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选讲

合集下载

老子庄子选讲

老子庄子选讲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 岸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 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 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 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 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 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 于大方之家。”
一、注意其词性、意义或用法。 时 川 焉 东行 东面 水端 望洋 殆 见笑 者:1.指代人 2.指代原因 二、宾语前置。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三、形容词的活用(意动用法)。 少轻多 四、通假字。 辩/辨
•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 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 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醜。尔将可与 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 海,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 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 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 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 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 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
这一章反映了老子的政治理想,希望倒 退,希望复古,退回到原始社会。当然这 是不可能的。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 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活用: 使动(小 寡) 意动(重 甘 美 安 乐) 通假:伯/佰 词:徙(迁移。调职,指平调,如果升官是 “迁”,降职是“左迁”) 舆(车子) 甲兵(铠甲和兵器) 复(又,再) 固定结构:有所…… 无所…… 动词加代词 “所”构成,有地方,没地方。
运斤成风(徐无鬼)

老子-讲解ppt课件

老子-讲解ppt课件
15
课外练习:标点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 玄众妙之门
1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诚实的话不一定华美,华美的话不一定诚 实。德善的人不需要巧辩,巧辩的人其德 不一定善。有真知的人可能不广博,广博 的人不一定有真知。道家的圣人不积累财 物,尽全力帮助别人,他自己反而越充足, 把财物尽量赠给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丰富。 天的“道”,利万物而不害;圣人的 “道”,帮助人而不与人争夺。
22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 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 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8
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
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 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 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 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 的、普遍的法则。
标点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6道可道非常道
1
文选:《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小国寡民
2
一、老子和《老子》
1、老子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 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在道 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10
本章参考译文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课件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课件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 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 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 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 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 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 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 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 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选修)教学课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 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 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 名人之一,存世有《老子》 (又称《道德经》),其作 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 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 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 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 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 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 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 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 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生”“为” “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建、去发挥能动 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而顺着 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 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 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 的精神。

高中语文《老子》讲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老子》讲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老子》讲析陈鼓应、兰喜并第一章解读整章都在写一个“道〞字。

这个“道〞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这个形上之“道〞是不可言说的: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用来表述它,任何概念都无法用来指谓它。

“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中心观念,在《老子》书上它含有几种意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那么。

本章所说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

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无〞“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说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活动过程。

老子所说的“无〞,并不等于零。

只因为“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

这个幽隐而未形的“道〞,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道〞的特性。

这个“不见其形〞而被称为“无〞的“道〞,却又能产生天地万物,因而老子又用“有〞字来形容形上的“道〞向下落实时介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的一种状态。

可见,老子所说的“无〞是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

“无〞和“有〞的连续,乃在显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

由于这一个过程,一个超越性的“道〞和具体的世界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得形上的“道〞不是一个挂空的概念。

本章只在说明:一、“道〞具有不可言说性,“道〞是不可概念化的东西。

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

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个形容词。

许多人以为老子的道理很玄虚,所谓“玄之又玄〞。

其实老子这句话只说明在那深远而又深远的根源之处,就是万物所从出的“道〞。

至于老子说“道〞不可名,事实上他已经给了我们一些概念,即“道〞之不可言说性与概念性等。

在二十五章上,老子说到这个形而上之实存体是个混然状态的东西,无以名之,勉强用一个“道〞字来称呼它,这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老子说到“道〞体时,惯用反显法;他用了许多经验世界的名词去说明,然后又一一打掉,表示这些经验世界的名词都不足以形容,由此反显出“道〞的精深奥妙性。

《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四章ppt课件
一、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
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与庄子并称“老 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 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 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理论,一切事物都 遵循这样的规律
(道)。
太极 阴 阳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方法( 德 )来源于事 物的规律( 道 ) 。
道家类别
老庄之学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 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 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汉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主旨的
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 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 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 填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
三十根辐条穿在车轮,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揉打 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 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 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 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室)能 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 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老子思想(共十四讲)课件

老子思想(共十四讲)课件

无私、无欲、无争的道德境界
无私
无私是老子提倡的一种重要道德品质,指心中没有私念,能够公正无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无私的境界是超越个人利益,关注整体利益和他人福祉,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大公无私、 舍己为人的精神。
无欲
无欲是指去除过度的欲望和贪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老子认为,过多的欲望会导致 心灵的混乱和行为的偏差,因此应该尽量减少欲望,保持清心寡欲的状态。无欲的境界有 助于人们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内在的平静。
PART 06
老子的军事哲学
不战而胜的军事战略
• 总结词:老子主张以不战而胜为主要军事战略,强调通过避免战争来达到胜利 的目的。
以柔克刚的军事策略
总结词
老子提倡以柔克刚的军事策略,主张通过软 实力和巧妙的手段来战胜对手。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柔中带刚是一种更为高明的策略, 它能够让军队在面对强敌时更加灵活多变, 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同时,这种策略 还能够让军队在战斗中更加省力、高效地达 到目标。因此,老子提倡以柔克刚的军事策 略,主张通过软实力和巧妙的手段来战胜对
事物的相互转化
总结词
老子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转化,这种转化是有规律的。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事物转化的规律是“反者道之动”,即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符 合道的规律的。这种转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事物的内在矛盾决定 了它们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反者道之 动
总结词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规律。
无争
无争是指不与人争斗、不争强好胜的处世态度。老子认为,争斗会导致矛盾和冲突,破坏 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应该尽量减少争斗,以和平、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无争 的境界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2024年《老子》四章标准课件

2024年《老子》四章标准课件

2024年《老子》四章标准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当能够理解老子基本哲学观点,掌握其辩证法思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具体包括:1. 阐述老子“道”概念及其特性。

2. 解释“无为”与“自然”哲学含义。

3. 分析老子辩证法中“曲则全,枉则直”等原则。

4. 评价老子思想在当代社会中适用性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老子思想辩证性质,如何从相反相成角度看待世界和人生。

重点在于老子“道”概念和“无为”原则深入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老子》原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自然界中“无为而成”例子(如水流顺应地形而成河川),引入老子思想。

2. 内容精讲(25分钟)对四个章节进行详细解读,穿插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采用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典型例题,如“解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含义”,进行详细解答。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辩证法分析现代社会现象。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四部分,对应四个章节,列出关键词和核心思想。

以图形和箭头表示辩证法中矛盾双方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老子第二章思想,分析一个你认为社会问题。

以“无为”原则为出发点,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看法。

2. 答案示例:社会问题分析: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为例,指出过度干预可能导致资源扭曲配置,而遵循自然原则,让教育资源根据实际需求自然流动,可能更加公平有效。

环境保护看法:认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通过无为而治方式实现环境自然恢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课后反思,学生应认识到老子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积极影响。

拓展延伸部分,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老子》章节,联系实际,进行深度思考。

《老子》四章课件

《老子》四章课件
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 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 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 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 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 我改正。反过来,当然提倡自谦、自省、自警。可见, 老子强调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主张无为而治的为政 之道。
• 文中不少经典语句, 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给我们 以人生的启迪。我们要在新的时代中辩证思考, 取 精华弃糟粕, 丰富我们的思想, 提高我们的修养。
(1)子适卫, 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论语·子路》) (2)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矣。(《老 子·第三章》) 1. 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张有什么不同? 2. 你赞成谁的主张?请简述理由。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 了解《老子》。 习 贰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疏通文意, 把握文章内容。
目 叁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思考其现实意义,

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老子, 相传姓李名耳, 字伯阳, 一字聃, 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 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 游历江南塞北, 又西出陕关, 不知所终。
用简短的话概括每一章的主要观点。

《老子》五章(知识讲解)

《老子》五章(知识讲解)

《老子》五章(知识讲解)《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重点语句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老子》又被称为《道德经》,其中“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全书五千余字,“道”字就出现了七十余次。

什么是“道”?据《老子》说,这是“玄之又玄”的东西,是超出人们经验世界的存在,因此,很难加以明确的解释。

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作者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老子》五章 知识讲解

《老子》五章 知识讲解

《老子》五章编稿:姜虹审稿:王娜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早的经典。

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以及它的成书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后学之手,比《论语》晚。

老子即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生活年代大致和孔子同时而略早,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隐居,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知识讲解_《老子》五章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知识讲解_《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早的经典。

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以及它的成书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后学之手,比《论语》晚。

老子即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生活年代大致和孔子同时而略早,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隐居,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四章-ppt课件

败坏,弄坏
以是,因为这。宾语前置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取消独立性
接近

谨慎对待。活用为动词
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 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就不会遭受 损害。人们做事情,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在)快要 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 其中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 属下篇《德经》。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 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推崇柔弱的智慧, 崇尚守柔贵雌,功成身退,祸福相依等思想。唐玄宗曾说《道德 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
写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 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 察日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 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为,做
之,故有道者不处。24
有的(时候)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人不能 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 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 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 做。
思考:本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章运用排比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 度及其后果。从正面得出结论:人不能“自见” “自是” “自伐” “自矜”。告诉我们要敏于事 而慎于言,谦虚低调修身诚意。
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

2023高二语文《老子》四章优秀教学课件

2023高二语文《老子》四章优秀教学课件


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
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
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他也曾倡导“无用之用”。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
“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拓展提高
《老子》一书中的成语积累
功成不居 【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 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和光同尘 【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 尘。”
板书设计
《老子》四章

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
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合作探究
主旨 点睛
合作探究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

”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
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

”“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 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
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课堂练习
A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凿户牖以为室 B.企者不立 C.故有道者不处 D.自见者不明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不学《礼》,无以立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在明明德
课堂练习
A 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老子》四章课件

《老子》四章课件

《老子》四章课件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老子》第四章。

本章主要内容是阐述道的特性,即“冲虚”“无为”“静寂”。

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冲虚、无为、静寂是道的根本特性,也是万物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法则。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老子》四章的基本内容,把握老子关于道的基本观点。

2. 培养学生对道家思想的兴趣,提高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

3. 通过学习《老子》,培养学生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品质。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老子》四章的基本内容,把握老子关于道的基本观点。

难点:深入理解“冲虚”“无为”“静寂”的内涵,以及它们在道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老子》四章原文、笔记本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自然界中的现象为例,如山水、日月、风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

进而引出《老子》四章中关于道的探讨。

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道”的概念,阐述其作为宇宙万物和变化的本源。

2. 详细讲解“冲虚”“无为”“静寂”三个道的特性,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三个概念。

3. 分析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观点,如“冲虚”“无为”“静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这一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练习(10分钟)给出几个与《老子》四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现场回答,以此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老子》四章主要观点1. 道是宇宙万物和变化的本源2. 道的基本特性:冲虚、无为、静寂3.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子》四章的主要观点。

答案:道是宇宙万物和变化的本源,道的基本特性是冲虚、无为、静寂,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冲虚”“无为”“静寂”的理解。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老子的观点
有无相生自然无为重视 Nhomakorabea藏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句
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③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④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⑤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 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九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 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 分《道经》、《德经》 上 下 两篇 , 以 哲 学 意 义 之 “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 道,多以政治为旨归,被誉为万经之王。
第一句
古代车轮:轮、辐、榖、轴
轮:最外面的部分 轴:最里面的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①“坏事”要从最开始消除处理(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②“好事”要从最开始积累建立。
③圣人“无为”则“无失”。 ④结束的重要性:慎终如始。
⑤圣人自然无为。
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②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 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 物,与庄子并称“老庄”。(注释1勾划)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 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三教九流
三教:儒教(汉董仲舒)、道教、佛教
儒家的圣人是伦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 体认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 心自由活动的束缚。

6.1《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礼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體 識不萬七代非教前禮
記 緯。同世篇。損精 之聖記
由 爸 孔 然道戴盆。神書。繼集


疏 惟
義學記世 心 亦天 之 之 四遠 術莫 立
説 序
登鄭 淺淵十經 之先極
上 已之深源九殘所 於之
序從同 其 篇 其寓。禮道
雖 異 。四先 詳故禮 莫
陳 有他誠未十七表儒可不能與三儀於大
潜 集
説易篇章得天 百禮 不言之庸聞地威後 復也文學矣同儀聖
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精警,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 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行)者有志(意志)。 (9)常言道“知足常乐”,《老子》第三十三章中 不失其所(地方、 的 “知足者富” 一句更进一步表明知道满足的人 位置,指立身之地) 是富有的。 者久,死而不亡 (10)《老子》第三十三章中,“不失其所者久,死 (不朽)者寿(长寿)。 而不亡者寿”两句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但
当其无(指车毂的中空处),有车之用( 功 (2)《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关于器皿的功用 用)。蜒(揉和)填(黏土)以为器(陶器),当 的看法是
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 (3)《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 故有之以为
度方面的例子,其中隐含着老子以退为进的处
(夸耀)者不长(长久。一说 世哲学的句子是“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老子》四章 课件

《老子》四章 课件

知人论世
《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 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 《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 《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知人论世
《道德经》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 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 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誉为万经之王。
课堂提升: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翻译: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子。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 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
孔子说:“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说: “人口已经是如此众多了,又该再做什 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该怎么做?”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 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 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知人论世
老子的主要思想
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 不争”,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 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 (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 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你认为儒家与道家有哪些异同?
1、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2、孔子的一句话,却刚好诠释了儒道的最大区别。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这句话就已经说出了儒道之别,道 如水,悠然而又淡泊,儒似山,崇高而又安宁。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道 家讲求修身养性。 3、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 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内 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而从外在 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 乐记》作注 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 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王力注 “音:单音。声:和声。”;或音指 乐器的音响,声指人的声音。 和:和谐 相随:相跟从 恒也:帛书甲乙本都有“恒也”二字。 是以:后面的文字疑是错简,高亨并 疑[是以]是后人所加,因为前后文意 无关联,老子原不分章,后人强分之。 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 范人物。道家最高老子》第二章,反映了老子朴素 的辩证法思想。以有无、难易、长 短、高峡等的对立统一来说明美和 丑、善和恶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事 物都会有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二 者是相互依存、联系在一起的,这 是合乎辩证法的。但是老子由此引 出无为的政治主张,则是错误的。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 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有:指据为私有。生而弗有,指“圣 人”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恃:依赖。为而弗恃,指有所施为, 但是不倚靠,这是说不求达到什么 目的;一说指“圣人”推动了万物 发展而不自恃有能耐。 夫:句首语气词 是以:因此 去:离开
正因为不自居(功),所以也离不开 (功)。老子是说,不居功的人正 是有功的人。
小国寡民
【注释】
斯:则;一说指示代词,这。
恶已:恶、丑。已:句尾语气词,表 限止 有无:指自然界的存在和不存在。 相:互相。生:存。
相生:互相转化;王力注互相依存。
成:成就,即相反相成 形:有的版本作“刑”,此指比较、 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一本作 “较”,但形、倾押韵,以形为好。 相形:互相体现。 下:低。倾:倾斜。相倾:相互依靠
老聃:春秋末期楚国人,曾担任过周 朝史官,孔子向他问过礼,后来退隐 著述。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把道作为 宇宙万物的本源,并用以解释客观自 然现象。他阐述了事物互相对立、又 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带有朴素辨证 法倾向。他的政治理想是效法自然、 清静无为、小国寡民、弃圣绝智。这 种社会观,反映了自由农民和小生产 者的思想愿望。老子的思想对后世影 响很大 。
《老子》选讲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八十一 章,五千多字,分上下篇,上篇《道 经》,下篇为《德经》。 《老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 相传为老子本人所著,但据近人考证, 可能是老子的后学根据老子的遗著加 以整理,并根据他的思想加以发挥而 成的。
成书约在《墨子》以后,《庄子》 以前 《老子》注本:魏 王弼《老子注》; 《老子章句》(假托 汉河上公撰); 马叙伦《老子校诂》
《老子》八十章,反映了老 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在这里, 老子主张毁掉一切文明,倒退 到无知无识的原始社会。这是 违背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 是反对社会变革的思想感情的 表现。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 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 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 用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 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行不言之教:施行不用言词说教的教 化,即要求统治者不要硬去发布许 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教令,强制实 现自己的主观意志,应为潜移默化 的引导。 作:兴起、发生、创造。
不辞:不辞谢,指顺应。帛书本 (“万物作而弗始也”)和张松如 《老子校读》改。始、辞,都读作 “司”,主宰的意思。万物作而弗 始,(圣人)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 不强为主宰。
【注释】
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 使„„变少。
使:让步连词,即使。
什伯之器:对此解释有几种:一说什 即什物,什伯之器就是众多的、各 式各样的器具《一切经音义》;一 说什伯之器即十百人之器,指一人 用的等于十人百人用的器械,亦即 功效很大的器械《史记·五帝本 纪》;一说什伯之器指的是兵器, 因什、伯都是代表军队人数的数字 《文子·附言篇》。
重死:看重死亡。重,意动用法。
徙:迁移、远走。 无所:没有什么(地方、东西或原因 等)。 甲兵:武器装备。 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复:重新。 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甘、美、安、乐:形容词的意动用 法 。其:指各小国的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