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观照3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中国文脉是什么?中国文脉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系列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规范、艺术表现形式等,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中国文脉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脉的重要性和特点中国文脉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观照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
中国文脉的主要特点包括:1.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文脉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丰富多样的内容:中国文脉包含了文学、哲学、宗教、道德、法律、艺术等丰富多样的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方面的人类生活。
3.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文脉中蕴含了一系列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价值观对整个社会起到了凝聚力和引导作用。
中国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成分,进行创新和整合,使中国文脉得以传承和发展。
文史研究与学术传承1.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国文脉的传承需要对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以系统地呈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2.学术交流与理论创新:中国文脉的传承需要保持与国际文化学术的交流与对话,吸收外来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教育与培养社会公民1.国民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强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
2.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活动、文化场所、媒体传播等途径,普及中国文化知识,提升整体社会的文化素质。
文化产业与传媒发展1.文化产业化:将中国文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
2.传媒发展:传媒是传播中国文脉的重要渠道,通过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体形式,将中国文脉传递给更多的人。
中国文脉的价值与当代意义中国文脉的传承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中国文脉传承可以加强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及现代观照
文 教育 中。而 且 这 种 教 育是 一直 与 占代 社会 的 伦理 教 育 、 德 育 教 育等 结 合在 ~ 起 的 。孔 子 教 育思 想 中包 含 “ 身成 仁 ” 杀 之 见 ,孟 子 教 育思 想 中包 含 “ 生 取 义 ”之 说 , 《 经 》 可 舍 诗 以 “ 、观 、 群 、 怨 ” ( 《 语 》 ) ,就 连 《 字 经 》 、 兴 论 三 《 自家 姓 》 、 《 干字 文 》 这 样 的识 字 课本 都 不 仅仅 是 简 单 的
综 合 以外 ,还 有文 、史 、哲 的大 综合 。北京 师 范大 学 中文系
教授 王 富仁 认 为 :古 代语 文 教育 “ 主 体 内容 是文 学和 伦理 其 学 、道 德学 ,是一 个 ‘ 语文 ’的概 念 …… 实 际上 是一 个 民 大 族语 苦文字 的汇 总 ,它 体 现 的是 …个 民族 文 化 的全部 ,而 不
言 ?至 于 中、高考 则 更 是 问题 多多 、弊 端种 利 :从 方 引 进 , 的 、广泛 流行 的 客观 题或 者 变相 的客 观题 ( 主观 题 客观 化 )
充 斥 于语 文试 卷 ,文 学作 品 内涵 的丰 富性 、多义 性 、独特 性
迫于压力,废除了长达
下二 多年 的科举考试制度 ,开始
中 国的汉 语文 教 育源 远 流 长, 它起 源很 早 ,从 现在 可 考
证 的殷 商 甲骨 文 的 习刻 ( 学习 刻契 )算起 ,至 少有 三 千 多年 的历 史 。从 古代 的儒 学 大师 到现 在 各 行各 业 的优秀 人 才 ,经 过 几 千年 的延 续 , 中华 民族 用独 特 的语 言 和文 字创 造 了举 世
t理 纬
中 国 古 代 语 文 教 育 的 特 点 及 现 代 观 照
汉字的文化意义
汉字的文化意义汉字的意义既生动又意味深长,是一个思想和形象的共同体。
同音同形同义的词,实现音、象、义三个环节。
每一个中国字都是中国文化史,每一个中国字都是汉民族的全息系统。
每一个字都应该跃然纸上,活现纸面,力透纸背。
文字的艺术在书法,书法唤醒了文字地生命,把书写者的个性一表达了出来,文字的创造在诗词,在中国诗词小说中,艺术家们把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仿音,通音等表现了出来,我们的唐诗宋词把中国字的多重的美立体的磅薄地表现了出来,我们的古典名著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精神的丰富立体世界。
文字的生命在生活,是人的创造性赋与了那些符号想象的涵义和丰富的意蕴。
我们今天的人还没有把中国字的现代美的在新的高度表达出来.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写一部汉字史.想象力纬度,精神的家园,一种思维的高度观照.并不是现实是这样的,而是人的思维世界是这样,是人的思维给了汉字的投身射.汉字应该和现代生活,时代节奏,世界潮流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在现代政治经济背景的背景下,在语言学的新潮流下,把她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公:上边是八,就是多的意思,下边的偏旁是个私字,每办一件事,要想到许多人的私,许多方面的利益就是公。
公是对于许多私的平衡。
八也可以理解为八个方面,东南西北下上,时间的前后,如果能这样权衡事物,那就是公心了。
学会这个字,就可以干大事了。
写公字从私字出发,这种辩证思维的想法真好。
六韬中说,大公至私。
大公其实就是最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大私。
这个要比大公无私更有意义。
我们曾一度认为大公就是好,其实所谓的大公正是调节好各个私的利益,如果都是大公,恰恰是对好多人私的利益的损害,恰恰也就没有公了。
即使共产主义,也是对于所有人的私人利益的最好的照顾。
存:左旁是个有字,有子才是存在,古人对于子是对于高人圣人的一种称呼,其实只有圣人的存在,就是精神的存在,在,是有土的意思。
存在是即有精神,又有领土,这是一个农业民族对于存在的基本理解。
伏尔泰说: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老人与海》
055一、前言厄纳斯特·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1952)先后斩获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声誉日隆。
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84天打鱼未果,只身出远海碰运气,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捕获一条大马林鱼,却在归途中遭遇成群鲨鱼的袭击,马林鱼只剩一副骨架。
老人并未因此悲观沮丧,坚信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因此被视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图腾。
“硬汉”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小说的代名词。
其实,小说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将其置于中西双重文化背景进行释读,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随即浮出水面,印证了“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异质文化的相通性。
将《老人与海》所表达的精神放在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进行再审视,既有助于拓展作品的艺术张力,又有助于提升读者的文化自信,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交流。
二、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圣地亚哥(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有言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指宇宙不断运转,人应效法天地,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
海明威曾多次参与战争且身负重伤,作为硬汉诞生之地,战场给他的文学作品烙上深刻的烙印,其作品塑造了多个“硬汉派”角色,而这也是《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最突出的精神特征。
老人在出海捕鱼前正经历着一段困难的时期:他已有84天没有打到鱼了,与其形影不离的小男孩马洛林因父母不再相信老人的捕鱼本领而被送到了另一条渔船上,年轻水手们则嘲笑老人难有作为。
圣地亚哥几乎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甚至要依靠小男孩来送给他食物。
而在这种困难的处境之下,老人依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勇敢地向生活和命运发起挑战。
“那双和大海一样蓝的眼睛,充满了乐观和永不言败”,透露出老人心态的坚韧与自信。
他不断地在自己的梦里遇见狮子,他回想起他与黑人大块头掰手腕的经历,“他确信,只要他想击败谁,就能击败谁”。
这些都表明老人尽管年事已高,但在心理状态上还是一个“不服老”的硬汉,而在捕获大马林鱼,遭到鲨鱼袭击之时,老人筋疲力尽,“我希望不必再搏斗了,他想,我多希望不必再搏斗了”。
2020年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评析及答案解析
全国高考语文共有10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套,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II卷、全国III卷、新高考Ⅰ卷(今年山东使用)、新高考II卷(今年海南使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自主命制5套。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试题评析,专家认为,试题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对接课程标准,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
试卷结构稳定,设计友好,总体实现了命题高水准、试题高质量的目标要求。
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2020年语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是语文命题的应有之义,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2.关注人类未来,拓展国际视野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
北京卷作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浅谈汉语辞格的文化观照
浅谈汉语辞格的文化观照一有一个美国留学生在谈到学习汉语必须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体会时,举了一个例子说:问一个年轻人“你什么时候请吃糖啊?”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问这个年轻人什么时候结婚。
这是因为中国人结婚要发喜糖给亲戚朋友吃。
不了解这种风俗。
就不会理解“请吃糖”的真正含义。
这里碰到的就是一个借代辞格:用“请吃糖”代“结婚”。
这一借代的依据来自中国人的婚姻文化。
这类借代,按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所论,属于材料上的辞格。
而“关于材料类的辞法是随材料而变的。
中国人可以用‘裙’作为女子的借代,而在日本’裙’却只可为男子的借代(除了时式的女学生外)”。
的确,用以借代的材料同社会生活直接相关,很可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文化情态。
在中国,用“红领巾”称代少年儿童,是因为中国的少年儿童都加入“少年先锋队”,以佩戴红领巾为标识;中国曾用“大团结”代十元人民币,是因为1日版的十元人民币上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图案。
等等。
这些借代,莫不反映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特点,其构成也都有着汉民族文化的依据。
只有了解这一点。
才能领会这类话语模式的精神。
在材料类的辞格当中,比喻是最突出的一种,也可能是所有辞格当中运用最普遍、最广泛、最多样、最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一种。
用作喻体的材料也多有它的文化依据。
中国人重视饮食,汉语里的不少比喻就是来自饮食文化的。
如:用“吃大锅饭”比喻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用“吃小灶”比喻享受特殊待遇;用“炒鱿鱼”比喻被解雇:用“喝西北风”比喻挨饿受罪。
等等。
所有这些比喻,可以说是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文化思想在语言表达模式上的投影。
比喻的构成基于心理的联想。
人类的联想意识有共同的方面。
也有因民族而相异的方面。
在不同的文化里,对事物所生的联想不同,形成的比喻也就不会一样。
用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来说,就是对于“狗”这种动物,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联想意识不同,其比喻价值也就大不一样:汉语用作比喻多是贬义的,英语用作比喻多是褒义的。
这是因为在英美文化中。
论文:文本解读的“三三”理论
文本解读的“三三理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家尧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关系着学生精神发育的进度,思维发展的程度,课堂对话的效度。
”i文本解读与教师个人的文化积淀、生活经历、阅读经验都有着紧密的关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一生的修炼。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本解读就无法可依,掌握合理的的解读路径和解读策略能够帮助老师有效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力。
文本解读有两个概念,一是作为一般读者的文本解读,二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后者我们称之为文本的教学解读。
作为教学解读,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文本自身的教学价值。
如何来进行文本的教学解读呢?本文力求从实践操作层面来提出一些策略,将之归纳为三个“三”:工具性—审美性-文化性;走近—走进—走出;问题—规律—运用。
姑且号之“三三理论”。
一、三重境界:工具性—审美性—文化性工具性解读。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习语文,其核心就是要掌握语文这门工具,用之于学习与生活。
语文的工具性,指的是其作为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的作用而言的。
中国古代文论指出,文学作品包括言、象、意三个层面;西方文论称之为语言层(形式层)、形象层(再现层)、意蕴层(表现层)。
虽然表述不同,但其实意义相同,即中西方都把言语形式放在第一层面。
作为工具性的解读,就是要立足言语形式,就是要对语言“慢慢走啊,欣赏”(朱光潜语),“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吕叔湘语),“徜徉在语言之旅”(海德格尔语)。
通过言语形式与内容的关联与契合,来品咂言语形式的妙处,获得对言语的感觉。
其中包括对作者遣词造句、语序排列、标点段落、语法修辞、表现手法、篇章布局等多方面的揣摩与研习。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
语言文字涵盖、包容一切传统文化氛围。
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无不生活在现存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那么,在各种现存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最根本、最核心并能够贯穿人的始终的,只能是个人所使用的一定民族、一定类型的语言文字。
因此,当我们比较中西文化差异时,很自然就要对中西语言文字进行比较⏹汉语重意⏹以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心理观照之,就文句而言,是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事实交融而成的形象或底蕴之意境在文句中的升华。
⏹以意统形:汉语词语不具有西方语言那种形态,其组合成句是以意统形的。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汉语重意:汉语句子注重意义的传达,不以主谓结构为唯一模式。
⏹思想解放。
(主谓结构)⏹简单句是如此,复杂句,其结构更是不拘一格。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主谓),又是火箭的故乡(动宾)。
⏹⏹西语重形⏹所谓“形”,即词语的形态及其变化。
以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心理观照之,就文句而言,词语的组合不仅要意义能够贯通,而且必须要形态对应,句子只能是形态对应的主谓结构来充当⏹以形统意⏹西方语言为曲折语,词语具有严格的形态,要求以词语严密的形态变化来表达句法范畴和语义信息,因此,其词语组合成句是以形统意的。
以英语为例:⏹He is going to Shanghai tomorrow.⏹The manager will be promoted next month.⏹西方语言的句子是以定式动词及其句法功能(及物、不及物)来控制格局,规定句界的。
因此,以主谓结构为基本生成模式。
在英语中,简单句是一个主谓结构,而“复合句”,其子句是往往也是一个主谓结构,整体上也必是一个主谓结构⏹汉字与西字:表意与表音⏹汉字的形音义:是一种形音义三合一,以义为本的表意文字⏹形:以其未和原始图画文字脱尽干系的方块形式及其构件,可以直接反映音义信息,无须语音作为传达意义的中介,字形载义。
中国传统文化观照大学软实力的现实意义
建设整体性布局、 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 重塑大学价值观等方面的意义 , 成为研 究大学软 实力的理论和认识基础 。 关键词 : 中国传统文化 ; 照; 观 大学 ; 实力 ; 软 意义
中图分类号 : 5 1 G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87 (02 0 0 1 0 1 3— 72 2 1 }3— 16— 3 6
收稿日期 : 1 0 —l 2 2- l 7 0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省级 ^ 、 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 目(K 02 3 。 S 2 1m3 )
作者简介 : 施培智( 7 一 , 安徽省合肥市人, , 1 7 )男, 9 硕士 讲师, 主要从事高校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3隐逸文化
❖ 第三,塑造了审美文化的精神品格,为艺术 样式的丰富和发展补充了养分。
❖ 如中国山水画的出现与兴盛,山水田园诗的 缘起及勃兴,园林营造的艺术化及意境化, 书法艺术的成熟及超拔,以及逸、空灵、自 然等审美范畴的确立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 要归功于隐逸及隐逸文化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3-隐逸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3-隐逸文化
❖ 其次,促进了个体意识自觉的历史进程。 ❖ 个体意识觉醒,首先要求个体具备最大限度
的自由,要有相当的自我独立性。在这方面, 隐士比起一般的文士来,更具有自由的空间。 ❖ 同时,个体意识的自觉,促使文人的审美心 理开始向虚静、平淡转化。 ❖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3-隐逸文化
❖ 1、对绘画的影响。 ❖ 1)题材上,促成了山水画的产生及定型。
❖ 晋代以前,绘画的内容大体分三类:体物之 作,如草木虫鱼等,其作用在于“侔列群 象”,即认识、辨别世界万物;山川形势、 宫室建制,作为地图之用(这也是晋以前山 水画的主要用途);人物图形,其一作照片 来使用,如汉代毛延寿为王昭君绘像的传说。 主要用来摹写忠臣孝子、贤愚美恶,以宣扬 政治伦理教化。如《女史箴图》。
中国传统文化3-隐逸文化
❖ 隐逸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下,士人的视野逐渐 转向山林,“登山临水,竟日不归”。那些 隐居山林的高士名流,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 但此时山水只是作为高士的背景出现的。两 晋时期大量出现的《高士图》(皆佚),即 证。
❖ 此时的山水画有以下特点:
❖ 群峰排列如锯齿;比例不称,人兽禽皆大于 山;树皆简单,多如伸臂布指,比例大于山; 空间效果差等。
中国传统文化3-隐逸文化
❖ 宋代提出“以小见大”的“借窗观景”法,由窗中 的小空间进入窗外的大空间,由于观看的角度不同, 景物也无限增多,审美享受也无限丰富。
女旁字的文化观照
女旁字是一个汉字部首,它在汉字中的使用非常广泛。
女旁字的文化观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女性形象:女旁字作为一个部首,通常与女性形象相关联。
它常常出现在女性名字中,如“妍”、“娜”、“婷”等。
女旁字也常用于描述女性的美丽、柔弱、温柔等特征。
2. 家庭观念:女旁字还与家庭观念相关。
在古代,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通常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
因此,女旁字也常用于描述家庭中的女性角色,如“妻”、“嫂”、“姑”等。
3. 社会角色:女旁字还可以用于描述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都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因此,女旁字也可以用于描述女性在这些领域中的角色,如“女士”、“女性主义”等。
总之,女旁字在汉字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它不仅仅是一个部首,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形象、家庭观念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和理解。
三国演义文化精神的时代观照见解
三国演义文化精神的时代观照见解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文化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它所传递的时代观照见解是多方面而深刻的。
首先,《三国演义》描绘了一个乱世的历史背景,这个时代是战争、混乱和动荡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个时代的人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应对。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会受到极大的考验,同时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来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其次,《三国演义》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人物形象也呈现出了非常丰富的特点。
在这个作品中,不同的人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信仰和行为方式。
有的人坚持正义,有的人追求权力,有的人则更注重生活和情感。
这些人物形象的多元性,反映了社会和人类的复杂性,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了那个时代和历史的本质。
此外,《三国演义》还强调了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代,一个人很难承受所有的压力和挑战。
只有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才能够战胜敌人,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都表现了人们通过团结和合作,共同克服困难的场景。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丰富、深刻的文化经典,它所传递的时代观照见解涵盖了历史、人类、社会等多个领域。
这些观照见解深入人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赏析古代诗词的美学观照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赏析古代诗词的美学观照中国古代诗词名篇赏析——古代诗词的美学观照中国古代诗词历经千年沧桑,傲然屹立于世界文化的殿堂。
这些优美的诗篇和精致的词章,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它们独特的美学风格,承载着古代诗词的美学观照,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首先,古代诗词的美学观照在实现意境上十分突出。
唐代李白《将进酒》中“尽揽江南美,都压五岳高”,引发人们的物欲诉求,将意境描绘得楚楚动人。
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则将意境升华至心灵层面,让人产生无限遐思。
因此,古代诗人非常注重在文字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其中深层的情感。
其次,古代诗词的美学观照在语言艺术的表现上也非常独到。
从《诗经》的骚体到唐宋诗词的儒雅风范,古诗词运用的语言艺术可谓千姿百态。
如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运用反语手法,形成了极强的冲击力,从而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如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则运用了描写性特色,展现了诗人多样的语言艺术,使得古代诗词的美学观照得到良好展现。
古代诗词同时也重视音乐美感的表现。
几乎所有的古诗词都有一定的音乐节奏,能够让人感受到它们的美好旋律。
特别是唐代的诗词,在形式和音乐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通过对音乐节奏的巧妙运用,使得古代诗词的美学观照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现。
同时,古代诗词也注重意象意义的表现。
诗词中的众多意象,如石、水、风、月等等,常常与思想内涵紧密相连,形成了丰富的意象体系。
如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把杂草的枯萎寄于离别之情,以此说明离别的悲苦;如宋代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把元宵节黯然而过的人生与残月风景相连系,寓意深刻。
综上所述,古代诗词包括诗歌、词章、赋、曲等等不同形式,共同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美学观照。
观照“荷”的各类写法,引导学生写出“个性”
观照“荷”的各类写法,引导学生写出“个性”“荷”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
在汉字中,“荷”字有多种写法,每一种写法都蕴含着不同的寓意和个性特质。
本文将以“荷”的不同写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和写作关于“个性”的话题。
一、“荷”字的写法1. 楷体字:“荷”“荷”的楷体字由“艹”和“何”组成,左边部分表示草木,右边部分代表含义。
整个字形上承下启,形似一片荷叶,寓意茂盛、丰富。
2. 甲骨文:“ ”在甲骨文中,“荷”字的写法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象征草木的偏旁“艹”,另一部分是冒出头的字形“一”。
“一”上有一点,象征着果实。
整个字形给人以生机勃勃、茁壮成长的感觉。
3. 隶书:“荷”隶书是汉字书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文字风格,往往具有较大的笔画变化和行书的特点。
“荷”字的隶书体形状圆润,线条简洁流畅。
4. 篆书:“荷”篆书是古代印章文字的字体,象征着古老和庄重。
“荷”字的篆书字形整齐划一,字形严谨,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
二、关于“个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个性特征是构成个体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人的特点、风格和气质。
像“荷”这样的字形,也能给人以不同的个性感受和启发。
1. 独立自由的个性“荷”字的写法中,每一种字体风格都显示了独特的特点。
楷书的“荷”字整体感强,给人一种稳定、安祥的感觉。
甲骨文的“荷”字形形象生动,给人一种自由、活跃的感受。
隶书的“荷”字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勇敢、自信的气质。
篆书的“荷”字方正整齐,给人一种规矩、严厉的形象。
每一种写法代表了一个独特的个性特点,同样地,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立自由的个性。
2. 茂盛丰富的个性无论是哪种写法,“荷”字都有茂盛、丰富的寓意。
荷叶翠绿茂盛,荷花洁白含苞,荷果饱满丰盈,都展示了荷的生命力和丰富性。
每一个人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丰富多样。
正如荷的个性一样,我们也应该珍视和展示自己丰富多彩的个性特点。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
语言文字涵盖、包容一切传统文化氛围。
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无不生活在现存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那么,在各种现存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最根本、最核心并能够贯穿人的始终的,只能是个人所使用的一定民族、一定类型的语言文字。
因此,当我们比较中西文化差异时,很自然就要对中西语言文字进行比较⏹汉语重意⏹以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心理观照之,就文句而言,是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事实交融而成的形象或底蕴之意境在文句中的升华。
⏹以意统形:汉语词语不具有西方语言那种形态,其组合成句是以意统形的。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汉语重意:汉语句子注重意义的传达,不以主谓结构为唯一模式。
⏹思想解放。
(主谓结构)⏹简单句是如此,复杂句,其结构更是不拘一格。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主谓),又是火箭的故乡(动宾)。
⏹⏹西语重形⏹所谓“形”,即词语的形态及其变化。
以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心理观照之,就文句而言,词语的组合不仅要意义能够贯通,而且必须要形态对应,句子只能是形态对应的主谓结构来充当⏹以形统意⏹西方语言为曲折语,词语具有严格的形态,要求以词语严密的形态变化来表达句法范畴和语义信息,因此,其词语组合成句是以形统意的。
以英语为例:⏹He is goingto Shangh ai tomorro w.⏹The manage r will be promot ed next month.⏹西方语言的句子是以定式动词及其句法功能(及物、不及物)来控制格局,规定句界的。
因此,以主谓结构为基本生成模式。
在英语中,简单句是一个主谓结构,而“复合句”,其子句是往往也是一个主谓结构,整体上也必是一个主谓结构⏹汉字与西字:表意与表音⏹汉字的形音义:是一种形音义三合一,以义为本的表意文字⏹形:以其未和原始图画文字脱尽干系的方块形式及其构件,可以直接反映音义信息,无须语音作为传达意义的中介,字形载义。
成语语义特点的文化观照
绥化师专学报年第期成语语义特点的文化观照古敬恒成语是人们“长期惯用的、意义完好、构造稳定、形式简洁、整体应用的定型词组峋。
在汉语浩瀚的词林中, 成语以其典雅、含蓄、生动、犀利而独放异彩成语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里, 成为厉史文化和民族智慧的凝聚物。
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加以观照, 成语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的语义特点一、丰富多层次的语义色彩任何一个成语都具有根本的语义。
例如“一箭双雕〞表示射艺卓越高超, “含沙射影〞比喻在暗地里诽谤中伤, “先发制人〞指先下手争取主动, 可以制服对手在根本的语义之外, 成语还有其丰富的、多层次的附加语义色彩。
这些语义色彩, 有的富于形象性, 有的富于联想性, 有的富于深邃的哲理性, 种种附加的语义色彩使成语浸透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心理的特征, 闪烁着东方式的谐趣、智慧的光辉。
富于形象性“口蜜腹剑〞, 根本义是比喻嘴甜心毒,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记载说,李林甫当宰相, 妒忌一切才能、声望比他高的人。
他外表上说好话, 暗地里却排斥、陷害别人, 因此当时人们称他“口有蜜, 腹有剑〞成语把“口中含甜蜜哄骗人〞与“腹内藏利剑伤人〞两件截然对立的事物并提, 形成了心与腹、明与暗、外与内之间的强烈反差和比照, 形象地突出了李林甫式坏人的险恶狠毒, 从而强化了成语的贬义色彩。
“扣梁们烛〞, 根本义是比喻认识片面, 不得要领。
语本苏轼?日喻?, 说一个盲人不知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人告诉他, “日之状如铜磐〞。
盲人和架得其声。
后来听到钟声, 就以为是太阳又有人对他说“日之光如烛。
〞盲人扣烛得其形后来摸到了禽, 也以为是太阳。
梁和烛本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事物。
“扣架扣烛〞把那种不知掌握事物的本质, 只会死搬硬套者的笨拙可笑, 刻划得入木三分, 饱含诙谐辛辣的挖苦, 非常富有形象性。
“肩摩踵接〞, 根本义是形容路上行人很多。
语出?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 东毅击, 人肩摩。
汉语成语的文化关照
1.1宗法伦理观
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
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是儒家提倡的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是封建社会人们为人
处世的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许多成语就体现出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
《诗经·小雅·北山》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观赏价值。女性在婚姻开始就被作为花瓶来对待,
所以传统中国妇女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的。当然,也有描写婚后感情和
谐的,如“莺凤和鸣”、“琴瑟和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百岁之好”、“珠联璧合”、“比
翼双飞”、“双宿双飞”等。
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毫无疑问,婚姻应当建立在爱
情的基础上,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一直奉行“男女有别”、“授受不
唐莉莉
汉语言文字学
现代汉语
唐雪凝教授
2003年4词1日汉语成语的文化观照
—成语中的心理文化及成语的文化应用
论文摘要
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概说,第三部分
为成语中的心理文化观照,第四部分为成语的文化应用,第五部分为
结语。
一绪论
主要介绍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民
族语言都负载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E·萨
看法,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君子义以为上”,[l’]“义
者,天理之所宜”,112)义被赋予了体现“理”的价值,成为评判行为
的主要准则。成语“君子重义,小人重利”,是说君子是‘深明大义’
的人,小人是‘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的人。汉民族赞颂“见义勇
为”,“仗义疏财”的英雄豪杰,他们“劫富济贫”、“锄强扶弱”、“打抱不平”,在老百姓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中国人把名誉看得很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然,随着汉语的发展和汉语语法成份的不 断丰富化、复杂化,汉语语序也出现了多种情 况,既有基本语序的句式,也有其他语序的句 式。 句子的其他语序类别有: 承接语序,如“出门看伙伴, 伙伴皆惊惶”-《木兰诗》 比较语序,如“冰,水为之而 寒于水”-《荀子·劝学篇》 倒因果语序,如“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等。
21
(1)从不同方言的物产词汇,反映不同地域物 质文化的差别。 ▲山西盛产煤,有丰富的煤产品词汇。在山西 方言中,被开采的大块状煤称炭,小块状煤称 炭块块,烟煤称肥煤,无烟煤叫笨煤或笨炭, 粉状煤叫煤面面,块状焦炭叫蓝炭,块状有烟 煤叫希炭,煤核儿叫烂炭。在其他方言中, 尚未发现这么多的煤产品名称。 ▲南方盛产竹,人们利用竹子制成 各种用具,造成竹物质文化。在闽 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中都有不 少有关竹子的物产词。如:竹席、 竹筒、竹篮、竹床、
20
四、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 月,它与历代社会变迁、人口迁移有十分密切 的关系,是民族社会历史及文化演变的结果。 中华民族有主体传统文化,同时又有各种地 域变异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反映 了各地区人文、地理的文化性征 和风俗习惯。 任何一种方言都是地域文化的 符号,不同的方言反映不同的地 域文化。下面举数例以见一斑。
19
★中国人思维的有序性由来已久。
我们的先民在远古时代考察天象的 时候就十分注意空间星座的各种位 置。从天文到家庭再到社会,古代 的中国智者十分注重人际的有序等 级关系,并提出家庭与社会的等级 层次结构,提倡尊卑有序,内外有 别。这些形成了中华民族很强的有 序思维定势。汉语稳定语序的形成 深受中华民族有序思维定势的影响 ,同时也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手段。
27
五、举例说明汉语造词与传统文化观念的 关系。 提示: 1、汉语造词与传统哲学观 2、汉语造词与传统伦理观 六、从具体现象谈谈汉语所反映出的 文化心态。 提示: 1、汉语与“贵和”心态。 2、汉语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 3、汉语词句与中国传统思维。 4、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
28
七、举例介绍中国的菜名命 名法及其显露的文化心态。 提示: 1、写实手法、写意手法、 人物命名法、历史、神话、 民俗命名法。 2、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情趣 也显露了中国人重饮食文化 的心态。 八、搜集与地域文化相关的汉语方言并分类; 谈谈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提示: 1、方言的物产词汇反映不同地域物质文化差别。 2、方言词反映某些地区特殊的地方习俗。 3、有些方言词反映不同地域的民俗心理。
29
“一”表示平声,“I”表示仄声。 ▲不难看出,上下两句平仄是相对 的。“丝”和“泪”表面上是指蚕 丝和蜡泪,实质上却是指“相思” 的“思”和“眼泪”的“泪”。
7
二、汉语与饮食文化
8
▲饮食文化属于人类的本能文化范畴,因为饮 食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民以食为天”,中 国人重视饮食,中国的饮食文化格外繁盛,这 是历来为世界所公认的。中国人重视饮食文化 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从历代帝王的酒池肉林 到贵族豪绅、市井商人的宴饮作乐; 从民间的祭祀、迎神、祝寿、逢年 过节,到婚丧嫁娶,无不重视“吃”。 而且中国人还特别在意吃的药用性、 娱乐性及艺术性。这些都必然反映 到汉语的词语中。
苦哇
▲华夏先民向来视“吃”为生活之本: 国家“民以食为天”,个人“有饭吃”则表示生 活有了保障。人们常说的“吃什么饭?”即靠什 么生活,故有“靠山吃山”“吃大锅饭”“吃房 租”“吃父母”等说法。这反映了中国人深固的 文化理念:重视生活必不可少的前提—吃饭。 ▲这个前提又诱发出中国人的某种偏 爱:从“吃饭”的角度观察个人在社 会环境里受到的各种对待。得到良好 待遇时说“吃香”“吃得开”,遭受 恶劣的对待,也就会出现“吃了哑巴 亏”“吃了一顿拳脚”等说法。
17
3.传统思维的有序性特征与汉语语序的稳定性
▲汉语的语序十分稳定,这与中国人思想一向 稳定有序密切相关。
早在甲骨文中,汉语句子结构的基本次序便是 主语—谓—宾语,数千年来没大的改变。 如“黔无驴”、“世有伯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等都是主—谓—宾式语序, 与今天的“我有事”,“他不 去上学”这类最常见句式的 语序一样。 黔无驴
26
三、汉语具有哪些要素?汉语的特质 是什么? 提示: 1、语言的构成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2、特质:语音—稳定性、单音节、 音乐性。语法—构词少变化;词序和 虚词重要。词汇-构词灵活性,语汇 演变为大量复音节化 ,吸纳外来词。 四、请说明汉字的文化功用。 提示: 1、适应了记录汉语的需要。 2、是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凝聚物”。 3、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并对 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 汉民族重和谐的心理和思维,对汉语的表达也
产生了深刻的潜在的影响。它使一些汉语的表达结 构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一些成语或诗句具有结 构和韵律的和谐美。例如: 1.对偶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24
对于汉语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性,我们还 可从姓名、地名、亲属称谓、成语、修 辞等许多方面加以阐释。此处不赘。
25
思考题
一、举例谈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提示: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2、语言与文化都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 3、语言和文化虽共生共存互促,但非一 一相应。 二、举例谈谈汉语的类属和分布。 提示: 1、汉语是中华民族共同语。 2、现代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区。
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观照 第四节
1
第四节 汉语所反映出的文化心态
一、汉语与“贵和”心态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和谐”二字极受 重视,这是因为以中国之大,只有和谐,民族 才能团结,国家才能统一。 《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 此处的“和”即为恰当、适合的意思; “贵”,即有价值。 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与传统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具有整体性、直觉性、比附性 有序性等特征。它与汉语的关系是潜在而深刻的 1.传统思维的整体性特征与汉语的用词组句 汉语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多用 “意合”法。这与思维的整体性有关。 如:《孙子》一书,各句子成分之 间,以及各分句之间的连接,采用 意合法,即不依赖连词来连接的句 子占92.6%,而采用连词来连接的 句子仅占7.4%。
10
▲中国人重饮食的文化心态,还使 汉语中许多与饮食毫无关系的语词 与“吃”沾边,成为饮食文化扩散 的语汇。如:酸、甜、苦、辣等词, 本是用于表示味觉的。在汉语中, 人们却把这些饮食味觉词汇意义扩 散引申,并构造许多用于表示其他 心理感受的词汇。 例如“酸”字,人们用“酸楚” “辛酸”来表示人的心情苦痛, 用“寒酸”“穷酸”表示穷困, 用“酸溜溜”形容人过于做作。
13
▲人们有时故意把恶劣的境遇说成如吃饭宴请一 般,如“吃官司”,这是一种带有反语修辞色彩 的口语化表达方式,或为讥讽或为自嘲,是一种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幽默方式。
▲此外,中国人使用最频的日常礼貌 用语“吃了吗? ”表达了对他人生活 的关心,传达出一种亲密的情意,这 同样是一种文化理念使然。 ★不论在英语、俄语还是法语、德语 等其他一些外国语言中,我们都未发 现有哪种语言像汉语这样,拥有如此 丰富的与饮食文化有关的语汇。
16
2.传统思维的直觉性、比附性与汉语复合词的构 成方式 汉语复合词的构成有概括式、表征式、拟人式 等,这与传统思维的直觉性与比附性特点有关。
▲表征式构词反映客观对象的具体形象及易为人感
知的特点,它或具体描写,如:穿山甲、笑面虎、 佛手、鞍马等;或用比喻,如:心腹、 手足、耳目巾帼、续弦等。 ▲拟人化构词是以比附性思维为基础的。 它以人体不同部位的名称作为词素来构 成事物的名称(复合词),如:首都、喷 嘴、路口、枪眼、山头、山脚、山腰、 齿轮等。
★这种四字语节奏分明,体现了一种
和谐性,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6
4.语音和谐 汉语诗歌的押韵、平仄讲究以及修辞中的双 关谐音,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的 价值观,这是与其他民族语言迥然不同的,具 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两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一 I I 一 一 I I I 一一 I I 一
23
(3)有些方言词反映不同地域的民俗心理。 如玉米各地叫法不同:老玉米、棒子、玉麦、包 谷、包黍、红须麦等。这些似乎表明玉米是中国 的土产农作物。然而,厦门话却称玉米为番大麦。 这个“番”字,透露出它来自外国。 ▲玉米原产于南美,后经两条不同的路线传人我 国:一条是海路,是16世纪由南美 传到印尼的爪哇,然后辗转传入我 国;另一条是陆路,从西班牙转由 阿拉伯的麦加、中亚输入我国。厦 门与印尼古有海路交往,爪哇有许 多来自闽南的华侨。故厦门一带的 玉米可能由海路传入,称为“番大麦”。
好酸!
11
甜 啊
例如“甜”,人们用长得甜、笑得 甜形容人的容貌可爱,用甜言蜜语 嘴甜来形容人言语动听,用生活甜 蜜来指生活美好。 例如“苦”,人们用穷苦、困苦来
表示生活困难,用苦痛、苦恼表示人 内心的悲哀,用苦相、苦笑表示人难 受的表情,用苦练、苦干、刻苦来表 示人用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 ★以上这些词的产生是因为甜味可引 发美好联想,所以带甜的词都有美好 语义。而酸苦的味道令人难受使人联 想到生活的艰难、挫折,引起痛、闷、 恼等心理感受以及相关的联想。
4
2.排比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 建翠风之旗,树灵鼋之鼓。 —李斯《谏逐客书》
5
3.成语的形式 最早的古代诗歌(诗经)及历代流行的成语绝大 多数是四字格的。 它的语音节奏一般是2+2,成双成对,平仄相 间,匀称、顺口、和谐。如: 丰功伟绩、藏龙卧虎、胆战心惊、 十全十美、不折不扣、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