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点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灌溉工具的进步三
筒车
六.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 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 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等于小农经济,并延续到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2)产生的条件: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1.中国农业的起源 2.农耕格局的形成:南稻北粟 3.中国原始农业的地位和影响 4.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1)作物(五谷)(2)家畜(六畜)
五谷








六 畜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这种情况,请你 为统治者想想办法, 该如何解决呢? (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国语· 晋语》




曲 辕

铁制农具
耦犁(二牛抬扛)
构 造 变 化
直 辕 犁 曲 辕 犁
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 的基本定型 。
典型例题分析:
图一
图二
回答: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 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响?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人们用石刀、石斧砍伐树木,用石犁翻土耕种;用耒耜碎土,用石锄收获。

②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盛行二牛抬杠的耦犁法(赵过发明),朝一个方向翻土的犁壁出现。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⑤东汉: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使用一牛挽犁。

铁犁牛耕在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可以调节犁耕深浅的犁评),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为后世沿用。

古代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1)生产工具:①战国:铁犁;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耧车——播种工具;③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②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

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

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

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一年两熟(或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4)水利工程:①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促进了四川盆地农业发展。

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

②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基本在陕西境内。

修建龙首渠时,其间一段高山黄土,采用井渠施工法,开隧洞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坎儿井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和蒸发)即汉代关中人民创造的井渠。

(5)灌溉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发明了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使用人力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起源:起源早,领先世界;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 (4)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5)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1、 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右 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 )
你我好比鸳鸯鸟
该戏词反映了什么经济形态? 比翼双飞在人间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 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 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春秋时期:垄作法 (2)西汉时: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 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到今天,基本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耕作制度的发展
(1)两汉: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一年两熟制(稻麦轮 作),一年三熟制
★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江浙 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众李冰及 其子率修建,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井渠法
坎儿井起源于

2000年前的汉代。特

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 取地下水自流灌溉。

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
——
法开渠的问题,又能
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

程中的蒸发和渗漏。 该法很快就推广到甘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汇总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汇总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汇总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演变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经济的相关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汇总。

一、农业经济1. 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古代的农业主要采用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

农民靠种植和养殖获取生活所需。

2. 农业生产工具:古代农民使用的主要工具有犁、耙、锄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犁。

犁的发明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3. 农业生产技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了许多生产技术和方法,如灌溉、耕作制度、农事活动的分工等。

二、手工业经济1. 手工业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在农业经济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手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2. 主要手工业:古代中国的主要手工业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作等。

其中,丝绸业是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之一。

3. 工匠和手工业工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由熟练的工匠完成,他们使用的工具有纺车、织机、轮盘等。

三、商业经济1. 商业的发展: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逐渐兴起,商人通过商品交换获取利润,推动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2. 商业中介:为了方便商品的交换,商业中介角色的出现至关重要。

商业中介包括商人、市场和货币等。

3. 著名的商业道路:古代中国有几条重要的商业道路,如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等,这些道路连接了东西方,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四、货币与物价1. 货币的出现:中国古代的货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货币是贝壳、铜钱等。

2. 货币的演变:货币形式经历了从贝壳到铜币,再到纸币的演变过程。

纸币的使用提高了交易的便利性。

3. 物价的变动:中国古代物价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变动较大,如自然灾害、战乱、政府政策等,导致物价的波动。

五、税收和赋役1. 农业赋役制度:在古代中国,政府对农民征收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赋役,以满足政府的需要。

2. 商业税收:商业发展后,政府开始对商人征收税款,如商税、商调等。

税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复习)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复习)

探究: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生产技术: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 以家庭为单位,个体 ⑵经营方式: 经营为主, ⑶经济内容: 男耕女织,分散经营 以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⑷生产目的: 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 和缴纳赋税 ⑸经济形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总五特性:分散性(规模小)、稳定性、封 闭性(技术难改)、脆弱性(抵御天灾人祸 的能力)、落后性。
4、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 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5.“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对陶渊明 《桃花源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公正的社会现实刺激了作者的创作 B.反映封建时代人们的安乐和富足 C.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世外桃源”当时只能是虚构的 6.精耕细作的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 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我国古代 农业精耕细作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 A.扩大了耕作面积 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积累了生产经验
水利建设—农业的血脉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 的建议在关中泾、渭水地区开凿。全长300余里, 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 条灌溉渠道。
悯农诗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你如何 解读古 代农民 的生活 境况?
1.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 ⑴过程: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
耕” 春秋战国 原始阶段—商周— (开始、发达 唐 地)——改进、推广:汉 ——普及: 耕犁技术成熟 (错误的:①首先出现在江东地区 ②使

历史—专题—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

历史—专题—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中国农耕经济起源有多中心的特点,但是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远古社会就形成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田水利的发展(1)从耒耜到铁农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犁耕技术的发展: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用使牛耕得以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东汉时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时发明,以水利为动力)等。

(4)水利设施和水利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西汉的漕渠、白渠都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西汉时期开始在西域兴建的坎儿井突出说明了这一问题。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东汉时王景治理黄河尤为著名。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3.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具体状况
1、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⑴中国农业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⑵生产工具: 石刀、石斧、石犁
⑶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 ①概念:
刀耕火种
先用石刀、石斧把大树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
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②弊端:
土地利用率不高,人民频繁迁徙
③生产工具相对简单,技术革新缓慢,心理上极易满足 (落后性) ④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产品主要不面向市场 (自足性,或称“稳定性”)
⑤负担沉重,缺乏必要的积累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脆弱性)
二、小农经济
6、影响:
①积极性:
a经济:在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政治:利于确保封建王朝赋役来源,促进政权巩固和社 会稳定;
★生产工具中青铜农具较少原因: ①青铜器多用于礼器和贵族生活用品,是贵族权力和 地位的象征; ②青铜器较珍贵
⑵耕作技术:
已懂得排水、除草、沤肥、治虫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具体状况
2、石器锄耕的商周农业:
⑶农作物: 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
⑷土地制度: 井田制
⑸经营方式: 劳动者集体耕作
c科技:促进了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科技的发展;
d思想:造就了农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注重孝
道、重视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
二、小农经济
6、影响:
②消极性: a十分脆弱,难以应对天灾、战乱、瘟疫和沉重的赋役负担,易导 致阶级矛盾激化;(政治) b具有封闭性、落后性,阻碍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是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 源,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碍近代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 c随着土地兼并和人口的增加,土地会过度开垦,这就给生态环境 带来负面影响;(社会) d助长了重男轻女的思想,也造就了农民自私、狭隘、保守的心理 性格;(思想) e影响技术革新,使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突破,发展不成近 代科技(科技)

初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一历史第13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情况,从而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有所了解。

本文将对该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一、农业经济的特点与发展中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农业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包括:1. 农业生产方式:古代农民主要采用手工耕种,农具简单,劳动强度大;同时,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2. 人口分布:古代中国人口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村经济相对发达。

3. 农业技术:古代农业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生产,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逐渐发展。

4. 农业产出:古代农业主要生产粮食、棉花、丝绸等农产品,其中粮食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二、手工业与商业的兴起1. 手工业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作等,手工业的兴起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2. 商业的兴起:古代商业发展逐渐成熟,主要体现在货币的使用、市场的形成和商业网络的建立等方面。

三、国家经济的管理与制度1. 经济财政管理:古代中国的国家机构负责统一计划和管理国家经济,通过赋税、物资调配等方式控制经济活动。

2. 国家垄断经营:古代中国国家对某些行业进行垄断经营,例如铁政、盐政等。

国家垄断经营使国家能够有效地控制市场和经济,增加国家收入。

四、农业经济与手工业、商业的联系与发展1. 农业与手工业:农业生产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场,手工业产品则满足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2. 农业与商业:农产品的产出和流通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同时商业的兴起也促进了农产品的交流和销售。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兴起,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管理与制度的形成。

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是古代中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初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的总结归纳,相信学生们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演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有: (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 措施,一般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 制土地兼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重视水利的兴修。 (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 (6)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7)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8)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研究学习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 (1)农业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 动; (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3)只有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农业经济才有长足发展, 所以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 (4)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甚至可以说要以 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五色养生粥
待の要撞破城门,将后面の木军撕碎.尪军攻势爆涨/面对尪军那等疯狂の攻势,斗志本就低靡の;木军,精神终于开始支撑否住咯,壹个个都现出咯畏惧退缩之势.连诸葛亮也神色惊变,口中蓦然道:"为何主公还未率军杀到,莫非途中有变?""快叫赵王殿下来城门御敌/"有些凌乱の诸葛亮,无奈之 下,只得急是派人支会木元霸,令他来增援他所防守の那壹城门.手下战旗兵匆匆而去,却已经来否及咯.木存孝和罗士信已经冲到咯城门之外,指挥着士卒,疯狂の砍撞城墙.世人虽否知木存孝神力,但只罗士信神力,有咯罗士信在前方,无数白袍军仿佛有咯精神支柱壹般,壹群群如浪涛壹

第5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第5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形态的演变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商周)
土地公有制
国王、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君主土地私有制 (战国以来) 多种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 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 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 B.铁器牛耕的推广 • C.国家走向统一 • D.封建制度的确立
• 3.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 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 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 B.土地兼并严重 •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 (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封建 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 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 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 兴衰
• 特点 • 瓦解原因 • 始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 除于战国。 •
•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 现,私田大量增加。 • ②战争造成劳动力减少,井田荒芜。 • ③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 无论公私一律按亩纳税促使土地国有向私 有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地主所有制 自耕农所有制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氏族集体所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②封建地主占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③广大农民无地或少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二、农业的发展
汉代曲柄锄
汉代耧车 汉代大镰
二、农业的发展
2、生产工具的革新
①材质:石、木→青铜→铁
②工艺: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③牵引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商周) 土地制度 氏族集体所有制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有制 表现形式
“千年不绝的山火”
文献记载
云南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
“伐木而树谷, 燔莱而播粟, 火耕而水耨, 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
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戒赵王:"秦以牛田 ,水通粮,其死 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战国策》
材料说明铁犁牛耕技术的采用产生了什么影响?
促进秦国生产力的发展,使秦国国强民富。
练习与巩固
1、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 C、春秋末期 D、秦汉时期

2、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D 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 B、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C 、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 D、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古代经济知识点总结

古代经济知识点总结

古代经济知识点总结古代经济是指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形态。

古代经济是指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开始至工业社会出现之前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经济生活主要以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为主。

古代经济是从未经过资本主义的阶段。

古代经济分为古代农业经济和古代商业经济两大方面。

本文将从古代农业经济和古代商业经济两个方面对古代经济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代农业经济1.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在古代农业经济中,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自耕农经济、雇佣劳动和奴隶经济。

自耕农经济是指自己种植、生产、销售,并且自己吃自己用的农业生产方式。

雇佣劳动是指地主或富裕农民雇佣其他人来干活,通常是有限时期,以金钱或实物支付的形式。

奴隶经济是指地主或国家使用奴隶进行农业生产。

2. 农业技术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农业工具的进步、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以及农作物的引进和培育。

古代农业使用的工具一般包括犁、耙、镰刀等,这些工具的进步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包括灌溉、肥料的使用等,这些技术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另外,古代农业还进行了很多农作物的引进和培育,比如在古代中国,从印度引进的稻米为中国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3. 农业生产关系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封建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集中在地主手中,农民只能占有土地的使用权。

农民需要按照地主的意愿进行农业生产,并且要支付地租给地主。

地主依靠农民的劳动来获取丰收,从而实现对农产品的剥削。

4. 农产品交换古代农产品交换一般以物物交换为主,那时的货币还不流通,商业贸易不发达。

农产品交换的方式主要包括城市集市贸易和农产品百货贸易。

城市集市贸易是指城市地区周围的农村、镇上的农产品周转地,也是商家集资及交易的地方。

农产品百货贸易是指商品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贸易的中介,贸易的对象是农产品的多样性。

二、古代商业经济1. 商业贸易在古代商业经济中,商业贸易是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基础知识梳理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基础知识梳理

基础知识梳理----专题一第一节农业一、“神农”的传说1.内容(1)创制了原始农具_____,教导民众耕作。

(2)进行了________种植的成功实践。

2.实证:许多_______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__________的实践。

3.历史地位(1)农耕作为最基本的_________,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中国古代的重大_________,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历程(1)原始社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人们利用“_____”手段拓荒营田。

(2)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采用_________和_________。

(3)汉代①_____逐渐普及全国,______农具数量超过前代。

②出现了便于中耕的________、便于收获的_______和播种工具耧车。

③东汉时耦犁在某些地方被_________所取代。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________。

2.评价(1)积极: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_______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__________的发展。

(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以___________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_______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1.土地制度(1)商周时期:实行_______,土地名义上为_________,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_______,确立了土地__________。

(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①内容:国家______给农民,农民承担_______。

②破坏: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把_____据为己有,农民被迫出卖______,破产逃亡。

2.土地兼并(1)原因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允许土地买卖。

②_______、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2)表现①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_____的方式剥削农民。

②土地_________,“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古代农业知识点总结

古代农业知识点总结

古代农业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农业的历史背景古代农业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开始从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方式向农业生产过渡。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逐渐掌握了农作物的栽培和畜牧的技术,由此开启了农耕经济时代。

在中国,古代农业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了稻作的栽培和农业生产。

在世界范围内,古代农业的历史也有着丰富的内容,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古国都有着独特的农业发展历程。

二、农作物的栽培1. 农作物的起源与驯化人类最早栽培的农作物是谷物,如小麦、大麦、稻谷和玉米等。

这些植物的原始种质是从野生植物中驯化而来,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栽培,在人类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现代农业时代的重要农作物。

在古代农业中,农民们通过种子的选择和保存,不断改良和选育农作物,使其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提高。

2. 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古代农民在栽培农作物时,使用了许多种植技术,如早稻后稻栽培制度、雨水集水灌溉制度等。

古代农业生产中还应用了一些施肥技术,如人粪、畜粪和苇条灰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营养。

除了这些基本的栽培技术外,古代农民还运用了土地轮作、套种、代耕等方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且有效地防治了土壤退化和病虫害。

三、畜牧业1. 古代畜牧业的起源和发展古代畜牧业是指人们通过驯化野生动物,培育家畜,并利用牲畜提供的肉、毛皮和劳动力等,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原材料。

在古代,畜牧业是与农业相辅相成的,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农业时代,畜牧业是农耕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原材料,使农业生产得以持续发展。

2. 古代畜牧业的技术古代畜牧业的技术包括驯化和繁殖、饲养管理和生产加工等方面。

古代农民在驯化和繁殖牲畜的过程中,研究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如配种选择、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保证了牲畜的数量和质量。

在饲养管理方面,古代畜牧业运用了一些技术方法,如放牧、圈养、喂养和饮水等,使畜牧业得以有效地发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点总结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3、秦:灵渠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春秋战国时形成,封建社会占主导,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1956年亡1、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2、形成原因:①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②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3、影响小农经济的因素有利:①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② 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精耕细作做出贡献,比如工具、技术、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土地资源的开发③ 封建政府的扶植:重农政策不利: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灾荒瘟疫1、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农业的发展会为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农业的起源
1、时间:
2、地点:
3、作物:、
4、农业的地位:
二、农业的发展的有利因素
1、耕作方式的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
(2)铁犁牛耕:
a. 牛耕技术:代普及,东汉由耦犁(二牛抬杠)变成
b. 工具进步:汉代出现、、。

唐代出现
2、水利的发展:
(1)水利著作:如
(2)水利工程:a.战国的、。

b.汉代关中地区的,治理黄河。

(3)灌溉工具:、、、。

三、农业的发展的不利因素
1、沉重的赋税和繁重的徭役
2、土地兼并严重
a.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
b.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废除)
c.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导致土地兼并
为避免土地兼并,时期实行了均田制。

四、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课本课前提示第三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