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金版教程》历史一轮复习题库(通史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1-2b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 “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017届《金版教程》一轮复习课件、题库(通史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知识整合与备考方略1

2017届《金版教程》一轮复习课件、题库(通史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知识整合与备考方略1

10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 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③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路。 ⑤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积极参与我国的改革开放。 3.分清“改革的历史作用”和“改革的认识” “改革的历史作用”是指改革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 “改革的认识”是指从改革的成败中得出的一 些有价值、启示、规律性的结论。
8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5)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支持力量大于阻碍力量,改革 则成,反之易败。 ③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④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⑤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6)评价改革的原则 ①历史的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 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 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7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3)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①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②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③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④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⑤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⑥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4)改革的实质: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或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未来改革将更加注重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未来改革将更加注重开放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01
未来改革将更加注重制度创新,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02
03
04
未来改革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1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并发展
,为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
民族危机的加深
02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多次外来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
革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途径。
西学东渐的影响
03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为改革的
推进提供了思想基础。
社会矛盾激化
01
阶级矛盾的尖锐
近代化进程中其他关键事件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知识分子发起的文化革新运动,旨在推 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 迷信盲从。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奠定了 基础。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场由学生和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 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和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01
改革背景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经济衰退,社会矛盾尖锐。为挽救统治危机,
张居正在明神宗支持下进行改革。
02
改革措施
整顿吏治,裁汰冗员;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加强边防,改善民族
关系;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03
成效
张居正改革使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边防巩固,出现了短暂的中兴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选修1 第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选修1 第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 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 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 骑射”。
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罗斯福新政(应对 经济危机的需要)。
第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 律总结
目 录
洞悉常 考题型
答题规 律总结
选修过 关检测
[全国卷 5 年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 2018· 全国卷Ⅰ 2018· 全国卷Ⅱ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关键词 西汉,年号制改革
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特点类、意义类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 背景类、内容类、 1977 ~ 1981 年,科 和国专题史稿》 影响类 技体制改革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 (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 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 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 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 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1977~1981 年我国科 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 1977~1981 年我国科 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 分)

金老师教育培训备战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讲义含练习答案解析考点36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金老师教育培训备战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讲义含练习答案解析考点36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36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向一商鞅变法一、历史背景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商业日益活跃。

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各诸侯国都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出现了变法改革的潮流。

3.文化“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条件和机遇1.有利条件(1)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浓厚。

2.历史机遇(1)长期遏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力量大大削弱。

(2)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国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三、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

四、措施1.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推行县制等。

3.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制订秦律。

5.社会风俗方面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五、特点1.全面性变法涉及方方面面,是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2.进步性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改革,手段严厉,具有明显的彻底性。

4.持久性其深远影响是战国时期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

六、评价1.积极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东方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1)变法中施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2)变法也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选修1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①积极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材料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行八铢钱,又行五分钱。

文帝以五分钱太轻小,更作四铢钱,亦作半两使用;并放民私铸,经铸造的铜钱,自与生铜不同。

几种货币并行于市,民必信其重者,而疑其轻者;信其铸造精良者,而疑其铸造粗恶者;所以物价因之增长。

汉武帝即位后。

初铸三铢钱,又铸赤仄,又将鹿皮造成皮币,又用银锡造作白金三等,纷扰者久之。

后来乃将各种铜钱取销,专铸五铢钱。

既禁民私铸,并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

谓水衡都尉属官均官、钟官、辨铜三令丞。

币制至此,始获安定。

直至唐初,才另铸开元通宝钱。

自此以前,历朝所铸的钱,都以五铢为文。

五铢始终是最得人民信用的钱。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

(9分)解析:(1)根据材料“几种货币并行于市”“将各种铜钱取销,专铸五铢钱。

既禁民私铸,并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可直接得出统一币制、禁止民间铸造货币、成立专门的铸造机构等。

(2)由材料“币制至此,始获安定”可得出终止了币制长期混乱的局面,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然后根据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如稳定物价、促进商品流通、作为社会规范等叙述即可。

答案:(1)内容:统一币制;禁止民间铸造货币;成立专门的铸造机构。

(言之有理即可)(2)意义:终止了币制长期混乱的局面,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制与钱币重量挂钩,有利于稳定物价;方便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长期的标准性币制。

(言之有理即可)2.(2017·日照市高三模拟)材料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黄河流域“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江淮”。

据考证,(东晋时)总数约90余万,约占政府领民的1/6。

东晋政府没有把南迁侨户编入正式户籍黄籍,而编入专为侨户设置的临时户籍白籍,白籍人不对国家负担租税赋役义务。

由于战乱、灾害、暴政,又使不少人被迫成为无土可依、漂离就食的流民。

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选修部分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选修部分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8页
(3)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户籍制 度,制定连坐法。
(4)文化习俗: 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诗书。 ②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第9页
作用 (1)积极: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开始建立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秦国的 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措施
青苗法
农田 水利法 募役(免 役)法 市易法
方田 均税法 均输法
内容
作用
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之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收获后还本付息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 的财政收入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推行均田
制的土地分给农民,由 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制与租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 和徭役;恢复和发展

徭役和兵役
了北方经济
设立三 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
制,直属州郡,负责检 的控制,有利于中央
查户口、征收租赋、征 集权的巩固
发徭役和兵役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
整顿吏治
北魏吏治有所好转
俸禄由国家筹集和发放
第12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1)社会矛盾: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2)有利条件: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社会较安定,民族融合 加强。 (3)个人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第13页
内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选修1
第十八页,共38页。
重点识记六、戊戌变法
1.历史条件
(1)政治
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大规模
资并本掀输起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
危机(wēijī)加深。
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z化ī ,b统ěn治危机(wēijī)进一步
加剧。
shū chū)
(2)经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
(2)经济:日本 资本主义
出现并发展;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外患:以 美国(zī为bě首nz的h西ǔy方ì)列萌强(lièqiáng)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
中,民族危机加(剧mě芽。i
(4)前提:倒幕派ɡu推ó)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 2.主要内容
政府。 明治
(1)政治: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行“四民平等”。
3.变法措施
(1)经济
①废除(fèichú)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 ③统一度量衡。
。 耕织 (ɡēnɡ
zhī)
第三页,共38页。
(2)政治
①废除“ 世卿(shì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建立严密的q户īn籍ɡ)制世度禄,制制定连坐法。
③废分封推行 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④制定了秦律。 (3)思想文化:“燔诗书(shī shū)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4)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4.特点 (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核心是“农战”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和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完整word版)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完整word版)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高考选修真题分类汇总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上海历史卷, 16)“1895年, 适逢甲午惨败, 日本逼签条约, 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 要求拒签条约, 变法图强, 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 领导人B. 时间C. 参加者D. 地点答案: C 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络的是各省的“会试举人”。

2.(上海历史卷, 17)明治维新时期, 西服流行的同时, 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 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 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 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 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 传统服饰“和服”与西服、酒吧与茶室、西洋歌剧与传统歌舞伎都能见到, 说明当时的日本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

3.(江苏历史卷, 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 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 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 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展开了激烈的急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 ……求有才有识者, 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 固当教以经济之业, 取以经济之才, 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 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 何负于天下, 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 且其学术不一, ……朝廷欲有所为, 异论纵然, 莫肯承听, 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 则修学校, 欲修学校, 则贡举法不可不举。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 乃闭门学作诗赋, 及其入官, 世事皆所不习, 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 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 百世不易之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新人教版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新人教版选修1

选修一第1讲1.(2017·山东济南一模)导学号 99522472材料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颁布了《置屯田令》,任命枣祗全权负责屯田事宜。

枣祗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一部分交给军队去耕种,这叫军屯,另一部分招募流浪的农民来耕种,这叫民屯。

民屯50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

屯民不隶属于郡县,而属于典农管辖,所以他们被称为“典农部民”,或称“屯田客”。

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

军屯以士兵屯田,设绥集都尉管理,60人为一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

军屯最初大都是临时因地制宜,规模较小,直到曹丕掌权时期才大规模地推行开来。

《三国志·魏书》记载,“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摘编自张作耀《曹操屯田述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影响。

[答案](1)内容: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模式;土地国有;设专职的官员进行管理;不隶属郡县,编制独立;按比例分配收获物。

(2)影响:有利于解决流民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开垦荒地,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物质条件。

但是屯田制对农民的剥削仍然较重。

[解析](1)根据材料“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一部分交给军队去耕种,这叫军屯,另一部分招募流浪的农民来耕种,这叫民屯”可归纳为土地国有、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模式;根据材料“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

屯民不隶属于郡县,而属于典农管辖”可归纳为设专职的官员进行管理、不隶属郡县,编制独立;根据材料“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可归纳为按比例分配收获物。

(2)根据材料“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权统治、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4)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 方书籍。
(5)思想上: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 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愿望日益强烈。
2.局限性:保留了农奴制的一些残余,俄国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腐朽 和落后的面貌,且对外显示了更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考点五 日本明治维新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1.必要性 (1)内忧:幕府的腐朽统治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①政治上:幕藩等级森严,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②经济上:幕府歧视工商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 (2)外患:“黑船事件”和《日美亲善条约》使民族危机加深。 2.可能性 (1)1860年“尊王攘夷”运动开始,后来演变为倒幕运动,最终推翻 幕府统治。 (2)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基础梳理
能力提升
实战高考
基础梳理
考点一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特点 1.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1)经济上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促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 展。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 ①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 ②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 统治。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和历史作用 1.内容及意义
措施 均田制
整顿 吏治 三长制
内容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 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 徭役杂税 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 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 污的办法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 州郡
意义 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 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 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 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 政权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 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12、专题十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

12、专题十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
也量推不动断了壮大社,会他关们系要的求变取化得。政列治举统相治关地史位实,商说鞅明变商法鞅顺打应击了旧这贵一族要,鼓求励。 新商兴鞅地变法主中阶的级“的废具井体田措,施开即阡可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 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 会关系的变化。
解析 答案
专题十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
真题研析
专题整合
课堂演练
-11-
3.(2019课标全国Ⅱ,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 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 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 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 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 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 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
专题十二
真题研析
专题整合
课堂演练
-8-
2.(2019课标全国Ⅲ,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 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 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 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 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 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 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 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最终未能实现。

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解析

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解析

第34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纲展示:(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

考点一商鞅变法1.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

③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④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其中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希望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变法内容措施内容影响以农求富废井田、开阡陌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促进作用加强集权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订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②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③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点拨]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乎秦国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旧贵族的论战,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课件: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43

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课件: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43

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得出
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根据材料“刑网
简要,疏而不失”,得出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第
(2)问,根据材料“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
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
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
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得出总结和发展了前代
控制 令”
但也破坏了传统文化
改革 旧俗
强制推行一夫 一妻小家庭政 策等
进一步发展了封建小农经济,有利于增 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真题体验
-14-
3.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 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 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 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给秦国农业生产带来 了生机。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 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②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 迫。
选修模块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 革回眸
第43讲 古代历史上的 重大改革
真题体验
-4-
命题 特点
考题 扫描
1.从考查趋向看,课标全国卷注重从文明发展和 社会进步的角度考查本讲的内容,突出对社会发 展的借鉴意义。
2.从社会热点看,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以抓改革激发社会活力是化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 和挑战。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
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
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冲关即时演练 北师大版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冲关即时演练 北师大版选修1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选考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冲关即时演练(对应学生用书第286页)1.(2017·郑州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

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

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

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

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

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保持了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为郑国争取并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

子产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克堂《子产评传》(1)根据材料,分析子产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特点。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逐条进行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礼法结合、宽猛相济;保护工商业者;作为小国,敢于对大国说“不”等。

【答案】(1)意义: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推动了郑国农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礼法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持了郑国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使郑国的地位大大提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礼法结合;宽猛相济;保护工商业者;作为小国,敢于对大国说“不”。

2.(2017·临沂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

武帝中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本套题共4小题,分值100分,做题时间30分钟,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1.[2016·日照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

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

——摘编[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

(10分)
(2)结合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简要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的含义。

(15分) 答案(1)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政治上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2)“一张脸孔望着未来”指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颁布了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在政治体制方面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参照西方司法制度进行改革,带有一定的民主化倾向。

“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指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结合所学可得出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从对内对外两方面分析: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对外,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第(2)问本题考查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影响,
“一张脸孔望着未来”即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经济方面,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政治方面,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带有民主化倾向;“一张脸孔望着过去”即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2.[2015·石家庄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

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

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

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

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

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

——《梁启超传》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

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

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渐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

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处,再行办理。

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认识。

(16分)
答案(1)原因:改革家威望不足;变法过急,缺乏成效;用人不当;失去改革时机。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梁启超的认识:注重思想宣传、舆论鼓动;主张变法要迅速推
行。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评析:一方面,梁启超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愿望。

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薄弱,缺乏经济基础;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的现实;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措施难以贯彻实施;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

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入手,结合戊戌变法期间用人不当和顽固势力的反对等知识回答。

第(2)问,从材料信息看,梁启超注重思想宣传,主张变法应快速实行。

分析梁启超主张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联系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等回答。

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2015·苏锡常镇四市调研]日本经由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治维新的性格规定着近代以来日本的性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8年4月27日公布了《政体书》。

这是明治政府的政治体制和组织法令。

它根据《五条誓文》原则,参考了《令义解》《西洋事情》(福泽渝吉著)等。

规定:“天下权力皆归太政官,使政令无出二途之患”,以谋求政令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太政官(相当于总理大臣)之下,设议政(立法)、行政、刑法(司法)三官(权)。

……体现君主和官僚构成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原则。

——吴廷璆《日本史》材料二在统治人民方面,在公布《五条御誓文》(即《五条誓文》)的同时,对一般平民公布了《五榜揭示》。

此文规定:要遵守“五伦之道”:严禁结党、强诉(指人民的团结和向政府提出要求);基督教被作为邪教而加以禁止等等。

——[日]依田憙家《简明日本通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为建立近代政治体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政治体制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变革社会关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平民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双重影响?(9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存在怎样的“性格”?(4分)
答案(1)措施:政令统一(中央集权);三权分立;废藩置县。

影响:建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2)措施:废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保留封建统治原则。

影响:平民享有政治权的同时,也受到了严格限制。

(3)性格:开放性与封闭(保守)性并存。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的明治维新。

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谋求政令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设议政(立法)、行政、刑法(司法)三官(权)”概括要点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日本的政治体制不难答出是君主立宪制。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对一般平民公布了《五榜揭示》”并结合明治维新具体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要遵守‘五伦之道’:严禁结党、强诉(指人民的团结和向政府提出要求);基督教被作为邪教而加以禁止”等信息来回答。

第(3)问考查分析历史问题以及归纳材料的能力,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从开放与保守并存角度思考作答。

4.[2016·湖北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同治中兴是指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的所谓“武功”“文治”。

这一时期中国文士集团由于受传统的价值标准的影响,忠君的士大夫在任何特定时期都不得不满足于清帝所给的回旋余地。

经世派中的人物,凡是不能适应地主阶级所谓“治世”的新需要的,或是在适应地主阶级所谓“治世”的新需要中反应迟缓的,往往
被罢官,不再叙用,或者是屡罢屡用,沉浮宦海。

因此,官场中的领导者们奉行中庸之道,对内妥协,对外防守。

材料二然而,同治中兴显然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

它虽然暂时制止了衰落,但却未能使清王朝恢复到足以体面地生存在近代世界的水平。

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全然没有触及。

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清王朝国运持续衰落中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

尽管如此,同治中兴却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启一个新秩序的大胆而又相当成功的努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治年间“武功”“文治”的具体表现。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分析“同治中兴”的进步性。

(13分)
答案(1)表现:“武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军事工业。

“文治”:崇尚理学;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2)进步性: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防实力,并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成立总理衙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同治中兴”推动了中国经济、教育、军事、外交等领域的近代化,加速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解析第(1)问,据同治年间的时间1862~1874年,从文、武两个方面回答清政府的活动。

第(2)问,结合第(1)问的回答,从进步性的角度回答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