思维、情绪和行为等方面。

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失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都会使人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降低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如过量饮食、酗酒、吸烟等,也会增加心身疾病的风险。

3. 社会因素的作用: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等。

社会环境的不良条件,如贫困、战争、自然灾害等,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增加了心身疾病的风险。

社会支持的缺失和社交网络的贫乏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 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和减少身体疾病的发生。

心理健康的人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的运动和足够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2. 提高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的人更具有积极的心态和情绪稳定性,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

3. 促进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对自己有益,也对社会有益。

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互相信任和友好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心理健康的维护1. 保持积极心态:积极心态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寻找兴趣爱好、参与社会活动、与亲朋好友交流等方式来保持积极心态。

心理学探究心身疾病的心理机制与治疗方法

心理学探究心身疾病的心理机制与治疗方法

心理学探究心身疾病的心理机制与治疗方法概述心身疾病是指身体疾病与心理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一类疾病。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心身疾病的心理机制以及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提供对心身疾病的更深入理解和有效治疗的参考。

一、心身疾病的心理机制1.1 压力与心身疾病压力是心身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引起身体激素的紊乱,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从而增加患心身疾病的风险。

此外,心理压力还可能导致行为不健康,如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等,进一步加剧心身疾病的发展。

1.2 心理因素与免疫系统心理因素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情绪状态、个体的信念和态度等心理因素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积极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免疫系统的免疫力,减少患心身疾病的风险。

相反,消极的情绪和悲观的心态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抑制,增加患心身疾病的可能性。

1.3 心理因素与疼痛感知心理因素对疼痛感知和疼痛处理过程也有影响。

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可以加重疼痛的感知,并使疼痛感觉更难以忍受。

心理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等方式,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痛苦程度。

二、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2.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患者的错误思维和不良行为习惯,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从而减轻心身疾病的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例如,对于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评估疼痛的程度和影响,并通过改变行为反应和应对策略来减轻疼痛的感知。

2.2 心理放松训练心理放松训练是一种通过深度放松和调控呼吸等技巧来减轻身体紧张和心理压力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改善心身疾病的症状。

例如,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心理放松训练可以帮助他们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并减少心脏病等并发症的风险。

2.3 心理支持与心理教育心理支持和心理教育是心身疾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理论
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中发生的作用,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的特定的心身疾病。

其发病有三个重要因素:
1、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2、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
3、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该理论侧重于说明发病机制,认为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是心身发病的重要机制。

涉及的三条途径为: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2、自主神经系统;
3、免疫系统。

三、行为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为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

由于个体素质问题,或特殊环境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使生理心理反应固定下来,演变成症状和疾病。

四、综合认识,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可概括为:
1、心理社会刺激物传入大脑;
2、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
3、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
4、心身疾病的发生。

心身疾病的新进展

心身疾病的新进展

心身疾病的新进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身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类疾病,常常表现为身体症状,同时伴随着情绪和心理方面的困扰。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一、心身疾病的生理机制心身疾病的产生过程中,生理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发现,心身疾病常常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有关。

在长期的压力和紧张状态下,人体会产生大量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这些化学物质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头痛、胃部不适等。

二、心身疾病的心理因素除了生理因素之外,心身疾病的产生还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负面的情绪和心理压力会对心身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过度焦虑、抑郁和悲伤等情绪会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患某些疾病的风险。

因此,重视心理健康并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对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三、心身疾病的综合治疗针对心身疾病,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但这些治疗方式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而不能根治疾病。

近年来,心身医学的发展为心身疾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综合治疗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旨在通过多个角度的干预,全面提升患者的心身健康水平。

四、心身疾病的预防措施除了治疗之外,预防心身疾病同样重要。

合理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身疾病的基础。

如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适量参与运动等。

此外,积极的心理调适同样是预防心身疾病的重要手段。

人们应该学会面对压力、积极应对挫折,保持良好的心态。

五、心身疾病的未来展望虽然在心身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心身疾病的复发率较高,当前的治疗方式还难以根治疾病。

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心身疾病的研究,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

心身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心身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心身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时,人们常常会出现各种身体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症状。

这种心身相互影响的现象被称为心身疾病,它是一种由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因素共同引起的疾病。

本文将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探讨心身疾病的基础原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类疾病。

一、压力反应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压力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面对压力时,人体会释放一种被称为应激激素的物质,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这些应激激素的释放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完成的。

神经内分泌系统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和交感神经系统组成。

在面对压力时,下丘脑会释放一种叫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信号物质,促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ACTH进入血液后会刺激肾上腺分泌皮质醇,从而使身体进入应激状态。

另一方面,交感神经系统也会在面对压力时被激活。

这会导致肾上腺素的释放,进而引起一系列身体上的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等。

综上所述,压力会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从而导致应激激素的释放和身体上的一系列反应。

如果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就容易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二、神经调节失常与心身疾病除了压力反应,神经调节在心身疾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来完成,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在心身疾病的发生中,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往往被破坏。

研究发现,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跃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减退与一些心身疾病有关。

例如,慢性疼痛综合征就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研究表明,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活动过度增强,导致体内一种叫做去甲肾上腺素的物质释放增加,从而导致疼痛感觉过敏。

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减退又使得身体无法及时调节疼痛感觉。

此外,心身疾病还与神经递质的异常有关。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

某些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血清中5-羟色胺水平的下降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04 第四章 心身疾病

04 第四章 心身疾病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侧重于发病过程 有哪些心理社会因素
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
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
导致何种疾病的发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理神经中介途径 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 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
《管子·内业篇》:“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形神(身心)整体观念:强调形神的和谐 标志着健康,形神的失调则是疾病的基础。
关于心身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内经》也 提出了许多方法。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重视潜意识心 理冲突的作用
三要素: 1.未解决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 3.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性倾向。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三)★身心反应(概念) ——躯体疾病的心理反应
1.躯体疾病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直接、间 接作用影响心理活动。
2.躯体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应。 3.躯体疾病影响病人的社会功能。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四)心身疾病的分类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心理社会因素
1.社会心理应激因素
2.A型行为
3.情绪因素 4.其他因素
吸烟、缺乏运动、 多食与肥胖等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1818年德国精神病学家Heinroth 提出了“心身概念” 1980年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于正式命名心身疾病
Heinroth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发生了躯体器质性病变 心身疾病 只是躯体功能性改变
躯心 心 神 精
体 疾




病病 症 症 病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二)特点
1.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担心考试
3.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紧张失眠
4.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胸心闷率增加
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 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 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A、消化性溃疡,有焦虑情绪
1.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2.器官脆弱易感倾向; 3.自主神经过度活动性。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七)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三)行为学习理论 (四)综合发病机制
潜意识心理 冲突
神经系统功能 改变
脆弱器官 病变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七)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三)行为学习理论 (四)综合发病机制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二)特点
1.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 4.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
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 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 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六 讲
心理生理障碍 与 综合性医院心理问题
心理生理疾病(心身疾病)
精神紧张能引起自主神经和 内脏功能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 化是可逆的、生理性的,称为是 心理生理反应,又称心身反应。 当这些变化发生于某些具有易患 倾向的个体身上时,这些变化可 持续发展,形成病理性改变,则 被称为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和病前性格
• A型性格 • C型性格 • 愤怒和敌意 冠心病 癌症 原发性高血压
综合性医院常见心理问题
躯体疾病或症状
心理障碍或反应
病人角色
病感:身心不适的主观体验。 疾病:人体组织器官受到损害
或出现病灶,体格检查 能发现阳性体征,实验 室检查和其他一起检查 有明显异常指标和结果。
医患关系
临床各科病人的心理问题
慢性病人:
外向投射 内向投射 “病人角色”习惯化
医学会谈的技巧
• 倾听 • 表达 • 非语言沟通 • 解译信念 • 沟通分析
再 见
社会因素:发病率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城市 > 农村 脑力劳动 > 体力劳动 生活条件恶劣 > 生活条件优越 工作努力 > 不努力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理因素:
哲学知识、信念、经历教育、认知、病 前性格等均影响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生理因素:
扳 机
心理社会应激
生理始基
心身疾病
是病人和义务人员在
临床诊疗过程中建立和形成的
人际关系。

医患关系模式
医患关系模式 临床病人类型
重症昏迷、手术中、婴 幼儿、精神分裂症
临床最常见的医患模式 慢性病、心身疾病、部 分心理障碍
主动-被动型
指导-合作型 共同参与型
临床各科病人的心理问题
外科手术病人: 术前:焦虑 术后:抑郁、焦虑、谵妄、 持续疼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