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

合集下载

关于《永乐大典》的文学常识

关于《永乐大典》的文学常识

《永乐大典》是一部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大型类书,被誉为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它由内阁首辅解缙总编,参与编纂的学者达三千余人,历时五年完成。

全书共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永乐大典》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按《洪武正韵》编排,其内容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地理、宗教及各种技术等。

它采用“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排方式,使得查阅非常方便。

此外,《永乐大典》的编纂还体现了明朝的文化政策和官方意识形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水平。

然而,《永乐大典》的正本在明朝亡国后就下落不明,副本也在近代屡遭劫难,目前只剩下原书的4%左右。

尽管如此,它仍然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

例如,近代以来,许多国内外藏书机构及个人都在积极地搜求《大典》残本,其中康有为曾入藏一册,现藏于哈佛大学贺腾图书馆,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大典》的流传和版本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它的编纂和流传历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通过深入了解《永乐大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以及明朝时期的文化政策和官方意识形态。

永乐大典介绍

永乐大典介绍

永乐大典介绍世界华人出版社《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

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

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

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

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

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解缙(1369-1415年),字大绅,江西吉水人。

明著名作家。

《永乐大典》,明代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

始纂于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五年完成。

计两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

主编为解缙、姚广孝等。

成祖朱棣赐书名为《永乐大典》,并亲撰序言以纪其事。

《永乐大典》正文为两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装订为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

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

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两处。

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

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

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余者寥寥无几。

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1960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1986年中华书局将已征集到的现存的《永乐大典》近八百卷,缩印精装出版。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永乐大典是明代官修文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全套字的巨大编纂工程之一。

该书由明成祖朱棣(永乐帝)命令整理,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开始编纂,历时近二十年才完成。

永乐大典收录了当时中国几乎所有的文化知识,内容包括史、子、经、集、诗、辞、赋、填词、戏曲等等各个领域。

其中,戏曲的收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见明代对戏曲的重视程度。

在永乐大典中,戏曲被分为三种类型:杂剧、南戏和其它。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戏曲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首先是杂剧。

杂剧是指各种剧种混合在一起演出的戏曲形式,它包含了很多元素,如说唱、舞蹈、杂技、武术等。

在永乐大典中,杂剧被称为“通剧”。

通剧中有很多著名的剧种,如“元曲”、“木偶戏”、“壮阳戏”等。

这些杂剧的演出形式多样,既有严肃的历史剧,又有轻松的喜剧,能够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元曲《西华山》。

这个剧本以传统的悲剧情结为基础,通过唯美的词句和精湛的表演,展现了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和情感挣扎。

除了杂剧,永乐大典还收录了南戏。

南戏是中国地方性的戏曲剧种,以江苏、浙江地区为主要发展地区。

南戏在永乐大典中被称为“吴戏”,它以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为中心,起源于元代,发展至明代时已经成熟。

吴戏的特点是以精致的唱腔和婉转的曲调为主,它注重唱腔的表现力和声音的美感。

吴戏的代表作品之一是《西施》。

《西施》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为题材的戏曲剧本,通过对西施的形象进行塑造和对她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爱情悲剧的描绘,展现了古代中国宫廷生活和爱情的复杂性。

最后是永乐大典中的其它戏曲类型。

这些戏曲以各自地域的特色为基础,有的是湖北地区的“潜湘剧”,有的是云南地区的“滇剧”,还有一些不属于杂剧和南戏的特定剧种。

这些戏曲的特点各异,如以激烈动作和震撼的音乐为特点的“潜湘剧”;以独特的服装和舞蹈为特色的“滇剧”。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潜湘剧《方苍劳》。

这个剧本以永州地区的民间传说为基础,通过对苦劳与行善的主人公方苍劳的生活和成长轨迹的描写,反映了人性的善良和污点。

《永乐大典》的作者:永乐大典是由谁主编的

《永乐大典》的作者:永乐大典是由谁主编的

[键入文字]
《永乐大典》的作者:永乐大典是由谁主编的
解缙(xièjìn,1369-1415),著名学者,明朝著名才子之一,永乐大典总纂修。

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汉族,江西吉水人,解纶之弟。

洪武十二年进士。

历官御史、翰林待诏,成祖即位,擢侍读,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与编《永乐大典》,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

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

解缙以才高好直
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被杀。

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 年12 月6 日)他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1345)进士,授安福州判宫,迁太史院校书郎,除承务部、东莞县尹,在元末战乱中死于乱兵;父亲解开,二魁胃监,五知贡举,以父死节赠官参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从事著述、办学,培养人才;母亲高妙莹,不但贤良淑慧,而且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

解缙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
教育。

传说他自幼颖敏绝伦,有“神童”之称。

其母画地为字,于腿盖中教之,一见不忘。

5 岁时,父教之书,应口成诵;7 岁能述文,赋诗有老成语;10 岁,日数诵千言,终身不忘;12 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永乐大典是什么书哪个朝代的

永乐大典是什么书哪个朝代的

永乐大典是什么书哪个朝代的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以字韵作为一级目录,它按照《洪武正韵》按韵分类,每韵字下又按图书内容,分为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等二级目录。

该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保存了很多文献,元代以前很多重要文本均后多失轶,多赖是典得以流传。

比如我们今天所见的五代时编纂的《旧唐书》就是后来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典文献的重要宝库,它收集了明代以前七八千种典籍。

保存了大量已经亡佚的重要文献,很多消失的典籍赖《大典》得以保存,这是《大典》最重要的文献学意义。

在明代嘉靖年间,因为重抄《大典》对它的文献辑佚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永乐大典》的影响
《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

在这方bai面,清代一些学者对《永乐大典》所作辑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

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设立了《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先后参加者共三十九人,其中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

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辑出书籍: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零三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总计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四十六卷。

其中重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再命太子少师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 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 总裁,陈济为都总裁 ,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 六年(公元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 《永乐大典》完成后,明廷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由于人员数量过多, 已经无法统计了。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 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 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 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 年)才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2)(34张)当代专家学者要编纂一部百科全书,往往要先确定条目,再根据大量的资料逐条撰写。 像《大英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都是这样。《永乐大典》的编纂者们也要根据文献中的语词来确定条 目,不过他们并不撰写什么文字,而是把各种典籍中凡出现过这个条目的一段记载,甚至整部书籍全都抄录下来, 还要点明采自什么文章、书籍,是何人撰写的,让人明晰出处,可以查考。这种做法,有点类似孔子所说的“述 而不作”。
永乐大典
明成祖时期编修的大型类书
01 历史沿革
03 流传情况
目价值

永乐大典史话

永乐大典史话

《永乐大典》史话李际宁《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八千余种,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永乐元年(1403),朱元璋第四子朱棣藉“靖难”之名,赶走建文帝,夺取政权,自立帝,年号“永乐”,历史上称为“明成祖”。

为了巩固政权,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用以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以便于查考。

解缙等奉谕,组织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将各种资料抄入书中。

次年十一月,全书编纂完成,赐名《文献大成》。

史书中说,朱棣“览所进书,尚多未备”,于是再命重修。

解缙领命,重组编撰力量,开馆文渊阁。

参加者计正总裁三人,副总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编写三百三十二人,看样五十七人,誊写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续送教授十人,办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

而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

永乐五年(1407),全书大体定稿,姚广孝领衔进呈,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并聘请抄书者誊抄全书。

至1408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修成后,一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

永乐十九年(1427),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大概就在这个时期,《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以后长期贮藏在宫城内的文楼。

而《永乐大典》原稿则存放在南京文渊阁,明代中期毁于火。

一百多年过去,嘉靖三十六年(1557)某日宫中火灾,三大殿被火烧毁,火势危及文楼。

嘉靖皇帝“好古礼文”,对《永乐大典》“殊宝爱之”,经常有一二帙放在书几案头供查阅。

闻听宫中起火,嘉靖皇帝一夜之间连颁三道谕旨抢救《永乐大典》。

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

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嘉靖皇帝任命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明代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

始纂于永乐元年(1403),永乐五年完成。

初名《文献大成》,后经增订重修,命名为《永乐大典》。

计两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

主编为解缙、姚广孝等。

编纂始末建文四年(1402)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之后,深感臣民对其夺位有不平之气,难以力服,故欲修典笼络朝野儒士,使之乐为其用,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

永乐元年七月,朱椽以天下古今事物,浩如湮海,散载诸书籍,查找不易,命翰林学士解缙等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解缙等奉诏编纂,依韵编次,于次年十一月,奏上成书送呈朱棣。

朱棣赐书名为《文献大成》,此即《永乐大典》的前身。

但朱棣不满于该书的急就速成,认为采摘不广,记载太略,又于三年正月,敕谕解缙等在原书的基础上重修。

并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礼部尚书郑赐为监修,刑部左侍郎刘季篪为副监修,又增设正、副总裁;命礼部简派官员以及四方宿儒文学之士充纂修,开馆于文渊阁,命光禄寺给以朝暮膳。

参加编纂的官员前后多达三千余人。

永乐五年十一月,全书编成,朱棣更赐书名为《永乐大典》,并亲撰序言以纪其事。

规模与体例《永乐大典》正文为两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装订为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

书面硬裱,以黄绢连脑包过。

封面左上首签题《永乐大典》四字。

其篇幅之大,搜罗之广,缮写之工整,装潢之精湛,为当时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永乐大典》编纂之初,定有凡例二十一项,对材料的取舍、分类、排比等都有明确规定。

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以韵统字,以字系事。

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

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

《永乐大典》简介

《永乐大典》简介

[键入文字]《永乐大典》简介《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时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

据《明实录》的记载,《永乐大典》于公元1407 年编成。

全书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共装订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

这部综合性的大类书,其篇幅之大,搜罗之广,缮写与装璜之精美,在当时世界文化之林里,是无与伦比的。

明成祖朱棣编修《大典》的目的,是通过它来笼络当时士大夫,使之为他所用,从而巩固和加强他的统治。

因此,他对编辑这部大类书异常重视。

公元1403 年七月,朱棣就对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等说:天下古今的事物,分散记载在各书,很不容易查看。

希望立即组织儒士,编成一部像探囊取物那样考索方便、一查就得的大类书。

搜集范围要广一些,“凡书契以来经史百家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都在其内。

朱棣还特别叮嘱主编者,要“毋厌浩繁”!次年十一月,解缙等很快就将他们编成的书送呈朱棣,朱棣定书名为《文献大成》,还赏钞给解缙等一百四十七人。

很显然,这个短时间编成的急就章,实在过于简略,并不符合朱棣原来的要求。

因此,朱棣指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重修,加派了他的亲信:太子少师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篪和解缙三人做全书的监修,增加了正、副总裁的人选,还命令礼部简派中外官吏及四方宿学老儒有文学者来担任纂修,选派国子监及在外郡县学擅长书法的生员缮写;开馆子文渊阁,命光禄寺供给早晚膳食。

参加这次编辑工作的前后多达三千余人。

到永乐五年十一月,全书编成,朱棣定书名为《永乐大典》。

《大典》共辑有当时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其中包括经史子集,以及释藏、道经、医药、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着作。

收集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正如朱棣的序文里所说“纂集四库全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集群书,着为奥典”,这的确是一个雄伟、浩繁的文化工程。

1。

五百年前的永乐大典

五百年前的永乐大典

五百年前的永乐大典:一个中国古代知识库的瑰宝五百年前,中国明朝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致力于搜集和整理传统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这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的一项工程就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一部巨大的百科全书,总篇目达到11000多个,收录的内容丰富而广泛,可以谓是中国古代知识库中的瑰宝。

一、永乐大典的问世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发起编纂的,历时22年,成书于1408年。

初版的永乐大典总计9185卷、几十万条目,后经多次修订达到11000多个篇目。

这本大典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之一,可谓是博大精深、重要唯一。

可惜的是,明朝灭亡后,永乐大典逐渐散佚,如今只有千分之一的文献存世。

二、永乐大典的特点1.内容丰富广泛永乐大典收录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医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除了涵盖中国自古至今的各个领域的知识,还包括一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有关的东亚周边国家的史书。

其内容的广泛性实在是惊人的,体现了当时中国自古以来掌握文化和科技的精髓。

2.编者认真负责永乐大典的编纂需要大量的专家学者来共同参与,这些学者对大典的每一条目都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和润色,确保大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而且初版永乐大典的书稿不朽再生技术十分先进,采用了特殊的纸张和大型印刷设备进行印刷,加强了其保质期,从而保障了永乐大典的传世。

3.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作为古代知识库的珍品,永乐大典不仅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现代历史学家和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大典中的许多内容并未在其他资料和文献中有过记载,因此研究永乐大典所获得的数据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具有极高价值。

三、永乐大典对世人的影响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知识库中的瑰宝,世界各地的学者十分重视对其的研究和探讨,认为永乐大典具有很高的文化、科技、艺术和历史价值,也是中华文化、科技、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宝贵遗产。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永乐大典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典籍里的中国 《永乐大典》文案

典籍里的中国 《永乐大典》文案

典籍里的中国《永乐大典》文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皇家文献之一,于明朝永乐年间编纂完成。

《永乐大典》名词解释

《永乐大典》名词解释

《永乐大典》名词解释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这《永乐大典》!你可别小瞧了它,它那可是老厉害啦!《永乐大典》就好比是一个超级大宝藏,里面啥宝贝都有!它可是明朝永乐年间编的一部大典,那规模,那内容,简直让人惊叹不已!想象一下,要是你能穿越到那个时候,看到这么一部宏伟的典籍,你不得惊得下巴都掉下来呀!它可不是一般的书哦,那里面的知识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史文化、医学科技……啥都有!就像一个知识的海洋,任你遨游。

你要是个好学的人,钻进这《永乐大典》里,那可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能乐坏了!有人可能会问啦,这《永乐大典》到底有啥用呀?哎呀呀,这用处可大了去了!它就像一个时光机,能带你了解过去的点点滴滴。

比如说,你想知道古代的某个风俗习惯,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细节,说不定就能在《永乐大典》里找到答案呢!它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呀,把老祖宗们的智慧都给留存下来了,让我们后人能有机会去领略、去学习。

你说这《永乐大典》是不是很了不起?那当然啦!它可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呀!它见证了咱老祖宗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付出。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事情,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呀!而且呀,《永乐大典》的命运也是挺坎坷的呢!历经了这么多年的风雨,能保存下来一部分已经很不容易了。

咱可得好好珍惜它,保护它,让它能继续发光发热呀!想想看,要是没有《永乐大典》,我们得失去多少宝贵的知识呀!它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能从中学到好多好多东西,让我们变得更有智慧,更有文化底蕴。

咱可不能把这么好的宝贝给忘了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让它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永乐大典》不只是一本书,它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呀!我们得好好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也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力量。

这就是《永乐大典》,一个超级厉害的存在!你还等什么,赶紧去好好了解了解它吧!。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由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

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 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

共计22937 卷、目录60 卷,分装成11095 册,全书约3 亿7 千万字。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

它是一部类书,它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历时六年(1403-1408 年)编修完成。

它保存了14 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 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 多种。

主持编写这本大典的正是解缙(1369-1415),明朝内阁首辅、著名学者。

历官御史、翰林待诏,成祖即位,擢侍读,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与编永乐大典》,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

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

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被杀。

作者小编在之前有详细的描述,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

说起编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消除“靖难之变”的影响。

朱棣是以武力从侄儿手中夺得帝位,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当时,很多朝臣和知识分子都认为是倒行逆施。

朱棣对此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办法,一方面对拒不从命者开杀戒,另一方面提倡文教、振学术,加以怀柔。

编撰群书可以把大批知识分子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埋头于断简陈编之中,可以使他们钳口不言,无暇多问政事。

永乐大典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永乐大典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永乐大典的学术和社会价值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一部文化经典巨著,是明代皇帝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编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了当时已有的中国文化、科学技术、史地、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共计22137卷,4500多万字,为后来的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永乐大典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品,而且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具有深远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一、学术价值1、文化意义永乐大典是封建统治社会中的文化经典,它收集了全国各地的知识,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发展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永乐大典是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产物,不仅证明了我国在古代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等领域的卓越成就,而且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学术研究永乐大典的编纂历时五年,涉及面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对后来的学术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通过阅读和研究永乐大典,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观念,从而对历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永乐大典在古代书法和印刷技术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它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更具有探究价值。

3、辅助工具对于研究古代文献来说,永乐大典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

这是因为它不仅保存了当时的各种文献,而且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在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方面,永乐大典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因此,这部宝贵的古代文献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是极其重要的。

二、社会价值1、传统文化的继承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珍品,永乐大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收集中,融合了许多当时的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永乐大典以其广泛的知识面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宝库,它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地位是无可比拟的。

通过对永乐大典的继承和传承,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浸润,为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注入了新的动力。

2、教育价值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是对今世所捧的先贤文化的良好延续。

明朝灭亡后,为什么《永乐大典》没有流传下来

明朝灭亡后,为什么《永乐大典》没有流传下来

明朝灭亡后,《永乐大典》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抄录工程庞大且耗资巨大:《永乐大典》的编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在明朝时期,虽然国家强盛,但如此庞大的工程仍然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因此,在明朝灭亡后,由于财政困难,很难再维持这样的大型文化项目。

2.战争和政治动荡:明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清朝的统治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许多文化遗产和书籍都遭到了破坏和损失。

《永乐大典》作为一部庞大的类书,很可能在战乱中遭到破坏或遗失。

3.文化和学术风气的转变:清朝建立后,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对文化和学术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改造。

与明朝相比,清朝对于大型文化项目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这也导致了《永乐大典》等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4.书籍的保存和传承问题:《永乐大典》作为一部庞大的类书,其保存和传承需要特殊的条件和措施。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如火灾、盗窃、战争等),许多书籍都遭到了破坏和损失。

《永乐大典》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综上所述,明朝灭亡后,《永乐大典》没有流传下来主要是由于抄录工程庞大且耗资巨大、战争和政治动荡、文化和学术风气的转变以及书籍的保存和传承问题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尽管如此,《永乐大典》仍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其历史意义和价值不可忽视。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

传承与使用方式
传承方式
永乐大典的传承方式主要是抄写和刊印,其中抄写是主要方 式,而刊印则是在清朝乾隆年间进行的。
使用方式
永乐大典的使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阅读、研究、引用等, 其中阅读是主要方式之一,而研究则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
保护与数字化工程
保护措施
由于永乐大典的珍贵价值,历代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包 括修建藏书楼、制定严格的借阅制度、进行数字化复制等。
数字化程
近年来,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等机构开始进行永乐大典的数字化工 程,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原书进行高清晰扫描和数字化处理,方便广大读者进 行检索和阅读。同时,对于原书的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05
永乐大典的意义与局限性
对中国文化和学术的价值
文化传承
永乐大典是一部大型的、系统的文化典籍,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各个方面,对于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永乐大典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已经超越 了国界,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 之一,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
要点三
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
永乐大典的出版和传播,丰富了世界 文化的多样性,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 交流和互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永乐大典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时代局限性
永乐大典虽然是中国古代学术的瑰宝,但受时代局限, 其中某些观点和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
传承困难
由于历史原因,永乐大典的部分内容已经失传或残缺不 全,这给后人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原意失真
在编纂和传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永乐大典的部分 内容存在误传和失真,这给读者了解原意带来了一定的 困扰。
06
永乐大典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与贡献

永乐大典——精选推荐

永乐大典——精选推荐

永乐⼤典(⼀)永乐⼤典明成祖朱棣曾在永乐元年(1403年),命翰林学⼠解缙等编写⼀部⼤类书,第⼆年就完成初稿,题名《⽂献⼤成》后来⼜派太⼦少师姚⼴孝等为监修,动员了两千多位⽂⼈,参加编修录写圈点⼯作,上⾃先秦,下达明初,共辑⼊图书七⼋千种,其中包括经史⼦集释藏通经戏剧评话⼯技农艺等,⼏乎⽆所不包这部类书永乐六年冬告成,定名为《永乐⼤典》,全书按韵⽬分列单字,按单字依次辑⼊与此字相联系的各项⽂史记载共22877卷,外加凡例和⽬录60卷,装成11095册《永乐⼤典》⽐⼤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的百科全书早300多年因此,它不仅是世界上最⼤的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永乐⼤典》完全是缮写的,后来⼜重录正副两本正本在明朝灭亡时不知所终,副本也渐渐散失,1900年⼋国联军侵⼊北京.⼜遭浩劫,⾄清末仅存64册中华⼈民共和国建⽴后陆续收集到215册(⼆)简、册、函、封简书帛书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们⽤⽵简⽊简帛记载⽂字编写书籍,这种情况延续了1700年,是我国书史上的⼀个主要阶段,这个时期在书史上被称为“简书时期”凡⽤⽵⽚书写的叫“简”,⽤⽊⽚书写的叫“牍”,把许多简牍⽤⽪条或绳⼦编在⼀起,便成为“册”;古代的⼀册,实际是⼀捆编册⽤的绳叫“编”,⼀般可⽤⿇绳⽪绳丝绳来编,有⼀句成语叫“韦编三绝”是说孔⼦看书勤奋,编书的绳⼦,都断了三次我国汉代⽤“牍”写信,其长度是汉尺⼀尺,故⽇“尺牍”写好以后,在“牍”上再加⼀块,当做信封,然后⽤绳⼦捆好,因此便把这块封缄叫做“检”在“检”上签字叫“署”“检”的中间有⼀块微凹的空间叫“函”所以我们现在把“信件”叫“函件”在“函”上的绳⼦打结的地⽅⽤泥⼟封上,加盖上印章,以防⼈拆动,这种做法叫“封”,也叫“封泥”我们今天仍把计算信的数量单位叫“封”,所谓⼀封信的“封”,便是从这⾥来的(三)语⾔远古时代,不同的⼈类共同体就产⽣了各⾃的原始语⾔后来,语⾔随着社会的⽡解⽽分化,⼜随着社会的统⼀⽽融合在⽒族不断迁移和分散的情况下,语⾔分化过程占优势;等级和国家出现后,分化过程和融合过程交叉进⾏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多种语⾔语⾔的统⼀过程,除了不同⽅⾔集中为民族共同语之外,还有异族语⾔的交融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形成,也是语⾔交融和统⼀的过程汉族在历史上曾多次受少数民族贵族的统治近1000年来,北京先后成为辽⾦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都,其中有四个朝代是由少数民族(契丹⼥真蒙古满)贵族统治的但是由于汉族⼈⼝众多,有⾼度发展的⽂化,在语⾔交融过程中汉语终于成为胜利者⽽且,由于政权长期统⼀的作⽤,吴语闽语粤语等等⽅⾔都没有分化为独⽴的语⾔(四)世界语全世界的语⾔加起来共约3000多种,这么多的语⾔任何⼀个⼈都是⽆法样样精通波兰的柴门霍夫,他创造世界语的想法,说来很有趣当时,他家所在的⽐亚斯托克,居民分别为俄罗斯⼈波兰⼈⽇⽿曼⼈和希伯来⼈(犹太⼈)这四个民族的居民由于语⾔各不相同,彼此相处得不友好,有时还因误解⽽发⽣争⽃,因语⾔纷争所导致的不幸事件经常发⽣因此,柴门瞿夫终于在1878年设计了第⼀个世界语⽅案他的“新语⾔”刚开始受到了⼀些⼈的嘲笑,但他坚持⽤⾃⼰的“新语⾔”写⽂章,翻译作品皇天不负有⼼⼈,1887年,柴门霍夫在他的妻⼦施尔柏妮帮助下,终于以“希望者博⼠”的笔名,⾃费出版了他的《世界语第⼀书》⽬前,全世界有1000多万⼈学习过世界语(五)英语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最强势的语⾔,实际上是⽐较年轻的但它的形成和发展却有不平凡的经历。

永乐大典文献分类

永乐大典文献分类

永乐大典文献分类永乐大典是明代官修的一部巨著,内容丰富、分类详细。

本文将按照永乐大典的文献分类,介绍其主要内容。

1. 经部经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一大类,包括经、史、子、集四个部分。

其中经部主要收录了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论语》等。

史部则收录了历史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子部则包括了诸子百家的经典,如《庄子》、《墨子》等。

集部则收录了文学作品,如《文选》、《全唐诗》等。

2. 史部史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二大类,主要收录了各个朝代的官修史书,如《汉书》、《宋史》等。

此外,还包括了地方志、家谱等相关史料。

3. 子部子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三大类,主要收录了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

其中包括了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道家经典,如《道德经》、《庄子》等;墨家经典,如《墨子》等;法家经典,如《韩非子》等;兵家经典,如《孙子兵法》等;阴阳家经典,如《易经》等。

4. 集部集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四大类,主要收录了文学作品。

其中包括了诗、词、赋、文、曲等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

如《全唐诗》、《宋词》、《文选》等。

5. 辞部辞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五大类,主要收录了辞章、文辞、祭祀、礼仪等方面的著作。

如《仪礼》、《周礼》等。

6. 音部音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六大类,主要收录了音律、音韵、音乐等方面的著作。

如《乐府诗集》、《音韵正例》等。

7. 仪部仪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七大类,主要收录了礼仪、仪式、乐舞等方面的著作。

如《礼记》、《周礼》等。

8. 医部医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八大类,主要收录了医学方面的著作。

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9. 律部律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九大类,主要收录了刑律、法规等方面的著作。

如《唐律疏议》、《宋刑统》等。

10. 工部工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十大类,主要收录了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著作。

如《农桑辑要》、《天工开物》等。

11. 农部农部是永乐大典中的第十一大类,主要收录了农业方面的著作。

如《玉篇》、《农政全书》等。

【明朝历史】公元1407年 《永乐大典》修成

【明朝历史】公元1407年 《永乐大典》修成

【明朝历史】公元1407年《永乐大典》修成【明朝历史】公元1407年《永乐大典》修成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永乐大典》修成,明成祖朱棣亲自为此书写序。

永乐元年(1403)七月,明成祖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参照《韵府群玉》、《回溪史韵》二书的例子,采集各书所载事物,按类编排,而统之以韵。

解缙等奉命而行,于次年十一月编成进呈,朱棣赐名《文献大成》。

不久,朱棣认为所书事物多有遗漏,又命姚广孝、刘季?现解缙一起重新编辑,又特别命令王景、王达等五人为总裁,邹辑等20人为副总裁,陈济等为都总裁,征调中外官及四方老宿文学之士为纂修,选善书的国子监及郡县生员为缮写,由光禄寺供饮食,共2169人,开馆于文渊阁。

同时,又派官员分行天下,搜求遗书,以备收录。

历时五年修成,改名《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装订11095册。

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迄今世界所公认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原件至明末就下落不明,副本于康熙年间被辨认出,但已残缺不全。

至乾隆三十七年(1722)失1000多册,光绪元年(1875)时已没5000册,至二十年(1894)竟严重不足400册。

此后日益缺位,后经多主搜集,现散藏于世界各地的存有约800余卷。

雄伟的明长城明代就是我国修成长城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元朝统治者虽被剪除大都,但明朝的北部安全仍受很大威胁,自明初至永乐中叶曾出现过几次惨烈战争,所以明王朝为了北部的防卫和边塞要地的安全,不择手段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长城。

自洪武元年(1368)派遣大将徐达修建居庸关长城起至,至16世纪末共200多年的时间才基本顺利完成,而个别地段的城、堡、关城直至明末尚在修筑,构成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12700里的长城,同时将防卫设施和工程技术提升至更健全和高级的阶段。

完备留存至今的主要就是明代修建的长城。

明长城工程量之小也就是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如果将明代纤细的长城粗略统计数据一下,所用的砖、石、土方利尼县修建一道薄1米低5米阔的城墙,绕地球一周有余,可以记起其工程的壮丽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樂大典卷之六百六十二廱一崬總敘《廣雅》曰:痤疽,廱也。

釋名曰:廱,壅也。

氣壅不通,結裏而潰也。

《說文》曰:廱,腫也。

痤,小腫也。

《幼幼新書》廱,第一篇曰:《巢氏病源》小兒廱瘡候:六府不和,寒氣客於皮膚。

寒搏於血,則壅遏不通,稽留於經絡之間,結腫而成廱。

其狀〔一〕腫上皮薄而澤者是也。

熱氣剩之,熱勝於寒,則肉血腐敗化為膿。

膿潰之後,其瘡不差,故曰廱瘡也。

頸廱《漢書》:僕射鄭崇,數以職事見責,發頸廱而死。

一雲廱作廱〔二〕。

《內經素問》:人有病頸廱者,或以石治之,或以針灸治之,而皆已,其貞安在?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

夫廱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寫之。

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胃脘廱《內徑素問》黃帝曰:人病胃脘廱者,診當如何?岐伯對曰:診此者,人迎甚盛,其盛則熱。

注雲:沉細為寒。

寒氣格陽,故人迎脈盛。

人迎者,陽明之脈,故熱則熱也。

人應為結喉脈動應手者。

人迎者,胃脈也。

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廱也。

注一狀:原本缺據諸病源候論補二癰韶會引漢書鄭崇傳癰作癕發背廱《西漢書》吳王濞傳:周丘者,下邳人,亡命吳。

酤酒無行,王薄之不任。

周丘乃上謁,說王曰,臣以無能,不得待罪行間。

臣非敢求有所將也,願請漢節,必有以報王。

逎予之。

周丘得節,夜馳入下邳。

下邳時聞吳反,皆城守。

至傳舍,召令入戶,使從者以罪斬令。

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吳反兵且至,屠下邳不過食頃。

今先下,家室必完,能者封侯至矣。

出乃相告。

下邳皆下。

周丘一夜得三萬人,使人報吳王,遂將其兵北略城邑,比至劉瑀輿何偃亦發背廱。

瑀病篤,聞偃亡,懼甚,鬥呼,於是亦卒。

腸廱《東漢書》方術傳:華佗,名醫初。

軍吏李成苦欬,晝夜不寐。

華佗以為腸廱,與散兩錢服之,即吐血二升。

乃戒之曰:後十八歲疾當發動,復分藥輿之。

後會裏人如成先病,請藥,湣而與之及。

及自病發,無藥而死。

王明清《餘話》:泗州有儒生李氏子,乃醫者楊介之婿,盡傳其術。

一日,有雲璧縣富家婦有疾,遣人邀李生往。

初視脈雲:腸胃中有所苦耶?婦曰:腸中痛不可忍,而大便從小便中出。

李生乃下小元子數十粒,煎黃芪湯吞之,遂下膿血數升而愈。

富家大喜,贈錢五十萬,置酒以問之。

生曰:此廱生腸內所以致然,所服者乃雲母膏為丸耳。

切脈至此亦可以言醫矣。

祥醫字。

口中生廱《王隱晉書》:徐苗,字叔胃。

弟亡,臨殯,口中大潰,膿溢。

苗含去之。

食魚不廱《山海經》:半山之石,合水出焉。

多鰧魚,蒼文赤尾,食之不生廱。

譙明之山,譙水注焉。

多阿羅魚,一首十身,食之不生廱。

食魚生廱辛氏《三秦記》:大魚如羊,在長池中,世人食之生廱。

氣聚為廱《論衡》幸偶篇:廱疽之發,亦一實也。

氣結閼積,聚為廱,潰為疽,瘡流血出膿。

豈廱疽所發,身之善穴哉?營衛之行,遇不通也。

結廱《類說》: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府不利,留結為廱。

病廱《左傳》:襄公十九年,晉荀偃癉疽,生瘍於頭。

注:癉疽。

濟河及著廱病目出。

用術病廱《黃門龍川略志》:子瞻嘗從事扶風,於開元寺得傳化金方。

後遇見陳卿,語及此僧。

遂應之曰:近得其方矣。

陳卿驚曰:君何由得之?子瞻具道僧不欲輕傳人之意,不以方示之。

陳固請不已,不得已與之。

陳試之良驗。

子瞻悔曰:某不惜此方負此僧耳!公慎為之。

陳故應之曰:諾。

未幾,坐受鄰郡君使酒,以贜敗去。

子瞻疑其以金故,深自悔恨,後謫居黃州,陳公子慥在黃。

子瞻問曰:少卿昔竟嘗為此法否?慥曰:吾父既失官,至洛陽,無以買宅,遂大作此。

然竟病指癰而沒。

乃知僧誠不妄也。

詳見數字下。

患廱《舊唐書》:劉洎傳:貞觀十九年,太宗遼東還,發定州,在道不康。

洎與中書舍人馬周入謁。

洎﹑周出遂良傳問貣居。

洎泣曰:聖體患廱,極可憂懼。

遂良誣奏之曰:洎雲國家之事不足慮,正當輔少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異志者誅之,自然定矣。

太宗疾愈,詔問其故?洎以實對,又引馬周以自明。

太宗問周,周對與洎所陳不異,遂良又執證不已,乃賜洎自盡。

洎臨引決,請紙筆欲有所奏,應司不與。

洎死,太宗知應司不與紙筆,怒之,並令屬吏。

破廱《莊子》:破廱潰痤者,得車一乘。

舐痔者,得車五乘。

徙廱《南史》:齊·薛伯宗,善徙廱。

公孫泰患發背,伯宗為氣封之,徙置其前柳樹上。

明日而廱消,樹邊便貣一瘤如拳大稍長二十餘日,瘤大膿壞,出黃赤汁數升餘,此樹為之痿損。

噀水潰膿《太平廣記》—《玉堂閑話》:熊皎補闋,自言六﹑七歲時猶記識伊風子,或著道服,稱伊嶪尊師。

熊嘗項上患一廱癤,疼痛不可忍。

伊含三口水噀其廱使潰,並不為患。

至今尚有痕在。

詳以。

為卒吮廱《史記》:卒有病廱者,吳貣吮之。

卒母哭曰:吳公吮其父,遂戰死。

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所死矣。

鄧通口昔廱《西漢書》:佞幸傳:文帝嘗病廱,鄧通常為帝碏吮之。

文帝不樂,從容問通曰:天下誰最愛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

太子入問病,文帝使碏廱,碏廱而色難之。

已而聞鄧通為帝碏吮之,心怨,由此怨通。

及文帝崩,景帝立,鄧通免,家居。

人有告通盜出檄外鋳銭,下吏驗問,頗有之。

遂竟案,盡沒入鄧通家。

口昔音窄。

吮母廱《東觀漢記》:樊脩事母至孝。

母常病廱,樊吮嗽。

《唐書》:文叔才母病廱,叔才吮瘡注□。

《元史》:孝義傳:孫瑾事繼母唐氏尤孝。

嘗患廱,瑾親吮之。

為弟吮廱《晉書》:徐苗傳:苗性抗烈,輕財貴義,兼有知人之鑒。

弟患口廱,膿潰,苗為吮之。

為父吮廱《北魏》:孝文幼有至性,年四歳時,獻文患廱,帝親自吮膿。

《言行龜鑑》:真宗命馮元談易,元厲查道李虛已三人者輿焉。

奏曰:李行簡父患廱,極痛楚,以口吮其敗膏,不唾於地。

父疾遂平。

真宗立召之,曰俾陪侍。

喜曰:朕得朋矣。

太子吮廱《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親征高麗還。

十一月壬辰鴐發定州,十二月辛醜上病廱,禦步輦而行。

戊申至並州,太子為上吮廱,扶輦步從者數日。

辛亥疾廖,百官皆賀。

吮姑廱宋《晁無咎集》李氏墓誌銘:永寕縣君李氏,姑老廱發胸間,殆夫人吮廱出血,信宿愈。

吮祖母廱《杭州府志》:梁·範元琰,錢塘人,博通經史,然謙敬不以所長驕人。

祖母患廱,嘗自含吮。

哭捧母廱《孝友同風》—《南史》:康祚,扶風人,有至行。

母患乳廱,諸藥不愈。

康祚乃跪,兩手捧廱,大哭悲泣,母即寛,因此漸差。

時人以其有冥感,位至屯騎校尉。

不吮父廱《唐皮日休集》:孝議篇:樂正子傷足不下堂。

漢景不吮父廱。

二賢卒成大孝。

撃佛致廱宋《槐庭濟美集》:柴世榮銷天下銅像以爲錢,真定像高大不可施工,有司請免。

既而北伐,命砲撃之,中佛乳,竟不能毀。

未幾,世宗廱發乳間而歿。

徐樆體廱《事類全書》梁侍中東海徐擒,博學多才,好爲體語。

常體一人病廱曰:朱血夜流,黃膿書寫。

斜看紫肺,正視紅肝。

□雲:戶上懸薕,明知是箔。

魚遊畏網,判是見罾。

潰癰《戦國策》蘇代為齊獻書襄侯曰:秦之謀必曰破齊敝晉,而後制晉楚之勝。

夫齊,罷國也,罷疲同。

以天下擊之,譬猶以千鈞之弩潰膿也。

秦王安能制晉楚哉?詳秦昭襄王。

《西漢書》韓安國傳:王恢曰:今之中國之盛,萬倍之資,遣百分之一,以攻匈奴,譬猶以疆弩射且潰之癰也,必不留行矣。

《莊子》大宗師:子桑戶死,未葬。

孔子聞之,使子貢往事焉。

或編曲,或皷琴,相和而歌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

子貢趍而進曰:敢問臨屍而歌,禮乎?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

子貢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耶?行無有外其形骸,臨屍而歌,顏色不變,無以命之。

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

外內不相及,而丘使汝往之,丘則陋矣。

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

彼以生為附贅系,以死為決潰癰。

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

注:若之自決,癰之自潰,此氣之自散,非所惜也。

《續後漢書》董卓傳:卓上書曰:臣聞潰膿雖痛,勝於食肉。

養癰《東漢書》馮衍,字敬通,娶北地任氏為妻,悍忌不得蓄滕妾,兒女常自操井臼。

衍與婦弟任武達書曰:自恨根華盛時不早去此婦。

養癰長疽,自生禍殃。

如脅下癰《東漢書》:段為讓羌校尉,桓帝詔問討東羌述略。

言:先零東羌狼子野心,難以恩納。

勢窮雖服,兵去複動。

唯當長矛挾脅,白刃加頸耳。

自雲﹑中五原,西至漢陽二千餘裏,匈奴,種羌,並擅其地,是為癰疽伒疾,滯於脅中,如不加誅,轉就滋大矣。

射癰《隋書》:高祖討突厥沙缽略。

詔曰:今選將治兵,贏糧聚甲,原取名王之首,撻單于之背。

東極滄海,西盡流沙,縱百勝之兵,極萬里之眾。

亙朔野之追蹤,望天涯而一掃。

此則王恢所說其猶射癰,何敵能當,何遠不服。

註〔一〕:原本脱據《莊子》補。

兵患猶癰《唐书》:独孤及,岱宗时为拾遗。

上书曰:疗癰者必决之使潰。

今兵之为患猶癰也,不渐战之,其害滋大。

心香妙语為男患癰许愿疏祸福无门所召,当思患以预防父母惟疾之忧,庶有神之可托也。

用披丹悃,仰叩洪恩。

兹以儿曹,莫名疾证。

养癰证疽而难施砭剂。

自顶及首,而益甚拘挛。

荏苒数旬,煎熬万状,莫伸控怒徒切战兢。

爰就家庭,许陈章蘸,期即谐于清吉,冀默召于洪休。

伏原鉴兹一念之诚,申以再生之赐。

庶良弓之治,继今可绍于箕裘。

而如山如川,自此永增于福祉。

原言图报永矢弗。

癰疽詳瘡。

尸《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神医也。

夹尸皆操不死之药。

以距之。

三尸《抱朴子》雜應篇:若徒有通道之心,而無益己之業,年命在孤虛之下,體有損傷之危,則三屍因其衰月危日,入絕命病鄉之時,昭呼邪氣,妄延鬼魅來作殃害。

其六厄並會,三刑同方者,其災必大。

其尚盛者,則生諸病。

先有疹患者,則令動發。

又內篇微旨卷:言身中有三屍。

三屍之為物雖無形實為魄靈,鬼神之屬也。

欲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鄉人祭酹。

是以每到庚申之日,輒上天白司命道人所為過失。

又月晦之夜,鬼神亦上天白人之罪狀。

大者多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者三日也。

或作一日。

吾亦未能寫此事之有無也。

《酉陽雜集》:五臟九宮十二室,四肢五體三焦九竅,百八十機關,三百六十骨節,三萬六千神,隨其所而居之。

魂以精為根魄,以目為戶,三魂以目為戶。

三魂可拘,七魄可制,庚申日,伒屍言人過;本命日,天曹計人行。

三屍一日三朝。

上屍青姑,伐人眼;中屍白姑,伐人五臟;下屍血姑,伐人胃命。

亦曰玄靈。

又曰:一居人頭中,令人多思欲,好車馬,其色黑;一居人腹,令人好食欲﹑恚怒,其色青;一居人足,令人好色喜煞。

七守庚申三屍滅,三守庚申三屍伒。

类说刘无名常于庚申日守三尸。

食雄黄后见一鬼使曰:我泰山直符来摄君见君顶上黄光数尺不可近。

得非雄黄之功乎。

因曰一金一石谓之丹,君服其石,更而其金,则黑籍落名,青华定录,刘后遇清华真人,授以丹诀:以鈆为君以汞为臣,八石为使,黄牙为田。

叶石林避暑录道家有言三尸。

,或谓之三彭。

以为人身中皆有之三虫,能记人之过失,至庚申乘人睡去而谗之上帝。

故学道者至庚申日辄不睡,谓之守庚申,或服药以杀三虫,小人之妄言以至此者。

学道以其教言则将以积累功行以求升举也。

不求无过,而反恶物之記其过,又且不睡以守,为药物以杀之,其有意于为过,而幸蔽覆藏匿,欺罔上帝,可以为神仙者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