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
急诊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
急诊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急诊护理工作是医院中最为重要和紧张的工作之一,护士在急诊科必须做好各种准备,以面对各种不可预测的情况。
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隐患,如果不加以防范和应对,可能会给工作带来很大困扰甚至危险。
下面就来谈谈急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隐患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常见隐患1.患者情绪激动急诊科是一个情绪波动大的地方,患者可能因为疾病、痛苦或等待时间过长而情绪激动,甚至可能会出现暴力行为。
患者情绪激动会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甚至可能伤害到护理人员。
2.传染风险急诊科是病情复杂、病种繁多的地方,患者的传染性疾病可能会对护理人员造成感染风险,如流感、结核病、传染性腹泻等。
3.医患沟通困难急诊科的工作环境繁忙、紧张,医生和护士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这可能会导致沟通不畅,甚至产生误解、冲突。
4.工作压力大急诊科是一个高压、高强度的工作场所,护士可能需要面对繁忙的工作、复杂的病情、长时间的工作等各种压力,这可能会导致护士的身心健康问题。
5.安全隐患急诊科的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存在着各种潜在的安全隐患,如设备故障、药品混淆、抢救过程中的意外等。
二、防范措施1.培训和教育针对患者情绪激动和暴力行为等问题,急诊科的护理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教育,学习如何正确应对患者的情绪,如何防范和化解暴力事件,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2.个人防护在处理传染风险时,护理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正确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正确处理感染性废弃物等。
3.加强医患沟通医生和护士应加强医患沟通,尽量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照顾,细心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意见,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尊重。
4.心理疏导面对工作压力大的问题,急诊科的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疏导,及时释放工作压力,保持身心健康,例如通过聊天、运动、娱乐等方式来舒缓自己的压力。
5.安全管理急诊科应加强安全管理,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建立健全的急救设备和应急预案,确保医疗安全,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
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引言儿科护理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负责为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护理。
在儿科护理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一些风险,比如患儿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护理技术等方面带来的种种挑战。
进行风险分析以及风险管理对于保障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儿科护理中的风险点出发,对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进行探讨。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点1.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
婴幼儿的消化系统也尚未健全,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
在儿科护理中,护士需特别关注患儿的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因为生理特点带来的风险。
2.患儿的心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儿童通常对于医学护理会产生恐惧和焦虑,因此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不配合等情况。
这种心理特点会给儿科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实际护理中,护士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协助患儿顺利完成护理过程。
3.护理技术方面护理技术的不规范或不正确使用也会给儿科护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药物注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速度,就会造成药物过量或过快的情况,从而导致不良后果。
护士在进行护理过程中需特别关注护理技术的规范和正确使用,以避免因此带来的风险。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分析为了保障患儿的安全和健康,在儿科护理中进行风险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风险分析是指对患儿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分析,识别出可能的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1.生理特点方面针对婴幼儿生理特点的风险,护士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比如严格掌握药物的用量和用药方法、注意婴儿的消化系统特点,选择相应的护理方法等。
护士要加强对婴儿的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保证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
2.心理特点方面针对患儿的心理特点带来的风险,护士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
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
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儿科护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而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儿科护理中,风险管理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减少患者受伤的概率,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从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两方面进行分析。
1. 患者个体特征因素每位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都不同,因此针对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应该是个性化的,如果没有充分评估和了解患者的特点,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不良反应。
2. 诊断和治疗因素诊断和治疗的因素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例如,给予患者不合适的药物或正确药物的不良使用,包括剂量不当、管制不当和超限的持续时间等,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3. 环境因素在医院里,孩子的治疗环境或者家庭环境也可能导致医疗问题。
例如,如果儿童医院的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他们的疲劳将会导致错误的药物给予或其他治疗错误。
再例如,如果患者在家中的护理准备不充分或不完整,也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4. 行为因素许多儿童由于其年龄和行为特点,容易无意识地使用不合适的药物或从医学视图中尝试逃避,其中一些可复制的错误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风险。
5. 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的经验、性格、心理状态等各种因素也会影响护理的质量。
例如,工作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或缺少必要的知识等,都有可能会导致治疗的不良结果。
此外,护理人员对患者了解不够,也容易导致风险。
1. 建立明确的管理标准和流程为了保证儿科护理的质量和安全,医院应建立明确的管理标准和流程。
这些标准和流程应该是根据患者的特征、疾病特征、治疗原则等制定,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条理性和规范性。
2. 建立质量控制和改进机制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改进机制,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因素和解决方法,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3. 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医院应该提供全面和系统的关于儿科护理的培训和教育。
同时,还应该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和再培训,以确保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和提高。
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
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儿科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儿童的生命和健康。
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对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区别。
在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分析1. 儿童生理特点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器官和系统还未发育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弱。
在儿科护理中,需要更加关注儿童的特殊生理状况,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
3. 患病类型儿科疾病种类繁多,需要根据患病类型进行不同的风险分析。
对于呼吸道感染类疾病,需要关注儿童的呼吸状态,避免因误判而引发更大的风险。
4. 护理操作在儿科护理中,各种护理操作都可能存在风险,需要根据具体的护理操作进行分析。
输液操作、吸取分泌物等,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因错误操作而产生风险。
5. 环境因素儿科病房的环境因素也会对儿童的健康产生影响,洁净度、噪音等都需要进行风险分析,以保障儿童的健康。
1. 预防为主在儿科护理中,预防是最重要的,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预防可能存在的风险。
建立完善的护理操作规范,定期对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病房的洁净。
2. 护理操作规范针对各种护理操作,需要建立统一的规范,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操作,避免因错误操作而产生风险。
3. 患者和家属教育在儿科护理中,需要积极开展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让他们了解儿童的特殊生理和心理状况,提高他们的护理意识和能力,降低患病风险。
4. 定期评估定期对儿科护理工作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对于护理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5. 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在儿科护理中,需要与其他相关科室进行合作,临床营养科、临床药学科,积极开展合作,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护理。
三、结语在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
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儿科护理是专门针对儿童进行护理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许多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可能会对儿童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进行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一、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指通过对儿科护理过程的细致分析,识别出可能对儿童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从而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和设施风险:儿科护理中使用的各种设备和设施,如医疗器械、床位、床单等可能存在瑕疵或不合格,可能引发意外伤害或感染风险。
2. 传染风险:儿科病房中可能存在各种传染病,如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可能对其他儿童产生传染风险。
3. 药物使用风险:儿科护理中使用的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如过度用药、使用错误药物等都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反应。
4. 护理错误风险:儿科护理中的各个环节都存在操作风险,如医生的诊断错误、护士的操作失误等,都可能导致儿童的健康风险。
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的过程。
在儿科护理中,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和设施管理:确保使用的设备和设施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定期维护和检修,及时更换损坏的设备,确保其安全和可靠性。
2. 传染控制管理: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如做好手卫生、消毒和隔离工作,定期开展病房消毒等,降低传染风险。
3. 儿科药物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药物使用方案,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正确性,严禁滥用药物,定期开展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
4. 护理操作管理:实施严格的护理操作规范,对不同风险程度的患儿进行不同的护理管理,避免护理错误的发生。
除了以上措施外,儿科护理中还可以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提高儿科护理安全水平。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及时纠正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也是防范儿科护理风险的重要手段。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儿科护理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需要护士们高度警惕,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探讨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一、感染风险儿科患者处于免疫力低下状态,容易感染,因此感染是儿科护理中一项极高的风险因素。
常见的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为预防感染,护士应该: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随时洗手或使用洗手液。
2.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在接触时要带好口罩和手套。
3.对于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应该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加强通风,避免患者与其他患者接触。
4.定期清洁护理器材,消毒床单、被褥、玩具等物品。
二、跌倒风险由于身体活动不灵活,视线不够清晰等原因,儿科患者跌倒的风险较高。
为预防跌倒,护士应该:1.为患者提供稳定的床铺和居住环境,避免患者自行离开床铺行走。
2.在抱起或放下儿童前,应该将床栏提高,并且使用支撑儿童的工具(如护理垫子、绑带等)。
3.在患者的床上、地上铺上护理垫,在必要的时候,给患者搭配床上安全护栏。
三、误服或误输药风险由于儿童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出现误食或误输药的情况,这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为预防误服或误输药,护士应该:1.在给儿童服药时,应该将药物分类、标记好,以免出现多个药物混淆的情况。
2.在给儿童输液的时候,应该将药物分类、标记好。
在输液过程中,应该不断检查药液的类型和浓度是否准确。
四、心理困难风险由于年龄太小,儿童往往无法理解自己的疾病和治疗方案,容易产生心理困难。
为预防心理困难,护士应该:1.给儿童提供温暖的治疗环境,让儿童感到安全和舒适。
2.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耐心倾听和关心儿童的情绪和感受。
3.通过讲故事、游戏等方式,让儿童更好地理解疾病和治疗过程。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儿科护理是医疗机构中重要的一项工作,但由于儿科患者年龄小、生理机能不完善、免疫系统不健全等特点,儿科护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两个方面,对儿科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探讨。
一、相关因素分析1. 儿童的身体发育和抵抗力不完善。
儿童的器官和组织发育尚不成熟,免疫系统也较成人脆弱,因此相比成人,儿童更容易感染并发生并发症。
2. 护理操作不规范或不熟练。
儿童的生理特点需要专业的护理操作,例如静脉穿刺、尿管插管等,如果操作不规范或不熟练,容易引起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3. 医护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水平不足。
儿科护理需要具备一定的儿科护理知识和经验,但是由于专科护士不足、医护人员对儿科护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儿科护理的质量和安全隐患增加。
4. 护理环境不安全。
儿科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留院治疗,医疗机构的护理环境如病房、洗手间、护理废物处理等方面如果不达标,容易引起交叉感染或其他安全隐患。
二、对策1. 增加儿科护理专业人员。
医疗机构应增加儿科护理专业人员,并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确保儿科护理操作规范。
2. 建立健全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器械消毒等方面,加强对儿科护理安全的监测和管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 积极开展儿科护理技术培训。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儿科护理技术的培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技术操作的模拟演练,提高护理人员的熟练度,减少因操作不规范而引发的安全隐患。
4. 安全文化建设。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儿科护理的安全文化建设,注重从医护人员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入手,提高他们对儿科护理的重视和安全意识。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与儿童的身体特点、护理操作的规范与熟练度、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护理环境等相关因素密切相关。
医疗机构应加强儿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完善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加强护理环境的管理,提高儿科护理的安全性和质量。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儿科护理是医院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儿科患者的特殊性使得儿科护理工作更加复杂和艰巨。
在进行儿科护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可能会对患儿的生命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对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保障儿科患者的安全非常重要。
一、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1.患者本身因素儿科患者因为年龄小、抵抗力差等特点,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感染、伤害等。
儿科患者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免疫系统较弱,因此更容易感染病原体。
儿科患者常常因为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导致治疗措施不及时或不合适,这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医院环境因素儿科患者的病房环境对其康复、健康至关重要。
由于医院环境复杂,人员繁多,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儿科病房内常常有各种医疗设备,使用不当可能给患儿带来伤害。
3.人为因素儿科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但是人为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儿科护理工作中。
例如医护人员的不专业操作、护理差错等都有可能对儿科患者的安全产生影响。
二、对策建议1. 强化患者及家属教育为了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减少患者因为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导致的误诊、误治,医院可加强健康教育,教育患者及家属在住院期间要主动和医护人员交流,及时反映患儿的情况和变化。
在出院后还要做好疾病的康复指导,提高患者家属的护理能力。
2. 儿科病房环境管理医院应加强对儿科病房环境的管理,保证病房内空气新鲜,设施卫生。
特别是在流感、水痘等传染病高发季节,应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对儿科病房内的医疗设备进行严格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减少对患儿的伤害。
3. 专业培训和定期考核医院应加强对儿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定期组织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和责任心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儿科护理是对儿童进行综合性护理的工作,是医疗卫生服务中的重要环节。
由于儿科患儿的生理特点以及医疗设备和护理手段的不完善,儿科护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等方面分析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人员因素1.医护人员技术不熟练。
由于儿科患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较为复杂,需要具备丰富的儿科护理知识和经验。
一些医护人员由于经验不足,无法准确判断儿童的病情和病因,容易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
对策:医院应加强对儿科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建立儿科护理技能培训班,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通过知识分享、病例讨论等方式,加强医护人员的交流和学习。
2.医护人员心理负担重。
儿科患儿通常需要长时间的护理,而且病情较为复杂,容易造成医护人员心理疲劳和焦虑,进而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对策:医院应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
建立健康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二、设备因素1.儿科护理设备不完善。
儿科患儿的生理特点较为特殊,需要特殊的护理设备。
目前市场上儿科护理设备的种类和规格较少,无法满足不同患儿的需求。
对策:医院应加强儿科护理设备的研发和采购,提供全面、完善的儿科护理设备。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2.缺乏相关设备操作培训。
儿科护理设备一般较为复杂,需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
现实中许多医护人员缺乏相关设备的操作培训,无法熟练操作儿科护理设备,容易出现操作不当造成患儿伤害的情况。
对策:医院应建立设备操作培训制度,对使用儿科护理设备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开展设备操作技能竞赛、技能分享会等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能力。
三、环境因素1.环境卫生问题。
儿科患儿体质较弱,对环境卫生要求较高。
现实中存在一些儿科病房卫生不达标的情况,容易导致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关于急诊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
关于急诊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急诊护理作为医生救治患者的首站,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急诊护理安全隐患也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对策来降低急诊护理中的风险。
一、急诊护理安全隐患的主要表现1、急救医疗设备不足由于经费和场地等因素的限制,急诊室的设备、药品等常常出现不足的情况。
比如,心电监护设备、呼吸机等重要的急救设备不足,会严重影响护理工作的进行。
2、医患沟通困难由于患者和家属的情绪波动较大,急诊室内往往出现言语冲突、情绪激动等问题,这可以导致医患之间的沟通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和患者沟通。
3、工作压力大急诊室的工作强度大,压力也比较大,医护人员长时间工作缺乏足够的休息,容易产生疲劳、精神紧张等问题,从而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二、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对策1、更新医疗设备医院必须投入足够的资金,购置最新的急救医疗设备和药品,保障急诊护理的流畅进行。
此外,必须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2、加强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提高护理预警意识和处理意识。
有效提高护理的安全等级,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3、鼓励沟通为了防止通信中的误解和错误,医护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和家属之间的交流,及时消除他们的疑虑和压力。
关键时刻,医护人员要展现良好的沟通技巧,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
4、合理分工根据各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
要严格贯彻护理认证制度,定期组织综合评估,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急诊护理的安全是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基础。
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改进急诊室管理机制和护理策略,有效保证患者的安全。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儿科患者是医院中重要的患者群体之一,因为他们年龄小、免疫力相对较弱、对疾病的反应明显,因此,儿科护理的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然而,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在不注意的情况下,会存在一些潜在安全隐患。
对此,本文将从儿科护理工作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进行论述。
一、儿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存在的原因1. 护理人员技术不足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技术过低,不能快速有效地护理,容易发生护理错误,加重孩子的病情。
2. 儿童自身生理特点儿童生理特点比较特殊,他们的免疫功能比成人差,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
特别是对于新生儿和早产儿来说,由于他们抵抗力差,很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
3.设备不足护理儿童时使用的设备比较特殊,例如小针头、小夹子等。
所以要求护士能够使用这些设备,然而,如果医院设备不足,则会影响到护士的护理质量,增加患者出现事故风险。
二、儿科护理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针对因护理人员技术不足引起的安全隐患,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在平时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认真负责地为患者服务,对需要补充的知识要及时查询,避免因技术不足导致病人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2. 建立科学的儿科护理流程在儿科护理过程中,要建立科学的儿科护理流程,对护理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
护理人员要按照科学的护理流程操作,正确分类区分儿童的护理需求,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健康监测。
3. 强化设备的投入医院应加强设备的投入,提高设备水平。
护士要根据设备使用说明书进行设备操作,并且需要定期检查设备的功能性,避免设备故障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4. 发布安全宣传应建立起包括家庭在内的全站安全宣传系列活动,由专业人员对儿童的护理与健康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大家共同关注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儿科临床护理常见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儿科临床护理常见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常见风险因素包括感染、跌倒和用药错误等。
以下是针对这些风险因素的应对措施:
1. 感染风险:
洗手:护士每次接触孩子之前,一定要先进行彻底的手部卫生。
熟悉感染措施:熟悉清洁、消毒和隔离等重要措施,保证环境和工作场所干净。
监测孩子的体温:及时发现孩子体温升高等情况,及时采取帮助孩子清除体内病菌的抗生素治疗。
2. 跌倒风险:
增加观察次数:护士要结合孩子的生理特点,增加对孩子的观察次数。
提供保护措施: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为其提供保护措施,如添加导轨、护栏等。
给予安全教育: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要给予安全教育,教育孩子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3. 用药错误风险:
严格执行用药规定和操作流程。
确保药品剂量和用法正确,避免因计算错误导致用药过量或不足。
在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应重复一遍,待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并于抢救结束后立即据实记录。
若明知道医嘱会给患儿造成损害而执行,一旦酿成后果,护士将与医生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总的来说,儿科临床护理中的风险因素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护士应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减少潜在的风险,保障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
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儿科护理是一项高度负责的工作,需要护士和医生们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儿童的细心关爱。
在儿科护理过程中,一些风险与挑战也随之而来,因此对风险进行分析和有效的风险管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以帮助护士和医生们更好地保障儿童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一、儿科护理中的风险1. 感染风险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
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保持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严格遵守消毒和无菌操作规范,以及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等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
2. 药物治疗风险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不同于成人,容易发生药物过敏、药物过量等情况,特别是在给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谨慎选择用药并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发生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3. 治疗操作风险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治疗操作,如静脉采血、输液、换药等,医护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技能和经验,同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治疗操作,避免发生操作失误和意外伤害。
4. 情绪和心理风险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疾病的影响,他们在医院中常常会出现焦虑、不安、情绪波动较大等,医护人员需要耐心倾听、细心安抚,帮助儿童克服情绪困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 家庭环境和社会风险儿童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其健康与康复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医护人员需要从全面的角度考虑儿童患者的处境,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面对儿科护理中的各种风险时,医护人员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以便更好地识别和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评估和应对。
具体而言,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病情评估对儿童患者的病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病因与发病机制、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对治疗操作和药物的特殊要求等,以便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和风险管理策略。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在儿科护理中,存在着许多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可能会导致儿童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
本文将着重探讨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1、手术感染手术室是细菌繁殖的高风险区域,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引入细菌导致手术感染。
因此,在手术室中要严格实施无菌操作,保持手术场地的清洁和干燥。
手术器械要经过高温高压消毒,手术室要进行定期的消毒。
2、麻醉风险麻醉是手术中的必要步骤,但是过量的麻醉药物可能会导致儿童呼吸抑制和心跳停止。
因此,在手术前要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工作,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确定使用的麻醉剂量。
手术期间要随时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
二、药物治疗方面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1、药物副作用许多儿童药物都有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头晕等。
因此,在给儿童用药前要了解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如果出现严重的副作用,要立即停药并告知医生。
2、药物过敏部分儿童可能对一些药物过敏,如青霉素、磺胺药等。
在用药前要对儿童进行过敏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选择药物。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要立即停止用药,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1、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各种疾病。
因此,在儿科护理中要重视儿童的饮食营养,并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营养配餐和膳食指导。
2、过度喂食过度喂食会导致儿童肥胖,增加患上慢性病的风险。
因此,要控制儿童的饮食量和膳食营养构成,避免过度喂食。
1、传染病儿童是传染病的高危人群,如手足口病、流感等。
因此,在疾病控制方面要加强预防措施,如勤洗手、保持通风、避免人群密集等。
2、慢性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儿童患上了慢性病,如哮喘、糖尿病等。
因此,在健康管理方面要定期进行体检和健康教育,帮助儿童掌握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自我保健方法。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中存在着许多的风险因素,对于这些风险因素要有预见性和预防意识,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与对策分析
01
02
03
护理技能不足
部分护士缺乏儿科护理经 验和技能,可能导致操作 不当或误判病情。
工作压力大
儿科护理工作繁重,护士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 出现疲劳和情绪波动,影 响护理质量。
沟通能力欠佳
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不足 ,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 引发误解和纠纷。Βιβλιοθήκη 管理因素护理制度不完善
儿科护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可能 导致护理流程不规范,增加风险
对儿科护理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进 行深入分析,识别导致事件发生
的风险因素。
风险评估工具
风险矩阵
01
通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评估,对风险进行量
化分级。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02
对儿科护理流程中的潜在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评估其对患儿安
全的影响程度。
风险评估表
03
针对儿科护理中的特定风险,制定风险评估表,对风险进行定
社会因素
社会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认 知度和重视程度不足,可 能导致护士职业认同感和 工作积极性下降。
03 风险识别与评估
风险识别方法
临床经验识别
凭借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对儿科护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进行初步识别。
患儿及家属反馈
通过患儿及家属的反馈,了解护 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
。
不良事件分析
、急救技能、用药安全等。
加强护士的沟通技巧和心理学知 识培训,提高与患儿和家属的沟
通能力。
鼓励护士参加专业学术交流和继 续教育,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
能。
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
建立健全儿科护理管理制度和 流程,包括护理安全制度、交 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儿科护理是医护人员在儿童医疗过程中对患儿进行综合护理的工作。
由于儿童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因此儿科护理中存在一些特殊的风险因素,需要医护人员特别注意和防范。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风险因素1. 生理结构与功能不完善:儿童的生理结构与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均处于发育中,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易感染、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易出现消化问题等。
2. 心理特点: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成人不同,他们对外界环境、不熟悉的人和事物更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虑,对疼痛、不适更难以忍受。
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护理儿童时不仅要关注其生理状况,还要注意其心理状态。
3. 运动能力差:儿童的运动能力尚未成熟,易发生意外伤害,如摔倒、碰撞等。
4. 对药物反应不同:由于儿童的生理结构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反应等方面与成人有很大差异,使用药物时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5.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些家庭可能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污染和家庭暴力等问题,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健康。
二、防范措施1. 加强感染控制:在儿科护理中,医护人员需要加强感染控制的工作,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器械消毒灭菌、患儿分离隔离等措施,尽量减少患儿的感染机会。
2. 关注心理健康:医护人员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采取亲切的态度、温暖的语言,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减轻其恐惧和焦虑。
3. 安全防范:在儿科病房内,医护人员需要确保环境安全,尤其要注意儿童的安全,如防止患儿摔倒、碰撞等意外。
4. 合理用药:在使用药物时,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严格按照医嘱用药,监测药物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 家庭访视与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家庭访视和健康教育,指导家庭改善生活环境、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儿童发生意外伤害和疾病。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儿科护理是对0-12岁儿童进行的医疗护理工作,而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安全隐患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问题,因为小儿患者的生理特点和情感需求与成人患者存在明显差异,以致影响到儿科护理的安全性。
本文将从医院环境、护士技能、患者因素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医院环境是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医院环境的不洁净、杂乱和良好的医疗设备等因素,都会增加儿童感染的风险。
医院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和检验,并制定相应的消毒规范和操作流程。
医院环境应该设置合适的儿童活动场所,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开放的空间,以减轻他们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护士技能的不足也是造成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
儿科患者因为年龄小、生理特点不同,护理上需要更高的专业技能。
医院应该加强对儿科护士的培训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专门设置儿科护理团队,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加强护士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减少误诊和差错发生的可能性。
患者因素也是造成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
儿童患者年龄小、生理免疫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引发感染。
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儿童分级制度,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生理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院还应该合理安排儿童患者的就诊时间,避免人员拥挤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的相关因素包括医院环境不洁净、护士技能不足和患者因素等。
为了提高儿科护理的安全性,医院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消毒和设备维护,加强儿科护士的培训和提高专业水平,合理安排儿童患者的就诊时间和建立儿童分级制度等措施。
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才能有效减少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保障小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儿科护理中存在许多风险因素,包括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医疗设备的使用、医护人员的操作不当、环境因素等。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一、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1.生理方面:婴儿、幼儿的皮肤纤维组织比较松散,皮下组织薄,手法不当易损伤,儿童的肌肉、关节和骨骼尚未完全发育,骨头柔软,易发生骨折;儿童的呼吸系统比较脆弱,呼吸道狭窄,容易引起窒息;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易出现吐奶、腹泻等问题。
2.心理方面:儿童心理比较脆弱,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如陌生环境、陌生人、医疗设备等,容易引起情感不稳定、紧张不安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和拒绝护理,导致疗效降低。
防范措施:对于患病的儿童,护理人员应该注重护理过程中对于孩子的呼吸和消化系统进行检查,关注孩子的体征变化,遵循科学护理原则,避免护理中出现风险;在护理过程中,注重与孩子建立起信任、友好的关系,减轻孩子心理压力,降低恐惧和拒绝的情绪。
二、医疗设备的使用在医院中,各种医疗设备如导管、引流管、呼吸机等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医疗设备的使用不当会直接威胁孩子的生命安全。
防范措施:首先,对儿科专用设备要进行认真的操作培训和评估,是医护人员必备技能;其次,在操作设备前,要认真看设备说明书,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记录。
同时,维护设备的清洁、消毒工作也应该得到重视。
三、医护人员的操作不当1.用药不当:医护人员在用药时,应了解儿科患儿的体重、身高、年龄、生长发育状况等基本情况,以求达到合理用药。
特别是在护理新生儿时,药物的剂量要小心,具体剂量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计算和给予。
2.操作不当:儿科患儿的护理中常常需要对患儿进行聚合、输液等操作,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不仅容易引起疾病的扩散和加重,而且还会导致疼痛、感染等不良后果。
防范措施:监测患儿情况,采取详细的操作措施;对于新生儿患儿应该采用计算机辅助输液控制系统,确保输液的准确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讲解正确操作的基本知识,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医护人员操作的技能和知识储备。
儿科急诊护理中的风险管理
儿科急诊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引言在儿科急诊工作中,对于儿童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因为儿童患者年龄小、生理结构不完全、免疫力低下等,都会增加治疗过程中的风险。
因此,要做好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确保患儿的安全和治疗质量。
风险管理措施危险识别在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要做好危险识别工作,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
危险可能来自各个方面,包括患儿本身和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例如输液、给药、手术、检查等。
这些环节都需要认真识别和评估,找出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一旦发现潜在的风险,就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针对不同的风险,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例如,在输液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操作,包括准备药物、准备输液器具、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等。
跟踪监测输液过程中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采取措施处理。
对于手术和检查等治疗环节,也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预防,例如,准备好必要的检查仪器和设备,检查前进行充分的安全评估和准备工作,确保操作人员具备必要的资质和经验等。
紧急处理即使做好了充分的预防措施,也不能完全避免意外的发生。
因此,在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要做好紧急处理工作。
包括抢救、转诊、紧急治疗等,需要做到快速、精准,并确保及时上报和转诊,确保患者的安全。
改进措施在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需要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改进措施,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例如,可以定期开展危险识别和预防措施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方案,优化工作流程和流程标准。
总结儿科急诊护理工作存在很高的风险性,需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危险识别、预防措施、紧急处理和不断改进。
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田秀霞,李佳英,徐微. 临床路径在护理管理中的意义[J].中国医 院管理,2009,25( 6) :38~39.
[ 2 ] 王艳梅,王科.对早产儿家属实施系统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 当代护士: 学术版,2009,7: 95 ~97.
[ 3 ] 王磊,李冬,张红茹.等 . 郝亚平新生儿科护理人员手卫生影响 因素调查分析[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 12) : 223~ 226.
中图分类号:R 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6567(2014)12—0272—02 DOI 编码:10.13214/ki.cjotadm.2014.12.262
儿科急诊属于医院的具有特殊性的部门之一,急诊患儿 往往发病急,病情凶险,病情瞬息变化,而且多有家长陪伴,人 员复杂,人流量大,常聚集就诊。尤其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和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医患之间信任度的降低以及患者对 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给儿科急诊提出了新的挑战, 带来了新的压力[1]。小儿的健康备受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由于儿科急诊的特点,再加上患儿年龄偏小,言语表达及自控 能力差,往往给诊断及治疗带了困难,并增加了风险因素。风 险因素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该因素可直接或间 接导致护士或患儿的伤害、死亡或伤残等严重后果,因此系统 分析儿科急诊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并加强管理,以及时有 效的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评价及处理, 有组织、有系统的消除和减少护理风险因素,保证护士及患儿 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分析了我院儿科急诊护理中 的风险因素,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于对照组,2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2 组儿科急诊的护理风险因素发生率比较(%)
组别 n
观察组 100 对照组 100
风险意 识不强 1.00▲ 7.00
专业知 “慎独”精
识不足 神欠缺
2.00▲
2.00▲
12.00 7.00
护患沟通 不到位
3.00▲ 10.00
急诊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
崔惠明 黄松珍 梁海霞 颜艳梅
(电白县妇幼保健院 , 广东 茂名 525400) 摘 要 目的:探讨急诊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方法:选取在我院儿科急诊科就诊的患儿 100 例设为观 察组,选取往年同期的 100 例患儿设为对照组,评估 2 组护理中的风险及管理对策。结果:儿科急诊存在护士风险意识弱、专业知 识不足、“慎独”精神欠缺、沟通不到位以及责任心不强等风险因素。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 组比较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 素较多,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有助于减少风险事件。 关键词 急诊;儿科;护理;风险;管理
志,2011,17(9):118~119. [ 4 ] 李红梅.对儿科风险管理问题及防范措施的探讨[J].健康必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 2012 年 1 月~2013 年 6 月在我院 儿科急诊科就诊的患儿 100 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 64 例,女 36 例,年龄 1 个月~8 岁,平均 2.44±0.56 岁;其中小儿肺炎 20 例,支气管哮喘 14 例,乙脑 2 例,急性胃肠炎 28 例,跌摔伤 13 例,骨折 8 例,异物窒息 2 例,癫痫 2 例,异物吞入 6 例,其他 5 例。随机选取 2012 年 1 月~2012 年 6 月在我院儿科急诊就诊
责任心 不强 1.00▲ 8.0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2 2 组总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在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就 诊环境、健康宣教、沟通及言语仪表方面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 组,2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2 组总满意度比较(%)
组别
n 技术 服务 就诊 水平 态度 环境
观察组 100 98.00▲ 97.00▲ 95.00▲
对照组 100 76.00 65.00 76.0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论
健康
宣教 97.00▲ 78.00
沟通
98.00▲ 69.00
言语
仪表 96.00▲ 73.00
本研究显示,我院儿科急诊在 2 个不同的年度均存在大致 类似的护理风险因素,包括风险意识不强、专业知识不足、“慎 独”精神欠缺、沟通不到位以及责任心不强等。但经采取相应 的管理对策后,以上风险因素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往年,2 组比 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满意度调查显示观察组 在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就诊环境、健康宣教、沟通及言语仪表 方面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提示经过护理管理后 患者的满意度具有大幅度的提高。研究分析后我们认为,儿 科急诊存在以下风险因素:(1)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弱,护士缺 乏对风险识别、评估的能力,意识不到儿科急诊的护理风险因 素时时刻刻贯穿在工作中,任何的临床护理活动均存在一定 程度的风险[3];同时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因素的基本特性、发 生原因及处理护理的知识掌握不够,尤其是夜间急诊患儿,多为急 危重症患儿,病情复杂、变化迅速、转归预见性差,只有护士具 备了全面的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并能 迅速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方可胜任。对于那些不熟悉急诊患 儿的抢救程序,无法密切的配合救治,病情观察时对一些重要 的具有先兆意义的症状和体征视而不见,无法及时发现病情 的动态变化并报告医生,往往容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4]。(3)部分护士有章不循,缺乏“慎独”精神,如工作中无视护 理服务中的多项规章制度,淡化级别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 无菌操作规程等观念,造成有章不循的情况;或者其其独处时 违反常规护理制度,进而引起责任风险,如三查七对不落实导 致错用药、误用药,巡视制度不落实,导致液体渗漏发生皮下
4.3 出院时的健康教育:患儿护理不只需专业护士的努 力,更需要家长们的努力。患儿出院后其护理的重任就由患 儿父母来担当了,但是对于患儿家属特别是初产妇喂养幼儿 及其营养知识比较缺乏,新生儿疾病认知低。需要临床经验 丰富的护士长亲自对家长们进行培训,让家属明确护理要点 和育婴的基本知识。对于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尤其要重视,需 提供相应的疾病护理干预光碟。
参考文献
[ 1 ] 宋恩艳,闫丽丽,毛培红,等.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管理中
的应用[J].哈尔滨医药,2012,32(1):40.
[ 2 ] 马晶淼,杨萍.在临床中建立护理安全等级的构想[J].中华护
理杂志,2010,45(4):348~349. [ 3 ] 香祝浓.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
坏死等。(4)护患沟通不到位是护理风险因素中的重点,儿科 急诊中大部分家长心情迫切的要求急诊服务,对于自己还病 情及医院就诊呈现缺乏认识,此时若无及时有效地交流、沟 通,往往导致家长情绪反应,或者出现护理技术问题时容易诱 发医疗纠纷,影响护患关系[4]。(5)病情观察的不及时及用药不 当是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内容。儿科急诊的特点不同于 成人,其起病急,病情变化迅速,患儿无自我表达能力,常常是 数分钟前病情稳定,旋即出现病情变化而危及生命;同时儿科 用药量小,对治疗卡上的药物名称、剂量、执行途径等内容若 不进行仔细核对,容易出现因用错药、打错针等导致的严重事 故发生[5]。针对以上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我们采取了以下措 施后进行管理应对:⑴提高风险意识,增强护士对护理因素的 预见及防范能力。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儿科急诊护理中常见的 风险因素、特性、处理,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讲评,定期召 开护理安全教育,分析曾发生过的风险事件,借鉴严重护理差 错及护理事件,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意识以及预判及处理 能力。⑵加强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及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熟 练掌握儿科急诊不同类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抢救程序,提高 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6];同时加强“慎独”精神,健全并落实各 项制度,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防止盲目操作,违章操 作。⑶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提升沟通能力,培养护士 的爱心、耐心、同情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加强 沟通,并掌握沟通方法、技巧;提升护士自身的应变处置能力, 做到抢救工作紧张、熟练、有效。总之,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 处处存在风险因素,应采取措施加强管理,防范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
5 结果指标:应用健康教育的实验组达到 98.5%满意度,
健康知识达标率也高达 96.5%,远远超出对照组的 83.0%及
73.0%。2 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 1。
表 1 2 组满意度及健康知识达标结果(n,%)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例数 130 130
护理满意度 83.0% 98.5%
健康知识达标概率 73.0% 83.0%
P P<0.05 P<0.05
讨论
在世界范围内,各种各样的疾病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这对 我们的护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 教育由于在功能和疾病康复以及疾病预防方面的显著成效而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不仅系统全面地介绍知识,更培养 了患者家属的自我护理意识,真正有效的减缓或降低疾病的 发生发展。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健康知识的达标率和 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表明健康教育对新 生儿病情康复的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应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组建护理风险
因素分析及管理小组,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护理人
员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及专科知识教育培训,强化“慎独”精
神,树立护理人员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提高应变能力。从以
上各个环节来提高护理风险因素的管理、防范护理不良事件 的发生。同时,针对护理效果制定满意度调查表格进行满意 度调查,内容包含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就诊环境、 护士仪表、言语等,了解护理人员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健康宣 传,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沟通。调查问卷的发放由医院专门负 责人向调查人发放调查问卷,填写知情同意书,由患儿家长本 人当场填写并收回,以保调查结果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