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尚志市逸夫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马说》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黑龙江省八五八农场学校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十三课:马说

黑龙江省八五八农场学校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十三课:马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马说》这篇文章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言文阅读和评价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正确评价事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然而,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显得有些迷茫,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明确。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他们明确讨论主题,并能在讨论中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此外,我还注意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有待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采用更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增加课堂互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正确评价事物”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马说》这篇文章的基本概念。它是一篇以马为主题,表达作者对马的赞美和评价的文言文。这篇文章是我们要学习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重要篇章。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马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文言文表达对事物的评价,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马说》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马说》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马说》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 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教法: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马说》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积累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知识链接:韩愈,有杰出才华,仕途却多坎坷。

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初读课文)1、本文作者是韩愈,字退之,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祇.辱于( zhǐ ) 骈.死于( pián )槽枥.. ( cáo )( lì)一食.或尽粟.一石. ( shí ) ( sù)( dàn )食.马者( sì ) 才美不外见.( xiàn ) 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 ) 其真无马邪.( yé )3、指导朗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掌握下列词语。

故虽有名马:即使祇辱于:只是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是马也:这才美不外见:才能;见通“现”,表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本文主题为《马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旨在分析分析此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一、课文内容概述《马说》这篇文章是神秘主义诗人孟浩然创作的。

文章以马的角度向人类展示了自己的生活状况,表达了马对他的主人和人类的感情。

文章以一个马的视角,描绘了马奔跑、拉车、载人、吃草等情景,将动物的生命体验娓娓道来。

孟浩然在此篇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和深刻的感受,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篇充满深层思考和感性韵味的文章。

二、文本分析1. 马的角度本文从马的角度切入,描绘了马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它的思想和感受。

这种以动物视角代替人类视角的写作手法十分独特,让读者能够看到动物们的真实感受,思考人际之间的关系。

2. 描写生活细节《马说》这篇文章中,孟浩然生动地描写了马的出生、生活、劳动和死亡等方方面面的情景,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马的生命体验。

3. 深层思考和感性韵味孟浩然在文中强调了马对于主人的信任和忠诚,同样也表达了对人类社会不平等和残酷的感受。

同时,文章也注重抒发感情和思考,用深刻的诗意描绘出马的生命之路。

三、文章解读《马说》这篇文章呈现了一个动物的真实感受,借此让读者去感受动物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命体验。

文章深刻地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保护动物权益,尊重它们的生命价值。

孟浩然在此篇文章中还提出,马不在乎我们对它的评价,而只关心对它的待遇。

与人类社会不同的是,马并不为名利所动,而运动纯粹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和生存。

同理,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评价时,也应该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不为外部评价所影响。

四、教学建议1. 培养学生动物保护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习性、生存环境、生命体验等方面内容,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和尊重。

2. 引导学生关注公平正义问题通过分析文章中反映的不平等和残酷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3马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3马说

23 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马说》导学案(八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八年级下册)

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重点】
翻译并背诵全文
【难点】
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

(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朗读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三、课文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注释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以:用。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注释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食:喂,现在写作“饲”。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注释能:才能,能力。

外见:表现在外面。

且:尚且,况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得:能够。

求:要求。

其:代词,代指千里马。

译文: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注释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以:按照。

道:规律,方法。

尽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马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马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 马说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

所以他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韩愈!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祇.(zhǐ) 骈.(pián) 槽枥..(cáo lì)食.(sì)马者粟.(sù) 邪.(yé)2.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实词祇:只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解释为“喂”)才美不外见(通“现”,解释为“表现在外面”)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解释为“才能”)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解释为“吗”)(3)一词多义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能够)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食不饱(吃)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副词,表反问,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推测,恐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古今异义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接的连词)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5)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初中语文最新-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进阶学案 精品

初中语文最新-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进阶学案 精品

《马说》进阶学案
进阶练习
-----------,然后有千里马。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2000年金华市、衢州市。


1.依次写出文中“----------”处应填入的语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4分)
A.才美不外见
B. 食不饱,力不足
C.策之不以其道
D.执策而临之
3.指出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在上文横线上填上确切的文字。

2.从上文中找出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
3.从上文的阅读中,围绕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黑龙江省尚志市逸夫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黑龙江省尚志市逸夫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23《马说》【自研课导学】预习课(晚自习后20分钟):自读自悟《马说》,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1、韩愈及《马说》的相关资料;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文体知识。

自主积累:归纳整理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常见的文言现象。

自我感悟: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晨读课(30分钟全体起立,导生大声带读晨读目标一遍):目标:1、全体同学大声朗读《马说》两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时间:15分钟2、学有余力者,大胆背诵《马说》,力争当堂完成背诵任务。

时间:10分钟检效:小组长检测组员课文背诵情况。

时间: 5分钟【展示课导学】(课题:《马说》课时:第二课时)·学习主题:1、理解文章说明对象的寓意;2、学习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课堂元素导学流程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自学指导程序、要求、时间互动程序内容、形式、时间展示方案方案、建议、时间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研读文本理解内容内容:深入文本,理解内容学法:·研读文本,用“”划出本文的主旨句和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在文中用圆圈A.两人小对子:1.对子互批学道;2.相互听读全文,读出节奏。

预时5分钟展示主题:研读·拓展展示单元一:名家说法建议:1、现场模仿名家说法,有主持、有嘉宾,有场外观众;主旨句:作者情感:文章形象及特点:圈出作者刻画的形象,及他们各有哪些特点;·文章表面上说的是马,实际上说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预时:7分钟)B.十人共同体:①交流:五人小组循环交流,着力解决前自研、对学阶段未解决的问题。

②抽签:明确各组的展示任务并讨论相关内容。

③预展:围绕展示任务,参照展示方案,优化展示内容,分派展示任务,进行组内展示预展。

建议:3人板书,大组长带领3人预展,其他同学在小黑板上板书本课重点语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马说》教案1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马说》教案1 新人教版

(驱
使)
执策而临之
(鞭
子)
策勋十二转
(记
载)
虽有千里之能
(虽
然)
故虽有名马
(即
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
----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转
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Hale Waihona Puke (顺承连词,来)4、 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2、展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
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 句。
马说
课 题 马说
备课人 知识 与能 力
教 过程 学 与方 目法 标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课型
新授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
1
课标要求 重点 难点 教法
教学程序 激情导入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导学案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导学案1

23 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3马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3马说

23 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精品导学案(word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精品导学案(word版)

数学教育的过程尽管有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数学领域,但是孩子们从中学到的是数学方法,主要包含以下若干方面: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法、枚举法、建模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

比如反证法,孩子们从最初的生活中的辩驳中初步有所体会,如:假如我晚上没有按时睡觉,第二天我就可能会上学迟到,我不愿意迟到,所以我要按时睡觉。

进而慢慢的在数学领域进行应用,比如:若三个数的和大于6,则必然至少有一个数大于2.从而将来才能在工作学习中深入应用。

经过认真备课,形成本课教案,主要就是基于以上两点。

2021年6月初,教育部发表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又被重新提出来。

马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4、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预习导学(一)个人自学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马说》
【自研课导学】
预习课(晚自习后20分钟):
自读自悟《马说》,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
资料准备:1、韩愈及《马说》的相关资料;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文体知识。

自主积累:归纳整理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常见的文言现象。

自我感悟:结合文中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晨读课(30分钟全体起立,导生大声带读晨读目标一遍):
目标:1、全体同学大声朗读《马说》两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时间:15分钟
2、学有余力者,大胆背诵《马说》,力争当堂完成背诵任务。

时间:10分钟
检效:小组长检测组员课文背诵情况。

时间: 5分钟
【展示课导学】(课题:《马说》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主题:1、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2、能对照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知
容,分派展口头翻译。

疑难
第三课时
·基础题·
1.工整抄写《马说》。

(11分)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3分)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一食或尽粟一石()○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6分)
①才美不外见通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含义:;通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通含义:
4、翻译下列语句。

(10分)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培辅期望】(附培辅单)
疑惑告知:
效果描述:
【自主反思】(日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描述: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