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身体文化研究——基于身体实践观视角

合集下载

太极社会实践报告

太极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武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为了深入了解太极拳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其对人体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我们组织了一次太极拳社会实践调查。

本次实践报告将围绕太极拳的历史渊源、技术特点、社会影响以及实践体验等方面展开。

二、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传,太极拳是由道家内丹修炼术与武术结合而成。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太极拳形成了多种流派,如陈氏、杨氏、吴氏、武氏等。

太极拳以“柔中带刚、以静制动”为特点,强调内外兼修,注重气息的调节和身体的平衡。

三、太极拳的技术特点1. 动作缓慢:太极拳的动作节奏缓慢,有助于放松身心,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2. 呼吸自然:太极拳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协调,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和身体的新陈代谢。

3. 圆活连贯:太极拳的动作以圆弧为主,动作连贯,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4. 阴阳平衡:太极拳讲究阴阳平衡,通过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达到身心和谐。

四、太极拳的社会影响1. 身心健康:太极拳有助于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2. 心理健康:太极拳的练习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态。

3. 社会和谐:太极拳的推广有助于促进人际交往,增进社会和谐。

4. 文化传承: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实践体验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参与了太极拳的学习和练习。

以下是我们的实践体验:1. 入门阶段:我们首先学习了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呼吸方法。

教练耐心地指导我们,让我们逐渐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2. 练习过程:在练习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太极拳的缓慢和柔和。

通过反复练习,我们的动作逐渐变得连贯,身体协调性也得到了提高。

3. 心理感受: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太极拳让我们学会了放松,让我们在面对压力时能够保持冷静。

4. 交流与分享: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们与其他学员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太极拳身体文化研究.docx

太极拳身体文化研究.docx

太极拳身体文化研究太极拳;教育;展演;技击;养生身体是思想和精神的载体,它作为联系外部物质世界和内部精神世界的唯一媒介,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丰富内容。

此所谓的“身体”非惟物质性的肉体,本就是涵孕了身与心、感性与灵性、自然与价值,及生理、意识和无意识,且在时、空中动态生成、展现的生命整体。

[1]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承载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它的形成和发展都被特有的文化意识形态所浸染,其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也在时刻映射出文化形态的变迁。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为身体印刻下人类文化的历史印记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只有认识到太极拳自己身体文化的内涵和其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意义,才能准确认知我们自身,为未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认清道路。

太极拳在武术丰富多样的拳种中,既具有武术文化特点的共性,又具有其特殊的哲理性,它并非是一项简单的养生导引术,其内容吸取了哲学、中医、传统美学等诸多领域的精华。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的传承、展演、技击、养生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出以身体为中心的文化内核。

1身体之育1.1口传心授的传授方式中国传统的师徒制的传承方式和古代哲学的宏观整体意识决定了太极拳的传授方式是偏向于身体的感知和心灵的意会。

老师的指导和纠正,决定了学习者的动作正确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身体的正确感悟、对太极拳要领的理解和掌握。

口传心授,顾名思义,是以口耳的交流的方式教授套路拳架,以心灵感悟体验拳法拳理。

在关于太极拳的理法和教学的书面资料十分稀缺的过去,习练者只能依靠师父的口传心授才能掌握拳法精要。

然而,不仅仅是因为学习资料的稀缺,口传心授的传授方式也有其固有的不可替代的特点。

其直接性、保守性和经验性使口传心授成为了过去唯一的传授方式。

1.1.1直接性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通常以老师的直接的身体示范和口头讲解以及学生的模仿学习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习过程非常直观,一旦学生出现错误,老师也可及时纠正。

太极拳文化方面的研究

太极拳文化方面的研究

太极拳文化方面的研究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形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功用独特,愈来愈受到世人重视。

太极拳在萌芽、发展变化过程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其拳理、拳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国内主要是从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文化对当今人们思想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

⑴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方面,主要从不同的传统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1.太极拳与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之久,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现象。

产生于明清时期的太极拳也深受其濡染。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首先,认为太极拳文化是一种身体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化复合体,不仅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理论实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它的文化价值对现代健身、休闲理念的构建与形成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其次,从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方面对中国传统武术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建立适合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新儒家思想,进而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2.太极拳与道家文化武术理论很大程度上是起源于道家思想,或者是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的。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认识论、方法论与道家思想发生了直接联系,形成了“以静制动,动静自如、“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后发先至,崇下尚退”的战略理论。

指出道家思想是武术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一。

而后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试从道家思想的独特视角,探讨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实践和理论的影响。

同时基于当代中国传统体育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的现实,提出了道家思想视野下弘扬中国传统体育的相应对策。

而太极拳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所蕴含的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攻防技术受道家文化影响,可以说道家的太极学说构成其理论基础。

对道家文化在太极拳演进过程中的深层次影响进行了分析,说明阴阳学说构成其结构基础,“气论”理念构成其行功养气的理论基础。

“身体美学”视野中的太极拳艺术

“身体美学”视野中的太极拳艺术
应 , 精微细腻地调控身体 , 沉静平 和地协 调心身 , 也 很值 更 更 这 得 去进 一 步 探讨 。 可 惜 , 样 的 美 学 研 究 , 直 以 来 都 处 于 缺 这 一
美学分 析 , 当然 反 映 了太 极 拳 魅 力 的 重 要 一 面 。不 过 , 极 拳 太
首 先是 一种 修身养性 的技艺 , 习练者在锻 炼 中所 获得 的独 特 的 愉悦感 、 充实感其 实也是 一种 宽泛 意义 上 的审美体 验 , 应成 理 为太极拳美 学关 注的重心 。而且 , 相对 于外家拳 和其它对 抗性 运 动项 目, 太极拳 习练者在行拳 过程 中能 更敏锐 充分地感 受反
2 1 年 1月 01
体育与科学
J u n lo p rsa dSce c o r a fS o t n in e
Jn 0 1 a .2 1
V0. 2 No ( tlNn 8 ) 13 .1 To a 1 8
第3 2卷
第 1期 ( 总第 1 8 ) 8期

‘ ‘ 美 学 " 野 中 的 太极 拳 艺术 身体 视
e p o e t i n f a c o p o l s a l e a t An n a t o ’ p n o x l r s issg i c n e t e p e a i r. i f d i u h r S o i in-s ma s h t s c n n t o e t ei a o c
o h rg n r ls o t .Fu t e mo e tm a e S p re t o r ev s a d c lia e g o i t l s t e e e a p r s r h r r ,i k s U e fc u s l e n u t t o d l e s ye . v f

太极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太极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一、活动背景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校特组织了一场太极拳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太极拳的历史、技法,并通过实践体验,感受太极拳的魅力。

二、活动目的1. 增强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3. 提高同学们的身心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通过太极拳的学习,使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找到放松身心、调整心态的方法。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6日-10月18日活动地点:我校体育馆四、活动内容1. 太极拳基础知识讲座2. 太极拳初级课程3. 太极拳实践体验4. 太极拳表演及交流五、活动过程1. 开幕式10月16日上午,太极拳社会实践活动在体育馆正式拉开帷幕。

校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强调了太极拳在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期望。

2. 太极拳基础知识讲座讲座邀请了我国著名太极拳教练员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基本技法、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

讲座中,教练员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太极拳的精髓,使同学们对太极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 太极拳初级课程在初级课程中,教练员教授了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套路。

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参与,努力跟练。

教练员对同学们的动作逐一进行纠正,确保大家能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4. 太极拳实践体验经过两天的学习,同学们对太极拳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实践体验环节,同学们分组进行实战演练,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通过实践,同学们感受到了太极拳的内在韵味,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5. 太极拳表演及交流10月18日下午,活动进入高潮。

同学们身着统一的太极服,进行了太极拳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练员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大家继续努力。

太极拳体育论文

太极拳体育论文

从太极拳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无法开展正常的线下体育教学活动,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来开展武术课的教学活动。

线上授课以来,已经学习了一个月左右的太极拳,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确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也正是在这一特殊时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使得我对太极拳,对中华武术的内涵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作为武术的发源地,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培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而太极就是这浩瀚海洋中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精深核心的一种武术形式。

太极拳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经验的持续总结和身体的直接体悟,而现代研究成果中不乏浮于表层的华丽说辞。

太极拳是武术前辈们观察自然、体悟生活的结晶,太极拳文化更是武者思想和精神的集合。

其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与哲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这个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对世人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次爆发的新冠肺炎是自03年非典以来我国爆发的最大疫情,已经夺走了超过15万人的生命,并有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之势。

但其实不仅仅是肺炎疫情,从国际比较角度看,2020年有着不平凡的开局,天灾人祸降临世界各地。

除了我国已跨越至全球的严重新冠肺炎疫情外,还有美国的持续流感,澳大利亚烧了一半国土的火灾,非洲跨越洲际的蝗灾,种种天灾抑或人祸是全球的灾难,是全人类不愿面对的苦痛。

我们不禁思考,究竟为何灾难降临人间?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天灾人祸的发生固然有偶然因素的存在,但更为关键的人类过于的狂妄,缺少敬畏之心,人的种种行为破坏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招此祸患。

回看这场重大的疫情灾难,虽然其真实性尚未确切证明,但早在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就已经表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只是具体是什么动物,尚未可知。

面对此次的“野味”疫情,我们应该看到,它折射出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人类对人类自身,对自然缺少应有的尊重和敬畏。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太极拳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太极拳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就是把“天人合一”思想渗透到拳理和拳法中,从而达到逐步完善。

太极拳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和谐,所以“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其套路的动静、虚实、开合、刚柔、轻重、蓄发、进退等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通过长期修炼,能使人达到“天人合一、内外和一、形神合一”的最佳境界。

“天人合一”最基本的含义即为指人与自然、宇宙的人与自然统一,可以引申为外在的客体世界天道和内在的主体世界人道的人与自然、完满。

内经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则指出,人生活在天地万物之间,人的生命就是在与天地万物相互沟通交流、相互影响中所构成的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

在中国传统哲学“一天人,再分内外”思想的提振下,太极拳所整体表现的整体人与自然已打破了通常体育项目就是指的协同。

例如太极拳的“颇为手肱拳”,只有拖地、捏腰、转跨、含胸、松肩、双节棍在一瞬间同时顺利完成,就可以将“吉、活、弹头、抖”的特点整体表现出,真正将劲力贯达拳面。

这种协同就是整体意义上的高度协同,就是“天人合一”观太极拳中的具体内容彰显。

太极拳体现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我国自先秦以来,指出人体主要分成有形之形和无形之神两大部分,人本身也就是一个整体,形神相互依存,“rebels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为养生的最终目的。

《太极拳求解》中“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兼躯使”,就是说意指神之用,意到则气至,故“意、气”就是沟通交流“形、神”的著手处。

太极拳主“身心合修”,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念造型”并使旨在形先,意领气,气急等腰抓起方法,达至内外相异、上下相伴而变成形神合一的混元整体状态。

精气神具备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功能动力、精神支配三方面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故“仁义食疗者,折叶其精,精盈则居首功,居首功则神全,神全则身健,”张景岳《类经》,衍生成以精气神为基础的由此可知天道的生命本质观,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调摄情志、形神共养等生命保洁的方法。

太极 调研报告

太极 调研报告

太极调研报告太极,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传统武术。

它以「阴阳」的哲学思想为基础,通过柔和的动作和呼吸,追求身心的协调和平衡。

太极在中国被广泛传承和实践,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仰慕者的青睐。

本调研报告将从太极的历史渊源、不同流派的特点、健康益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武术,据说可以追溯到宋朝,但真正的起源可能更早。

太极拳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明朝的文献中,但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存在很多争议。

太极拳最初主要由武术家和道家修炼,他们通过太极拳来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力量和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逐渐演变为一种重要的身体活动形式,与健康、修身和长寿有着密切联系。

太极有许多流派和风格,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其中最有名的是陈、杨、吴、武四大家族的太极拳流派,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传统和技术。

陈式太极拳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流派,它注重练习动作的流畅性和柔软性。

杨式太极拳则更加注重身体的伸展与放松,动作缓慢而流畅。

吴式太极拳强调平衡和轻盈的动作,重视内外统一。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幅度大、力度强、朴实无华。

这些流派的特点及其套路的不同,使太极拳具有丰富的变化,满足了人们对身体和心灵的不同需求。

研究发现,太极拳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从身体健康方面来看,太极拳可以增加肌肉的灵活性和力量,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的流动。

此外,太极拳还能改善平衡和协调能力,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灵敏性。

从心理健康方面来看,太极拳可以帮助减轻压力和焦虑,增强人的集中力和内心平静。

研究还发现,太极拳对老年人尤为有益,可以预防和改善老年病,延缓衰老。

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喜爱。

许多人不仅将太极拳视为一种身体锻炼的方法,更视其为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许多社区和健身中心都设置了太极拳课程,供人们学习和实践。

此外,一些研究机构也开始对太极拳进行科学研究,并推广其健康益处。

太极拳已成为一种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的重要方式。

太极拳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健身

太极拳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健身

太极拳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健身太极拳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武术,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具备了现代健身的重要价值。

在谈到太极拳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健身的关系时,我们不仅应该强调二者的相互关联与相辅相成,还需要理解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其次,太极拳也具备了现代健身的重要价值。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人们对健身的需求日益增加。

太极拳在这一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不仅起到了锻炼肌肉和改善体质的作用,还能够舒展关节,增强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

太极拳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注重内外呼吸的调整,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此外,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还需要保持高度集中和冥想状态,这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太极拳不仅具备了良好的健身效果,还能够增强整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另外,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中也具备了其他重要的社会价值。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需要追求和谐的身体动作和心境,鼓励个体与自然的交融。

这种哲学观念和实践方式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太极拳还注重观察和感知自己的身体状态,通过调整和改变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以达到更好的身体效果。

这种自觉和自省的做法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太极拳的实践还强调了与他人的合作和沟通,增强了社会交流和凝聚力。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需要与他人进行配合和对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技巧,还能够增加团队意识和集体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健身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同时,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中具备了重要的健身和社会价值。

无论是从健身、养生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太极拳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

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太极拳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参与其中,享受它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从身体哲学视角看太极拳

从身体哲学视角看太极拳

2017年(第7卷)第32期体育大视野①作者简介:张洪国(1989—),男,汉族,山东聊城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DOI:10.16655/ki.2095-2813.2017.32.165从身体哲学视角看太极拳①张洪国(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山东曲阜 273165)摘 要:从身体哲学角度来看,人的根本差异性在于人的身体。

太极拳运动的产生首先满足的是个体身体的需求,身体是太极拳的载体和发展的灵魂,而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也将反作用于身体。

天人之学也即天人合一是太极拳的哲学基础。

在中国,太极拳运动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必然要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契合,也就是要回归身体,因为身体既是太极拳的出发点,也是太极拳的落脚点。

关键词:身体哲学 基础 灵魂 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1(b)-0165-02“上帝死了”是尼采提出的一个命题,每谈及此人们大脑中首先浮现出的往往是“虚无主义”“超人”等词语[1]。

这是尼采哲学思想中重要的起始点,同时也是研究现代人类思想的落脚点,意在要人们回归到人的本源——身体。

曾国藩也注重身体:“弟在营须保养身体”。

身体更是个体存在的标志,从身体角度重新审视我们曾经自认为无比熟悉的太极拳,并借此过程追溯太极拳的本源,可借此发现隐藏在太极拳背后的身体的意义。

1 身体的历史概述中国古代“身体”二字基本上是分开使用的。

在《说文解字》中身是这么记载的:“身,躳(同躬)也。

象人之身。

从人聲。

凡身之屬皆从身。

” 体的记载是:“體,總十二屬也。

从骨豊聲。

”《诗经·大雅》中有:“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里的“身”指的就是整个身体。

甲骨文中的“身”字在具备象人有身之形之外,在古语中“身”却还兼有“亲”之涵义,《尔雅·释言》中所载:“膺、身,亲也。

”“体”则在较早的刘安《淮南子·氾论训》中有“圣人以身体之。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论文第一篇:太极拳论文太极拳的静与动上个学期我的体育课就是太极拳,很幸运这学期我还是选了这门课。

照理说一门课我已经学过了,24式的太极拳套路我也记住了,可能会有人觉得再上一次太极拳课不会有什么意义的。

刚开始时,我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我发现学一样东西没有那么简单。

通过这一学期的太极拳学习,我也有了新的认识。

我发现在太极拳中,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太极拳是一种动作柔和、缓慢、轻灵、内外并修的拳术运动,既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还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使人终身受益。

静极生动、柔活缓慢、虚实渐变、刚柔互换、弧线运行、圆活运转是太极拳的运动特征。

记得在《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太极拳的描写:张三丰说道:“生死胜负,无足介怀,武当派的绝学却不可因此中断。

我坐关十八月,得悟武学精要,一套太极拳和太极剑,我这套太极拳和太极剑,跟自来武学之道全然不同,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只须这套太极拳能传至后代,我武当派大名必能垂之千古。

”说到这里,神采飞扬,豪气弥增,竟似浑没将压境的强敌放在心上。

张三丰缓缓站起身来,双手下垂,手背向外,手指微舒,两足分开平行,接着两臂慢慢提起至胸前,左臂半环,掌与面对成阴掌,右掌翻过成阳掌,说道:“这是太极拳的起手式。

”跟着一招一式的演了下去,口中叫出招式的名称: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勾步、手挥琵琶、进步搬拦锤、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 这是以慢打快、以静制动的上乘武学,想不到世间竟会有如此高明的功夫。

”他武功本就极高,一经领会,越看越是入神,但见张三丰双手圆转,每一招都含着太极式的阴阳变化,精微奥妙,实是开辟了武学中从所未有的新天地。

张三丰道:“这拳劲首要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张三丰道:“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

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

太极拳养生思想研究

太极拳养生思想研究

太极拳养生思想研究1 导论1.1 研究缘起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竞争的激烈,现代文明病困扰着人类的健康。

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现代医学的发展,使人类步入了老龄化时代,对人的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太极拳注重“精、气、神”的培养和修炼,可以有效改善不同人群的健康水平,适应了当代社会不同人群对健康的需要,成为全球第一大“健康运动”。

当下,太极拳的健康价值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太极拳最为明显的社会功能,但从功能价值的角度出发,太极拳的这种健康层面的价值并非从创拳伊始就是其发展的主流,而是一个逐步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仔细考察太极拳的演变脉络,可以发现太极拳大致经历了由技击发展为健身、养性,进而迈入养生领域的三个发展阶段。

我们可以从拳论、歌诀中发现太极拳发展过程中的这一基本历史轨迹。

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的代表作《拳经总歌》主要论述的攻防格斗技术,并无一句与养生相关。

此后,杨露禅到北京传拳,根据当时清朝王室贵胄、达官显贵体质相对较弱的特点,将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蹦、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进行了相应删改,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更为柔和,健身功能日渐凸显。

咸同年间,王宗岳《太极拳论》现世,在这一太极拳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等语句与“养生”有一定联系的理论表达。

太极拳发展中的另一个关键性人物武禹襄,在其《打手要言》中以论“气”为最要,可见太极拳理论到了武禹襄之时,对“气”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继之,李亦畲集前人论著,抄录传世。

其中《十三势行工歌诀》第一次揭示了太极拳养生的新概念:“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近代,陈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将心、意、气、经络联系在一起,并融入拳理,丰富和发展了“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理论,形成了促进太极拳向养生方向发展的理论雏形。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太极拳由技击向养生演变的过程也是其对传统文化、传统养生思想进行涵摄的过程,是伴随太极拳理论的逐步丰富而进行的。

简析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价值及对策研究

简析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价值及对策研究

简析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价值及对策研究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运动,已经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其独特的动作、缓慢的节奏和内外兼修的原则,使其成为了一种非常适合中老年人进行养生保健的运动方式。

本文将对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价值进行简析,并据此提出一些对策研究,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太极拳来进行养生保健。

一、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价值1. 改善身体机能太极拳的动作柔和、缓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身体机能。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地调整呼吸、放松身心,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和痰火,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2. 提高免疫力太极拳运动能够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经常练习太极拳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降低患病风险,提高免疫力。

3. 增强身体协调性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还能够增强心理的平衡和调节能力。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改善身体的姿势和形态,提高身体的协调性,避免因年龄增长导致的身体功能下降。

4. 缓解压力和焦虑太极拳的缓慢节奏和专注性质,能够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焦虑。

太极拳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平和,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地调节情绪,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1. 积极推广太极拳由于太极拳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益处,应该积极推广太极拳,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太极拳养生保健的行列中。

政府可以组织一些太极拳的推广活动,教育人们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价值,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2. 加强太极拳的科学研究为了更好地发挥太极拳的养生保健效果,还需要加强对太极拳的科学研究。

可以组织专家对太极拳的养生保健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估,探讨太极拳在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病方面的作用机制,为太极拳的养生保健提供更科学和实用的指导。

3. 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智能设备等,开发一些太极拳养生保健的应用软件或设备,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和指导。

中国武术_一种身体的文化修行——基于身体哲学的视角

中国武术_一种身体的文化修行——基于身体哲学的视角

中国武术_一种身体的文化修行——基于身体哲学的视角中国武术: 一种身体的文化修行——基于身体哲学的视角引言:中国武术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武术形式,它承载了中国人特殊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

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自卫技巧,更是一种修炼身心的文化体验。

本文将从身体哲学的视角,探讨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文化修行的内涵。

一、身体哲学概述身体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身体及其与世界的关系的哲学学科,关注人与身体的和谐与完整。

身体哲学主张人体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与交流的媒介,也是形成人的身份认同、价值观和生命意义的根源。

二、中国武术与身体觉知中国武术强调身体对世界的感知与反应,通过练习武术能够加深人对身体的觉知,提升身心的和谐统一。

通过研习武术,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掌握身体的动静变化,感知身体的轻重缓急,并进一步调整身体状态以应对不同的场景。

三、中国武术与身体平衡身体哲学认为,身体的平衡是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的基础。

中国武术在练习中强调身体的平衡与调节,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姿势与呼吸的配合,锻炼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练习者会通过修炼武术,提升身体的平衡感,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身体平衡,从而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

四、中国武术与身体力量身体哲学认为身体力量不仅仅是指肌肉的力道,更是神经、精神和精神层面的统一。

中国武术注重通过力道的练习来增强内力,使身体在内外力的配合下产生更加强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仅仅是身体力量的体验,更是一种内外统一的力量,通过修炼武术,练习者能够增强自身的身体力量,并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中。

五、中国武术与身心合一身体哲学主张人的身体和心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身体状态会影响到心灵的状态。

中国武术通过练习,使练习者能够经历身体和心灵的完整的融合,身体经过训练可以更加敏感地感知心灵的状态,而心灵的喜怒哀乐也能通过身体表达出来。

通过练习武术,练习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到身体和心灵的合一,使内外相互协调、和谐相处。

简析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价值及对策研究

简析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价值及对策研究

简析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价值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也随之变好。

所以健康问题在现代生活中有着极大的关注度。

太极拳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项武术,结合了武术、艺术、中医、引导术以及中华民族的辨证思维。

对陶冶人的情操,锻炼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太极拳既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种人体文化,太极拳的发展历程悠久,又蕴含了儒家、道家、阴阳辨证等多种思想理念,所以研究太极拳的养身保健价值十分有意义,本文就从太极拳的概述出发,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太极拳;养身保健;价值;对策引言太极拳吸收了众多中华武术的精华,集万家优点于一身。

有修身养性的价值内涵,人类追求养生之道已经有多年的时间了,太极拳包含了中方多种思想文化,在运动过程中讲究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长期练习太极拳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还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太极拳中融合了天人合一、刚柔并济的思想,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拳法和基本动作要领是太极拳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中的内含价值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

一、太极拳概述太极拳起源于中华,发展历程已有百年时间,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极拳的发展是经过时间沉淀的,历代优秀武术家对太极拳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完善,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掌握太极拳的拳理至关重要。

它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和法则,在拳理中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众家武术之长,众家思想之精华都尽数融入在太极拳的拳理中,可以说没有拳理的太极拳就只是一个空壳。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明白拳理,并且掌握太极拳练习的基本方法,用心感悟太极拳中所蕴含的种种原理,才能一步一步的练习好太极拳。

太极拳的名字内涵主要在于“太极二字”,太极中所包含的是阴阳辩证、攻守结合、合二为一、虚实相生的理念。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深对太极的感悟,才能领悟到太极的真谛。

二、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价值内涵三、练习太极拳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是练习太极拳时,大多数人对太极拳的起源文化并不了解,对太极拳的拳理领悟也不深,练习的仅仅是表面动作,使养生保健的价值内涵大打折扣。

太极拳的身体美学实践途径及其内涵

太极拳的身体美学实践途径及其内涵

太极拳的身体美学实践途径及其内涵杜晓红;陈永发;杨多多【摘要】在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视域中,中国的太极拳被认为是达到哲学启蒙和获得美德的一种有效途径.良好的审美欣赏和身体关怀,有助于修正当今社会人们在改善身体方面的一些误区和盲点,培养自身良好的习惯.太极拳的身心合一思想、呼吸调节方式、松静沉着的状态以及太极阴阳等传统哲学的理念与方法,对于培育和改善身体美学所关注的身心关系、身体感知觉、身体意识与身体内省、自我认知与自我使用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身体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也为太极拳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理论.【期刊名称】《体育科技》【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3页(P131-132,135)【关键词】身体美学;身体意识;自我认知;实践途径;太极拳【作者】杜晓红;陈永发;杨多多【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100875;北京交通大学体育部,北京10044;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是由实用主义美学领军人物理查德·舒斯特曼在1994年提出的,他在继承前人实用主义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拓展了其身体维度,并积极倡导建立了“身体美学”,以实现改良身体的实用主义哲学目的。

其理论旨在通过对身体作为审美经验的核心的考察,探讨实践层面的身体训练以最终实现人自身的改造、完善和生活的幸福。

在舒斯特曼看来:“美学不仅是一个理论事业,而且是一种规范化的实践——旨在实现有用的目标的实际练习和训练的学科[1]。

” “将身体训练视为达到哲学启蒙和获得美德的根本途径这一观念,在亚洲的瑜伽、气功禅定和太极拳等身体训练中处于核心位置。

”“它们有助于提高身体意识和身心和谐[2]。

”如何把我们所形成的身体理论和卓有成效的身体实践结合起来,迄今还是一个学科建设上的空白[3]。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价值已被社会公认并得到广泛传播,而其在现代社会环境背景下的思想文化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甚至逐渐成为人们消减现代化社会造成的身心问题的重要方式。

关于太极拳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太极拳的社会实践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暑期“两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专业: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地科10-1******学号:************2012年7月24日对河南陈家沟太极拳文化现状(现象)的调查报告调研时间:2012年7月10号调研地点: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沟村调查对象:陈清林、陈国其调查主题:河南太极拳文化事业发展调查调查人员:方昌坦、付云龙、杜艳涛、马贺雨、杨伟、杨小伟关于太极拳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前言中华武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其中太极拳以其特有的健身和技击作用,倍受国内外众多人士的喜爱。

太极拳是一种系统的强调平衡协调内外兼修的健体防身体育运动。

-------题记调查背景:2012年8月16号,,河南理工大学的学生方昌坦、付云龙、马贺雨、杜艳涛、杨伟、杨小伟一行六人,带着激动的心情,从河南理工大学校园出发,骑自行车,行进78里,来到了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现名陈沟村),对享誉国内外的太极拳文化进行实地调查,进一步研究太极拳文化的对河南省、中国、世界文化事业发展推进作用,调研太极拳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太极拳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出太极拳作为成功的传统文化发展的成功典型所必备的特点和策略,为进一步推进太极拳文化与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理论支持。

在陈家沟,我们有幸见到了太极拳高人陈清林老人,他已经近九十岁高龄,但精神很好,他很热情地为我们讲解了太极拳的真实发展历程,并且耐心回答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他告诉我们他已经坚持每天来练太极拳30余年,并且即兴为我们表演了陈氏太极拳小架的74式。

除此之外,我们有幸受到陈家沟村委会主管文化的官员陈国其同志的接待,他对我们的这次调查高度重视,希望借助于我们大学生的调查更号地对外宣传太极拳文化,加深外界对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了解,推动太极拳文化的发展,他认真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对太极拳文化的在近代的发展和到现在的在全国和世界的商业化运作,现在为推进陈氏太极拳文化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未来更好的促进太极拳文化发展和陈家沟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的计划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太极拳理论研究—2太极拳理论微观解析,生物能量智慧运化学说

太极拳理论研究—2太极拳理论微观解析,生物能量智慧运化学说

太极拳理论研究—2太极拳理论微观解析,生物能量智慧运化学说#原创#,#新作者扶植计划第二期#太极拳理论微观解析——太极拳理论微观学说太极拳微观理论生物能量智慧运化学说太极拳理论宏观学说,主要是以自然界的规律为基础的太极拳理,体现人体的形和意的整体运行的方式和方法。

而太极拳理论微观学说主要是指以太极拳理来运化人体内涵的方法。

1、太极拳微观理论的基础太极拳的内涵是大家经常提到的人体的“精”“气”“神”,强调人的整体性,“精”是人体物质的精华,是生物体内所具备的活性物质,人体本身就是物质的,“气”是指人体内运动的气血,指人体能量的运化,气血的运行快慢和多少体现人体活动的能量的大小,只要人活着人体的气血就不会静止。

“神”就是神经系统和感知系统,是指人的思维意识对身体本身的作用和影响。

太极拳的内涵也是太极拳理论微观学说的基础。

太极拳活力——'精' '气' '神'2、太极拳微观理论——生物能量智慧运化学说太极拳微观理论就是以个体分析太极拳理的运化过程,从微观上讲太极拳理符合生物能量运化的规律,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主要从微观上论述太极拳微观理论——生物能量智慧运化学说太极拳术就是一种生物能量的智慧运化过程,太极功夫是意念思维与生物能量的结合,意念是生物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生物能量是可以通过气血运化的一种能量,而气血的运化是通过意念思维来整体统一指挥的,意念思维就是一种生物磁场,气血就是可以被磁化的单元体,只有生物磁场足够大,把身体的生物能量磁化到足够精准和统一,各单元体没有中间环节,所有单元体生物能随着其意念而运化,并且可以在意念的指挥下瞬间分合,对内分虚实,对外成整体运行,此乃微观太极拳原理。

太极拳术的主要特点就是意念思维指挥气血能量即智慧与生物能量的紧密结合。

太极推手、合二为一,智者胜!3、微观太极拳理的解析微观太极拳理的内涵就是人的意识指挥人体生物能量的运化,能量爆发主要体现在精气的容量与大小和神意与气血的感应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研究2016年2月第1卷 第2期太极拳身体文化研究——基于身体实践观视角甘丛婷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上海 200438摘 要:太极拳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凝聚了先人对自我身体的感知。

身体是连接外界与内界的重要媒介,古人对太极拳的理解是以绝对的身体为载体的领悟。

在太极拳的传承教学中,身体经验和身体控制使得拳法礼义得以内化;在展演过程中,太极拳的文化价值和拳法风格得以保存;在技击历练中,太极拳的攻防要义得以巩固;在修习养生中,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得以肯定。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太极拳在教育、展演、技击和养生等方面的身体实践中探究传统文化的意义,为太极文化的现在以及未来寻找一条合理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太极拳 教育 展演 技击 养生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2—0050—04身体是思想和精神的载体,它作为联系外部物质世界和内部精神世界的唯一媒介,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丰富内容。

此所谓的“身体”非惟物质性的肉体,本就是涵孕了身与心、感性与灵性、自然与价值,及生理、意识和无意识,且在时、空中动态生成、展现的生命整体。

[1]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承载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它的形成和发展都被特有的文化意识形态所浸染,其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也在时刻映射出文化形态的变迁。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为身体印刻下人类文化的历史印记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只有认识到太极拳自己身体文化的内涵和其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意义,才能准确认知我们自身,为未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认清道路。

太极拳在武术丰富多样的拳种中,既具有武术文化特点的共性,又具有其特殊的哲理性,它并非是一项简单的养生导引术,其内容吸取了哲学、中医、传统美学等诸多领域的精华。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的传承、展演、技击、养生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出以身体为中心的文化内核。

1 身体之育1.1 口传心授的传授方式中国传统的师徒制的传承方式和古代哲学的宏观整体意识决定了太极拳的传授方式是偏向于身体的感知和心灵的意会。

老师的指导和纠正,决定了学习者的动作正确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身体的正确感悟、对太极拳要领的理解和掌握。

口传心授,顾名思义,是以口耳的交流的方式教授套路拳架,以心灵感悟体验拳法拳理。

在关于太极拳的理法和教学的书面资料十分稀缺的过去,习练者只能依靠师父的口传心授才能掌握拳法精要。

然而,不仅仅是因为学习资料的稀缺,口传心授的传授方式也有其固有的不可替代的特点。

其直接性、保守性和经验性使口传心授成为了过去唯一的传授方式。

1.1.1直接性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通常以老师的直接的身体示范和口头讲解以及学生的模仿学习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习过程非常直观,一旦学生出现错误,老师也可及时纠正。

但教学的直接性也建立在学生大量重复的身体练习的基础上,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本功和正确的动作要领、提高身体的灵敏度并可自由地控制身体,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习练太极拳不仅需要扎实的腿上功夫,也需要周身的协调运转,其显性的外在动作和隐性的内在功法的学习难度使太极拳的教学呈现直接化的特点。

1.1.2保守性过去太极拳的传承建立在血缘、亲缘的宗亲基础作者简介:甘丛婷(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50之上,血脉传承具有其固有的保守性,因此,口传心授是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发展的授业方式。

民间拳师遵循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的规训,形成太极拳家技不外传的保守心理。

随着太极拳的名扬四海,拳师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又发展出了师徒授受的传承之法,太极拳的教学仍局限在师徒之间。

1.1.3经验性太极拳教学是一个“人——人”的体悟交流过程,而书面文字无法具有其灵活性和具体性。

从老师到学生的身体经验的“心授”过程体现在老师可以运用自己对太极拳的身体经验,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和领悟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练水平,发展学生的演绎风格。

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体经验的获取体现在学生对太极拳的身体感悟在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完成“心授”的过程。

1.2 礼仪德行的内化过程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忠义礼信的道德准则。

“礼”即礼仪,武术礼仪是武德的重要内容,礼貌、礼节、仪式、仪表等,习武者一旦被列入师门,首要的是行“礼”,礼“以孝为先”。

[2] “礼”的道德品质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的影响下,被身体力行地逐渐内化成为学生的内在品质。

太极拳的动作讲求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待人彬彬有礼,不卑不亢,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是太极拳对德行的哲学诉求。

太极拳的技击特点具有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哲学内涵,儒家的“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表现出“守礼”,强调“仁义之荣也”,一般不先出手,出手也不以伤人致命为目的,点到为止。

[3] 即使在对抗中,仍不忘以礼待人,不以暴力、蛮力制服他人,而以更高层次的技巧折服对方。

因此,传统的德行教育印刻在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中,是在对身体的规训中逐渐内化,以致于影响到内在品性、德行。

2 身体之舞2.1 跪拜仪式2.1.1跪拜礼的起源跪拜礼的起源与古代人的起居生活方式有关。

古人因没有桌椅之类生活用具而一律采用席地而坐的身体姿势:“两膝著地,以尻著踵而安者为坐”,即以双膝着地,臀部抵于脚根为坐,没有任何阶级和尊卑差别的含义,如若表示敬意,则使臀部离开脚根、腰杆挺直,便演化为跪姿,当以手触地时,则演化为拜姿,以额头触地,而演化为叩首。

[4]随着椅凳的出现,跪坐的姿势逐渐演变成为悬足而坐的起居生活方式,但是跪拜礼作为一种固定的礼节被保留下来,向坐在凳子上的人行跪拜礼,就使得地位的高低差别变得尤为明显,自此便被赋予了尊卑的意涵。

[5] 因此,跪拜礼由最初的跪坐姿势发展演变而来,对席地而坐的民族的历史经验而言,不带有任何屈辱和卑贱的色彩。

2.1.2 拜师仪式的意义由过去的宗亲制的传承方式发展变迁为师徒传承制,拜师仪式成为太极拳乃至众多传统武术传承的不可或缺的礼仪文化。

在传统社会中,“身体”被当作一种技术手段,用以储存关乎生活的默会知识。

[6] 黄金鳞认为,近代社会的身体作为一种符号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国家通过对身体的管理,使得身体具有国族化、法权化、时空化的特点。

[7] 而约翰·奥尼尔则将身细化为世界身体、社会身体、政治的身体、消费身体和医学身体。

[8]可见,我们的“身体”并不是简单的具有生理特征的躯体,它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也体现了权力无声无息的控制手段。

而太极拳的拜师仪式也正是通过仪式对身体的约束和控制,使得身体被赋予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使得习拳者从身至心尊崇传统、尊敬师长。

通过跪拜仪式,传统文化和规范才得以延续和保存至今。

在传统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身体技术被纳入到社会生活中,通过这些社会认可的共通的礼仪规范,人们才能寻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太极拳在各个门派中都有其各自的传承脉络,拜师仪式也随其传承延续至今,整个拜师过程除了跪拜礼还有呈拜师贴、宣读门规、应贴、敬茶等环节。

[9]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其独特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传承价值。

拜师仪式作为确立师徒关系的象征,明确了师父和徒弟各自的责任与义务。

这种关系使得太极拳各个流派的风格得以较完整的保存,有利于形成各具特色、多元统一的发展面貌。

(2)教育价值。

行拜师礼的整个过程都是使徒弟学习诚恳真挚、尊敬师长的做人之道的重要途径。

身体的动作中蕴含的无声的语言,便是徒弟们尊师重道的身体力行的表达。

(3)凝聚价值 。

通过被社会默认的身体仪式可获得太极拳各自门派的归属感和传承脉络中的身份认同感,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会产生巨大的吸附力量,使整个门派井然有序地团结凝聚在一起。

(4)宣传价值。

拜师仪式在空间的展演形式本就是一个制造舆论、广为传播的好机会。

其参与人数的数量、地位以及仪式的影响力为门派地位和势力的确立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身体修炼太极拳以身体演练为基础套路可让我们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太极的意。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通过外显的套路练习,逐渐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再由规律上升到神明的道路。

太极拳就是通过由象达意的体悟规律进行对身体的修炼,因而身体的修炼则应从套路的演练开始。

太极拳要求保持身体立身中正、松柔缓慢、动静结合、虚实有度。

立身中正即要求上身躯干保持中正直立。

陈鑫在《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中写道“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唯有做到重心51稳定、身体“不偏不倚”,才能做到太极拳动作的“求中”和意念的“守中”。

松柔缓慢即要求全身放松下沉,用意不用力,目的是更加敏锐地体会身体内部的感知,提高对动作的领悟力。

“慢”不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而是一种训练方法,其目的是让人们更好的体验自己的身体,训练其敏感的神经反应。

[10] 太极拳对松柔的要求使得习练者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

动静结合即要求身心寻求一个“静”的意境,太极拳的拳法要义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便是“静”,静其实是建立在动的基础上的静,在演练上体现为动作的舒展连贯,节奏的自然平和,移形换步有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 ,势断而意不断,势断而意相连。

虚实有度即在练法中强调身体重心的动态转化和兼并存在。

《拳论》中记有:“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

”《太极拳经》中记有:“一处有一处之虚实,处处总带一虚实。

”虚实在太极拳中兼容并蓄,无处不有,正是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恰如其分地掌握度的变化。

3 身体之击3.1 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习练太极拳首先要求身体轻灵柔软,然后才能达到柔中寓刚、刚柔并济。

柔是为了训练身体感知的灵敏性,从而在技法对抗中才能以粘、连、黏、随的方式探知对方的方向、大小、虚实、刚柔、快慢、长短,并且顺其自然、随曲就伸、不丢不顶、过无不及,从而达到知己知彼,进而达到我独知彼而彼不知我。

[11]身体的这些制胜原理和经验其实是对简单粗糙的大力以及粗暴直接的以力量制胜的否定和抛弃。

古人认为,柔弱的东西持久绵长,刚强的东西短暂易摧,过于简单粗暴的直接对抗是幼稚无理的、也是最容易出现破绽的,因此,在对抗中以柔弱的一面面向对方,坦然淡然地处理,顺着对方的劲力悄然牵制对方。

这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克己正身,谦恭礼让”深入人们骨髓的处世智慧。

而在技击中,太极拳并不是一味地讲求柔软轻灵,而是刚柔相济、灵活转换,只有身体完全松柔,才能瞬间爆发刚猛之力。

因此,太极拳并不是一味的示弱,而是厚积薄发、等待时机,司机瞬间发力、一招制敌。

3.2 以静制动,引进落空刚柔相济如何运用,伺机发力又是如何寻找时机?如果时机不当,瞬间的刚猛发力往往变成“顶牛”,反而容易落入对方之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