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两种平均分的区别

合集下载

两种分法的对比

两种分法的对比

两种分法的对比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平均分3》即两种分法的对比。

教材通过例题的巧妙安排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为下面学习除法的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解决问题目标: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

二、说学法1、学情分析:这是平均分的第三课时,虽然平均分的含义以及两种分法都已教学,但将两种分法放在一起,对比进行,还是比较难的,但也是认识除法的基础。

2、学法指导:在教学中让学生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法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

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课堂情境,即在复习两种分法后,大力表扬几个表现好的学生,准备12枝铅笔,要奖励给表现更好的小朋友(但怎么奖励先不说),只是请所有学生将12枝铅笔平均分,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精选8篇)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精选8篇)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精选8篇〕《认识除法》教学反思〔精选8篇〕《认识除法》教学反思1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承受除法的根底,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的: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除法运算是一个比拟抽象的模型,为了打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络严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构造,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时,我改编了一下教材,将例1,例2合并到一起,创设分巧克力的情境,引入新知,然后对两道算式进展比拟,归纳得出总数一样,分的要求不一样,所列算式也不一样。

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解除法的含义。

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初步理解并体会除法的含义,学生能有序地、有条理、完好地表述除法的含义,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的过程。

这样的改编同时分解了后面想想做做的难点。

二、有效打破重、难点,层次清楚课堂上努力做到扶放有度,上的比拟扎实,教学实效强。

整节课紧紧围绕“让学生学会联络平均分的含义并根据详细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这个重点,从例题分巧克力、再到分苹果、搬砖头、运南瓜、拍皮球,都让学生明晰的初步认识到: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指定分成几份的要求进展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我在每给出一个算式后,都联络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理解了数量形成关系。

三、为学生提供动手做,用嘴说的空间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详细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

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

平均分与除法

平均分与除法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教学内容: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课本P13~P36单元教村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课时左右除法…………………………………………………3课时左右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第1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导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2题)导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难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全单元备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全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备课第一课时平均分(一)第二课时平均分(二)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你能判断下面哪些分发是平均分吗?(出示课件)2.如果让你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呢?(课件出示)3.出示教材第10页的例3——分果冻的情境图。

(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瞧!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帮同学们分果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从中获得的信息。

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4.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互动新授1.感知“每几个一份”。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例3的题目。

题目中“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请拿出8个学具,每2个一份,分一分,能分成几份?学生合作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上黑板分,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分的方法。

交流:可以分成几份?为什么?(对回答好的学生给予奖励)结合媒体演示,教师总结:有8个果冻,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4份。

感知不同的分法(1)、圈一圈师:除了动手摆一摆,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呢?生:圈一圈。

师:自己动手在课本例3 的图中圈一圈,并给同位说一说你圈的过程。

乘法的意义师:2个2个的数,4个2 是8,所以8里面有4个2.比较几种分法师:这几种分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区别呢?4.练习分法谈话:刚才我们把8个果冻,按每2个一份地平均分了,现在你能把8个果冻,按每4个一份地分吗?能分成几份?学生合作每4个一份地分。

交流反馈:8个果冻,每4个一份,能分成2份。

教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份、每4个一份的方法把8个果冻平均分了。

这些平均分的方法概括成是“每几个一份地分”。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巩固平均分的分法。

(1)谈话:下面就让我们用分果冻的方法来分小棒。

请拿出准备好的12根小棒。

(2)读题,明确分法。

(3)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填空。

指名上黑板分,注意观察分法是否正确。

(4)补充:12根小棒还可以每几根一份地分?学生分分看,指名上黑板演示分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并学会如何平均分物品。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除法运算,对平均分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受到物品数量和分配方式的影响,对平均分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难点: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分配方式不均匀时如何平均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操作实践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材、课件、实物物品、计时器。

2.场地准备: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分水果,引入平均分的概念。

提问:如何将水果平均分给每个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如,有1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到几个苹果?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解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练,教师巡回指导。

让学生尝试解决不同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不同人数的问题。

如,有15个橘子,要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人分到几个橘子?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方法,并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如,有8个糖果,要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到几个糖果?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需要用到平均分?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尝试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课《认识平均分(三)》,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并能够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平均分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实际应用,以及除法在平均分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可能更偏向于直观的实物操作,有的可能更偏向于抽象的符号运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

2.让学生掌握除法在平均分中的应用,能够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够与同学一起完成平均分的任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并能够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实际应用,能够将平均分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糖果等,用于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操作。

2.准备一些除法计算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平均分计算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物,如水果、糖果等,向学生提出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的任务。

青岛版数学二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数学二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数学二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内容: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

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教材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5的信息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知道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分成几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分几个——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的过程。

教材结合例题和“自主练习”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森林聚会 2课时小猴子跳水 2课时猴子捞月 2课时水中救援 2课时重建家园 2课时我学会了吗? 1课时课时1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认识平均分,教科书48—50页教学目标: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能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二年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二年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课题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者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用具学具、主题图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

(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例3。

出示例3主题图。

(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提问: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你能帮小熊分分看。

(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学生尝试自己分图片或画图,然后组织交流汇报。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

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四、开放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收获)小结除法中的等分除与包含除的不同。

板书设计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结合分果冻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会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深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的意义。

第2单元第1节第2课时《包含分》(教案)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2单元第1节第2课时《包含分》(教案)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案:《包含分》一、教学内容《包含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节第2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包含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包含分,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包含分的概念,掌握包含分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包含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包含分的概念,特别是包含分与平均分的区别。

2. 正确计算包含分,避免出现计算错误。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包含分教具模型、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包含分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出包含分的概念。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包含分的概念,并通过教具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包含分。

3. 案例分析:教师出示一些包含分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并计算包含分。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教具模型计算包含分,加深对包含分的理解。

5.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包含分的计算方法,并强调注意事项。

6.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包含分的概念2. 包含分的计算方法3. 包含分与平均分的区别4. 包含分的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包含分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包含分现象,并尝试用除法计算。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包含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包含分与平均分的区别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在《包含分》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理解包含分的概念,特别是包含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以及正确计算包含分,避免出现计算错误,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4.1《认识平均分(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4.1《认识平均分(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4.1《认识平均分(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4.1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求平均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从而引出除法的含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除法的含义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除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求平均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求平均分。

2.难点:理解除法的含义,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体会平均分和除法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练习本。

2.学具:每人一份练习题、小棒、圆片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分蛋糕,引入平均分的概念。

提问:“如果要平均分一块蛋糕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引导学生思考。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呈现几个平均分的例子,如分糖果、分蔬菜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例子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生回答:“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

”教师总结:“这就是平均分。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用小棒、圆片等学具,自己尝试平均分。

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每组选择一个例子进行平均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解释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做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平均分(第7~12页)编写意图本单元的主题图展现了学生在一起分东西的情境,突出了本单元的教学是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为基础的。

(1)情境具有普适性。

教材提供了学生将要去参观科技园的情境。

这样的情境可以不受季节限制,避免因情境给教师带来教学时间方面的困扰,满足了教师实际教学的需求。

(2)展现了平均分的过程。

为突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为了与乘法学习时的主题图相区别,主题图中增加了对学生平均分东西过程的展现。

画面呈现的所要分的物品包括几种不同的情况,其中两幅图(糖、橘子)分别展现了平均分好后的情况和还没有分的情况,突出了平均分的含义;另外两幅图则分别展现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操作过程,有平均分成6份的,有1份1份分的,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建议(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分物的需求。

在创设参观科技园的情境后可用课件或挂图呈现同学们一起购买来的食品,有糖果、橘子、果冻、火腿肠等,将这些食品堆放在一起。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买来的这些食品怎么处理?”“你遇到过分东西的情况吗?”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分东西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

(2)从整体到局部,指导学生有序观察。

出示主题图后可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看一看、说一说“同学们买来了哪些食品?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接着让学生分别观察分东西的四组同学,围绕“他们分完了吗?”“他们分东西时有什么特点?”进行讨论,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3)动手尝试,积累经验。

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没有分,并用学具试着分一分。

对学生的分法教师不予评价,学生可以自由分物,主要是积累分东西的经验。

编写意图(1)在对比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教材设计了让学生分少量物品的活动,并用直观图将分一分的各种情况呈现出来,通过对比清楚地体现平均分的含义。

并通过“做一做”第1题对平均分的含义进行巩固。

(2)注重平均分结果的表达。

对平均分结果的表达就是后面要学习的除法算式的含义,教材通过“做一做”第2题的填空练习,完整呈现了表达平均分结果的文字,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对平均分的结果进行表达,为后面除法含义的教学作好铺垫。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求平均分,并能够应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除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对于简单的运算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应用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将总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等。

2.让学生学会用除法来求平均分,能够正确地进行除法运算。

3.让学生能够应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求平均分。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实际物品,如水果、糖果等,用于示范和练习。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一些实际物品,如水果、糖果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

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平均分的概念,解释平均分就是将总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等。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如用除法计算水果、糖果等物品的平均分。

引导学生掌握用除法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除法运算。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平均分概念和除法运算的掌握情况。

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备课教案

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备课教案

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备课教案第一章:除法的概念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2 教学内容:1.2.1 除法的定义: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的操作。

1.2.2 除法的符号:除号(÷),被除数,除数,商。

1.2.3 除法的性质:除法具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除法的概念。

1.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除法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1.5 教学步骤:1.5.1 引入除法的概念,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除法操作。

1.5.2 讲解除法的定义和符号。

1.5.3 演示除法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除法的意义。

1.5.4 练习除法运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除法的基本运算2.1 教学目标: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能够熟练进行除法计算。

2.2 教学内容:2.2.1 除法的基本运算:除法、乘法、加法、减法。

2.2.2 除法的计算法则:从左到右,先除后乘,先加后减。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

2.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除法计算题目和练习册。

2.5 教学步骤:2.5.1 讲解除法的基本运算和计算法则。

2.5.2 演示除法的基本运算,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除法的意义。

2.5.3 练习除法的基本运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除法解决实际问题3.1 教学目标: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3.2.1 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平均分、比例、分配等。

3.2.2 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列式计算、图示法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除法实际问题题目和练习册。

3.5 教学步骤:3.5.1 讲解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应用。

练习九平均分、除法的认识

练习九平均分、除法的认识

练习九平均分、除法的认识
1.先分一分,连一连,再填空。

有9根香蕉,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

每人分()根。

2.写出算
式。

址陈松至10.] 「有20只蜜蜂.年 除∙妆是5,商 5只分一姐,分
Λ,2.
J1咸,了4加.
3.小猫捉老鼠。

(连一
连)
4.击鼓传花。

9÷3= 12÷2=-20÷5= •15÷5=→30÷6= -18÷6=-10÷2=-16÷4= 5.算一算,填一填。

被除 6123012152510 数
除数3362
52
导学点睛 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结果叫商。

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O
乘法口诀中的积作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是乘法口诀中的一个乘数。

知识巧记:算除法,要求商,乘法口诀来帮忙。

参考答案
1.(分一分略)3
2.10÷5=220÷5=412÷6=2
3.改
4.64353354
5.从左到右:2456355。

《用除法解决与与平均分有关的问题》教案

《用除法解决与与平均分有关的问题》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除法的三个要素(总数、份数、每份的数量)以及不能整除时的处理方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将24个葡萄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动手分一分,感受平均分的实际操作。
《用除法解决与与平均分有关的问题》教案
一、教学内容
《用除法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问题》教案,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初步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掌握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用除法计算每份是多少。
2.能够运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分有关的问题。
3.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对于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说明他们对这部分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提出观点时,逻辑思维还不够严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学生们提出疑问,很高兴看到他们能够勇敢地提问。这说明他们在课堂上保持了思考,这对于学习数学来说非常重要。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我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解答,希望他们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

除法解决问题的异同

除法解决问题的异同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除法解决)对比用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异同二.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解决问题教学重点:1. 通过教学,使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沟通方程、算术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体系。

3. 让学生在感悟中探索,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1. 了解并掌握方程和算术方法在解决问题之间存在的关系2. 掌握量与律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比用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异同教学重点:1. 通过一些有联系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

2. 使学生会正确、熟练解答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

2. 在运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根据已知条件和文体之间的关系正确选择乘、除法进行计算。

简要知识介绍:在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主要的形式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

这样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

解决方法之一:采用方程解,化难为易,思路比较统一。

可以直接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决方法之二:算术方法解答,特点是理解的时候比较困难,但解决问题时表现的形式是比较简单的。

概括为:对应量÷对应率=单位“1”分别学习了用乘法、除法解决问题后,就要区分二者在问题解决上的不同,好针对具体的问题正确的选择方法解答。

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单位“1”是已知的,只要找到要求的分率就可以解决。

用除法解决的问题:求得就是单位“1”,只要量率之间是对应的关系就可以相除计算出单位“1”。

知识教学:一、解决问题(除法解决)知识准备(1)分析关键句,并说出数量关系 A :行了全程的54 全程“1” 行了 54 B :实际比计划多31 计划 “1” 多31 (2)体育节获奖的同学占六年级的72 分析:六年级同学 “1” 获奖同学72 画图帮助理解:思考:要想知道六年级到底有多少人获奖,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补充 六年级有210人,你能算出有多少人获奖吗? 210 ×72= 60(人) 六年级同学人数×72=获奖同学人数二、解决新问题 1、例1:如果不改变获奖同学与全年级的关系,交换一个条件和问题的位置,你能再编一道分数应用题吗?(1)改编题目:在这次体育节比赛中,28名同学获奖,占六年级的72,六年级共有多少名同学? (2)图有什么变化? 画图帮助理解:(3)解决问题方法1:用方程的方法解:设六年级有学生X 人。

(完整word版)《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完整word版)《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刘彩荣本节课是继学生学习除法的含义,用乘法口诀求商后,又重点学习的一个内容,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乘、除两步计算打下基础。

以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结构,在解决“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一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

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理清思路,找准数据,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比如认真审题,让学生读题,明白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平均分,就是上面的两种类型;接着让学生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或总数÷每份数=份数,找准数据。

接着,个人说思路,小组说,全班交流,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当然,学习了本节课后,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现在学习了除法,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和思维定势,那就是遇到什么问题后,都想用除法解决,即便是上个学期耳熟能详的乘法应用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明确解题的思路,找准数据的良好学习习惯。

另外,可以混合这几类题型,通过比较沟通,学生可能更能深刻地掌握解题的方法。

篇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新村小学刘琴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例3及相关练习。

二、设计意图1、教材说明“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解决与“平均分”相联系的简单实际问题。

学生在获得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后,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将起到垫石铺路的作用。

教材的编排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变化,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眼金睛 1、9÷3=3 读作:9除3等于3。 除以 2、把8分成4份,每份是2。 平均分成 3、12个苹果,每3个一份, 可以分成4份。
x
x

列式计算。 1、把30个风车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30 ÷5 = 6 2、18棵白菜,每6棵一份,能分成几份? 18 ÷ 6 = 3
例3.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三个纸盒里,每 个纸盒放几只?
除法算式: 20
÷
5
=
4
(份 )
把20个红桃心每5个一份,可以分成4份。 这个算式表示:
当堂训练
12筒茶叶,每个盒子放 6筒,要用几个盒子?
12筒茶叶
把12筒茶叶平均放在 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 放及筒?
茶 ?个 ?筒

?筒
12÷6=2(个) 答:要用2个盒子。
12÷2=6(筒)
答:每个盒子放6筒。
怎样解答?
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 15里有几个5,用除法计 算。
15÷5=3(个)
答:要用3个纸盒。
这两道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 的地方?
总数相同(都是15只蚕宝宝);都是用除 法计算。同一句口诀来求商(三五十五) 条件和问题都不同,两题的意思不同,第( 1)题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第(2)题是求15里面有几个5;两题的 单位名称也不一样。
平均每组几人?
除法算式: 15 ÷
3
=
5
(人 )
把15个同学,平均分成3组,每组5人。 这个算式表示:
可以分成几组?
除法算式: 15 ÷
5
=
3
(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把15个同学,每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3组。 这个算式表示:
除法算式: 20
÷
4
=
5
(个 )
把20个红桃心平均分成4份,每份5个。 这个算式表示:
15÷3=5(张) 答:每人得5张画片。
一共有15张画片,每人分5张画片,能分给几个人?
15÷5=3(人) 答:能分给3人。
知道了什么? 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 在三个纸盒里, 问…… 怎样解答? 因为是平均分,求 每个纸盒放几只, 就是求每份是几。 用除法。
15÷3=5(只)
答:每个纸盒放5只。
15 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 纸盒?
?个纸盒
知道了什么? 每5只蚕宝宝放一个 纸盒,问15只蚕宝 宝要用……
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除法应用题。做除法应用题 时认真读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明确 题目是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 多少,还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解 题时还要注意写上正确的单位名称。
5个人
5个人 一共做了30个风车。 平均每人做几个?
5个人 一共做了30个风车。 平均每人做几个?
把3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0÷5=6(个)
总数÷份数 = 每份的个数
答:平均每人做6个。
18棵白菜, 每筐装6棵。 需要几个筐?
需要几个筐? 18棵白菜, 每筐装6棵。
把18每6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
总数÷每份的个数 = 份数
18÷6=3(筐)
答:需要3个筐。
有3个人,
一共有15张画片,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几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