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批判

合集下载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康德哲学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实践理性批判: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判断力批判:寻求两个分隔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洪堡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理论理性的限度揭示出过往形而上学探索的虚妄,并从实践出发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

康德哲学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开辟了一座可以暂时安歇的冰山。

回顾康德的一生,人们会觉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呆板、准时、不合潮流,还经常有些乖僻。

但在这并不显眼的一生中,康德却完成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

在他发言之后,后人就不能继续像他那样在同一意义上进行哲学思辨了。

他的学说代表了哲学史上的转折点。

对此,谢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写道:“不管那些打着注释家和追随者旗号的人怎样简化或误解他的学说,不管那些苛刻的对手们如何攻击他,康德的精神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它将以其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照亮哲学世界的未来。

”康德哲学的意义康德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具有巨大的启蒙意义。

这种启蒙意义,首先就表现在对理性的运用上。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是:“启蒙就是人们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对于不由别人引导而运用自己的知性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知性,这就是启蒙的箴言。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叶秀山提要: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退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

在审美鉴赏中,“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

“无一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世界有一个“无…‘在”。

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看”到了“整体”,提前进入“整体”。

“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有“自己”。

“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

“自己”就是“自由”,“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

^必须是理性者.是自由者,是目的。

关键词:判断力审美鉴赏事物自身目的论自由作者叶秀山,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732)康德在讨论实践理性道德问题时,已经将目标引向了宗教,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持否定态度的“超越”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下一步,人们或许期望着他将随着实践理性的思路,使他的“批判哲学”“上升”到“宗教”问题,果然,康德有《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一文问世。

但是在这之前,与他的“批判哲学”直接相应的,则是《判断力批判》,而这个批判,却是把目光拉回到活生生的人世,拉回到人的“生活世界”,而经过实践理性道德哲学洗礼之后的世界,已经全然不同于为我们提供“知识对象”的“理论(必然)世界”,而是美一艺术和目的的世界。

康德这个做法,或许说明他的哲学思考的重心,仍然是围绕着“人”的问题,“人”作为有理智的存在者,或者“有理性的动物”是哲学问题的核心部分,因此他将人的“理性”分别为“理论”的和~5一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实践”的两大领域之后,感到有必要将这两大块“统一”于完整的“人”的“基地”上,因为在活生生的经验中,“人”之所以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生命”并不町以真的分割为“理论”和“实践”两大块,如何在“同一”的“理性”中,“理解”“人”的完整性,当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康德里程碑式的“批判哲学”三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新的中译本,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简介《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

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

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

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

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

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

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

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

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

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锦集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锦集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锦集《判断力批判》是一本由[德]康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页数:2000-06-01,特精心从网络萨德基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判断力批判》精选点评:●看不懂系列●我一直怀疑用著述的方式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是如何可能的。

即便我们不完全否定一些非理性的思想,它们是否适合著述这种表达方式也是值得质疑的。

(或者说我们通过著述也只能窥见前人思想的冰山一角?)从康德对诗歌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来康德认为语言是可以超出进行讨论描述成功经验运用的应用而暗示人们关于物自体的东西的,但又强调物自体的东西不可说而只可类比和被,那么言说和类比与被象征之间的界限呢?康德认为科学家不要天才,但我觉得科学和艺术的逻辑是一致的。

另外不知道关于简单把康德简单地想像成启蒙乐观主义者的印象是哪来的,此著中康德展现出的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恐惧和职业道德关于信仰的探讨几乎让人想起克尔凯郭尔,沃格林评价谢林的话似乎也可以适用于康德:很多事他不是想不到,但他还是顽固地不放弃将这些希望整合起来避免偏执一端的因素。

●常读常新这个翻译。

●出外我走过无聊大一●天才人文主义者的天才之作。

●终于多亏航班延误才加快了阅读进度●只看完了上卷……真的瑟瑟发抖,很多都没看明百!●完成学业也不知道在读什么(自己是脑残怪谁啊)●宗先生的很有味!●判断力批判意在将纯粹理性批判的知性和实践理性的理性链接起来,形成真正的体系.底下从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引申出了审美和崇高,再引申出了自然实际上的合目的性,即文化是一切的最高目的,道德是终极目的。

是由自然人到文化人长,进而到道德人的概念结构。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一):take notes第五节:愉快的东西使人满足,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青睐,善的小东西受人尊敬(赞许),即被年轻人加上一种客观价值。

无理性的动物也可以感到愉快;和美却只是对人才有效,“人”指既具有动物性又具有理性的东西,不单纯作为理性的东西(例如精灵),也作为动物性的东西;善则一般只对具有理性理性的优秀人才有效。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判断力批判》笔记

《判断力批判》笔记

《判断力批判》笔记一、著作基本信息二、核心概念1. 判断力- 康德将判断力分为规定性的判断力和反思性的判断力。

规定性的判断力是把特殊归摄于普遍之下的能力,例如在知性概念下对具体事物进行判断。

而反思性的判断力则是从特殊出发去寻找普遍的能力。

- 反思性的判断力在审美判断和目的论判断中起到关键作用。

2. 审美判断- 无利害的愉悦- 审美判断是一种不涉及利害关系的判断。

当我们判断一个对象美或不美时,不是基于它对我们有什么实际的利益,比如一个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它的美不是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物质上的收益。

- 这种无利害的愉悦是审美判断的重要特征,它区别于基于感官快适(如美食带来的味觉愉悦,这种愉悦是与利害相关的,因为涉及到满足生理需求)和基于善的愉悦(如道德行为带来的满足感,这种愉悦是基于道德利益的考量)。

- 普遍性- 虽然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是它具有一种主观的普遍性。

当我们说一个对象是美的,我们期望其他人也能有同样的感受。

这种普遍性不是基于概念的客观普遍性,而是基于人类共通的审美能力。

例如,我们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的,尽管每个人对美的具体感受可能存在细微差别,但总体上都能认可其美。

- 合目的性- 审美对象具有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它看起来像是按照某种目的被创造出来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外在目的。

一朵花看起来很完美,像是为了某种目的(如吸引昆虫传粉等)而被精心设计,但我们在审美时并不是基于这种实际的目的来判断它的美,而是感受到它的形式上的合目的性。

3. 目的论判断- 内在目的- 康德提出了内在目的的概念。

生物有机体具有内在目的,例如植物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整体的生存和繁衍而存在的,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为了整个植株提供能量,根吸收水分和养分也是为了植株的生长,它们相互依存,这种目的是内在的,不是由外部强加的。

- 自然的目的系统- 康德认为整个自然界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目的系统。

不同的事物在这个系统中相互关联,低层次的事物为高层次的事物服务,最终指向一个最高的目的。

邓晓芒解读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

邓晓芒解读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

邓晓芒解读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2014-03-06 13:18阅读:1,919“鉴赏”一词用的是“Geschmack”,这个词同时也有“口味”、“品味”、“味道”、“滋味”的意思,但康德用的通常是最高级的含义,即审美和艺术的“鉴赏”的含义。

至于“契机”一词,原文为“Moment”,有“因素”、“瞬间”的意思,这里指鉴赏中最关紧要的那些要素。

那么,这些契机分为四个方面,它们是根据康德的范畴表而来的质、量、关系和模态四种契机。

但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范畴表不同的是,在那里量的范畴放在质的范畴之前,而在这里道德讨论质的契机,然后才讨论量的契机。

为什么这样?康德在“第一契机”的标题“鉴赏判断按照质来看的契机”之下作了一个注释,这个注释相当重要,它不但解释了什么是鉴赏,而且提到了上述量和质的颠倒。

他说: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

但是要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需要什么,这必须由对鉴赏判断的分析来揭示。

这种判断力在其反思中所注意到的那些契机我是根据判断的逻辑机能的指引来寻找的(因为在鉴赏判断中总还是含有对知性的某种关系)。

在考察中我首先引入的是质的机能,因为关于美的感性判断(审美判断)首先考虑的是质。

可见,鉴赏就是“评判美的能力”;“契机”则是对于“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需要什么”的回答,即一个对象之所以被称之为美,是由于它们包含这样一些契机,它们是审美判断力“在其反思中所注意到的”;而这些契机是通过《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判断的逻辑机能表的指引来寻找的。

之所以要通过判断的逻辑机能表来找,则是由于鉴赏判断是知性能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协调活动,里面含有知性的作用,而知性是唯一能够给予这些活动以逻辑上的条理性的。

最后,为什么要讨论质的契机?“因为关于美的感性判断[审美判断]首先考虑的是质”。

最后一句没有展开,有点语焉不详。

我们来帮他解释一下,所谓“感性判断”,原文为“das asthetische Urteil”,这个“感性的”(asthetische)在康德第三批判中同时具有“审美的”含义,但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就是感性的,与理性的相对。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和判断力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人类理性和道德的深刻洞察,也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认识能力和判断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判断力则是人类理性的一种表现。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需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理解和解释所接触到的事物,这种判断力不仅仅是基于经验和感觉,更是基于理性和道德的。

康德强调了理性和道德在判断力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和道德的引导,人们才能做出真正正确的判断。

在读完《判断力批判》后,我对于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自己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感觉和经验的影响,而忽视了理性和道德的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的影响,很难做出真正正确的判断。

而通过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我开始意识到了理性和道德在判断力中的重要性,也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除此之外,《判断力批判》对于道德哲学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德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他认为道德不是基于个人感情和欲望的,而是基于理性和道德法则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很难做到真正的道德行为。

而通过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真正的道德行为。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著作,通过对认识能力和判断力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道德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判断力批判》将会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我成为一个更加理性和道德的人。

康德判断力批判

康德判断力批判

康德判断力批判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是他对理性和认识的重要贡献。

其中,他详细阐述了判断力的概念和功能,并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本文将对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进行探讨,并介绍他的观点。

1. 判断力的定义和功能在康德的哲学理论中,判断力是人类理性的一部分,用于对感性经验进行思考和判断。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它能够根据给定的感性材料进行判断,以达到认识规律和普遍性的目的。

判断力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 - 通过概念的运用,判断力能够将感性经验中的各种感观材料进行归类和组织,以形成有组织的认识; - 判断力能够将各种概念和认识相互关联,使得我们能够认识到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存在。

2. 康德对判断力的批判尽管康德高度评价判断力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他也对其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提出了批判。

2.1 判断力的主观性康德认为,判断力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个体的主观偏好和倾向可能会影响判断力的发挥。

他指出,个体的主观经验和观点可能会影响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导致认识的偏差。

为了克服这种主观性带来的局限,康德主张以纯粹理性对待判断力的运用,即通过理性思考和判断,摒弃主观感受和偏好的影响。

2.2 判断力的局限性康德进一步指出,判断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认为,判断力不能直接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而只能基于感性经验进行判断和推断。

因此,判断力无法穷尽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所有规律。

这种局限性与康德的理性主义观点相一致。

康德主张,判断力只能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而真正的知识和普遍性规律则由纯粹理性来决定。

2.3 判断力的价值和局限性的统一康德并不将判断力的局限性视为其缺陷,相反,他认为判断力的局限性是人类认识的一种必然条件。

判断力的局限性使得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所不能知道的事物和规律,并激发我们进一步追求知识的欲望和动力。

此外,康德认为判断力的主观性也有其价值。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的一本哲学著作。

这本书是康德在哲学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读完《判断力批判》后,我深受启发。

康德曾说过:“一切属事物的知识都始于直觉,而先天直觉的根据是没有变更的一类体验。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觉开始的,也是通过理性思维来加以分析和判断的。

《判断力批判》主要探讨了判断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判断力对认识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理性的形式,是对知识进行整合和判断的能力。

它不仅仅是对事实的描述,更是对事物真相的认知。

康德通过对判断力的批判,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理性的极限,指出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受到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限制的。

康德将认识分为两个层面,即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来获取的认识,它是最初的认识,也是判断力的基础。

概念认识是通过思维和推理来形成的认识,它是对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康德认为,判断力的作用就是将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进行整合和判断,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康德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

先天直觉是指我们与生俱来的知识和认识能力,它是判断力的基础。

经验直觉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它是判断力的来源。

康德强调,判断力的发展离不开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共同作用,同时也指出了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

通过阅读《判断力批判》,我对人类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觉开始的,通过判断力进行整合和判断,最终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同时,康德也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受到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限制,因此我们无法对事物的本质有绝对的认识。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本深奥而值得思考的哲学著作。

它让我对人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认识的局限性。

这本书对于哲学和认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我们个人的思维和判断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的意义和价值

判断力批判的意义和价值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的哲学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展示了康德对人类基本问题的深刻关注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判断力的深刻洞见,并引导我们思考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本质和界限。

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康德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并为我们指出了如何突破这些局限,提高自身的判断力和认知水平。

其次,这部作品将判断力视为人类认知的基础,认为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分析和判断外部世界。

通过对判断力的深入研究,康德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哲学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思维方式和世界的本质。

此外,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复杂信息和问题。

《判断力批判》尤其显得重要。

康德的哲学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的本质和价值,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和判断能力,从而在信息时代中游刃有余。

《判断力批判》是一部洞悉人类思维奥秘的哲学宝典。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身的思维方式和世界的运作规律,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哲学三部曲中的压轴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美学的著作,更是对人类认知与判断能力的深入剖析。

这部作品让我深感震撼,不仅因为它独特的哲学视角,更因为它对我个人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主要探讨了审美判断力的问题。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它不同于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这种判断力的特点是,它既不完全依赖于概念,也不完全依赖于经验,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反思方式,将两者结合起来。

这种反思方式,康德称之为“判断力”。

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它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则的束缚,只是为了自身而存在。

这种自由性,让审美判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它不仅能够超越经验和概念的限制,还能够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此外,康德还深入探讨了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审美判断虽然是一种自由的游戏,但它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相反,它对于道德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审美判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判断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更加坚定地追求道德理想。

在阅读《判断力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康德对于审美判断的独特见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认知方式。

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受到了经验和概念的限制,无法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

而康德所倡导的反思方式,让我意识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通过超越经验和概念的束缚,来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部极具深度的哲学著作。

它不仅揭示了审美判断的本质和意义,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深化了对康德哲学的理解,还对自己的认知方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种认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康德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严密的逻辑,对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思考和对于判断力的重视,同时也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首先对认知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理性的一种表现,是人类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

而判断力则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对于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康德指出,判断力不仅仅是一种直觉或者主观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严密的逻辑和理性的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通过对认知能力和判断力的深入研究,康德提出了“先验认知”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并不是完全依赖于经验和感觉,而是在经验和感觉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一思想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新颖和深刻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也让我意识到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另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还对美学和伦理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美学和伦理学是人类判断力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美学和伦理学的研究,人类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性思维。

这一观点让我对美学和伦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美学和伦理学对于人类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阅读《判断力批判》,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人类认知能力和判断力的重视,也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意识到,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严密的逻辑,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只有通过对美学和伦理学的研究,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性思维。

因此,我会继续深入研究康德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也希望能够在美学和伦理学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判断力批判》是一部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的著作,它对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也让我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它是康德在哲学领域的巅峰之作。

这本书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让我深刻明白了判断力在我们的思维和决策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判断力批判》的一些个人感悟。

第一,判断力是认识世界的工具。

康德指出,判断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而准确的认知能力,更是一种主观活动,需要个体自身的主动参与。

通过判断力,我们可以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建立起一种可以普遍适用的规范。

判断力不仅仅是凭借观察和经验形成的直觉判断,更是需要通过概念和思维的运作来进一步完善。

第二,判断力需要遵循规则和原则。

康德认为,判断力的运作需要遵循两个重要的原则:可能性原则和必然性原则。

可能性原则强调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要保持开放和灵活,不仅要接受已有的经验,更要主动寻求新的可能性。

而必然性原则则强调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要有一定的逻辑和规律可循,不能随意主观臆断。

判断力需要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寻求真理和客观性。

第三,判断力需要通过思维的运作来完善。

康德提出了判断力的三个层次:感性判断、概念判断和理念判断。

感性判断是指通过感官和直觉对事物进行初步的认知,它是判断力的基石。

概念判断是通过概念和思维来提炼和归纳感性认识,使之具有更广泛和普遍的适用性。

理念判断则是通过对概念的综合和推理,从而建立起一种普遍适用的规范和原则。

这三个层次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判断力的运作链条。

第四,判断力需要培养和发展。

康德认为,判断力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需要通过教育和实践来培养和发展的。

在教育领域,判断力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概念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实践中,判断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逐渐提升和完善。

通过阅读《判断力批判》,我深刻感受到了判断力在我们的思维和决策中的重要性。

它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能力,更是一种对真理和客观性的追求。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这篇序言就像一个神秘的大门,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考世界。

我感觉它在跟我聊天,告诉我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里面有好多的观点,就像星星一样在我脑袋里闪闪发光。

比如说,它让我想到我们在生活中的选择。

就像我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会面临一个小的“判断力考验”。

是去操场跳绳呢,还是在教室里看会儿书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判断。

如果我觉得自己精力很充沛,想活动活动,那我可能就会选择跳绳,像一只快乐的小兔子一样在操场蹦跶。

这时候,我的判断力就起作用啦。

书里的思想也让我想到我们班的小组活动。

老师让我们分组完成一个手工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判断用什么材料,怎么做才能让作品又好看又牢固。

有的小组一开始想把所有好看的材料都堆上去,结果发现作品歪歪扭扭的,不好看也不牢固。

这就是没有好好运用判断力呀。

而那些成功的小组,他们就像聪明的小工匠,仔细地思考、判断,选择合适的材料,用合适的方法,最后做出了很棒的作品。

读这个序言的时候,我还想到了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爬山。

在山脚下的时候,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条看起来比较平坦,另一条看起来有点陡。

我们要判断走哪条路。

如果只想着轻松,走平坦的路,可能就会错过山上一些很美的风景。

最后我们选择了有点陡的路,虽然爬山的过程有点累,但是我们看到了特别美的云海,还看到了好多可爱的小动物。

这就是判断力带给我们的惊喜。

我希望以后我能更好地运用我的判断力,就像一个小小的智者一样,在生活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去发现更多的美好,收获更多的快乐。

这篇序言就像一个好朋友,在我成长的路上悄悄地告诉我这个很有用的秘密呢。

康德的书籍

康德的书籍

康德的书籍
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政治、宗
教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的主要著作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其中,《纯粹理性批判》
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誉为现代哲学的里程碑之一。

这本书主要探讨人类思维的极限和范围,包括知识的来源和限制、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和自我反思等问题。

《实践理性批判》则主要讨论道德和自由意
志等问题,认为人类的道德判断和自由意志是可以通过理性来实现的。

《判断力批判》则关注美学和审美经验的问题,探讨美的概念和价值。

康德的书籍不仅是哲学上的经典之作,也对现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康德的思想提倡理性和自由,主张人类应该通过理性思考和自我反思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和价值。

他的思想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民主、人权、法治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也为后来的哲学家和人文学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研究对象。

- 1 -。

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读书笔记关于《判断力批判》(1—81页)、邓晓芒先生《<判断力批判>释义》以问答体形式对所读内容进行梳理,以呈现康德思考路径,并以【问题】标识主干,以【阐释】标识进一步论述,以【概念】标识术语解释,以引号标明引用原文。

【问题】问:(1)《判断力批判》的整体结构如何?答:包括序言、导言、审美判断力批判、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四大部分。

具体结构如下:序言:总括了《判断力批判》对于联结前两批判从而完成纯粹理性的全部批判的必要性与意义。

导言:简介了批判哲学体系的总体结构和《判断力批判》的基本概念及总体构想。

1—3:讨论了批判哲学的总体结构问题。

4—6:探讨反思判断力的含义、功能及其与愉快情感的关系。

7—9:进一步深入讨论两种不同的反思判断力(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各自的概念、作用,以及其关系和对知性(认识)与理性(道德)的联结方式。

审美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美的分析论:通过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概括出对于美的普遍一般的说明。

崇高的分析论:从批判哲学立场探讨崇高的先天根据,包括数学的和力学的崇高两方面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通过演绎审定情感的主观普遍性。

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考察了鉴赏所必然陷入的审美标准问题的二律背反及其批判的解决。

鉴赏的方法论(附录):简介了美和艺术的入门问题。

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探讨了客观合目的性及其分类,并由此阐明了有机体和自然目的系统。

目的论判断力的辩证论:探讨了自然目的论的二律背反及其批判解决。

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附录):追溯自然界的最终目的,通过对人身上体现的最后目的进一步反思追溯至道德目的论,并由此而向超自然的终极目的神学目的过渡。

《序言》【问题】(1)问:何谓纯粹理性?何谓纯粹理性批判?答:指“出自先天原则”的认识能力。

在《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分别探讨了同属纯粹理性的知性(认识理性、理论理性)和纯粹实践理性的先天原则。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判断力的分析和批判,探讨了人类认识、理性和判断的局限性和先验条件。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康德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和独到之处,也对判断力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对判断力的批判让我意识到,判断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和先验条件。

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只能认识经验世界中的有限部分,而判断力的作用则是将经验世界中的有限部分进行整理和归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但是,由于人类的理性和判断力都存在先验条件,因此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总是受到限制和扭曲。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更加谦虚和谨慎地对待知识和真理。

其次,康德对审美判断的探讨让我深感哲学的智慧和美感。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主观感受的,但同时也是一种理性的判断。

美不在于事物的本质和属性,而在于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美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和体验的反映。

同时,康德也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美是一种超越个人感受和经验的普遍必然现象。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最后,康德对判断力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自身在思考问题和判断事物时所存在的局限和偏差。

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过程,我发现自己的判断往往受到个人经验和情感的影响,而忽视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思考。

康德的思考方式提醒我要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避免陷入主观偏见和狭隘视野的局限。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判断力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先验条件,提醒我要更加谦虚、谨慎地对待知识和真理;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本质和意义,培养了自己更加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和洞察力。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读后感近来,笔者读完了一本名为《判断力批判》的书籍。

正如书名所示,该书主要讲述判断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批判。

这本书引起了笔者的深思,以下内容是笔者的读后感。

一、判断力的重要性判断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判断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具备较高判断力的人,可以更加清晰地分辨是非对错,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具备较高判断力的人,往往也更加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和预测未来的趋势和方向。

二、如何提升判断力该书中还介绍了提升判断力的方法。

首先,要广泛涉猎各种领域的知识,增加自己的阅历。

其次,要经常进行思考与分析,不仅仅是对事物表面的认识,更要了解其内在规律和本质。

最后,在面对问题时,要冷静客观,不受情绪的影响,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此来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批判书中还重点介绍了批判这一重要能力。

批判是基于合理的论据,对某件事情进行有序的分析和评估。

进行批判时,要注重证据和逻辑的严密性,不盲目跟从他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此外,批判也需要谨慎,不能一味批判,忽略了事物的积极面。

四、对于未来的启示该书对笔者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也有很大的启示。

首先,笔者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和批判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其次,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方式,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批判能力。

总的来说,这本《判断力批判》是一本很好的读物,通过阅读,我切身体会到了判断力和批判的重要性,并学到了提升自己的方法。

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这些知识会助我一臂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力批判》读书笔记关于《判断力批判》(1—81页)、邓晓芒先生《<判断力批判>释义》以问答体形式对所读内容进行梳理,以呈现康德思考路径,并以【问题】标识主干,以【阐释】标识进一步论述,以【概念】标识术语解释,以引号标明引用原文。

【问题】问:(1)《判断力批判》的整体结构如何?答:包括序言、导言、审美判断力批判、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四大部分。

具体结构如下:序言:总括了《判断力批判》对于联结前两批判从而完成纯粹理性的全部批判的必要性与意义。

导言:简介了批判哲学体系的总体结构和《判断力批判》的基本概念及总体构想。

1—3:讨论了批判哲学的总体结构问题。

4—6:探讨反思判断力的含义、功能及其与愉快情感的关系。

7—9:进一步深入讨论两种不同的反思判断力(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各自的概念、作用,以及其关系和对知性(认识)与理性(道德)的联结方式。

审美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美的分析论:通过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概括出对于美的普遍一般的说明。

崇高的分析论:从批判哲学立场探讨崇高的先天根据,包括数学的和力学的崇高两方面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通过演绎审定情感的主观普遍性。

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考察了鉴赏所必然陷入的审美标准问题的二律背反及其批判的解决。

鉴赏的方法论(附录):简介了美和艺术的入门问题。

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探讨了客观合目的性及其分类,并由此阐明了有机体和自然目的系统。

目的论判断力的辩证论:探讨了自然目的论的二律背反及其批判解决。

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附录):追溯自然界的最终目的,通过对人身上体现的最后目的进一步反思追溯至道德目的论,并由此而向超自然的终极目的神学目的过渡。

《序言》【问题】(1)问:何谓纯粹理性?何谓纯粹理性批判?答:指“出自先天原则”的认识能力。

在《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分别探讨了同属纯粹理性的知性(认识理性、理论理性)和纯粹实践理性的先天原则。

而“纯粹理性批判”指对于纯粹理性和界限进行一般的研究。

即探讨纯粹理性的运用如何可能,认识的界限在何处。

【阐释】问:那么认识的界限在何处?答:认识的界限在于不能超越现象界而到达物自体世界。

【问题】(2)问:《纯》探讨了哪种心灵能力?对应于哪种认识能力?答:《纯》探讨了人类的认识能力,而排除了欲望能力、情感能力;对应于根据先天原则探讨认识能力中的知性,而排除了判断力和理性。

【阐释】问:而排除的原因是什么?答:是因为在这一进程中,判断力和理性“都不可能提供出构成性的先天认识原则”。

所以《纯》必须对除了知性以外的其他认识能力加以审查,而经过批判后,所剩下的唯有人的知性为自然界所立下的法则,它们构成自然科学。

【概念】问:何谓构成性?它与调节性有何区别?答:构成性、建构性(konstitutiv)指其本身构成知识,而调节性、范导性(regulativ)则不构成知识,仅具引导作用。

如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知性本身构成知识;而判断力则附属于知性,无先天原则,只是借用知性的先天原则将之联结到感性材料;而理性则是调节性的,它只是提出自然科学所追求的最高统一性的理想,起指引作用,但本身不构成知识。

【问题】(3)问:如何理解理性的调节性作用?它具体表现在何处?答:理念的调节性作用指理性对知识有调节、范导作用,“使所有其他的纯粹概念都听从理念的指点”,从而趋向于某个最终目的,趋向于真理的总和。

具体表现在消极、积极两方面,消极即限制作用,抑制知性的“僭妄”,不使之跨出认识的界限去规定物自体世界;积极即引导作用,以完整性原则引导知性。

【问题】(4)问: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答:就知性含有先天的构成性原则而言,在认识能力中它拥有自己的领地。

简言之,人的知性为自然知识立法。

而由《纯》中对于知性的分析,可得出《实》中对于理性的分析结论是:理性在实践领域中起构成性作用,在道德领域内拥有自己的领地。

简言之,人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立法。

【问题】(5)问:那么,《判断力批判》中对于在认识能力秩序中作为中介环节的判断力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判断力是否也有其先天原则?这些原则是构成性的还是调节性的?它是否会将规则先天赋予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换言之,即判断力能否为情感能力立法?【概念】问:认识能力的秩序是怎样的?答:高级认识能力有知性、判断力、理性三个层次,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

知性提出概念,判断力进行判断,理性进行推理。

知性所提出的概念即范畴,判断力运用范畴进行判断,理性将概念变成理念进行推理。

【问题】(6)问:对《判断力批判》在三大批判中的定位如何?答:由于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包括知性、判断力、理性三方面,对知性作认识论的判断,对理性作道德判断,因此必须对判断力也进行批判,否则不完整;但虽然可对它进行批判,它不构成形而上学的独特部分,只是作为中介、桥梁而不独占领地,“只能在必要时随机附加于双方(知性和理性)中的任何一方”。

【阐释】问:进行《判断力批判》的原因何在?答:因为要建立未来的形而上学(包括自然的与道德的形而上学两部分),必须打牢基础,“直到奠定不依赖于经验的那些(先天)原则之能力的最初基础”。

《纯粹理性批判》是为知识打下基础,《实践理性批判》是为道德打下基础,而如果没有通过对判断力的批判打下牢固的基础,“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全体的坍塌”。

【概念】问:如何理解“在健全知性这一名目下所意指的”正是判断力?答:健全知性又译为“常识”,即运用通常的、正常的“识”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而判断力正指此。

【问题】(7)问:发现判断力的先天原则的困难何在?答:由于“任何一条原则它都必须先天的包含于自身内”,而要发现判断力的原则,则必须运用该原则,故有自相缠绕的困难。

要发现其非借自知性或理性的特有原则,“必定会伴随着巨大的困难”。

【问题】(8)问:寻找判断力的先天原则所应注意的是什么?答:首先,因为先天概念属于知性,而判断力只针对知性的应用,所以其先天原则不能“从先天概念中推导出来”;也因此,应当从判断力本身引出概念,且该概念只充当判断力本身的规则而不通过判断力将其他规则运用到经验材料上去。

其次,我们需要引导出判断力的规则,但不能将之引导成为外部规则;因为如果判断力必须适合该规则,则其又必须寻找另一判断力“以便能够分辨该判断是否属于这个规则的场合”,将陷入无穷后退。

这种困窘主要发生在审美判断中,即对自然美、艺术美、崇高的评判中。

“尽管如此,对判断力在这些评判中的某种原则的批判性研究是对这种能力的一个批判的最重要的部分。

”【问题】(9)因此,对于判断力的定位是什么?答:因为审美判断力虽然不能用来认识而只能用来鉴赏,但它隶属于认识能力,是由认识能力所构成的;并且需要证明它按照审美判断的先天原则“与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有一种直接的关系”,而不与在理性概念中尤其先天原则的欲求能力相混淆。

简言之,即其来自于认识能力,但不是为了认识;虽不是为了认识,但也不是为了实践,与欲求能力不同。

【问题】(10)问:进行判断力的意图是什么?答:对审美判断力(鉴赏能力)的研究是“出于先验意图”、为建构先验哲学的,而不是“为了陶冶和培养趣味”。

【问题】(11)问:在结束三大批判之后,康德的目标是什么?答:康德说:“我将马不停蹄地奔赴学理的探究”,“学理(Doktrin)的探究”指建立未来形而上学的体系,包括自然的和道德的两大部分。

判断力只要批判就足够,它本身不构成学理,而附属于其他学理之上,起联结作用。

《导言》§1§2§3【问题】(1)问:《导言》第1、2、3节所讨论的主要是什么?答:主要是探讨哲学的宏观划分,三节内容确定了判断力的先天原理对于联结彼此独立的知性立法、理性立法(即自然和自由、认识和道德)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以此阐明批判哲学必须包括三大部分。

《导言》§1哲学的划分【问题】(1)问:第1节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是哲学(形而上学)的划分。

【问题】(2)问:首先,哲学通常如何划分?答:就哲学包含有有关对象(包括现象与物自体)的理性认识原则而言,我们“把哲学象通常那样划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阐释】问:那么作出这一划分的前提是什么?答:前提是“属于一门科学的各个不同部分的那些理性知识之诸原则的某种对立”,换言之,即由于理论哲学、实践哲学的原则、对象、概念都不相同,且“对立”,所以才需要进行划分。

【问题】(3)问:那么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不同至于对立在何处?换言之,为什么能够作出这样的划分?答:它们的不同在于有两类各自不同的概念,即自然诸概念和自由概念,且“它们的对象的可能性有正好两种各不相同的原则”。

自然诸概念(知性的诸范畴)使理论知识成为可能,即人为自然立法;而自由概念在理论知识方面仅具消极限制作用,它只在意志方面具有积极肯定作用,即人为自己的实践立法。

所以哲学被划分为“作为自然哲学的理论部分和作为道德哲学的实践部分”是有依据的。

【阐释】问:但在“以这些术语划分不同的原则、又以这些原则来划分哲学方面”存在着哪些误用?答:其误用在于将“按照自然概念的实践与按照自由概念的实践等同起来”,导致划分的无效。

因为只有按照自由概念实践的道德哲学才是纯粹实践哲学,而按照自然概念实践只是日常实践,是理论哲学的实践部分,隶属于理论哲学,其本身不构成实践哲学。

【概念】问:何谓意志?答:意志是“按照概念起作用的原因”,即先有概念,然后按照概念发生作用。

由于先有概念,所以意志才能被称为是有目的的活动。

【问题】(4)问:意志与实践的关联是什么?答:其关联是:“一切被设想为通过意志而成为可能(或必然)的东西,就叫做实践上可能(或必然)的”。

【阐释】问:实践上可能性或必然性是与哪一概念进行区分的?区别是什么?答:它是与自然的可能性或必然性相区分的。

前者是通过概念起作用的;后者则不是,而是象无机物通过机械作用、动物通过本能起作用的。

【问题】(5)问:由于实践是意志行为,它尚未被规定,但应当以一个概念为前提,所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答:关键问题是“赋予意志的原因性以规则的概念是一个自然概念,还是一个自由概念”。

因为如果该概念是自然概念,这些原则就是技术上实践的,只能属于理论哲学的实践部分;而如果是自然概念,这些原则是道德上实践的,它们才能够属于实践哲学。

因此,实践领域要因自然和自由概念划分为两个层次,前者的规则只能成为规范,而后者的规则才能成为规律。

【问题】(6)问:在解决了该问题后,康德认为对两大哲学的更精密划分应当是怎样的?答:即必须排除误用,将隶属于理论哲学的技术上的实践(实践规范)排除出实践哲学领域,而限定在理论哲学的补充这一领域;从而将实践哲学定义为仅关于自由意志与道德规律的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