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导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共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共5篇)第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导学案1.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积累实词,提高学生文言翻译能力。
(2)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复习中强化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3)复习本文举例论证、道理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了解掌握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学案——课前热身(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施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其哲学思想是“性善说”。
著有《孟子》一书。
(二)、解词1、畎亩:田间,田地2、举:举用,选拔3、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4、动心:使心惊动5、曾益:增加。
曾,通“增”,增加6、恒:常7、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8、衡:通“横”,梗塞,指不顺9、作:作为,奋起10、征:征验。
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色:面色12、入:在里面。
指国内。
13、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弼14、出:在外面。
指国外15、喻:了解,明白16、苦:使……受苦17、劳:使……劳累18、饿:使……饥饿19、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三)、原文填空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启下文道理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那些磨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的好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1 一、初识课文,自然导入: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翻译为“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出示学习目标:美读课文、理解文意、评价手法二、自学指导1、听读,掌握句子节奏。
2、自由朗读,读顺课文。
3、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
4、初步读懂了什么内容?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桌交流。
5、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三、展示交流1、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2、齐读课文,重点指导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所不能。
3、检查学生对文章字词、句子、文意的理解。
4、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5、由此,我们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6、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7、请举一个现代人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9、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10、再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
11、这一大句阐述的道理是什么?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篇一)教学目的:1、朗读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观点。
教学重点:朗读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观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入课题〔老师板书〕二、提醒目的幻灯出示,学生齐读。
三、朗读课文。
1、抽一个同学读。
师生正音。
2、老师范读。
明确停顿。
〔幻灯〕3、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疑难处,做上记号。
〔不能借助参考资料〕2、学生小组内解决疑难。
3、小组代表在全班提出疑难,其他学生帮助解答。
答对的学生,请他说出理由。
假如都不会,老师解答。
老师引导总结文言文词语常用推断方法〔板书〕构造分析^p 法成语联想法新旧联络法语境推断法等4、逐句翻译。
5、运用常见推断方法,尝试答复中考课外文言题。
〔幻灯〕五、理解分析^p学生根据幻灯显示,观察与书上有何不同。
这样划分可以吗?学生考虑,讨论请学生答复理由最后,幻灯明确观点和思路。
六、拓展延伸请你从古今中外人物中,选择一个事例,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篇二)教学目的: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比照、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比照、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比照、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学情分析^p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局部语句比拟晦涩,学生首次接触此类文章,对文体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难,且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过于透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引导,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体解读上可简单带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导学案docx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2.准确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并理解文中的中心论点。
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助读资料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学生活动一:一读,读通课文1.读通字音傅说空乏曾益拂士衡于虑2.读准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学生活动二:二读,读懂文意1.借助注释,解释字词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参照注释,粗译课文学生活动三:三读,解读语段1.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课文举了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 人是这样,那么国家不经历磨难又会怎样?学生活动四:四读,读后反思通过学习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活动五:当堂检测,达成目标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大声诵读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事业上要想成功,就要经历磨难或者挫折。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
“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在这段时间里,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
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一)教读第1段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齐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一个出色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准备好相关案例和实例,确保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精选1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精选13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篇1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三年级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易错字、注释实词,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2)、网上搜集关于孟子及其著作《孟子》的相关资料;(3)、网上搜集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及其名人故事。
二、教学课题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亚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砥砺自己的人生。
因此确立本课的目标为:1、知识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2、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3、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是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章。
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程标准语)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经典名篇。
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八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重难点放在: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2、教学难点:(1)、了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2)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
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
学习本文宜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
情感与态度: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四、学法指导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DD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DD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投影简介作者: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放录音范读课文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3)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通用1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
4.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二)《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用时间主备人王砚娟审核人李福坤班级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2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思想,培养忧患意识。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活动一】(相信自己,我能行。
)⒈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曾.()益拂.()士拂.()乱胶鬲.()傅说.()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衡:拂:3.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动心忍.性( ) ,人恒过.( )3.重点词语解释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后作.征.于色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重点语句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整体感知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2.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4.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活动二】精读突破1. 第一段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这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2.第一段属于什么论据?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3.“是人”指什么人?人能担大任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人能担大任的客观条件是什么?)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答:4.受磨难为什么能使人承受大任?(能担大任者必须具备哪些性格?)答:5.人在磨难中有什么益处?(人能担大任的主观条件?)答:6.人怎样才能生存发展?(用文中几个字作答)答:7.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答:【课堂小结】我学习,我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③,管夷吾举于士④,孙叔敖举于海⑤,百里奚举于市⑥。
故天将降大任⑦于是人也⑧,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⑨发于声⑩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词句注释①舜发于畎亩(quǎn mǔ)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②傅说(fù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③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
④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名夷吾,字仲,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士:狱官。
⑤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⑥百里奚(xī):春秋时虞国大夫。
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
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⑦任:责任,使命。
⑧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⑨征于色:表现于脸色。
⑩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1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翻译课文。
3.理清课文论证的思路。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翻译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论证的思路。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一、了解作者、作品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设计
教师追问:(1)针对个人着眼于什么?针对国家着眼于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同学们试想一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贤臣就会怎样?没有敌国会怎样?所以国君为了治理好国家就得怎样?
【导学三】品读课文,深化理解(3分钟)
1、接上顺势过渡:经过分析论证,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全班齐读第4段)。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总结得出中心论点)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温故知新,落实基础
1、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轲,(战国)(朝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派别)学说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2、解释下列带点的实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
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人恒过(犯错误)
2、学生独立思考第4题。
3、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师生点评。
【导学四】精读课文,把握思路(6分钟)
1、过渡:本文的结尾提出中心论点,那么作者是这样一步一步来论证的呢?
2、先独立思考第5题,再小组讨论完成。
3、小组推举学生展示。
4、师生点评。
5、引导学生归纳方法:论证思路答题时可以用“先……,接着……,再……,最后……”等词语连接起来回答。
2、揭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大声齐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师:上新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复习检查,看谁掌握得最好。
4、指名一名徒弟完成文学常识,纠错后学生齐读,强化记忆。
5、请小组派徒弟板演实词和虚词,师傅纠错,根据学情教师强调重点词语。
6、抢答的形式完成句子翻译,师生共同纠错,教师强调不能漏掉的重点词语。如:“入、法家拂士、出、敌国外患、故、是人”等。
七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七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章大意。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难点(1)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实意义。
(2)分析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作品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拂乱()曾益()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_____(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_____(4)必先苦其心志苦:_____(5)劳其筋骨劳:_____(6)饿其体肤饿:_____(7)空乏其身空乏:_____(8)行拂乱其所为拂:_____(9)所以动心忍性动:_____ 忍:_____(10)曾益其所不能曾:_____ 益: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正课)
十五《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翻译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课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的论证方法。
4、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二、预习交流展示学案:(一)作品及作者简介:1、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朝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字,邹(今山东邹县)人。
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
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
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二)朗读两遍课文,完成以下题目: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要求把课下注解中的汉语拼音搬到文章中。
(c)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c)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利用课下注解和参考书翻译课文到笔记本上。
(c)三、课堂交流展示学案(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发愤图强,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自此之后,处于安乐中的越王,。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最后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个究进吧!2、讲述青蛙和羚羊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复备:审核:授课时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观点及其积极的教育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观点及其积极的教育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你听过吗?
故事: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二、出示目标
三、资料助读
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孟子主张“”,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
轲子舆战国儒孔子孔孟仁政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七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四书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来读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活动二:合作探究
内容: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
虚词,会准确翻译课文。
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时间:15分钟
检测:翻译接龙
课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被任用;从;田地;被选拔;狱官;市场;
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起用的,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课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责任,使命;在;这;使……苦恼;使……劳累;使……饥饿;使……穷困;使……颠倒错乱;拂:违背。
乱,错乱;通过这些来;使……惊动;使……坚韧;通“增”,增加;才干
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课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常;过错,犯错;通“横”,梗塞,不顺;奋起;表现;脸色;明白,知晓;在国内;通“弼”,辅佐;在国外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现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明白。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灭亡。
这样,就知道忧患能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却能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五、总结:文言现象梳理
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2、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使动用法:
1、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2、劳其筋骨:使……劳累
3、饿其体肤:使……受饥饿
4、空乏其身:使……受贫困
5、行拂乱其所为:使……颠倒错乱
6、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
解释重要词语
舜发于畎亩(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被举用,被选拔)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临)(这)
必先苦其心志(意志,感情)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所以动心忍性(通过这些办法)
曾益其所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人恒过(经常)(犯过失)
然后能改(这样以后)
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脸色)
而后喻(了解,明白)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
国恒亡(经常)
六、再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开头所举的六个著名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都经历了一番磨难之后才成就一番伟业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将会有什么益处?用原文来回答。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七、小结
第一段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第二段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第三段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
第四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结:
文章由个人推及国家,论述了忧患的重要性: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使国家强大;安逸享乐使人萎靡。
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八、拓展
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周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际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编了《离骚》;左丘明掉明后开具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流传到后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
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姓姬名昌,是商末周族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士,深得人民的拥戴。
由此引起商王纣(后称殷纣王)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监狱。
姬昌被囚后,殷纣王以种种野蛮手段对其进行侮辱和折磨,甚至将其长子杀害后做成肉羹逼其吞食。
姬昌被囚禁7年,他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
后又进一步以本气相推,与八卦相叠,遂成八八六十四卦,反映宇宙间不同的复杂变化。
进而推演成六十四卦并系以卦爻辞,并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完成了《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
仲尼厄而作《春秋》
春秋时代,诸侯挟持天子,大夫放逐诸侯,家臣反叛大夫,所有的人都在疯狂地追逐着权力,又都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丧失了权力。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象征着“周文”的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此时已经幻为美好的回忆,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争”的可怕的自然状态。
孔子编定春秋,寓说理于叙事之中,体现出来的褒善贬恶的政治理性,成为了后世所流传的“春秋大义”。
希望借此提供“历史经验”,警戒后人。
这个东西后来人们称之为“春秋笔法”。
《春秋》面世之后,世间有无数“微言大义”的论者,更有众多“成仁取义”的志士,让历代“乱臣贼子”为之却步。
概括一下,是“春秋大义”震慑了乱臣贼子,是“春秋笔法”刺痛了乱臣贼子,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舆论的力量。
中考链接
1、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什么?
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2、对于国家而言,“死于安乐”中”安乐”指什么?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3、文章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
入则五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