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读书报告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它深入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标准以及美的产生和欣赏的规律。
阅读了相关的文献和书籍,我对美学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产生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美学原理让我意识到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都有所不同。
美学原理的研究使我明白了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美不应该被局限在某种特定的形式或标准之中,而是应该从多个维度和角度去理解和欣赏。
其次,美学原理让我认识到美是与人的感知和情感密切相关的。
美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它给人们带来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
在艺术作品中,美学原理告诉我们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要通过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来触动人们的内心,唤起共鸣。
此外,美学原理还让我了解到美的产生和欣赏是有一定规律和原则可循的。
美学并非一无是处的主观臆想,而是有其客观的规律和原则。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我明白了美的产生和欣赏是受到客观条件和人类本能的影响,有其内在的规律和逻辑。
最后,美学原理的研究让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是可以被发现和创造的,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类的创造之中。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美,关注艺术作品、自然风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努力去发现和创造美,让美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学原理的学习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使我明白了美是多元而包容的,是与情感和规律密切相关的,是可以被发现和创造的。
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它让我们更加关注和珍惜身边的美,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美学原理,让美学的精神贯穿于我的生活和创作之中。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一书是一部关于美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它通过对美学的深入探讨和系统性的阐述,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美学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它帮助我们发现和品味美的本质,同时也使我们更加灵敏和细致地观察和感受美的存在。
书中详细讨论了美的概念、美的原则和美的创造过程,其中最引起我的注意是对美的定义和主观性的探讨。
美的定义本身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答案,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都会有所不同。
这使得美学成为一个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学科,给予了我们更多的自由和创造空间。
然而,美学的主观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不同人的审美观点和标准可能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尊重不同的美。
而这正是美学的魅力所在,它帮助我们摆脱狭隘的观念束缚,拓宽我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的范围。
此外,在书中还提到了艺术与美学的关系。
艺术作为美的表达形式,是美学最为直观的体现。
阅读本书,我对于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联有了更深的理解。
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方式传递情感、思想和意义,而美学则为我们解读和感知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框架和方法。
美学与艺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文化世界。
总之,阅读《美学原理》这本书给我的收获很大。
通过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我不仅对于美学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也进一步认识到美学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欣赏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的积累,更是一本启发思考和提升审美能力的指南。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敏锐地发现和体验美,并将这种美通过艺术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美学概论
??上课还学习到美与美感是不能分开的,美与美感也是同时出现的。有了美,才会有对美的感受。而且,对于几点我很有同感:自然物比社会事物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物比人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历史久远的东西比现实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艺术的东西比现实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西方人都崇尚人体美,但是看过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风景自然物的艺术作品,更会让人有美的感受。?
3.“看”突出了悲剧形态力去抗争、挣扎、超越才能产生美感。消极地忍受不能产生力度感和悲剧美。
5.悲剧体现的是强烈的矛盾和冲突。
6.悲剧也能引起人的快感,引发人的同情和怜悯,净化人的情感。
你要去斯卡布罗集市吗?
欧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请代我向住在那里的一个人问好
他曾经是我的真爱
告诉他让我做件麻布衣衫
欧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不要用针线,也找不到接缝
然后,他会成为我的真爱
告诉他为我找一亩地
欧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就在咸水和大海之间
然后,他会成为我的真爱...
学了美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美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我们的人生观也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我们可以用美学的知识去学习诗歌,去分析文章,体会诗中或文中的种种意境和意境美,从而更好地发现自然界的美和我们身边的美,感悟自然界的美好,以及人生的美好,体会人生的真谛和意义,从而使得我们活得更加有意义,有价值。当我们遇到困难了,何不用美的眼光去看待它呢?当你用美的眼光去看它时,你会发现,在美学角度上,它或许是一件美的事物,它是我们人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这样,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
学习美学心得体会
学习美学心得体会心得一:学习美学——用心灵去感受美“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最著名的一句名言,他认为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美,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通过学习一学期的《美学概论》使我对“美”这种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在以前我只是通过感性来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这种认识也是非常肤浅的。
以前我对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好看,美丽、漂亮,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美”与美相对应的就是丑。
学习了《美学概论》我知道了美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
美学主要探讨美的本质,艺术、现实关系以及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
在《美学概论》里我们可以学习和探讨审美活动的起源、美感心理、审美活动的构造与形态等。
学习美学不仅可以学会审美、认识美,更能够帮助我们更深的理解或认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并在生活中用美学的思维来引领我们的生活方式。
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学会怎样正确的去认识美,发现美和审美。
有了正确的审美方式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当今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在学习美学后我把美学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起来,通过我领悟到了素质教育应该包含:“德、智、体、美”。
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柏拉图尤其指出了美育的重要影响。
他主张美育与德育应该统一。
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的思想的萌芽。
学习美学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更能够提高我们的品味。
罗丹一直坚信:“艺术即感情”。
他的全部作品都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
他认为只要人们自己对某件事情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与心血,就一定能够发现美,即使是别人都认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也能够发现美的所在。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同样在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美和绝对的丑。
美与丑就像矛与盾一样共同存在于事物之中,每一种事物在包含美的同时也包含着丑,美与丑都是相对的。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是一部关于艺术和美的哲学理论著作,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这部著作深刻地探讨了美的本质、艺术的特点以及审美体验的内涵,对于我们理解美学的本质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艺术和审美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美学原理中,康德首先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是一种普遍的概念,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无私的情感,是对于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使美成为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
此外,美学原理中还对艺术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康德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通过形式和内容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艺术家通过对形式和内容的处理,表达出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美学原理中还对审美体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纯粹的感受,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的感受。
在审美体验中,人们不仅仅是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感知和认知,更重要的是人们是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感受和认同,使人们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了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的感受。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阅读,我对美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美是一种无私的情感,是对于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使美成为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
此外,通过对美学原理的阅读,我对艺术和审美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艺术是一种通过形式和内容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美学》读后感(含5篇)
《美学》读后感(含5篇)第一篇:《美学》读后感《美学》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读后感1我发现黑格尔的《美学》是很难读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学是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及其辩证法出发的。
这套体系极端抽象和艰晦,而且有很多矛盾和漏洞。
抽象艰晦的思想体系就必然表达于抽象艰晦的语言,黑格尔所用的并不是一般德国人所习用的语言。
读他的书的时候有好几次差点放弃。
但是难懂并不等于不可懂。
后来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
首先黑格尔是从哲学的高度,也就是科学的最高层次来研究美学的,他认为不是从哲学的高度出发,艺术的标准就是不充实和缺乏说服力的。
他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一节中,首先将自然美排除在了他的美学研究范围之外,就是因为纯自然的东西排在一起,没有经过人心灵的体验,其内容是机械的,相互间也不存在比较的标准。
但是他还是就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作了阐述。
他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高多少”。
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够产生高于自然美的艺术感受,但是由于人的各方面修养层次的不同,这种艺术感受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
自然的东西美不美,必须经过心灵的感知和加工,才可能具有美的含义,只有人具有这种加工的能力,因此也就只有人才能创造和感知艺术美。
他认为摹仿的作品只有正确与否,但无所谓美,因为它不是心灵的产品,没有实质的内容。
有人说,那些仿冒艺术真品非常逼真的赝品,就其摹仿的功底和效果来说,也可以称为艺术作品,但是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这些赝品只是一种“制造”,而不是“创造”,因此从艺术的角度说,它们是进不了艺术的殿堂的。
黑格尔关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也有着很多的看法: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学概论读书报告
电影之美”问题2、选取十部优秀电影进行简介。
1《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从小寄养在姨丈家里的哈利波特,饱受姨父一家人的歧视与欺侮,然而就在11岁生日那天,哈利波特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他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原来,哈利的父母是两位巫师,在同黑巫师的较量中被杀害了。
为了继承父母的遗志,哈利来到了英国一所专门教授魔法与巫术的霍格沃茨学校。
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后,哈利成了格兰芬多学院的一年级新生,与罗恩、赫敏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许多成为魔法师的课程正在等着他研习,有飞行课、黑魔法防御术、魔药学与变形术等等,当然还有让所有巫师疯狂的魁地奇球赛。
在一次与同学的争执中,哈利表现出超乎所有人想象的飞行技能,连他自己都很意外。
传授变形术的麦格教授看到这一切后,推荐他加入格兰芬多魁地奇球赛的队员,另一方面,魔药学的教授斯内普,似乎总是对哈利不友善,除了在课堂上刁难他外,还处处找哈利的麻烦,但是,哈利发现斯内普严词威胁着懦弱的奇洛教授,甚至斯内普腿上三头犬的咬痕,更可以证明哈利的推断是正确的:有股邪恶的阴谋在平静的霍格沃茨里悄悄地滋长着,斯内普似乎就是这一切的关键人物??于是哈利、罗恩与赫敏这三个好朋友决定一同去探个究竟,阻止邪恶阴谋的发生。
这三个格兰芬多一年级的新生,历经重重难关(当然也违反了不少校规),终于发现:这一切的幕后操纵者竟然是看似无辜的奇洛教授!原来被人们称为“神秘人”(you-know-who)的黑巫师伏地魔失去法力多年,希望得到能使人长生不老的魔法石来恢复元气。
而奇洛被伏地魔附身,变成一个双面人,事事对伏地魔言听计从。
哈利、罗恩、赫敏这个“格兰芬多三人组”各尽所能,终于弄清了事实真相,保住了魔法石。
哈利自出生以来第二次战胜了伏地魔。
这部小说的主旨是“勇气”。
从头到尾都是过人的胆识支持着主角们的行动。
也正是验证着格兰芬多,勇气,胆识,与气魄的精神灵魂。
2黑客帝国1剧情简介在矩阵中生活的一名年轻的网络黑客尼奥(基努·里维斯)发现,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实际上似乎被某种力量控制着,尼奥便在网络上调查此事。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美学学习心得体会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整理的美学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1学习了《美学概论》,我了解了什么是美学,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美感经验,美感经验的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作为显现的符号形式,艺术活动等七个主要问题。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最一般的美学理论知识,还掌握了相关的美学史上的重要理论成果,包括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从客观方面研究审美对象,阐明美的本质和根源,研究美丑的矛盾发展,美的各种存在形态以及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等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
从主观方面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反映的审美意识,阐明它的本质、反映形式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研究作为审美意识的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表现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种类,以及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性和作为这种创造成品的反映、评价的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问题。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关系属性是唯一切合实际的解释。
美的现象是很复杂的。
我认为,没有人也就没有美。
在没有人类之前也就没有美的现象,一种物理现象不与人关系不可能具有任何审美意义,这是其一。
其二,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它非人类活动领域,一只蝴蝶虽在花丛中嬉戏,但它绝不会感受到花的美。
同样,蜜蜂巢穴绝不会使用“美的尺度”来建造。
其三,说“美”这个词,意味着它是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关系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地方。
可能有人会说,在没有人类之前,璀璨的星空不是照样在天穹上闪耀吗?不是仍有无数的鲜花在盛开吗?黄山、石林不是照样存在吗?我们说,这些只是物理现象或事实,如果不与人关系,美或不美,都是不得而知的。
美学概论学习心得
美学概论学习心得这个暑假中,我学习了美学概论一书。
我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的目的是想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掌握审美技巧,并让他来影响自己的教学,同时为更好的塑造学生品质服务。
学习中我知道了,前人的对美的一些认识,印象最深的是一种观点将美界定为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事物内部结构的搭配组合,呈现出来的和谐。
有的观点认为,人对美的认识即感官经验是认识美的最高裁判,就是说美来源于人对事物的认识。
从第一种观点中我知道了,各种事物本身都有美的成分蕴含其中,有句话说存在的也即合理的,既然某种事物或者某种现象能够在现实中间出现,那它必有其产生的原因,有其自身的价值所在。
就像一只蚊子,我们把它列入四害之一,但是自身也有很多可供人们研究的地方,它也孕育有“他山只石”,只要运用得当“可以攻玉”。
从第二种观点让我们明白这样的启示: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认识。
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对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学生,应该认识到学生这个客体是一个美的集合体,首先摆正学生的地位,从美的基点去看待学生,从美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用美的知识去分析学生。
作为教师教育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也有义务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美的创造力,使学生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的按照美的规律来面对生活,和屑共处。
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鱼离不开水,人离不开亲人和朋友,当你处于逆境和灾难时,帮助你一臂之力,渡过难关的人,都是你的亲人和朋友。
吃水不忘挖井人,度过苦难,不能忘记援助过你的人。
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懂得感恩。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顺境里给你帮助的人,不能全部称作朋友,但是能够在你逆境时依然愿意援助你,走出困境的人,一定是你要用一生去感谢和珍惜的人。
唐代李商隐的《晚晴》里有这样一句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
美学概论学习心得
美学概论学习心得上了一学期的《美学概论》,说实话,我感觉美学老师挺有特点的,上课喜欢天马行空,经常会举生活的例子,使我们本来看课本都似懂非懂的美学原理调理清晰了很多,也让课堂活力了许多。
美学概论,就像他的名字那样,一听就觉的是一种很概括的一门学问,真的要去说清楚他恐怕很难。
无庸置疑,“美是什么”这一问题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既然要研究美学,就该知道“美是什么”。
我觉得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感觉,一个就是视觉上的,也就是通常说得饱眼福吧,那样的美应该多了一些表面的感觉;还有一种就是精神上的感觉的美,我想那种美应该裹了一些欣赏在里面。
因为感觉在变所以美也就在变。
有的人认为相貌上的美是最重要最直观的美;有的人认为心灵上的美是最可爱最长久的美。
无论哪种美,这些想法和个人对美德定义都是不无道理的。
这里我想说说我对特种兵里美的认识。
我很迷特种兵系类电视剧,仔细去品味,它是一部有味道,有分量,有内涵有思想的作品,抛开现实的苛刻目光,它表现了当下中华民族最欠缺最迫切需要的一种责任感,一种崇高感,一种使命感,表达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这些战士们突破重重困难,经历艰苦训练,他们所吃得苦受的罪不是我们能想象的那样,那又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下来了呢是因为他们的信仰和目标:中国女兵,永不言败!也是因为他们身边有着战友们同生共死的誓言。
在我看来我比较喜欢的是《特种兵》系类里面的战友情之美,它之所以吸引我主要就是因为里面有着浓浓的战友情,这种情不同意亲情,友情或是爱情,它是一种可以在战场上为你挡子弹的生死情,我很羡慕这种战友情,我也希望有一天能有同生共死的朋友。
这种美是我渴望的,特种兵的美也是言不尽的。
我们只学了一学期的美学课,只是学到了美学的一点点皮毛,美学真的是一门很难得到一个统一说法的学问,就算是美学专家也是对于美学的问题避而不答,可见,美学是在我们生活中逐渐发掘的,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我们也要不断的发掘美,加强其理解,加深美的定义。
《美学概论》读后感想700字
《美学概论》读后感想700字
《美学概论》读后感想700字
美学不仅限于学习与吸收,还应运用与再创造。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拿来为人服务的。
关于美学的再创造,我认为小说的作者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小说作者在对现实生活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后,再结合自己故事情节的结构,对生活中的美学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再升华。
而对于小说的广大读者来说,在接受了小说中的美学价值观以后,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吸收与再创造,也是一个学习美学很好的途径。
华夏美学提倡创作应该从自然真切的审美感受出发,反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之作,小说的结构体系比较完整、系统,更要求作者有较强的审美感受和逻辑思维,否则就只能陷入“为写小说而写小说”困境。
这个“自然真切”应如何理解?我认为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形式不一,类型万种,但最终其本质只能归结为“自然真切”四个字。
生活是美学成长的土壤,在小说中所展现的生活细节,处处体现了美学的'自然真切。
就简单的拿小说中人物的价值观、整个故事的价值观来说,都是美学的细节体现,当一个人读完一本小说,他对其中人物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审美追求必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他自己的审美概念,古谚总说读书使人明智,其实也正体现了这一点,,一个在刚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他在不断地阅读、学习中慢慢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审美概念,而在这当中,小说功不可没。
“美”这个概念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我是一个喜欢看小说的人,我认为小说中的美学是社会生活中美学精神的浓缩,我们通过对小说美学的吸收,进而创造出全新的、带有个人印记的美学思想或者美学观念,从而一步步的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的富有“美感”。
美学概论课堂感受心得体会
美学概论课堂感受心得体会在学习美学概论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和广泛应用性。
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对审美体验的指导和培养。
以下是我在这门课堂上的主要感受和体会。
首先,美学概论课程让我明确了美学的定义和范畴。
在课程的开始,我们就对美学进行了界定和解释,了解了美学所涉及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多个领域,它不仅关注美的产生和表现,还关注审美主体的感受与体验。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美学概论是一门宏大而细致的学科,对于理解和分析美的现象和审美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美学概论课程扩展了我的审美视野。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研究材料,让我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和文化现象,从而开阔了我的审美视野。
在以往的生活中,我对艺术作品和文化现象的关注度并不高,只是停留在感官层面的享受上,对其背后的艺术技巧和意义缺乏深入理解。
而通过美学概论的学习,我逐渐学会了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和角度去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从表面现象到深层次的内涵,从而提高了我的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
此外,美学概论课程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美的相对性。
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仅学习了中西方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和传统,还涉及到了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方式。
这使我认识到美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种因文化差异而变化的主观体验。
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都是不同的,正是这种多样性和相对性使得美学概念更加宽泛和包容。
因此,我们在进行审美评价时,不仅要尊重他人的审美观点,还要注重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美学概论课程还培养了我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鼓励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去思考和分析美的现象和问题。
无论是对艺术作品的解读还是对美学理论的评价,都需要我们具备批判和质疑的能力。
这使我逐渐意识到美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概念,它是不断演化和变化的。
设计美学概论心得体会(优秀19篇)
设计美学概论心得体会(优秀19篇)首先,在学习设计学概论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设计的本质是为人服务。
设计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独特或个性化,而是要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为用户创造出更好、更便捷的体验。
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用户的感受与体验,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设计作品。
其次,我学习到了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设计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和意图,并通过各种设计元素和原则来传达和实现这些目标。
例如,色彩、形状、构图等设计元素可以用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或者产生视觉冲击。
而对称、比例、重复等设计原则则可以帮助设计师创造出和谐、平衡的作品。
学习这些原则和方法,让我意识到设计并非只是凭感觉和经验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系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不仅能提高设计质量,还可以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
此外,学习设计学概论还让我深入了解了设计的社会影响力。
设计不仅仅是一个表达个人创造力的方式,还是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工具。
好的设计作品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建筑、室内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产品设计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用户舒适度;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能力则可以对人们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染力。
因此,设计师不仅要具备创意和技术能力,还需要有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自己的设计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设计学概论还注重于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设计的过程不仅仅是具象化的表达,更要求我们通过思维的整合和创造性的转化来解决问题。
在课程中,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作业来锻炼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意思维。
从最初的灵感搜集到素材整合,再到构思和呈现,每个环节都要求我们全面思考和创新思维。
通过这样的实践,我逐渐意识到设计思维是一种能力,不仅仅可以应用在设计领域,还可以推动其他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我认为学习设计学概论最重要的收获是培养了我对美感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
《美学原理》读书报告5篇
《美学原理》读书报告5篇第一篇:《美学原理》读书报告《美学原理》读书报告之董瑞版一、“服饰之美”问题1.简述朝鲜族的服饰。
素雅、轻盈,自成一格的朝鲜族服饰中国的朝鲜族,是部分人从明末清初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
其文化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朝鲜族长期生活在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我国东北地区。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朝鲜族服装比较独特,呈出现素净、淡雅、轻盈的特点。
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民族服饰可分为官服、民服、节日服、丧服等。
进入初期,朝鲜族人民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种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
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和近代文化的输入,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了。
官服为过去历代王公贵族的服装,依官位、官职、身分而异,但基本式样大体一致。
冕服为其代表,用黑色绸缎做团领,肩部有带色之龙,袖口画有火、华虫、宗彝等图案。
裳用红绸缎缝制,裳前有藻、粉米、黼黻的图案。
“藻取其洁,粉米取其养入,黼取其断,黻取背恶向善”。
还有男痕迹女装之别。
2.简述维吾尔族的服饰。
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
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南的绿洲城镇,散居伊犁、北疆、东疆和乌鲁木齐市。
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
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维吾尔人其服饰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二、“书法之美”问题3.简述商周书法艺术。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篇_学习心得体会_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篇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没有"崇高"这一名称,而是把崇高称作"大"和"阳刚之美"、"壮美"。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美学学习,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在读过李泽厚,宗白华之后的美学很久以来。
伊始,在接触美学的时候,就对美学坐过不止一次的领悟和想象,美学这个博大而恢弘的学科,以最神秘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以最艰苦的承受塑造着人们的心灵,也因此麾集了无数哲人、文学家及艺术家们的激情。
可以说世界的各个地域文明的本质中。
时空流转的隧道星空里,论美学的篇幅实在是恒河沙数。
无疑美是不断地被发现被创造,被建构的。
是不是可以说“美在矢溺呢?”我想还不能与道的发现所同归。
因为有了美必定会有丑有恶,所以才更加显现了,美的崇高与神秘。
美学是个宝物,是塑造心灵,陶冶性情,培育人性,区分美丑的理论根据,人类汲取了美学的精华会在自然中人化山河大地,日月星空和琳琅满目的大千世界,设想如果没有了美学的依托,这个生存的世界将会变得冰冷,缺少人情味。
我们是生活工作在不同领域的人,都从事着不同行业的工作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想要达到过尽善尽美,这也许是求全责备的。
但我想过不论是从哪个行业的工作者,对美学有一些参悟毕竟是一件幸事。
原因有二。
其一。
美学可以说是文学艺术、心理、哲学、实用技术等学科领域的联络锁。
如果忽略了,就如同做机械运动没有美感和灵光。
其二:人人心中都有美的理念和对美的巡礼的经历。
与人于己是何乐而不为呢?美学是世界各地域的传统文化洋溢出的灵性和诗情。
在今天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时代里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那么冷漠。
它赋予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憧憬和人间美好逝去的和当代的事物的再现和净化。
让我们感同深受这别致的意境,美学时代发展的结晶和歌者,悠扬而又难以让人释怀!在很多极端强烈的痛苦里,因为有了美的呼唤,让我们不再绝望、时而显现出的是一种凄美的状态。
读书笔记 原创系列 美学概论
关于“美”——《美学概论》有感班级:艺术074班学号:2052707327 姓名:许磊什么是美?羊大为美。
什么是学?一个人蹲在房间里认真钻研的过程就是学。
“羊大”之所以为“美”,是因为“羊大”好吃之故,而“美”的本意则是“羊大”。
什么是美学?我认为,就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营盘里吃饱了羊肉然后评论哪块羊肉更味美的学问。
一、关于“美学”一直以来,“美学”这个名词,在我看来,从来没有一个可以书写出来的诠释。
上完《美学概论》这门课,我才稍稍敢于加以言辞。
从老师第一堂课开始记起,从荆州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而遇难一事开始说起,我才发现,原来,美学是可以建立在一种语境、一种价值之上的。
美学,任何学科的建立都应有它的起点,那就是事实,即现象。
而对于审美事实的客观存在,则决定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其审美关系则构成了客体、主题以及动态特征。
听了荡气回肠的西北歌谣,苍凉万分的秦腔,以及缠绵幽怨的江南小调,才晓得,“美”,没有任何限定和分区。
看到大海,则被它的辽阔征服,顿时,我们会因为它的辽阔美而心胸开阔;看到日出,我们怎不会因为它东升跃起的那一瞬灿烂而折服;看到高山,我们会因为它的雄壮美而叹然自身的无力还有渺小,有人望而却步,有人攀登其高从而使其至脚下,无论怎样,这都是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美的感受。
也正是由于此,我才可以坦然的告诉自己,美学就是研究美以及对美的感受和创造一般规律的学科。
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说,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审美之度——“和”中国文化中,“和”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
从宇宙观看,世界万物的依存关系内涵着一种“和”,即差异面的统一;从人与世界的关系来看,“和”指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内涵着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合理内核。
总之,“和”是事物稳定的常态、有序的象征。
作为哲学范畴的“和”,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关于美学的读书报告
关于美学的读书报告:(一)艺术与审美的思考艺术不等于审美,审美先于艺术艺术源自于古老的巫术,审美起源于劳动。
成功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历史性,也会具有开放性,读者观众不断的更新,艺术会展示出它的新的意味。
书中说艺术并无进步可言,却又能够在每个不同的时代,扣住人的心理让人感受新的艺术意味中符合现实人们观点的美的共识,这好像就是艺术的心理形式。
人类学本体论,恰恰是在感性形象的艺术中便能实现的最高精神层次,这就是人生的意味,生命的存在和命运的悲怆,这才是艺术本身的本体所在。
审美的出现很早,阅读了《美学四讲》,书中谈到祭祀与人类扑捉美的关系,原来很久以前的巫术,是艺术最早的化身。
因为人类对于神,对于自然的未知,因此产生了对于世界强大的神秘力量的依靠,因此便有了巫术,人类依靠巫术和祭祀去完成在那个久远的年代所不能够做到的事情,因为只有祭祀,礼仪才能够使无知的人们开始聚集,产生共同的智慧和相互的关系,人类的力量凝聚了,才会是生产得以发展,生存成为可能,艺术随着人们对美的向往诞生。
审美呢,则是人们对于美的潜意识里的一种感受形式,在艺术作品产生之前,人们便会对于美有一种脑海中千变万化的感受与印象,或许是枫林一片红似火,或许是万千繁星伴明月,又或许是两手相牵的一种祝福和真挚,美的许多形态,因人而异。
艺术是一种物态化,审美是一种意识化,艺术可以改进审美,便是以美启真,审美可以牵连人对于艺术创作的潜在思维活动,就是以美储善。
艺术中存在爱本能和死本能两大块。
我用人生作为一谈,艺术中,人生可以看成一条曲线,人们都认为笔直的人生一帆风顺,却不知道人生是曲线更别致,因为曲线具有比直线更多的可能,开放性便是艺术可以一直引人关注的魅力。
关于审美和艺术,我想还有许多值得我思考的,美感和欲望都不能脱离声、体、形、色的感知,我想我需要更细心一些,便能逐渐领悟现实生活中艺术与审美更多的联系。
(二)君子之中庸,小人之反中庸翟秋白的散文几乎都是写的高亢激昂的,书中的许多批判和讽刺,彰显了他对于当时种种风气和现象的强烈不满,他也引用了许多的喻体来描绘他的所见所感。
美学原理读书报告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细细拜读以及在网上对美的启迪进行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对于美与美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美学的学习过程中所收获的一小部分。
一、电影之美1、简述影视的艺术性。
电影的综合艺术性: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特征体现在它吸收了各门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它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
电影艺术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
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术、录音、音响、道具、服装、化妆等多种职能部门的电影工作者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庞大的电影艺术工程。
电影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
戏剧艺术是综合艺术,也是表演艺术,多年来在编剧、导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电影艺术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经验,戏剧性冲突、戏剧性情境都曾被电影艺术广泛吸纳。
电影受到文学的影响极大。
电影艺术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文学剧本,电影艺术从文学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和叙事手段。
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富有抒情性的诗歌电影,如《城南旧事》、《黄土地》等,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如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等,向小说学习,吸取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形式。
电影从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中,吸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电影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在线条的运用、光影的处理、色彩的选择、形体的构置等多个方面,电影艺术亦广泛地吸收了姊妹艺术的文化营养。
电影艺术还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与感染力的表现技术与技巧,使音乐成为电影艺术作品概括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电影歌曲更是成为电影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的影片路易·卢米埃尔原是一位摄影师,因此,他没有为完成自己的电影机而去长期研究“走马盘”的必要。
他的影片具有一种特别的风格,即它们是一种有系统的”活动照片”。
1895年摄制了将近12部影片的路易·卢米埃尔是以业余摄影家(这些业余摄影家曾使他所经营的照相器材厂发了财)的方式来选择他的影片题材的。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1)学科的名称诗人说,我们往往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其中蕴含着一条朴素的真理:行走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而出发;在思考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而思考。
而当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又面临着另一个问题:这个“什么”(给出的答案)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当到达目的地时,我们会反思出发的目的,我们往往发现我们抵达的目的地与我们原先期望的目的地不同。
但我们不会觉得遗憾,反而会感到惊喜——我们发现我们到达的这个目的地比原先所设想的更远。
我们为思考的对象限制一个范围,而随着思考的进行,我们之所思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进入更深更广的领域。
一个去北方寻找石材的人发现东北方有金子,他会毫不犹豫地改变出发的目的。
最初我们问他,你为什么而出发。
他说,为了石材。
事实上,他为了财富,石材这一目的只是更深层的一个目的(财富)的手段。
财富也许又是幸福的一个手段。
这样,我们原先设定的一个目的就没有意义了。
学问上常常是殊途同归,其原因大概在此,好比寻找石材、矿物、财富的人最终都去了幸福那里。
既然我们出发之前所预设的目的没有多大意义,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一个目的呢?显然不是,否则我们要么不会出发,要么乱走一气。
当我们谈论美学时,我们的目的是弄清这门学问。
可是美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发现这个问题的定义已然是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但是,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思考的大致方向——哪怕这个方向不正。
在思考之前我们所设定的这个方向无非一个目的:开始出发。
但是这同时伴随着一个很大的麻烦,对于方向的限制便限制了双脚所能踏过的领域。
因而对于美学的定义在保证我们出发的前提下(如果把美学定义为一门学问,显然,我们不知道往哪里走),尽量避免狭隘。
若将其定义为美术,则忽视了诗歌文学,这显然不行;用西文“伊斯特惕客”(美学)来定义美学也不行,它仅强调从艺术作品所引起的感情(愉快、赞叹、哀怜等)去看待艺术;“卡力斯惕克”所指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特指艺术的美,故又不符合黑格尔的要求。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5篇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1)美谁不喜欢?我们应该把天生的感受力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作为,自觉的按照美的尺度来建造我们美好的每一天,而不只是在美术馆才能感受到没美的现象,不只是在电影院、音乐厅才能知道美的存在,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能按照美的尺度去生活,去感受。
美,无论在字体上还是在意境上,都是让人感到舒服的。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人的美是一种气质,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岁月的烙印;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体现,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我也自认为是一个有一定的、朴素的美学感悟能力的人,所以,早在十多年前就计划要读一读美学方面的理论著述。
曾借阅了《美学原理》,记不确切作者是谁,应该是黑格尔一类的名人专著。
可惜只看了不到十页,便读不下去了。
确实读不懂!在中小学时学习过美术,我以为,美学跟美术一样,学过以后我才知道,美学是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我了解到,美学与美术并不是同一概念。
现在终于有机会通过网院这个平台好好地学习美学,虽然很抽象,但确实是收获良多。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是18世纪中叶的事情。
当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是自从有了人类生活以来就一直存在的。
那些原始人用来装饰身体的贝壳、石珠、兽牙,以及史前陶器上巧妙的线纹和图形、岩画和洞穴壁画的造型等,就充分表明,早在人类产生装饰和娱乐自己的最初意识之际,人便不仅同动物生存状态有了质的区别,而且其审美意识的最初萌芽也已诞生。
可以这么说,只要有人和人的活动存在,就有人对美的感受、追求、创造以及对美的问题的不断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美学的发展历史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
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
因此,我们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
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
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
惟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
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
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
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
那时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
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附庸。
另外,当时也没有一部美学专著。
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
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寻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以前。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
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并写出了美学专著,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故此,美学学科诞生,而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
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
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
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
"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
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
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
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何以与感性认识相关?鲍姆嘉登的老师的老师、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对此有一段生动的解释,他说: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们对于什么好和什么不好,尽管很清楚地意识到,却往往不能替他们的这种审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问到他们,他们就会回答说,他们不欢喜的那种作品缺乏一点"我说不出来的什么"。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却说不出个中缘由,在莱布尼兹和鲍姆嘉登看来就属于一种模糊的、混乱的感性认识。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要阶段。
在德国古典美学阶段,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卓有贡献,形成了美学学科产生以来第一个,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称于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
康德之后,黑格尔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到了顶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前的西方各美学思潮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虽不曾写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在其他许多著作中论及了大量的美学问题,尤其是他把实验的观点引入美学研究,从而把关于美的探讨建立在主客体辨证统一的基础上,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19世纪中叶以后,美学发展流派纷呈,但总的来说有一重要倾向,即逐渐脱离了"美是什么"的纯哲学讨论,而侧重于"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如何"这种审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学逐渐变成一种经验描述科学。
这便是美学史上所说的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历史转型。
20世纪的美学更是形成一股强烈的反传统潮流。
它一方面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和对经验实证方法的张扬,另一方面是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和对人的非理性的张扬,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主义美学与人本主义美学两大思潮。
近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学思潮有德国费希纳的"实验美学"、英国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国杜威的"经验美学"、意大利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英国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德国李普斯的"移情说"、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论以及后来的分析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接受美学等等。
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尽管鲍姆嘉登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美学的研究对象,但他的意见并没有在学术界获得一致响应。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究竟研究什么”一直是一个引起热烈争议的问题。
但迄今为止基本形成了三种倾向性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
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
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总之,以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
我们基本倾向于第一种意见,因为以美本身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一来比较符合美学学科的性质;二来无论是艺术还是审美经验的解释,都有赖于美本身的解释。
但传统思辨美学把对美本身的研究置于主客对峙的思维模式中,套用技术理性的方法,这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
其最终结果只会象现代西方美学那样导致美学学科本身的危机和消解。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在关系美学与哲学:在与美学相关的学科中,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美学本身就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
这是因为: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一个哲学思辨性质的问题。
任何理论的形成及其性质取决于它的提问以及提问方式。
美学产生于柏拉图之问:"美是什么?"这里所问的美,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这种把人的注意力从杂然纷陈的感性现象引向统摄一切的抽象的本质,从变动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恒久不变的美本身,显然是遵循了古希腊形而上的哲学传统。
同时,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深受当时哲学的影响,其学科框架、理论范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带有同时代的哲学印记。
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历史上的大美学家几乎都是大哲学家,而较少是文学家或艺术家。
最后,西方现代美学与哲学的复杂关系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美学与哲学难以分割的关系。
表面看西方现代美学拒斥哲学,但它所拒斥的其实只是西方传统哲学,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现代哲学。
美学与伦理学: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由美与善的关系所决定的。
真善美是人生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
从历史上看,凡是美的对象在伦理学意义上亦是善的,这尤其表现在社会美领域里。
社会美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以美的形式来表现善。
美与善尽管联系密切,但并非可以等同,美并不就是善。
譬如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
美的事物更侧重于人精神的愉悦,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对象与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联。
美学与心理学: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英国诗人济慈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情感、愉悦、想象等。
李白的诗:"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中"寒"、"伤心",就不是纯客观的摹写,而是心情的表达。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美的发生离不开人心理因素的参与。
因而美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
19世纪以来西方美学对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的强调,各心理学流派对美学研究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美学研究对心理学的依赖。
美学与文艺学:美学与文艺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文学艺术。
因此,它们研究的问题常常会有某些交错,譬如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一般规律等既是美学又是文艺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但美学相对与文艺学而言,更带有一般性,它探讨文学艺术的本源,为后者提供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
而文艺学则更多的关注具体的文学艺术经验和现象,它可以为美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