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法学教学改革探析_以_劳动法_教学为视野
法学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目录
• 引言 • 法学教育目标与定位 • 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 师资队伍建设与提升 •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与完善 • 法学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与探索
01
CATALOGUE
引言
背景与意义
法治国家建设需求
随着法治国家建设的深入推进,法学 教育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 其教学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法律职业素养
法学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法 律职业素养,包括法律知识、法 律技能、法律思维和法律伦理等
方面。
塑造法治精神
法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精 神,包括对法治的信仰、对法律的 尊重和对法律权威的认同。
服务社会法治建设
法学教育应立足于服务社会法治建 设,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公共意 识和创新能力的法律人才。
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引入现实案例、法律热点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互动式教学
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 兴趣。
奖励机制
设立奖学金、优秀证书等奖励,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优异成 绩。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导学制度
01
建立导学制度,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答疑解惑等帮助,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
学科竞赛
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如模拟法庭比赛、法律辩论赛等,提高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项目
开展创新项目,引导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和实践能力。
06
CATALOGUE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与完善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制度
确定考试评价目标
明确考试评价的目标是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理解能力和 应用能力,以及评估教学效果,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劳动法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劳动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课程思政案例:劳动法与职业发展一、案例概述某大型企业招聘了一批新员工,在入职培训中,人力资源部门为新员工讲解了公司的劳动法规定和职业发展路径。
然而,在培训结束后,一些新员工提出疑问,认为公司的劳动法规定过于严格,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
二、案例分析劳动法规定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劳动者可能会觉得劳动法规定过于繁琐,对职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对于新员工来说,他们刚刚进入职场,对职业发展的期望较高。
如果他们认为公司的劳动法规定过于严格,可能会对公司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产生负面影响。
三、思政教育点1. 法治意识:通过讲解劳动法的制定和实施,引导新员工树立法治意识,认识到法律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工具。
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2. 职业素养: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遵守劳动法规定是每个劳动者必备的职业素养。
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不仅是要让他们了解公司的规章制度,更要让他们掌握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
3. 社会责任: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
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同时,企业也应该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
4. 沟通与合作:当新员工对劳动法规定存在疑问时,应该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企业和员工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
四、教学建议1.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来讲解劳动法规定和职业发展路径,让新员工更好地理解相关规定和要求。
2. 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新员工开展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 强调法治意识:在教学中要重点强调法治意识的培养,引导新员工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
4. 引入企业文化: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企业文化,让新员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学生劳动权益法律保障问题的探究
大学生劳动权益法律保障问题的探究一、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和社会的新鲜血液,其劳动权益的保护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大学生在校园学习之余,参与各类劳动实践活动,如实习、兼职等,已成为普遍现象。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增强实践能力,也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操作中,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权益保护问题逐渐凸显,如劳动报酬、工作环境、劳动时间等方面的权益受损情况时有发生。
探究大学生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问题,对于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保障措施,以期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大学生参与劳动市场的普遍性及劳动权益问题的凸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的数量逐年攀升。
据教育部统计,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都在创新高,这导致了大学生参与劳动市场的普遍性。
他们不仅在大学期间通过兼职、实习等方式参与社会劳动,而且在毕业后更是直接进入全职工作岗位。
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议题。
当前大学生在劳动市场中的权益保护状况并不乐观。
由于立法缺失、政府部门失责、学校失职以及维权途径不畅通等多种原因,大学生的劳动权益经常受到侵害。
比如,有的大学生在实习或兼职过程中遭遇工资拖欠、超时工作、无故解雇等问题,而他们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法律知识和维权能力,只能默默承受这些不公正的待遇。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劳动力,他们的素质状况直接决定了未来的职场发展走向和社会的精神面貌。
保护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不仅关乎他们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大学生参与劳动市场的普遍性以及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所面临的权益问题,使得研究大学生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劳动法学教案》课件2
《劳动法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劳动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1.1 劳动法的定义解释劳动法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强调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及与之相关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1.2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阐述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及社会关系的内容分析劳动法调整的对象的范围和性质第二章:劳动法的宗旨与原则2.1 劳动法的宗旨解释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目的强调劳动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阐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如劳动平等、劳动保障、劳动保护等分析劳动法原则在实际劳动关系中的应用和意义第三章:劳动者的权益与义务3.1 劳动者的权益列举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劳动就业权、工资权、休息休假权等解释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措施3.2 劳动者的义务阐述劳动者的基本义务,如履行劳动合同、遵守劳动纪律等分析劳动者义务的履行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第四章:劳动关系的建立、变更与解除4.1 劳动关系的建立解释劳动合同的签订、生效和终止的条件强调劳动合同在劳动关系建立中的重要作用4.2 劳动关系的变更阐述劳动关系变更的情形和程序分析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变更的规定及其意义4.3 劳动关系的解除列举劳动法规定的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形解释劳动法对劳动关系解除的程序和补偿要求第五章:劳动争议的处理5.1 劳动争议的定义与类型解释劳动争议的含义和特点列举常见的劳动争议类型,如工资争议、加班费争议等5.2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阐述劳动争议处理的途径,如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分析劳动法对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规定及其作用《劳动法学教案》PPT课件第六章:劳动保护与劳动安全6.1 劳动保护的含义与内容解释劳动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列举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如劳动条件、劳动环境、职业健康等6.2 劳动安全的原则与措施阐述劳动安全的基本原则,如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等分析劳动法对劳动安全的措施规定及其实施第七章: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7.1 女职工的特殊保护解释女职工特殊保护的含义和目的列举劳动法对女职工特殊保护的规定,如哺乳时间、产假等7.2 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阐述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原因和意义分析劳动法对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措施,如就业岗位限制、工种限制等第八章:劳动时间与休息休假8.1 劳动时间的规定解释劳动时间的基本概念和规定阐述劳动法对劳动时间的规定及其意义8.2 休息休假的权利与规定列举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利分析劳动法对休息休假的规定及其保障第九章:工资制度与工资权益保护9.1 工资制度的基本概念与类型解释工资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强调工资制度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性9.2 工资权益的保护阐述劳动法对工资权益的保护措施分析工资权益保护的实际应用和意义第十章: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10.1 社会保险的基本概念与类型解释社会保险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强调社会保险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中的作用10.2 福利制度的内容与规定列举劳动者的福利制度内容分析劳动法对福利制度的规定及其意义《劳动法学教案》PPT课件第十一章:劳动法律责任与争议处理11.1 劳动法律责任的含义与类型解释劳动法律责任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强调劳动法律责任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性11.2 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规定阐述劳动法对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规定分析劳动争议处理的实际程序和方式第十二章:劳动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12.1 劳动监督检查的含义与职责解释劳动监督检查的基本概念和职责强调劳动监督检查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中的作用12.2 劳动监督检查的法律责任阐述劳动法对劳动监督检查的法律责任规定分析劳动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的实际应用和意义第十三章:集体合同与劳动争议预防13.1 集体合同的含义与类型解释集体合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强调集体合同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性13.2 劳动争议的预防与处理阐述劳动法对劳动争议预防和处理的规定分析劳动争议预防的实际措施和处理方式第十四章:劳动派遣制度14.1 劳动派遣的含义与类型解释劳动派遣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强调劳动派遣在现代劳动关系中的角色14.2 劳动派遣的法律规定与争议处理阐述劳动法对劳动派遣的法律规定分析劳动派遣中出现的争议处理方式和实际应用第十五章:劳动法的国际视野15.1 劳动法的国际标准与实践解释劳动法的国际标准,如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等分析劳动法的国际实践和影响15.2 我国劳动法与国际劳动法的衔接与差异阐述我国劳动法与国际劳动法的衔接和差异讨论我国劳动法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挑战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劳动法的定义与特征、劳动关系的建立与解除、劳动者的权益与义务、劳动保护与劳动安全、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工资制度与工资权益保护、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劳动法律责任与争议处理、集体合同与劳动争议预防、劳动派遣制度、劳动法的国际视野。
法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法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近年来,法律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法律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旨在培养更加优秀的法律专业人才。
本文将就法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
一、加强实践教学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在法律教育中加强实践教学变得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模拟法庭、实地考察等课程,使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拓宽选修课程除了传统的法律基础课程外,学校还应该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这些选修课程可以包括国际法、刑事法、知识产权法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通过拓宽选修课程,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专业深度和宽度。
三、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21世纪法律人才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法律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法学研究和法律实务活动,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职业化培养法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法律专业人才,因此职业化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法律职业道德、法律实务能力等方面。
为此,学校可以邀请一线法律人士进行专题讲座,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法学专业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胸怀。
因此,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法律教育的重要方向。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法学院校的学术交流活动,派遣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法学教育理念和方法。
六、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法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来说,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已经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学校可以借鉴国外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方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大学生就业困境及法律保障问题研究_以_劳动合同法_制定为视角[1]
第25卷第8期河北法学V ol.25,No.82007年8月Hebei L aw ScienceA ug .,2007大学生就业困境及法律保障问题研究 ———以《劳动合同法》制定为视角梁 平,陈 奎收稿日期:2006212218基金项目:河北省劳动厅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立项课题(冀劳社办[2006]106号)作者简介:梁 平(19682),女,河北秦皇岛人,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学;陈 奎(19772),女,湖南人,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讲师,法学硕士。
(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河北保定071003)摘 要:1999年6月,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出台,我国高等教育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这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激增,而在短期内,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很大变化。
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学生就业弱势地位会愈加明显。
大学生就业困境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保障是今后的一项重大课题。
2006年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并征求意见,此举无疑为研究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保障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
因此,基于大学生就业中缺乏法律保障之背景,探讨大学生就业的劳动合同法保护尤为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境;劳动合同法;法律保障中图分类号:D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33(2007)0820059205R esearch on the Puzzledom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La w G uarantee———T ak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L abor Cont ract L aw as an angle of vie wL IAN G Ping ,CHEN Kui(Department of Law and Administration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 y ,Baoding 071003China )Abstract :In J une 1999,with the issue of the policy of expanding recruit students in colleges ,the high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paced into a leaping development period.It caused the effect that the number of the college graduates increased suddenly.However ,the society demands for college graduates have not increased so fast accordingly.Therefore ,the posi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lower in the more furious competition of employment.It is clearly that the puzzledom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has already been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How to solve the law guarantee of this problem is a great task for us in the future.In March 20,2006,the national people ’s congress has issued L aw of L aborCont ract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 na (Draf t )and asked for public opinions ,which has brought new turningpoint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law guarantee i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Thus ,basing on the absence of the law guarantee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discuss the guarantee of the L abor L awCont ract i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K ey w ords :college students ;puzzledom of employment ;L abor Cont ract L aw ;law guarantee 一、前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这一变化的轨迹始终伴随着经济改革、社会发展需要的推动而发生、发展。
浅析项目式教育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教育
浅析项目式教育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教育ﻭ教学模式项目式教育本科应用法学教育模式的是法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项目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视野等优势.本文通过《劳动法学和保障法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例介绍,分析了这一教学模式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推广,力图实现教学的创新,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ﻭ本文为西北法大学2010年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劳动法学与保障法学》专业课教学模式研究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ﻭ法学教育模式的是法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法学教育的效果。
笔者在《劳动法学与保障法学》课程教授过程中深感教改之关键在于摈除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个体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弊端,寻求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
项目式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以及推广。
项目式教育概述ﻭ1、项目式教育概念及应用说明所谓项目式教育,本文特指在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由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教师有条件的吸纳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或以项目为教学补充或以项目为教学延展,在课程教授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笔者在高校一直从事《劳动法学和保障法学》的教授与研究工作,该门课程在我校属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必修课,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作为法学本科生而言,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其构筑完整的法学理论体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加之本学科实用性非常强,因此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关注.随着对劳动法学研究的升温,也给本课程的教授提出了新的挑战。
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难以全面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第一,忽视学生自我需求及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第二,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三,师生之间交流途径有限,缺乏互动。
法学视角下的劳动法问题研究
法学视角下的劳动法问题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劳动法作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体系,一直是法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法学的角度出发,对劳动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劳动合同与用工关系在劳动法问题研究中,劳动合同与用工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劳动合同的签订对于雇主和雇员的权益保障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中往往出现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违法性资费等问题,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约束和保护。
同时,用工关系的性质也是劳动法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尤其是随着新兴行业和新型用工方式的出现,如何界定“劳务派遣”、“劳务合同”等概念成为研究的重点。
二、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险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险是劳动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享有合理的工资、劳动条件、休假假期等权益。
法学视角下的劳动法问题研究,需要关注如何完善劳动保障制度,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同时,社会保险也是劳动法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保障,但也需要解决相关的法律和制度问题。
三、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是劳动法问题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劳动争议的解决既关系到劳动者个体的权益,也关系到整个劳动关系的稳定性。
法学视角下的劳动法研究需要关注如何建立完善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提供一种快速、公正、有效的解决途径。
尤其是在劳动争议中,往往涉及法律、法规、政策等多个因素,需要综合运用法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四、劳动法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对劳动法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劳动者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此,在法学研究中,需要关注科技进步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尤其是对劳动合同、用工关系以及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也需要根据科技进步的特点和趋势,审视和更新现有的劳动法体系,以适应新的劳动关系。
综上所述,法学视角下的劳动法问题研究涉及众多方面,包括劳动合同与用工关系、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险、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以及劳动法与科技进步等。
实践教学在《劳动法学》中的运用与体会_专题讨论
实践教学在《劳动法学》中的运用与体会_专题讨论论文导读::介绍了笔者在劳动法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专题讨论、模拟劳动仲裁庭三种实践教学方法的一点体会。
论文关键词:劳动法,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讨论,模拟劳动仲裁庭一、案例教学在劳动法学中的具体运用与体会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提高教学实效行之有效的手段。
通过对来自社会真实生活的案例分析,使教学对象产生真实感,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内容,领会法律的精神,从而产生对教学内容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自觉地融入教学活动中。
是不是说随随便便列举几个例子就行了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的是案例素材的选取。
教学中所选用的案例不在于有多么复杂,有多大的轰动效果,关键在于所选用的案例应是我们生活中常遇到或常见的,应与该课所讲授的法律内容紧密相联。
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学生所具有的法律素养,针对性选择适合该课内容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笔者在讲授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一节时,针对这节是劳动法的重点也是劳动法的难点,首先找出其重点何在,难点何在。
通过认真地研究教学内容,认为调整对象的特征是重点专题讨论,难点在于不易区分劳动关系、劳务关系。
笔者在授课时,本着先易后难、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的原则。
开始列举了典型的劳动关系案例:李某系某化工厂一临时工作人员,未与企业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主要工作任务是为企业看大门打扫卫生,其在该企业干了将近二十年,每月在企业拿工资。
2007年企业看李某已年老体衰,将李某赶走,一分钱未给。
李某气愤之急,欲告企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问李某应依据什么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借助该案例,进行层层分析,学生很快建立起了对劳动关系三大特征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此时也达到了学生初步认识劳动关系特征的教学目的。
鉴于开放教育面授课较少的特点,笔者有意识的增加了单位时间的教学容量,就所举案例进一步延伸,讲述了劳动争议程序与一般民事争议程序的不同之处,从而达到了教学案例最大利用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劳动法的实践问题研究
劳动法的实践问题研究一、引言劳动法是确保劳动者权益和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法律体系。
然而,在实践中,劳动法面临着一系列的实践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劳动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途径。
二、劳动合同问题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也是劳动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践中,一些劳动者签订的合同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合同条款不明确、合同期限过短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建立完善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加强对劳动合同的监督和维护。
三、用工制度问题在实际用工中,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招用不充分、用工不规范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削弱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劳动关系的稳定。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用工制度的监管,确保用人单位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进行招聘与用工,杜绝不合理的用工行为。
四、工资支付问题工资支付问题一直是困扰劳动者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些用人单位往往拖欠工资、未按时足额支付工资等。
为解决这个问题,制定和落实更加严格的工资支付制度是必要的。
同时,加强对工资支付的监督,加大对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以确保劳动者的工资权益得到保障。
五、劳动争议解决问题劳动争议的解决一直是实践中的一大难题。
一方面,劳动者缺乏保护自身权益的渠道;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面临着劳动争议解决的困难。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高效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公正、高效的解决途径。
六、劳动监察与执法问题劳动监察与执法是维护劳动法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然而,实际中缺乏足够的劳动监察力量、执法不严格等问题导致一些用人单位逃避法律责任。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大对劳动监察与执法的力度,加强监察力量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用工行为。
七、培训与教育问题劳动法的实施需要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水平,但是实践中发现许多劳动者对劳动法的了解程度不够。
因此,应加强劳动法的宣传、培训与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水平和维权意识,促进劳动法的有效实施。
八、结论劳动法的实践面临诸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非不可解决。
劳动法律法规实施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劳动法律法规实施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劳动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劳动者权益、规范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应有的效果。
一、劳动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不足尽管劳动法律法规已经出台多年,但仍有不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其具体内容和规定缺乏了解。
这导致劳动者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依法维权;而用人单位也可能因为不了解法律规定而无意中违法。
2、劳动监察力度不够劳动监察部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资源有限,难以对所有用人单位进行全面、及时的监督检查。
一些地区的劳动监察工作存在形式主义,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不够严格,处罚力度不足,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3、劳动关系的认定复杂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例如,兼职、劳务派遣、互联网平台用工等新型劳动关系不断涌现,使得劳动关系的认定变得困难。
在实践中,对于一些模糊地带的劳动关系认定,容易引发争议。
4、劳动者维权成本高劳动者在维权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包括收集证据、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等。
而且,维权过程可能会影响到劳动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面临失业的风险。
此外,一些劳动者由于经济困难,无法承担高昂的律师费用,导致维权难度加大。
5、用人单位违法成本低部分用人单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故意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例如拖欠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超时加班等。
但由于违法成本相对较低,使得一些用人单位敢于铤而走险。
6、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往往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一些新的劳动问题和用工形式在现行法律法规中找不到明确的规定,导致法律适用上的困难。
二、改进劳动法律法规实施的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如媒体宣传、举办培训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加大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
教育改革与教育法律政策解析
教育改革与教育法律政策解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教育改革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
对于国家而言,教育是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教育改革一直是国家政策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结合教育法律政策进行解析。
第一章教育改革——发展主义教育改革我国教育改革经历了很多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发展主义教育改革。
发展主义教育改革于1978年开始,旨在发扬群众创造精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它提倡“素质教育”,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掘。
这种改革的实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终身教育改革但是,发展主义教育改革只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终身教育改革。
终身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接受有效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它提倡学校和社会共同负担教育责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这种改革可以有效提高群众的素质和技能,助力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进步。
——信息化教育改革除了终身教育改革,现代社会的发展还要求我们推进信息化教育改革。
信息化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推进教育现代化。
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将学习和教学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让学生成为信息时代的人才。
第二章教育法律政策——义务教育法和条例在我国,义务教育是国家的重要教育制度,它承担着培养国家未来的发展骨干的重要使命。
为了保障学生接受公平、公正的教育,我国出台了《义务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条例》。
这些法规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年限、课程设置、教育质量监测、教师资格标准等重要方面,并责令各级政府和学校严格按照要求履行职责,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
——高等教育法和条例高等教育也是国家的重要教育制度,它承担着培养高端人才和科技研究的重要使命。
劳动法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
劳动法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大学生将面临着成为社会的一员并承担着各种职业角色的重要任务。
为了使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劳动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劳动法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
一、增强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劳动法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通过学习劳动法的相关知识和案例,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劳动法的立意和价值,并且形成对法律的尊重和依法办事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形成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工作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保障合法权益劳动法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
在职场中,大学生可能会面临各种与劳动权益相关的问题,如薪资待遇、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等。
通过学习劳动法知识,大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避免因缺乏法律知识而被侵权。
同时,他们也能够明确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义务,提高处理劳动纠纷的能力。
三、促进就业能力提升劳动法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对于用人单位来说,选择一个懂法律、遵守法律的员工是十分重要的。
大学生通过学习劳动法知识,可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并在求职过程中准确把握自身的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合理的协商,从而在就业过程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四、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劳动法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通过学习劳动法,大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法律法规的要求,还能够领会其中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内涵。
例如,在与他人合作中,大学生应该遵循公平竞争、诚信守约、尊重劳动者权益等职业道德原则。
这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有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形成良好的职业形象。
综上所述,劳动法教育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还可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提升就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劳动法实践教学实施方案(3篇)
第1篇一、实施方案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法在调整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法素养,增强其法律意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特制定本劳动法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二、实施方案目标1. 提高学生对劳动法的认识,使其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理、法律规范和法律责任。
2. 培养学生运用劳动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促进其成为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施方案内容(一)实践教学形式1. 课堂讲授:邀请劳动法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结合案例解析劳动法的相关内容。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劳动仲裁机构、法院等,了解劳动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4. 模拟法庭:模拟真实劳动争议案件,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进行法庭辩论。
5. 法律咨询:组织学生为社区居民提供劳动法咨询服务,提高学生的法律服务水平。
(二)实践教学安排1. 第一阶段:劳动法基础知识学习(1个月)(1)课堂讲授:劳动法概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制度。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2. 第二阶段:劳动法应用学习(2个月)(1)课堂讲授: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社会保险法等。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劳动仲裁机构、法院等。
(3)模拟法庭:模拟真实劳动争议案件,进行法庭辩论。
3. 第三阶段:劳动法实践应用(3个月)(1)法律咨询:组织学生为社区居民提供劳动法咨询服务。
(2)实习实训:鼓励学生到律师事务所、劳动仲裁机构等单位进行实习实训。
(三)实践教学考核1.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表现进行评价。
2. 案例分析报告:根据学生分组讨论后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价。
劳动法课程思政设计
劳动法课程思政设计
劳动法课程思政设计是一个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劳动法课程教学的过程。
这种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劳动法课程思政设计方案:
1.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劳动法,使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掌握劳动争议解决的基本程序和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内容:包括劳动法的历史发展、基本原则、劳动合同、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的内容。
在每个部分中,都可以融入思政元素,例如讲述劳动法的制定和实施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探讨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意义等。
3.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
4.课程评价: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考试、课堂表现、小组作业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同时,可以引入思政元素的评价标准,例如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
5.课程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例如教材、课件、视频、网络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案例。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法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总之,劳动法课程思政设计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法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法学与劳动法的研究
法学与劳动法的研究一、简介在现代社会中,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而劳动法作为法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直接关涉到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和劳动关系的合理调整。
本文将重点探讨法学与劳动法的研究,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法学的研究法学即法律学,是一门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的是法律的产生、发展、实施和运行等问题。
法学的研究主要包括法律哲学、法律史、法律制度等方面。
通过对法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法律的本质、法律的历史和法律的效力等方面的问题。
三、劳动法的研究劳动法是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对劳动者权益进行保护的法律体系。
劳动法主要研究与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规则,包括劳动合同、工资保障、工时安排、劳动条件等方面的法律问题。
通过对劳动法的研究,可以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同时也为雇主提供明确合法的劳动管理手段。
四、法学与劳动法的关系法学作为一门研究法律的学科,与劳动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劳动法是法学中的一部分,同时劳动法的研究也需要借助法学的理论和方法。
法学的研究为劳动法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劳动法的研究又可以丰富法学的研究内容,使其在实践中更具指导意义。
五、法学与劳动法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法学与劳动法的研究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可以为社会提供明确的法律框架,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其次,研究法学与劳动法可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增强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法学与劳动法的研究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建立健全的劳动法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语通过对法学与劳动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法律的本质和运行规律,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法学与劳动法的研究不仅需要学者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也需要各界人士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只有通过合法合规的行为,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因此,加强法学与劳动法的研究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注和努力探索的方向。
浅论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与意义
浅论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与意义任何法律都有其立法目的,立法目的是北斗星,指引立法的方向。
正是有了立法目的,人们才会为制定这项立法而开展工作,制定出针对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告诉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可以怎么样行为,不得怎么样行为,以及应当或者必须怎么样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1994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日渐深入人心,民生问题日益得到重视的时候,劳动法律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的公布实施,劳动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贯穿于整个劳动法律规范体系之中;各项具体的劳动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必须为该立法目的服务。
认真研究和领会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和精神,才能在《劳动法》的贯彻实施中准确掌握和运用,才能为其他劳动立法提供指引。
一、确立我国《劳动法》立法目的的社会基础我国《劳动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根据这条规定,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包括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立、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
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劳动法》的根本目的是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的,在《劳动法(草案)》最初的数稿中,这句话一直表述为“为了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应当说,这样的表述更加符合法律的普遍形式,因为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是以“公平”、“正义”为归依的。
而“公平”在法律的调整功能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平等地保护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平等地约束双方当事人的相关行为。
从表面看,我国《劳动法》把保护劳动关系单方面行为人的权益作为自己的首要目的,对另一方当事人是不“公平的”,但是,实际上这样才能实现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真正的公平和平等。
大学生劳动法讲座心得体会(通用19篇)
大学生劳动法讲座心得体会(通用19篇)大学生劳动法讲座心得体会篇1近日,我班响应上级的普法号召,组织了一次学习《劳动法》的活动。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它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息息相关,所以学习《劳动法》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通过学习,不仅让我认识到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是受保护的,也让我可以去公正地评判自己的企业。
比如企业是否为我们提供了合理的酬薪,是否安排了足够的休假天数,又是否让我们享受到应有的各项福利保险等等。
我们知道法律是公平的,它在赋予你权利的同时也赋予了你各项义务。
所以,作为一个守法的员工在享有各种权利的同时,也需要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
企业为你提供薪水、福利等,你也该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发展出力。
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学习《劳动法》才能清楚自己的员工享有哪些权益,才能正确的对待每一个员工,依法为员工提供合理待遇,从而建设一个和谐的企业。
通过此次学习,使我了解了《劳动法》,增强了法律意识,清楚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员工和企业的关系。
这对我今后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习法的收获通过学习劳动合同法。
我对劳动合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使我清楚地知道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必须确立劳动关系,及相互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等等。
既然法律在这个社会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去好好的学习法律,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今后在工作过程中,更要懂得保护自己和不违反法律,而且做到这一条,学习法律是必不可少的。
新的劳动法相对于旧的法律更加透明,对弱势群体的倾斜更多一些,就更好的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了保障,劳动者的积极性自然高涨,能更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我觉得这就是新法规给人民带来的积极的一面。
新的劳动法的实施标志着我们的国家一步一步走上依法治国的正道,体现了“依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应该说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
法学学术写作论文
法学学术写作论文法学是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大类,也是中国大学的十大学科体系之一,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法学学术写作论文,仅供参考! 法学学术写作论文篇一法学教育改革谈摘要: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学教育需加大对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改革力度。
通过对法学教学法手段演绎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说明法学教学手段的定位: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将观念转化为德性。
具体到学生而言,态度、才能和本领的形成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就教师而论,教学形式应服从内容的需要,而不应本末倒置关键词:法学教学:双语;案例;多媒体;定位法律的学习和研究以应用为根本,法律的变化使法学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双语、案例、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的应用,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的欲望、热情和意识,还要具有新的知识结构以及创造性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一、双语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近年来,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地位逐年上升,2001年在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里,将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纳入教学改革规划,但尚未正式提及双语教学的概念。
2002年和2004年双语教学以相当于三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的形式两次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从而使该教学手段在全国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占据一席之地。
几年的实践,其中的问题也随之显现。
首先,原版教材的版权、费用高昂,一般的原版教材动辄几十美元甚至上百美元,如果完全使用原版教材,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各校的图书馆以及市场上的影印本无论从品种、质量抑或数量都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其次,国外教材普遍缺乏对中国问题的系统论述,国内外教材内容也存在冲突,必然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
再次,教者与学者间的英文水平不均衡。
最后,形式上的双语教学。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理解双语教学:1.法学双语教学不是一门语言课。
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中探索思政教育元素
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中探索思政教育元素作者:陈宇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4年第13期摘要:高校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劳动法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在高校法学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劳动法课程不仅需要傳授法律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
本文通过对劳动法课程课程思政元素的分析及研究,对比过去教学模式中思政建设的不足,最后以劳动法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路径的创新及几点思考,为高校法学教育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劳动法;思政元素;法学教育;社会责任意识;法治观念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4.13.0381劳动法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肯定了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劳动法课程作为法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实务操作的特点。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仅仅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面对当今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法学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使他们能够具备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
因此,劳动法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劳动关系在不同时期往往呈现不同的特征,早期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以激烈对抗为主,到了现代成熟时期,劳动力向合作型关系转型。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成了中国工业化就业系统特征,就业系统不适应性带来了失业、裁员、离职等后果,在此基础上劳资纠纷引发的法律问题增多。
而我国劳动法各方面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劳动法理论研究整体落后于法律制度建设和实践需要,因此在社会环境背景需求下,劳动法学研究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2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27, No.2 2007年2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February. 2007, 130~131大学法学教学改革探析——以《劳动法》教学为视野杨 芳,问清泓(武汉科技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81)[内容提要]大学法学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院校法学教学的主要模式。
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都还存在着亟待改进的问题,在案例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案例的选择和课后论文的写作。
在实践教学中既要立足于司法实践,又不能遗漏立法实践;在关注国内立法的同时,还要比较国外立法。
[关键词]法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7427(2007)02-0130-02一、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研究案例教学法又叫案例分析法。
其创始人为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教授,他于1870年最先将此教学法引入法学教学中。
其根本特征是依赖于研究美国的判例进行法学教学。
将普通法看作是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渊源,而把案例视为一种能在其中引导出法律原则的经过归纳推理的经验性资料。
通过大量的判例分析和讨论,使枯燥的法律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经过长期发展,成为了美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后来风靡全球,成为法学教学的主流方法。
这种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也非常符合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判断、表达能力,对其毕业后从事法律职业,都有极大的好处。
案例教学模式就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基础,在现代教育理念和法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多角度地运用案例,让学生在案与法的融合中充分感受、理解、运用法学理论的教学模式,是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在法学教学中的集中体现。
案例教学有多种价值:案例教学模式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体现了理论引导与实践锻炼的统一,认知教育与行为养成的统一;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和表达等能力;案例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了法学课的实践性、应用性,使教学不再按部就班地传授庞杂的知识体系,而是直接指向实践,强调按法学的应用性施教,不再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深奥的法学概念和理论,从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转变到追求理论的功能实现上来,有利于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案例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案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根本价值取向,使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为法律素质的提升开辟道路(P46)。
案例教学模式可以使法学教学在“法理—案例—法条—法理”的环节中体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法学教学价值之追求。
在法学案例教学模式中,应当改革之处有:(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模式中案例的选择特别重要。
案例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就达不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
案例一般要有以下特色:真实性,案例应当来源于具体的司法实践;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终达到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可融性,将法学知识融于具体的案件中,通过分析讨论来掌握理论知识并形成正确观点;样本性即典型性,一个案件代表着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创新性,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够发现一些新问题;层次性;完整性(P134)。
案例的选择要充分而综合地体现典型性、真实性、启发性、创新性和完整性。
在案例的选择上,我们必须特别注意,所选的案例并不一定是司法实践中现存的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还没有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例或已进入司法程序但还没有结果的案例,也是可以作为典型案例的,这样的案例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的判断分析的机会。
在《劳动法》教学中,可以选择那些并没有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例或已进入司法程序但还没有结果的案例,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劳动合同的违约金问题是劳动法中一个难点问题,我在选择案例时,选择了两个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一个是司法实践中已有定论的真实案例:“无故离职四川名厨要赔250万”(来源于《楚天都市报》2005年9月14日),四川谭氏官府菜餐饮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主厨吴林离职,该公司要求其承担250万元违约金。
2003年7月18日,谭氏官府菜与吴林签订聘用协议,约定吴林为公司顾问及四川长富集团副总经理,年薪30万,吴林不得在聘用期内无故离职,否则承担500万元经济损失。
2004年7月9日,吴林未再到公司工作。
公司以其无故离职为由,要求偿付违约金250万元。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做出终审判决。
认为吴的行为确系无故离职,判决其支付违约金250万元。
为了讲好劳动法中的“劳动合同的解除”以及劳动者的“辞职权”问题,还可以结合目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飞行员辞职潮”来选择和组织案例,以真正综合体现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启发性、创新性和完整性。
在教学中选择的另一个案例是有很大争议并且还没有判决的“辞职遭拒申请仲裁,单位反诉五百万索赔—飞行员辞职=国有资产流失?”(来源于《法制日报》2005年4月18日)。
新疆航空公司飞行员魏某,因个人原因向单位提出辞职,单位不予办理辞职手续,魏某便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新疆航空公司提出反诉,称魏某走人可以,但必须支付528万元的巨额赔偿金。
该起劳动争议仲裁案是新疆航空公司今年发生的第三例飞行员因辞职问题将单位诉至劳动仲裁机构的案件,而全国民航公司类似案件已有六十余起。
此案五百余万元的索赔金额目前在全国劳动争议案中也是罕见的。
2005年4月4日,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仲裁委员会开庭对此案进行审理时,新疆航空公司当庭提出反诉,不同意魏某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请仲裁庭依法裁决驳回其仲裁请求。
如裁决双方劳动关系解除,则裁决反诉被申请人魏某支付违约金78万元、培训费350万元、赔偿金100万元。
此案当时没有结果,通过此案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裁决本案。
通过这两个案例对照分析,让学生讨论劳动法中之违约金问题,讨论违约金与劳动者的辞职权的行使问题。
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
(二)案例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也不能仅仅限于口头讨论,还要特别注重课后小论文的写作上。
让作文成[收稿日期]2006-12-10作者杨芳系武汉科技大学教师;问清泓系武汉科技大学副教授。
第2期杨芳,问清泓:大学法学教学改革探析——以《劳动法》教学为视野131为案例教学的新内容。
一般的法学案例教学是案例选好之后,提出问题,先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回答问题,提出疑问,然后再由教师详细讲解说明,作出总结。
这样,虽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学习起来便不觉得枯燥乏味,并激发学生学习、研讨热情,但是,由于时间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讨论分析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不可能让大多数学生发言,因此,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此问题必须进行改革,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将对此案例的分析写成小论文,这样既可以克服课堂上案例教学的缺陷,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法学论文的写作能力。
现在,法学专业学生的论文的写作水平非常低,由于平常训练得非常少,以致于写毕业论文时无所适从。
在案例教学的同时,让学生除了能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训练其书面写作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法学素质是非常有利的,这也应当是我们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不能仅仅为了教学而教学。
二、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在法学教学中,一般将案例教学也作为实践教学法的一种,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实践教学法应当是指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例如模拟法庭教学、法律诊所教学、见习、实习等。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法学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误区是:要么局限于司法实践或准司法实践,如到法律部门见习、实习,或到法院旁听,或搞一些法律咨询活动等;要么局限于模拟司法实践,如模拟法庭教学与实践;而忽略了结合立法实践。
在法学的教学中,要时时关注立法动态,这当然包括对法律修改的关注。
如在《宪法》教学中要结合宪法修正案,在《民法》教学中就要结合《民法典》制定问题、《物权法(草案)》进行法学实践教学,在《商法》教学中要对照新修改的《公司法》,在《经济法》教学中要分析讨论我国出台反垄断法的问题,在现在的《劳动法》教学中,必须紧密结合《劳动合同法(草案)》展开。
在今年的《劳动法》教学中,采取的实践教学模式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劳动合同法(草案)》;二是结合法国骚乱。
在结合《劳动合同法(草案)》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劳动法教科书和实践,分析《劳动合同法(草案)》的亮点和立法缺陷。
如分析讨论的亮点有:《劳动合同法(草案)》对违约金问题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定,是《草案》的一大亮点。
《草案》对违约金采取的是限制性的立法态度,第一,将违约金的范围仅仅限制在两方面:一是违反服务期的约定;二是违反竞业限制约定。
第二,对违约金的最高数额限制:一是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二是不得超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费的3倍。
其缺陷在于:违反了劳动合同违约金的“补偿性”的根本性质,体现的是违约金的“惩罚性”的性质,有违劳动法理;有用“法定”违约金来代替“约定”违约金之虞,有违法理,也不符合违约金的立法发展趋势;与第十五条体现的违约金的“补偿性”的性质是相矛盾的,造成立法的前后矛盾,应予以修正。
《劳动合同法(草案)》 对“劳务派遣”问题作出了专门规定,使一直游离于法律之外的“劳务派遣”问题有了解决的办法,这是《草案》的第二大亮点。
缺陷是将劳务合同与劳动合同混为一谈,让人难以理解。
将事实劳动关系直接被纳入劳动合同法的范畴,根据本草案,如果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那么将视为已经订立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除非有其他意思表示。
这迫使用人单位“不签合同”的成本大大提高。
《草案》还对企业恶意欠薪行为,规定了加倍赔偿制度。
通过讨论分析《劳动合同法(草案)》对竞业限制的规定,其立法价值有:竞业禁止的名称规定为“竞业限制”,比较科学,充分体现了法的可预见性,充分体现了法的“止争”功能。
还让学生分析了其立法缺陷:限制性的违约金条款有用“法定”违约金来代替“约定”违约金之虞,违背了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性质应为补偿性的法理,竞业限制的范围难以确定,竞业限制的补偿标准偏高,没有规定劳动关系存在时的竞业限制义务,竞业限制条款的效力难以厘定。
在今年的《劳动法》教学中,还结合了法国骚乱,提高了让学生关注立法的热情,认识了劳动法的“刚性”与“柔性”的立法模式,而且以此为契机介绍了法国劳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