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十六单元
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一单元
第四章方剂学第一单元总论考点一方剂与治法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1. 汗法通过开泻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方法,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2. 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3. 下法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 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5. 吐法极易损伤胃气,所以非实邪壅塞且病势急剧者不宜使用。
体虚、新产和孕妇,即使有实邪壅塞,亦须慎用。
6. 清法适用于火热或热毒在里所致的各种病证。
7. 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8. 补法补法一般是在气、血、阴、阳不足且无邪实的情况下使用的,以免闭门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考点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配伍1.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每一方中必须有君药。
君药的药味较少,其用量相应要大。
2. 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2)针对主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 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 使药有两种配伍意义。
(1)引经药:用以引领方中诸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药物。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二)方剂的变化形式:1. 药味加减的变化:方中主证不变、君药不变为前提。
2. 药量增减的变化:方中药物组成不变为前提。
2019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练习-方剂学 第十六单元 祛湿剂
方剂学第十六单元祛湿剂一、A11、不是独活寄生汤中的组成药物的是A、当归B、地黄C、秦艽D、羌活E、肉桂2、治疗阳虚水肿,身半以下肿甚的方剂是A、实脾散B、苓桂猪甘汤C、五苓散D、猪苓汤E、真武汤3、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宜选用的方剂是A、五苓散B、猪苓汤C、玉屏风散D、防己黄芪汤E、桂枝汤4、五苓散的功用是A、温阳利水B、利水、清热、养阴C、益气祛风,健脾利水D、利水渗湿,温阳化气E、利水消肿,理气健脾5、以下方剂配伍中体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的是A、实脾散B、五苓散C、苓桂术甘汤D、防己黄芪汤E、二妙散6、以下方剂主治肾阳虚水泛证的是A、苓桂术甘汤B、真武汤C、肾气丸D、实脾散E、理中丸7、以下方剂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的是A、苓桂术甘汤B、防己黄芪汤C、附子理中丸D、真武汤E、实脾散8、木瓜在实脾散中的用意是A、健脾和胃B、舒筋活络C、除湿和中D、利水消肿E、健脾消食9、实脾散组成中含有的是A、草豆蔻、苍术B、炮干姜、茴香C、大腹皮、木瓜D、茯神、大腹子E、附子、炙甘草10、以下哪项是九味羌活汤和羌活胜湿汤共有的作用A、祛风利水B、祛风胜湿C、祛湿止痛D、发汗解表E、清热祛湿11、可以治疗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的方剂是A、真武汤B、苓桂术甘汤C、实脾散D、萆薢分清饮E、羌活胜湿汤12、真武汤中,柔肝缓急以止腹痛,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目闰)动,利小便以行水气的是A、茯苓B、白芍C、白术D、生姜E、附子13、患者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迟,判断其症状为A、阳虚水肿B、阴虚水肿C、阳虚水泛D、水湿内停E、蓄水证14、以下关于藿香正气散和香薷散说法不正确的是A、均可治夏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之证B、香薷散药宜于外感于寒,内伤暑湿之证C、藿香正气散解表散寒与化湿和中之力皆胜于香薷散D、藿香正气散多治夏季之阴暑,香薷散四时感冒皆宜E、藿香正气散宜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重证15、八正散与小蓟饮子组成中都含有的是A、甘草、大黄B、木通、滑石C、木通、小蓟D、竹叶、甘草E、生地、蒲黄16、平胃散与藿香正气散组成中均含有的是A、白术、大腹皮、甘草B、陈皮、厚朴、甘草C、苍术、厚朴、甘草D、苍术、白术、甘草E、厚朴、白芷、藿香17、三仁汤与八正散组成中共同含有的是A、木通B、栀子C、竹叶D、通草E、滑石18、杏仁在三仁汤中的用意是A、畅达中焦气机B、降气平喘化痰C、降气润肠通便D、宣利上焦肺气E、宣肺止咳平喘19、下列各项,不属于三仁汤证临床表现的是A、午后身热B、面色淡黄C、胸闷不饥D、头痛恶寒E、脉数20、下列各项,不属于祛湿剂功用范畴的是A、清热祛湿B、燥湿和胃C、利水渗湿D、燥湿化痰E、祛风胜湿21、三仁汤主治证候中不包括的是A、身重疼痛B、胸闷不饥C、午后身热D、苔白不渴E、身热不扬22、茵陈蒿汤的功用是A、清热利湿,退黄B、燥湿行气,退黄C、健脾除湿,退黄D、行气化湿,退黄E、清热利湿,行气23、关于甘露消毒丹与三仁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均有清热利湿之功B、甘露消毒丹的君药为滑石、茵陈、黄芩C、均治疗湿温邪留气分之证D、三仁汤利湿化浊与清热解毒并举E、三仁汤的君药为滑石二、B1、A.黄连、黄芩B.干姜、草豆蔻C.茯苓、泽泻D.藿香、半夏E.龙胆草、虎杖<1> 、若患者湿滞脾胃,湿从热化,口苦,舌苔黄腻者,治疗宜在平胃散原方中加上A B C D E<2> 、若患者湿滞脾胃,湿从寒化,脘腹冷痛,手足不温,治疗宜在平胃散原方中加上A B C D E<3> 、患者湿热黄疸,且热重于湿而舌红苔黄燥,治疗宜在茵陈蒿汤方加上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独活寄生汤组成包括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和干地黄。
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五单元
第四章方剂学第五单元清热剂■考点一概述(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温、热、火邪在里所致的里热证。
(二)注意事项:1. 要辨别热证所在的部位。
2. 辨别热证的真假,如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
3. 辨别热证的虚实,屡用清热剂而热不退,乃阴虚火旺。
4. 对于邪热炽盛,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佐少量热药。
5. 要注意寒凉药久服易败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应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以使祛病而不伤阳碍胃。
■考点二清气分热1. 白虎汤【组成药物】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趣味记忆】白虎精食母肝(白虎粳石母甘)。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证候】阳明气分热盛证。
【配伍意义】生石膏为君药,大寒入肺胃,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
2. 竹叶石膏汤(助理不考)【组成药物】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
【趣味记忆】①竹叶石膏有白虎深夏卖竹去知母(竹叶石膏有白虎参夏麦竹去知母);②厦门人煮食干净米(夏门人竹石甘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证候】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考点三清营凉血1. 清营汤【组成药物】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玄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趣味记忆】清莹水浇地,竹叶连黄花,源自丹麦。
(清营水角地,竹叶连黄花,元∗丹麦)。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证候】热入营分证。
【配伍意义】水牛角清解营分之热毒,为君药。
温邪初入营分,故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清轻透泄,使营分之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具体应用。
【全方配伍特点】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与“透热转气”,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2. 犀角地黄汤【组成药物】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赤芍药、牡丹皮【趣味记忆】水生赤牡丹 / 席地而坐少扯淡(犀地∗∗芍∗丹)。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证候】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证(2)热伤血络证(3)蓄血瘀热证【配伍意义】犀角为君,凉血清心而解热毒。
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十五单元
第四章方剂学第十五单元治风剂■考点一概述(一)适用范围用于各种风病。
“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息。
(二)应用注意事项辨明内风、外风,分清寒、热、虚、实;分清主次;属于外风,宜疏散,属于内风宜平息,忌辛散;若风病夹寒,热,湿,夹痰者,则应与祛寒、清热、化湿、化痰等法配合运用。
■考点二疏散外风1.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川芎、荆芥、防风、白芷、羌活、细辛、炙甘草、薄荷、清茶。
【趣味记忆】姐喝川草新茶,防止呛着(芥荷川草辛茶防芷羌∗)。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证候】外感风邪头痛。
【配伍意义】方中川芎为君,血中气药,上行头目,善于活血祛风止头痛,为治疗诸经头痛之要药,尤长于治疗少阳、厥阴经头痛。
【配伍特点】辛温疏风药为主,升散之中寓有清降,疏风止痛而不温燥。
2. 消风散(《外科正宗》)【组成药物】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苦参、木通、苍术、当归、生地、胡麻、石膏、知母、甘草。
【趣味记忆】谨防馋牛通仓库,十亩草地归胡妈(荆防蝉牛通苍苦,石母草地归胡麻)。
【功用】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主治证候】风疹,湿疹。
【配伍意义】方中以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透表为君。
风邪湿热耗血,风药辛燥伤阴又佐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和血,并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3.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助理不考)【组成药物】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热酒。
【趣味记忆】牵正散用全蝎,僵蚕白附等量列。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证候】风中头面经络。
【配伍意义】白附子以祛风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为君。
4.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助理不考)【组成药物】秦艽、防风、川羌活、独活、细辛、白芷、熟地黄、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黄芩、石膏、白术、茯苓、甘草。
【趣味记忆】八镇无人辛勤浇地,只是堵墙防风(八珍无人辛芩艽地,芷石堵墙防风)。
【功用】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证候】风邪初中经络证。
5. 小活络丹(原名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川乌、草乌、地龙、天南星各六两、乳香、没药各二两二钱(冷酒或荆芥汤送服)。
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三单元
第四章方剂学第三单元泻下剂■考点一概述(一)适用范围热结、冷积、燥屎、积水等所致的里实证。
(二)应用注意事项:1. 泻下剂是为治疗里实证而设,必是表证已解,里实已成者,方可应用。
2. 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以及孕妇、素有出血疾患者宜慎用。
3. 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4. 禁忌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考点二寒下1. 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药物】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趣味记忆】皇后只是笑(黄厚枳实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证候】(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证。
(3)热厥、痉病、发狂等由里热实证所致者。
【配伍意义】方中大黄荡涤肠胃,泄热泻结为君。
芒硝助大黄泄热,软坚润燥,为臣。
二药相须为用,峻泻热结,急下存阴。
【全方配伍特点】泻下与行气并重,泻下以利行气,行气以助泻下。
针对痞满燥实。
2.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组成药物】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趣味记忆】大黄牡丹二仁笑喜闻阑尾不开刀(硝)。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证候】湿热瘀滞之肠痈初起证。
【配伍意义】(助理不考)大黄、牡丹皮二者合用,泻热行瘀,以除肠中湿热瘀结为君。
3. 大陷胸汤《伤寒论》【组成药物】大黄、芒硝、甘遂。
【趣味记忆】谁大笑(遂大硝) / 大胸大笑谁(大硝遂)。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证候】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考点三温下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组成药物】大黄、芒硝、附子、干姜、当归、人参、甘草。
【趣味记忆】干姜大人附子芒归国。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证候】阳虚寒积证(脾阳不足、冷积内停)。
【配伍意义】附子温补脾阳,大黄泻积通便,两药相合为君。
■考点四润下1. 麻子仁丸《伤寒论》【组成药物】麻子仁、芍药、杏仁、枳实、厚朴、大黄、(蜂蜜)。
【趣味记忆】两仁一芍蜜笑死大承气(或再加小承气)。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证候】肠胃燥热,脾约便秘。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配伍意义】(助理不考)以性味甘平质润多脂之麻子仁为君药。
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二单元
第四章方剂学第二单元解表剂■考点一概述(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
(二)应用注意事项:1. 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 病已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吐泻失水,不宜用。
3. 宜温服,服药后宜避风寒。
4. 禁食生冷、油腻。
■考点二辛温解表1. 麻黄汤(《伤寒论》)【组成药物】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趣味记忆】干妈贵姓(甘麻桂杏)。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麻黄得桂枝,杏仁麻黄相配,宣降并用。
【全方配伍特点】一是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开腠畅营,发汗解表之力较强;二是麻黄、杏仁相使为用,宣降相因,宣肺平喘之效较著。
2. 桂枝汤(《伤寒论》)【组成药物】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趣味记忆】桂枝汤别少姜草枣(桂枝汤别芍姜草枣)。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虚证。
【配伍意义】方中桂枝解肌发表为君;芍药益阴敛营为臣。
被称为仲景群方之首。
【全方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祛邪扶正,阴阳并调。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3. 九味羌活汤(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组成常考【组成药物】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趣味记忆】地主发疯黄草枝穿心,九味羌活救命(地术防风黄草芷川辛)。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配伍意义】羌活为君,祛除在表风寒湿。
此方分经论治。
4.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药物】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趣味记忆】小青龙要下江,细心喂无杏麻黄汤(小青龙药夏姜,细辛味无杏麻黄汤)。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证候】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外寒里饮)。
【配伍意义】麻黄、桂枝为君,辛温发汗解表,温阳化饮。
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十七单元
第四章方剂学第十七单元祛湿剂■考点一概述(一)适用范围用于各种水湿病证。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二)应用注意事项(1)祛湿剂用药多苦辛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易于耗伤阴津,素体阴虚津亏者慎用。
(2)辛燥和滑利之品有损胎元,孕妇慎用。
■考点二燥湿和胃1.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趣味记忆】厚猪皮炖姜草枣(厚术皮∗姜草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证候】湿滞脾胃证。
【配伍意义】方中重用苍术为君,燥湿运脾。
2.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藿香、白芷、紫苏、厚朴、半夏、曲茯苓、白术、大腹皮、陈皮、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趣味记忆】紫白猪的陈腹皮半指厚,用姜草枣烀更香(紫白术的陈腹皮半芷厚,用姜草枣茯梗香)。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配伍意义】藿香为君,解表寒,化里湿,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
【配伍特点】表里同治,以治里为主。
■考点三清热祛湿1. 茵陈蒿汤(《伤寒论》)【组成药物】茵陈蒿、栀子、大黄。
【趣味记忆】茵陈治黄(茵陈栀黄) / 大黄蒿子。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证候】湿热黄疸证。
【配伍意义】方中茵陈蒿为君,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治黄疸之要药。
【配伍特点】利湿与泻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2. 三仁汤(《温病条辨》)【组成药物】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白通草、竹叶。
【趣味记忆】(1)三人后半夜通话(三仁厚半叶通滑);(2)三仁杏蔻薏苡仁,三仁朴通滑夏竹。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证候】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配伍意义】杏仁宣利肺气以开上,蔻仁芳香醒脾以畅中,苡仁甘淡渗利以疏下,三仁合用为君。
【配伍特点】(助理不考)宣上、畅中、渗下,从三焦分消湿热病邪。
3.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瞿麦、萹蓄、车前子、滑石、木通、山栀子、大黄、灯心草、炙甘草。
中医方剂学趣味速记歌诀
中医方剂学趣味速记歌诀中医方剂趣味记忆歌诀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
/干妈贵姓?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2、辛凉解表剂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3、扶正解表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1、寒下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
/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2、温下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
/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3、润下剂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大白杏。
/二人要小承气。
济川煎《景岳全书》: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4、逐水剂十枣汤《伤寒论》:甘愿起早。
/达古愿找谁。
舟车丸《景岳全书》:请陈将军轻骑花牛,干香槟。
疏凿饮子《济生方》: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
5、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猿人皇帝卖姜炒小海龟。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深冬皇帝忙。
第三章和解剂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今夏大人走江湖。
/生芹菜炒大虾仁。
方剂学方剂总汇目录
目录之阳早格格创做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1.麻黄加术汤2.麻黄杏仁薏苡苦草汤3.大青龙汤4.三拗汤5.华盖集2.桂枝汤1.桂枝加葛根汤2.桂枝加薄朴杏子汤3.桂枝加桂汤4.桂枝加芍药汤3.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4.香苏集1.香苏葱豉汤2.加昧香苏集5.小青龙汤1.射搞麻黄汤6.止嗽集金沸草集7.正柴胡饮第两节辛凉解表1.银翘集银翘汤2.桑菊饮3.麻黄杏仁苦草石膏汤越婢汤4.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汤5.降麻葛根汤1.竹叶柳蒡汤2.宣毒刊登汤葱豉桔梗汤第三节扶正解表1.败毒集1.荆防败毒集2.仓廪集2.参苏饮3.麻黄细辛附子汤1.麻黄附子苦草汤2.再制集4.加减葳蕤汤1.葱黑七味饮2.千金葳蕤第两章泻下剂第一节热下1.大启气汤1.小启气汤2.调胃启气汤3.复圆大启气汤2.大黄牡丹汤1.浑肠饮2.阑尾化瘀汤3.阑尾浑化汤4.阑尾浑解汤3.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第两节温下1.大黄附子汤2.温脾汤1.第三节润下1.麻子仁丸(脾约丸)五仁丸2.济川煎第四节逐火1.十枣汤控涎丹2.舟车丸3.疏凿饮子第五节攻补兼施1.黄龙汤新加黄龙汤2.删液启气汤3.启气养营汤第三章妥协剂第一节妥协少阳1.小柴胡汤柴胡枳桔汤2.大柴胡汤薄朴七物汤3.蒿芩浑胆汤4.达本饮1.柴胡达本饮2.浑脾饮第两节调战肝脾1.四顺集1.柴胡疏肝集2.枳真芍药集2.逍遥集1.加味逍遥集2.黑逍遥集3.痛泻要圆第三节调战肠胃1.半夏泻心汤1.死姜泻心汤2.苦草泻心汤3.黄连汤第四章浑热剂第一节浑气分热1.黑虎汤1.黑虎加人参汤2.黑虎加桂枝汤3.黑虎加苍术汤2.竹叶石膏汤第两节浑营凉血3.浑营汤浑宫汤4.犀角天黄汤(芍药天黄汤)1.神犀丹2.化斑汤第三节浑热解毒1.黄连解毒汤1.泻心汤2.栀子金花汤3.浑瘟败毒饮2.凉膈集3.普济消毒饮4.仙圆活命饮1.五味消毒饮2.四妙怯安汤第四节浑净净热5.导赤集浑心莲子饮6.龙胆泻肝汤1.泻青丸2.当归龙荟丸7.左金丸1.戊己丸2.香连丸8.苇茎汤桔梗汤9.泻黑集葶苈大枣泻肺汤10.浑胃集泻黄集11.玉女煎12.葛根黄芩黄连汤13.芍药汤黄芩汤14.黑头翁汤15.黑头翁加苦草阿胶汤16.防风通圣集17.石膏汤18.五积集19.柴胡桂枝搞姜汤第五节浑真热1.青蒿鳖甲汤2.浑骨集秦艽鳖甲集3.当归六黄汤第五章祛热剂1.浑络饮2.香薷集3.六一集益元集碧玉集鸡苏集4.桂苓苦露集5.浑热益气汤李东垣浑热益气汤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热1.理中丸《伤热论》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理中化痰丸2.小修中汤黄芪修中汤当归修中汤大修中汤3.吴茱萸汤吴茱萸加死姜半夏汤第两节回阳救顺1.四顺汤通脉四顺汤四顺加人参汤黑通汤黑通加猪胆汁汤参附汤回阳救慢汤医门黑锡丹第三节温经集热1.当归四顺汤当归四顺加吴茱萸死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2.阳战汤小金丹中战汤第七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1.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同功集保元汤2.参苓黑术集七味黑朮集3.补中益气汤降阳益胃汤举元煎降陷汤4.死脉集5.人参蛤蚧集6.人参胡桃汤7.玉屏风集8.完戴汤易黄汤浑戴汤第两节补血1.四物汤桃黑四物汤圣愈汤胶艾汤2.当归补血汤3.归脾汤第三节气血单补宽裕大补汤人参养枯汤泰山盘石集2.炙苦草汤加减复脉汤第四节补阳1.六味天黄丸知柏天黄丸皆气丸麦味天黄丸杞菊天黄丸2.左归丸左归饮3.大补阳丸虎潜丸4.一贯煎第五节补阳1.肾气丸济死肾气丸十补丸2.左归丸左归饮第六节阳阳单补1.天黄饮子七宝好髯丹第八章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1.牡蛎集第两节敛肺止咳1.九仙集第三节涩肠固脱1.真人养净汤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2.四神丸第四节涩粗止遗1.金锁固粗丸火陆两仙丹2.桑螵蛸集缩泉丸第五节固崩止戴1.固冲汤2.固经丸3.易黄汤第九章安神剂第一节沉镇安神1.墨砂安神丸磁墨丸2.死铁降饮3.珍珠母丸第两节滋养安神1.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枕中丹2.酸枣仁汤苦麦大枣汤定志丸第十章启窍剂凉启第一节1.安宫牛黄丸牛黄浑心丸2.紫雪苏恭圆小女回秋丹3.至宝丹止军集第两节温启1.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紫金锭玉枢丹第十一章理气剂第一节止气1.越鞠丸2.枳真薤黑桂枝汤瓜蒌薤黑黑酒汤瓜蒌薤黑半夏汤3.半夏薄朴汤4.金铃子集延胡索汤5.薄朴温中汤良附丸6.天台黑药集四磨汤五磨饮子橘核丸7.温肝煎8.三层茴香丸9.导气汤第两节降气1.苏子降气汤2.定喘汤3.小半夏汤大半夏汤4.旋覆代赭汤搞姜人各半夏丸5.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济死橘皮竹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第十两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1.桃核启气汤下瘀血汤大黄蛰虫丸2.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背逐瘀汤身痛逐瘀汤3.补阳还五汤4.复本活血汤七厘集5.温经汤温经汤艾附温宫丸6.死化汤7.得笑集活络效灵丹丹参饮脚拈集宫中孕圆8.桂枝茯苓丸9.鳖甲煎丸第两节止血1.十灰集四死丸2.咳血圆3.小蓟饮子4.槐花集槐角丸5.黄土汤第十三章治风剂第一节疏集中风1.川芎茶调集第十三章治风剂第一节疏集中风1.川芎茶调集苍耳子集菊花茶调集2.大秦艽汤大活络丹4.牵正集止痉集五虎逃风集6.消风集第两节仄熄内风第一节1.羚角钩藤汤钩藤饮第二节2.镇肝熄风汤修瓴汤3.天麻钩藤饮4.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阿胶鸡子黄汤小定风珠第十四章治燥剂第一节沉宣中燥1.杏苏集2.桑杏汤翘荷汤3.浑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第两节滋阳润燥1.删液汤删液启气汤2.麦门冬汤琼玉膏5.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第十五章祛干剂第一节燥干战胃1.仄胃集没有换金浩气集柴仄汤2.藿香浩气集六战汤第两节浑热祛干1.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茵陈四顺汤2.八正集五淋集3.三仁汤藿朴夏苓汤黄芩滑石汤4.苦露消毒丹5.连朴饮6.当归拈痛汤宣痹汤7.两妙集三妙丸四妙丸8.蚕矢汤第三节利火渗干1.五苓集四苓集胃苓汤茵陈五苓集2.猪苓汤3.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4.五皮集第四节温化热干1.苓桂术苦汤苦草搞姜茯苓黑术汤2.真武汤附子汤3.真脾集4.萆薢分浑集萆薢分浑饮第五节祛风胜干1.羌活胜干汤蠲痹汤2.独活寄死汤三痹汤3.鸡鸣集第十六章祛痰剂第一节燥干化痰1.两陈汤导痰汤涤痰汤金火六君煎2.温胆汤3.十味温胆汤4.茯苓丸第两节浑热化痰1.浑气化痰丸浑金降火汤2.小陷胸汤柴胡陷胸汤3.滚痰丸第三节润燥化痰1.贝母瓜蒌集第四节温化热痰1.苓苦五味姜辛汤热哮丸2.三子养亲汤3.半夏黑术天麻汤4.定痫丸第十七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滞1.保战丸2.枳真导滞丸木香槟榔丸第两节健脾消食1.健脾丸枳术丸资死丸直蘗枳朮丸橘半枳朮丸香砂枳朮丸2.枳真消痞丸3.葛花解酲汤第十八章驱虫剂1.黑梅丸理中安蛔汤连梅安蛔汤2.肥女丸3.布袋丸4.化虫丸5.伐木丸第十九章涌吐剂1.瓜蒂集三圣集救慢密涎集2.盐汤探吐圆第两十章痈疡剂1.仙圆活命饮2.连翘败毒3.五味消毒饮4.银花解毒汤5.四妙怯安汤6.五神汤7.神效托里集8.犀黄丸9.醉消丸10.蟾酥丸11.牛蒡解肌汤12.海藻玉壶汤13.透脓集14.医教心悟透脓集15.托里透脓汤16.阳战汤17.中战汤18.小金丹19.内补黄耆汤20.苇茎汤21.大黄牡丹汤22.浑肠饮23.薏苡附子败酱集24.薏苡仁汤。
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七单元
第四章方剂学第七单元温里剂■考点一概述1. 辨清寒热真假。
2. 掌握剂量,中病即止,勿用过剂,以免使寒去热生,或致劫阴动血之弊。
素体阴虚, 或有失血疾患者,当慎用。
3. 若阴寒太盛,药入即吐者,宜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或热药冷服,以免病势拒药。
■考点二温中祛寒1. 理中丸【组成药物】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
【趣味记忆】人参老白干。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证候】(1)中焦脾胃虚寒证。
(2)阳虚失血证。
(3)霍乱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配伍意义】干姜温脾胃而祛里寒为君,人参补元气为臣。
【全方配伍特点】(助理不考)温补并用,以温为主。
2. 小建中汤【组成药物】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趣味记忆】桂枝姨背芍药(桂枝饴倍芍药)。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证候】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配伍意义】饴糖益脾气,温补中焦,兼缓急,为君。
桂枝温助中阳而祛里寒;芍药养血柔肝缓急,共为臣。
3. 大建中汤(助理不考)【组成药物】蜀椒、干姜、人参、饴糖。
【趣味记忆】(1)姜姨任教(姜饴人椒)。
(2)叔一人干仗(蜀饴人干∗)。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证候】中阳衰弱,阴寒内盛证。
【方剂鉴别】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的异同:小建中汤用于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大建中汤用于中阳虚衰,阴寒内盛证。
4. 吴茱萸汤(助理不考)【组成药物】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
【趣味记忆】吴茱萸吃人参姜枣。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证候】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配伍意义】吴茱萸为君药,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善和胃降逆止呕。
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
【方剂鉴别】理中丸偏脾胃虚寒,吴茱萸汤用于肝寒犯胃。
■考点三回阳救逆四逆汤【组成药物】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趣味记忆】四逆附子老干仗(四逆子老干∗)。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证候】心肾阳衰寒厥证。
【配伍意义】附子大辛大热,为补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脉,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为君。
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四单元
第四章方剂学第四单元和解剂■考点一概述(一)和解剂适用范围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
(二)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 临床根据病证不同,应分别选用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的治法和方剂。
2. 该法以祛邪为主,纯虚证不宜使用,纯实者亦不可用。
3. 凡外邪在表,未入少阳者;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均不宜使用和解剂。
■考点二和解少阳1. 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药物】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趣味记忆】(1)生姜芹菜炒大虾仁(生姜芹柴草大夏人);(2)柴大人半夏生擒国老(芩)。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证候】(1)伤寒少阳证。
(2)治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见少阳病证。
【配伍意义】方中柴胡疏透半表半里之邪为君;黄芩清泄少阳之热为臣,合而清透并用,和解少阳。
本方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全方配伍特点】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祛邪为主,兼顾正气。
2.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药物】青蒿、竹茹、半夏、赤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
【趣味记忆】蒿芩清胆巧拌猪皮敷上碧玉散(蒿芩清胆壳半猪竹皮茯∗碧玉散)。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证候】少阳湿热证。
【配伍意义】青蒿清透少阳邪热,黄芩善清胆热燥湿,共为君药,既可内清湿热,又能透邪。
■考点三调和肝脾1.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
【趣味记忆】小姚嘱咐魏生将薄荷当柴草烧(逍遥术茯煨生姜薄荷当柴草芍)。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证候】肝郁血虚脾弱证。
【配伍意义】方中既有柴胡疏肝解郁为君。
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为臣。
【全方配伍特点】肝脾同调,疏肝为主;气血兼顾,以理气为先,使木郁达之,脾弱得复,血虚得养。
2. 四逆散《伤寒论》【组成药物】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趣味记忆】四逆散是用柴草制药(四逆散实用柴草枳药)。
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六单元
金英杰,您身边的医考专家()
第四章方剂学
第六单元祛暑剂
■考点一概述
1. 应用时多配伍祛湿药———暑多夹湿邪;
2. 配伍益气养阴药———暑多耗气伤津。
■考点二祛暑解表
香薷散
【组成药物】香薷、炒白扁豆、姜制厚朴、酒。
【趣味记忆】猴想扁豆酒(厚香扁豆酒)。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证候】阴暑。
由夏月乘凉饮冷,感受寒湿所致。
【配伍意义】香薷辛温芳香,是夏月解表之要药,方中用其解表散寒,祛暑化湿,以祛在表之寒湿,为君药。
■考点三祛暑利湿
1. 六一散(助理不考)
【组成药物】滑石、甘草(滑石甘草比例为 6 ∶ 1)
【趣味记忆】六一拾草(六一石草)。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证候】暑湿证。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2. 清暑益气汤
【组成药物】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趣味记忆】石斛知母卖连着荷梗草叶的西洋瓜换米(麦)。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证候】暑热气津两伤证。
配套名师精讲课程
【配伍意义】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合西瓜翠衣清热解暑,共为君药。
第16部分:方剂学速记表格
【速记】目前只办富姐申诉陈根打姜草。
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君】麻黄
【臣】附子、细辛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2.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注意】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损耗正气。
【速记】小黄识谱。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君】大黄、丹皮
【臣】芒硝、桃仁
【佐】冬瓜仁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速记】甘愿起早。
五、攻补兼施
黄龙汤
《伤寒六书》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当归、人参、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佐】泽泻、升麻、枳壳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歌诀】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齐,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注意】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速记】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四、逐水
十枣汤
《伤寒论》
【君】甘遂
【速记】大嫂炒姜汁。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君】羌活
【臣】防风、苍术
【佐】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
《方剂学速学速记》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最 新
版
本
0 5
第五章 祛暑剂
0 1
第七章 表里双解 剂
0 2
第八章 补益剂
0 3
第九章 固涩剂
0 4
第十章 安神剂
0 6
第十二章 理气剂
0 5
第十一章 开窍剂
0 1
第十三章 理血剂
0 2
第十四章 治风剂
0 3
第十五章 治燥剂
0 4
第十六章 祛湿剂
0 6
第十八章 消食剂
0 5
第十七章 祛痰剂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方剂学速学速记》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01 上篇 总论
02 下篇 各论
本书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方剂学》为蓝本,将教材中必须掌握的方剂进行精简, 运用图表形式归纳各类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特点、组方分析、注意点等,更将重点内容以歌诀形式展 示。本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易学易记,适用于中医药高等学校学生及医师资格考试备考人员参考。
上篇 总论
0 1
第一章 方剂的起 源与发展
0 2
第二章 方剂与治 法
0 3
第三章 方剂的分 类
0 4
第四章 方剂的剂 型
0 5
第五章 方剂的煎 服法
0 6
第六章 方剂的组 方原则与 变化
下篇 各论
0 1
第一章 解表剂
0 2
第二章 泻下剂
0 3
第三章 和解剂
0 4
第四章 清热剂
0 6
第六章 温里剂
(完整word版)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八、清代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温病学派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③薛雪(生白)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方剂与病证▍方剂与治法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宝典四:趣味常用方剂学
中医宝典四:趣味常用方剂学第一:总论:一:常用治法:【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以: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尽之。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三:方剂的变化:1药味加减:主病、主症、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2药量增减的变化: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药物的用量;3剂型更换的变化: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
四:剂型:汤、散、丸、膏、酒、丹。
栓、片、糖浆、冲剂、注射;其它还有茶、露、锭、条、线、灸。
第二:解表剂:一:辛温解表:(风寒表证)1: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无汗。
歌:干妈贵姓?(甘、麻、桂、杏)2: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治:外感风寒表【虚】有汗。
歌:桂枝要找蒋干。
(桂、药、枣、姜、甘)。
3: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治:外【寒】里【饮】证。
五味子与芍药配伍是:一散一收,加强平喘之功。
歌: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甘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4: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
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歌:石膏将找麻黄汤。
(石膏、生姜、大枣加上麻黄汤)。
5: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治:发【汗】、祛【湿】、清【里热】。
歌: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
(黄芩、生地、(尝)、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
6:止咳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治:【风】邪犯【肺】证。
方中紫菀、百部为君;白前降气,桔梗宣肺,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
歌:陈赓借钱百草湾。
(陈皮、桔梗、荆芥、白前、百部、甘草、紫菀)。
二:辛凉解表:(适用于风热表证)。
1: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韦根。
治:【辛凉平剂】,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歌:银翘和牛姐,吃尽露珠草(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淡豆豉、荆芥、苇茎、竹叶、甘草)。
方剂学歌诀打印版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经典珍藏版
方剂学歌诀打印版(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经典珍藏版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歌诀:麻黄汤有杏桂草,发汗平喘主解表,风寒表实用此方,寒热无汗喘咳疗。
桂枝汤歌诀:桂枝白芍草枣姜,调和营卫解肌良,风寒表虚寒热见,汗出脉缓用此方。
九味羌活汤歌诀:九味羌活白芷防,辛苍川芎草二黄,发汗祛湿清里热,药备六经止痛强。
小青龙汤歌诀:小青龙汤麻桂草,干姜辛味半芍药,解表散寒化水饮,表寒内饮康复早。
香苏散歌诀:香苏散有陈皮草,苏叶香附君臣药,外感风寒气郁证,解气解表效果好。
止咳散歌诀:止咳百部紫菀梗,白陈荆草姜汤送,宣利肺气疏风邪,久咳不止此方奉。
辛凉解表:银翘散歌诀:银翘散用荆豉薄,牛竹甘桔芦根合,辛凉透表解热毒,温病表闭疗效可。
桑菊饮歌诀: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芦根草薄荷,疏风清热宣肺气,辛凉轻剂偏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剂名即是所用药物,教材无方剂歌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柴葛解肌汤歌诀:柴葛解肌芍桔草,膏芩羌芷加姜枣,解肌清热是功效,三阳合病此方扫。
升麻葛根汤歌诀:升麻葛根四味药,还有赤芍和甘草,解肌透疹是功用,麻疹初起方代表。
扶正解表:败毒散歌诀:败毒二活二胡芎,枳苓参草姜薄梗,益气解表代表方,散寒祛湿又止痛。
参苏饮歌诀:参苏陈半葛木香,前苓梗壳草枣姜,益气解表散风寒,理气化痰止咳强。
麻黄细辛附子汤歌诀:用药如方剂名。
功用:助阳解表。
加减葳蕤汤歌诀:加减葳蕤有白薇,姜豉草枣桔薄随,滋阴解表治风热,阴虚外感此方会。
第二章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歌诀:大承气汤峻猛方,枳实厚朴硝大黄,伤寒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通下康。
大黄牡丹汤歌诀:大黄牡丹硝桃冬,泻热破瘀治肠痈,金匮要略书中方,适应湿热瘀滞证。
大陷胸汤歌诀:大陷胸汤用硝黄,冲服甘遂效力狂,泻热逐水是功用,大结胸证一扫光。
温下:大黄附子汤歌诀:大黄附子汤,细辛加入良,寒热并用方,温阳通腑强。
温脾汤歌诀:温脾汤用参附姜,归硝甘草与大黄,攻下冷积温脾阳,阳虚冷积代表方润下:麻子仁丸歌诀:麻子仁丸能润肠,枳朴杏芍蜜大黄,胃肠燥热脾约证,服后大便能通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方剂学
第十六单元治燥剂
■考点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在治法上,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
(二)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辨清外燥和内燥,正确的使用轻宣润燥剂和滋阴润燥剂。
2. 运用治燥剂,根据证候还需要酌情配伍清热泻火或益气生津之品。
3. 因燥而至气机不利时,宜适量配伍行气药。
■考点二轻宣外燥
1. 杏苏散(《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橘皮、杏仁、大枣。
【趣味记忆】杏苏姐只服半钱姜草枣橘皮散,凉燥就好了(杏苏桔枳茯半前姜草枣橘皮∗,凉燥就好了)。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证候】外感凉燥证。
【配伍意义】苏叶宣肺散邪,杏仁降肺止咳,合而为君。
2.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组成药物】霜桑叶、杏仁、煅石膏、枇杷叶、胡麻仁、阿胶、麦门冬、人参、甘草。
【趣味记忆】阿娇夜卖身,胡杏二人告了干爸(阿胶叶麦参,胡杏二仁膏∗甘杷)。
【功用】清肺润燥,益气养阴。
【主治证候】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
【配伍意义】重用冬桑叶清宣温燥为君。
3. 桑杏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桑叶、杏仁、香豉、栀皮、沙参、梨皮、象贝。
【趣味记忆】(1)傻桑杏背着母亲只吃梨皮(沙桑杏贝浙母∗栀豉梨皮);(2)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证候】外感温燥证。
■考点三滋阴润燥
1.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趣味记忆】夏大人卖甘米(夏大人麦甘米)。
【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主治证候】(1)虚热肺痿。
(2)胃阴不足证。
【配伍意义】重用麦冬,以其甘寒之性,滋养肺胃之阴,且清虚火。
【配伍特点】(1)体现了“培土生金”虚则补其母法。
(2)大量甘润剂中少佐辛燥之品,主从有序,润燥得宜滋而不腻,燥不伤津。
麦冬半夏比例为 7 ∶ 1。
2.玉液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助理不考)
【组成药物】山药、生黄芪、知母、生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
【趣味记忆】天山母鸡七个味(天山母鸡芪葛味)。
【功用】益气滋阴,固肾止渴。
【主治证候】消渴之气阴两虚证。
【配伍意义】方中生山药、生黄芪益气养阴,补脾固肾,共为君药。
3. 增液汤(《温病条辨》)(助理不考)
【组成药物】玄参、麦冬、生地。
【趣味记忆】地冬玄参。
【功用】增液润燥。
【主治证候】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