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_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1]
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1.实际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2.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联系生活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难点】1.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2.说明时间是认识的基础【预习案】一、基础过关:请用8分钟时间根据以下导学路径,独立思考,完成课本知识勾画和背诵。
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42页段1)(2)实践的基本要素(42页段2)(3)实践的特点(42/43页)(4)人类基本的三种实践活动(43页小字)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44、45页)(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特别提醒(1)“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不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但是“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读书学习等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但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
(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表现在: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联系: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表现在: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
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4.原理归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重点)(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的作用,积极参加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内容〗: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列举生活实例,根据有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习重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发式讲授法【知识整合】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特点(1)(2)(3)3、实践的基本形式:(1)(2)(3)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实践的过程:(2)获得认识的途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1)(2)(3)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原因:(2)怎样检验: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典型例题】1.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2、“行是知之始”这句话告诉我们()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4.据报道:我国每年因棉铃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人民币。
为此,抗虫棉的研究被列入高科技计划。
科技工作者经过艰苦攻关,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研制成功,不喷农药降服棉铃虫成为现实。
今年该抗虫棉要推广1000万亩,将为广大棉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说明()①人的愿望决定了认识的产生②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5.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①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②只有实践能把理论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③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活动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③6、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9年物价涨幅目标控制在4、8%左右。
高中政治第6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6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基本特点(2)结合实例深入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的含义与基本特点课前自主学习案(一)实践的含义及特点:1.实践是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___________。
实践是一种。
2、实践的基本特点:(1)____________: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实践的手段都是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
(3)______________:①社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历史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__________①蜜蜂酿蜜②教师讲课③学生学习④鹦鹉学舌⑤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⑥经济体制改革(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认识获得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但都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_______________:①实践产生新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践创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实践提高认识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原因: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桥梁。
第六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自主学习篇】一、实践及其特点、基本形式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____的物质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________为主体、以_________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_____________。
2.实践的特征(1)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_________、实践的________和实践的________。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2)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________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_________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_______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实践的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1)改造自然的________(2)变革________的实践(3)探索世界规律的_______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______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________和_________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__________的产物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___________的需要。
(2)________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__________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在__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_______的存在变为_________的存在(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_________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六课教材分析第五课讲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这一课紧接着就要分析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第六课的内容设计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理解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来。
本课时分为两个目。
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三个特点。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课时,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本课时设计了三个目。
第一目,真理是客观的。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真理的定义——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人不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第三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本目旨在让学生懂得,实践是不断向前推进的,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人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教学重点1.实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难点1.实践活动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的区别。
2.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第六周集体备课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类认识的来源则是实践,而且也是唯一来源。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师生互动二:
师:多媒体展示材料:“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引导学生思考: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展示成果。
师生归纳小结:
一、实践及其特征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注:(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征: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注:(1)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
注:(1)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不是孤立的活动。
(2)历史性: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结合刚才的折纸游戏,引导同学积极探索和思考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板书)
(2)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教师多媒体展示:《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人听后认为,愚公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但他毕竟还是太愚,因为真移山要的是锹挖、肩挑,一年才往返一次,而不使用炸药炸,用车运。对此,你如何看待?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师生归纳小结:(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理解: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第六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教学目标】◇识记:实践◇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二、【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尤其“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个难点三、【辅助教学】本节课采用“引导—感知情境案例—展示—合作生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情境分析、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Ppt课件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
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1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
2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3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2、实践的特征(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相对于人的纯思维活动而言)1实践的构成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
2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主体:人实践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实践手段:工具和其他设备注意: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新人教必修4)
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过程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课前系统1.教材的地位和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框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的过程》之第一框,与第五课所反映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二框学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主要包括实践的含义及特点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两大部分基本内容。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勇于展示自己的观点,亲历知识的生成的历程,切身感受哲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求索真理的思维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知识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2.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2.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框教材重点介绍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在这一知识生成的体验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实践第一性观点的理解和认可,而且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及展示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和展示自我价值的的乐趣,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2.1.1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1.2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
2.2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逻辑顺序为实践含义—->实践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中以学生合作探究得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重点,让学生们从知识生成过程中体验哲学追问、思辨的思维方法。
因此本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可定为:在探究中学习求索真理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追问、思辨等能力。
2.3 知识与技能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可定为:2.3.1 理解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哲学第六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哲学第六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知识复习: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理解:(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东安县2014年下期高中教师课堂教学比武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原创设计:东安一中彭建荣【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第六课第一框题,此框题继第五课理解意识以及意识的能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从实践而来。
【设计思路】基于现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生活化趋势,本堂课始终围绕“眼镜”这一生活话题,采用生成性教学法和借鉴理科实验教学法,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由生活导入,追问生活,感悟生活,提炼观点,自然生成“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哲学道理。
然后让学生学会回归生活、践行生活,运用实践的有关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并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实践的知识解释社会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法、生活追问法、实验法、自主命题法等,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实践及其基本特点”,深刻领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使学生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服务于实践,做到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案、滴瓶、烧杯、玻璃片、洗洁精、食盐、醋等【教学过程】导入生活、激发兴趣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眼镜追问生活、深入思考围绕“眼镜的发明、生产和使用”这一话题,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角度提出问题。
提炼问题、合作探究感悟生活、理论提升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_____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政治第六课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六课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深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通过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自主先学及小组讨论:(基础知识梳理见《自主学习与测评》P25-26填空)交流展示:1.实践及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一: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奋力拼搏,完成了从“神一”到“神九”的研制,2012年6月首次实现了“神九”与“天宫一号”手控交会对接,这在中国载人航天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据报道,此次交会对接任务中,航天员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
根据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规划,我国将在此基础上建立“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1)材料中的“相关空间科学实验”是实践活动吗?为什么?(2)材料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3)有人认为:“蜜蜂酿蜜、鸟儿筑巢”说明动物能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这种观点对吗?试分析。
材料二: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始终坚守第一线,专心研究水稻。
他说:“书本上是种不出小麦、种不出水稻来的。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苗头,才会接近灵感”。
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正是在第一线的坚守,使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了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
(1)材料中袁隆平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在第一线?(2)“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了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质疑拓展: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牵挂着我们的一生。
然而,只有离乡的人才会想回乡;只有离乡的人才会发现故乡愈难回,乡愁便愈深。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必修4-6.1
【导学案】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预习内容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做、行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观念变为现实)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 P43(2)特点A (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这首先是由决定的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体)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如仪器)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的制约B (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C (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而是。
b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1)实践是认识的因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因为:(3)实践是检验因为:(4)实践是认识的因为: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二、学习过程探究1、阅读分析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指出: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理科导学案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学习目标】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难点: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自主学习】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改造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_和。
它们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
实践是人有、有的活动。
(3)实践具有。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
这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二是的实践。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易错提醒】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
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特别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VIP专享】第六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请结合《名师》P56—57 页“核心讲练”部分认识以下内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学习过程
(一)目的:通过学习能够清楚识别实践活动与非实践活动,知道实践是什么?进一步
认识和理解实践的特点且加以区别。
从“神一”到“神九”,全国 100 多家科研单位的数万 名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投身于这一规模宏大的载人 航天工程,以赤子之心和顽强拼搏精神共铸中华 “神舟”。
某地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看到一些地方培植 高档鲜花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于是也号召村民
干,但由于缺乏技术和水土不宜,农民损失惨重。
1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常蚓3根料 学本教活.见身了 据: 生,师的2、的体解 问巩鸟 总看活形作用线的蛔 题固类 结雌动态业手形虫 自练与 本雄学、三:摸动状对 学习人 节蛔生结4、收 、一物和人 后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集 蚯摸并颜体 回步关 重的动、学、鸟 蚓蚯归色的 答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类 在蚓纳。危 问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的 平线蚯害 题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面体形蚓以、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存 玻表动的及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现 璃,物身预3类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巩蚯状 上是的体防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怎学固蚓, 和干主是感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样生练引鸟 牛燥要否染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区回习导类 皮还特分的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分答。学减 纸是征节方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蚯课生少 上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蚓前回的 运润4;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的问答原 动的蛔4,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前题蚯因 的?虫了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端并蚓及 快触寄解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和总利的我 慢摸生蚯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后结用生国 一蚯在蚓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端线问活的 样蚓人的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题环十 吗体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让并珍 为近会习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学引稀 什腹小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生出鸟 么面起结和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明蚯类 ?处哪利适构虫系察:的特的特确蚓等,些用于特适。蛔章形殊形征,这资是疾板穴点于可虫我态结式。生种料光病书居是寄的们结构,五物典,滑?小生重生鸟内学构,学、的型以还5结活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结的爱是如鸟的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构线鸟粗何类形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特形护糙预适态之结的,肠相是系习点动鸟?防于、一构现你动适否统。都物为蛔飞结。和状认物应与的是。主虫行构课生却为和”其结与题病的、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环以?特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境小三征理页点观的动位点相组、梳等这;,哪物教相,适为引理方些2鸟,育同师.应单导知面鸟掌类结了;?生的位学识的你握日构解2互.。办生特认线益特了通动手观征识形减点它过,抄察;吗动少是们理生报蛔5?物,与的解.参一虫了它和有寄主蛔与份结解们环些生要虫其。构蚯都节已生特对中爱。蚓会动经活征人培鸟与飞物灭相。类养护人吗的绝适这造兴鸟类?主或应节成趣的的为要濒的课情关什特临?就危感系么征灭来害教;?;绝学,育,习使。我比学们它生可们理以更解做高养些等成什的良么两好。类卫动生物习。惯根的据重学要生意回义答;的3.情通况过,了给解出蚯课蚓课与题人。类回的答关:系线,形进动行物生和命环科节学动价环值节观动的物教一育、。根教据学蛔重虫点病1.引蛔出虫蛔适虫于这寄种生典生型活的线结形构动和物生。理二特、点设;置2.问蚯题蚓让的学生生活思习考性预和习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
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学习重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课前预习自主探究】一、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1. 实践的含义阅读课本42页虚框及正文第一段,分析:(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点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
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2—43页,分析:(1)实践的特点有、、(2)实践为什么具有客观物质性?(3)如何理解物质具有主观能动性?(4)如何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哲理故事】唐代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
他有一幅斗牛图,画得十分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
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那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
藏主问他何故,他说:“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
这幅画的牛尾巴翘得象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
” 还一中国画作者,到船厂去体验生活。
他画了几幅有位当代的草图,征求工人意见,在其中的一幅画面上,一位工人正在冒雨焊接钢板,另一位工人为他打着雨伞。
工人看后提出意见说:“雨伞的位置不对。
高中政治四《生活与哲学》-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班级:组别:姓名:时间:【学习目标】——明确内容(知道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掌握程度)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2。
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精彩回放】——旧知巩固(利用候课时间和课首3分钟,熟记下列内容,相互间检查)1.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何特点?2。
如何理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3。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4。
如何全面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何关系?【导学菜单】-—我来预习(带着下列问题,自主阅读课本,在教材中圈划出问题答案,试着快速记忆)一、填空巩固知识1。
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_的________活动。
实践是以________为主体、以__________为对象的________活动。
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活动。
2.实践的__________,即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是。
3.实践是一种有________、有____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4。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_______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5。
实践是认识的。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6。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________.)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_。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______。
7.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条件: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实践处在_____________交汇点上,可以把认识与结果相对照。
8.实践是认识的.二、问题呈现知识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班级:姓名: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学法指导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知识链接从前,沧州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
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
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以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
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斗一样。
”众人听后,无有服膺。
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尊石兽。
基础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客观世界的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理解、选择)(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有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查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和。
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互动探究探究一:阅读教材第42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结合教材42~43页内容,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杜威、费尔巴哈、黑格尔观点的不同。
探究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具体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对这四句话的理解。
材料一: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
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材料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白自荐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材料三: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
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两种牛犊。
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
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
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
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
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探究三:根据以下不同观点分组进行讨论,究竟认识来自书本还是来自实践?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寇蒂斯说:书籍乃是人类积累智慧的长明灯。
卡莱尔说: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让我们读书吧!陆游说:“古人学习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让我们投身实践的怀抱吧!探究四:阅读教材第45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巩固练习(B级)1.2009年6月11日,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主任介绍了未来几十年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大发展战略目标。
确定未来目标表明()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级)2.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发展=经济增长”。
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明白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避免粗放性、浪费性、污染性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了()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正确认识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级)3.广东省委、省政府2009年4月公布的《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实践作结论”。
这是强调()A.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级)4.2009年6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尽管马克思已经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初步奠定了全球化理论的哲学基础,但是,由于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现代信息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视野,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新课题。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级)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A级)6.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段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B级)7.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误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A级)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A级)9.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有()A.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构想C.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D.经济体制改革(B级)10.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C级)11.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
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
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
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
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第六课第一框参考答案目标检测1~CBD 6~10.CACDC 11、答:(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分)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分)(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1分)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