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土壤有机碳与自然地理因素相关分析

合集下载

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和化学作用,它
是植物碳的汇集场所,也是土壤最稳定的有机碳组分,它的含量将直接影响到土壤的质量、能力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土壤有机碳含量高有以下原因:
(1)植物碳转运增加。

大陆生态系统中植物碳返回大气中,土壤被植物碳所替代消
耗碳汇嬗土壤有机碳含量;
(2)植被覆盖程度的改变。

无人化的森林、草甸等植物覆盖少,可以增加土壤中碳
含量;
(3)土壤的地理位置。

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冬天对植物的伤害程度有差别,冬季
温度比夏季温低,腐植质和有机碳的水解、硝酸盐合成及变化的速度会加快,植物的生长
以及腐熟性植物料的堆肥都会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4)土壤动物的变化,土壤动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5)土壤化学物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因为土壤有机碳在化学方面非常稳定,在
催化剂的作用,有机物可以被降解成CO2,有机碳的消耗增加,从而降低土壤的有机碳含量。

总而言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是复杂的,其含量的变化主要受生物还原和氧化过程、土壤化学特性及土壤内部物质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一般为植物碳固定增加、植物碳替代和土壤化学特性影响,但植物固定碳、二氧化碳排放
量和碳库影响仍然是引起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作者:杨雪玲陈群周育智夏文博李兴薇周助陈孝杨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第04期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并研究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剖面深度的关系。

[方法]选择淮南市4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草地、复垦林地、淮河农田、乔木林地,分别以A、B、C、D表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60份共4类淮南土样,通过恒温密闭培养30 d(25 ℃)及测定各相关因子获得基本数据,探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剖面深度(0~100 cm)和相应理化性质下的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变化特征。

[结果] 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存在相同的变化规律,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在前期随时间延长大幅下降,而中后期缓慢下降并趋于平缓;其矿化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 C、B、A、D,D监测区地表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一直处于较低值,C监测区地表矿化速率显著高于其他3类监测区(P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理化性质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04-0110-05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Soil Organic Mineralization in Huainan CityYANG Xue-ling,CHEN Qun,ZHOU Yu-zhi, CHEN Xiao-yang* et al (School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Anhui 232001)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 depth of soil profile were studied.[Method]Four types of land in Huainan City(grassland,reclamation of woodland,Huai river farm,the original forest land with A,B,C,D) were choo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totally 60,four kinds of Huainan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through the airtight greenhouse cultivation for 30 days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basic datas of each related factor were obtained,and dynamic chan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in different land types,different profile depths (0-100 cm),an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discussed.[Result]Results showed that for four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process generally existed the same change rule,and showed significant stage characteristics.Early the mineralization rate decreased dramatically,and later slowly decreased then retain steady.The mineralization rate from big to small was C、B、A、D,D monitoring area surface mineralization rate had been the lower level,C monitoring area surface mineraliz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hree kinds of monitoring area.Mineralization rate of soil profiledepth reached the lowest in 20 days or so,after had slowly rising phenomenon;Microbial carbon content,soil character had extreme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soil mineralization rate (PKey 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Mineralization rate;Land use type;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土壤作为五大圈层进行复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纽带,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1]。

安徽省江淮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历史变化探讨

安徽省江淮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历史变化探讨

不 同用 途土壤碳平衡计算及输 出或积累碳量表
明 ,旱 地 、工 矿 用 地 、草 地 为 区 内主 要 碳 源 区 ,而 水 田 、林 地 、未 利 用 地 、城镇 建 筑 用 地 、 园地 为碳 汇 土壤 。碳 源 土 壤 碳输 出 强 度 以草 地 最 大 ,其 次 为
旱地 、工矿用地 ,输 出的总碳 量与面积 大小 有关 , 以旱 地 最 大 , 占输 出总 量 的 9 . %。碳 汇 区碳 积 累 74 7 强度 以城镇建设土壤最 大 ,其次为 园地 、水 田、未 利 用地 。累积碳量 以水 田最 多 ,占总累积碳 量 的 8 . %,其次为林地 ,占总累积量的 1.1 22 3 2 %。 0 23 .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变化特征 根据 20 年与 8 年代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值数据 03 0 编制 了表层 土壤有机碳 密度平衡分布 图 ( 1。由 图 )
源 以维护农业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都需对土壤有机 碳 的储量 、分 布以及变化特征进行详细研究。本文
采 用 GS 术 ,以安 徽 省 多 目标 区域 地 球 化 学 调 查 I技
位土壤碳 储量差值 ,研究 近 2 年来 有机碳 储量 的 0 变化情况 。
数据和全 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为基础 ,根据两次 调 查数据进 行对 比 ,研 究探讨 自 17 年到 20 年 99 03 安 徽 省 江 淮 流 域 表 层 土 壤 中 有 机 碳 储 量 的 变 化 情
作者简介 :贾十军 (97 ) 15一 ,男 ,河北故城人 ,高级工程师 ,主 要从事勘 查地球 化学 、环境地 球化学调查 和研究工作。
第2 卷 第 1 2 期
贾 十军 ,等 :安 徽省江淮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历 史变化探 讨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概述土壤活性有机碳(Active Organic Carbon,AOC)是指土壤中能够在短时间内与微生物进行代谢反应的有机物质,其测定可以反映土壤有机质的活性水平。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如温度控制法、氧化法、封闭荧光法等。

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受多种影响因素的调控。

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理化性质包括土壤质地、水分含量、通气性等。

土壤质地的粘壤性、砂粒、粉粒的含量和比例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吸附能力。

土壤质地松软、透水性好的土壤有利于氧气的进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有利于有机碳的分解。

水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解速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过高或过低的水分含量会限制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解速率。

土壤pH值也是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

土壤酸碱度直接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及其代谢产物的活性。

酸性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较低,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减缓。

碱性土壤中微生物活性较高,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增加。

土壤氧气含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也有重要影响。

氧气是微生物进行有机物质的分解代谢所必需的底物,缺氧或低氧条件会限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性,从而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解速率。

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关键因素之一、温度直接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

通常情况下,土壤温度升高,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加快;而土壤温度降低,则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减缓。

土壤养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也有一定的影响。

养分的供应状况可以调控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解速率。

养分过低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受限,分解有机碳的速率减缓。

综上所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是研究土壤有机质活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土壤理化性质、土壤pH值、土壤氧气含量、土壤温度以及土壤养分等因素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和分解速率产生重要影响。

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王东波;陈丽【摘要】土壤有机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土壤有机碳的基本知识并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说明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分布的因素。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5(000)027【总页数】1页(P126-126)【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作者】王东波;陈丽【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呼伦贝尔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正文语种】中文土壤有机质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含量即为土壤有机碳,占土壤有机质的60~80%。

土壤是陆地生物圈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全球0~100cm土壤中有机与无机碳库储量约为2400Pg,约是大气碳库的3~4倍,是植物体中碳的5倍,它不仅碳储量大,而且有着较快的CO2地气交换,土壤有机碳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的综合影响下,是对于温室气体CO2的调节起着潜在碳源/汇作用,土壤中碳储量的微小变化都可通过大气排放温室气体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焦点。

土壤有机碳的最初来源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所产生的有机物。

土壤系统有机碳的输入途径主要包括:根系分泌物、枯死的根系和蜕皮、土壤凋落物及其可溶有机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地上植被直接淋溶的有机物等。

此外,空气中干沉降和湿沉降等也是土壤有机碳的来源之一。

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壤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以CO2的形式释放返回大气层,尽管水土流失、风蚀和淋溶等非生物过程在一些地区或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是显著的[1][2]。

土壤有机碳以固体形态、生物形态和溶解态存在于土壤中,包括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微生物及各级代谢产物等含碳化合物。

一般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较高,随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

土壤有机碳含量高表明土质肥沃而难于被侵蚀,而有机碳匮乏区常是土壤退化区。

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李颖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9期[摘要]基于安徽省2004~2014年的相关数据,测算了安徽省2004~2014年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利用LMDI模型分析了影响安徽省农业碳排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度。

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为促进安徽省农业碳减排,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LMDI模型;安徽省[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安徽省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和全国五大粮食调出省份之一。

但从生产模式上看,安徽省的农业生产依然是传统的外延式的粗放型的模式,这种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对气候变化影响显著,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使得安徽省屡屡爆发农业灾害,这使安徽省的农业生产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对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制定相应措施,积极开展农业低碳减排工作。

故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测算了2004~2014年间的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而定量分析影响安徽省农业碳排放变动的主要因素及各个因素对农业碳排放变动的贡献度,为安徽省科学制定农业低碳减排政策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1 研究方法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活动过程,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测算基于化肥、柴油、农药、农膜、翻耕和农业灌溉六大农业碳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测算方法主要参考相关学者构建的农业碳排放公式,即:C==i (1)式中,C表示农业的总碳排放量;Ci表示第i 种碳源的碳排放量;Qi表示第i 种碳源的量;i表示第i 种碳源的碳排放系数。

另外,由于单位面积碳排放能更有效地表示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示如下:式中,S为农业碳排放强度,B为耕地面积。

1.2 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LMDI(对数平均 D 氏指数法)是 Divisia 类指标分解分析法的一种,Ang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认为LMDI方法不包含残差项,简单易行。

淮北淤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异

淮北淤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异

亚类淤土土属. 土壤表层 ( — 0m) 0 2 c 呈棕色 , 质地为壤质粘土, 碎块状结构 , 疏松 , 物根系 密集 , 植 石灰反应
强 ,H 。 . p 8 4
土壤样 品采集 于 2 0 07年 4月上 旬 . 样 时 , 择 当地 代表 性 的 3种 土壤利 用方式 ( 地 、 地 、 地 ) 采 选 农 林 和荒 , 其 中农 地选择 正在 生长 小麦 的麦 田 , 林地 选择 多年 生 长梧 桐树 的 田地 , 土壤 表层 堆 积 了较 多 枯 枝落 叶 , 荒地 选择靠 近河 沟附近 的斜坡 地 , 层被 雨水 冲刷 , 植 被生 长 . 表 无 采样 时 , 为保 证样 品 的代 表性 , 采样 地 块 中按 在 S形布设 5 个 采样 点 , 个样 点分 别用土 钻采 取 0—1 、0—2 、0—4 、0—6 、0—8 、0 0c —8 每 01 02 04 06 0 8 —10m6层 剖面样 品 , 然后 按照层 次进 行混 合 , 到每 种土 壤 的混 合 剖面 土样 . 得
土样采集后 , 除去动植物残体和碎石等 , 一部分新鲜土样于 0 4 — ℃保存 , 用于测定土壤微生物碳 ; 其余
土样 风干后 过 2 mm筛 , 于土 壤总 有机碳 和 可溶性 有机 碳 的测定 . 用
1 2 测 定项 目与方法 .
土壤 总有机碳 ( (C 测定 : r)) r 采用重 铬酸钾 一浓 硫 酸氧化 法 _ . 3 J
淮北 淤 土 不 同利用 方 式 下土壤 有 机碳 组分 的变 异
石 玲 , 戴万宏
2 10 ) 4 0 0 ( 安徽师范大学 环境科学学院 , 安徽 芜湖
摘 要: 分析 了安徽省淮北地 区不 同利用方式( 农地 、 林地 、 荒地) 下土壤总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和

安徽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及演变分析

安徽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及演变分析

安徽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及演变分析引言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碳排放增加引发的气候变暖问题正成为国内外的焦点。

安徽省地处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经济总量位居全国中游,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和人口大省,又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集聚态势初步显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稳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因此,本报告以安徽省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识别碳排放主要驱动因素及贡献量,把握其演变规律,对加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碳排放控制、制定有针对性的减排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低碳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安徽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口集聚与能源消费情况(一)安徽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近年来,安徽省GDP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安徽省GDP达22005.6亿元,是1995年的12.2倍,年均增长率为13.3%;2003年后增速不断加快,年均增长率为15.5%。

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扩大,第三产业比重呈现阶段性变化。

1995~2003年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扩大,2004~2011年第三产业比重逐步缩小,2012后第三产业比重再次呈逐步扩大趋势。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安徽省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1995~2003年,安徽处于初始工业化时期。

第二个时期为2003~2013年,安徽省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第二产业比例不断加大,第二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39.1%增加到2013年的54.7%;第三产业比重由41.8%下降到33.0%。

第三个时期为2013年后,在保持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处于工业化优化阶段。

特别是2010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值从2010年的2498.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921.5亿元。

中国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开题报告

中国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开题报告

中国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资源,土壤作为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植物生长、水源保护、温室气体的储存等重要功能。

土壤有机碳含量是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还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土地资源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出现了大幅下降的趋势,不仅严重威胁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还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土地保护和恢复措施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从土壤理化性质、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方式等多方面入手,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文献、调查数据和实测数据,寻找有效的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途径和措施,以推动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搜集和整理中国不同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数据资料,分析其空间变异特征和区域差异。

2.通过测量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探讨人类活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结合气候状况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探究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清晰了解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4.分析并探讨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途径和措施,提出有针对性的土地保护和治理建议,为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采集土壤样品和水文地理测量、文献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搜集相关文献和数据资料,建立土壤有机碳含量指标的统计数据库。

2.对不同地区的土壤样品进行采样和测量,获取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实际数据。

3.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对各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空间分布图谱的制作和分析。

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因素

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因素
深入研究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深入研究不同质地土壤中有机碳的分布、组成和稳定性,为制 定针对性的农田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分解过程,应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机制,并探讨适 应气候变化的农田管理策略。
要点二
加强培训与宣传
加强对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推广先进的农 田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农民对土壤有机碳重要性的认识 ,促进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持续增长。
THANKS
感谢观看
光照强度影响植物生长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长和有机质的合成有直接的影响。较强的光照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质的合成。
光照时间影响有机碳分解
在一定的光照时间内,光照越长,有机碳的分解速度越快。
04
农业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 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耕作方式对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免耕
免耕法可以减少土壤扰动,从而 减少有机碳的损失。然而,长期 免耕可能会导致土壤硬度增加,
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因为有机肥中 含有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合成。
化肥
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从而增加 土壤有机碳的固定。但是,过度依赖化肥可能导致土壤酸 化,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生物肥料
生物肥料(如微生物肥料)可以通过促进微生物活动来增 加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和矿化。
02 03
引入生态系统模型
将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作为一个子系统,整合到生态系统模型中,通过 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更好地预测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对土壤有机 碳储量的影响。
创新实验方法
通过设计更加精细的实验,定量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和迁移等 过程,揭示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形成和变化机制。

第十六章--安徽土壤

第十六章--安徽土壤

3、母质
(1) 近代黄泛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 北部与沿淮一带,因为沉积时间不长,未经 强烈淋溶具有强?灰反应,CaCO3含量在5-10%,起质地具成带性与成层性。
(2) 黄土性古河流冲积物:主要分布在淮北 中部与南部,属第四期早期沉积物,沉积物 质起源为富含碳酸钙旳黄土性物质。但年代 已久,至今碳酸钙被淋洗到下层形成砂姜, 土体已无石灰反应,该沉积物颗粒变化不大, 质地多为重壤到粘土。
第十六章 安徽土壤
第十六章 安徽土壤
内容简介
安徽省土壤分布 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域
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
江淮丘陵平原区
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
沿江地域
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
皖南山地丘陵区
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
第十六章 安徽土壤
第十五章 安徽土壤
安徽省位于我国旳东南部,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 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为13.99万平方公里,约占 全国土地总面积旳1.3%,居华东旳第三位,全国旳第 二十二位,其中耕地622.5万公顷,占总面积旳44.5%。
第十六章 安徽土壤
2、性状与种类
第十六章 安徽土壤
黄潮土质地层次变化很大,沿河两岸 向两侧伸展,依次出现砂土、石砂土、两 合土、淤土(紧砂缓淤)。在微地形上。 稍高处分布着砂土,低平处为淤土,界于 两者之间为两合土。大多数表层有机质含 量1%左右,全剖面具强石灰反应,PH在 8.0--8.5之间(构型:耕作层H--心土层 A/B--底土层B--母质层)。
1 分布:主要分布在萧县、砀山两县黄河故 道两侧,呈条带状;其次为宿县、灵璧、泗 县、亳州、濉溪等县(市),地形多为排水 不良而又不致常年积水旳浅洼平原,常与黄 潮土呈斑状插花分布,,在微域地形上,洼 中稍高处盐碱化程度稍高。

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这事儿啊,就像一个宝藏被藏在了土地这个大箱子里。

那为啥会有这么多的有机碳呢?咱得先知道啥是土壤有机碳。

这就好比是土地的营养小仓库,各种动植物残体啊,微生物啊,它们的残骸分解之后留下的碳元素就都在这儿存着呢。

有一个原因啊,那就是植被茂盛的地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往往比较高。

你看那些大森林,树啊草啊长得郁郁葱葱的。

植物就像一个个小工厂,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质。

这就好比是把空气中的碳元素给抓下来,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等植物的叶子、枝干啥的掉落到地上,就像是小工厂生产完了产品开始往外发货一样,这些含有碳的物质就进入到土壤里啦。

而且植物的根系还会不断地向周围的土壤分泌一些有机物质,这就像树根在给土壤这个家送礼物呢,这些礼物里面也有碳元素啊。

所以植被多的地方,就像一个持续不断有货物输入的大仓库,土壤里的有机碳能不高吗?还有啊,微生物在这个事儿里也起到了大作用。

微生物虽然小得我们肉眼都看不见,但是它们就像土壤里的小厨师。

那些动植物残体啊,就像是食材。

微生物把这些食材进行分解加工,把里面的碳元素转化成土壤有机碳。

在一些潮湿温暖的地方,微生物可活跃了,就像小厨师们在一个舒适的厨房里干劲十足。

它们分解得快,那土壤有机碳的产量也就高。

这就好比在一个热闹的大厨房里,不断地有美食被制作出来,土壤里的有机碳也就越来越多。

再说说土壤的质地。

如果土壤像海绵一样疏松多孔,那对有机碳含量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疏松的土壤就像是一个有很多小房间的公寓,那些有机物质啊,微生物啊,就可以舒舒服服地住在里面。

空气和水也能在这些小房间里自由穿梭,这就给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它们能更好地分解有机物质,让更多的碳留在土壤里。

要是土壤硬邦邦的,就像一个封闭的铁盒子,啥东西都进不去出不来,那有机碳的含量肯定就高不起来啦。

这难道不是很明显的事儿吗?人类的活动有时候也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

《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植树造林已成为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土壤有机碳作为衡量土壤质量和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指导植树造林实践、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了不同类型植树造林地区,包括山区、平原区、沙地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二)研究方法1. 土壤样品采集:在各植树造林地区分别设置采样点,按照一定的深度和间隔采集土壤样品。

2. 土壤有机碳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

3.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三、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一)总体分布特征通过对不同植树造林地区的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地区间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深层土壤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表层土壤受到植被覆盖、根系分泌物和地表凋落物等的影响,使得有机碳输入量较大。

(二)空间分布特征在不同植树造林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

在山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平原区和沙地,由于地形相对平坦,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均匀。

此外,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也有影响。

四、影响因素分析(一)植被类型与覆盖度植被类型和覆盖度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植被类型丰富、覆盖度高的地区,其土壤有机碳含量也较高。

这是因为植被通过根系分泌物和地表凋落物等途径,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

(二)土地利用方式与经营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也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灌溉、除草等,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分布

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分布

2006年第34卷第3期地 球 与 环 境V ol. 34, No. 3, 2006 EARTH AND ENVIRONMENT59 文章编号:1672-9250(2006)03-0059-06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分布迟传德1,许信旺1,2,吴新民2,潘根兴1∗(1.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5;2.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安徽 池州 247100)摘 要:文章研究了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和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氮素的关系。

结果表明,供试湿地土壤全土1 m 深有机碳密度达10.82±1.90 kg・m-2,表层土壤(0—30 cm)有机碳密度为5.19±0.68 kg・m-2,高于报道的人工湿地——水稻土的碳密度;有机碳(SOC)含量分布随土壤深度(H)的递降符合幂函数方程,湿地土壤有机碳的表层积累强度和积累深度高于稻田;湿地土壤氮素是土壤固碳的有利因子,其氮素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效应高于水稻土;因湖泊沉积受河流动力学、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条件的影响,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的水平空间变异性。

看来,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储存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湿地;土壤有机碳;碳储存;碳密度中图分类号:S15 文献标识码:A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的研究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重视。

农业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其动态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1-2]。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在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湿地碳循环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4]。

研究表明,湿地土壤和泥炭是陆地上重要的有机碳储存库,其单位面积碳储量在陆地各种生态系统中最高[5]。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森林状况报告(FAO,2001)根据Schlesinger[6]的研究,认为湿地占全球陆地生物圈碳总量的7%,而我国学者吕宪国等[7]认为湿地占全球陆地碳库总储量的15%。

祁连山中段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剖面分布

祁连山中段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剖面分布

祁连山中段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剖面分布*耿增超姜林**李珊珊佘雕侯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以祁连山中段地区主要土壤类型(棕钙土、灰褐土、栗钙土、高山草甸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壤剖面上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祁连山中段地区,随剖面深度增加,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逐渐降低,且其有机碳、氮素的累积和分解存在差异.其中,有机碳含量的全剖面平均值在14.01 41.17g ·kg -1,大小顺序为灰褐土>高山草甸土>栗钙土>棕钙土;全氮含量在1.28 2.73g ·kg -1,为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棕钙土;铵态氮含量在5.80 8.40mg ·kg -1,为棕钙土>高山草甸土>栗钙土>灰褐土;硝态氮含量在6.57 15.11mg ·kg -1,为栗钙土>高山草甸土>棕钙土>灰褐土;土壤C /N 在11.33 19.22,为灰褐土>栗钙土>高山草甸土>棕钙土;硝铵比在1.00 2.69,为灰褐土>栗钙土>高山草甸土>棕钙土.在不同的气候、植被和地形(坡位、坡向等)条件下,同一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和氮素含量有很大差别.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铵态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这三者与硝态氮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速效钾含量与铵态氮、硝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铵态氮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而pH 值、全钾、全磷含量与有机碳和氮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关键词祁连山土壤剖面有机碳氮素*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研究专项(2007FY210300)资助.**通讯作者.E-mail :jianglinlm@nwsuaf.edu.cn 2010-08-09收稿,2010-12-22接受.文章编号1001-9332(2011)03-0665-08中图分类号S714.2文献标识码AProfil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major soil types in the middle of Qilian Mountains.GENG Zeng-chao ,JIANG Lin ,LI Shan-shan ,SHE Diao ,HOU Le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orthwest A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Shaanxi ,China ).-Chin.J.Appl.Ecol .,2011,22(3):665-672.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organic carbon (OC ),total nitrogen(TN ),NH 4+-N ,and NO 3--N in the profiles of brown calcic soil ,grey cinnamon soil ,chestnutsoil ,and alpine meadow soil in the middle of Qilian Mountains.In all test soils ,the contents of OC ,TN ,NH 4+-N ,and NO 3--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and the accumulation anddecomposition of OC and various N forms differed with soil types.The average content of OC in dif-ferent soil profiles changed from 14.01to 41.17g ·kg -1,and was in the order of grey cinnamon soil >alpine meadow soil >chestnut soil >brown calcic soil ;the average content of TN changed from 1.28to 2.73g ·kg -1,with a sequence of alpine meadow soil >grey cinnamon soil >chest-nut soil >brown calcic soil.The C /N ratio was from 11.33to 19.22,with the order of grey cinna-mon soil >chestnut soil >alpine meadow soil >brown calcic soil.NH 4+-N content changed from 5.80to 8.40mg ·kg -1,and was in the order of brown calcic soil >alpine meadow soil >chestnut soil >grey cinnamon soil ;NO 3--N content changed from 6.57to 15.11mg ·kg -1,be-ing in the order of chestnut soil >alpine meadow soil >brown calcic soil >grey cinnamon soil.The ratio of NO 3--N to NH 4+-N was 1.00-2.69,with the sequence of grey cinnamon soil >chestnut soil >alpine meadow soil >brown calcic soil.The OC and N contents in the same soil typ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conditions of climate ,vegetation ,and topography (e.g .,slope aspect and slope posi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OC ,TN ,and NH 4+-N ,but these three items had no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3月第22卷第3期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Mar.2011,22(3):665-672lations with NO3--N.Furthermore,there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avail-able K,NH4+-N,and NO3--N and between available P and OC,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between available P,TN,and NH4+-N,but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pH,total K,and total P and OC and N.Key words:Qilian Mountains;soil profile;organic carbon;nitrogen.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氮素是地表植被生长的主要营养源,常被作为土壤质量评价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1].由于二者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很大比重[2-3],因此在平衡全球碳氮循环以及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4].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含量除受到气候[5-6]、海拔[7-8]、地形[9]、植被类型[10]和土地利用方式[11]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土壤pH值[12]、容重[8]、颗粒组成[13-14]、母质类型[15]和养分含量[16]等土壤理化性质有关.目前,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分布的研究较少[17-18].土壤是气候、生物、时间、地形和母质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独立自然体[19],不同土壤类型在质地与结构、母质类型及化学组成等方面具有特征性差异.因此,研究特定土壤类型的有机碳、氮素分布有助于了解土壤中碳氮的库存量及其循环变化过程的影响因素.针对土壤剖面[20-21]和具体发生层次上[22]有机碳和氮素分布的研究对探讨土壤圈的碳氮循环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铵态氮和硝态氮是土壤中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氮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离子的吸收和植被生长十分重要[23].此外,铵态氮和硝态氮作为土壤氮素循环中最主要的两种氮素形态,对研究氮素的矿化和土壤的硝化-反硝化过程也有重要意义[24].目前,关于祁连山中段地区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分布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祁连山中段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为对象,研究了土壤剖面上有机碳和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分布,并结合气候、植被和地形等因素分析了不同土壤类型间有机碳、氮素分布的差异,以及碳氮的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1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1.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设在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北部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西水保护站所辖林区,属祁连山北坡中段(38ʎ23'-38ʎ48'N,100ʎ3'-100ʎ23'E),面积723980hm2,海拔2400 4000m.该地区属大陆性高寒半干旱、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年均气温5.4ħ,年均降水量333.8 435.5mm,90%的降水集中在6-9月,年均蒸发量1488mm.森林覆盖率为38.4%,主要树种为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和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青海云杉林盖度约0.6,祁连圆柏林盖度为0.2 0.4;灌木主要有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银露梅(Potentil-la glabra)、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等,林下植被主要以三穗苔草(Carex tristachy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以及苔藓植物等为主.主要土壤类型包括棕钙土、灰褐土、栗钙土和高山草甸土.1.2样品的采集及处理在西水林区,参考土壤类型和植被、地形等环境因素选定7个样地,根据实际环境条件,确定样地大小为60mˑ30m,基本概况见表1.在各样地内均匀设置3个面积为20mˑ20m的样方作为重复.每个样地的生物量调查按照乔木、灌木和草本3类分别统计3个样方内的密度、高度、盖度和郁闭度,最后取平均值作为样地生物量指标.每个样方内按照“S”型布点法确定5个土壤剖面,各剖面按土壤的发生层次由下至上逐层采样,最后将每个样方内各剖面土壤样品按层混合,作为分析样品.所有分析样品均分成2份,一份置于4ħ冰箱中保存,用于测定硝、铵态氮含量;一份经室内风干后,磨细,分别通过孔径1mm和0.25mm的筛子,备用.各样地土壤的主要化学性质和不同层次间的差异见表2.1.3分析方法土壤样品分析均采用常规方法[25].土壤pH值采用电位法(水ʒ土=2.5ʒ1)测定;全钾采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测定;速效钾采用1mol·L-1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全磷采用HClO4和H2SO4消煮-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磷采用0.5mol·L-1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有机碳采用K2Cr2O7容量法-外加热法测定;全氮采用半微量凯氏法测定.666应用生态学报22卷表1样地基本概况Table 1Basic status of sampling plots样地Plot地理位置Geographical position海拔Altitude (m )坡度Slopeangle (ʎ)坡向Slope aspect坡位Slope position主要植被种类Main plant species乔木密度Tree density (stem ·hm -2)乔木胸径DBH (cm )乔木高度Tree height (m )灌木高度Shrub height (cm )草本高度Herb height (cm )林下植被盖度Coverage of understoryvegetation郁闭度Crown density 土壤类型Soil type土壤层次及深度Soil layer and depth (cm )138ʎ35.59'N 100ʎ19.35'E229726东南SE (135ʎ)中坡Midhill position 甘青锦鸡儿Caraganatangutica 、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 、苔草C .tristachya ---75.08.00.65-棕钙土Brown calcic soil A B C 1 1616 57>57238ʎ32.88'N 100ʎ17.64'E283025东北NE (45ʎ)上坡Uphill position 青海云杉P .crassifolia 、银露梅P .glabra 、鲜黄小檗B .diaphana 、披针苔草C .lanceolate 80020.516.070.030.00.580.40灰褐土Grey cinnamon soil A B C 2 2727 76>76338ʎ32.87'N 100ʎ17.63'E282519.5东北NE (45ʎ)下坡Downhill position 青海云杉P .crassifolia 、银露梅P .glabra 、鲜黄小檗B .diaphana 、苔草C .tristachya 120026.017.577.026.00.800.75灰褐土Grey cinnamon soil A B C 5 2525 52>52438ʎ32.11'N 100ʎ15.25'E283122西北NW (345ʎ)下坡Downhill position 云杉P .asperata 、苔草C .tristachya 、珠芽蓼P .viviparum 、山羽藓Abieti-nella abietina 120025.015.873.028.00.750.70灰褐土Grey cinnamon soil A B C 5 2626 63>63538ʎ32.93'N 100ʎ17.74'E280422西W (270ʎ)中坡Midhill position银露梅P .glabra 、甘青针茅Stipa przewalskyi 、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a---80.025.00.90-栗钙土Chestnut soilA B C0 1313 65>65638ʎ32.13'N 100ʎ15.25'E283232南S (180ʎ)下坡Downhill position金露梅P .fruticosa 、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 、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 、紫菀As-ter sp.、乳白香青A .lactea---75.027.00.85-栗钙土Chestnut soilA B C 0 2626 52>52738ʎ31.06'N 100ʎ17.31'E348028西南SW (225ʎ)上坡Uphill position金露梅P .fruticosa 、鬼箭锦鸡儿C.jubata 、珠芽蓼P .viviparum 、苔草C .tristachya---23.5 3.00.95-高山草甸土Alpine meadow soil A B C 2 4141 82>82A :腐殖质层Humus layer ;B :淀积层Illuvial layer ;C :母质层Parental layer.下同The same below.表2各样地土壤的主要化学性质Table 2Main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ampling plots (mean ʃSE ,n =3)样地Plot 土壤层次Soil layerpH (H 2O )全钾Total potassium (g ·kg -1)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 (mg ·kg -1)全磷Total phosphorus (g ·kg -1)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mg ·kg -1)1A 7.62ʃ0.01a 20.48ʃ0.44a 299.60ʃ0.00a 0.94ʃ0.03a 4.08ʃ0.00aB 7.63ʃ0.02a 18.99ʃ0.31b 151.14ʃ2.03b 0.85ʃ0.00b 2.83ʃ0.28bC 7.57ʃ0.01b 20.58ʃ0.23a 55.32ʃ4.02c 0.72ʃ0.00c 3.42ʃ0.35ab 2A 6.89ʃ0.02a 20.52ʃ0.11b 262.54ʃ6.33a 0.62ʃ0.00c 9.42ʃ0.15aB 6.86ʃ0.01a 19.61ʃ0.04c 57.00ʃ0.00c 0.75ʃ0.01b 2.39ʃ0.07bC 7.01ʃ0.10a 22.72ʃ0.17a 78.85ʃ2.05b 0.93ʃ0.01a 1.08ʃ0.09c 3A 7.10ʃ0.01a 18.96ʃ0.39b 140.68ʃ6.35a 0.86ʃ0.00b 10.67ʃ0.36aB 7.10ʃ0.02a 18.03ʃ0.09b 87.41ʃ4.21b 0.71ʃ0.01c 9.69ʃ0.15aC 7.06ʃ0.01a 22.61ʃ0.08a 68.72ʃ0.00b 0.95ʃ0.02a 3.63ʃ0.21b 4A 5.77ʃ0.03b 19.60ʃ0.39a 50.34ʃ0.00c 0.74ʃ0.02a 5.32ʃ0.29bB 7.56ʃ0.02a 19.93ʃ0.29a 84.48ʃ0.00a 0.68ʃ0.02a 7.94ʃ0.29aC 7.51ʃ0.02a 20.66ʃ0.09a 70.58ʃ2.05b 0.70ʃ0.01a 3.69ʃ0.14c 5A 7.38ʃ0.01b 19.85ʃ0.12a 281.46ʃ8.31a 0.78ʃ0.00b 6.25ʃ0.78aB 7.47ʃ0.00a 20.07ʃ0.06a 110.22ʃ4.12b 0.38ʃ0.00c 2.94ʃ0.21bC 7.47ʃ0.02a 19.75ʃ0.28a 104.38ʃ0.00b 1.21ʃ0.02a 2.64ʃ0.28b 6A 7.34ʃ0.01b 19.55ʃ0.05c 388.21ʃ4.06a 0.82ʃ0.01a 2.89ʃ0.21aB 7.38ʃ0.03b 20.40ʃ0.12b 98.23ʃ6.08b 0.78ʃ0.00a 2.27ʃ0.14aC 8.11ʃ0.02a 21.07ʃ0.21a 75.02ʃ6.17b 0.69ʃ0.02b 1.32ʃ0.00b 7A 7.95ʃ0.04a 24.29ʃ0.01a 493.23ʃ10.61a 0.87ʃ0.02a 6.00ʃ0.44aB 7.85ʃ0.04ab 22.88ʃ0.04c 56.73ʃ2.14b 0.85ʃ0.01a 4.30ʃ0.30b C7.72ʃ0.00b23.11ʃ0.03b54.28ʃ2.05b0.42ʃ0.00b2.50ʃ0.35c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同一样地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P <0.05)Different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soil layers in the same sampling plot at 0.05level.7663期耿增超等:祁连山中段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剖面分布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采用AutoAnalyzer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德国布朗卢比)测定.称取5g新鲜土样,加入50ml浓度为1mol·L-1的KCl溶液,震荡(1h),过滤后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硝、铵态氮含量.1.4数据处理采用DPS7.05和Microsoft 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和制图.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分析不同样地间各指标的差异显著性,应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进行多重比较,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显著性水平设定为α= 0.05.2结果与分析2.1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由图1可见,各样地土壤不同发生层次的有机碳含量均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腐殖质层的有机碳含量占整个剖面的43.5% 76.8%,说明土壤有机碳的表聚性较明显.不同样地腐殖质层的有机碳含量在17.91 74.98g·kg-1,淀积层在10.30 59.75g·kg-1,母质层在2.18 29.14g·kg-1,差异均显著.主要土壤类型有机碳含量的样地及剖面平均值大小顺序为:灰褐土(41.17g·kg-1)>高山草甸土(32.13g·kg-1)>栗钙土(15.82g·kg-1)>棕钙土(14.01g·kg-1).样地2、3、4的土壤类型均属灰褐土.其中样地3、4腐殖质层和淀积层差异均显著大于样地2,说明林区主要植被的郁闭度显著影响枯落物的量,进而影响土壤中尤其是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对于两处栗钙土,处于半阴坡的样地5的腐殖质层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位于阳坡的样地6,说明在海拔和植被结构类似的情况下,坡向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2.2土壤全氮的剖面分布不同样地土壤全氮的分布规律与有机碳的分布规律相似(图1).各样地土壤不同发生层次的全氮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少.腐殖质层的全氮含量占整个剖面的40.7% 81.2%.不同样地腐殖质层的全氮含量在1.52 5.06g·kg-1,淀积层在0.59 3.78g·kg-1,母质层在0.08 1.25g·kg-1,差异均显著.主要土壤类型全氮含量的大小顺序为:高山草甸土(2.73g·kg-1)>灰褐土(2.42g·kg-1)>栗钙土(1.40g·kg-1)>棕钙土(1.28g·kg-1).样地2 6中各发生层次全氮的变化规律与有图1各样地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Fig.1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in sampling plots(meanʃSE,n=3).A:腐殖质层Humus layer;B:淀积层Illuvial layer;C:母质层Parental layer.不同字母表示同一土层不同样地之间差异显著(P<0.05) Different letters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sampling plots in the same soil layer at0.05level.下同The same below.机碳相同,进一步说明了植被和坡向因素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2.3土壤C/N的变化由图2可见,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棕钙土和灰褐土的C/N均增大,但淀积层略有差异.样地3淀积层的C/N略高于母质层,样地1、4淀积层的C/N则略低于腐殖质层.样地5、6栗钙土的C/N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前者随剖面加深而升高,后者随剖面加深而降低.高山草甸土的C/N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淀积层的C/N略高于腐殖质层.各样地土壤腐殖质层的C/N以灰褐土较大(14.44 17.02),其他样地土壤在10.93 11.82,且差异不明显.淀积层、母质层的C/N与腐殖质层有着相同规律,但样地5母质层的C/N值达到26.06.主要土壤类型间C/N的大小顺序为:灰褐土(19.22)>栗钙土(13.79)>高山草甸土(11.40)>棕钙土(11.33).这与各种土壤类型所处环境的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2.4土壤铵态氮的剖面分布由图3可见,各样地土壤的铵态氮含量均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腐殖质层的铵态氮含量占866应用生态学报22卷图2各样地土壤的碳氮比和硝铵比Fig.2Soil C /N ,NO 3--N and NH 4+-N ratio in sampling plots(mean ʃSE ,n =3).图3各样地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Fig.3Contents of soil NH 4+-N and NO 3--N in sampling plots(mean ʃSE ,n =3).全剖面的39.8% 93.6%.各样地土壤腐殖质层的铵态氮含量除样地6的栗钙土较小(6.32mg ·kg -1)外,其余在10.54 14.20mg ·kg -1,差异不显著.各样地土壤淀积层和母质层的铵态氮含量表现出较大差异,以样地2、3的灰褐土较低.主要土壤类型铵态氮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棕钙土(8.40mg ·kg -1)>高山草甸土(8.14mg ·kg -1)>栗钙土(6.10mg ·kg -1)>灰褐土(5.80mg ·kg -1).2.5土壤硝态氮的剖面分布由图3可见,各样地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在剖面各层上的变化规律与铵态氮相同.腐殖质层的硝态氮含量占全剖面的55.5% 79.7%,除样地1、7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样地间均达显著水平.其中样地6栗钙土的硝态氮含量最高,达45.06mg ·kg -1;样地2灰褐土最低,为5.82mg ·kg -1.样地1、3、5土壤淀积层的硝态氮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他样地间差异显著,样地6栗钙土的硝态氮含量最大(18.62mg ·kg -1),样地2的灰褐土最小(2.10mg ·kg -1).母质层的硝态氮含量以样地6的栗钙土最大(14.54mg ·kg -1),其他样地在1.75 4.01mg ·kg -1.不同土壤类型硝态氮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栗钙土(15.11mg ·kg -1)>高山草甸土(10.69mg ·kg -1)>棕钙土(10.18mg ·kg -1)>灰褐土(6.57mg ·kg -1).2.6土壤硝铵比的变化由图2可见,棕钙土和高山草甸土的硝铵比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且腐殖质层的比例均>1,而淀积层和母质层均<1.对于灰褐土,除样地4土壤母质层的硝铵比小于淀积层外,其余均随剖面加深而增大.样地5、6的土壤类型同为栗钙土,但前者剖面各层的硝铵比均<1,明显低于后者.4种土壤类型硝铵比的大小顺序为:灰褐土(2.69)>栗钙土(2.65)>高山草甸土(1.08)>棕钙土(1.00).2.7祁连山中段土壤有机碳、氮素和主要化学性质的相关性以研究区域内各样地及各土壤层次的平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由表3可见,祁连山中段地区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 )为0.94,土壤铵态氮与有机碳、全氮含量之间也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r 分别为0.60、0.79;研究区域内土壤硝态氮与有机碳、全氮、铵态氮之间均存在一定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此外,土壤铵态氮含量与C /N 、硝铵比呈显著负相关,r 分别为0.52、0.46.该区域内土壤速效磷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铵态氮均表现为极显著、显著正相关,r 分别为0.85、0.80、0.51;而速效钾与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r 分别为0.55、0.67.土壤的pH 值与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现出负相关,但9663期耿增超等:祁连山中段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剖面分布表3土壤有机碳、氮素、C/N、硝铵比及其化学性质间的相关系数Table3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oil organic carbon,nitrogen,C/N,NO3--N and NH4+-N ratio and soil chemicalproperties(n=21)pH全钾Totalpotassium速效钾Availablepotassium全磷Totalphosphorus速效磷Availablephosphorus有机碳Organiccarbon全氮Totalnitroge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C/N硝铵比Ratio ofNO3--NandNH4+-N有机碳Organic carbon-0.41-0.240.17-0.060.85** 1.000.95**0.64**0.18-0.05-0.32全氮Total nitrogen-0.23-0.120.35-0.030.80**0.95** 1.000.79**0.29-0.28-0.36铵态氮NH4+-N-0.12-0.080.55**0.000.51*0.64**0.79** 1.000.42-0.52*-0.46*硝态氮NO3--N0.05-0.040.67**0.140.020.180.290.42 1.00-0.410.34 C/N-0.41-0.04-0.350.40-0.06-0.05-0.28-0.52*-0.41 1.000.34硝铵比NO3--N/NH4+-N-0.150.200.090.27-0.43*-0.32-0.36-0.46*0.340.34 1.00 *P<0.05;**P<0.01.未达显著水平.此外,土壤全磷、全钾含量与有机碳、氮素的分布无明显相关性.3讨论3.1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本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中段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棕钙土、灰褐土、栗钙土和高山草甸土)之间的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降幅较大,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5,13].出现层次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壤不同层次上有机物质的输入存在规律性差异,即土壤表层积累了大量的枯枝落叶等植物残体,且植物根系的密度随土层加深而减小.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分布情况为:灰褐土>高山草甸土>栗钙土>棕钙土;全氮分布情况为: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棕钙土;其中,灰褐土腐殖质层和淀积层3个样地间差异较大,原因在于样地2位于上坡,土壤含水量较低,利于微生物对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且植被相对稀疏,有机物质的输入量相对较少.栗钙土腐殖质层有机碳和全氮在两个样地间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在于,样地6位于阳坡,而样地5位于半阴坡;相对于阴坡,阳坡处光照相对充足,表层土壤温度较高,湿度较小,土壤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的矿化作用较阴坡强烈,因而表现为有机碳含量较阴坡低.3.2土壤碳氮比的分布特征土壤碳氮比可以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进而对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产生作用[1].一般认为,土壤碳氮比在15 25之间时[26],有机质供肥状况优越.本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中段地区不同土壤类型C/N的大小为:灰褐土>栗钙土>高山草甸土>棕钙土.其中灰褐土的C/N大部分在15 25,表明灰褐土中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质化明显[8],有机质供肥状况良好.棕钙土、栗钙土和高山草甸土的C/N大部分<15,说明有机质的分解较容易,尤其是氮素的矿质化作用明显,可以释放更多的有效态氮,但也容易造成氮素的大量流失.3.3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分布特征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受含氮有机质的矿化、硝化-反硝化、植物和微生物对有效态氮的吸收利用以及粘土矿物对铵态氮的吸附固定等作用的影响[27],同时,这两类氮素也是土壤中最容易通过淋洗和挥发损失的元素形态[1].本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中段地区棕钙土、灰褐土、栗钙土和高山草甸土中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呈现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与陈效民等[28]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主要是,随土壤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有机质是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的重要来源,土壤铵态氮含量与有机碳、全氮的极显著相关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随土层加深也呈下降趋势,微生物在固氮、硝化和有机制的分解作用中起决定作用[29].此外,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颗粒粒径增大,而土壤颗粒中的无机态氮含量和分布均随土壤颗粒的加粗逐渐减少[30].土壤硝态氮和有机碳、全氮、铵态氮之间均存在不显著正相关,说明该区域土壤硝态氮含量受到有机碳、全氮和铵态氮供应的影响,但不明显.这与076应用生态学报22卷莫江明等[24]对鼎湖山地区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下土壤的研究结果相似.总体上,不同土壤类型的铵态氮含量为:棕钙土>高山草甸土>栗钙土>灰褐土;硝态氮含量依次为:栗钙土>高山草甸土>棕钙土>灰褐土,这与上述土壤C/N值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说明棕钙土、栗钙土、高山草甸土的有机质尤其是氮素的矿化强于灰褐土.不同土壤类型硝铵比的大小为:灰褐土>栗钙土>高山草甸土>棕钙土.3.4土壤有机碳、氮素与其他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本研究区域内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及铵态氮均表现为极显著、显著正相关,且有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这与黄文娟等[31]对鼎湖山5种林分下土壤的研究结果类似,说明土壤速效磷与有机碳及全氮、铵态氮的分布存在一定联系,可能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的固磷作用相对较弱有关.土壤速效钾含量与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该地区土壤速效钾与铵态氮、硝态氮的分布存在类似规律性.土壤的pH值与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呈现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这与白军红等[12]对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原因尚有待进一步探讨.致谢本研究得到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刘贤德、敬文茂和王顺利的大力支持,张强参与土壤调查和采样,一并致谢!参考文献[1]Huang C-Y(黄昌勇).Soil Science.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2000(in Chinese)[2]Schlesinger WH.Evidence from chronosequence studies for a low carbon-storage potential of soils.Nature,1990,348:232-234[3]Houghton RA.Changes in the storage of terrestrial carbon since1850//Lal R,ed.Soils and GlobalChange.Boca Raton,FL:CRC Press,1995:45-65[4]Jin F(金峰),Yang H(杨浩),Zhao Q-G(赵其国).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organic carbon storageand influencing factors.Soils(土壤),2000,32(1):11-17(in Chinese)[5]Hu Q-W(胡启武),Ouyang H(欧阳华),Liu X-D (刘贤德).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along the altitudinal belt in thenorthern slope of Qilian Mountains.Journal of MountainScience(山地学报),2006,24(6):654-661(inChinese)[6]Zhang P(张鹏),Zhang T(张涛),Chen N-L(陈年来).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oil organic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and related affecting factorsalong northern slope of Qilian Mountains.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应用生态学报),2009,20(3):518-524(in Chinese)[7]He Z-B(何志斌),Zhao W-Z(赵文智),Liu H(刘鹄),et al.Characteristic of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soilorganic carb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 factorsin the Qilian Mountain.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2006,26(8):2572-2576(in Chinese)[8]Xue X-J(薛晓娟),Li Y-N(李英年),Du M-Y(杜明远),et al.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changing with altitudes on the southern foot of easternQilian Mountains.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冰川冻土),2009,31(4):642-649(in Chinese)[9]Che S-G(车升国),Guo S-L(郭胜利).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deeper soil layers at asmall watershed on tableland region of the Loess Plat-eau,China.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2010,31(5):1372-1378(in Chinese)[10]Xu X-N(徐小牛),Wang Q(王勤),Eiji H.Effects of broad-leaved trees invasion on organic carbonand nitrogen dynamics in Pinus luchuensis plantation.Scientia Silvae Sinicae(林业科学),2004,40(1):11-17(in Chinese)[11]Qiao Y-M(乔有明),Wang Z-Q(王振群),Duan Z-H (段中华).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on soilcarbon and nitrogen contents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Qinghai Lake.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草业学报),2009,18(6):105-112(in Chinese)[12]Bai J-H(白军红),Deng W(邓伟),Zhu Y-M(朱颜明),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effec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of soil in HuolinRiver catchment wetland.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Ecology(应用生态学报),2003,14(9):1494-1498(in Chinese)[13]Wang Y-D(王永东),Feng N-N(冯娜娜),Li T-X (李廷轩),et al.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nitrogen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article components in hilly teaplantation soils.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8,26(1):71-74(inChinese)[14]Zhao H-L(赵哈林),Zhou R-L(周瑞莲),Su Y-Z (苏永中),et al.Changes of soil organic C and total Ncontents as affected by desertification in Horqin sandland,North China.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2008,28(3):976-982(in Chinese)[15]Zhang J-J(张建杰),Zhang Q(张强),Yang Z-P (杨治平),et al.Spatial variability of topsoil organic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 in Linfen Basin,Shanxi and its1763期耿增超等:祁连山中段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剖面分布influencing factors.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土壤通报),2010,41(4):839-844(in Chinese)[16]Wang H-Y(王海燕),Lei X-D(雷相东),Zhang H-R (张会儒),et al.Soil organic carbon in semi-naturalmixed larch-spruce-fir stands of northeastern China.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3):11-16(in Chinese)[17]Zhang J-J(张建杰),Li F-Z(李富忠),Hu K-L(胡克林),et 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factorsof soil total nitrogen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in Taiyuan.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2009,29(6):3163-3172(in Chinese)[18]Wu Y-Q(吴雅琼),Liu G-H(刘国华),Fu B-J(傅伯杰),et al.Study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oilorganic carbon density in the Tibetan Plateau.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环境科学学报),2008,28(2):362-367(in Chinese)[19]Zhang F-R(张凤荣).Soil Geography.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2002(in Chinese)[20]Xu Q-X(徐勤向),Pang J-L(庞奖励),Huang C-C (黄春长).Total nitrogen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at Holocene Profile,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Yellow River.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2):150-153(in Chinese)[21]Shi F-C(石福臣),Li R-L(李瑞利),Wang S-Q(王绍强),et al.Profile dis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intypical marshes in Sanjiang Plain.Chinese Journal ofApplied Ecology(应用生态学报),2007,18(7):1425-1431(in Chinese)[22]Qiu J-Z(丘娟珍).Analysi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carbon contain in soil layer B under5stands in-cluding Eucalyptus spp.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林业调查规划),2010,35(2):32-35(in Chinese)[23]Xu Y(徐媛),Zhang J-H(张军辉),Han S-J(韩士杰),et al.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inorganic ni-trogen in a broadleaved-Korean pine mixed forest inChangbai Mountains of Northeast China.Chinese Journalof Applied Ecology(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627-1634(in Chinese)[24]Mo J-M(莫江明),Peng S-L(彭少麟),Fang Y-T (方运霆),et al.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ynamicsof bioavailable nitrogen in soils of pine-broadleaf mixedforest in Dinghuashan Biosphere Reserve.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2001,21(3):492-497(inChinese)[25]Bao S-D(鲍士旦).Soil and Agricultural Chemical Analysis.3rd Ed.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2005(in Chinese)[26]Wen Q-X(文启孝),Du L-J(杜丽娟),Zhang X-H (张晓华).Analysis Method of Soil Organic Matter.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1984(in Chinese)[27]Li G-C(李贵才),Han X-G(韩兴国),Huang J-H (黄建辉),et al.A review of affecting factors of soil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in forest ecosystems.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2001,21(7):1187-1195(in Chinese)[28]Chen X-M(陈效民),Wu H-S(吴华山),Sun J-H (孙静红).Time-spatial variability of ammonium andnitrate in farmland soil of Taihu Lake Region.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2006,27(6):1217-1222(in Chinese)[29]Li R(李荣),He X-D(何兴东),Zhang N(张宁).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s of soil NH4+-N andNO3--N in sand dune fixing process.Acta Pedologica Sinica(土壤学报),2010,47(2):295-302(in Chi-nese)[30]Zhang M-K(章明奎),Zheng S-A(郑顺安),Wang L-P(王丽平).Chemical forms and distributions of or-ganic carb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sandy soil ag-gregate fractions as affected by land uses.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中国农业科学),2007,40(8):1703-1711(in Chinese)[31]Huang W-J(黄文娟),Liu J-X(刘菊秀),Tang X-L (唐旭利),et al.Inorganic nitrogen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in the soils of five forests at Ding-hushan,China.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Environ-mental Biology(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15(4):441-447(in Chinese)作者简介耿增超,男,1963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森林土壤及农业废弃物转化研究.E-mail:geng-zengchao@126.com责任编辑李凤琴276应用生态学报22卷。

不同土地利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不同土地利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不同土地利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许信旺;潘根兴;侯鹏程【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年(卷),期】2005(19)6【摘要】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研究了安徽省不同土地类型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和碳库的特点。

结果表明,安徽省平均有机碳密度为(31.64±16.39)tC/hm2,林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高于全省表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旱作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则低于全省平均值。

有机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林地>水稻土耕层>旱地。

安徽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也表现为:林地>水稻土>旱地。

表层土壤有机碳总量达0.28 Pg,其中林地占50%,水稻土占23%,而旱地只占18%。

因此,人为利用特点是区域土壤碳库和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分析表明:林地、水稻土和旱作土壤表层有机碳量与总氮之间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78,农田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固定也有一定关系。

【总页数】5页(P193-196)【关键词】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安徽省【作者】许信旺;潘根兴;侯鹏程【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21;F301.24【相关文献】1.四方湖自然保护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析 [J], 简兴;王玉良;王松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克氏针茅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J], 程永睿;黄富权;刘璐;宋彦涛3.托克托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碳密度分布 [J], 吴秀花;刘清泉;郭永盛;任倩楠4.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变化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 [J], 王晓;于兵;李继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省会经济圈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益_孙贤斌

安徽省会经济圈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益_孙贤斌

第27卷第3期自然资源学报Vol.27No.32012年3月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Mar.,2012收稿日期:2011-05-05;修订日期:2011-07-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1YJA790134);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9-10D185);安徽省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皖西学院)。

第一作者简介:孙贤斌(1970-),男,安徽含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资源生态与GIS 应用研究。

E-mail :sunxb98@126.com安徽省会经济圈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益孙贤斌(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安徽六安237012)摘要: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利用1997和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碳排放评价模型,对安徽省会经济圈碳排放效益进行评价,并估算碳排放生态补偿标准。

研究结果显示:①1997—2007年间碳排放总量增加1049.92ˑ104t ,年均增长14.4%;②2007年经济圈内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和地均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997年的2.41倍、2.18倍,1997和2007年,碳排放强度指数值都是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③经济圈内各县(区)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强度前3位的是合肥市区、霍山县、金寨县;④据中国造林成本的价格估算,合肥、巢湖、六安3市的碳汇补偿增加量分别为:21.83ˑ108、4.31ˑ108、2.48ˑ108元,县域生态补偿额差异显著;⑤土地利用结构、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存在一定的关系。

从碳排放效益和生态补偿的角度,提出减少碳排放的途径。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安徽省会经济圈中图分类号:F301.24;X5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2)03-0394-08人类活动大量排放CO 2等温室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是气候变暖的根源,因此目前碳排放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1-3]。

江淮丘陵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以定远县为例

江淮丘陵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以定远县为例

江淮丘陵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以定远县为例马渝欣;李徐生;李德成;韩志勇;张甘霖;张兆冬;王莉莉【期刊名称】《土壤》【年(卷),期】2014(046)004【摘要】以安徽省江淮丘陵区农业大县滁州市定远县为代表,运用统计学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农田表层(0 ~ 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2011年SOC含量为(10.96土3.63)g/kg,变异系数为33.12%,属于中等变异程度.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SOC半方差模型为指数模型,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SOC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东至西先递减后递增,大致呈带状分布.土壤颗粒组成和秸秆还田是影响SOC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总页数】6页(P638-643)【作者】马渝欣;李徐生;李德成;韩志勇;张甘霖;张兆冬;王莉莉【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定远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安徽滁州233200;定远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安徽滁州233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相关文献】1.黄土丘陵区小流域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 [J], 王小利;段建军;郭胜利2.皖东江淮丘陵区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 [J], 高正宝;娄云3.江淮丘陵地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①--以安徽省定远县为例 [J], 赵明松;李德成;张甘霖;张兆冬;王莉莉4.黄土丘陵区县域农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性——以甘肃庄浪县为例 [J], 张志霞;许明祥;吴永斌;张立功5.川中典型紫色丘陵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 [J], 胡玉福;邓良基;王玉婷;马可雅;彭佳佳;齐鹏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第2卷 第5 l 期
Vo . l No5 I 2 .
池 州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o ih uC l g o r a fChz o ol e e
20年 1 07 0月
oC. 0 7 t. 0 2
安徽 省 土壤 有 机 碳 与 自然 地 理 因素 相 关 分 析
国 土 地 总 面 积 的 14 % ,其 中 耕 地 面 积 4 8 7 7 .6 042
提 。我 国 已 开 展 了 大 量 土 壤 碳 库 4i 的 研 究 , -计 d 方
精 云等 (1 9 [、潘 根 兴 9 6)4 】 (1 9 阎 王 绍 强 等 9 9)
h ( 0 3年 末 实 有 耕 地 面 积 ) 安 徽 地 貌 类 型 呈 mz 2 0 。 多 样 性 , 江 和 淮 河 自 西 向 东 横 贯 全 境 , 北 至 长 自 南 依 次 为 淮 北 平 原 区 、 淮 丘 陵 区 、 西 大 别 山 江 皖 区 、 江 平 原 区 和 皖 南 山 区 。 安 徽 分 布 有 广 泛 的 沿
机 碳 库 估 计 , 琪 等 ( 0 4)n、 道 友 等 ( 0 5) 张 2 0 【】黄 20 则 分别 对 太 湖 平 原水 稻 土 和 红 壤 丘 陵 区 的县 域 尺 度 表层 土壤 有 机 碳 库 及 其 H 空 变 化 进 行 了研 - , t
究 。安徽 省 地 跨 长江 两 岸 , 自然 条 件 的 地 理 分 异 明显 , 地 利 用 类 型 存 在 较 明 显 的 区 域 差 异 。 本 土
陆 地 生 态 系 统 碳 循 环 及 影 响 因 素 研 究 日 益 成 为 全 球 变 化 研 究 的 焦 点 。了解 和 掌 握 土 壤 碳 储 量 及 影 响 因 素 是 陆 地 生 态 系统 碳 循 环 的重 要 前
宽 约 4 0公 里 , 面 积 1 9 2 5 总 3 4 7平 方 公 里 , 占全 约
( 0 0) 1 -  ̄- 国 土 壤 有 机 碳 库 估 算 进 行 了 2 0 [  ̄- , 6 , - j j  ̄ 中
探 索 。王 绍 强 等 ( 0 2 2 0 2 0 ; 0 3)、 a t 1 (0 5t P n e . 2 0 ) a,
分 别 研究 了我 国不 同 地 理 区域 和 江 苏 省 土壤 有
12 . 资料
安 徽位 于 我 国 东南 部 , 长 江 、 河 中下 游 , 跨 淮
生 态 区 位 十 分 重 要 。 东 经 1 45 。 ~1 93 。 和 处 .4 1 .7 1 北 纬 2 .2 ~3 .0 之 间 , 东 临 以 上 海 为 中 心 92 。 44 。
Hale Waihona Puke 文 试 图 以 第 二 次 土 壤 普 查 、 安 徽 省 土 壤 环 境 背 《 景 值 调 查 》资 料 中 土 壤 资 料 为 基 础 , 析 自然 因 分
素x  ̄壤 有 机碳 含 量 及 有 机 碳 密 度 的 影 响 , 探 - , J 为 讨 土壤 表 层 有 机 碳 密度 分 布 格 局 的 成 因和 农 业
水 面 , 长 江 和淮 河 横 贯 全 境 外 , 湖 和 其 它众 除 巢
多 湖泊 分 布 于 中部 。安 徽 的 气候 大致 以 淮河 为
界 , 部 为 暖 温 带半 湿 润 季 风 气 候 , 部 为 亚热 北 南 带 湿 润 季 风 气 候 。 平 均 气 温 1 ~1 ℃ , 端 最 低 年 4 7 极 气 温 一 43 , 端 最 高 气 温 4 . ℃ ; 平 均 日照 2 .℃ 极 33 年 时 数 在 10 ~ 5 0 小 时 ;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在 80 2 0 7 0 1 0 mm 之 间 ; 平 均 无 霜 期 2 0 2 0天 。 5 ~ 60 年 0~5 主 要植 被 类 型 有 : 叶林 、 阔混 交 林 、 叶林 、 针 针 阔 常
本 研 究 中 所 采 用 的 基 本 资 料 是 安 徽 省 全 国 第 二 次 土 壤 普 查 资 料 , 类 型 取 自 《 徽 土 壤 》、 各 安 《 徽 土 种 》、 安 《安 徽 省 土 壤 环 境 背 景 值 调 查 》中
许信 旺
( 州学 院 资 源环境 与旅 游 系,安徽 池 州 2 7 0 ; 池 4 0 0 安 徽 师 范大 学 地 理 系 , 徽 芜湖 2 1 0 ) 安 4 0 0
[ 摘要】 影响土壤碳 固定潜力 的因子是全球变化 中碳循环研究 的重要 问题。本文采用 第二次土壤普查 资料 , 分析 了影 响土壤 有机碳分布 的 自然 因素。结果 表 明: 气候和植被控 制着表 层土壤有机碳 的省域分布 , 降水 与土壤有机 碳含量呈正 相关。地形和母质影响土壤 亚类问有机碳 的差异 。土壤 总氮 与土壤有机碳呈极 显著 相关, 平原 区土壤粘 粒含 量与表层土
绿 与 落 叶 阔 叶 林 、 灌 丛 等 ,主 要 土 壤 类 型 有 : 红
壤 、 壤 、 棕 壤 、 壤 、 褐 土 、 色 土 、 质 黄 黄 棕 黄 紫 石
土壤 固碳 的生 态价 值 评估 提 供依 据 。
1 区 域 概 况 与 研 究 方 法 11 区域 概 况 .
土 、 骨 土 、 姜黑 土 、 土 、 稻 土 、 灰土 、 粗 砂 潮 水 石 山 地草 甸 土等 。
壤有机碳 固定 有较 大关系。 [ 关键词】 碳土壤有机碳 ; 影响 因素 ; 安徽省 [ 中图分类号】K 0 9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7 — 2 2 0 0 —0 6 — 5 6 4 1 0 ( 0 7) 5 0 5 0 1 的长 江 三 角 洲 经 济 区 , 接 中原 腹 地 , 是 华北 西 又 与 华 南 的 过 渡 带 。 全 省 南 北 长 约 5 0公 里 , 西 7 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