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供血不足诊治指南2010版[精品文档]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0
主要内容
1.院前处理 2.急诊室诊断及处理 3.卒中单元 4.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组织化管理医疗模式
1
药物治疗 2
3 4 肢体康复 语言训练 心理康复 健康教育
卒中单元 (strokeunit)
5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溶栓治疗推荐意见
发病6h内的缺血性 脑卒中患者,如不 能使用rtPA可考虑 静脉给予尿激酶, 应根据适应证严格 选择患者
尿激酶100万—150万 IU,溶于生理盐水 100—200m1,持续静 脉滴注30[nih,用药 期间应严密监护患者 (Ⅱ级推荐,B级证据)
溶栓治疗适应证
A.年龄18—80岁 B.发病4.5h以内(rtPA) 或6h内(尿激酶) C.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 存在超过1 h,且比较严重 D.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 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 像学改变 E.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 意书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溶栓治疗禁忌症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监护及处理
A.尽可能将患者收入重症监 护病房或卒中单元进行监护 B.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第1小时内30 min 1次,以后 每小时1次,直至24h C.巳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 恶心或呕吐,应立即停用溶栓 药物并行脑CT检查
D.定期监测血压,最初2 h内 15 min 1次,随后6h内30min 1次,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 24h E.如收缩压≥180mmHg或舒 张压≥100mmHg,应增加血 压监测次数,并给予降压药物 F.鼻饲管、导尿管及动脉内 测压管应延迟安置 G.给予抗凝药、抗血小板药 物前应复查颅脑CT
解读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常见问题
此版指南与既往版本及发达国家指南有何不同? 如何理解指南中的模糊(灰色)部分? 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何使用指南? 怎样理解急性期定义? 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的时间界限? 急性期血压如何处理? 溶栓中的模糊部分怎样理解? 抗血小板治疗中的疑问? 抗凝治疗的疑问? 没有指南怎么办?
IV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一、评估和诊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 1. 急性起病; 2.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 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 者); 4.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 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符合1-5条:确诊型(definite); 符合1-4条:可能型(possible);
推荐强度(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推荐--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较确定,多数可选择
II级推荐--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不太确定,个体化选择
III级推荐--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更不确定,慎重选择
IV级推荐--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最不确定,非常慎重选择
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何使用指南? 证据充分并可靠时多依靠证据 证据不足时共识和经验起较大作用
此版指南与既往版本有何异同?
多数内容是相同的,有一些更新 不同点: - 介绍了制定指南的原则和方法 -有一对一的参考文献 -以疾病的全程处理为纲
此版指南与发达国家指南有何异同?
多数内容是相同的,有些内容反映了中国国 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点: - 制定指南方法坦率承认共识的作用 - 有一些国内特有疗法及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
yinyunxia
脑卒中
急救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 指南2010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
中华神经 科杂志, 2010,2
1、怀疑卒中患者院前处理规程
➢ABC支持 ➢检查血糖、 体温、 SpO2 ➢治疗低血糖 ➢禁止喂食
病史采集要点
➢症状发作时间(患者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 ➢过敏史 ➢近期用药史, 重点是抗栓、 胰岛素、 降压、 抗癫 痫 ➢既往病史,重点是高血压、 糖尿病
豆状核模糊
➢豆状核或基底节模 糊是梗死的一个重 要征象。
➢见于大脑中动脉梗 死。是最早的及最 常见的征象之一。
豆状核或基底节模糊
➢在大脑中动脉梗死 中,基底节几乎总 是受累
岛带征
➢岛叶密度减低并肿胀 ➢对于大脑中动脉区梗死,这是
一个非常有提示意义但又很细 微的早期征像(容易漏掉) ➢这个区域对脑缺血是非常敏感 的,因为它远离侧枝循环 ➢需要与单纯性脑炎相鉴别
脑组织密度减低=不可逆脑损害
大脑中动脉梗死:六小时内CT 上出现低密度区代表不可逆性 脑损害
➢ 缺血导致细胞内钠离子泵 衰竭形成细胞毒性水肿, 进而造成脑组织密度减低
➢ 钠离子泵的衰竭是由于 ATP供应不足
➢ 脑组织含水量升高1 ﹪CT 密度降低2.5HU
➢ 左侧的病人出现右侧大脑 半球密度减低
➢ 这是非常典型的梗死,典 型的部位(大脑中动脉供 血区),同时累及惠白质
症状识别
笑一笑 动一动 说一说
脑卒中
症状识别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
怀疑卒中患者院前处理规程
ABC支持 监测血糖、体温、血氧保护度 治疗低血糖 禁止喂食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1
Ⅳ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1脑病变检查: (1)平扫CT:平扫CT可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 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 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 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但其在指导急性脑 梗死治疗方面的作用尚未肯定。
I院前处理
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上述症状疑似脑卒中的患 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 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I级推荐)。
Ⅱ急诊室诊断及
处理
Ⅱ急诊室诊断及处理
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窄,及 时评估病情和诊断至关重要,医院应建立 脑卒中诊治快速通道,尽可能优先处理和 收治脑卒中患者。
Ⅳ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 ①毒理学筛查; ②血液酒精水平; ③妊娠试验; ④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 ⑤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未显示或 怀疑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 ⑥脑电图(怀疑癎性发作)。
Ⅳ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四)诊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1)急 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 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 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4)排除 非血管性脑部病变;(5)脑CT或MRT排除脑 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Ⅳ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 要。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 偏头痛、癎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 等。
Ⅳ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指南2010解读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指南2010解读据卫生部最新公布的资料表明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且其发病仍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自2005年第一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推广使用后,近年来又有许多新的研究证据不断公布,同时考虑到中国人群与西方人群存在的种族、文化背景、用药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中国的脑血管病专家在充分循证并充分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第一版指南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2月将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指南201 0版分二部分以期刊版方式率先发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第2期上[1,2]。
为我们在缺血性脑卒中及TIA的防治方面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与时俱进的纲领性文件。
虽然新的指南发表已近10个月,但我们发现在新指南推行及应用指南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偏差和诸多疑问。
现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解读,供大家参考。
1 新指南的特点新指南在充分循证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强调了病因诊断及危险因素的认识是脑卒中防治的关键所在,同时将科学的危险分层贯穿其中。
2 急性期的处理2.1 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除准备溶栓者应积极将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 以下外,其余病人的血压在24h 内均应谨慎处理。
由于国内有研究提示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SBP≥220mmHg者仅占1.4%,D BP≥120mmHg者占5.6%[3],国外缺乏这方面的可靠证据,同时考虑到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新指南将需要降压处理的血压阈值由原来的220/120mmHg调低到了200/110mmHg;同时指出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药治疗的患者,如果病情稳定,可于卒中24h后即开始恢复降压治疗,这一推荐更加切合临床实际,并充分体现了个体化的原则。
2.2 溶栓治疗:鉴于最新公布的ECASS Ⅲ的研究,新指南将溶栓的年龄由原来的18~75岁调整为18~80岁,同时将rtPA的静脉溶栓时间窗由3h调整至4.5h,并进一步强调了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
脑供血不足诊断标准
脑供血不足诊断标准脑供血不足是指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脑细胞缺氧、营养不足的一种病理状态。
脑供血不足可能会引起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脑供血不足对于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脑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希望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病史询问。
对于疑似脑供血不足的患者,首先要详细了解其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表现、病程、诱因、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特别要询问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史,以及是否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二、体格检查。
脑供血不足患者体格检查时要重点观察其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步态、肢体活动、肌张力、腱反射、感觉、视力、听力等方面的表现。
另外,还要检查血压、心率、心音、颈动脉搏动、瞳孔等生命体征。
三、神经影像学检查。
脑供血不足患者可以进行脑血管彩超、头颅CT、头颅MRI等检查,了解脑血管情况,排除脑出血、脑肿瘤等病变,判断脑供血情况。
四、脑电图检查。
脑供血不足患者可以进行脑电图检查,观察脑电活动情况,了解脑电生理状态,有助于判断脑供血情况。
五、脑血流动力学检查。
脑供血不足患者可以进行脑血流动力学检查,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管造影等检查,了解脑血流情况,判断脑供血情况。
六、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检查,了解全身情况,为脑供血不足的诊断提供更多依据。
综上所述,脑供血不足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脑电图检查、脑血流动力学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全面了解患者的脑供血情况,排除其他病因,最终确定诊断。
希望临床医生能够根据上述诊断标准,及时准确地诊断脑供血不足,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间:2011-04-05 05:57:11 来源:网友提供简介: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2010年2月)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罕见的脑卒中类别,占扫数脑卒中的60%~80%。
其急性期的韶光别离尚正文: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2010年2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罕见的脑卒中类别,占扫数脑卒中的60%~80%。
其急性期的韶光别离尚不同等,平凡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夸年夜晚期诊断、晚期医治、晚期病愈和晚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初步构造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末经卫生部赞成在全国初步践诺,2007年末人平易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标准国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自动效用。
因为比年不时有新钻研证据颁布发表,第1版指南在运用进程中也失失落多方改进发起。
因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中断修订。
为便利临床运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扫数诊治进程。
撰写组经过议定复习相干钻研证据、征求各方定见并富裕评论辩论达成共识后构成引荐,旨在帮忙临床年夜夫为脑卒中患者选择今后绝对较好的诊治方案。
在临床表面中,年夜夫应参考本指南绳尺和新的搁浅并联合患者细致病情中断集体化处理。
一、修订绳尺1.在循证医学绳尺指导下,参考国际标准,联合国情、可操纵性、第1版运用经历和新钻研证据中断修订。
引荐强度和证据等级典范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典范,并联合国情和适用性订定。
2.对每项医治办法或临床成绩,先中断今后钻研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结和分析评价,然后依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引荐定见。
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 • • • • •
溶栓 抗血小板 抗凝 降纤 扩容 扩血管
• 中成药 • 针刺
改善脑血循环:溶栓推荐意见
• 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h内(Ⅰ级推荐,A级证据)和3-4.5h( Ⅰ级推荐 ,B级证据)的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尽快静脉给予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溶栓治疗。 方法:rtPA0.9mg/Kg(最大剂量90mg)静脉滴注,其 中10%在最初1分钟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1h( Ⅰ级推荐,A级证据) • 发病6h内患者不能使用rtPA可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 。方法:尿激酶100 万~150万IU,溶于NS100-200ml,静滴30分钟(Ⅱ级推荐,B级证据) • 发病6小时内由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脑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者可 行动脉溶栓(Ⅱ级推荐,B级证据) • 发病24小时内由后循环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脑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 患者可行动脉溶栓(Ⅲ级证据,C级推荐) • 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应推迟到溶栓 24小时后开始
血压处理推荐意见
• 准备溶栓者:SBP<180mmHg、DBP<100mmHg • 缺血性卒中后24小时内血压升高者应谨慎处理。首先处理紧 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及颅内压增高情况。血压持续升高 SBP≥200mmHg,DBP ≥110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 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可予谨慎降压,静脉应用短效 药物(拉贝洛尔、尼卡地平) • 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病情平稳后24h后开 始恢复使用降压药物 • 卒中后低血压者积极寻找原因,必要时可扩容升压治疗。
改善脑血循环
• 降纤:对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塞患者特别是
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可选用降纤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降纤 酶、巴曲酶、安克洛酶、蚓激酶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2010版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第三章卒中单元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 脑梗死3 脑出血4 蛛网膜下腔出血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第一节颅内动脉瘤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1 颅内压增高2 血压的调控3 肺炎及肺水肿4 血糖改变5 吞咽困难6 上消化道出血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9 心脏损害10 急性肾功能衰竭11 水电解质紊乱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13 脑卒中继发癫痫14 压疮15 体温异常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1 急诊常规护理2 昏迷的护理3 瘫痪的护理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5 压疮的护理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
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
胃造瘘(PEG)补充营养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
鼓励患者尽早活动、抬高下肢;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尤其是瘫痪侧下 肢(Ⅰ级推荐) 对于发生DVT及PE高风险且无禁忌的患者,建议给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 素治疗,有抗凝禁忌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联合应用加压治疗(长筒袜或交替式压迫装置)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小动脉闭塞型 心源性栓塞型、 其他明确病因型、 不明原因型
推荐意见(2)
应进行必要的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Ⅰ级推荐)
应对所有卒中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Ⅰ级推荐,B级证据)
建议用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Ⅱ 级推荐,C级证据)
建议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Ⅱ级推荐,C级证据)
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证
年龄 18-80岁 发病4.5h以内(rtPA)或6小时内(尿激酶)
抗凝-推荐意见
(1)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 进行抗凝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2)关于特殊患者的抗凝治疗,可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 后慎重选择(Ⅳ级推荐,D级证据) (3)使用溶栓治疗后又需要抗凝治疗的特殊患者,不推荐 在24小时内使用抗凝剂(Ⅰ级推荐,B级证据)
抗血小板-推荐意见
B级证据) (2)发病24小时内由后循环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 栓的患者,经过严格选择后可在有条件的单位进行动脉溶栓(Ⅲ级推 荐,C级证据) (3)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应推迟到溶栓24小时后开始(Ⅰ 级推荐,B级证据)
心源性卒中溶栓与抗凝的问题
如果在溶栓时间窗内是否溶栓?
静脉溶栓:3-4.5小时?6小时?
• rt-PA:最新的ECASS-III试验证明在发病后3-4.5小时静脉使用rt-PA
2010年缺血中风病的诊疗方案
缺血中风(BNG080)(脑梗死)中医诊疗规范(2010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缺血中风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缺血中风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塞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 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阳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脑供血不足(脑缺氧)治疗指南
脑供血不足(脑缺氧)治疗指南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粘、高血糖持续发展,均可促使脑动脉血管硬化,致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疲劳、脑缺氧、甚至形成脑梗塞。
心脑血管疾病形成脑供血不足,极易导致脑卒中、心绞痛直至心肌梗死等病症的发生,脑供血不足(脑缺氧)是一种较严重的病症,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心源性和血管性两大类:一,心源性供血不足,主要因心功能低下,心排出量减少和血容量不足及贫血等引起脑供血不足,治疗要以改善心功能,活血补血养血为主。
二,血管性供血不足:1,颈椎病压迫血管使脑供血不足,治疗以牵引、按摩、活血为主;2,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治疗以降脂溶栓、活血化瘀为主,清除血栓,净化血液,改善血液循环。
3,血管狭窄、畸形,血管瘤及痉挛,治疗以手术介入扩张血管为主,肿瘤以外科手术、伽马刀等微创手术治疗。
这里重点介绍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引起的脑供血不足。
脑动脉硬化与脑血栓形成主要由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引起,伴随血管内壁增厚沉积凝聚,炎性损伤血管内壁及退行性改变,阻塞血流通过,使大脑长期缺氧缺血引发一系列症状,在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引下发生脑梗塞。
脑血栓堵塞血管75%以上出现症状,阻塞越大症状就越严重,所以必须尽早清除血栓,疏通血管,改善大脑供血,延缓动脉硬化,预防血栓脱落形成脑梗。
治疗要从改善脑供血方面考虑,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促进脑细胞代谢,降低血粘,清除血液内的“垃圾”。
治疗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基础用药建议选择西药为宜。
如防治心肌缺血可选用:1、消心痛(短效)5~10mg 3/日。
有胸痛、胸闷等缺血症状时,可立即舌下含化。
做为急救药备用。
鲁南贝特制药公司的欣康(单硝酸异山梨脂缓释片),为中效制剂,20mg 2/日服。
以上两种药物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防治心绞痛作用。
2、美托洛尔(倍他乐克),12.5~25mg 2/日,减慢心率,改善心肌缺氧,治疗高血压,防止心血管意外等。
3、阿斯匹林75mg 1/日,抗血小板制剂,有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最新脑出血2010指南-PPT文档
的病人
• and CT angiography, CT venography, contrast-enhanced
CT, contrast-enhanced MRI,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can be useful to evaluate for underlying structural lesions, including vascular malformations and tumors when there is clinical or radiological suspicion (Class IIa;Level of Evidence: B). (New recommendation)
• from the previous guideline). • 重组凝血因子VII并不能替代所有的凝结因子;虽
然INR可能会被降低,但是体内的血凝块并不能 消除。所以,并不推荐把rFvlla作为脑出血病人 OAC逆转的唯一药剂。(由先前指南修订)
• 3. Although rFVIIa can limit the extent of hematoma
• CT或MRI(核磁共振成像)的快速成像便于
很好地区分缺血性中风和脑出血(出血性 脑中风)。(与先前的指南并无差异)
• 2. CT angiography and contrast-enhanced CT[p3] may be
considered to help identify patients at risk for hematoma expansion (Class IIb; Level of Evidence: B),
中国脑供血不足诊治指南2010版
中国脑供血不足的诊治指南 2010 版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脑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多发性疾病,直接威迫中老年人的心身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 WHO)报告 40 岁以上简单形成脑动脉硬化,假如治疗部实时活治疗不妥,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短暂脑缺血发生”,俗称“中风先兆”,出现这种病症的病人在 1-5 年内可能患脑中风、心肌拥塞等严大病变的机率及其死亡率都要大大高于一般人群,还可造成痴呆和脑萎缩或帕金森氏综合征。
定义:脑供血不足类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给不足面惹起脑功能的阻碍。
慢性脑供血不足因为大脑慢性的、长久的、平均的血液供给减少而惹起的以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短暂脑缺血是由不一样原由惹起的临时性脑供血不足。
患者出现相应的表现,连续时间可在数秒至数小时,而后病情完整缓解。
因为短暂脑缺血发生呈一过性,有时瞬时即过,很简单被忽略。
未经治疗的短暂脑缺血发生患者,约 1/ 3 发展为脑梗死,此中近 1/ 2 的患者在初次发病后的一年内发生脑梗死;约 1/3 的患者连续发生;另约 1/3的病人可自行缓解。
别的,它仍是心肌梗死的危险信号,患者的死亡原由经常是心肌梗死。
临床中也常碰到一些屡次发生的患者,都先后发展为脑梗死及心肌梗死。
所以。
短暂脑缺血发生——脑梗死危险信号脑血管痉挛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的异样缩短状态出现临时性脑局部缺血症状颅内压增高 (头痛、呕吐、眼底水肿出现或加重 ),意识阻碍加重。
常有于颅内动脉瘤破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
一般多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 3 天, 7~10 天达顶峰,此后渐渐缓解。
少量发生较晚 (2 周后 ),或连续时间较长 (达数周至 1 个月 )。
个别发生于 30 分钟或 1~2 天内,即所谓急性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病:脑血管病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许常见,约占所有脑血管病人的70%~80%,是因为脑动脉硬化等原由,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整堵塞,脑部血液循环阻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三)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三)4.降纤:很多研究显示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液教滞度增高,蛇毒酶制剂可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并有轻度溶栓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1)降纤酶(defibrase) : 2000年国内发表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n=2244)显示,国产降纤酶可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脑卒中复发率,发病6 h内效果更佳,但纤维蛋白原降至1. 3 g/L以下时增加了出血倾向。
2005年发表的中国多中心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纳入1053例发病12 h内的患者。
结果显示治疗组3个月结局优于对照组,3个月病死率较对照组轻度增高。
治疗组颅外出血显著高于对照组,颅内出血无明显增加。
(2)巴曲晦:国内己应用多年,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提示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不良反应轻,但应注意出血倾向。
另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比较了6 h内使用巴曲酶或尿激酶的疗效,显示两组残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安克洛酶(ancrod):安克洛酶是国外研究最多的降纤制剂,目前已有6个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404例患者,但结果尚不一致。
(4)其他降纤制剂:如蚓|激酶、薪蛇酶等临床也有应用,有待研究。
推荐意见:对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可选用降纤治疗( II级推荐,B级证据)。
5.扩容:对一般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目前尚无充分RCT支持扩容升压可改善预后。
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18项RCT)显示,脑卒中后早期血液稀释疗法有降低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趋势,但对近期或远期病死率及功能结局均无显著影响。
推荐意见:(1)对一般缺血件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扩容( II级推荐,B级证据)。
(2)对于低血压或脑血流低灌注所致的急性脑梗死如分水岭梗死可考虑扩容治疗,但应注意可能加重脑水肿、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此类患者不推荐使用扩血管治疗(Ⅲ级推荐,C级证据)。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案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案概述脑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被称为脑血管疾病。
它是由于脑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症状,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头痛、眩晕、意识丧失等不良影响。
及时的治疗可以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篇文档将介绍脑供血不足的常见治疗方案,并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诊断在选择治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准确诊断脑供血不足。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调查、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病史调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
•神经系统检查:通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表现,如脑神经功能、肌力、感觉等来评估病情。
•影像学检查:包括脑电图(EEG)、颅脑CT或MRI等,可以帮助确定脑供血不足的原因,如脑血栓形成、颅内动脉狭窄等。
治疗方案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轻重可以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改善脑血管通透性、抗血小板聚集和促进血流等作用。
1. 血液稀释剂血液稀释剂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血液流动。
常用的药物有丙种球蛋白、低分子量右旋糖酐等。
这些药物的使用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如头痛、眩晕等。
2. 抗血小板聚集剂抗血小板聚集剂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这些药物常用于预防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血栓形成。
3. 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可以扩张脑血管、提高脑血流量。
常用的药物有脑血管扩张剂、神经保护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如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等。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造成的血管病变,如脑血栓形成、颅内动脉狭窄等。
1. 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置入膨胀球囊,通过膨胀和压迫来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正常的血流。
这种手术适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等疾病。
2. 血管搭桥术血管搭桥术是将自体血管或异体人工血管移植到狭窄或闭塞的血管上,恢复血流通畅。
这种手术适用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等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脑供血不足的诊治指南2010版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脑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多发性疾病,直接威胁中老年人的心身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40岁以上容易形成脑动脉硬化,如果治疗部及时活治疗不当,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短暂脑缺血发作”,俗称“中风前兆”,出现这种病症的病人在1-5年内可能患脑中风、心肌梗塞等严重病变的机率及其死亡率都要大大高于一般人群,还可造成痴呆和脑萎缩或帕金森氏综合征。
定义:脑供血不足类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面引起脑功能的障碍。
慢性脑供血不足由于大脑慢性的、长期的、均匀的血液供应减少而引起的以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短暂脑缺血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暂时性脑供血不足。
患者出现相应的表现,持续时间可在数秒至数小时,然后病情完全缓解。
由于短暂脑缺血发作呈一过性,有时瞬间即过,很容易被忽视。
未经治疗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约1/3发展为脑梗死,其中近1/2的患者在首次发病后的一年内发生脑梗死;约1/3的患者继续发作;另约1/3的病人可自行缓解。
此外,它还是心肌梗死的危险信号,患者的死亡原因常常是心肌梗死。
临床中也常遇到一些频繁发作的患者,都先后发展为脑梗死及心肌梗死。
因此。
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危险信号脑血管痉挛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的异常收缩状态出现暂时性脑局部缺血症状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眼底水肿出现或加重),意识障碍加重。
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
一般多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3天,7~10天达高峰,以后逐渐缓解。
少数发生较晚(2 周后),或持续时间较长(达数周至1个月)。
个别发生于30分钟或1~2天内,即所谓急性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病:脑血管病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较多见,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
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长期高血压、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所致。
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血液循环受阻,病人常表现脑压增高、神志不清等症状。
这类病人约占脑血管病的20%~30%左右。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胎儿宫内窒息如果不能纠正,这种持续存在的窒息使胎儿生理反应失代偿,因而导致神经系统的持久损伤或死亡。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有13.6%的老人都患有脑血管疾病,而且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都非常高,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
不仅如此,随着年轻人抽烟、酗酒、高盐、高糖、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增多,致使35岁以下人群中亦有脑血管疾病的隐患。
日本科学家提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概念,其病理基础就是脑动脉硬化,80%的老年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这种现象。
主要临床表现为以头晕头痛为主,有时伴有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逆行性遗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1脑供血不足的定义及成因脑组织的正常血流量应维持在50ml/(100g脑组织•分钟)以上,低于该水平后脑组织就会调动其他的代偿机制来进行补偿。
脑血流的自动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变脑血管的舒缩状态,调节脑血流的总量来实现的,所以该机制也称为脑血流代偿。
然而该代偿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血流失代偿出现后,脑组织会通过提高血氧的摄取率,增加血氧的利用来维持脑氧代谢的平衡,使脑组织的代谢率维持在正常的水平,由此来维持大脑机能的正常发挥。
在临床上,当脑血流逐渐降低时,最先出现的临床表现是各种自觉症状,随着脑血流的进一步下降,逐渐会表现出精神症状,只有当脑血流下降到相当明显时才会表现出神经症状和体征。
同时随着血流的逐渐下降,大脑的器质性改变逐渐变得更为明显,即形成了脑供血不全。
慢性脑供血不全如果控制不好,在一定情况下就会出现一过性相对完全的脑机能障碍,即发展成为一过性脑供血不足,严重时发展成为临床上的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
形成慢性脑供血不全的病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由血管方面的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可能原因包括动脉硬化、动脉炎、动脉狭窄等;血液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包括高血压及低血压;血液方面的原因可以是高血脂、糖尿病、贫血等;其它的因素如肥胖、吸烟等也是形成慢性脑供血不全的促发因素。
主要病因有:(1)颅外颈动脉和脑基底动脉动脉血管腔的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痉挛或先天性、病理性或外伤性狭窄或闭塞,通过的血流量减少,致使所供应的脑区发生供血不足;颈内动脉常见病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栓塞或动脉硬化,都可引起脑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也可发生类似情况。
(2)血流动力学障碍,当血压降低,心脏搏出量减少时脑组织供血不足;(3)某些原因造成的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缓慢及血液成分的改变,也可发生及供血不足;(4)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即动脉搏粥样硬化的板块脱落,在血流中形成微栓子,随血流到小动脉而堵塞血管,则会出现脑局部供血不足。
①来自动脉血栓脱落的栓子,导致颅内血管的阻塞;②心源性栓塞(来源于心脏,如人工瓣膜、房颤、心室血栓、扩张性心肌病等),导致颅内动脉的阻塞;③较少见的原因是颈动脉夹层分离、脉管炎、凝血病引起的血栓形成。
(5)脑部小血管的脂肪透明样变,导致微小血管腔隙性梗塞;临床表现语言障碍;神经性障碍;面瘫、偏瘫、延髓麻痹等症状。
1.运动神经功能失灵这一类先兆征象最常见。
由于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的表现如突然嘴歪,流口涎,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跌落,走路不稳或突然跌跤,有的出现肢体痉挛或跳动。
2.感觉功能障碍由于脑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部的分析区域,感觉器以及感觉神经纤维,常表现为面麻、舌麻、唇麻以及一侧肢体发麻或异物感;有的入视物不清,甚至突然一时性失明;不少人有突然眩晕感;有的肢体自发性疼痛;还有的突然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
3.精神意识异常如总是想睡,整天昏昏沉沉地睡,不是过度疲劳所致,而是脑供血不足的先兆征象。
也有的人表现为失眠,有的人性格有些变化,如孤癖、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有的为多语急躁;有的可以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衰退,甚至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这些都与脑供血不足有关。
据某医院对454例脑血管病病人的调查结果,列出脑血管病最常见的12种预兆,依次为:①头晕,特别是突感到眩晕。
②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
③暂时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④肢无力或活动不灵。
⑤与平日不同的头痛。
⑥突然原因不明的跌交或晕倒。
⑦短暂的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⑧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⑨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
⑩整天昏昏沉沉的欲睡——嗜睡状态。
⑾一侧或某一肢体不自主地抽动。
⑿突然但暂时出现的视物不清实验诊断:经颅多普勒(颈部血管和颅内血管超声检查提示脑供血不足)、局部脑血流测定(脑血流图、彩色三维数字脑电地形图仪)、脑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腰穿检查诊断是出血性或是缺血性。
2脑供血不足的治疗脑供血不足病理基础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流缓慢及血小板聚集等有关。
治疗原理:降低血液粘稠度,维护修复血管的正常功能。
脑供血不全的治疗应着眼于保护残存的神经机能,改善和恢复受损的神经机能,防止其向严重的脑缺血类型发展。
慢性脑供血不全的治疗可以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两部分,药物治疗的原则包括:扩张血管、控制血压、改善脑血流循环、抗凝溶栓、抗脑水肿、活血化瘀、改善脑代谢及保护神经细胞几个方面。
临床上通常应用以下几类药物。
2.1血管扩张剂常用的有钙通道阻滞剂,其药理作用为:(1)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2)保护脑细胞,避免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发生去极化,阻止Ca2’内流及贮钙细胞器或载体和内质网释放c a2’进入细胞液中,可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减轻组织损害;(3)抗矽脉粥样硬化作用;(4)维持红细胞变形能力;(5)抗血小板聚集等。
临床常用于治疗脑缺血性血管病变的钙通道阻滞剂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和氟桂嗪等。
尼莫地平为第2代ca2’通道阻滞,能松弛血管平滑肌,具有抗缺血、改善微循环作用。
在选择性扩张脑血管、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列局部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还能有效地防止脑血管痉挛,选择性扩张脑血管,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有效安全的。
组胺类似药培他啶,对脑血管、心血管,特别是对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有较明显的扩张作用,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循环血流量,改善血循环,并降低全身血压,还有轻微的利尿作用。
主要用于血管性头痛及脑动脉硬化,并可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脑栓塞、一过性脑供血不足等。
血管扩张剂可增加血流,疏通血管,用于缺血性脑病有一定的疗效,但急性脑梗塞现在一般不主张应用脑血管扩张剂,因其可能产生促进脑水肿,脑内盗血和降低血压等不利影响,不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状态。
故一般可考虑在急性期过后应用,尤其是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慢性脑供血不足时,应用脑血管扩张剂有效。
对扩管药物的应用,目前仍有争议。
一般认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不用。
其理由是根据病理生理学研究,脑梗塞后可表现局部充血和局部缺血等不同表现。
局部缺血型一般发生在缺血的急性期,如发病3日内,39%表现局部缺血,该病变部位的血管处于麻痹状态。
这时使用扩管药,对病变区的血管不发生反应。
而且由于正常部位的血管扩张,使病变区的血液流向正常脑组织,病变区的血流量更少,即所谓盗血综合征。
故认为在脑梗塞的急性期,应用扩管剂非旦无益,反而有害。
对扩管药物的应用时间,应根据病人入院时的不同情况而定。
如果脑缺血症状较轻,无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CT扫描证实病灶较小,无梗塞后出血(出血和梗塞并存)现象,起病后即可应用;而对中重度脑梗塞,入院时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表现者,CT 显示脑梗塞面积大,占位效应明显者,必须先行脱水治疗,待病情稳定,症状好转方可应用,一般可掌握在发病2~3周。
使用血管扩张剂的原则(1)血管扩张剂适用于未出现脑水肿之前和脑水肿消退之后。
近年来有人研究指出,缺血性脑血管病后24小时以内及病后2周,使用血管扩张剂较适宜。
这是因为发病24小时以内尚未出现脑水肿,2周后脑水肿已消退。
此时使用血管扩张剂,可使血管扩张并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由于病变部位供血减少,组织缺血缺氧,糖的有氧氧化作用减弱,无氧酵解增加,组织内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抑制了血管平滑肌收缩,致使血管扩张处于麻痹状态,若此时应用血管扩张剂,仅能使病变组织周围的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甚至把病变区域内的血液引出,发生“盗血”现象,使病变部位的脑组织更加缺血缺氧。
同时,还可导致病变组织内出血,即所谓梗塞性出血。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及时应用血管扩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