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方法点拨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方法
动传神。
精选课件
18
4、对以景结情的尾句,要仔细揣摩、感悟其中蕴含 的诗情。 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精选课件
19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 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 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 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精选课件
3
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是“意”和“象”的统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 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换言之,是由一 系列意象构成的物与我、情与景、形 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 达到的艺术境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精选课件
10
第一步,找出景物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断肠人、天涯。 第二步,概括由这些意象构成的画面是一幅什么图或画。
以上这些意象组成的是一幅凄苦悲凉的深秋黄昏行旅图。
第三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透过这幅画面,可以感受诗人漂泊的凄凉心境和浓烈的思
乡之情。
精选课件
11
2、抓住诗中跳跃的意象,用联想和想象,把省略的内容补 充出来,使之形成完整的意境,再去体会诗人感情。
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精选课件
12
第一步,知道省略了什么。
诗中写的是诗人问、童子答的事情,只有童子的三句 回答,却没有具体的问题。原来诗人寓问于答,省略了提 问。
“山崩地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
•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
此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
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
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
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 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 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 的情趣和意境。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此二句,写隐居处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幽长寂寥。 的境况:孤独一人,与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世隔绝,与山林作伴。
世人返家 自去鹿门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潇洒超脱
恬淡自得
殊途异志,两种选择两样心情,
孤高的隐者
抒发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悠然的钟声---山寺的超然和僻静 尘杂的人声---世俗的杂乱和喧嚣 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 思的神情隐然可见。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知人论世
字端己,唐末五代诗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韦应
物之四世孙。
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
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著《浣花集》
花间派代表词人之一,与温庭筠并称“温韦”。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本 词为第二首。黄巢起义之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 长达十年之久。本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期所作(一说早 年浪游江南时所作)。
江南的水澄明碧绿,可与蓝天媲美;躺在 画船上,看江南蒙蒙雨景,听着细细雨声悠悠 入梦。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 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 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 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苍凉悲壮 清幽明净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淡雅幽远 壮阔苍茫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清冷幽静
(新人教)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找出描写景、物、人的词语。起
句:竹——凉,夜月——满庭隅,凉气阵阵袭 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写出清 秋月夜特有的景致。重露——成涓滴,稀星— —乍有无。点出时间已是深秋;萤——暗飞、 自照,鸟——水宿、相呼,秋夜破晓前的景致, 更衬托孤寂之情。孤栖“卧内”,辗转反侧, 黎明将近还不能眠,为何?原来一直为国事担 忧,因此就得出了问题的答案:①描写了一幅 幽清冷寂的深夜秋月图;②给予了忧国忧民忧 时的感情。“空悲清夜徂”清冷的秋夜就在我 徒然的悲哀中过去,又体现了诗人无限的感慨 和不能为国效力的忧愤。
三要关注特殊词
(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 感。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请采用意象组合及词眼品读法对颈联这二句诗 进行赏析。
赏析示例
倦
杜 甫
夜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1、看标题。吴齐贤《论杜》曰: “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 而杜诗尤严。”诗题“倦夜”,给 我们什么信息?厌倦?疲倦?疲倦 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 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 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 倦呢?
——2011年12月2日
理解 词义、句义
古 诗 鉴 赏 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鉴赏
把握意境(景 、 事、情) 掌握常识(典故、修辞、 表现手法等)
评价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
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 浣女,莲动下渔舟”,要置身诗境,就必须展开联想与想象: 天已暝,却有皓月当空,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 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竹林里传来了一 阵阵的欢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完衣服笑逐着归 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摇动,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 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多么幽清明
净的自然美啊! 由此,我们可以深刻体会王维作品“诗中有画”
2.借助经验,取得共鸣 在审美想象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
审美经验,在想象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
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我们原本都有审美经验,只是这些经验有时是模糊的、潜 在的,偶然读到一首诗,恰好说出了自己想说却说不出的话, 于是便有了置身诗境的快慰。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 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即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意象 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富有某种特 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意境 是诗人要表达的主观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考的艺术境界。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离别、游子 •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凄凉悲愁 • 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 高洁隐逸 • 美人 神女 灵修 国君 • 杜鹃 哀怨、凄凉或思归等悲苦、悲愁情感 • 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 思乡
什么是意境?
•
“意”,作者的感情;“境”,
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
(意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
情感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
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中的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苍凉悲壮 清幽明净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淡雅幽远
壮阔苍茫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清冷幽静
登 高 杜甫
想象与联想 意境 明情
品味情景式赏析
•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 的意境?(意境有何特点?)
•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答题时应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三 方面缺一不可。
• 4.答题步骤: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景)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出运用什么手法。
(论法、表情)
阳光普照
日江山
绝句(其一)
杜甫 风 花 草
迟日江山丽
四野青绿
溪水映日
明 丽
春风和畅 阔 百花竟放 远
风送花香
表明 达净 对绚 初丽 春的 景初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融泥 燕子 暖沙 鸳鸯
泥融土湿 衔泥筑巢
沙滩暖和 鸳鸯静睡
春江花月夜 置身诗境赏析指导
思妇怀远图
【示例2】昨天,他还和我在清枫浦上 共放纸鸢;昨天,他还为我梳妆打扮。桌 上,还放着他的纸砚;墙上,还挂着他的 宝剑。但是,现在,他还没回来。我独自 登上高楼,四处寻找他的身影,我独自来 到清枫浦,寻找昨日的歌声。月儿最善解 人意,整夜地陪伴着我,月光照在楼上, 照在镜台上,映出我憔悴的脸,却不见他 为我梳头、为我描眉的手……
【示例2】 春,长江的浪潮向前涌进,一直绵延到苍 茫大海。那一浪接着一浪的水波,拥有春天江水 特有的活力,不同于冬日的死寂,是春水。望那 “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紧不慢的汇入无边无际 的大海,海上初生起一轮明月。是谁洒落了银辉, 碧蓝的海面上染起一片银光,象一颗晶莹的玉石, 闪闪烁烁,随水波缠缠绵绵,向着远方,千里万 里。哪里的春江没有月的皎洁?蜿蜒的江畔,环 绕起芳草丰茂的原野。草香淡淡,隐隐幽幽。清 风明月,素影分辉。月光洒落在花间,好似白色 冰晶飞舞,不,它不在飞舞,只是静静的,倾泻, 流淌,如水一般。
一、导入新课 《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 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在月的照耀下, 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 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 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 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 生活情趣的画卷。如何让这丰富的画卷活跃在我 们的大脑中而进行欣赏?
3、“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 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 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 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 绝,相思无着落。
4、请以思妇的口吻,从第一人称的角度,用散文 化的语言改写这一片段。
置身诗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作者及工作单位王巧浙江省仙居中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训练学生的两种思维能力——想象与联想,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教材分析《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内容设置中,要求学生能借助想象与联想这两种思维,来帮助自己达到对诗歌散文的意象的把握、意境的体验以及感受并理解文章的情感。
因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把握对于两种思维的训练。
这以单元教学分成两课时,本教学设计属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①学生一般都觉得诗歌难以理解,对诗歌的解读无从下手。
对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系统,阅读理解能力不足。
②由于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如何以想象、联想来促进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阅读方法。
(2)情感目标: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增强学生情感的感受及分析能力。
(3)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两种思维能力。
本课时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想象思维能力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和品位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想象、联想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1、介绍诗歌一般解读方法。
2、讲解三个概念“形象、意象、意境”。
3、讲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方法。
吟诵—意象—想象与联想—意境—明情举例:结合诗歌分析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沉浸在想象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就学生质疑意象与意境两个概念。
1)分辨三个概念。
2)结合例子,分辨诗歌中的意象。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阅读过程中,是否结合自身的想象、联想能力。
掌握诗歌阅读的一般步骤方法。
训练学生寻找诗歌意象的能力,结合一定意象所对应的内涵,感受诗歌意境。
明确“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方法。
4、两种思维的区别与联系。
《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解析
(2)主旨:作者借咏叹王昭君其人其 事,寄寓了对王昭君的深厚同情,也 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 的怅惘之情。
课堂训练
登科后 孟 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开头两句采用了__今__昔__对__比直抒胸臆_ 抒情方式, 达了作者_考__中__科___举__进__士__后_ 的兴奋和得意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情景式赏析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 怎样的意境?(意境有何特点?)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 题型。答题时应包括景、境、情三 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
问题归纳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 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 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 造,语言力求优美。
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 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 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 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 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反馈练习: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 程?长亭更短亭。
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 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就是抓住 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会独 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涉及的主要内容
意象出意境 炼字出意境
自主学习
什么是意象?
“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 。 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春江花月夜》
单 意象:
元
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学
习 目
离别、游子: 杨柳 长亭 孤帆 凄凉悲愁: 寒霜 飞雪 苦雨 高洁隐逸: 幽兰 菊花
驿路 浮云
标 高洁: 白雪 寒梅 玉壶 冰心
·
意 国君: 美人 神女 灵修 象 思乡: 月亮 羌笛 竹笛
音信、书信:青鸟 鸿雁 尺素
单 意象:
元
意境就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花红柳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生机盎然
开阔东流 思人叹时
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南北, 消磨多少豪杰。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学
艺术境界。
习
·
目 重点!!常见意境举例: 标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意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境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晦涩、深远
空寂、幽静、宁谧、朦胧、萧条、明快、荒凉、冷寂
·
单 元 【练习】下列诗句分别对应哪些意境? 学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雄浑壮丽 目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①沉郁孤愁 标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③清幽明净
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 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情感美
谢 谢 学 习
单 元 学 习 目 标
置身诗境: 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方法点拨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2.熟悉诗歌常见意象的特殊含义。 如:折柳——赠送,送别,惜别怀远 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3.把景、物和人联系起来,由景及情,由物 及人,由表及里,深入地分析理解诗歌内 在的思想感情、人物品格或哲理意蕴。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 鉴赏实例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意象: 江夜景色:朦胧、空 旷、凄清,这一切诗 渚:水雾朦胧 人是怀着“客愁新” 日:夕阳西下 的心情来赏景、写景, 野:空旷 烘托出了诗人旅途的 天:低沉(衬托出原野的阔大) 寥落孤寂之感。 江:清澈 月:离人很近(衬托出江水的清澈)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 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 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 • 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 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自然 景物。 • 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 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 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 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 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 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2.前两句景物描写对于塑造幽竹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答:前两句写景渲染了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气氛,但是,另一 方面,幽竹却一如既往地翠绿葱笼,春残花落与幽竹翠绿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更加有力的表现了幽竹不改清阴的高尚品格。
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到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靠近外城。 陆鸿渐,即茶圣陆羽。
沁园春长沙
朗读
疏通大意
知人论世:
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 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 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 在全国十几个省蔓延开来。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 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在韶山等地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 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的第一个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 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随着革命 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国民 党右派势力妄想篡夺权利,而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一 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
方法点拨: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 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沉浸在想象世界中, 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 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物、人、事,也 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 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方法点拨:
缘景明情:
1、上阕,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 来写? 2、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万山红遍, 远眺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近观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仰视 鱼翔浅底, 俯瞰 万类霜 秋 景 图
3、这幅图景是通过谁的眼睛看到的? 看风景人有何特点?
“独立”二字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 概。
上阕小结
立
时间 地点 环境 万山 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 碧透, 百舸争流。 鹰 击长空, 鱼 翔浅底, 万类霜天 竞自由。
眼 前 看 景
生 机 秋 勃 景 勃 的
胸 怀 壮 博 志 大 的
心 中 问 情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下阕过渡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 嵘岁月稠。
【精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重点
以“月”为例,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诗歌的情感。
难点
学会通过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情感,懂得在诗歌鉴赏中的迁移和应用。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
入
可强调鉴赏前“反复阅读”的目的。
可引用一首诗,来强调意境在理解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自探学习
教师引导
知识
拓展
学生自主探究和把握“月”意象的主要内涵
以《春江花月夜》为切入点分析“月”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置身诗境:问1.根据意象的作用——营造一种意境、画面,从诗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概括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作用(一)营造一种审美意境(板书)
月与夜相伴而生,夜幕之下,月变得美丽而朦胧,客观上便制造出恬静温馨、充满柔情蜜意的氛围。
诗人一开篇即就题生发,兴致淋漓地勾勒出一幅春江夜壮丽而奇妙的画面。嫩绿的春色、宛转的江流、半开的花蕾、银色的月光、静谧的夜晚,构成了一个澄碧晶莹的、美妙无比的月光世界。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都被月光涤荡成梦幻一般的银灰色,春江花月夜因此显得格外幽静恬美。
缘景明情:问2.通过这一幅画面,诗人要表达什么的情感?
作用(二)月是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1、月系两地的相思怀念
诗人张若虚眼望皓月,豪情问天,与此同时,月亮也将它的清辉洒在离人的心上。“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楼上人似月,相思起哀愁。相思笼上一层美丽的月纱,浓重的离愁化作轻烟般的惆怅。明月照着相思楼,照在楼上无眠的思妇身上。月亮如此多情,默默伴你长夜相思,深深照你庭院幽独。“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岂不知这多情之月已扰人无尽相思意,叫月下之人怎不起相见相随愿?“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现实的时空阻碍了相爱的人,但无处不在的月光可以超越一切,使人产生诗意般的甜美联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方法2
联想想象 访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指导:短短四句,写了三番问答,可是 第二问、第三问,都被隐去了,需要我们补 足、还原出一个深山问答图。
• 童 子首先告诉来人师父“采药”去了。隐者一般 都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每天除了“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的读书修身和 “谈笑有鸿儒,往来 无白丁”(刘禹锡《陋室 铭》)的参禅论道外,“采药”也是他们常做的 事,至于采的是治病和保健的中草药,还是据说 服用后能够得道升天的长生不老药,都符合 隐者 的身份。毕竟来一趟不容易,到哪里采药呀? “只在此山中”交待了师父的大致去向,究竟在 这座山的什么地方?来人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 样子。童子答道 “云深不知处”,山中云雾弥漫, 影影绰绰。既然是去采药,哪里生长着所需的药 就往哪里去,上山爬坡,行踪不定,也不知他现 在到了哪里。
试题1:要求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 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 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 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 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试题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 趣。要求分析这首诗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 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复习旧知: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 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 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 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 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 情感。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 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 思想、情感、意念、 感兴。“象”就是物 象、形象。“意象” 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 感情的客观物象,是 “意”和“象”的统 一。
意境:
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 情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 形成的艺术境界,是物与 我、情与景、形与神、情 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 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简言 之,就是一系列意象构成 的艺术境界。
赏析方法点拨
一,诗中有画:把文字转化为面画; 二,画中有诗:抓住意象品味诗情; 赏析方法3:品味字词,赏析名句
炼字传神,一字而境界全出
咏雪
唐· 张打油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简析:这首诗写的是下雪 后大地一片雪白的情景。 “江山”、“井”、“黄 狗”、“白狗”这些都是 形象,而非融注了作者主 观情感的意象。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 争渡回家,但诗 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 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隐 逸而自得。 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 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 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 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 二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 的心境? 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 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 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 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体现了诗人心中是多 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鉴赏方法1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图2
《 天 净 沙 秋 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
· 3
景:诗词中所描写的物象。如马致远《天净 沙· 秋思》 古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境:满目萧瑟凄凉,枯萎的藤,千年老树已风 烛残年,西风漫卷,荒凉古道,弱疲瘦马。 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谧 又是那么温馨(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情:忧愁、悲伤、凄凉
诗 人所要寻访的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 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无不透 过对话传递给了读者。记住这首诗只需 牢记每一句的意象“松”、“药”、 “山”和 “云”四个字即可。“松”寓 意他高洁的风骨,“药”隐含他行止的 超凡脱俗,“山”揭示他得其所哉的避 世环境,“云”写意他闲云野鹤般的悠 闲自在。显然,这 位隐者是一个道家。 记住这四个字,隐者高山仰止的形象和 风度就鲜活地显现出来了。而这四个字 同样也是教学的重点、切入点。
赏析方法3:品味字词,赏析名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3、红杏枝头春意闹
实战演练:2008年宁夏海南高考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释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 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 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 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 方。这里指山坞。
置身诗境 什么叫“置身诗境”呢? 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 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 画面,沉浸在想象世界中,得到 审美享受。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 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 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 草、虫、鱼等自然景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 人物形象。
【分析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
• ① 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 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 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 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 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 情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 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 而“感伤”。
参考答案: 描写了如下画面以外的景和趣:①“水潺潺”声 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 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 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 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 丰富多彩。
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 二1.诗中的两个场景有何不同及如何统一?
如何能体会意境?
• • • • 置身诗境, 联想想象, 缘景明情。 试着将意境用散文化的 语言描述出来,细 心体会,领会文字细微处的精神。
缘景明情
什么叫“缘景明情”呢?
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 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 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 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可以解释为“一切情语皆景语”。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 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 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 “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 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