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永乐大典正本为何被称为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疑案
《永乐大典》正本编修始末探究
《永乐大典》正本编修始末探究作者:刘雅来源:《北京档案》2022年第09期《永乐大典》正本的编修从提议到成书一波三折,期间涉及的人与事纷繁复杂、曲折多变。
正因为如此,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编修时间,学界历来存在不同的说法,黄权才先生在《〈永乐大典〉若干问题新论析》中就提到了存在“非五年说”“六年说”“八年说”等说法[1]。
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梳理《永乐大典》正本的成书过程,以探究编修的时间、阶段、重修原因等问题。
《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编修的一部类书。
据《进永乐大典表》,《永乐大典》全书共11095册,22877卷(不含目录60卷),共计3.7亿余字,共集辑约8千种古代典籍。
这样庞大的册卷和文字数量,使它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2],很多典籍、秘籍、制度等都由《永乐大典》而流传下来,得以造福后人。
清朝全祖望、徐乾学和李绂等人辑出《周官新义》《春秋鲁十二公年谱》《尚书讲义》等十余种典籍。
清朝修《四库全书》时,特别设立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书处”,专门辑录《永乐大典》中不常见的典籍。
据《四库总目》著录,四库馆臣共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了390种佚书,其中经部书70种,史部书42种,子部书103三种,集部书175种。
《春秋会义》《直斋书录解题》《旧五代史》等典籍都是依靠这次辑出,才得以流传下来。
后人直至现在,都没有停止辑佚的脚步,比如缪荃孙、傅增湘、赵万里等,可见《永乐大典》在中华文明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
《永乐大典》存在正本与副本,正本在永乐皇帝的组织下编写完成,副本则由嘉靖皇帝下令组织人员抄写。
但是,《永乐大典》正本一直下落不明,副本也是流失惨重,所剩不多,令人痛心疾首。
《永乐大典》这样一部举世闻名的旷世宏编,得以在明朝永乐年间编修而成,成书过程曲折,工程大、时间长、人员多、程序复杂,导致后人对其产生了不同的说法。
通过对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及过程的考究,本人认为可以将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永乐大典简介
永乐大典简介永乐大典,又称为《永乐大典总目》或《永乐大典正义总目》,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编纂的一部巨型文献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百科全书之一。
它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即永乐帝)在位期间,于明宪宗时期(1403-1424年)开始编纂,共耗时十六年完成。
永乐大典以其详实的内容和丰富的知识为世人所称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编纂背景永乐大典的编纂起源于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念。
当时中国文化蓬勃发展,朱棣渴望将这些丰富的知识体系加以系统化整理。
他认为一个王朝的興衰兴败取决于是否注重教育,因此决定编撰一部巨大的百科全书,以收集整理当时的各类文献,推广知识教育,促进文化的繁荣。
编纂过程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从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持续了整整十六年直至永乐十六年(1424年)完成。
在这期间,朱棣亲自监督了整个编纂过程。
他下令调集了大量的学者、历史学家、文献专家和编纂人员,同时规定了严格的编纂标准和程序。
据传,为了编纂永乐大典,朱棣下令封授了许多书籍,收集了遍布全国的文献,每一个地方的文献都被征集和审核。
经过多次筛选,最终选定了近11,000种各类书籍和文献作为编纂的基础材料。
这些材料包含了历史、地理、文学、科学、医药、农业、工艺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在编纂过程中,朱棣亲自审查并参与讨论。
他非常注重准确性和严谨性,并且鼓励参与编纂的人员进行自由的讨论和辩论,以确保内容的正确性和全面性。
著作特点永乐大典以其广泛的知识和详实的内容而广受赞誉。
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百科全书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其规模之大在当时是堪称空前的。
根据历史记载,永乐大典的卷数达到了革命性的5,020卷,收录了23,000多种类目,每一种类目又由若干篇章组成。
永乐大典的详实性也与时代背景有关。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当时科技、文化和经济都达到了高度的发展。
这种繁荣为永乐大典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使它成为了当时文化界的集大成之作。
此外,永乐大典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几乎所有领域的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农业、医学、法律等等。
《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朱棣画像开创永乐盛世的明成祖朱棣,登基伊始就做了一件大事:编纂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文化宝典——《永乐大典》。
整部大典分类编纂为2.2887万卷、1.1095万册,总字数共达3.7亿多字,囊括了中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将明朝皇家图书馆——文渊阁藏书囊括净尽,知识门类覆盖“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包括医卜、僧道、技艺等杂家之言,可谓包罗万象。
大典编纂过程中,朝野上下共有2169人参与。
定稿完成后,朝廷又在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如今仅存400余册,约占大典的4%,即便如此,这些留存下来的典籍也仅是抄本,正本不知所踪。
《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文 唐娜 图冬目 文心雕龙 怀宇 宋三杯水 方忠诚The Greatest Encyclopaedia in the World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The Yongle Canon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参与者之多,工作量之巨,难以统计。
那么,编纂大典如此耗费人力物力,为何朱棣刚登基就急着促成此事呢? 两度编纂,历时五年旷世宏编,文献大成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将帝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
由于忌惮藩王势力,朱允炆刚即位便大举“削藩”,这让各地藩王心生不满。
次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北平(今北京)发起“靖难之役”,用时三年,攻下都城南京,改年号“永乐”,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代皇帝。
在朱允炆旧部以及一众士大夫看来,夺取侄子皇位,可谓大逆不道,朝堂上极力反对新政的声音不在少数。
名臣方孝孺便因宁死也不为朱棣写即位诏书,惨遭灭十族,其亲人、学生、同道、朋友少有幸免。
那一时期,如此血案屡见不鲜,朱棣也因此激起了江南士子们的反感和抵触。
为了化解和江南士子间的矛盾,朱棣想到了编书。
首先,编书可以转移文人的注意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笼络文人的作用。
其次,早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就欲修纂类书,编“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能修成,朱棣的编书之心也算是继承父亲遗志。
历史趣谈千年无解!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大惊天悬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千年无解!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大惊天悬谜
导语: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繁衍至今,有很多的悬案以及未解之谜,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大惊天悬谜,这些悬迷至今无人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繁衍至今,有很多的悬案以及未解之谜,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大惊天悬谜,这些悬迷至今无人可解。
1、西周“九鼎”遗失古今憾
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年。
九鼎是否仍然存在?
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
如果司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
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2、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
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
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永乐大典之谜副本残缺不全正本却不翼而飞
导语:《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
《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可以好不夸张的说,《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在书的前面,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一个“门”字,端庄的楷书、狂放的草书、秀美的隶书,尽显汉字的魅力。
这册书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不同等级的门,如白虎门、玄武门等,以及门的结构、类别、式样和奇闻逸事。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
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
《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生活常识分享。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1408年12月14日永乐大典成书究竟是葬身火海还是另有归宿 2009年5月22日,居庸关长城古客栈,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正在举行。
历史长河中,明朝的那些事儿在专家的唇舌之间,如莲花般绽放。
弹指的光阴间隙中,那些虚虚实实的历史悬疑让学者们牵肠挂肚。
在讨论到《永乐大典》下落问题时,百家讲坛“明史”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毛佩奇,突然抛出一个观点,如同在研讨会上引爆了一枚重磅炸弹。
为了捍卫各自的观点,一场关于《永乐大典》下落之谜的辩论开始了。
《永乐大典》的下落因何成谜,竟然能够引得明史专家们为它展开措辞锋利的争论?“金匮”中的秘密震惊了发现者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为了证明自己的文治武功,组织编纂了一部大型“百科全书”。
但修成之后,此书就被束之高阁,消失在众人的耳目之外。
这部书,就是《永乐大典》。
明朝之后,当《永乐大典》“重出江湖”时,已是其成书250年后的康熙年间。
“《永乐大典》再现江湖,天下已不是原来的天下,明朝已成明日黄花上百年,努尔哈赤的子孙占据中原多年,康熙正将清王朝推向巅峰。
”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姚群民告诉记者,清朝康熙年间的一天,内阁学士徐乾学、翰林院侍讲高士奇等官员,推开了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的皇家档案馆,建成于明朝嘉靖15年。
这也是一座独特的建筑,整个建筑用大石头雕砌而成,防火防潮,能很好地保存各种皇家档案。
明清两朝历代皇帝实录、皇帝家谱等,就存放在这里特制的“金匮”中。
让人惊讶的是,明末以来近百年间一直下落不明的《永乐大典》也在其中。
皇史宬是摆放典籍的地方,不是什么军机重地,乱世之中被人遗忘,也在料想之中,因此,《永乐大典》是安全的。
但如白驹过隙的岁月里,它终究没有逃脱厄运。
万历年间一把火也不是真正凶手?“如果《永乐大典》真的毁于一把火,那我还是比较赞同明史专家任道斌的观点,这把火应该是万历年间的那把火。
历史趣谈《永乐大典》简介 朱棣命人所编纂的百科全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永乐大典》简介朱棣命人所编纂的百科全书
导语:《永乐大典》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
《永乐大典》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且散落于世界。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由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
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
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闻永乐大典的历史意义 自古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永乐大典的历史意义自古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导语:《永乐大典》由于卷帙浩繁,参加纂修人员众多,因此前后体例不一,前后错互舛误之处,亦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巨大价值。
《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由于卷帙浩繁,参加纂修人员众多,因此前后体例不一,前后错互舛误之处,亦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巨大价值。
《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
在这方面,清代一些学者对《永乐大典》所作辑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
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立了《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先后参加者共三十九人,其中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
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辑出书籍: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零三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总计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四十六卷。
其中重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为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
古代典籍是承载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郑和宝船”,它的形态、语言和内容是一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能激起人们探秘寻宝的强烈冲动。
《永乐大典》就是这样的一个“宝船”,它曾经如此庞大和华丽,把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它的仓中。
道教在元朝经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元朝的统治者几乎烧毁了所有关于道教的书。
到了明代,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至今无解!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未解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至今无解!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未解之谜
导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都是自己熟知的。
但是尽管我们熟知其中的内容,确有很多扑朔离迷的背后故事等待着我们去解开。
一起看看其中都有哪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都是自己熟知的。
但是尽管我们熟知其中的内容,确有很多扑朔离迷的背后故事等待着我们去解开。
一起看看其中都有哪些吧。
一、战国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更传为千古佳话!和氏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唯一肯定的是,这块宝玉尚在人间,因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无法焚化。
秦灭六国,嬴政终获至宝。
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传世玉玺,历经刘邦、王莽、司马炎之手,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从此下落不明。
按理说,真金不怕火炼,石敬瑭应是得到宝物,极有可能与石敬瑭陪葬;有人说,和氏璧被作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于世。
如果真是这样,将来发觉秦陵地宫,和氏璧必将重见天日,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宝物风采。
二、《洛神赋》到底为谁而作?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见长,除七步诗之外,首推《洛神赋》有名。
在《洛神赋》中,曹植所写洛水女神到底是谁?成为历史难以破解之谜!一种推测是甄后,曹丕之妃。
作为小叔子,竟然爱上亲嫂,就兄弟而言,为其不义;就君臣而言,为其不忠,成何体统?
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公然就指甄后,李商隐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诗句,乱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来,招来文人骂声一片;另一种推测是,曹植塑造一个洛神形象,美丽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拟,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明朝永乐皇帝 操弄权力、阴谋和无赖行径的高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朝永乐皇帝操弄权力、阴谋和无赖行径的高手
导语:提起明永乐皇帝朱棣,我们即刻会联系上皇皇巨著《永乐大典》的纂修与郑和七下西洋,同时也会想到朱皇帝通过发起靖难内战的形式,坐上了侄儿
提起明永乐皇帝朱棣,我们即刻会联系上皇皇巨著《永乐大典》的纂修与郑和七下西洋,同时也会想到朱皇帝通过发起靖难内战的形式,坐上了侄儿尚未坐热的龙椅。
按儒家正统,此为叔谋侄位、篡国自专,当为逆贼。
但当朱棣荣登大宝,自视礼仪为生命的儒家士子们,除鲠直而迂腐的方孝孺辈外,纷纷顶礼膜拜、效忠表诚。
自朱元璋称帝后,虽孔武英明多年,但其为了朱明王朝的生命延续,屡屡制造借口枉杀曾一同打天下的兄弟战将,如此举措,却为接班人减少了不少干臣良将。
而其所选中的小皇帝除了遗传父亲仁慈孱弱衣钵外,就是将制定政治与军事政策的权力悉数交与不知谋略治军的齐泰、黄子澄之辈。
齐、黄二氏,虽有不少识见和修为,但不长于管理,而且各怀心思;尤其是黄子澄食古不化,怂恿幼主重拾千百年前的汉代战略,宣扬天地演化论和圣王概念,大开法律规章的历史倒车。
朱元璋封诸子王天下各地,旨在镇守朱家天下,而朱允炆上位伊始,不是大削叔叔们的王权封地,就是扣押堂兄弟为人质,甚至胁迫亲叔叔写下诬蔑、指控其他叔叔的所谓不法行为,并派员捕杀、迫害不少直系亲人。
这般愚举,貌似巩固虚弱的建文政权,但过分地中伤并非坚韧的家族体系,无疑会激愤于表面恭顺、心怀不忿且能力强盛的燕王朱棣。
朱棣经过拘杀监视者、夺北平九门、援祖训起兵、兴靖难之师,三年过去,南面称帝。
但受命于其父的老臣们虽有许多跪而迎之,但亦有不少“奸臣”逆天为之。
一场惊心动魄但不可避免的流血政变,使得胆
生活常识分享。
五百年前的永乐大典
五百年前的永乐大典:一个中国古代知识库的瑰宝五百年前,中国明朝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致力于搜集和整理传统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这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的一项工程就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一部巨大的百科全书,总篇目达到11000多个,收录的内容丰富而广泛,可以谓是中国古代知识库中的瑰宝。
一、永乐大典的问世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发起编纂的,历时22年,成书于1408年。
初版的永乐大典总计9185卷、几十万条目,后经多次修订达到11000多个篇目。
这本大典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之一,可谓是博大精深、重要唯一。
可惜的是,明朝灭亡后,永乐大典逐渐散佚,如今只有千分之一的文献存世。
二、永乐大典的特点1.内容丰富广泛永乐大典收录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医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除了涵盖中国自古至今的各个领域的知识,还包括一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有关的东亚周边国家的史书。
其内容的广泛性实在是惊人的,体现了当时中国自古以来掌握文化和科技的精髓。
2.编者认真负责永乐大典的编纂需要大量的专家学者来共同参与,这些学者对大典的每一条目都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和润色,确保大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而且初版永乐大典的书稿不朽再生技术十分先进,采用了特殊的纸张和大型印刷设备进行印刷,加强了其保质期,从而保障了永乐大典的传世。
3.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作为古代知识库的珍品,永乐大典不仅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现代历史学家和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大典中的许多内容并未在其他资料和文献中有过记载,因此研究永乐大典所获得的数据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具有极高价值。
三、永乐大典对世人的影响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知识库中的瑰宝,世界各地的学者十分重视对其的研究和探讨,认为永乐大典具有很高的文化、科技、艺术和历史价值,也是中华文化、科技、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宝贵遗产。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永乐大典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新-2018高中历史 永乐大典之谜文本素材 精品
《永乐大典》之谜从11185册锐减至64册《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有三千多人参加,历时四载,在永乐六年(1418)修成的大型类书。
它可称之为我国古代一部内容最丰富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全书有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11185册。
我国这个古代文化大宝库辑存了许多秘典佚文,其广泛及珍贵程度为古今中外所罕见。
由于篇帙浩繁,它从未刊刻过,只在明嘉靖年间重录过一部,一般称作“重录本”或“副本”。
新中国建立之前,忧患频仍,遂致这一部举世瞩目的典籍散失殆尽。
目前,据已知情况统计,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约300多册800多卷,相当原书的百分之四弱,且均为嘉靖重录副本或其钞本。
据史载,这部重录副本,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四库全书馆之际,曾在宫中清查,发现丢失1000余册2422卷。
皇帝下令在全国搜寻,也没找到下落。
此后该书又陆续丢失,其间经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光绪元年(1875)清点时已不足5000册。
到光绪二十年(1894),仅存800余册。
光绪二十六年( 1900)英美日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历经劫难的《永乐大典》,至清末民初仅存64册了。
这确是我国文化史上十分惨重的损失。
新中国建立之后,经诸多仁人学者广泛搜集,达到了目前的近800卷,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缩微胶卷和复印件。
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线装20函202册;1962年,台北世界书局曾据之影印,并增加12卷;1982年,中华书局继续出版线装本2函20册,又增收67卷(另有4个零页),几乎将能够得到的全部搜罗完全了;1986年,中华书局再将其合编缩印成为十大册精装本,共收797卷。
近又闻,中华书局由英国和爱尔兰等处得到了一些新线索。
《永乐大典》正本为何一叶未见?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重大问题是:《永乐大典》的永乐正本,迄今一叶未见,而亡佚情况,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永乐大典》成书于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运抵北京新宫,贮于文楼。
正本神秘消失副本留存不到4%《永乐大典》:身世离奇多舛的旷世宏编
乐 大 》全 都 址 副 本 , 本 至 今 一 卷
行 了 庆 祝 宴 会 但 不 久 ,又 觉 得 不 满
也 没 有 发 现
意 ,觉 得 远 远 没 有 达 到 辑 “百 家 之 书 ”
的 要 求 ,于 是在 永 乐 三 年 (1405)又 命
明成祖的 “文治 ”工程
令 重 修 这 次 ,又 拉 来 他 最 信 任 的 “黑
占存 《永 乐 大 典 》的 一 半 以 上 令 人
解 缙 等 人 接 旨 后 ,不 敢 怠 慢 ,集
遗 憾 和 痛 心 的 是 ,在 世 界 范 围 内 已 经
合 了 一 百 四 十 余 人 ,在 南 京 鸡 笼 山 国
发 现 的 《永 乐 大 典 》只 有 400册 左 右 ,
子 监 中 ,汇 集 历 代 经 典 文 献 ,于 次 年
《永乐大典 )堤 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 『弋典籍 ,其 规模 远远超过 了前代编纂自夕所有类书 。 但 令人遗 憾和瘳 的是 ,在 世界 范围内 已经发现 的 《永乐大典 》加起来还不到原 书的 4%,更 令人 不解的是 ,目前全世界各地 收藏的 《永乐大典 》全都是副本 ,正本至 今一 卷也没 有发现。
这部《大典 》的编纂 ,皇帝 也是动 了真 格 ,荟 萃 了全 国 各 方 面 的 优 秀 人 才 ,当 时 有 人 以 “天 下 文 艺之 英 。济 济 乎 咸 集 于 京 师 ”来 形 容 这 种 盛 况 、光 总 裁 官 就 有 5个 ,副 总 裁 20人 .纂 修 347人 ,编 写 332人 ,誊 写 1381人 ,办 事 官 吏 20人 ,总 计 先 后 “供 事 编 辑 者 三 干 余 人 ”,除 了官 员 、学 者 ,还 包 括 了 当 时 各 行 各 业 的 精 英 ,甚 至 民 间 术 士 、僧 侣 也 参 与 其 中 。朱 棣 此 举 或 许 在 向别 人证 明,自己不仅仅 是 一介武 夫 ,并 借 此 笼络 士 人 ,炫 耀 文 治 .确 立 自 己 的正 统 地 位 。
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疑案:《永乐大典》流失何方
删
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疑案 : 《 永乐大典》流失 何方
向定 杰
永乐 三年 ( 1 4 0 5) ,明 成
1 1 0 9 5册 。然 而 , 目前 所 发 现 的全部加在一 起 , 也 只有 8 0 0 卷 ,4 0 0册 左 右 。 也 就 是 说 , 目前 在 全 世 界 范 围 内 ,我 们
前 所见 的乾 清宫 并 不是 建成
62 ・文史博览 ・2 0 1 4年第 7期
次 浩 劫 。嘉 靖 皇 帝 因 此 心 有
( 包 括现存 台北故宫博 物院 的
6 0 册) , 居世界各 处收藏之首 。
余 悸 ,决 定 将 《 永 乐大典 》
重 新 抄 录一 部 ,“ 两 处 收藏 , 以备不虞 ” 。 据史 书记载 , 重录 的 《 永 乐 大 典 》在 内容 、格 式 、装
之九 十 六 的 《 永 乐 大典 》不
知下落 !
不 仅如 此 ,历 史 上 被 八
国联 军 毁 掠 的 也 是 明 嘉 靖 后 期 重抄 的副本 ,流失 海外 和
全 ,内 容 可 以 说 包 罗 万 象 ,
保存 了大量 我国 1 4世 纪 以 前 的文 学 、艺 术 、史 地 、哲 学 、
年 ( 1 5 5 7)四 月 ,皇 宫 发 生
嘉靖 重 录副本 或 其 抄本 。 而
《 永 乐 大典 》 的正 本 至 今 一
宗 教 和应 用 科学 等 方 面 的丰 富资料 。《 永 乐大典 》的规模 是 空 前 的 ,就算 用 今 天 的标 准来 衡量 ,也是惊人 的 。《 永 乐 大 典 》正 文 2 2 8 7 7卷 ,凡
帧 方 面 与 原 本 如 出 一 辙 , 令
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永乐大典》之谜
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永乐大典》之谜
范开宏
【期刊名称】《图书馆建设》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介绍了<永乐大典>下落的不同观点,并进行了分析,认为<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仍是疑案.
【总页数】2页(P85-86)
【作者】范开宏
【作者单位】枣庄师范专科学校,2771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5.1
【相关文献】
1.中国书籍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篇——谈竹木简牍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J], 杨成英
2.“务头”探赜--破译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 [J], 冯健民
3.推荐一部“万宝全书”——《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续篇)》评介[J], 胡道静
4.中国古代书籍发展史上的规范化措施 [J], 周广学
5.云六并非王云六——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一宗疑案之解决 [J], 霍四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史疑案-《永乐大典》正本到底哪儿去了?
《永乐大典》正本到底哪儿去了?中国历代新朝都有一个传统:皆重视对书籍的收藏、整理、校正、编目。
当然,这是为了维护文化正统的垄断地位。
新起的皇朝、帝王努力收集各种典籍,加以编纂,即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以此来号召天下儒士。
如明成祖组织编纂《永乐大典》,就是为了给自己树立偃武修文、一统天子的形象。
正如他在《〈永乐大典〉御制序》中所言,大一统之时,必有大一统之着作。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主持编辑《永乐大典》,参加编写、撰稿、圈点的文人多达3000多人,前后用了5 年时间。
《永乐大典》在编纂时,文人根据明成祖毋厌浩繁的指示,旁搜博采。
一方面,以皇家图书馆文渊阁中五代十国、宋、辽、金、元及明初五百年来累积的中秘藏书为基本;另一方面,又派遣一些官员如苏叔敬等分赴各地,购募天下书籍。
所以《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类着作七八千种,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以及医学、工技、农艺等,无不类而列之,内容极为丰富。
尤为可贵的是,《永乐大典》在辑录各类材料时,完全据原书整部、整篇、整段地收入,一字不改,即所谓直取原文,未尝擅改片语,因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典籍。
《永乐大典》全书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装订成11095 册,3 亿7 千万字。
它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而且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百科全书。
然而,这么一部重要的百科全书,在嘉靖年间重录之后,其正本却不知去向,下落不明;后人的有关记载又众说纷纭,甚至越传越讹,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件重大的迷案,至今未有定论。
总结起来,后人对《永乐大典》正本下落的看法,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其一,随明世宗殉葬于永陵说。
理由有三条,(1 )从明世宗厚爱《永乐大典》来看,在明代帝王中,曾阅读过《永乐大典》的,仅明孝宗、明世宗两人。
明孝宗曾命录《大典》药物禁方赐御医房诸臣。
和孝宗比,世宗则更爱《大典》。
《永乐大典》沧桑600年:原稿毁于大火正本失踪
《永乐大典》沧桑600年《永乐大典》 是明代永乐皇帝命内阁首辅、有明三大才子之一解缙等人编纂的大型类书,成书11095册,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典籍七八千种,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2018年2月8日至3月2日,国家图书馆精选《永乐大典》部分珍品向读者开放展示,还邀请读者一起抄写《永乐大典》中的经典篇章。
其中一个展柜展出的单独一册《永乐大典》,是这部皇皇巨著的散落残本最近也是最后一次现身——今年59岁的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程有庆,每次回忆起11年前在上海偶遇那一册《永乐大典》,都觉得是一个幸运的意外。
2007年5月,国家图书馆成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随后派遣专家组到各地调研古籍的相关情况。
11月,程有庆和杨成凯一组,前往江浙沪,同一时间,故宫博物院的施安昌也在这三地调研金石碑帖。
“那天下午,施安昌跟我们说,有一个上海的老邻居有《永乐大典》,想请我们看看。
当时觉得遇到的可能性很低,但还是答应了。
”程有庆记得,那天晚上8点,这位已经移民加拿大的袁女士,在招待所一楼等他们,进到房间,拿出两册《永乐大典》。
“第一册,是影印本,大家心里有一点凉;第二册,从古籍真伪的鉴定来看是真的,书还保存着明代的包背旧装,可几位先生都不敢相信。
”程有庆读过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张忱石《永乐大典史话》,书中收录有《永乐大典》目录和已知现存的册目,“只要查那个表,就能知道这一册的内容对不对得上。
我当即打电话给我父亲,请他帮我查,确认了这一册不在现存册目中”。
物和内容都确定了,程有庆和杨成凯才敢跟国家图书馆汇报此事。
后来,《永乐大典》沧桑600年:原稿毁于大火 正本失踪袁女士又带着此书专程到北京,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文物局组织傅熹年、张忱石等专家先后进行了四次鉴定,确认无误。
最终,这一册《永乐大典》回归故土,入藏国家图书馆。
《永乐大典》历经600年风雨沧桑,从成书之初的万册巨帙到今仅剩400余册,她的聚散离合也是中华古籍的悲欢缩影。
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永乐大典》在不在嘉靖皇帝的墓里?
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永乐大典》在不在嘉靖皇帝的墓里?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下令编纂《永乐大典》。
高僧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带领3000多文臣接手这项任务,前后耗时四年。
按照朱棣的要求,大典共辑录图书七八千种,将中国古代典籍尽量收集齐全,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我国14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
《永乐大典》的规模是空前的,就算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惊人的。
《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
目前,《永乐大典》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
在全世界范围内,公私所藏《永乐大典》仅800余卷,400册左右。
国家图书馆目前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
然而,在痛心之余,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数字比较,《永乐大典》成书时共有22877卷,装成11095册。
然而,目前所发现的全部加在一起,也只有800卷,400册左右。
也就是说,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已知和能见到的《永乐大典》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百分之九十六的《永乐大典》不知下落!《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最初藏在南京的文渊阁。
后来随着迁都,也被带到北京。
明世宗嘉靖皇帝对《永乐大典》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一直很想重录一部,多次同大学士徐阶谈过。
但这个想法都因为工程过于浩大,重录难度太高,而被搁置下来。
但据史书记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皇宫发生大火,火势连绵。
存放《永乐大典》的文楼受到威胁,情况非常危急。
幸亏抢运及时,《永乐大典》才逃过这次浩劫。
嘉靖皇帝因此心有余悸,决定将《永乐大典》重新抄录一部,“两处收藏,以备不虞”。
据史书记载,重录的《永乐大典》在内容、格式、装帧方面与原本如出一辙,令人叹为观止。
此后,《永乐大典》便有了两个版本。
关于《永乐大典》的文学常识
《永乐大典》是一部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大型类书,被誉为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它由内阁首辅解缙总编,参与编纂的学者达三千余人,历时五年完成。
全书共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永乐大典》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按《洪武正韵》编排,其内容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地理、宗教及各种技术等。
它采用“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排方式,使得查阅非常方便。
此外,《永乐大典》的编纂还体现了明朝的文化政策和官方意识形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水平。
然而,《永乐大典》的正本在明朝亡国后就下落不明,副本也在近代屡遭劫难,目前只剩下原书的4%左右。
尽管如此,它仍然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
例如,近代以来,许多国内外藏书机构及个人都在积极地搜求《大典》残本,其中康有为曾入藏一册,现藏于哈佛大学贺腾图书馆,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大典》的流传和版本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它的编纂和流传历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通过深入了解《永乐大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以及明朝时期的文化政策和官方意识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永乐大典正本为何被称为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疑案
导语:《永乐大典》在书籍中可以称的上是庞然巨帙,每本《永乐大典》相当于现在普通书籍的两倍大小。
要拿走一两本《永乐大典》而不被人发现,已经
《永乐大典》在书籍中可以称的上是庞然巨帙,每本《永乐大典》相当于现在普通书籍的两倍大小。
要拿走一两本《永乐大典》而不被人发现,已经不是一件易事。
如果要转移大量《永乐大典》,似乎更加困难。
那么,这些“偷书官”又是用什么方法将《永乐大典》偷出去的呢?
据清人缪荃孙记载:翰林院的一些官员偷书伎俩极为巧妙。
他们一般选择在冬天进行偷窃。
官员早上进翰林院时随带棉袍一件,不穿在身上,打成包袱形状如两本《永乐大典》大小。
当夜晚降临的时候,一些官员也开始实施他们偷书的计划。
他们的办法是将两本《大典》包入包袱里,却把原本包在包袱里的棉袍穿在身上。
看守人员见到早上曾带包袱而来,晚上带包袱而去,也就不起疑心了。
据记载,光绪年间一位翰林侍读文廷式,一人就盗走100多本《永乐大典》。
文廷式死后,这些书又被其后人出售,卖给洋人或者古董商。
就这样,《永乐大典》就被大量流失出去。
而且几经展转,无从寻觅这些被盗出的《永乐大典》的下落了。
目前,《永乐大典》散落在日本、英国、美国等几个国家。
是什么原因将这些《永乐大典》远离祖国,流散到异域远邦呢?
永乐大典的灾难源于国人说熟知的那段民族屈辱史。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文明古都烧杀掠抢。
翰林院座落在东交民巷,靠近使馆区,已经被沦为战场。
那些价值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