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之就业与失业
人口与劳动经济学
人口与劳动经济学人口与劳动经济学是关于人口和劳动力在经济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
它探讨了人口变动对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需关系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结构、就业与失业、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本等角度来探讨人口与劳动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人口与劳动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它主要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组成。
不同的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人口老龄化加剧会导致劳动力供应不足,从而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压力。
同时,教育程度的提高也会影响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就业与失业就业与失业是劳动经济学中关注的焦点。
人口变动对就业与失业状况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劳动力的增加或减少,就业率和失业率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这对政府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
同时,人口流动和区域发展也对就业与失业产生影响。
人口集中的地区通常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人口流失的地区则面临失业率上升的风险。
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人口与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供求关系的体现,也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就业和收入水平。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动,劳动力市场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
例如,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劳动力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这就要求劳动者具备适应新需求的技能和知识。
四、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人口与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指的是劳动者所具备的技能、知识和经验等非物质财富。
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人口变动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动,人力资本的培养和提升变得越发重要。
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成为了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点,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人口与劳动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研究人口变动对劳动力市场、就业和失业、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劳动力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就业者就业者这一概念在技术上被定义为正在受雇佣的那一部分劳动力,它包括:第一,正在工作者;第二,有职业但并未工作者。
3.失业者失业者这一概念在技术上被定义为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但在此以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求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
4.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因而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
5.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休息的时间比以前更加昂贵,从而增加劳动供给的行为。
收入效应:一个社会发达了,工资增加时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从而减少劳动供给的行为。
6.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因未能与市场劳动力的需求相衔接导致的失业类型,通常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场机制不健全有关。
结构性失业是指寻求就业的劳动者因技能等人力资本与市场上的需求不相适应时产生的失业类型,通常在产业结构变化剧烈而劳动者技能与之不相适应时升高。
7.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劳动价格相等。
公式表示为: VMP = W8.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指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所能带来的产出的价值。
等于产品价格乘以边际产出。
9.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10.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一般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特殊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或者说能够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要高的多。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第五节)——就业与失业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五)——第五节就业与失业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出稳就业、保就业以及控制失业率。
那么什么是就业?什么是失业?什么是失业率?下面就讲解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理论(一)就业的含义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凡是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即为就业者。
就业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
劳动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必须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
未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的人,一般可以视为无劳动能力,不能以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承担劳动给付的义务。
第二,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
第三,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可以称为就业。
(二)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1、总供给概念。
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它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从收入分配看,它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
所以,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
在生产要素的报酬收入中,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部分用于储蓄。
因此,总供给也等于消费与储蓄的总和。
用公示表达: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十储蓄2、总需求概念。
所谓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
消费品的需求是指居民户对各类消费品的支出、住房租金以及其他服务支出的总和。
投资品的需求是指企业用于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用于原材料、半成品和存货增量的支出等。
经济学中的失业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经济学中的失业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在现代社会中,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国经济政策和雇佣责任法规不断完善,但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
在经济学中,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许多学者都在探究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措施。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中的失业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通过对各种理论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一些结论和建议。
一、失业概述失业是指在寻求工作而未能获得工作机会的人数。
它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许多方面,如经济、社会、政治等。
失业不仅会对个人造成经济上的困境,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如提高社会安全风险,降低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水平。
在经济学中,失业又被分为多种类型,如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等。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技能不匹配等原因,导致人们在找工作时出现阻力。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一些职位产生结构性就业缺口。
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某些行业的需求与季节性变化有关,导致在某些季节或时期工作岗位需求不足。
无论失业的类型如何,它们都会对经济社会造成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失业现象的原因对于制定合理的失业政策和解决失业问题至关重要。
二、经济学中的失业现象经济学中,失业现象主要与经济周期波动、劳动力市场机制、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有关。
下面我们将依次分析这些因素。
1.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波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经济发展的起伏。
这种起伏的特点是时间较长,具有周期性。
在经济繁荣时期,就业机会增加,失业率下降;而在经济萎缩时期,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则会上升。
这是一种与整个经济体有关的失业,与个人的特定能力无关。
2.劳动力市场机制劳动力市场机制是指在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之间形成的一种市场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招聘员工需要遵循市场机制的规律,如工资水平与工作难度、生产效率相关等。
在市场中,实行竞争性招聘,雇主会根据需求量决定雇佣劳动力的数量,雇员会根据报酬和各种福利决定选择就业的公司。
劳动经济学
就业的功能
1.就业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 生活保障功能; 自我价值实现功能; 自我发展功能; 服务社会功能. 2.就业的社会经济功能 增加财富功能; 社会稳定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
(三)就业结构与就业质量
就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 产业、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就业结构的实质是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的配置状态合 理与否,是否适应生产的需求。 就业包括就业数量(包括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两个 方面的问题。 就业质量反映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 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就业 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既涉及工作本身的特征,又 涉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
(四)特殊就业人群职业培训 加大贫困家庭子女、大龄失业人员、转岗职工、 退役军人和残疾人等劳教者职业技能和创业培 训力度,按规定提供培训补贴,对农村贫困家 庭学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员给予 生活补贴。 (五)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设施建设,支持设立返 乡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 实现县级就业创业服务项目设施全覆盖,加快 部门间数据共享,健全流动人员人事要案基本 公共服务体系。
(四)充分就业的内涵
1.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 ——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 人都能得到工作。 他把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工 人愿意按现行工资受雇于雇主而得不到就业), 只要解决了“非自愿失业”,就算达到了充分就 业。 2.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 一种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 另一种是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失业率为零,而是总 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从总体上来说,把失业归结为“总需求不足”。他认为,在消 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三条心理规 律作用下,出现有效需求不足。 主要观点: 1.认为有非自愿失业; 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 3.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而社会就业量被认为是这种均衡状态决定的。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机会的理论经济学分析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机会的理论经济学分析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劳动力的个人或企业与需求劳动力的个人或企业之间的交易所。
在这个市场中,劳动者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收入,而雇主则通过雇佣劳动力来实现生产目标。
劳动力市场是经济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就业机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可以提供给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在一个正常运作的劳动力市场中,供给和需求之间会自动形成均衡,工作机会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劳动者也能够在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劳动力市场并不总是完全有效,就业机会也不总是充裕的。
在理论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机会的分析主要包括供给和需求、工资决定、就业与失业等方面。
首先,供给和需求是劳动力市场的基础。
供给方是指愿意出售自己的劳动力的个人或企业,而需求方是指愿意雇佣劳动力的个人或企业。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上的工作机会数量和工资水平。
当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时,就业机会会相对充裕,工资水平也会相对稳定。
但是,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会导致就业机会不足,失业率增加,工资下降;反之,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水平提高。
其次,工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问题。
工资水平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雇主的成本水平,对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都有影响。
理论经济学中有多种关于工资决定的理论,包括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市场分割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工资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工资水平对就业机会的影响。
最后,就业与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业率和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直接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市场是否运转良好。
失业率的高低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也会影响到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就业,减少失业,保持劳动力市场的平稳运行。
总的来说,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机会的理论经济学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与雇主之间交易行为和市场调节机制的重要内容。
《劳动经济学》试题—就业与失业
第八章就业与失业一、名词解释1、劳动就业: 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 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 并获得赖以生存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2、充分就业: 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3、自然失业率: 指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 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4、摩擦性失业:劳动者从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到获得就业岗位之间所产生的时间滞差, 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
5、菲利浦斯曲线: 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二、单项选择1 符合下列情况的人( ) 不属于就业者A 临时工B 雇主和自营人员C 从事经济活动的就读学生D 已办理离休、退休、退职手续, 但又再次从业( 有酬或自营等各种方式) 的人员2 下列人员不包括在失业人员中的是( )A16 岁以上各类学生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中, 初次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者B 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C 企业宣告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D 家务劳动者3 就业结构不存在以下特点( )A 功能性B 单一性C 历史性D 复杂性4 下列观点属于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的是( )A 只要想办法消除了非自愿失业, 就意味着充分就业B 促使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最好方法是刺激供给( 生产) 方面, 而不是需求C 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彼此是逆相关或负相关的D 若依靠单一的货币政策规则使资本主义经济保持稳定, 就业问题将在这个正常的经济环境中逐步得到解决5 下列公式错误的是( B )6( ) 是失业中数量最大、最常见、最难以驾驭的一种类型。
A 摩擦性失业B 结构性失业C 周期性失业D 隐性失业7 、摩擦性失业的特点是( )A 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 失业期限较短B 具有明显的群体性, 失业周期较长C 表面上就业D 无法准确识别8 由于供需对方信息不对称, 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均衡性, 劳动力竞争市场的要求而形成的是()A 摩擦性失业B 结构性失业C 周期性失业D 隐性失业9 下列不属于就业结构的国际趋势的是( )A 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急剧减少B 第二产业劳动力变化情况复杂C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增加D 就业结构现状仍然比较落后10 下列符合配第- 克拉克定理的是( )A 第一、三产业增加, 第二产业减少B 第一二产业将增加, 第三产业增加C 第一产业将减少, 第二三产业增加D 第一三产业将减少, 第二产业增加三、改错1 、就业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无关, 与一定地劳动程度所决定的企业用工形式无关, 与国民经济部门无关。
劳动经济学第九章 失业
• 产生原因: – 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有职位空 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需要花 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 间的持续流动过程。
– 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大工作信息的流动。 如:促进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的发育,改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 改革失业保险体系。 更为慷慨的失业保险福利水平,将意味着工人保留工资的上升,更 高的保留工资将会延长失业时间的长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且将提高失业时期过 后的预期工资率。应适当降低失业保险给付水平,并规定支付期 限,且实行不同期限的差别待遇。 – 采用工作分享计划或通非全时工作/灵活就业等灵活雇用形式减 少摩擦性失业。 1993 年实施的美国联邦家庭医疗假期法案,允许工人在一个有限 时期内休假而不是要求辞退这个人来减少摩擦失业。
至少每天有1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家庭企业或 农场中从事无薪酬工作的人员,也应包括在内。
美国劳工部定义 就业者:劳动者年满16岁以上,且在调查周 内(或被调查的前一周)为获得工资性报酬而 工作至少1个小时以上,或在家庭企业中每周 至少工作15小时的无酬劳动者。一个人有工作 但因为休假、疾病、天气或罢工而暂时离开也 被认为是就业者。 失业者: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标准:(1)他没 有工作(2)如果提供工作,他愿意并且有能 力工作(3)他在调查周的前4周内积极寻找过 工作。
– 政府对培训项目的提供或资助
– 通过提供再次安置津贴鼓励失业者流动,走出
经济不景气地区。
– 通过提供给长期失业者的公共服务工作,作为
政府最后雇主的应对措施。
• 产生原因:
• 经济中总需求不足以为求职者创造足够的工作。与
经济运动的上升和下降周期性变化有关,在周期中上
升时期,失业率下降,在经济衰退期,失业率上升。 • 工资刚性的存在也是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十章 失业 《劳动经济学》 PPT课件
(三)我国对失业的界定
1.我国对失业的认识: (1)待业与失业 (2)下岗与失业 (3)我国失业的新概念
2.中外对失业统计的差异 (1)失业统计的口径不同 (2)失业数据的来源不同 (3)对失业年龄规定的不同 (4)对失业统计的指标体系完善程度不同 (5)对劳动者从业时间来确定失业规定不同 (6)对失业人数及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确认的及时性不同
失业人数/总劳动力 资源(不含军人)
英 调查日中无工作,有工作能力者,失业保障所提供 职业介绍机构 申请失业救济者/总
国 救济的申请者(失业保险、补助免交保险金)。 业务统计
劳动力资源
日 本
劳动力在调查周内无工作,并进行求职活动,有工 作能力的15岁以上者,包括等待衩召回和求职活动 未结果者。
劳动力调查
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劳动力 市场还处在发育过程中,具有断裂和残缺 的特征;我国的失业保障体系也正处于建 设和完善的过程中,具有起步晚、资金渠 道单一、覆盖面窄和救济标准低的特点。
(一)要将增加就业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 制订有关失业、再就业的法规
♣ 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 ♣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六)实施有利于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社会经济政策
发达国家治理失业的措施,主要针对的是 显性失业,是以他们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失业 保障体系为背景的。而我国,存在着严重隐性 失业问题,伴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结 构性失业矛盾日益突出,人口压力大,并且由 于社会制度不同。因此,在借鉴的过程中,要 注意避免不加分析、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的错 误倾向。
2.失业持续期 3.离职率(解雇率) 4.就业增长率 5.失业率分布
(二)对隐性失业的测度
1.直接方法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劳动就业与失业.
失业人员
1. 城镇人口,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 2. 在调查周内未从事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利润的劳动, 也没有处于就业定义中的暂时未工作状态; 3. 在某一特定时期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
1980
1985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46
图6-7 1978~2006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二、中国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 历史原因造成的隐性失业公开化 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原因 劳动需求方面的原因
三、季节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变化所导致的定期性的 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造成季节性失业的原因主要是:①一些部门或行 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②一些 行业随季节的不同会产生购买高峰或低谷,从而 影响作为产品派生需求的劳动力需求,造成季节 性失业。
三、周期性失业
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需求 不足,使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 业被称为周期性失业或需求不足性失业。
但这些人中在就业管理局登记备案、签订劳动合同的仅
为3800人,至少有1万”隐性就业”人群。
自考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第二章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效用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个人预算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第三章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劳动的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经济学之就业与失业
三、菲利浦斯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说明
货币工资变动率 (%)
B
A
O
失业率(%)
菲利浦斯曲线
结 论: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存在相反相关性
四、弗里德曼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
对菲利浦斯曲线提出的新观点:引入预期的因素 短期内,政府增加货币供应 → 物价上涨 → 雇主将之 误认为是产品需求的增加 → 生产规模的增大 → 刺激 投资 →就业增加 →失业率下降 长期内,错误的预期会得到矫正,生产规模和雇用规 模下降 → 劳动供给量会减少 → 回到初时的水平,但 通货膨胀更高
劳动经济学之就业与失业
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一、就业的量度
(一) 就业的含义和统计
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 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 ,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 动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符合条件的就业者人群:
正在工作的人 有职业,当临时停工的人 雇员和自营人员 已办退休,二次就业的人员
特点:1.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 2.失业期限较短
产生的主要原因: 1.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 2.信息是否完善 3.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
二、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
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 现象.表现在技能结构失衡﹑文化结构失衡﹑区域结构 失衡﹑年龄结构失衡等许多方面。
过6%就是充分就业 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供求均衡就达到了充分
就业状态
二 、失业的量度
(一)失业的概念
表面含义: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 实 质: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
就业和失业的宏观经济学分析
就业和失业的宏观经济学分析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业和失业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而且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然而,失业则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对就业和失业进行宏观经济学分析。
一、就业市场就业市场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
就业市场的供给方为劳动力,需求方则为企业和政府。
就业市场中,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是供给的主要因素,而企业和政府的产出和政策是需求的主要因素。
劳动力数量主要受到人口变化、教育水平、社会环境、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劳动力数量过剩,则失业率会增加;反之,劳动力短缺则就业的需求将被提高。
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进而推动就业市场需求的提高。
企业和政府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就业者的岗位需求和政策支持。
在企业中,产能水平和市场需求决定了企业岗位需求的大小。
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以及行业政策和就业优惠政策等,也会对就业市场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在宏观经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过高的失业率会导致整个经济的增长放缓,市场需求不足,同时也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失业率的高低是宏观经济体制稳定的重要标志之一。
失业率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导致失业率的抬升或下降。
失业的类型包括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通常发生在由于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导致某种职业需求量下降的情况下。
摩擦性失业则是由于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人们暂时没有找到与自己职业相配的工作。
最后,周期性失业是由经济周期产生的,通常是由于经济衰退和需求不足引起的。
三、宏观政策对就业和失业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和失业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的。
宏观经济政策通常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通常会对就业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松紧调节会对企业的生产和投资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就业市场的供给和需求。
劳动经济学第九章失业
三、技术变革和国际贸易与对失业的影响
(一)技术变革对失业的影响 第一,技术进步常常会导致新的产品出现, 而新产品的出现会在两个方面对生产老 产品的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技术变革常常是与自动化或者资本对 劳动力的替代联系在一起的。主要通过 两条途径显示出来,一种途径是降低了 原有资本的价格;另外一条途径是推出 新的技术。
O
替代效应
P 规模效应 R
技术进步导致资本价格下降, 从而对劳动力进行替代。从R点到 终点P,其中R到P点是规模效应,劳 动力增加,同时资本也增加;从P 点到O点是替代效应。劳动力减少 而资本增加。此图反映了替代效应 大于规模效应,劳动力总体上减少 而资本总是增加的。该企业会使用 更多的资本,以便使替代效应超过 规模效应。该情况反映了资本和劳 动力是总替代关系。技术进步导致 失业增加。
工资率
A0 A1
S
W0 W1
D0 D1
0
E2
E1
E0
劳动力数量
图9.5 工资刚性与周期性失业
(二)经济不景气时期的工资刚性假设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关于导致货币工资刚性存 在的原因的基本假设,从这几个假说中我们可以 看到劳动力供求双方为何更加青睐以牺牲就业的 方式,来保住货币工资的不下降或少下降。 1、工会。 2、组织的特殊人力资本。 3、雇主-员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资深员工的风险规避倾向。 5、劳动者的地位与社会标准。
四、季节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seasonal unemployment)与需 求不足性失业有类似之处,它也是由于劳 动力需求的波动而引起的。只不过造成季 节性失业的需求波动通常是有规则的,它 在一年当中的变化方式是遵循某种系统规 律的,因而能够被预见到。 由于产品需要进而劳动力需求的季节变化 而导致的有规律的就业岗位的丧失现象, 就是季节性失业。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与理论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与理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行为的一门学科,旨在分析劳动力供求关系、工资决定、就业与失业等经济现象。
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有几个基本模型与理论被广泛应用和讨论,本文将对这些模型与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劳动供给模型劳动供给模型是劳动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模型之一。
它主要研究个体如何在不同工资水平下做出劳动供应决策。
根据劳动供给模型,个体劳动供给的决策受到工资水平、个人偏好、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劳动供给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选择工作时间较长,而有些人选择工作时间较短。
当工资水平上升时,传统理论认为劳动供给应该增加。
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因为工资水平上升同时也会导致人们对休闲的需求增加,从而减少劳动供给。
因此,劳动供给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工资与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二、劳动需求模型劳动需求模型是劳动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模型。
它主要研究企业和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
根据劳动需求模型,企业的劳动需求取决于产出价格、劳动力成本、生产技术和企业规模等因素。
劳动需求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些企业选择扩大规模,而另一些企业选择缩减规模。
当劳动力成本上升时,企业的劳动需求往往会减少,因为雇佣更多员工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
此外,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劳动需求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差异的原因。
三、工资决定模型工资决定模型是劳动经济学中探讨工资水平形成的模型。
根据工资决定模型,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生产率、劳动组织、劳动法律等多个因素。
工资决定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
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影响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当劳动力需求上升时,工资水平往往也会随之上升。
然而,现实情况中,工资决定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行业发展水平、劳动组织的力量等。
四、就业与失业模型就业与失业模型是劳动经济学中考察就业与失业现象的模型。
劳动经济学就业方向
劳动经济学就业方向
劳动经济学的就业方向包括:
1. 学术研究:从事劳动经济学的学术研究,可选择在大学、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从事研究工作,进行劳动市场的分析、政策评估等。
2. 政策制定与咨询:可从事政府、国际组织或咨询公司等单位的工作,为政府部门或企业提供劳动经济学方面的政策制定和咨询服务。
3. 劳工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从事劳工组织或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包括劳工组织的组织与管理、劳动法律与劳动合同管理、雇佣关系管理等。
4. 劳动力市场分析与预测:从事劳动力市场的数据分析与预测工作,为企业、政府或研究机构提供劳动力市场的趋势分析、人才供需预测等服务。
5. 教育培训与职业指导:从事劳动经济学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包括为学生提供劳动力市场就业指导、开展职业培训项目等。
6. 社会保障与福利机构:在社会保障与福利机构工作,参与研究和实施社会保障政策,如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等。
这些就业方向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和技能,并且对劳动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有深入的了解。
8劳动经济学(人大三版)第八章课后参考答案第八章 就业与失业 (李佩昂 历佳)
关键词就业:指到达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失业: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实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从而也失去了获得劳动报酬的机会。
充分就业: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
失业率: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中失业状况最基本的指标是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自然失业率: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就业失业理论:就业理论产生于解决失业问题的实践中。
失业现象最初产生于18世纪,19世纪以后日益严重,迫使经济学家们对其展开研究,就业理论成了经济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失业,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可以与充分变就业状态并存。
结构性失业: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得一种失业现象。
周期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失业,是指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隐性失业: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
技术性失业:指由于引进技术代替人力劳动而产生的失业现象。
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复习思考题1、请说明研究就业和失业问题的重要性。
劳动经济学理解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问题
劳动经济学理解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问题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劳动力与需求劳动力之间的交易场所,是劳动经济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就业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的定义和特点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供求关系的市场,劳动者通过出售劳动力来获取收入,雇主则通过购买劳动力来完成生产和经营活动。
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双重性质:劳动力市场既是商品市场,也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场所。
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具有供求关系,价格也就是工资会受到需求和供给的影响。
同时,劳动力也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涉及到很多重要的问题,如劳动条件、工作时间、社会保障等。
2. 隐藏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并不像商品市场那样透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普遍。
雇主往往掌握着更多的信息,而劳动者则对雇主和市场的信息了解不足。
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劳动者在交易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容易受到剥削和不公平待遇。
3. 弹性: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具有一定的弹性。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等。
在经济增长时期,需求劳动力增加,供给劳动力减少,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供需紧张的状况;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则会出现供给劳动力过剩,需求劳动力减少的情况。
二、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就业问题是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经济因素: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就业。
经济增长水平越高,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而产业结构变化可能会导致某些行业和岗位的失业问题。
2. 教育因素: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更容易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则面临着找工作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就业的有关方针政策 用工制度和形式及其执行机构 工资政策
心理因素
劳动力存量-流量
(4)
退
休
或
中
途
退
(2)
出 (3) 临 (1)
劳 辞 时解
动 职 解雇
力
雇
市
场
(7)
非劳动力
新 进
入
或
失业 就业
(7) 重 新 雇 用
(6) 新 雇 用
重 进 入 劳 动 力
市
场
• 年失业率=
计划经济时期就业统计办法的问题: 以计划,而非以是否有报酬的社会劳动为依据
缺少劳动时间长短的界定
以稳定的收入保障做标准
(三)充分就业的内涵
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 - 无“非自愿失业”就算达 到了充分就业
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 - 总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80年代以来,失业率不超
就业和失业状况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角度: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 资源配置角度
就业和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的关 系
失业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蒙受损失 失业者将承受极大的心理负担
四、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人口因素
人口素质主要指人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和文化科技素 质。
就业人数
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就业人数比率=
×100%
(二)我国就业统计的演变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生产者是指从事一定的社 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者。
社会生产者,具体包括: 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 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职工 其他各种所有制单位的全部职工 城镇中的所有个体劳动者 参加劳动3个月以上的乡村劳动者
一、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
萨伊观点:市场经济内部不会有生产过剩和失 业
就业理论:
依靠价格机制,国家经济失调会迅速被商品市场 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消灭
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 萨伊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的市场经济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就业观点:失业归因于“总需求不足”
结
论:
劳动力市场有非自愿失业
通货膨胀率 (%)
LPC
SPC1、 SPC2为不同的短期菲利 浦斯曲线
LPC 为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SPC2
SPC1
O
u
失业率(%)
• 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u出发的垂直线
– 长期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失业率与通胀率不存在交替关系
五、 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观 点:促使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最好方法,是刺 激供给(生产)方面,而不是增加商品和劳务的消费-需求 方面
过6%就是充分就业 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供求均衡就达到了充分
就业状态
二 、失业的量度
(一)失业的概念
表面含义: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 实 质: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
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
(二)失 业 率
公式表达: 失业率=
失业人数 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定 义:
自然失业率又称均衡失业率 指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
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战后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工资刚性程度增强 失业保险的影响 结构性失业的增加
三、研究就业与失业状况的重要意义
就业和失业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
经济扩张,就业增加;经济衰退,就业萎缩,造成失业率的波动
登记失业人员
含义:失业人员中到职业介绍机构以登记的方式寻找工作的 人员
计算公式: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数
城镇从业 人员人数
+
城镇登记失业 人员人数
×100%
调查失业人数
年满16周岁且有劳动能力 调查期内未从事工作,但有就业可能
工作难点:下岗人员、乡村劳动力是否归属失业人员
(四)自然失业率的界定
三、菲利浦斯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说明
货币工资变动率 (%)
B
A
O
失业率(%)
菲利浦斯曲线
结 论: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存在相反相关性
四、弗里德曼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
对菲利浦斯曲线提出的新观点:引入预期的因素 短期内,政府增加货币供应 → 物价上涨 → 雇主将之 误认为是产品需求的增加 → 生产规模的增大 → 刺激 投资 →就业增加 →失业率下降 长期内,错误的预期会得到矫正,生产规模和雇用规 模下降 → 劳动供给量会减少 → 回到初时的水平,但 通货膨胀更高
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
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
解决对策
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 施
放弃节约原则,鼓励消费 采取增加投资和提高消费“双管齐下”的方法刺激需
求 通过实行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
的通货膨胀政策,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以实 现充分就业。
人口素质越高,就业结构越合理,可就业人口就越多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越发达,增长速度越快,就业越充 分
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容量 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结业结构和劳动者素质变化
四、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制度因素
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决定作用:
产品经济体制 和 商品经济体制
×100%
公式缺陷:统计数据只记载了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的存 量 ,没有表明流量指标,即不同类型劳动者之间的流动状况。
(三)我国对失业概念的规定
1978年以后-只承认存在待业问题 1982-规定,就业而没有任何职位的人为待业人员 1994年-开始承认有失业
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 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 员。
有失业经历的人数 劳动力总数
失业者的平均周数
× 52周
×100%
就业弹性
• 经济学家一般用就业弹性来衡量经济总量
对就业的影响
•
就 业 弹 性=
就业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
×100%
– 等于1,就业量和经济增长量保持同步 – 小于等于0,经济增长并不能创造就业岗位,甚至减
少就业岗位
第二节 就业理论综述
第八章 就业与失业
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一、就业的量度
(一) 就业的含义和统计
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 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 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符合条件的就业者人群:
正在工作的人 有职业,当临时停工的人 雇员和自营人员 已办退休,二次就业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