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土壤分布

合集下载

安徽省安庆市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安徽省安庆市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31安庆市辖区地层简表符号岩石类别及构成厚度m分布及特征备注全新芜湖组q4w砂砾砂和粘土局部夹淤泥质粘土河湖地区1050山区15出露广泛主要出露于长江皖河等较大河流的河谷河漫滩地带q3x粘土粉质粘土含铁锰结核510主要分布于安庆市城区北东的周边地区q2q粘土泥砾主要分布于安庆市城区西部的十里乡境内第四安庆组q1a砾石17主要出露于安庆市西郊的凤凰山新庄岭等地白垩k2x中厚层厚层砾岩砂岩3800主要出露于大观区境内的山口十里等地中统j2l粉砂岩夹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粉砂岩页岩j1m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夹煤层52338主要出露于工作区北部t3l粉砂岩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夹煤层17005500t3t粉砂质页岩夹细砂岩夹含铜透镜体173500中统月山组t3y粉砂岩细砂岩角砾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15435南陵湖t1n具缝合线构造的灰岩白420三叠岩泥灰岩等4240主要出露于安庆市北郊的大龙山镇杨桥镇一带月山南部p2d炭质页岩页岩微晶灰龙潭组p2l炭质板岩泥质粉砂岩遂石结核灰岩等夹煤层28537400二叠p1g硅质板岩泥质粉砂岩碎石结核灰岩等夹煤层1128地表零星出露于安庆市北郊的大龙山镇杨桥镇月山一带8941600石炭中统黄龙组c2h灰岩白云岩747710616杨桥镇月山十里乡境内零星出露五通组d3w石英砂岩35706617山口乡十里乡月山老峰镇等境内零星出露中统坟头组s2f粉砂质泥岩砂岩1150013350s1g泥质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2056377600主要出露于安庆市西北部山口月山一带由于变质作用局部碎屑沉积岩变质成片麻岩
三、工作区范围
工作区范围以安庆市 2020 远景规划区的范围为界线,由市辖区迎江区、大观区、 宜秀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怀宁县的月山镇。地理位置见表 1-1。
表 1-1 安庆市工作范围
城市 规划区面积

安徽地理概况

安徽地理概况

安徽地理概况[面积]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

[时区] 安徽省与中国首都北京处于同一时区,北京与世界一些城市时差对照表如下:北京时间20:00与世界一些城市当时时间对照表:[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 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

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气侯]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

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3)动植物资源。

全省森林面积千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4)矿产资源。

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

2008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138种(含亚矿种)。

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105种(含普通建筑用石料矿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79种,水气矿产2种。

全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204项,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20处,新增查明煤炭资源储量亿吨。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连湖北,北靠河南,有很多独特的地理特点和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安徽高一地理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位于中国的中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

全省总面积为139600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江淮平原和江南丘陵地貌。

安徽县城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主要地貌类型安徽的地貌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1. 江淮平原:位于安徽省东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这里地势平坦且土壤肥沃。

2. 岳西丘陵: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势较高,地形起伏,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貌。

3. 长江南岸丘陵: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势较高,有许多丘陵和山地,地貌多样。

三、气候特点安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具体特点如下:1. 夏季炎热多雨,气温高,降水充沛,常有暴雨和雷电天气。

2. 冬季寒冷,但比较干燥,气温较低,有时会出现严寒天气。

3. 春季昼夜温差大,气温逐渐回暖,降水逐渐增多。

4. 秋季温度适宜,降水适中,是安徽的旅游旺季。

四、主要河流和湖泊安徽有许多著名的河流和湖泊,包括:1. 长江:安徽省东部流经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对安徽的水资源和交通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2. 淮河:安徽省中部主要河流,是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3. 徽水:又称小江,是安徽省的支流,是安徽省的母亲河,流经多个城市和县。

4. Chaohu湖:安徽四大淡水湖之一,是中国淡水渔业的重要产地。

五、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安徽有很多著名的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包括:1. 黄山: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名山之一,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日出而闻名于世。

2. 風景名勝區:包括九华山、皖南古村落等,有着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

3. 历史文化名邑:如徽州和古村落宏村,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民居建筑。

安徽省土壤分类土种对照表

安徽省土壤分类土种对照表

安徽省土壤分类土种对照表
我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始于1979年,终于1990年,期间土壤分类经数次变动,土种名称较为混乱,同土异名或异土同名,现以省土种为标准规范各地土种,以便土壤数据库的建立和查用。

各地按照土种对照表,将各土种规范到省土种名称和编码下,建立属性数据库。

如由于土种名称混乱,有些土种可能难以根据对照表找到相应的归属,可根据成土母质上寻相应土属甚至亚类、土类,再按土壤分类与编码表,找到相应的土种。

如一个省土种可能对应当地一个土种以上,当地需要可保留,但要用上下标或其它符号作标记。

皖西大别山区富锌土壤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皖西大别山区富锌土壤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2.4 其他样品 在研究表层土壤的基础上,此外分别采集了土
壤垂向剖面、农产品及对应根系土样品等。土壤剖 面 按 照“ 腐 殖 层 → 风 化 层 → 母 质 层 ”自 表 层 向 下 (20~200 cm)依次采集土壤样品。农产品选择本区 具有代表性的茶叶、高山茭白及水稻,分别采集叶 片、块茎和籽实样品及对应的根系土,农产品样品经 分拣、烘干后,用谷物粉碎机加工至 60 目,采用电感 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ICP-AES,iCAP6300,美国热 电公司)测定,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均为 100%。土 壤剖面及根系土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同表层土壤, 分析测试数据可靠。
mg/kg,其中大于 84 mg/kg 富锌土壤达到 2 808 km2,占到全区 58.74%。富锌土壤主要呈大面积分布于区内北部岳西
县-头陀镇及南部岳西县店前镇-太湖县寺前镇-宿松县柳坪乡,分布特征受区内地质背景、成土母质影响明显。此
外,通过研究区内农产品和根系土中的锌含量特征,发现具有开发富锌农副产品的潜力。
236
地质调查与研究
第 42 卷
侵入岩集中于晋宁期和燕山期,晋宁期侵入岩为大 别岩群内具片麻状构造的变质侵入岩类,以英云闪 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为主体,燕山期侵入 岩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与造山带构造方位一 致,主要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为 主。此外,四堡期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岩小面积出 露。研究区东南为下扬子地块的前陆带,仅出露志 留纪及以后地层,整体为一套陆缘浅海向陆相沉积 演化的碎屑岩系[9-12]。 1.2 土壤母质与类型
第 42 卷 第 2 期 2019 年 09 月
地质调查与研究 GEOLOGICAL SURVEY AND RESEARCH
Vol.42 No.3 Sep. 2019

紫色土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紫色土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第七节 紫色土 一、紫色土的分布和形成条件紫色土是岩成土壤,在分类中属于初育土纲石质初育土亚纲,在安徽省紫色土共有面积278.6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的1.79%。

在分布上除阜阳地区和淮北市外,其余各地(市)均有分布。

皖南南部休(宁)—屯(溪)盆地两侧低丘岗地最为集中,其次是广泛分布在泾县、郎溪、广德、南陵等盆地。

在大别山南麓桐城一太湖—宿松一带和大别山北麓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一带丘陵岗地,也有条带状分布。

紫色土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除休宁县齐云山海拔在500米以上外,其余高度在100~450米。

紫色土的母岩主要是第三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紫色砂岩、紫色砂页岩、紫色砂砾岩、紫红色砂岩及紫色凝灰质砂岩等。

第三纪、白垩纪和侏罗纪的紫色砂页岩、紫色凝灰质砂岩富含磷、钾、钙等元素,其风化物上发育土壤多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

侏罗纪紫色砂岩上发育的土壤,磷、钾、钙等元素缺乏,多呈酸性反应。

紫色土所在地自然植被以稀疏草灌为主,有些山丘有散生人工马尾松、杉林。

少部分土层较厚的山麓有马尾松、杉、栎类等乔木林生长。

有些缓坡地已辟为旱地,种植各种旱作和茶、桑等。

二、紫色土的形成特点〔物理风化强烈〕紫色土母岩颜色较深,吸热性强,矿物组成复杂,物理性状不一。

岩石胶结不良,极易崩解,使物理风化极为强烈。

在高温多雨,地面又少植物覆被情况下,这种过程尤为明显,紫色岩风化物及其所发育的土壤,均因无粘结性而十分松散,易受流水侵蚀而不断更新,使物理风化更为突出,也使土壤发育处于相对幼年阶段。

〔化学风化微弱〕紫色土更新快,成土时间短,使矿物来不及彻底化学风化。

同时紫色岩类胶结物多为碳酸盐类及硅、铁质氧化物,以胶膜形式覆被于矿物颗粒表面,也阻碍了矿物的化学风化过程。

在土壤的粉砂粒矿物中,除有石英外,尚有大量长石、云母等原生矿物。

土体中二氧··275化硅含量大于65%,铁、铝等氧化物在剖面上无明显移动。

土壤粘粒的硅铝率高达3.75~4.30,硅铝铁率为2.89~3.28。

安徽省土壤分布

安徽省土壤分布

安徽省土壤分布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区,江淮丘陵平原区,沿江地区,皖南山地丘陵区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为13.9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华东的第三位,全国的第二十二位,其中耕地622.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5%。

本省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的过渡类型特点,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形成了全年的湿热多雨季节,冬季低温少雨雪,形成了比较干冷的季节,全省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丰富。

第一节安徽省土壤分布一、安徽省土壤分类系统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于1988年制定了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五个土纲,八个亚纲,十三个土类,三十四个亚类,一百十一个土属。

土纲亚纲土类土纲亚纲土类湿热铁铝土红壤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铁铝土湿暖铁铝土黄壤紫色土湿暖淋溶土黄棕壤石质土黄褐土粗骨土淋溶土湿温淋溶土棕壤半水成土暗半成土山地草甸土人为土水稻土水稻土砂姜黑土淡半水成土潮土二土壤的水平分布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不仅生物气候有过渡特征,土壤的过度特征也很明显。

1、淮北平原低山丘陵有地带性土壤--棕攘分布,淮北平原上主要为半水成土纲的非地带性土壤--潮土与砂姜黑土。

2、江淮丘陵岗地,主要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黄棕壤和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褐土。

东部和西部是由多种母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棕壤,中部多为黄褐土和水稻土。

3、沿江多为长江冲积物和山河冲积物发育的灰潮土,以及在这些土壤上久经耕作种稻而发育成的各种类型水稻土,除此之外,在长江沿岸冲击平原边缘,即在沿江二、三级阶地上,多出现下蜀黄土发育的黄褐土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棕红壤,长江以北以黄褐土较多,长江以南则以棕红壤出现较普遍。

4、皖南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带性土壤是黄壤与红壤,受母质影响深刻的棕红壤出现也较多。

安徽省石灰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特性和系统分类

安徽省石灰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特性和系统分类
第 35 卷 第 3 期 19 9 8 年 8 月
土壤 学报
A 〔T A PE 】X )L C( 玉IC A S IN IC A
.
V
o
.
l
3
5
N
C
3
A g u
.,
19 9 8
安徽省石灰岩风化物发 育土壤 的 特性 和 系统 分类‘
顾 也 萍 冯 学钢 巩 吉力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地 理 系 , 芜 湖 2 4 10 0 0)
O
....
C二 C二
目目 .
甲 C〕
,. . 叫
.
.
0一 阶 O一 80一
叶 吟 O 笑 喊 O 价 吟 O 的 欢 O
.
.
闪 80 叶 卜 0 卜 ?O
刊州 州洲 龚犯 姆邻
刊 州书 邻 犯年
0C 二
,...叫
0C〕
..,.叫
一 O
,一
心 习, r 刀
卜、 O C r、
O C二 O
州 叫州 姆 龚纂
1 成 土条件
安徽 省 石 灰 岩集 中分布 在 皖南 丘 陵 山地 和江 淮 丘 陵 区, 地 处中 亚热 带北 部 和北 亚 热
rnm 带 地 区 。 年 平 均 温 度 15 一 16 . s oC , 年 降雨 量 9 6 6 一 1 6 0 0 m m , 年蒸 发 量 1 1 5 0 一 16 5 3 按 ,


35 卷
厚层 灰岩 c a o 含 量 最 高 , 分 别 为 52 8 9 / kg 和 4 8 8 9 / kg , M g o 含 量 则很 低 , 分别 为 14 9 / k g
和3
.

合肥地质

合肥地质

合肥地质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

地理坐标:东径116°40′~117°52′,北纬31°30′~32°37′。

周边毗邻为:东至肥东县元祖山与滁县地区为邻,西至肥西县金牛乡与六安地区交界,南临巢湖隔湖与巢湖地区相望,北抵舜耕山与淮南市接壤。

东西横距133公里,南北纵距124公里。

全市总面积7396.7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163.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96.8%,水域面积233.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

市辖区为:东、中、西三市区,一郊区;郊县为肥东、肥西、长丰三县。

一、地质(一)构造:在地质构造上,合肥地区属于下扬子海槽和淮阳古陆边缘地带。

震旦纪前,该地为烟波浩淼的海浸区,吕梁造山运动,产生了淮阳高地与古大别山。

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江淮间出现皱褶,形成了江淮丘陵。

第四纪的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升降、断裂、波折,出现西东走向的江淮分水岭,形成江淮分水格局。

合肥地区断层较为发育,除郯庐(山东省郯城至安徽省庐江)深断裂通过其东部外,境内尚有纵横九道断层。

从北向南依次为:孤堆至七里塘断层、瓦埠湖至护城岗断层、年家岗至吴山庙断层、朱巷至双墩断层、肥中断层、蜀山断层、桥头集至东关断层、巢湖断层和六安断层(亦称肥西—韩摆渡断层)。

(二)地层:合肥市地区地层,除局部地区为太古界、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层外,大部分为中生界地层。

肥东郯庐断裂带以东低山残丘区,为古淮阳地质延伸部分,有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震旦纪前磷片岩和震旦纪变岩裸露。

断裂带以西以垩纪地质为主,堆积约四千余米厚中生界地层。

长丰北部属舜耕山脉地质,为古生界寒武纪、奥陶纪地层。

岩持以灰岩和沉积岩为主,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震旦纪石英砂岩、页岩、白云岩亦有出露。

中南部及合肥市城郊多为白垩纪地层。

肥西县境内,大部分为大别山沉降地层(又称中生代合肥凹陷地层),除坊虎山南麓呈东西向狭窄地带有少数前震旦纪变质岩裸露外,其余皆为中生界侏罗纪陆相地层,地下分布着红砂岩、砾岩及大别山杂岩。

黄褐土分布和形成条件

黄褐土分布和形成条件

第四节 黄褐土 一、黄褐土分布和形成条件黄褐土属于淋溶土纲中湿暗淋溶土亚纲,安徽省共有面积1256.9万亩,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8.0%。

主要分布于安徽省中部的江淮丘陵岗地,以及沿江低岗阶地和沿淮岗坡阶地。

淮河以北,部分岗坡地也有分布。

分布范围南至长江沿岸,北至蚌埠、宿县、阜阳等地市,南北跨度为北纬31°~34°之间。

黄褐土分布区属湿润季风气候,南北部气候差异很大,年均气温在南部高达16℃,北部只有14℃。

年均降水量南部1200多毫米,北部却少于900毫米,〉10℃的积温,在南部达5000℃,北部为4700℃,因此,植被情况南北部差异也很大。

在地形上,黄褐土分布地区大部分为丘陵缓岗,受新构造运动抬升的江淮分水岭,海拔大多为30~60米,并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深达13~30米的冲沟,形成冲沟相间的地貌。

黄褐土母质均为晚更新世黄土性物质,堆积物均较深厚。

长江沿岸阶地、大别山北麓、江淮分水岭和皖东丘陵边缘地区黄土属下蜀黄土,沿淮二级阶地上黄土属戚咀组黄土。

二、黄褐土的形成特点〔风化淋溶作用较强〕黄褐土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均遭不同程度淋溶。

铁、铝在表土层均受强烈淋溶,淀积层则有明显积聚,硅在表土层有明显积聚,在淀积层有弱度淋溶。

〔脱硅作用明显〕黄褐土发育过程中,原生矿物风化较快,不仅发生脱钾作用,还有明显脱硅作用和铁、铝的富集。

土壤粘粒中氧化硅平均含量为49.16%,氧化铝平均含量为6.56%,粘粒中硅铝率和硅铝铁率分别为3.16和2.47。

〔粘化作用明显〕原生矿物不断分解的同时,进行着强烈的粘粒形成和淋溶聚积作用,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均很活跃,淋溶层粘粒(〈0.002毫米)平均含量为30.75%,淀积层粘粒平均含量为43.68%,其粘化值远大于粘化标准1.2。

〔普遍耕作熟化〕黄褐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耕作活动影响,形成熟化程度不同的耕作层。

耕作层中有机质含量有所降低,腐殖质组成发生变化,胡敏酸比例增加,C/N比值变窄。

安徽省土壤分布规律

安徽省土壤分布规律

〔山 地草 甸土〕 安徽省山地草甸土面积很少,仅 0.08 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 0.008%。零星 分布于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海拔 1000 米以上的中山之颠及局部洼地。山地草甸土是一种 非地带性土壤,是湿润季风气候区,中山上部草甸灌丛植被下形成的一种土壤类型。由 于地处高寒,山地草甸土利用困难,要注意植被保护。 〔砂 姜黑 土〕 安徽省砂姜 (礓)黑土面积 164.73 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 15.91%,集中分 布于淮北平原中南部的河间洼地和淮河以南的浅平洼地上。砂姜 (礓)黑土含有腐泥状 黑土层和潜育砂姜 (礓)层,土体结构差,有机质含量低,具有易涝、易旱、僵、瘦、渍 特点,是安徽省最严重的低产土壤。在利用上要加强综合治理,改良土壤性质。 〔潮 土〕 安徽省潮土面积 118.42 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 11.44%。全省各地都有分布, 相对连片集中的有淮北平原黄泛区、沿淮平原和沿江冲积平原。潮土是一种非地带性土 壤,是江河冲积物受地下水和旱耕作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潮土一般土层深厚,有机质含 量高,适宜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 〔水 稻土〕 安徽省水稻土面积 241.53 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 23.32%。遍布全省,但 90% 以上分布于淮河以南。水稻土是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土体受还原淋溶、氧化淀积和水耕 熟化 共 同作 用 下形 成的 一 种耕 作土 壤 。土 体 中有 机、无 机物 质 不断 积累 、转化 和 迁移 ,剖 面上发生明显差异,形成特有的耕作层、犁底层、渗育层、潴育层、脱潜层、漂洗层等 发生层。水稻土适宜水稻种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被覆盖率低,极易水土流失,只能作林业用地。 〔粗 骨土〕 安徽省粗骨土面积 121 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 11.68%。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

安徽地理简介-适合高考前乡土复习

安徽地理简介-适合高考前乡土复习

安徽简介安徽,简称“皖”,为内陆省份与六个省相邻,属华东地区(六省一市-苏、浙、皖、闽、赣、鲁和沪),经济上属中部经济区;兼跨长江、淮河,是国内南北地理交汇过渡地带。

省会合肥市。

【地理位置】安徽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

跨长江下游(江西湖口划分中、下游)、淮河中游(洪河口分上中游、中渡分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全省总面积13.96万km 2,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面积居全国第22位。

自北向南依次为:淮河流域6.7万km 2,长江流域6.6万km 2,新安江流域0.65km 2。

安徽省地貌剖面示意图(沿屯溪至萧县一带)【行政区划】安徽省会合肥市,共有17地级市,5县级市,45市辖区,55县。

中文名称:外文名称:别名:下辖地区:政府驻地:面积:人口:方言:气候条件:著名景点:省树:省花:省鸟:安徽Anhui Province 皖17地级市,5县级市,56县合肥13.96万km 26740.8万(2008年末)北方官话、吴语、徽语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西递宏村,黄山松黄山杜鹃灰喜鹊序号地级市区号邮编车牌总面积(km)总人口(万)备注(县级市)合肥0551230000皖A 7266487蚌埠0552233000皖C 5917353芜湖0553241000皖B 3317227淮南0554232000皖D 2121239马鞍山0555243000皖E 1686120淮北0561235000皖F 2725214铜陵0562244000皖G 111375安庆0556246000皖H 15398610桐城黄山0559245000皖J 9807156阜阳0558236100皖K 9775955界首宿州0557234000皖L 9787605滁州0550239000皖M 13987440天长、明光六安0564237000皖N 17976696宣城0563242000皖P 12340274宁国巢湖0565238000皖Q 9423453池州0566247100皖R 8272155亳州0558236800皖S8523576【历史渊源】省名由来安徽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从安庆、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

黄棕壤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黄棕壤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第三节 黄棕壤 一、黄棕壤的分布和形成条件黄棕壤共有面积798.6万亩,占安徽省土壤总面积的5.14%,主要分布在北纬33°以南,31°以北的广大丘陵区,大致在沿淮平原与湖泊洼地以南,宣城的水阳,芜湖的湾、新港,无为的牛埠,桐城的孔城、范岗一线与大别山南麓以北广大地区,大别山南麓海拔450~1000米和皖南海拔600~1000米中山区也有黄棕壤分布。

黄棕壤处于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有亚热带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旱,具有暖温带气候特点,年均气温14~16℃,无霜期为230~250天,〉10℃积温4800~5000℃,年均降水量900~1200毫米,在中山区,随着海拔升高,降雨有明显增加,气温逐渐下降。

黄棕壤地区地带性植被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主要落叶阔叶树种有栓皮栎、小叶栎、麻栎、山槐、枫杨、茅栗等,常绿阔叶树种有青冈栎、苦槠、甜槠、大叶冬青、石楠等,主要次生的或人工栽培的树种有枫香、马尾松、杉等。

黄棕壤的成土母质主要为残、坡积物,母岩有花岗岩、片麻岩、安山岩、页岩、千枚岩、石英岩、砂岩等。

··25 二、黄棕壤的形成特点〔粘化作用〕黄棕壤中原生矿物转变为次生矿物较快,粘粒的形成和移动淀积成为土壤发育过程中的显著特点,淀积层粘粒含量最高,黄棕壤发育过程中同时存在着淀积粘化和残积粘化过程。

〔弱富铝化作用〕黄棕壤发育过程中受到较强的风化和淋溶作用,风化淋溶系数为0.35~0.47,风化淋溶指数为0.69~0.98,风化度为0.99~1.75。

土体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受到不同程度淋洗而低于母质或母岩,二氧化硅含量减少,氧化铁、铝含量增加,两者富集系数分别为2.0和1.14,土壤粘粒部分的硅铝率为2.8,土壤发育中具有弱度脱硅富铝作用。

〔有机质累积作用〕黄棕壤分布地区,气温较高,降水丰富,植物生长量大,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较多。

在自然植被下,土壤具有覆盖层和腐殖质层。

安徽地理

安徽地理

工农业废 主要 水和生活 原因 污水的排 放
毁林开荒、 环境污染、 陡坡开垦、 水土流失、 采矿修路破 围垦湿地 坏地表
(2)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 ①加强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强化 节约资源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 好型社会。
②坚持以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酸雨 控制和城市及矿区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着 力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重视自然保护区建 设,保护生物多样性。
5.城市
以合肥为中心点的省会经济圈 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为重 点的皖江沿线“马芜铜宜”城市群 以淮南、淮北、蚌埠为重点的 淮河流域“两淮一蚌”城市群
(1)“一点两 线”的城市格局
(2)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43.01%
安徽省与全国城市化的比较

第五次全国人口 普查(2000年) 第六次全国人口 普查(2010年) 上升的百分点
安 徽 省 旅 游 交 通 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区域发展
1、皖江城市带
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安徽省唯一的一个 国家级战略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 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 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 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 来自长三角。
详细复习安徽省地理,熟悉地图, 准确把握本省和其它地区的空间联系。 复习的方法和思路可以以某一个地理要 素为中心,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和 影响,由点—线—面展开;亦可以按 “区域特征——区域问题——区域发展” 展开复习等等。积极关注与安徽有关的 国内热点大事,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分 析现象,迁移运用,强化能力。
4、发展目标
未来示范区将重点围绕新型化工、装 备制造、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工和高新技 术等产业,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 业转移,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 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 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 企业和世界品牌。

石灰(岩)土

石灰(岩)土

第八节 石灰(岩)土 一、石灰(岩)土的分布和形成条件石灰(岩)土共有面积543.9万亩,占安徽省土壤总面积的3.5%,是安徽省较大隐域土之一。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而以黄山、宣城、芜湖、安庆、巢湖、池州、滁县等地(市)分布较为广泛。

石灰(岩)土是碳酸盐岩类(主要是石灰岩)风化物上发育的土壤。

安徽省在地质史上形成石灰岩十分广泛,特别是寒武纪、石炭纪和三迭纪的白云岩、石灰岩、大理岩和条带状石灰岩占面积较大。

石灰(岩)土所处地形多属低山和丘陵。

自然植被多草灌和稀疏乔木。

常见树种以喜钙植物为主,有刺槐、楝树、黄莲木、侧柏、枫香、山胡椒、麻栎、黄荆等,有些石灰(岩)土已辟为旱地,种植旱作。

二、石灰(岩)土的形成特点〔矿物风化以化学溶解为主〕石灰岩矿物组成中以方解石为主,在其与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作用时,产生重碳酸盐随水流失。

在多雨气候条件下,石灰(岩)土中的这种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较强,但丰富的碳酸钙和重复的复钙作用,使土壤中盐基不能充分淋失,延缓了其它矿物的风化过程,阻滞了脱硅富铝化作用的进行。

〔钙素促进腐殖质凝聚作用〕石灰(岩)土自然植被中,以喜钙植物为主,枯枝落叶富含钙质和其它灰分元素,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

枯枝落叶分解后形成的腐殖质,与土壤中丰富的钙离子结合,造成比较稳定的腐殖质钙和类腐殖质钙的凝聚和累积。

石灰(岩)土的有机质含量较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的地带性土壤高,腐殖化过程较为明显。

〔土壤粘粒明显的机械淋溶〕在石灰(岩)土壤中残积粘化作用微弱,但淀积层中粘粒明显高于土壤表层,有明显淀积粘化作用。

石灰(岩)土在被水饱和前,水流下渗较快,淋洗作用较强,但母岩渗水性差,在土体被水饱和后,水流下渗速度明显降低。

这种土壤水分运动状况促进了粘粒的机械淋溶和淀积。

三、石灰土的类型及特性〔红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共有面积24.3万亩,占全省石灰(岩)土类面积的4.45%。

主要分布于宿县、宿松、东至、怀远、芜湖等县。

成土母质为石灰岩山丘坡麓洪积物和坡积物。

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文本(2003-11-1)

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文本(2003-11-1)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第一节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概况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地理坐标北纬29°22′~34°40′,东经114°53′~119°30′,国土面积13.96×104km2。

东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西接中原腹地,处于华北与华南之间过渡地带。

行政区划上,全省辖17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和61个县,省会为合肥市。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淮河横贯本省,省域自然地理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纬向过渡特征。

由于地形由东部平原过渡到西部丘陵山区,海洋气候影响趋弱,也表现出一定的经向过渡性。

气候、生物、土壤等自然生态要素的纵向和横向过渡渐替,形成了本省具有显著特点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形地貌长江、淮河横贯境内,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和江南(皖南)三个区域。

地形由平原、山区、丘陵相间排列,自北向南依次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长江沿岸平原和皖南丘陵山区。

安徽省淮北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淮河和长江之间分布最广的是岗、冲相间的波状起伏地,间有较高的低山、残丘及小面积的滨湖平原;大别山区位于江淮之间西南部,海拔多在500~1000m,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海拔1774m,位于霍山县境内;长江沿岸平原介于江淮低山丘陵和皖南低山丘陵之间,依长江走向,呈狭长带状。

铜陵以西平原狭窄,以东平原开阔,沿江平原残存有低山丘陵;皖南丘陵山区分布有三条明显的山地丘陵带,海拔一般都在400~1000m,少数1000~1500m以上,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m,是全省最高峰。

三、气候安徽省处于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

主要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由于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南北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旱、涝、风、冻、霜、雹等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1)降水:全省常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大,最北部750mm,江淮之间1000-1200mm,江南局部可达2000mm以上,黄山和大别山区是全省降雨中心。

合肥地质——精选推荐

合肥地质——精选推荐

合肥地质合肥地质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跨长江、淮河两⼤流域。

地理坐标:东径116°40′~117°52′,北纬31°30′~32°37′。

周边毗邻为:东⾄肥东县元祖⼭与滁县地区为邻,西⾄肥西县⾦⽜乡与六安地区交界,南临巢湖隔湖与巢湖地区相望,北抵舜耕⼭与淮南市接壤。

东西横距133公⾥,南北纵距124公⾥。

全市总⾯积7396.78平⽅公⾥,其中:陆地⾯积7163.38平⽅公⾥,占总⾯积96.8%,⽔域⾯积233.4平⽅公⾥,占总⾯积的3.2%。

市辖区为:东、中、西三市区,⼀郊区;郊县为肥东、肥西、长丰三县。

⼀、地质(⼀)构造:在地质构造上,合肥地区属于下扬⼦海槽和淮阳古陆边缘地带。

震旦纪前,该地为烟波浩淼的海浸区,吕梁造⼭运动,产⽣了淮阳⾼地与古⼤别⼭。

⽩垩纪的燕⼭运动,江淮间出现皱褶,形成了江淮丘陵。

第四纪的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升降、断裂、波折,出现西东⾛向的江淮分⽔岭,形成江淮分⽔格局。

合肥地区断层较为发育,除郯庐(⼭东省郯城⾄安徽省庐江)深断裂通过其东部外,境内尚有纵横九道断层。

从北向南依次为:孤堆⾄七⾥塘断层、⽡埠湖⾄护城岗断层、年家岗⾄吴⼭庙断层、朱巷⾄双墩断层、肥中断层、蜀⼭断层、桥头集⾄东关断层、巢湖断层和六安断层(亦称肥西—韩摆渡断层)。

(⼆)地层:合肥市地区地层,除局部地区为太古界、元古界和古⽣界地层外,⼤部分为中⽣界地层。

肥东郯庐断裂带以东低⼭残丘区,为古淮阳地质延伸部分,有太古界⽚⿇岩、元古界震旦纪前磷⽚岩和震旦纪变岩裸露。

断裂带以西以垩纪地质为主,堆积约四千余⽶厚中⽣界地层。

长丰北部属舜耕⼭脉地质,为古⽣界寒武纪、奥陶纪地层。

岩持以灰岩和沉积岩为主,太古界⽚⿇岩、元古界震旦纪⽯英砂岩、页岩、⽩云岩亦有出露。

中南部及合肥市城郊多为⽩垩纪地层。

肥西县境内,⼤部分为⼤别⼭沉降地层(⼜称中⽣代合肥凹陷地层),除坊虎⼭南麓呈东西向狭窄地带有少数前震旦纪变质岩裸露外,其余皆为中⽣界侏罗纪陆相地层,地下分布着红砂岩、砾岩及⼤别⼭杂岩。

安徽宣州区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生物效应研究

安徽宣州区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生物效应研究

安徽宣州区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生物效应研究作者:刘广秦云飞来源:《西部资源》2023年第06期[關键词]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生物效应;宣州区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抗癌防癌,抗氧化,提高免疫功能,促进机体基础代谢,拮抗砷、镉、汞的毒性等作用,享有“抗癌之王”之称。

中国土壤硒含量分布十分不均衡,缺硒省份22个,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其中有30%为严重缺硒地区[1]。

食物是人体摄入硒的主要来源,而土壤又是粮食作物中硒的主要来源,因此,充分利用富硒土壤,开发富硒农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宣城市宣州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对宣州区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地方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宣州区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地处皖、苏两省交界处,境内地貌类型多样,有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圩区、湖泊和河流等。

宣州区属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季风气候明显,水资源丰富,主要水系为水阳江水系、青弋江水系,其中水阳江为区内第一大河流,自南而北穿境而过。

区内土壤分为9个土类,16个亚类,40个土属,73个土种。

以水稻土、红壤土、黄棕壤、紫色土、潮土为主体的5大土类,占土壤总面积的93.3%,其中水稻土占45.54%,红壤土占37.69%(图1)。

2. 样品采集与测试2.1 样品采集该样品布设以二调图斑图为底图,采用网格+图斑的布点方法,以代表性和平面分布均匀性为原则进行布置,再通过遥感影像图对点位进行调整;在设计点位附近选择较大田块,以GPS定位点为中心确定主样点,向四周辐射20~50 m的不同田块确定子样点,等份采集并组合成一个混合样,采样深度为0~20 cm;采样时避开沟渠、林带、田埂、路边、旧房基、粪堆及微地形高低不平无代表性地段,为保证每个子样点样品深度、样品重量一致,采集0~20 cm的连续土柱,再用竹片去除与采样器接触的土壤,同时将土壤掰碎,挑出草根、砾石、砖块、肥料团块等杂物。

安徽地理

安徽地理

安徽地理一、位置和行政区划1、位置:纬度位置安徽省地处北半球中低纬度(北纬29度41分—北纬34度38分)海陆位置安徽省属于内陆省份,但距海较近,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是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位置我国重要的交通大动脉陇海线、京九、京沪线等铁路干线过安徽省,长江横贯安徽省南部,安徽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经济地理位置安徽省是中部地区向东发展的门户,也是长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必经之路。

2、行政区划:16个地级市,共105个县级行政单位。

淮河以北地区称皖北,包括蚌埠市、淮南市、阜阳市、淮北市、宿州市和亳州市淮河和长江之间为皖中,包括合肥市、六安市、滁州市和安庆市长江以南地区为皖南,包括芜湖市、宣城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池州市、黄山市二、人口与城市1、人口人口数量:2010年人口达5950万人,居全国第八位,全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26人,远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淮北平原、皖江沿岸平原人口密度大,大别山去和皖南山区人口密度小。

人口特征:人口增长速度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压力较大。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丰富、进入21世纪,安徽人口受教育状况显著改善,人口素质迅速提高。

人口流动:安徽省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之一,同时省内流动人口也大幅上升,多从农村流向大城市。

人口流动的有利影响: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信息、文化交流和观念的转变,加快了安徽省的城镇化进程。

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保障和住房等方面的困难较多,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

城镇化进程:皖江城市带(以长江为轴,合肥、芜湖、安庆为区域中心)、合肥经济圈(推动淮南、六安、桐城和滁州向合肥聚集发展)、皖北城市群(蚌埠、阜阳为中心)三、自然环境地形:全省地形类型多样,以平原、低山、丘陵为主,南北相间排列,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土壤分布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区,江淮丘陵平原区,沿江地区,皖南山地丘陵区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为13.9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华东的第三位,全国的第二十二位,其中耕地622.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5%。

本省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的过渡类型特点,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形成了全年的湿热多雨季节,冬季低温少雨雪,形成了比较干冷的季节,全省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丰富。

第一节安徽省土壤分布一、安徽省土壤分类系统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于1988年制定了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五个土纲,八个亚纲,十三个土类,三十四个亚类,一百十一个土属。

土纲亚纲土类土纲亚纲土类湿热铁铝土红壤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铁铝土湿暖铁铝土黄壤紫色土湿暖淋溶土黄棕壤石质土黄褐土粗骨土淋溶土湿温淋溶土棕壤半水成土暗半成土山地草甸土人为土水稻土水稻土砂姜黑土淡半水成土潮土二土壤的水平分布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不仅生物气候有过渡特征,土壤的过度特征也很明显。

1、淮北平原低山丘陵有地带性土壤--棕攘分布,淮北平原上主要为半水成土纲的非地带性土壤--潮土与砂姜黑土。

2、江淮丘陵岗地,主要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黄棕壤和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褐土。

东部和西部是由多种母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棕壤,中部多为黄褐土和水稻土。

3、沿江多为长江冲积物和山河冲积物发育的灰潮土,以及在这些土壤上久经耕作种稻而发育成的各种类型水稻土,除此之外,在长江沿岸冲击平原边缘,即在沿江二、三级阶地上,多出现下蜀黄土发育的黄褐土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棕红壤,长江以北以黄褐土较多,长江以南则以棕红壤出现较普遍。

4、皖南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带性土壤是黄壤与红壤,受母质影响深刻的棕红壤出现也较多。

此外,多种类型的水稻土、紫色土、石灰(岩)土也散布在这些土壤分布区中。

紫色土大面积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外围和皖南休屯盆地边缘丘岗地带。

三土壤垂直分布1、大别山区土壤分布(白马尖:1774米)大别山呈等腰三角形座落在本省西部与鄂、豫两省接壤、地处北亚热带,北部向暖温带过渡,西南部由于山体的屏障作用,又具有中亚热带的气候特征。

北坡:黄棕壤(基带土壤)--暗黄棕壤(350--800米)--酸性棕攘和山地草(800米以上)。

南坡:黄红壤(基带土壤)--棕壤(200--450米)--暗黄棕壤(450--900米或1000米)--酸性棕攘和山地草甸土(1000米以上)。

各土带上,均多粗骨土和石质土。

2、黄山土壤垂直分布(莲花峰:1873米)黄山地处中亚热带边缘,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气候湿暖热,其土壤分布规律:黄红壤(400--600米下)--黄壤(600--1000米)--暗黄棕壤(1000--1600米)--酸性棕攘和山地草甸土(1600米以上)。

3、九华山土壤垂直分布(九华山十王峰:1341米)九华山位于青阳县境内,大部分属青阳县,小部分属南陵县,由花岗岩侵入体组成,土壤分布规律:黄红壤(600米以上)--暗黄棕壤(600--1000米)--酸性棕攘(1000--1300米)和山地草甸土。

第二节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区一自然条件1、气候与植被: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干湿季节明显,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为中生树种构成的落叶阔叶林。

2、地形:从大的方面讲,属黄淮海平原的南缘部分,又可分为:(1)淮北平原北部:主要为近代黄泛平原(自1194年以来,受近代黄泛影响而形成,最近一次是1938年6月20号河南河南花园口南大堤决口,造成面积为三万二千平方公里的黄泛区),整个地形大致平坦,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冲击平原上河道众多。

黄泛平原上还有废黄河高滩地,高山附近平原6--8米,宽10--20公里,中间砂质废河槽,宽约1--2公里,被称之为黄河故道,横贯砀山、萧县北部,为1285--1855年的黄河入海通道。

近代黄泛平原东部萧县、淮北市、灵璧、宿县有小面积丘陵,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少数为石英岩、石英斑岩、页岩等。

30(2)淮北平原中部与南部:为古老的冲击平原(大多未遭受1194年以来黄泛物质覆盖,地形比较平坦,但中间分布着很多浅洼地,排水较为困难,中心部位雨季常有积水,称之为"湖地",如宿县南部紫芦湖,泗县南部丁湖等)。

(3)沿淮两岸:有丘陵孤山,以及淮河及其支流下游形成的阶地(岗地)、平原、湖泊和湖滨平原区,如蚌埠、怀远、淮南市等有突出的丘陵,海拔300多米以下。

淮河及其支流两岸多河漫滩,群众称之为"湾地",宽者可达10--20公里。

3、母质(1)近代黄泛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北部与沿淮一带,由于沉积时间不长,未经强烈淋溶具有强?灰反应,CaCO3含量在5--10%,起质地具成带性与成层性。

(2)黄土性古河流冲积物:主要分布在淮北中部与南部,属第四期早期沉积物,沉积物质来源为富含碳酸钙的黄土性物质。

但年代已久,至今碳酸钙被淋洗到下层形成砂姜,土体已无石灰反应,该沉积物颗粒变化不大,质地多为重壤到粘土。

(3)酸性冲积物(淮泛冲积物):分布于阜南、颍上、霍邱等县沿淮地区,无石灰性,呈微酸性至酸性反映,来自淮河上游酸性岩,由长麻岩、花岗岩、千纹岩等近代冲积物(桐柏山等)。

二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一)砂姜黑土(1)分布:安徽省砂姜黑土面积2470.9万多亩,占全国砂姜黑土的41.45%,全省土壤总面积15.91%,全省旱地面积43.24%,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的中南部及其平原延伸的淮河以南洼地,包括阜阳、宿县两地区,淮北、淮南及蚌埠市的县、市郊部分地区和合肥市的长丰县、滁县地区的定远、凤阳,六安地区的寿县、霍邱等少部分地区。

(2)砂姜黑土的类型砂姜黑土都具有一个暗色土层,该层呈灰黑色或暗灰色,质地粘重,PH在7.0--8.0,底层多砂在全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砂姜黑土共划分为砂姜黑土、碱化砂姜黑土和盐化砂姜黑土三个亚类,我省只有前两个亚类。

1、砂姜黑土亚类(Ap--P--Ab--BCa--Cg)黑土层--砂姜层是砂姜黑土代表性亚类,面积为2459.4万亩,占土类面积99.60%,是本省面积最大的旱作土壤,为小麦、大豆、玉米、山芋及杂粮主要产地,也是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开发和农业引用外资的重点区。

本亚类划分土属如下:黑姜土属:占砂姜黑土亚类面积的28.00%,一般分布在河间平原低洼处,土壤剖面的耕作层或在耕作层之下20--40cm之间,有明显黑土层,地形越低,黑土层越厚(群众称之为"湖黑土"和"黑土洼"、"黑粒土"。

)黄姜土属:分布地形部位略高于黑姜土土属,占其亚类33.55%,剖面上的"黑土层"颜色已淡化,呈灰黄色(群众称为"黄土","黄黑土")。

白姜土土属:占其亚类15.5%,是砂姜黑土中表层质地比较轻的土壤(群众称为“青白土”“白淌土”等)。

覆淤黑姜土土属:又称淤黑土土属,在砂姜黑土上覆盖黄泛物质,覆盖厚度小于50厘米(大于50厘米划入潮土),占其亚类21.53%。

覆泥黑姜土土属:砂姜黑土剖面上,覆盖了小于50厘米的异源母质,覆盖物质来自石灰岩残丘的黄土阶地冲刷物和石灰岩风化物。

(群众称为"山淤黑土"),占其亚类1.07%。

2、碱化砂姜黑土亚类即在砂姜黑土成土过程上,附加有碱化过程,形成了具有碱化层土壤,因碱化层呈浅灰白色,农民称为"白碱土",占土类0.47%。

3、砂姜黑土改良利用(可略去)第十六章安徽土壤(二)潮土1、潮土分布:主要分布于黄泛平原及颍河、涡河、北淝河、淮河(自颍河以东等河的沿岸地带,包括亳州、界首、萧县、砀山、淮北、濉溪、宿县、灵璧、泗县等,沿岸两侧的,阜阳、太和、涡阳、蒙城、怀远、淮南、蚌埠、五河、凤阳、嘉山等)。

第十六章安徽土壤2、性状与种类黄潮土质地层次变化很大,沿河两岸向两侧伸展,依次出现砂土、石砂土、两合土、淤土(紧砂缓淤)。

在微地形上。

稍高处分布着砂土,低平处为淤土,界于两者之间为两合土。

大多数表层有机质含量1%左右,全剖面具强石灰反应,PH在8.0--8.5之间(构型:耕作层H--心土层A/B--底土层B--母质层)。

砂土土属:又称之为飞砂土,泡砂土,是由河床相与滨河相砂质黄泛沉积物发育,质地为砂土或壤砂土,砂粒占85%以上呈带状分布在黄河故道及大沙河、小沙河等河床的两侧,占黄潮土1.60%。

面砂砂土:距河床稍远分布,呈条带状地势稍高,内侧是砂土,外侧是两合土。

剖面中一般沉积层次较清楚,但自然发生层次不清晰,质地砂壤或壤土,土壤毛管作用强,潮化现象明显,占土类23.10%。

两合土土属:多呈带状分布在面砂土和淤土之间,地势高于淤土而低于面砂土,耕层多为粉砂壤土至粉砂粘壤土,砂粘适中,疏松多孔,适耕期长,土壤中水气、热较协调,是本省旱地中高产土壤,占土类26.36%。

淤土土属:是由粘质黄泛沉积物经旱耕熟化发育而成,多分布在淮河干支流两侧,距河道较远的低平洼地或浅碟形洼地,地势低于砂土和两合土,耕层多为粉砂粘土至壤粘土,暗红棕壤碎块状结构,占土类45.53%。

潮泥土土属:是由碳酸岩类风华物的坡积物及古河流黄土性沉积物所发育的土壤,分布在岛状残丘坡麓的中下部或丘间谷地底部,具黄潮土若干基本发育特征,占土类3.41%。

3、改良利用应根据各土属土壤特性,采取相应措施,以砂土土属为例。

(1)砂土层在1R左右,可以通过深翻(翻淤改砂及掺淤改砂,种植耐砂固砂作物,如花生、黄花菜、绿肥、砂打旺、玫瑰、修砂障、防风挡沙、增施有机肥、注意耕作技术、如镇压、粗肥、留花过冬等)。

(2)对砂土层2R左右砂土,种植农作物不易得到收益,可以发展果树、桑园与耐砂灌木,如苹果、葡萄、梨、桃、柿、杞柳、蜡条、玫瑰等。

(3)砂层在3R以上,种植果树不易成功,可营造防风固砂林,在飞砂初步固定基础上,林带间发展果树与耐砂作物。

(三)碱化潮土与盐化潮土(花碱土)1 分布:主要分布在萧县、砀山两县黄河故道两侧,呈条带状;其次为宿县、灵璧、泗县、亳州、濉溪等县(市),地形多为排水不良而又不致常年积水的浅洼平原,常与黄潮土呈斑状插花分布,,在微域地形上,洼中稍高处盐碱化程度稍高。

2 盐化潮土:土壤耕层与土体内可溶性盐含量达到0.1%以上,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与硫酸盐为主,土壤含盐量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在0.1--0.5%之间,直接危害植物生长,一般作物缺苗2--3成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