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第七讲.ppt

合集下载

(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7课 陈情表课件1 新人教版必修5

(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7课 陈情表课件1 新人教版必修5

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优秀人才;科举中最低级 者。
臣以供养无主 无人来做;没有主意。
臣之辛苦
辛酸苦楚;身心劳苦。
精选ppt
22
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报答皇上;向上级报告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申诉(苦衷);让别人知道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幸运;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 去灾害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谦言私爱;数量少
精选ppt
5
•背景
简介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
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 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 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 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
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 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 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
精选ppt
15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 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精选ppt
16
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精选ppt
17
赏析语言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 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 琅琅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第7课 陈情表
作者:李密
精选ppt
1
忠则《 出师》, 孝则《 陈情》。
精选ppt
2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以上苏轼语)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后人续)
精选ppt
3
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 章。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版课件 第7课_春末闲谈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版课件 第7课_春末闲谈
明确: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民的精神控 制术。课文中有“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 者食于人”等语,可以看出。
3.“闲谈”的范围近而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 两方面娓娓谈开,最后提升到“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的“精神 文明”的高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开篇交代了一个特定的时空,“北京正是(一九 二五年)春末”。作者由故乡盛夏细腰蜂捕捉青虫的“闲趣”铺 开,闲谈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联想到“圣君,贤臣,圣贤, 圣贤之徒”尽力施行的“各种麻痹术”,再联系现实中“治人 者”的“治人之道”,对旧时统治者精神控制术的手段及其失败, 于闲话漫笔之中,作了辛辣的讽刺。鲁迅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 “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都是不能十分奏效的”这一中心论点。全 文论证严密而充分,说理透彻生动,在趣味盎然中使读者得到思 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
三、主旨把握 文章以闲谈的方式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用形象化的说理, 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治人术作 了剖析和辛辣嘲讽,深刻论证了一切统治方法的“麻痹术”实 质及其“不能十分奏效”,热烈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四、结构图示
1.细腰蜂的叙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细腰蜂的叙写使文章析理严密透彻,说理形象化, 使文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以细腰蜂的毒针来比喻封建统治 者的种种麻痹术,显得新奇贴切。 细腰蜂的毒针在青虫身上一螫,麻痹了运动神经,便呈不 死不活状态。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 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这就把统治者不管挂着任何美 名的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形象地揭示出来。文章进一步分析, 细腰蜂之于青虫,只需要它不动,这比较容易。封建统治
一、字音辨读 1.果蠃.( luǒ ) 4.嘉猷.( yóu ) 二、字形辨识

(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7课 陈情表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5

(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7课 陈情表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5

日;祖母 无臣,无 以终余年。
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 也没有办法安度晚年, 我们祖孙两个人,相依 为命,因此我出自内心
母、孙二 的私情使我不能放弃赡
人 ,更相 养祖母远远的离开她。
为命 ,是
精选ppt
14
第三段: 陈孝治天下之政
本段写了哪几层意思?
A、矜育故老,更应怜臣。 B、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C、更相为命,不能废远。
恩,除臣洗 精选ppt
9
• 臣具以表闻,我 中(详把尽自呈己报的,苦加衷以)辞在谢奏不表去 辞不就职。 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
诏书切峻,
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 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
责臣逋(bū)督 想奉促命,为比国星火急速还就要任急,。但我是很 慢。郡县逼 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
迫,催臣上
第二段:感
精选ppt
4
•臣密言:臣 臣李密上言:我因为艰难
以险衅,夙
祸患,小时候就遭到不幸。 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
遭闵(悯) 凶。生孩六
就弃我而死去了;年纪到 了四岁的,舅父强迫我的 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悯
月,慈父见 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
背;行年四
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 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
非独蜀之人
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亲眼目 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
士及二州牧 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 伯所见明知,心或意许,祖同母意刘我氏这能点够微侥小幸的保愿全望她,
皇天后土实 的余年惠。我怀着像牛马一样不胜恐
陛下矜悯愚 诚,听臣微
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告使您 知晓。
臣无祖母无 以至今日
孝情
病笃情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孝治理
过蒙拔擢宠

第7课 《包身工》(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7课 《包身工》(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这段文字,写得含蓄深沉。尽管中国仍处于“长夜难 明”“魔鬼横行”的时候,但是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屈服,他们一 定会勇敢地站起来,坚决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黑夜终将过去, 黎明必将到来!这段文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光明必将到 来的坚定信心。同时又有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及其帮凶的严正
警告,表达了作者的义愤之情。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 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包身工
夏衍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 的起源、发展。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内容, 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认识帝国主 义和封建势力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 罪行。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 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创作背景和报告文学文学性和新闻性相结合 的特点。 2、认识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教学难点: 1、了解文章内容,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榨 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观点1:我认为应该是带工老板,他们是一伙骗子。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 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观点2:包身工固然是带工老板骗来的,但看问题要看实质,“东洋婆”和“拿莫 温”们才是罪魁祸首,他们随时会对包身工“殴打、罚工钱、‘停生意’”,殴打 之外还有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方法,种种惩罚让包身工苦不堪言,再说 带工老板也是替他们干的。
背景介绍
为了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 唤醒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夏衍先生于1935年选择了一家名叫“三井 系”的日本工厂,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纱厂,对包身工的生 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写成此文。文 章以铁一般的事实,揭露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 度的罪恶。

第7课 《包身工》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7课 《包身工》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明确:一共两类人物—— 一类是包身工, 一类是压迫和剥削包身工的带工老板、老板娘、东洋婆、打杂 的、拿摩温、荡管等。
着重要写的是包身工,写第二类人物也是为了描写包身工。全篇 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和事件,但作为整个包身工形象却十分鲜明。
活动:跳读文本,完成表格 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
时间 主要事件
生活状况
“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 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
重点分析·包身工群体形象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 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 酷、野 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再读文本,梳理思路
本文材料丰富,画面广阔,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感性的)
副线(理性的)
记叙
4:15 起身——住宿
议论,说明
说明来历身份(制度的产生)
4:30 早餐——饮食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被大量需求的三大原因)
5:00 上工——劳动 包身工增加的结果(三大威胁和三种惩罚)
17:00放工
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 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①为什么叫她芦柴棒?
抓、摔、踢、泼
②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
③描写“芦柴棒”的动词是哪一个?
跳。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 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 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 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第7课《包身工》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7课《包身工》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 2、结合课文内容,小组合作,给“包身工”们制作一张 “信息档案卡片”。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
年龄 来历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工作环境 劳动待遇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性别
绰号
工作单位
工作时间
• 明确: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 十五六岁 性别

绰号
芦柴棒、猪 洋纱厂
其实,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成, 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1927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了 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做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包身 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 早出晚归的上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夜工’,每天半夜三点 来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混身于其中。这两个月, 我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 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 不带虚构,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
形象地阐说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 削的关系,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过。
1.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2.像鸽笼一般地分得均匀。 3.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比喻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5.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
一样的惨。
6.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叶,用盐
——《夏衍谈<包身工>》
活动一:初读文本,梳理结构。
• 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 见的一种组合形式,同时存在 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 品的广度和深度。本文即运用 了这种形式,请阅读课文,梳 理出文章的两条线索。并分析 这种双线结构的好处。

第7课《包身工》-高二语文课件精选(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7课《包身工》-高二语文课件精选(选择性必修中册)
这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和前面调研性的分析、说明结 合起来,既富有感染力,又不失客观、理性,更好地激起读 者对帝国主义残酷压迫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包身工悲惨遭遇 的无限同情。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使所写的内容有整体感,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骨架) ↓↑
(血肉)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场面 (使所写的内容既充实丰满,又生动形象, 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质劣量少
菜 量少 不够一人一碗 (第12、13段)
住 面积约平方来,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人均居住 面积不到个平方(第3段)
狭窄 恶臭
行 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 线,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第21段) 与世隔绝
1—7段 (四点一刻)起床
恶劣的住宿条件
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力量;但是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还有比普通工人更悲惨的群 体,他们卑微弱小,无法发出自己的呼声,纵有抗争,也更 容易被中外反动势力扼杀。这个群体就是包身工。
著名的剧作家夏衍,将目光投射到这一被欺凌压榨的群 体上,完成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从而引发了世人 对包身工的普遍关注。
④比喻手法
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 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⑤反语
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 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第12段)
运用反语,表现包身工饮食条件差。控诉了老板的无情。
⑤反语
2、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第32段)
包身工的来历 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 包身工的命运结局

第7课《包身工》高二语文【精品课件】

第7课《包身工》高二语文【精品课件】

议论:本文议论有的穿插在记叙、描写之中,使记
叙、描写富有哲理性,有的以议论作为记叙、描写 的总结, 点明要旨。
记叙包身工起床,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记叙包身工的早餐, 兼议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记叙包身工上工, 兼议外国资本家对中国工人阶级 的压迫剥削; 最后三段的议论重点, 控诉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警 告中外吃人者。通过事理的议沦, 使文章的主题升 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战斗力。
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在这些手脚并用、头发长得像野人一 样的孩子中间,有的已经整整和外界隔绝了七年,有的因逃跑未 遂被打致残;有的孩子被监工用烧红的砖头把背部烙得血肉模糊 (后被人救出在医院治了数月也未痊愈)。他们每天工作14个小 时以上,还不让吃饱饭,有时因劳累过度,稍有怠工就会被监工 随手拿起的砖头砸得头破血流,然后随便拿起一块破布一裹了之, 继续干活,至于拳打脚踢,棍棒伺候更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 有的孩子被打手打成重伤也不给医治,如不能自愈或伤情恶化, 奄奄一息时黑心的工头和窑主就把被骗的苦工活活埋掉。这些孩 子身上都因为长期不洗澡长满了牛皮癣似的皮屑,他们最小的只 有8岁,8岁的孩子为了一顿饱餐是那么顺从,每天都干着成人都 难以承受的重活。他们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全天候有监工或打手 巡逻站岗。
“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 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 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 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 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记叙:本文通过对“ 包身工” 悲惨的日常生活和恶劣的劳 动条件的具体记叙, 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罪恶。记叙 的方式又分顺叙、补叙和插叙。

7.包身工高二语文精美同步课件(选择性必修中册)

7.包身工高二语文精美同步课件(选择性必修中册)

角色
东洋婆 拿莫温 旁白
小福子
事件和细节
28-32段 ① 挨罚。拿莫温打得比平时格外着力; ② 东洋婆揪住小福子的耳朵,将他扯到太平龙头前
面,叫她向着墙壁立着; ③ 拿莫温拿起一个丢在地上的皮带盘芯子,不怀好
意的叫她顶在头上。
角色
打杂儿 老板 旁白
不知名女工
事件和细节
42-47段 ① 惨遭毒打。一把揪住她的头发,踢,打,掷,
性别: 女 绰号:见下表 工作时间:12小时以上 食:两粥一饭(喂猪的豆腐渣稀
粥和烂菜叶)
行:工房与厂房之间,两点一线。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遭遇的描写,概括了包身 工的全部悲惨生活,
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勾结封建 势力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
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关注,并 指出了黑暗必将过去,光明必将来临的历史趋势。
知识链接:报告文学
•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应现实生 活的文学体裁。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
•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 基本特征有:新闻性、文学性。
新闻性:“报告”意味着报告文学所
反应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 存在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 并且要具有一定时效性。
芦柴棒
事件和细节
17-19段
① 出场:十五六岁;手脚瘦得像芦柴梗一样。 ② 重病遭打:将身体慢慢的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
能不占地方;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露骨”的突出的脚腿,碰痛了他的脚趾;顺手夺过一盆另 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 ③ 骨瘦如柴: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 “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骷髅一样,摸着他 的骨头会做噩梦!”

2020秋季郭老师语文高二第七讲

2020秋季郭老师语文高二第七讲

2020秋季高二语文核心能力、核心知识强化(七)说明:一、秋季课程系暑假课程的延伸,既有内容的拓展,又重能力的提高。

题题经典,期期重要;二、秋季课程紧承2020高考语文思路与变化,即是基础的全面复习,又有思维的综合训练。

论述文阅读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开放的、公众的空间。

现代公共空间包括物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如公园等,也包括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的公共论坛,如网络等。

我国传统社会中并不存在或者较少存在公共空间,以家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伦理也没有凸显出公共空间意识及公共空间伦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引入了现代性制度及伦理要求,例如公共空间需要排队等,但我国民众对于公共空间的认知依然不足,通常将公共空间视为“私人空间”的外化,没有意识到公共空间与所有人相关,每个人都是公共空间的主人,应当遵守公共空间的伦理规范。

社会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养成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整体推进,并非政府、学校或企业一方可以完成。

在现代社会治理的视野中,不同主体应该是平等合作、共同促进的关系,需要政府机构、企业法人、社会组织、学校、公民个人共同参与,构建与公共空间发展相适应的伦理道德。

建立覆盖社会公共领域的制度体系,规范各交往领域的制度,引导公共交往和谐、有序发展。

同时,提供完善的、有效的制度调节,管理、引导人们遵守现代公共交往原则规范,处理公共领域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公共领域的关系。

还应对已经出台的制度进行进一步细化与拓展,更新人们熟知的道德规范的内容。

例如“爱护公物”是宣传几十年的美德,今天看来依然是合理的,但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更新“公物”的概念,不只是国家所有的物品,非国家所有却是公共空间的事物(例如共享单车)也应涵盖在内。

另外,规范公共领域交往的制度,应当符合制度伦理,即具有道德合理性,让制度彰显人性,保障、尊重人权,最大限度地尊重大多数人。

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到运行、监督,乃至惩罚环节,都需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高二语文__第七讲.ppt

高二语文__第七讲.ppt
炼字重点——动词、形容词
基本题型(一)
分析用得好的一个字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2006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答案】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
[1995全国卷] 199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3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 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 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 ”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 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 感情绪。
16.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 行赏析。(3分)
【答案】词在曲中的含义(1分) 表达效果(1分)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 雄伟气势。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 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古典诗歌技巧的鉴赏
梳理让我们无所适从的、眼花缭乱的术语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陈情表》公开课(共25张PPT)课件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陈情表》公开课(共25张PPT)课件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
废离。
缠绕,这里 指疾病缠身。
通“褥”医,药 垫子。
参考译文:
v 臣密言:臣以险 臣李密上言:我因为艰
衅,夙遭闵(悯)凶。 难祸患,小时候就遭到
生孩六月,慈父见 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
背;行年四岁,舅 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夺母志。祖母刘悯 了;年纪到了四岁的,
分析归纳
1.本段交代了全文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愿乞终老。
2.作者简单地表明了其理由是什么?
答: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 忠。
3.作者直到此时也不忘了以情动人, 其表现是什么? 答: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概括段意
本段明确提出自己的目的, 即“愿乞终老”,先尽孝后尽忠。 进一步说明自己的一片痴情,祈 求皇上恩准“终养”,言明先尽 孝后尽忠的赤诚。
因为
第一段: 通“悯”
v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
慈臣父孤名见 弱词背 ,作; 躬状行 亲语年抚。四 养岁 。, 臣舅 少直夺多到母疾长大志病成。,名人词 在祖九作 外母岁状 面不刘语 。行悯。, 零丁孤在苦家,里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父丧母嫁
多病零丁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故不能“废远” (为下文伏笔)
夙婴疾病
作者陈说一家不幸,其目的何在?
答:让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 怜悯。
试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主要通过陈述家庭不幸和祖母 相依为命的情形,力图博得晋武帝的同 情。
荐谦v的逮举词逮后赴臣意:,,奉 刺 命 洗思推到鄙圣史 。 马。荐贱了朝臣 诏 。任;报, 猥荣 书命卑答沐 举 以将微第浴 臣 微下鄙奔比因贱清 秀 贱,二走喻为化 才 拜 ,优使使效蒙段。 。 臣 当秀动…劳受不教前 臣 郎 侍:人…用了久化太 以 中 东闻才法清。。。。守 供 ,宫明一的养 寻臣,天 严政逵无蒙非荐比 重治察主国臣举一 。,臣,恩陨天任 授推孝辞,首命 职荐廉不除所,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⑴评价作品选词炼字 ⑵评价语言的整体风格 ⑶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⑴评价作品选词炼字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甫 “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甫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岛
——卢延让 ——杜 ——杜 ——贾
(二)
艺术手法类技巧例析
要点


借古讽今
文 学 艺 术
不 同 艺 术 手 法 的 考 查
对 衬 想 联
比 托 象 想
欲扬先抑 以小见大 借景抒反衬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长恨歌》 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衬托。 以动衬静 以静衬动 以美衬丑 以丑衬美 以乐衬苦 以苦衬乐
(3)修辞手法的运用
用典
层次 脉络
比喻 夸张 拟人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修 辞 手 法 的 作 用
反问
设问 对偶 互文 借代
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不 同 表 达 方 式 的 考 查
描写
意象组合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情景交融
抒情
间接
叙述
考过什么-怎么考的
表达方式—叙事与描写
[200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 有什么好处? 【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 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2004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 上的作用。(2分) 【答案】“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 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抒情
间接抒情
考过什么-怎么考的
表达方式—抒情—借景抒情(含蓄表达)
[1995全国卷] 199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3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 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 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 ”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 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 感情绪。
⑵评价语言的整体风格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2005全国卷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基本题型(三)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2002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 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 情(要点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要点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描写
描写的角度:动与静
考过什么-怎么考的
表达方式—描写—动与静
[2005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 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 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 “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 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 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炼字重点——动词、形容词
基本题型(一)
分析用得好的一个字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2006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答案】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 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反语
对比 通感 顶真
增强讽刺意味,引人警醒,发人深思。
(见艺术手法)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拟人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1993全国卷]对下列古诗句中红字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3分)A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 斜。”“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 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 西。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 雄伟气势。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 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 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问: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以繁华热闹的元夜反衬“那人” 的孤寂,从中表达了作 者耐得冷落寂寞。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 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唯,孟浩然。 (2)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 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首推陶渊明。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 的情思。如李商隐(朦胧晦涩),李贺(奇丽)。 (4)明快。特点: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 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中的,莫过于白居易。 (5)含蓄。特点: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 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 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特点: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看-虚与实
考过什么-怎么考的
表达方式—描写—虚与实
[200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 )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 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
高适、岑参诗雄浑奇拔 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 孟浩然诗风的恬静浑健 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 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
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
诗 家 之 一 般 风 格
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
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 韩愈诗风的奇特新颖 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 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 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 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
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
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 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 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 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
词 人 之 一 般 风 格
苏轼的旷达豪迈
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 姜夔词风的清妙秀远 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 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基本题型(二)
辨别哪一个词更妙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2006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 理由。(3分)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 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 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 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 到这种表达效果。
第七讲
古典诗歌阅读(三)
语言· 风格· 技法 ——语言与技巧
主讲:尹龙国
语言与技巧
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古典诗歌技巧的鉴赏
古典诗歌的鉴赏
写了什么
A.描写了什么 形象
怎样写的
为什么写
象 境 情
D .运用了什么 语言 E .运用了什么 技巧
B.营造了什么 意境
C.抒发了什么 情感
如何入诗境 如何品诗情
古典诗歌技巧的鉴赏
梳理让我们无所适从的、眼花缭乱的术语
寓情于景 借物喻人
过渡 照应
象征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铺垫 虚实、动静 白描,渲染
贬词褒用
线索
白描
情景相生
衬托
虚实相生
托物言志
照应
象 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