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后练习-学习文档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2019·沧州高一检测)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答案 D2.1919年6月,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对魏肇文登报毁婚表示不满,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
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材料理解比较全面的是()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B.民主法治,深入人心C.妇女解放,潮流涌动D.社会观念,碰撞转型答案 D3.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
这从反面反映出()A.政府法规引导风尚变迁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答案 D4.2019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
这些流行语()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B.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答案 C5.近期,在“现代女人的嫁妆流行啥?”的调查中,下面调查结果说明()A.社会进步,旧风俗观荡然无存B.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C.体现改革,市场理念影响婚俗D.社会转型,女性政治地位提高答案 B6.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甲图清末婚嫁乙图民国婚照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答案 C7.(2019·上饶高一检测)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生平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B.洋货在中国倾销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解析:“洋帽洋衣洋式鞋”说明了服装的西化;“伤心事”是无法“碧眼”,则是典型的崇洋心理的写照。
答案:C2.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正确的是( )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B.长袍马褂和中山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西服传入后,中国传统服饰,如长袍马褂等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故A项错误;中山装不属于传统服装,故B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使旗袍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C项正确;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故D项错误。
答案:C3.上海外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西洋式建筑。
这种现象反映了( )A.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B.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C.洋务运动全面开展D.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解析:上海是依据《南京条约》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通商后成为多国的租界所在地,各国把本国的建筑风格带入上海,外滩的西洋式建筑充分反映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产物。
答案:A4.辛亥革命以后出现的节日是( )解析:民国政府成立后,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公历纪年,并增添了元旦等新节日。
答案:A5.秋瑾(1875—1907)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据此材料推断,不准确的是( ) 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B.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D.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解析: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革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沿海大城市变化较为明显,内陆广大农村变化很小,“明显转变”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不断发展,给妇女提供了工作机会,有利于女权思想兴起,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可知,妇女有了经济基础有利于维护自身幸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近代妇女思想的转变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服饰都以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食物都为各地自产之物。
2.鸦片战争后(1)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①衣②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③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社会风俗(2)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在沿袭。
[误区警示]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后(1)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水平较低。
(2)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2)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风俗习惯: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知识点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文明化、民主化。
主题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人教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 第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含答案
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反映了国人文明程度的不一2、文革时期人们穿着单一,绿军装最时尚;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穿着呈现多样化,“撞衫”会显得奇怪。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打倒了“四人帮”B.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革C.国民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高D.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3、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A.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B.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4、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 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 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5、“女子仅为男子之牺牲,甚焉者男女同为家族主义之牺牲,故所组成之家庭,无生气无精神……结婚当始于男女之恋爱。
”这一观念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义和团运动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6、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中山装、旗袍 B.面包房、咖啡屋C.西式别墅 D.火车、汽车7、有学者认为:服装是身体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历史与时代精神.政治制约着服装的发展,服装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的发展.上述材料可以佐证()①中山装出现、旗袍改良②废止缠足成为社会风气③干部服、列宁装一度流行④喇叭裤、踩脚裤在女性中盛行起来.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8、《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的文章中,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
”这种情况表明( )A.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B.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C.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D.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渐仿洋装显细腰”,由此判断民间服饰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选B。
题干材料看不出西方服饰是否“开始”传入中国,A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看出“等级观念”“普遍取代”,C、D两项错误。
答案:B2.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 )A.断发易服B.婚丧仪式简化C.穿着洋装D.白话文风行解析:辛亥革命时期断发易服具有了革命色彩,故选A。
婚丧仪式的简化没有反清革命色彩,B项错误;穿着洋装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C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并没有盛行,D项错误。
答案:A3.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
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解析:辛亥革命前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故选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A项错误;题干只提及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但不能由此推出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B项错误;材料谈及的只是中国一些城市开始实行新式婚礼,但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婚俗依然存在,C项错误。
答案:D4.《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解析:由材料信息“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可知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后练习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后练习A.政府法规引导风尚变迁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答案 D4.2019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
这些流行语()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B.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答案 C5.近期,在“现代女人的嫁妆流行啥?”的调查中,下面调查结果说明()问卷提问结果前三位现代女人的嫁妆流行啥?1.房子:最奢侈的嫁妆2.车子:最受宠的嫁妆3.票子:最实用的嫁妆A.社会进步,旧风俗观荡然无存B.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C.体现改革,市场理念影响婚俗D.社会转型,女性政治地位提高答案 B6.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甲图清末婚嫁乙图民国婚照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答案 C7.(2019·上饶高一检测)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断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是国人文明程度不一的表现答案 C8.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道:“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
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
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
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
”这些变化说明近代中国()A.平等意识逐渐增强B.风俗礼仪中西合璧C.传统礼仪不复存在D.演员地位逐渐提高答案 A9.(2019·佛山期末)先生、小姐、阁下、女士等中国人的传统称谓在大陆几乎消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学思之窗】
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解题关键:把握时间关键词“当今”,求答项“产品丰富的原因”。
思路引领:从经济、政策、科技、物质文明的创造者角度回答。
答案提示: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题关键: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变化表现及原因。
思路引领:列举衣、食、住、风俗方面的变化,分析外因和内因。
答案提示:变化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变化原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天津高一检测)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 A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②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有识之士的推动④西方文化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④D.①③④[解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外在的,如①④;也有内在的,如②③;有主观的,如③;也有客观的,如②。
故答案选A项。
2.(2018·常州高一检测)上海石库门住宅(如图)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石库门的出现反映了( B )①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②近代中国生活模式的转型③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④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根据题干中“上海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可知①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表述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故选B项。
3.(2018·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1859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这反映了( B )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1859年”和“曼彻斯特式的头巾”可知,这是鸦片战争后。
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通商口岸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B项。
4.(2018·海南学业水平测试)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
下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
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 D )A.汉族B.蒙古族C.回族D.满族[解析]旗袍是在满族旗服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近代服饰进行的改造,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D项正确。
5.(2018·常州高一检测)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2019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 新人教版
2019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后:____________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______”、“______”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____________后,孙中山设计了__________。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____________、旗袍、学生装和______等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__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____”“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____________。
②辛亥革命前后,“____________”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_________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改为____________,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20世纪50~70年代(1)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______计划供应,总体水平较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____________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衣:服装颜色从____________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__________。
(2)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____________,政府还倡导“______________”。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____”。
(4)风俗习惯:_________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____________、讲究卫生、__________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高中历史 第14课《物资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资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
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解析材料明显反映的是对西方舞会的认同态度。
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上海各家报纸评论,不能反映B项;中西方文化是可以相互交融的,C项说法错误。
答案 D2.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答案 C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服饰改革,但洋装并没有取代传统的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解析四项中B项是导致中西合璧服装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余三项中A项表述和史实不符,C项是次要原因,D项和题意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 B4.“粉丝”是现代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 )。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的词语B.受外来语言的影响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解析“粉丝”是fans的音译,说明中国语言的变化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答案 B5.《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
高中历史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时提升卷(含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十四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3·苏州模拟)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2.(2013·嘉兴模拟)“学堂风气重英文,风度新充志士群。
学得唉啤斯几句,居然蛮语傲参军。
”这首反映广州社会风气的竹枝词最早可能写于( )A.19世纪初B.19世纪40年代C.20世纪初D.20世纪80年代3.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A.①②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4.康有为曾说:“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的这一号召( )A.推动了近代“断发”的序幕B.已经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C.推动政府全面颁布剪辫易服法令D.推动中国男子更换近代发型5.(2013·太原模拟)下面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女青年群体流行的服装图片。
导致两个时期服饰流行样式变化的相同的原因是( )A.政治观念的影响B.审美情趣的变化C.生活水平的提高D.国际潮流的影响6.(2013·芜湖模拟)2013年3月18日上午,安徽首个省级“菜篮子工程”——合肥徽商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正式对外开门营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倡导发动“菜篮子工程”,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7.(2013·扬州模拟)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在“文化大革命”后刊登商品广告——天津牙膏;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我国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补酒;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播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训练案(有答案)
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时训练(100分)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文会友。
古代文人相交轻财而重情谊,才学,多以诗文相赠答。
B.古代建筑为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礼节活动室北向为尊。
C.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D.折腰。
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屈辱之意。
【答案】B古代建筑为前堂后室,堂上南向为尊,室内最尊座次为坐西面东,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古代文人相交轻财而重情谊,才学,多以诗文相赠答,称为以文会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称为“社日”,在每年的春分前后,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代折腰是指向权贵折服,表示屈辱之意,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1879年,上海租界管理当局为严守男女之大防,规定一辆人力车只能载客一名,如不遵行,便要罚钱。
这一规定A.为汽车拉客提供方便B.严重违背了社情民意C.体现新旧杂陈的现实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答案】C“人力车”是当时的新生事物,而“严守男女之大防”是我国封建政府一直以来的价值观,所以面对新生事物“人力车”,才会出现旧的传统观念用在新事物上,故选C;题干是说的人力车,而不是汽车,故A与题意不一致,所以排除;1879年正处于中国国门被打开之初,社情民意主要还是传统的价值观念,所以上述规定应该与主要的民意是一致的,故B不符合史实;上述规定体现的是传统旧观念,所以不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定,故排除D。
3、1906年7月,中国福兴汽水公司特别刊登声明:“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常用本公司汽水樽装水出卖,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故此特行出示声明。
此后若再冒用本公司汽水樽者,本公司不能再为容忍,必须与彼等相见于法庭之上。
”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A.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B.民族企业面临外国企业压制C.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D.恶性竞争导致民族经济破产【答案】C材料“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常用本公司汽水樽装水出卖,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从侧面说明当时汽水在社会上销量较大,也从侧面说明当时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故A排除;“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并不能说明其就是外国企业,故B错误;材料中的福兴汽水公司并没有破产,故D错误。
年秋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后篇稳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进是( )A.断发易服B.婚丧仪式简化C.穿着洋装D.白话文风行解析辛亥革命时期断发易服具有了革命色彩,故A项正确;婚礼仪式的简化没有反清革命色彩,故B 项错误;穿着洋装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并没有盛行,故D项错误。
答案A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解析“伤心〞无法“碧眼〞是典型的崇洋心态的写照,应选C项。
答案C3.沈阳的锦绣春、海天春“专办英法大菜,各种点心、洋烟、洋酒一概出售〞。
上述现象在东北地区出现应始于(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辛亥革命后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营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这使东北地区的城市生活开始出现西化的现象。
答案B4.近代?青浦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
〞这说明( )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解析材料中男从事“鬻贩〞,女从事“纱丝〞,反映了近代工业兴起,而“奢华渐启〞“礼教鲜存〞反映了传统礼教思想遭受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救亡图存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礼教束缚妇女〞,故C项错误。
答案D5.“废止缠足〞是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重要内容,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政治派别是( )A.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解析在近代中国,“废止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19世纪末,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首先提出了不缠足的主张。
答案B6.“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记一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结构填一填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答题术语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2.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3.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时尚体现出统一性的特点,受政治生活影响较大;改革开放后,生活时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受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辨一辨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是什么?(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其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2)政府政策的影响。
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变化。
(3)西方某某思想的影响。
某某、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有哪些?(1)从地域看: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逐渐发展到内地。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相互融合、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3)从程度看:总体进展缓慢,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沿海地区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变化较慢、较小。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有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一定的社会示X作用。
(5)从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交融,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有哪些?(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某某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日趋科学合理。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配套练习第5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含解析)
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某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反映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实的专著,经专家鉴定其中有一处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
你认为下列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鸦片战争后,包括西装在内的“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B.到20世纪上半叶,西装完全取代长袍马褂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流行服饰C.民国时期不少达官贵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D.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传入中国,但传统服饰并没有完全被废弃,两者并行不悖,故表述错误的是B项。
答案:B2.(2015·海南学业水平测试)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
右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
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 )A.汉族B.蒙古族C.回族D.满族解析:旗袍是在满族旗服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近代服饰进行的改造,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D项正确。
答案:D3.(2015·杭州高一联考)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反清革命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倡导婚姻自由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政治生活对社会习俗的影响。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的前提条件“戊戌变法期间”,排除A项;C项表述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是“易服”,“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废止缠足,B项正确。
答案:B4.(2015·德州高一检测)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解析:作者的观点是“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故答案应该是B项。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堂知识演练 课后巩固提高 详细答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课堂知识演练近代社会动荡多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亦发生了很多变化。
回答1~6题。
1.中国近代城市居民最普遍和最典型的住宅是( )A.四合院B.公寓和别墅式住房C.独院式的花园洋房D.中西合璧的豪宅【解析】B、C、D三项不是普通民众的住所,它们不会“最普遍和最典型”。
【答案】 A2.西餐成为一种时尚,在通商口岸兴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50年代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80年代【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人开始居留通商口岸,其饮食习俗也随之传入。
【答案】 A3.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B.随身带有粮票C.在西餐馆就餐D.到四合院访问【解析】B项是建国初国家对粮食等实行统购统销时的措施,1920年时尚不存在。
【答案】 B4.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②近代西方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于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近代西方文明应完全肯定A.①正确,②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解析】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和风气的变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分不开,故①正确。
近代生活习俗、社会风气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不能由此完全肯定近代西方文明,故②不正确。
【答案】 C5.下列不属于鸦片战争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迁原因的是( )A.西方列强舶来各种洋货B.租界里西方人把其生活方式移植过来C.洋务派的倡导D.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解析】洋务派是主张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不主张对社会习俗进行改革,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则倡导社会习俗变革。
【答案】 C6.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的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二历史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后
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
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这主要是因为(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大门被打开,西方的饮食文化传入中国,在通商口岸出现了许多西餐馆。
答案:B
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正确表明作者观点的是( )
A.外来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B.中国人不适宜着西装
C.传统服饰仍有生命力D.中国服饰西方化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服饰沿革历史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作者认为在中西融合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的民族服饰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3.“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文明婚姻”()
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
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根据题干信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是新式婚姻的体现,因此应选B。
答案:B
4.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跪拜礼。
称呼上采用“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等称谓。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 )
A.法治的观念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D.互助的观念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现象本质的理解能力。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影响,材料中的“跪拜礼”“老爷”“大人”等称谓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故材料中的社交礼仪、称谓的变化,体现了平等观念。
答案:B
5.1993年,号称“中国第一票”“第二货币”的粮票终于完成其长达38年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粮票是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产物
B.取消粮票是建立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上的
C.粮票的长期实行充分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
D.粮票的取消意味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依据题干中“38年”可知普遍实行粮票是在1955年,A 项符合这一史实;B、D两项是取消粮票的原因;C项的说法错在充分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上,因为实行粮票的原因正是因为物质不充足,需凭票供应。
答案:C
6.下列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新变化的是( )
A.倡导婚姻自由
B.逐步形成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C.“安居工程”
D.“菜篮子工程”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理解问题的能力。
注意题干限制是“新中国成立后”。
近代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就倡导过婚姻自由,由此可以判断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7.右图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②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③服饰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④改革开放的结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图片反映的内容主要是“时装表演”,不能表现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全貌,因此①的表述不符合题目要求,从图中可以直
接得出②③正确,另外④是出现“时装表演”的原因,也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A
8.假日游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它透露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几千年来的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革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活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假日休闲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孝经》材料二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
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材料三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枬《论辫发原由》材料四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
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4分)
(2)据材料二、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6分)
(3)据材料四,建国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
(8分)
解析:本题通过中国历史上对头发的不同态度来考查不同时期中国习俗的变化。
第(1)问,由“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可知,从人伦角度对头发不敢损伤。
第(2)问,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尽令剃发。
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得出两种认识。
第(3)
问,把“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等信息具体化来回答发型变化的趋势,变化原因可联系时代变迁来考虑(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
答案:(1)人伦(亲缘、血缘)角度,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孝。
(2)认识: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剪辫就是支持排满革命。
相同:将辫子问题政治化。
(3)趋势: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与世界时尚同步。
原因: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社会生活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