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言艺术探微-推荐word版 (2页)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落霞与孤鹜齐飞 赏析

高中语文 落霞与孤鹜齐飞 赏析

1.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
答案:总结后人的观点,一共有“五美”。 ① 本句首先是色彩美。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的羽毛是深色的, 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鹜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 尚在碧空显露,碧空相对于落霞光度稍逊,但相对于孤鹜来说却较亮, 它们——孤鹜、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对比——孤鹜的影子更加 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孤鹜的颜色以绿、褐、紫等为主,属于 冷色,而且它们之间是补色关系。晚霞的背景是晴空,它是蓝宝石色的, 和晚霞的颜色也是互补色的。我们知道,当互为补色的两种颜色相邻时, 能构成最强的对比,在效果上,能使双方达到最大的鲜明度。王勃巧妙 地运用了这一对比,使整个图案显得格外地鲜明而美丽。
③其次是动态美。孤鹜是在“飞”的,云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 然不动的。秋水虽然平静,但并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会死气沉沉。 微风过处,秋水上会不断地泛起涟漪,涟漪过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被 荡开后,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鱼虾等等。这分明是一幅流动着的 美丽图画。 ④是虚实美。碧空高深无比,红霞稍低些,而孤鹜又更低,这就有了三个 层次,而它们下边又有秋水。秋天的水是宁静的,当“秋水共长天一色” 之时,天上的画卷自然地映在水中,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水中又有 了三个层次。而且,在天上越高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就越深。这就构成 了实景与虚景的对比。况且微风过处,秋水泛起涟漪,平滑如镜的水面上 倒映着的景物会被荡开,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这和水面上的映像同样构 成了一种虚实之美。
③再次,巧化成句,别出新意。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 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如果我们从对仗的角 度去比较王勃与庾信彼此文句的优劣,会发现王句的长处恰在于上下句都能“句 中自对”,而庾句则不能。点线面结合。孤鹜尽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总之是不 会太多的几点;落霞也只能是天边的一线或一小片(位于西天)而非满天;而秋 水与长天却是地道的一个广阔的面了,由此,点线面巧妙结合,写景极富层次性。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作手法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作手法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作手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幅景象被人们赞誉为“天然绝景”。

在这幅壮丽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落日的余晖和孤鹜的身影在水面上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感受。

以下是我对这句诗句的分析和解读。

一、意境描写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诗句中的“落霞”和“孤鹜”两个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着日落和孤独。

在古代汉诗中,落日常常被赋予感伤、离愁和寂寞的色彩,而孤鹜则代表了宁静、孤独和深邃。

通过“齐飞”和“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句,诗人将日落和孤独这两个本来相反的形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描写。

二、意象运用
其次,这句诗句运用了多种意象来丰富意境。

落日的余晖和孤鹜的身影在水面上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画面。

其中,“落霞”运用了色彩的意象,表现了落日余晖的渐变过程。

而“孤鹜”则运用了动态的意象,表现了孤独鸟儿的自由飞翔。

这两种意象的融合,为这句诗句增添了浓厚的诗意。

三、文学手法
最后,这句诗句还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进行修辞。

比如,“齐飞”,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使诗句的节奏更加流畅;“长天一色”,则采用了押韵的手法,使诗句更加韵律优美。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为这句诗句增加了动感和魅力。

综上所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一句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诗句,它的意境描写、意象运用和文学手法都显示了作者的文笔优美和艺术追求。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 引言1.1 作品背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作品,由唐代诗人张若虚所作。

这首诗歌描绘了落霞与孤鹜共飞、秋水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感叹。

作品背景上可追溯至唐代盛世,当时社会繁荣稳定,文化艺术风气盛行,诗歌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的主要方式。

张若虚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之一,其诗作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著称,被誉为"诗中王子"。

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背景下,张若虚创作了这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魅力和艺术水准,更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解读和感悟。

1.2 主题意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句所传达出的主题意义,首先体现在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落霞、孤鹜、秋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使人们感受到自然风光的壮丽和神奇。

诗句中的“齐飞”和“共长”,体现了人与自然相融相互,共同存在于这一片天地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愈发紧密,我们需要学会尊重和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共同构建美丽的生态环境。

这句诗句还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坚守。

落霞、孤鹜、秋水虽然都是瞬间的存在,但它们在自己的时间里都展现出了生命的精彩,传递出坚强、勇敢、自信的生命力量。

这也给人们以启示,即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也要保持乐观与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珍惜每一个当下,过好每一天。

【2000字】2. 正文2.1 作者简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若虚。

张若虚,字子厚,祖籍陇西,生卒年月不详。

他是唐代著名的女儿红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李商隐等被誉为盛唐四杰之一。

张若虚的诗作以清新明丽、婉约豪放而著称,被誉为“飞花落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的书法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的书法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的书法1.引言秋水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其自然之美和文化意义都深深地吸引了很多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的书法,作为一篇经典的七言诗,其丰富的意境和哲理含义也获得了众多书法家和文学爱好者的赞誉。

本文将以这一主题为出发点,探讨秋水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

2.秋水的意义秋水光景,既有其自然之美,也有着深刻的哲理意义。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秋水常被认为是生命的象征,表现出人们面对诸多变幻的世事时仍能坚定不移地顽强向前的精神。

同时,秋水在道教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联系天地神魂和人类紧密的桥梁。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的书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七言诗由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所作,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这首诗中,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秋水的自然美景,而隐含的意义则是表达了对生命不离不弃的关怀。

而这句诗的书法,则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代表之一。

其洒脱飘逸又充满气息的风格,将诗句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4.秋水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秋水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元素,同时也是书法艺术中常用的主题之一。

在中国书法中,秋水常常被用于书写诗词文赋与杂文笔记,以表现出静态美和流动之美。

在山水画同样如此,艺术家们往往会利用墨水、笔尖等表现手法,将秋水的自然之美和生命意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5.结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的书法,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秋水意象和哲学思想,更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和独特气质。

通过秋水的表现和书写,艺术家们可以非常好地传递出自己对于生命和世界意义的理解,展现出对自然、社会和个体的深刻关爱和追求。

而秋水的美,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追求和欣赏,感受其中的哲理和艺术魅力。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文阅读教学的纵联横比探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文阅读教学的纵联横比探析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赋予读者一种五彩斑斓的美,其视野开阔,目极八方、思接千里,富有层次、立体的空间美。

画面明丽鲜活,意境动人心魄,景物的互为映衬造就出这种神奇的大美。

我想,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通过纵联横比,也能呈现出这样的一种境界,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一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如果孤立地阅读,有时候不一定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或者印象并不深刻。

但如果把它和有相似点的,已经学习过的课内外文章进行一番联系比较,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比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文章的本质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会因各个方面在比较时产生的巨大的差别或者惊人的相似而引发极大的兴趣,由兴趣的产生而引发思维的活跃,由思维的活跃而静心思索,由思索而得知,由得知而学习语文的趣味盎然而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思维、想象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一、题材同类题材联系比较能帮助学生从多角度阅读分析,学习用多种手法表现生活,体验生活的复杂、多样性,了解不同的情感、态度、人生观,提高对文章的赏析分辨能力。

例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联想到语文课本中相同题材的诗词,以慷慨激昂的语调诵读并板书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导入新课,创设一种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探讨课文的主题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战争题材的课文———《空城计》《勇气》《木兰诗》,在回顾、讨论中对比、提升认识: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悠悠琴声轻松吓退蜂拥而来的十五万大军,不战而屈人之兵靠的是智慧。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滚滚硝烟弥漫中那双因失去丈夫而泪眼婆娑的善良女人再次义无反顾地解救被追赶的法国伞兵,不惧牺牲向往和平拼的是勇气。

《滕王阁序》的语言艺术赏析

《滕王阁序》的语言艺术赏析

《滕王阁序》的语言艺术赏析王勃(649~675年),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写作背景】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逸,品行不端,毫无***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

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

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

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

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

“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滕王阁序语句揣摩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滕王阁序语句揣摩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滕王阁序语句揣摩【—之滕王阁序语句揣摩】,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精彩语句揣摩1.“潦水天下而寒潭明,烟光凝而暮山紫”赏析:作者借助有效率多样的笔法描绘山容水态,整体表现楼台的壮丽,从而把读者带进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潦水天下而寒潭明,烟光凝而暮山紫”写下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受限于恒定的画面色彩,而着力整体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化莫测:寒潭之水因积水脱尽而一片冬至;傍晚的山峦因暮霭弥漫而呈圆形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烈,在色彩的明暗对照中,注重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喻为“写下天下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愁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赏析:这就是全文颇具思想意义的警语。

古往今来存有多少有志之士,直面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著地崇尚自己的理想,即使在不得志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疲惫退出。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勃在此曲枝,警告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苦而自暴自弃。

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存有这般情怀,的确难能可贵。

总结: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冯后易老,李广难对。

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谈王勃《滕王阁序》的语言风格

谈王勃《滕王阁序》的语言风格

谈王勃《滕王阁序》的语言风格王勃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之一便是《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以其优美的语言风格和深沉的思想内涵而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王勃《滕王阁序》的语言风格。

王勃《滕王阁序》的语言优美精炼,字字珠玑,句句铿锵有力。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排比,以及一些古典修辞手法,如比喻、转喻等,来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通过对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王勃使得整篇文章富有韵律感,行文流畅,语言精美。

比如在开篇的描述中,王勃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句不仅描摹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更通过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作者对自然的敬重之情。

王勃《滕王阁序》的语言富有深沉的思想内涵。

在文章中,王勃通过对滕王阁的描写,以及对历史和人物的评价,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一些看法。

他不仅对滕王阁的各个景点进行了详细的描绘,而且通过对当时的政治风云和人物的评述,对封建王朝和社会的不公、腐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文章末尾王勃更是寄希望于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表现出了他对社会的深切关注和对未来的希冀。

王勃《滕王阁序》的语言富有情感色彩,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在文章中,王勃不仅对滕王阁的风光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蓬勃,更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滕王阁主人的评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高洁道德的向往。

他以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为象征,表达了对理想人生和崇高品德的向往。

通过这种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王勃让《滕王阁序》呈现出一种极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给人以无限的力量和鼓舞。

王勃《滕王阁序》以其优美精炼的语言风格,深沉的思想内涵和充满情感色彩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对《滕王阁序》语言风格的分析,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这篇文章的美感和深刻含义,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王勃对美好生活和清朗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言艺术探微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言艺术探微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言艺术探微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言艺术
探微
据王定保《唐摭言》卷五载:王勃作《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信之。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瞿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都督阎公何以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赞叹不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何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它对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

其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视野开阔。

天上布满晚霞,天空中一只大雁飞过。

秋天的水与广阔的天空相接,呈现出同一种颜色。

组成了一幅天地浑然一体的波澜壮阔的画面。

没有广阔的胸襟和气度的人,是断不能写出这样视野开阔的句子来的。

都督阎公与其说是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这两句而赞叹,不如说是为王勃蕴涵在这简单的句子中的胸襟和气度以及才气所折服了。

二是动静搭配。

天空中的晚霞即使再美,也让人感觉有点单调,少了些许生气。

在这种情况下,高明的作家总是设法用。

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谈语文课过渡语的艺术设计

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谈语文课过渡语的艺术设计

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谈语文课过渡语的艺术设计王瑞金【期刊名称】《《学周刊B版》》【年(卷),期】2013(000)011【总页数】1页(P170-170)【关键词】过渡语; 巧妙; 艺术过渡; 课堂【作者】王瑞金【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 744300【正文语种】中文《滕王阁序》中有一句经典:“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描绘之景空旷、辽远,宫殿园林,楼阁庙宇,皆是大气中不失儒雅。

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上下、四周、方圆衔接的如此紧凑、精美,可谓是天衣无缝,因此成为经久不衰的佳话。

一节完美的语文课也要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巧妙的教学过渡语言,会使整个教学节奏清楚明白,且又环环相扣,浑然天成。

新旧知识衔接得好,能使课堂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成为一体,不露痕迹。

过渡语的编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但凡优秀的作品都很注重结构上的过渡艺术,从中都可以找到构思精巧的的承上启下的段落。

艺术的过渡不但能够承接上文,开启下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柳暗花明、引人入胜的奇特作用,尤其是在高效课堂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不理想的课堂过渡语有这几类:1.过渡语随意。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课前准备不足,跑题的概率很大,前后内容衔接不紧密,学生不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

2.教师过渡语冗长。

教师不管课堂有没有变化,只把自己精心设计的过渡语滔滔不绝地背诵一遍,学生在短时间内既记不住内容,也不能理解意思。

3.过渡语贫乏。

教师的基本功不够扎实,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强,好像没什么话可说,每节课就直接以课文的题目开端,课堂如一滩死水,毫无生机,这样教师也就失去了该有的引领和提升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认为,语文课堂要想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课前和课中的过渡语,如何通过恰当的言语,把课堂教学的前后环节巧妙地衔接起来,从而能够自然而生动地进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中。

微课教学反思

微课教学反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意境美赏析教学反思这一句是千古名句,是最能代表《滕王阁序》意境美的句子。

所以这个句子的教学是整个文章中句子的重点。

这个句子中包含了很多知识:句子所营造的意境美和营造出这种意境美的各种方法。

所以教学的时候分两个方面:一,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句子的意境美。

二,分析创造出这种意境美的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引入、探讨和总结三个方面。

授课过程中不足之处在于授课资源不足,资源利用不够,过程显得单调、死板、不够灵活,不够丰富多彩。

总觉得仍还是能够有更好的表现方式和收效,可惜未能找到这种方式。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赏析(网友来稿)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赏析(网友来稿)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赏析(网友来稿)周维军江苏省姜堰中学语文组王勃《滕王阁序》佳句迭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是其中之一。

对此名句,历来公认不错,很好。

笔者试赏析一二,以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

首先,对仗工整,几近“工对”。

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

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

当然,在大唐律诗的王国里,这些都不算什么,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都是句中自对。

不同的是杜甫这句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都是主谓短语,且直接连缀成句不用虚词。

其次,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

一动一静,以动衬静。

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

画面和谐,美不胜收。

再次,巧化成句,别出新意。

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

”(转引自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第260页,上海古籍,1980年第一版)如果我们从对仗的角度去比较王勃与庾信彼此文句的优劣,会发现王句的长处恰在于上下句都能“句中自对”,而庾句则不能。

最后,如果“落霞”是指真正的彩霞而不是指一种鸟(形如鹦哥)的话(据上引朱东润书,同页),那么此句还有一个好处:点线面结合。

孤鹜尽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总之是不会太多的几点;落霞也只能是天边的一线或一小片(位于西天)而非满天;而秋水与长天却是地道的一个广阔的面了,由此,点线面巧妙结合,写景极富层次性。

当然,此句平仄韵律方面的优点由于众所周知,就不再赘述了。

2005/05/28我的邮箱是******************下一篇。

《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好在哪里?

《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好在哪里?

《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好在哪
里?
第一段是起,直到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为止都是在向四宾致意,而从第二段开始,才应该算是王勃真正的功力。

自水而山,登霄临殿,以水和山的开阔意象为支点,把气聚到一起抬起来了,虽然笔下是楼,整个视角已经升腾在了楼顶,就是一个感觉高屋建瓴,仰之不及,最高点就在披绣闼,然后开始俯雕甍。

之后山水在用一次的视角就是由上而下了,而非借山水而拔擢气势,这时是在铺展气象了。

远望有钟鸣鼎食之家,这其实是故意把气势降了一个格调,为的就是在升上去显得更空灵。

果然下一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云销雨霁四个字一出,披云翳而洞石扉,豁然中开。

一个彻字,一个明字,这种敞亮与开阔已经不是某种意象赋予的,不是文字写给你的,而是直击心底,从心底自然生发出来的。

就像你一直就在等待的剧情在墙角一转身遇到了。

此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不是王勃在展现一幅画面给你啊。

你所立之地,你所感之情,已经把你带到了这幅画面之前,王勃做的不过是把这幅画面重复,确认给了你。

是你自己看见了,就是这样的。

就是这么美。

行文的气韵在
此彻底爆发,复杂的手段引领视角,打开心扉,就是要让你看见这一幕。

能做到这一点有个重要的原因:这一句,包括上一句云销雨霁,用到的一切意象和辞藻与前面都有很大的反差:平易,极尽奢华之后的平易,为的就是让你感到,我也是这么感觉的。

所以这一句被拿出来让人评说。

前面底垫了很多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赏析

落霞与孤鹜齐飞赏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

“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浅谈元曲与宋词的区别肖旭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宋、元时,代有新变,诗之余为词,词之余为曲,各相争雄。

文学史上所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种不同的诗体。

唐诗基本上是五、七言诗,词、曲则都是长短句。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后两个阶段是词与散曲。

词与散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共发生和发展都和音乐密切相关;它们都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

词与散曲原本都是“民间物”,属于民歌一类,久已有之。

其曲调,依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时代的改换而有所变迁。

它们的发展规律正所谓“人民创造,文人加工,新陈代谢。

”词和散曲产生后都走了一条由俗到雅,由民间而人文人的道路。

如同鲁迅所说:“词曲之始,也都文从字顺,并不艰难”,“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

我们这里不谈诗,只谈当时词和曲这两种新诗体在内容、形式、语言、风格上的区别。

一、词和曲在内容上的区别词与散曲,共主体并不属于浴文学,它们反映的大都是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情趣。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的用典艺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的用典艺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的用典艺术《滕王阁序》是王勃最为有名的作品,也是初唐骈文的代表。

“由于用典至妙,集切题、隽永、典雅、和谐之美于一炉,所以世人盛赞《滕王阁序》为‘千古奇文’,并断言‘后人难以为继’”《滕王阁序》用骈文的形式展现盛宴美景、借典抒发复杂的情感,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融合。

《滕王阁序》用典分析(一)用典种类《滕王阁序》用典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神话传说、语典和事典。

神话传说的有,“腾蛟起凤”出自《西京杂记》,传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又说杨雄作梦见自己吐出凤凰。

中“贪泉”说的是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这里的水之后会变得贪婪;“涸辙”出自《庄子·外物》记载的是一个涸辙鲋鱼求救的故事。

语典指的是所用的词语出自前人文句。

比如,“邺水朱华”中“朱华”典出曹植的《公宴诗》诗句:“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

而“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中“潘与陆”出自钟嵘的《诗品》:“余尝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滕王阁序》运用事典最多,按照典源文献归纳举例,有出自《史记》的典故,“宣室”记载汉文帝把迁谪长沙的贾谊调回长安,召见于宣室,还有典型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还有出自《晋书》、《汉书》等典籍,所用典故典源文献丰富。

可见,王勃现场调动如此多不同出处的典故,彰显了作者的学识。

(二)用典的方式与手法在这篇序文中,运用典故的方式是不同的。

有明用与暗用之分,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以他们的人生感慨自己年,岁月易逝但功业难就。

这是明用,很明显看出此句运用典故;有暗用的,如:“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这里借鱼跃龙门变飞龙的故事,表示自己因见到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

这种不直接引录原文,而用自己语言表达,用典不明显,不理解典故内容难以理解句意。

又有正用与反用之别,如,正用的有,“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用贾谊被接见的事件表达自己对功名的无限向往;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不可以学习阮籍穷途哭泣。

落霞与孤鹜齐飞表达的情感

落霞与孤鹜齐飞表达的情感

落霞与孤鹜齐飞表达的情感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表达了诗人怡然明净的心境与对自然景观和谐美丽的感叹之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雨后的天空,乌云消散,阳光又重新照耀着大地。

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

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

句子赏析
此句色彩对比鲜明,落霞是绚丽的,多重的,孤鹜是清淡的,单一的,落霞是自上而下的,孤鹜是自下而上的,秋水长天,天水相接,浑然一体,远近、上下、立体式的展现出一幅深秋江天图。

此外,动静结合。

动写“落霞”、“孤鹜”,动写“秋水”、“长天”,使人的视野中出现一幅绚丽的“江边初晴”的画面。

另外句中有对,对中又有对。

“落霞”与“孤鹜”对,“秋水”和“长天”对,他们结合在一块儿又是对仗。

作者登高望远的畅快之情并没有直接的宣泄出来,而是寓情于景,使整句变得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从而成为千古绝唱。

对滕王阁序的优美句子的赏析

对滕王阁序的优美句子的赏析

对滕王阁序的优美句子的赏析1. 滕王阁序赏析几个写景的句子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本句首先是色彩美。

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鹜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尚在碧空显露,碧空相对于落霞光度稍暗。

但相对于孤鹜来说却较亮,孤鹜、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对比,孤鹜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

2、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赏析:层层楼台高耸在青翠的山峰上,仿佛直冲云霄;凌空的飞檐丹辉欲流,仿佛直插大地。

作者在一上一下之间仅仅用了十六个字就把楼阁高耸入云的气势写得蔚为壮观,把楼阁的独特风貌写得栩栩如生,这一句借着俯仰视角的改变,使上下浑然天成。

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这两句写滕王阁周围的动物和植物,白鹤野鸭在萦回的小岛上畅游,洒满兰桂花香的宫殿掩映在起伏的山峦之中,使滕王阁犹如众星捧月一般,显出恢弘的气势。

扩展资料: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

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

典文学专家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唐代骈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自初唐四杰始,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对偶、华丽的辞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滕王阁序2. 有关滕王阁序的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言优美点的赏首先,对仗工整,几近“工对”.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当然,在大唐律诗的王国里,这些都不算什么,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都是句中自对.不同的是杜甫这句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都是主谓短语,且直接连缀成句不用虚词.其次,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画面和谐,美不胜收.再次,巧化成句,别出新意.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转引自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第260页,上海古籍,1980年第一版)如果我们从对仗的角度去比较王勃与庾信彼此文句的优劣,会发现王句的长处恰在于上下句都能“句中自对”,而庾句则不能.最后,如果“落霞”是指真正的彩霞而不是指一种鸟(形如鹦哥)的话(据上引朱东润书,同页),那么此句还有一个好处:点线面结合.孤鹜尽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总之是不会太多的几点;落霞也只能是天边的一线或一小片(位于西天)而非满天;而秋水与长天却是地道的一个广阔的面了,由此,点线面巧妙结合,写景极富层次性.。

《滕王阁序》精彩语句赏析及写景艺术

《滕王阁序》精彩语句赏析及写景艺术

《滕王阁序》精彩语句赏析及写景艺术《滕王阁序》精彩语句赏析及写景艺术导语:《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滕王阁序》精彩语句赏析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写景艺术《滕王阁序》的写景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扬,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写景名句。

作为有幸“路出名区”的`“一介书生”,面对着“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壮阔天地,怎能不使他暂且排遣心中的忧伤,去领略祖国的无限风光。

首先,作者没有立足同一个地点,而是在变换中写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文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言艺术探微-推荐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言艺术探

据王定保《唐摭言》卷五载:王勃作《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信之。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
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
沉吟不言。

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瞿然而起,曰: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都督阎公何以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赞叹不已?“落霞与孤
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何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它对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

其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视野开阔。

天上布满晚霞,天空中一只大雁飞过。

秋天的水与广阔的天空
相接,呈现出同一种颜色。

组成了一幅天地浑然一体的波澜壮阔的画面。

没有
广阔的胸襟和气度的人,是断不能写出这样视野开阔的句子来的。

都督阎公与
其说是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这两句而赞叹,不如说是为王勃蕴涵在这简单
的句子中的胸襟和气度以及才气所折服了。

二是动静搭配。

天空中的晚霞即使再美,也让人感觉有点单调,少了些许生气。

在这种情况下,高明的作家总是设法用动静搭配的方式来补救。

如杜甫的诗句“星垂平野阔”是静态展示,“月涌大江流”则是动态展现。

上下句一动一静,动静一搭配,境界就出来了。

王勃也深谙此道,于是在“落霞”中加进一只
“孤鹜”。

这一来,动态有了,生气也有了,自然也就不单调了。

三是情景交融。

王勃虽然年轻,但颇有才气,然而怀才不遇,辗转漂泊。

一种
深深的孤独感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他。

与“落霞”齐飞的那只“孤鹜”,与其说
是一只大雁,不如说是王勃自身的写照,是王勃的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在文句中
的间接反映。

而从“落霞”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那种人生感慨。

四是平中见奇。

一开始就把文句写得很精彩,先声夺人,是一种写法;一开始
写得相当平淡,经过层层铺垫之后,才推出精彩的部分来,平中见奇,也是一
种写法。

王勃显然采用了后面一种写法。

有了前面“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和“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些平淡语句的铺垫,再推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