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影视鉴赏

合集下载

天灾人祸,《1942》电影鉴赏

天灾人祸,《1942》电影鉴赏

天灾人祸——《1942》影视鉴赏【摘要】影片紧紧围绕着此次的自然灾害,通过相携相助的财主一家、财主家的一个长工、以及一家贫困不堪的农民在逃荒路上的种种遭遇,蒋介石政府的麻木不仁,国外爱心记者的实地采访,和日本军队对待饥民的态度,四方面展开说去。

通过他们的视角、语言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反映了河南人民在1942这一年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灾难。

影片开头就以旧照片的昏黄色彩作为底色,一行行字幕,随着已经不甚清晰的方言影音变换着,讲述了发生在那个年月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当时国家所处的背景【关键词】天灾、人祸、生存、道德黯然的色彩沉重的影音,把观众带回了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

一场旱灾,加蝗虫的肆虐,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三千万灾民在逃荒路上受了这辈子想都不敢想过的罪,也吃了几辈子都吃不完的树皮草根。

这场灾难没有因为谁家门显赫,谁家富贵逼人,而有所眷顾,财主和贫农一样,都遭受了百年难遇的灾害,都一样地走上了逃荒之路,那时节,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即便有粮食,也会被饿得聚集在一起的饥民们哄抢而空。

法不责众,也无法责众,生存都无法保障之时,法有何用?更不消说道德的层面了!“第十九天离家一百九十一公里”、“第五十一天离家三百五十公里”......记不清这样的字幕在银幕上打出过几次,但记得最后一次是一百零几天,也记不清这第一百零几天离家多少公里,但一定不会与离家的时间成正比!饿着肚步履蹒跚的饥民能有多大的能力迈出健硕的步伐?他们行走的路线也只是惯性使然,因为身后是秃山荒地没有粮食,头顶是时时威胁生命的日军敌机,他们只能向国统区奔命,渴望能抓到一线生机。

然而,面对正在遭受自然灾害煎熬的河南灾民,蒋介石政府又做了些什么呢?本为向蒋介石报告河南灾情的当时河南省政府主席的李培基,在蒋面前却欲言又止,在适当的时候未能道出实情,以致失去争取政府救助的最佳时机。

不知是因灾情实况没能及时上达,蒋没能意识到灾情的严重性,还是为了筹措军饷有意回避河南的灾情,在对河南灾民和战局战事的权衡时,蒋还是选择了后者,灾民被彻底地推到了死亡的边缘。

电影1942鉴赏

电影1942鉴赏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题目:《1942》中的人性问题课程名称:影视艺术欣赏上课时间:2014 学年第2 学期学生姓名:郑御学号:************院系:计科专业年级:12网络工程2班任课教师:刘波职称:讲师摘要:电影《1942》票房不高,但却是一部能够经得起历史验证的好电影。

它的贡献在于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现实,通过再现历史揭示人性的内涵。

影片通过对栓柱,花枝,瞎鹿等小人物的行为举止,心理变化,使更合乎事物变迁,合乎人性本身。

《1942》将是冯小刚导演生涯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将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也将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

关键词: 1942;人性;里程碑;历史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人相继爆发太平洋战争,全世界陷入一片狼烟战火。

不仅是战争让河南人民置于水火之中,而且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又让河南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老百姓们在生死线上挣扎,他们开始大逃荒,行程数百公里,日程达数月之久。

他们忍受着没有粮食带来的无边无际的饥饿、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狂轰乱炸、被国民党军队抢掠凌辱等等痛苦,一路向西地逃荒,直至家破人亡、饿死他乡。

片中展示的是饿殍遍地、尸横遍野,无论老少男女,无论穷富善恶,都遭受着人类最大的苦难,几乎到了极限。

最让人心情沉重的是,人民流离失所、遭受涂炭,而政府却无动于衷。

国民政府最高长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并不相信会有这么严重的灾荒,认为是被人有意夸大。

而他手下的一干人马或是充耳不闻、或是置若罔闻、或是钱权交易,把3000万河南人民视如草芥。

最可恶的是,所谓抗日将领蒋鼎文以征收军粮为由,克扣3000万赈灾粮,用以投机倒把,倒换黄金,中饱私囊。

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软弱无能,既担心乌纱帽,又镇不住当地恶霸,后来靠外国记者白修德将事件真相捅到了《时代周刊》上,让蒋介石深感国际社会压力而不得不筹措8000万赈灾粮调往灾区,这些赈灾粮不是被兵痞扣押,就是被贪官污吏贪占,最终也没有到灾民手里。

1942影评七

1942影评七

一九四二冰凉入骨温暖入怀由小说《温故1942》到电影《一九四二》,刘震云和冯小刚走了18年。

早在1994年,初为导演的冯小刚在看到这部小说后就被深深地吸引和震撼,立誓要把它搬上银幕。

然而,由散点式的小说到不能没有戏剧性的电影,技术难度是极高的。

而比技术难度更高的是题材难度,把一场惨绝人寰的中原大饥荒直接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尽管时光流逝50年,仍然不是一个“说走咱就走,一路向天不回头”的轻省活儿。

在过去的18年中,冯小刚和刘震云两次筹备,两次作罢,有时候是因为投资不凑手,有时候是因为氛围不融洽。

现而今,在所导12部影片累积了20亿元以上票房之后,冯小刚再次担心这个艰巨的任务。

在老板王氏兄弟的鼎力支持下,在一众台前幕后老伙计的帮衬下,这次他成功地举起了这个千钧之重的大块头。

故事简单而朴素,1942年河南大旱,赤地千里,遍地饥民踏上逃荒之路。

微观层面,地主和穷人结伴而行,东家和长工相依为命。

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乱兵哄抢,离乱人不如太平狗,一条命只抵数斤米,这是一条看不见光明的绝望之路。

宏观层面,日军进攻河南,国军催逼军粮,蒋委员长被丧师失地的坏消息包围,对河南的事装聋作哑,无暇理会。

将微观和宏观两端连接起来的是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他实地踏勘,有图有真相,以翔实的报道将中原惨剧直达天庭。

然而一切为时已晚,300万河南人死在这个天灾人祸交杂的年份里……这是冯小刚的沉淀之作。

都知道他是拍京味儿喜剧的行家里手,内地的贺岁片的概念就是他确立的。

但他从来都不甘于仅只是娱乐世人,早在他还是电视剧导演时,他与刘震云合作的《一地鸡毛》就堪称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做了电影导演之后,每拍两三部喜剧片,他就要反刍般认真地纠结一回:《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之后是颇为警世的《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之后是颇为沉重的《夜宴》和《集结号》,两部《非诚勿扰》之间还夹杂着悲伤的《唐山大地震》。

到了《一九四二》,冯小刚把自己全然沉浸在深海中,看着民族苦难史的一个横断面从上方流过。

1942影评

1942影评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不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甜………….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

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

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

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

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

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

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

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

评《一九四二》的叙事结构

评《一九四二》的叙事结构

评《一九四二》的叙事结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大历史·小历史《一九四二》的出现,为中国电影的历史叙事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或许这个角度在该片之前已经存在,《一九四二》将原本隐蔽的通路堂而皇之地揭示出来,不同于其他影片的遮遮掩掩,创作者摆明姿态,不仅要讲小人物的私人故事,还要把小人物的故事当作史诗来讲。

在《一九四二》之前,以日军侵华十五年(1931-1945年)为时代背景的影片,乃至以解放战争到建国阶段为背景的影片,打“戏说”、“娱乐”牌的影片除外,举凡有明确历史叙事诉求的影片,无不把“战争”、“革命”(两者其实交错难分)作为唯一的“历史”。

这是官方史书关注的历史,典型的宏大叙事,除此之外,普通人的、私人化的故事即使被呈现,也不是作为“历史”被讲述。

《色戒》可为例证,故事有历史原型,创作者却极力将王佳芝的故事从抗日大历史中开脱出来。

《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鬼子来了》等影片,表面讲述“小人物”的故事,实际上这些小人物,无论军人、风尘女子还是小农,都已经是“战争”或主动或被动的参与者,仍然没有跳出“战争”大叙事的脉络,情节也染上了传奇色彩。

脱离“大历史”的倾向在《集结号》中初见端倪,这也导致了该影片极明显的断裂感,作为“战争”一分子的谷子地和“战后”为私人情结奔走呼号的谷子地,主人公究竟在哪一套话语中落脚,终是不明确的。

《一九四二》无疑走得更远,战事如火如荼,却已经不是对主人公生活的最大威胁,对于国之命运,战争胜败压倒一切,片中的“大人物”也如此认为;然而对于主人公的个体命运,口腹之欲乃人生最基本需求,“饥荒”是他们切身的历史,战争退居次位。

影片的开场白已经表明了创作者的叙事姿态:“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一九四二》影片分析研究报告

《一九四二》影片分析研究报告

《一九四二》——影片分析中文名称:《一九四二》片长:140分钟导演:冯小刚编剧:刘震云主演:张国立/徐帆/陈道明/李雪健/艾德里安·布洛迪/ 蒂姆·罗宾/张涵予/冯远征/张默/王子文/段奕宏/范伟/柯蓝/张国强/林永健/乔振宇剧情简介: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与此同时,1942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在死三百万地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吃地问题,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故事分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地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地挣扎和痛苦,他们地希冀和愤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家里被难民抢大户造成家破人亡,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地人流.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地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地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地小姑娘,正爬在死去地爹地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地人都死了,剩下地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地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地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地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地命运.影片分析:从影片主题角度来看,《一九四二》从直观地视觉上表现出悲惨地命运残酷地现实环境,直观地向观者再现了那段惨痛地不为人知地历史.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有意识地去唤回它们,恢复它们,它们有可能就会永远那样沉睡在那里,被我们自己更被时间所遗忘.在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地年代里,回避过去,,热衷于掩盖羞以示人地过往,已经是司空见惯.人们更容易将目光锁定于充满诱惑和利益地前方,唤醒或恢复记忆,面对那一段哪怕再残酷并令我们自己羞愧地历史与现实,重温历史,回顾历史,正视历史,,无论是老东家一家所代表地中小地主,还是瞎鹿、栓柱所代表地贫农,在这场灾难中都无力保护自己地财产、尊严甚至生命.《一九四二》通过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鼎文和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对话透露了一个比较隐晦地主题:“灾民吃不起饭饿死了,那也是死在咱地国土上;如果战士们吃不起饭战败了,那就被日本鬼子侵略了,那就要亡国了”——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正面地冲突!从影片地色彩方面来看,《一九四二》整部影片主要以冷色调为基准,影片以灰色贯穿全片,色彩地运用使得画面富有历史地厚重感,符合影片内容,通俗表达就是应情应景.影片中为数不多地红色运用主要在瞎鹿媳妇花枝穿地红色棉袄和美国国旗,国民党党旗以及影片中陪都重庆欢送外宾车队等情节中.在这些情节中红色地运用彰显出与现实地对比,造成强烈地视觉冲击.红色象征着生命,暴力,血腥,攻击,革命,兴奋以及爱情……然而在影片中红色所表现地只有暴力,血腥,生命,鹿媳妇花枝穿地红色棉袄表达了她珍视生命希望在逃荒地路上能活下去,美国国旗和国名党党旗地红色所寓意地是暴力以及战争地残酷与现实地惨痛,影片中陪都重庆欢送外宾车队这段情节中画面所运用地红色意在隐示血腥与攻击.总体来说这部影片在色彩地应用上没有大地波动,但给观者地视觉感受却并不单调.从影片地声音角度来看,《一九四二》地声音设计就如同影片地整体风格:不刻意加入导演地主观思维,只是客观讲述事件,让观众自己去体会.以语言为主刻画人物地内心;不动用大量地音乐煽情;运用了方言使得人物形象朴实真诚;细致地音响制作但又不夸张、不突出,而是与画面相配合客观表现场景中地内容.影片虽然没有刻意营造听觉上地刺激和震撼,但却足以动人.影片注重现实尊重历史不刻意渲染氛围,这部影片在声音方面地运用引发了我们更多地思考,如何在避免影片表现效果降低地同时减少音乐以及音响地浮夸和刻意渲染.从影片地摄影角度来看,《一九四二》整部影片中大量运用了全景和远景和全景来表现灾民逃荒地情景,以此来渲染和刻画灾情之重,反映现实地残酷与惨痛,影片中对食物旳几处特写运用地恰到好处,如刺猬带领众人到老东家吃大户时做饭地场景中对食物旳几处特写充分反应了现实社会地阶级差别,展现了社会地不公,同时也展现了人地劣根性.在岳县长宴请李主席时对那道延津做法地鱼运用了特写镜头,接着在与镜头所表现地内容相结合所展现出地是赤裸裸官场腐败和残酷现实,以此反衬出阶级地差别.在准备离开河南逃荒离家走时瞎鹿用核桃给女儿做了一个风车,对核桃运用了一个特写镜头,此时因为没有吃地而选择逃荒但瞎鹿却用核桃给孩子做玩具表现出亲情地关怀与温暖.在河南省主席李培基面见蒋委员长时,蒋委员长给李培基剥鸡蛋壳,对鸡蛋运用了特写镜头,这展现出政府地蔑视与不作为在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时,他们依然装作不知道,一个鸡蛋表现出政府光鲜背后将是灭亡,因为剥去壳地鸡蛋在白嫩终究是要被吃掉地.在逃荒地路上老东家看到瞎鹿因为买孩子和媳妇花枝闹了起来,于是就借给了瞎鹿一晚小米,对这碗小米运用了特写镜头,这所表现地是现实与人性地纠葛.《一九四二》这部影片中将委员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有地时候,我特别怀念北伐时期,一呼百应,所向披靡,那时身上没有负担,尽可以和人民站在一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感觉到蒋委员长地内心其实也很煎熬,他也并不是不想救灾,而是担子重了,肩负地责任过于沉重,为了保全他所认为地大局而一错再错.当然从整部影片中来看国民政府存在严重地腐败与黑暗.片尾有这样一段旁白“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我娘,自打我记事起,就没见她流过泪,也不吃肉,七十年后,当我为了一篇采访问到了一九四二年时,她愣了半天,这些糟心地事我都忘了,你又写它,图个什么.”人性地劣根性也被彻底地展现出.一九四二年地记忆,存在逝去地那段岁月那里,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有意识地去唤回它们,恢复它们,它们有可能就会永远那样沉睡在那里,被我们自己更被时间所遗忘.李帆2013年12月7日星期六晚12时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Zzz6Z。

2018-1942影评word版本 (4页)

2018-1942影评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1942影评1942影评(一)当看到<1942>这部电影宣传的时候,就很期待,我又是一个从不上电影院的人,只有等了很长的时间才在网上看到,这部电影很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情形了,听说导演为了让演员更好的拍这部戏,让他们减肥,让他们真的体会到饿的感觉当然这部电影的票房并不咋样,比同时期上映的上年派差,比泰囧更是差了很多,于是网上都八卦馮小刚说‘中国人的素质该提升了’当然他发微博说他并没有说。

但我相信他一定是有点伤心了,自己准备了十年的电影没有取得好票房,又准备回归喜剧了。

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它是一部历史剧,有个人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但是票房说明并没有特别多的人看。

当然我们大家都是理解的,我们中国的人现在是多么的辛苦,大家都想要放松一下,看个喜剧开心一下。

别国公司都是12小时服务,我们是24小时,当然这是我们想更快的赶超的人家的结果。

法国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其中2小时在喝茶,3小时交流,3小时工作。

我们中国工人稍微一加班就是10小时,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很累了。

对于这部电影,总体来说是很好的,技术效果,人员配置,剧情都很好。

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但是范伟这个演员有点胖了,就是他前期是个厨子,偷吃胖了,但是逃荒那么久还是那么胖就不合理了。

剧情之中,人们饿的一个个倒下,令人心酸,国民党的消极救灾领人愤怒。

用女儿、妻子换小米,体现了人们的无赖、悲凉,地主虽然尖酸刻薄,但是却没有丧失人性。

国民党内部的人大部分实在是太没有人性了,蒋介石虽然前期不救灾,但是后来看到死人太多,也开始救灾,但是他低下的人好像感觉很奇怪似的,他也说北伐之后,他没有和人民站在一起。

流露出一点怀念,可以看出他还是有点关心民众的。

但是很多的国民党人却是完全的丧失了人性,竟然研制了吃一粒可以一星期不饿的救灾丸,我想这次救灾不力也是国民党大失人心,为后来他的节节败退埋下了伏笔吧。

1942精彩影评(合集)

1942精彩影评(合集)

1942精彩影评(合集)第一篇:1942 精彩影评《1942》影评这部片子让我觉得痛心。

很沉重!我们是一个泱泱大国,是一个吃不饱的民族,是一个历经几千年沧桑的古文明之邦,是一个不讲求同胞血脉的民族!让人愤恨!一个简单的小老百姓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无助,被敌人打,被同样落入困境的同类排挤,被自己的武装(也许在几天前才被抓的丁,都是农民),被非本地人的歧视,甚至是自己同胞的子弹打在脚边嗖嗖作响,为什么?怎么了?人在饥饿的情况下,极度的情况下才能更显得人的属性的重要性。

但人没有了肌体,没有了口中的一点点食物,还谈屁的廉耻,屁的民族,屁的贞操,屁的一切?人之将死,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将和我没关系了,我还谈什么礼义,为啥日本人都能意识到给灾民粮食,让灾民拿起枪口对向自己的同胞?自己的同胞却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呢?人们是不是在心底并没有对异族有多深的愤恨。

而充满仇恨的是自己的同胞!中国这水太深,太浑,漩涡太多!哎另外还有一个,为啥导演要找一个叫白修德的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在片里还是个分量不小的角色,是想说明第三方看到中国。

但是不需要这么重的戏吧,这是与世界接轨的产物,金陵十三钗里也是老外咋咋咋的。

都怎么了,没有老外讲不清事实?还是为了体现我们的世界文明水平接轨化程度很高了当时已经!不是说和老外有怨有仇,是没事干就拉几个老外过来说英文让人觉得很不高明!是觉得放字幕说英文能去国外拿大奖?哎,中国的电影人……可恶的冯氏小聪明——没了追问的《1942》如果说《唐山大地震》是一个感叹号的话,那么《1942》可能就是一个逗号,陈述语气的使用,虎头蛇尾的设定,少了起转承合,等不到的高潮让这部电影使人十分压抑,正如有人说的“堵”,确实很堵,所以作为一部电影,它确实没那么好看,演员表演十分到位,李雪健老师用力有点过猛,关于电影本身其实就是这么回事,远没有预告片那么好,但是也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差。

冯小刚无疑是圆滑的,所以这部电影才可以上映,然而阻碍冯小刚的恰恰也是这种圆滑,我们可以在电影里发现冯氏的那种小聪明小幽默,如同往年冯氏贺岁片的风格,在贺岁电影中,无论是多年前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或是《天下无贼》,这种小幽默小聪明让人可以很舒适的享受娱乐的感觉,也许是被娱乐,不管怎样,那都是轻松的电影。

《一九四二》剧情介绍 一段惨痛而心酸的历史

《一九四二》剧情介绍 一段惨痛而心酸的历史

《一九四二》剧情介绍:一段惨痛而心酸的历史SYNOPSIS剧情概要After the poor harvests of 1940 and 1941, people in China's Henan Province has been forced to use up its reserves. At war with and partly occupied by Japan, China is already in trauma when a major drought causes the failure of the 1942 wheat crop - and what little is produced is taken by authorities - mostly to feed the army and its horses. Political journalist and war correspondent Theodore H. White (Adrien Brodey) reports on the resulting famine in Time magazine, alerting the world to an unimaginable tragedy in which millions starve to death.在1940年和1941年连续歉收的情况下,中国河南省人民被迫吃尽了所有存粮。

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占领了部分领土并遭受重创后,中国由于一场重大旱灾在1942年绝收,仅剩的一点收成也被政府剥夺,用于供给军队和马匹。

身为政治记者和战地记者的白修德(阿德里安·布劳迪饰演)在时代杂志上报道了由此造成的饥荒,警醒全世界关注这个造成了数百万人饥饿至死的难以想象的灾难。

How on Earth could a government, its army and bureaucrats turn their backs while three million citizens starved to death?一个政府,以及它的军队和官员能在三百万民众饿死的时候冷眼旁观到什么程度?That’s the disturbing question posed by Feng Xiaogang’s Back to 1942, a harrowing and poignant account of a shameful chapter in China’s history.冯小刚在电影《一九四二》中提出了这个令人不安的问题,这部电影是对中国历史上一段耻辱时期惨痛而心酸的记述。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第一篇:《一九四二》影评《一九四二》:历史、当下与冯小刚神话来源在《英雄》中,残剑对飞雪说,秦王不能杀,理由是他统一六国便可让百姓免受战争之苦,舆论便说张艺谋为权利辩护,当《三枪》《山楂树》出来后,张艺谋不是被批为堕落就是小儿科……但是,张艺谋不能杀,因为他的功绩不在于艺术性的高下(当然,我认为张艺谋电影的艺术形式感内地导演无人能及),而在于示范作用,他用自己的一张名片不断触碰中国电影的边界,大片可否救市?本土喜剧是否可以如此疯狂?新晋演员可否造就票房?如果不可以,小辈们就别去尝试了。

当《英雄》中的陈道明从秦王摇身一变,成为《一九四二》中的蒋介石时,冯小刚为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声音,蒋介石不能杀,他也为抗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以说,若论电影的艺术形式感,冯小刚只能算是电视剧导演水平,《一九四二》更是如此。

但是冯小刚也不能杀,原因跟张艺谋一样。

《一九四二》不是一部可以用艺术品质去评价的电影,但是却试探了中国电影的内容底线——银幕上可以把中国现代史、中国抗战史呈现到何种地步?看完《一九四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冯小刚这个级别的导演还对影片能否过审战战兢兢。

它的过审是一次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胜利以及对民族性反思的胜利。

《一九四二》是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在抗战和民族灾难之时,我们的党和我军将领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变成了国民党极其及其军队。

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这在以前内地的主流电影中绝少出现的。

记忆中,这种我党我军在重大历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让位于国民党的电影,还算是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建国大业》在这方面也做了历史性的进步,国共有了平分银幕的机会,并难能可贵地对蒋介石进行了人性化处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抗战的也只是国民党军官和战士,但却在身份上做了模糊处理,且只作为电影的时代背景。

在《一九四二》中,虽然也表现了蒋鼎文等国民党将领的麻木不仁,国民党政府官员的贪污腐化,但同时,你可以感受到蒋介石在内政外交上的无奈,他也需要向国际力量寻求庇护,也需要向地方财团寻求帮助,影片施与了这个我们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异端分子以同情。

《1942》影评

《1942》影评

先辈们,你们受苦了!——《1942》影评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写在前面我是呜咽着看完《1942》整个电影的,因为…………………………还是先说电影吧……毫无疑问,《1942》是冯导继《唐山大地震》后又一催人泪下的实作、史作。

不知道史作这个词的定义如何,我也不怕别人笑话,我坚定的称之为史作——记录了20世纪40年代中原的苦难悲怆。

电影从一个地主的逃荒经历影射了民族的哀嚎,讽刺、歌颂了苦到骨子里的但又坚韧不拔不言放弃相信胜利的中国百姓,这是从上古时代炎黄给我们留下来的龙族魂魄。

《集结号》讲述了默默无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唐山大地震》讲述了“23秒,32年”的亲情故事,而《1942》是那些年、一群人背负苦难寻求生存的过程,注意,是背负着苦难在寻求生存……我可以大可放心的说,很多人不知道那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本来知道些什么,但昨天走出影院的那一刻我也在问那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物欲充斥大脑金钱胁迫思维人格受到排挤贪念抗争良心的今天,我觉得中国人很需要这样的教育系大戏来洗洗身子涮涮脑子,把匆忙前行的脚步放缓一些,看看自己的心是否还是热的,是否还记得今天的美好是先辈用头颅和热血换来的,我觉得这是一个人,或者说是一个正常人应该做的。

《1942》通过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鼎文和李培基对话透露了一个比较隐晦的主题:“灾民吃不起饭饿死了,那也是死在咱的国土上;如果战士们吃不起饭战败了,那就被日本鬼子侵略了,那就要亡国了”——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正面的冲突!当然,这种主题我觉得不太适合出现在电影里面,所以冯导也很聪明,拿捏得深浅程度很好,在这里笔墨不多就告诉的一清二楚了。

这是一部哭戏,我在观看的当中不知道说了多少次“我艹”。

这在平常看似简单拿来开玩笑的两个字却再也不能表达我当时心中的凝重了。

它不同于《唐山大地震》的悲情,也不同于欧美史诗,它不像《斯巴达300勇士》的壮阔,也不像《角斗士》的威武,更没有《拯救大兵瑞恩》的浩荡。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杂谈-剧透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杂谈-剧透

片子的开头,泛黄纸张的底色,黑色字体如用打字机印在那历史的篇章里。

“一九四二”,与之前小楷的比对,显得深沉又厚重,占满了整个屏幕,斑驳的字迹,诉说着这一段深埋的过往。

干枯的土地,寂静的村庄,黄土筑成的屋子,周遭一片冷清。

这是一个灾年,干旱、蝗灾,三千万河南民众有了吃的问题。

河南延津某个村落里,地主老范家还是仓廪满堂,招呼着长工“拴柱”赶紧拿柴草喂牲口。

在柴房堆放着粮食,“瞎鹿”媳妇“花枝”见家里没粮想来地主家借点以缓燃眉之急。

“东家”老范的儿子趁机想要占便宜,正在扭打中,当拴柱扭捏着跟东家讲“柴房里有人”后,老范探头听了一听原来是儿子在犯浑,却也骂了一声后再无表现。

面对自己的儿子,就算是作了牲口事,似乎也是值得原谅的。

一切似乎很平静,直到城外来了一群人,准备在老范家“吃饭”。

灾年,大伙们都青黄不接,于是地主家成了人人垂涎的一块肥肉。

这位带头的是“芝麻”,老范在墙头喊话套近乎,芝麻小时候随他家人来过地主家,老范家还“关照”了一下。

可是一群饿民已经到了家门口,是走不了的了。

人多势众,而且饿红了眼也顾不得什么了,老范这个精细的老东家,用粮食作为犒劳打发长工拴柱去报官。

老范家人满为患,黑压压的人群开始吃大锅饭,热气腾腾的馒头,滚滚的汤,看着自家的粮食进了“龟孙”的肚子,着实肉疼,招呼伙计也让乡邻们吃顿饱饭,若这群“贼人”吃过赖着不走,就以这顿饭让乡亲们和龟孙们干仗。

计划中,拴柱呼呼地跑来,上气不接下气,原来被“兵”拦柱了去路,老范听着这个大喘气的货一说,先是一喜,当拴柱大声说是日本兵挡柱了去路报不了官时,老范愣了。

这群来吃饭的主儿们,大刀一拍就要发飙,老范被打倒在地。

老范儿子用粮食作酬劳号召乡邻们和贼人们拼了,双方对干,院子里乱作一团。

大火烧了老范家,他的儿子也死于混乱,被人从后面刺中了心。

在老范家火灾和混乱中留下的残迹中,小安穿着修道士服出现,他用两根烧焦的木板做成了十字架,手持十字架,他向众人传教,地主家是因为不信上帝,才导致今天的结果,所以,大家要信仰上帝,才能有好结果。

电影1942观后感(共4篇)

电影1942观后感(共4篇)

篇一:电影《1942》之影评悲剧时代下的冲突: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电影《1942》之影评摘要: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中国河南大灾荒、300万人被饿死的故事,解读了一段积贫瘠弱的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的历史。

关键词:1942 悲剧冲突一、引言电影《1942》主要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故事。

电影分两线并行,一条以逃荒路上的老东家和瞎鹿两家为核心,展现出灾民们在痛苦一线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一条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冷漠和腐败及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二、冲突(一)贫民与财主故事从河南的一个村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财主与贫民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体,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平和。

一场饥荒,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不幸降临,有史未遇的旱灾与蚂蚱之害导致了河南粮食奇缺的景象。

“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李蕤《豫灾剪影》)。

面对饥荒,财主老范,不再是一向温和的老东家,粮食成了他最为关切的宝贝疙瘩,他反复叮嘱家仆要仔细看护好自家的粮食;地主的儿子也不再是常态下的公子哥儿,少许的粮食使他成为了引诱民妇的资本;贫民则不再是一向温顺的小绵羊,饥饿使得他们丧失理智、难念旧情,即便是曾经有过的救命之恩。

(二)避难与逃亡所有的人都走上了逃荒之路,因为战争,更因为饥饿。

一无所有的农民们携家带口,带上祖宗的牌位,带上自己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走上逃亡之路,正如李蕤在《豫灾剪影》里描述的那样:“朝西去的大路上就充满了从洛阳出来的缓慢蠕动着的人群,有的步行,有的乘大车、人力车、排子车、汽车……人们的叫骂呼喊传到远处的田地里,混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低沉的音响,像只受伤了的野兽把血淌进一条长河时的沉吟”。

即便是穿上出嫁时花衣裳也丝毫掩饰不了逃亡者的命运与悲哀。

1942影评一(五篇材料)

1942影评一(五篇材料)

1942影评一(五篇材料)第一篇:1942影评一《一九四二》里的五朵奇葩在我还在上学的时候,每逢放了寒假,回到老家和父母一起包饺子过年,父亲总是念叨当年“低指标”的事儿,翻来覆去的一句话就是:低指标那会儿,谁谁差点儿饿死、谁谁差点儿饿死……饥饿,几乎成为所有40年代、50年代出生的人脑海中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

因此,有次我劝告一位糖尿病亲戚,告诉对方少吃肉,多吃凉拌的蔬菜,蔬菜洗一洗切一切,撒把盐拌一拌就可以吃了。

没想到对方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回应我说:不!我宁肯病死也不吃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在低指标的时候已经把我吃伤了!而在我们小的时候,80年代初期,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唱的一个童谣就是:低指标,瓜菜代,老头老婆死得快!因此,冯小刚导演反映饥荒的大作《一九四二》自然也引起了本人的关注。

不过在本人在昨晚欣赏完这部电影时,本人却发现该部电影中盛开着五朵奇葩:1.老东家(张国立饰演):在影片开始就发生了缺粮的穷人到财主家,也就是老东家吃大户的事件。

可以说,在缺粮的情况下,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

但是,这位老东家仍然堂而皇之地赶着马车、载着家人、粮食、细软,驱使着扛着洋枪的长工栓柱一起去逃荒,真可谓招摇过市。

不对,老东家不承认自己是在逃荒,而是在避灾。

就像当年慈禧为了躲避八国联军而逃到西安,同样不肯承认一样。

可奇怪的是,在逃荒途中这位财主和其他穷人一直都相安无事,既没有发生穷人抢自己的粮食和财务的事情,也没有发生穷人偷自己粮食和财物的事情。

也就是说,在逃荒路上,穷人和富人关系一直非常和谐!老东家当时所有的财物、粮食最终毁于日本人的飞机炸弹,真是奇葩啊!老东家的奇葩之处还在于:他可以让一个刚出生没几天的婴儿在没奶吃的前提下存活好些日子而没有被饿死,却让这个孩子死于被闷死!2.栓柱(张默饰演):他带着两个不是亲生的孩子挤火车,后来睡着了,两个孩子被挤下火车他都没有发现。

情急之下他跳下火车去找孩子,但跳下去以后猛然发现自己没有带上自己卖老婆而得来的几升小米,于是他又拼命想追上火车,不过为时已晚。

残忍的映射

残忍的映射

残忍的映射----观看《一九四二》有感2012年12月3号,我和舍友去看了《一九四二》,在日军轰隆隆的轰炸声中,冯导把河南灾民的苦难发挥到了极致,因为每次轰炸后都意味着,灾难的再次加深.而这种加深却使我深感悲哀,哀伤也在日本武士刀穿透栓住的喉咙以及老马吞下辛辣的生鱼片时达到了极致。

在影片中,作为入侵者的日本人是残忍的,作为同胞的国民政府也是残忍的,而残忍的极致却是那些受灾的难民本身.这些我们在影片中都可以看到。

日本人的残忍如是:在灾民众多的情况下,不论民众与军队,轰炸而过;在兵源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粮食把曾是敌人的中国同胞变为他们的战友;在快要饿死的状态下,栓住被惨杀,老马被羞辱,成百上千的河南民众没有尊严的屈服.一九四二年的国民政府,在知晓灾情的情况下漠视灾情;在面对敌人时,放弃河南,放弃灾民;在不力救灾的情况下,把灾难转移.种种事件中还夹杂着国民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及投机倒把,而这一切对于1942的河南灾民们来说都是极其残忍的.中国的河南同胞的残忍在于,他们为了吃互相抢食;为了吃卖儿鬻女;为了吃可以服从于任何可以让他们吃饱的人类,不论他们是敌人还是朋友;为了吃他们可以去当妓女,可以去当别人的媳妇.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吃饱!从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日本人的残忍在于他们入侵中国,并在河南大旱的一九四二年进攻这个地区;国民政府的残忍在于他们对河南饿死三百万人这一灾情的漠视;而灾民的残忍在于他们对于他们是个人这个概念的漠视.人不为之人,何其残忍!一九四二年的河南灾民,他们在灾荒面前,在饥饿面前,不再是满嘴礼仪廉耻的圣人,不再在god bless you的布道者,不再是拥有自我意识的千金小姐,不再是顽劣的富家少爷,不再是家财万贯的地主。

在逃荒路上,他们是为了吃可以无所顾忌的人,他们如同动物一样存在着。

这让我想起了达尔文的那句名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可笑而又应景的一句至理名言。

然而灾民就是这样的可笑的存在。

最新-1942影评 精品

最新-1942影评 精品

1942影评篇一:电影《1942》影片分析《1942》分析冯小刚的电影风格总是平淡但又暗藏汹涌,他总是让影片是不是闪现出黑色幽默感。

前一个镜头逃荒人们吃着掺着树皮草根的窝窝头,后一个镜头就是政府官员剥着鸡蛋喝着牛奶,前一个镜头瞎鹿跟老东家去偷传教士的驴,结果被溃兵一棍子轮死在热锅里,第二天花枝赖在没马的马车上喊着瞎鹿的名字说“你上哪去了,别人欺负你家孤儿寡母都不管”,下一个镜头就是国民党前线战死烈士的遗孤们穿着整齐合体的小军装在排练迎接美国访中人员的军乐,为首的举杆的小姑娘还有幸被蒋委员长邀请过年去他家发压岁钱。

两个镜头里的孩子们都没有哭喊着找爸爸,但是同样麻木的小脸的前面和后面依然是不同样的人生。

整场电影里把日本人攻占河南时“君”“臣”“民”这三个阶层的写照穿插表现,这三个阶层从始到终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民”根本不可能与“君”有交集,即使美国摄影师试图以灾民照片为线把“君”“民”想接,但“君”永远在乎的是自己的嘴脸有没有被别人识破,根本不会为“民”办事,而“臣”在做什么,“君”也永远看不到。

委员长以一种决然做作的呛调对参议长说“我已责成检察院赶赴灾区调查,这次,我要关一批,杀一批。

”结果却是找了三个小官游街久后跪在冰天雪地里还得让“众多”灾民观看并对灾民都去扒火车逃难而感到不满。

以此来证明党国确实为人民办事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在丑化国民党,任何一个党国制度下都会这样,就算和平发展中的现在,也是如此。

就像那个如此了解中国人劣根性的要给中国灾民发粮食拉拢灾民的日本军官说的一样,“首先,他们是人。

”或者说,他们是中国人。

故事从一九四二年冬开始,我们仿佛把时间拨回七十年后隔着玻璃看着我们祖辈、父辈的人生,卖儿卖女卖老婆、吃人、溃军变土匪、饿殍遍野,奸商趁机贩卖人口。

这些都是从小唱着社会主义好的我们无法体会的,有些人会说什么年代了还老拍些战争年代,不就为了体现党好社会主义好么。

其实有时候我会想,如果经历那段历史的最后一批人都离我们而去了,这段历史、那些经历过苦厄和绝望的人们会不会真的就彻底埋没在历史里,或许还会为了体现我们泱泱大中国而被抹去,那他们经历的、存在过的还有什么意义。

大学语文(董小玉)震撼心灵的灾难“史诗”--电影《一九四二》评析

大学语文(董小玉)震撼心灵的灾难“史诗”--电影《一九四二》评析

编辑版ppt
6
电影以两条线索展开: 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 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 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对 生的渴望与挣扎;另一条 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冷 漠,加深了这场灾难。
编辑版ppt
7
(二)名人谈电影:
拍《一九四二》是我和刘震云两个“笨” 人,用一种最笨的方法拍出来的。笨人的方式 不是事先预设了正确路线,而是把所有路都蹚 一遍。拍完《一九四二》我也没有预测票房, 因为我怕低估了它,作为导演我终于可以给自 己一个交代。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我想我一 辈子拍了一个我真想拍的东西就行了。
震撼心灵的灾难“史诗”
——电影《一九四二》评析 聂伟
编辑版ppt
1
导入新课
“一九四二年,世界 上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 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 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而我的家乡河南却发生了 吃的问题。”
编辑版ppt
2
当年河南遇灾,饿 死三百万人,为了还原 这段历史,在筹备《一 九四二》电影剧本之初, 冯小刚、刘震云等幕后 主创曾重走逃荒路,辗 转河南、山西、陕西、 重庆等地,直击历史线 索发源地,力求故事真 实动人、角色血肉丰满。
(一)欲扬先抑,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开篇 并未对电影本身进行评论,而是先对冯氏电 影和国产大片的弊病——“重外部影像景观 再现,轻心灵景观重建”进行了批判。
编辑版ppt
19
紧接着,作者用“逆袭” 和“罕见”两个词评价影片 《一九四二》,不仅肯定了影 片的艺术价值,也赞扬了影片 的创作“大范围超越文学原 著”,“把一个文艺片题材演 绎成为历史大片的容量”。这 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撩拨读 者的好奇心,引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
——《一九四二》导演冯小刚

《一九四二》,中国电影的严肃追问-7页文档资料

《一九四二》,中国电影的严肃追问-7页文档资料

《一九四二》,中国电影的严肃追问《一九四二》,在中国电影娱乐化倾向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其以严肃的主题,对历史的追问,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可被评为是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一部好作品。

该片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由冯小刚执导,投资2亿,定位为历史灾难片。

从1993年冯小刚看中剧本,到如今搬上银幕,前后历时19年,冯导自我解读为“一个编剧、一个导演、一个公司,十九年坚持不懈地去做一部电影,不是一气呵成,是喘了几大口气,被泼了十九年的冷水,还能够矢志不移,痴心不改,最终坚持下来了”,“拍完这部电影之后不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开始“知耻了”,冯小刚表示,“我希望观众通过电影对民族性有一个接近真实的认识;回避历史,回避苦难,并不能代表它不存在。

警钟长鸣,以史为鉴,才可能避免悲剧重演。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九四二》,追问那些事,感受那些人,思考那些话。

一、吃的问题引发的那些事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从而陆陆续续引发了那些看起来很是严肃的事儿……在刘震云原著里,这一年发生的事很多:河南的饥荒,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这一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外出逃荒。

在影片中,情节以两条主要线索交错展开,其一,是逃荒路上的民众群体的经历,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在逃荒路上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不幸和万幸;其二,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和饥荒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官员的腐败,政客的无情,溃兵的贪婪,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影片中次要线索,诸如日本人、美国记者、传教士互相素未谋面,又共同搅和到一场灾荒里,都在利用灾民打自己的如意算盘,那些人,互不见面,那些事,又密切相连,想将形形色色的人物、纷繁芜杂的事件同步呈现出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影片很难得地实现了。

大灾之年,战争逼近,饥民上门,老东家一面安抚流民,一面遣人报官请兵,不料弄巧成拙,导致饥民骚乱并哄抢家财,矛盾尖锐,冲突激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九四二》观后感
1942年对于河南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大旱而且蝗灾,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为了生存,3000多万人历时106天,行程1012公里,开始了一次惨烈浩荡的逃荒之旅。

电影中有很多触动我内心深处的场景,让我感慨万千。

天灾,颗粒无收,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农民真的是一个很弱势的群体,生活在最底层,没有任何的安全保障,当遇到天灾时,庄稼收成锐减,他们既要满足自己的温饱,又要为军队捐粮。

此时,辽阔的中原地区,赤地千里,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饥肠辘辘的人们在老东家家里白吃白喝,为了争夺食物,人们拿着各种农具相互厮杀,鲜血染红了东家大院,大火将曾经的一切化为虚无。

为了生存,这一切也都变得合情合理了。

饥荒,饿殍遍野,卖妻鬻女舍亲情
当花枝用完最后一袋小米的时候,饥饿离人们的距离开始变得那么的接近,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场面。

孩子需要养活、刚出生的婴儿需要奶吃、生病在床的母亲需要买药,人们含着泪水卖掉自己的孩子、曾经一起患难的妻子,换来的只有3升小米。

3升小米,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值钱,但当生存遇到威胁的时候,它又是那么的值钱,人们无奈的只有用亲人去换取救命的小米。

逃荒,风雨同舟,人性之美暖心灵
留下,没有食物将是死路一条;逃荒,面临的是未知的危险,九死一生。

有任何一丝生存下去的希望,人们便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逃荒的路程。

逃荒的路上,除了饥饿与疾病,还有日军敌机的狂轰滥炸,没有任何防御能力的人们,在战火中血肉横飞化为灰烬,我已不忍心回忆那些惨烈的场面。

亲人一个个离我们远去,路边的尸体随处可见,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面,为了生存他们唯有向前。

当看到瞎鹿为了卖女儿给自己的母亲治病时,老东家从自己仅剩的一袋小米中分出一碗给瞎鹿;当看到嫂子没有奶水身子太虚的时候,星星甘愿将陪伴自己多年的猫杀死煮汤供嫂子喝;当瞎鹿看到老东家儿媳妇挺着大肚子一步步艰难的往前挪时,瞎鹿毫无迟疑的答应载着她一起逃荒;当栓柱艰难的挤上火车但第二天早上睁开眼却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在身边时,他毅然跳下了能给他带来生存希望的火车……太多的瞬间历历在目,让我永生难忘。

人性之美在苍凉的冬天里
如熊熊的火焰,温暖着人们的心灵。

官员,贪污腐败,歌舞升平死难咎
白修德不顾个人生死,深入河南逃荒的人群中,切实体会到逃荒人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而蒋介石政府对灾荒的严重程度却全然不知,关键在于“下情上传”过程出现了问题,一面是百姓的生灵涂炭,而另一面却是国民政府为了迎接外宾而排练欢迎仪式。

当面黄肌瘦已无走路力气的人们等待救济粮发放时,第一战区军需官董家耀和罗武两人官商勾结,从救灾粮中投机倒把捞取油水,最后被游街枪毙也其罪难咎,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信念,翻山越岭,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支撑着人们度过了如此艰苦的逃荒之旅。

我认为是信念,他们相信一路向西就可以寻找到吃的,有了吃的他们就不会被饿死。

这样的信念,使他们翻山越岭,徒步从河南走到了陕西;这样的信念,使他们风餐露宿,在旅途中战胜饥饿与寒冷;这样的信念,使他们躲过日寇的枪林弹雨,一步步朝陕西迈进。

只要心中有信念,我们便可以战无不胜,终有一天我们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河南人不易,1942年的往事已成为历史,经历过的人们已不愿再提起那段令人揪心的岁月,就让它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的流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