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合集下载

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上)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运动觉属于(C)。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2.视觉属于(A)。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3.内脏痛觉属于(C)。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4.S二KI n,史蒂文斯提出的该公式表达了(D)之间的关系。

A.感受性与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D.心理量与物理量5.听觉属于A)。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6. 嗅觉属于A)。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7.味觉属于A)。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8.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B)。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9.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D)。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10.人刚刚能感觉出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A)。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11. (C)是人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12.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D)。

A.绝对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13.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 B)。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D对数关系14.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 B)。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D对数关系15.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兼生理学家韦伯发现(D)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A.绝对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16.xx 用公式表示为( A)。

A.K/ I/IB.S二KlgRC.S二KnD.E=1/R17.费希纳对数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B)。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之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之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 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 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 无论是适应还是组织都是所有儿童和成人先天具有的生物机制。 所有行为和思维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有机体以更好地方式适应外部环 境。 2、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是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以食物的消化过程作比喻) 儿童每当遇到新事物,往往倾向于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如 果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 原有格式或创立新格式去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只有同化没有顺应…..只有顺应没有同化….. 同化占优势,自我中心主义,主观地弯曲现实。 顺应占优势,按事物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动作,如模仿游戏。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概念定义例子开始平衡个人图式和经验之间的和谐只见过鸟的婴儿会认为所有会飞的东西都是鸟同化根据已有图式解释新的刺激从而儿童把天空中的飞机也叫做小鸟适应新刺激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更好地理解新刺激当婴幼儿意识到这种新鸟既没有羽毛也不能拍打翅膀时内心就会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
认知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综合概念。其含 义是: 认知(广义):就是人的认知活动,包括 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 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 产生各种策略、幻想等。 认知(狭义):就是思维和记忆。

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各个阶段: 0-4个月:无视觉或操作探索 4-8个月:探索部分的掩蔽物体 8-12个月:探索完全掩蔽的物体 12-18个月:探索眼前被替换的物体 18个月以上探索掩蔽着替换的物体
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 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 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 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尝试错误期”。

心理学 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判断题

心理学 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判断题
20.思维是借助言语实现的。()
答案:错误
解析: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不是言语,考生应注意言语和语言的区别。
21.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答案:正确
解析:略
22.儿童对勇敢和冒险不能分辨主要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的缘故。()
答案:正确
解析:儿童不能分辨勇敢和冒险是由于无法区分两者概念的差别,只注重两者在表现上的相似,是抽象思维水平低的缘故。
答案:正确
解析:刻板印象、晕轮效应可以让个体很快形成对一个人的印象。
18.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
答案:正确
解析:略
19.小学阶段是)
答案:错误
解析:在注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小学阶段是有意注意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有意注意最终取代无意注意的主导地位是在初中阶段。
9.外显记忆是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答案:正确
解析: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10.无意识记就是没有意义的识记。()
答案:错误
解析:略
11.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答案:正确
解析:略
12.表象的形象比知觉的形象生动,不稳定。()
答案:错误
解析:表象的形象具有较模糊、暗淡、片段、不稳定等特点。
13.小学生常把b、p与q相混淆,这是小学生空间知觉不精确的表现。()
答案:正确
解析:小学生常把b、p与q相混淆,这是小学生方位知觉不精确的表现。方位知觉属于空间知觉。
14.小学生低年级仍以无意想象为主,中、高年级学生才能够初步控制自己的想象。()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者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

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普通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有人把学习、记忆、语言也包括在内。

认知能力是指认知的水平而言,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就是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

本节主要阐述小学生注意、记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也将简略叙述智能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用“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等来提醒学生对某一事物注意。

可见,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也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注意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 从无意注意向故意注意的发展注意有两种基本形态:无意注意和故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任何意图、没有预先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依赖于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等);二是依赖于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兴趣、情绪和健康状态等)。

故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

它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并经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

故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注意形式。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随着言语的发展和第二信号系统的产生,儿童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时,故意注意也就逐渐发展起来。

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故意注意有了显著的发展。

儿童故意注意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儿童能注意听教师讲课、按照教师的指示复习功课方面,也表现在儿童对信息搜集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在不断增强。

在一系列的经典研究中,研究者要求4~10 岁的儿童比较两张图片上提供的信息:在两张图片上各画着两栋楼房,每栋楼房都画着几扇窗户,要儿童判断两栋楼房上窗子的格局是相同还是不同。

4~5 岁的儿童,没有什么计划性,他们只是两边看看几扇窗户就得出错误的结论。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生心理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生心理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七)关于维果斯基理论的现代观点 2、支架 理论家们考虑到了提供给学生完成挑战性任务和活动的各种帮 助。支架经常用来指成人或其他更有能力的人提供的某种形式的指 导或结构,以使儿童能够完成他们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为了更好 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来思考怎么在新建一幢大楼时应用支架。支 架是一个外部结构,用来为工人提供支撑(例如他们站立的地方), 直到大楼本身足够稳固地支撑他们。当大楼稳固以后,支架就不必 要了,并且要逐渐拆除。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三)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最近发展区,他定义为“实际的发展 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 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 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果斯基认为教 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 学可以带动发展。由于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达到的水 平之间的差异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需要在一个动态评估环境中测查最近发 展区。
能会同时表现出两个相邻阶段的特征。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指机体的 成长,特别是 神经系统和内 分泌系统的发 展。
练习和经验指 个体对物体发 出动作过程中 练习和习得的 经验。
平衡化是指心理的成长, 包括儿童智慧的发展, 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 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 程,具有自我调节的意 义,是自我调节的平衡 机制。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PPT课件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PPT课件
4
一、视觉的发展
• (一)视觉的产生
• 1、20st初:医学上还普遍认为“婴儿刚生下来
时既盲又聋,而且要经过很多周以后才能注视物 体”。
• 2、1961年:范茨采用“视觉偏好” 法所做的
研究表明,婴儿并不是任凭环境支配而毫无能力, 他们一出世就有了某些视觉活动。
• 3、近年来:庞丽娟等人的研究发现,4-5个月
性概念
• 第二阶段(2-4个月):“被动地期望”阶段
• 第三阶段(4-8个月):“探索部分被遮盖的物
体”
24
• 第四阶段(8-12个月):儿童开始出现主动寻找 • 第五阶段(12-18个月):“客体位移后寻找” • 第六阶段(18个月以后):儿童看不到客体位移
也能建构客体
• 六、跨通道知觉
• 指将中枢神经将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联系起 来,进行加工处理。
34
•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 6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发展的关键期
• 一、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
• (一)记忆保持时间延长,记忆容量逐渐增加 • (二)内隐记忆逐渐丰富,外显记忆不断发展 • (三)情景记忆占优势,语义记忆逐渐发展 • (四)自传记忆更加清晰详细
35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策略
• 1、概念: • 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有意识可
• 按照知觉反映对象的不同,可把知觉可分为:形 状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等。
19
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
•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 1、婴儿出生几天后,即出现视觉偏好。 • 2、婴儿对面孔的内部特征的关注中,对眼睛的注
视最多。
•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 1、主要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儿童形状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一章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领会)1、小学儿童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发展很快。

视觉方面:视觉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人们所获信息量绝大部分来源于视觉。

小学儿童视觉在整修感知觉中已占有主导地位。

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俗称视力,指在一定距离上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视觉能力。

视敏度的发展趋势是:10岁前视敏度不断提高;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楚;1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

(2)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发展很快,视觉感受迅速提高。

小学一年级儿童已能正确辨认各种颜色;能对各种不同颜色进行配对游戏;对于经常接触的一些颜色也能叫出名称。

听觉方面:在学校教学,特别是音乐教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下,儿童的听觉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表现在他们辨别声调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起来。

他们的言语听觉能力也发展得较快。

阅读活动和言语交往促进听觉的结果。

运动觉方面:小学儿童的运动觉比幼儿时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手的运动觉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他们能够进行书写,绘画以及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

反过来,这些活动又促进了他们的手部运动觉的发展。

但是,小学儿童的肌肉、骨骼尚未发育成熟,手部运动的精确性和灵活性还是不够的。

因此,不能要求他们做细微的动作和持久性工作。

2、感知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加强。

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能自觉地根据一定的目的来控制自己的感知活动,不善于使自己的感知服从于规定的任务和要求。

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表现得很明显。

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感知的目的性、自觉性逐渐提高,感知过程成为儿童能自觉支配的过程。

到了中、高年级,儿童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的要求,排除干扰,从感知的对象中选择出基本的、重点的、需要感知的主要方面,自觉地进行观察,获得有关方面的感性知识。

不仅如此,随着自制力的加强和智力的发展,小学儿童知觉的持续也逐渐由短暂向持久过渡,能坚持较长时间观察事物,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引言概述: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在青春期阶段,中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的逐步提升和发展。

这一阶段的认知发展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学生认知能力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一、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1.1 中学生的思维逐渐抽象化
1.2 中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渐提升
1.3 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逐渐增强
二、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2.2 家庭教育的作用
2.3 学校教育的引导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
3.1 感知阶段:中学生开始建立感知基础
3.2 操作阶段:中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思维操作
3.3 抽象阶段:中学生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
四、认知发展的培养方法
4.1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4.2 合理的学习规划
4.3 积极的学习态度
五、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5.1 提高学习成绩
5.2 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5.3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结论: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引导。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培养,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认知发展案例

第二章认知发展案例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总结]
• 主要特点: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克服 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 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运算只能 在具体的事物上进行)
• 主要成就:①守恒能力的获得;②去自我中心 化;③分类和序列。
例如,我们让具体运算期的儿童来比较长短:
• ① 给三支长短不一的竹棒, 要他依长短排列,他可以很好 完成;
在数学计算能力方面的差异, 中国儿童更聪明?
• 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 • “数学诺贝尔奖”:菲尔茨数学奖
(一)社会文化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 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认知在本质上具有社会 文化的特征,它会受到文化传递给个体的信念、 价值观和智力适应工具的影响。
• 智力适应工具指的是思维的方法和问题解决的策略。 • 每一种文化都给儿童提供了相应的智力适应工具—
第一节 什么是认知
第一节 什么是认知
一、基本概念解释
• 认知(cognition)一词有多种含义,或指 认知过程,或指认知结构,或指认知能力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力)。
• 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个 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表现出的感知、记忆 和思维等心理活动。
• “认知过程”一般称为信息加工过程,包括信
前运算阶段(2-7岁)
[总结]
• 主要特点:
–(一)以表象思维为主(关键特征) –(二)思维的相对具体性
–(三)思维的不可逆性 –(四)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 主要成就:①表象符号能力;②语言符号能力。
以表象思维为主
• 典型现象:延迟模仿(即当被模仿的对象消失后或 不在时模仿该对象) 、象征游戏。
过 家 家
• 客体恒存性的发展:对正在学习客体恒存性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孩子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认知能力的成长和提高。

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从事实感知开始,逐渐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和形成概念。

以下是对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详细描述。

在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初步认识能力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小学阶段的孩子开始通过感知世界来获取信息,通过观察、感觉和记忆等方式接收和处理各种感觉输入。

他们逐渐能够关注到一些特定的感觉刺激,并通过与之相关联的重要感知信息来作出反应。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世界的存在和事物的特征。

随着认知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生逐渐发展出一定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认知过程中的核心,通过思维能力,孩子可以理解信息、解决问题和提出假设。

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他们开始发展出逻辑思维的能力。

逻辑思维是指孩子通过建立概念、分析关系、进行推理和判断等方式来进行思考的能力。

中小学生开始能够辨别事物的共性和差异,通过运用归类、比较和排序等方法来加深对事物的认知。

其次,他们开始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小学生可以在面对问题时进行系统的确认与探索,通过构思解决途径和执行计划来解决问题。

他们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另外,中小学生也开始形成概念。

概念是孩子对物体和现象的一种抽象、概括和归类的认识。

通过将一类相似的事物或特征进行归纳并赋予一个共同的名称,孩子能够对事物进行看似简化但是实际上能够较全面、深入地理解的方式来认识事物。

最后,中小学生还开始具备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他们能够主动地组织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通过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他们也能够提出问题、思考和探索,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从感知到思维、从感知到理性的过程。

他们不仅能够逐渐认识到世界的存在和事物的特点,还能够通过思维能力进行问题解决和概念形成。

《教育心理学》 山师专业课二 第二章 学生的认知发展 张老师课本知识点精心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 山师专业课二  第二章 学生的认知发展  张老师课本知识点精心整理版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本章至19年都未出过题)第一节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一、认知发展的概念认知发展就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二、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课后思考题: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何规律可循?认知发展主要遵循以下原理:(一)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序的和可预料的人类发展的特点是按可预料的顺序依次出现的。

如,儿童只有在学会做和爬行之后,才能学会走路。

但有序和可预料并不是绝对的。

(二)发展的速度因人而异并非所有的儿童都在平均年龄达到相应的发展阶段,有的儿童超前,有的滞后。

(三)发展是逐渐发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课后思考题:为什么儿童似乎在几个月里保持一个发展水平停滞不前,而在短短一两个星期之后却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呢?教师应该怎样促进学生发生这种飞跃?尽管认知发展是逐渐发生的,但它并非总是以永恒不变的速度进行,而是存在高原期和平缓期。

(五)发展总是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受遗传的影响。

认知发展首先要通过成熟过程控制着儿童的成长。

三、认知发展的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此外,不同的认知发展理论往往在涉及发展的一般领域性和特殊领域性时有分歧。

一般领域发展指发展几乎在多个领域发生;而特殊领域发展是指发展以不同的速度发生在不同的领域。

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的机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的主要机制是平衡,儿童主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来实现平衡。

所谓平衡是指认知结构与环境需要之间达成的平衡。

当儿童遇到的情境与自己对世界的预想或观念相一致时,他们就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否则就处于不平衡状态。

同化是以与现有图式(认知结构)相一致的方式处理物体或事件的过程。

它不需要儿童改变现有的图式,只需要把遇到的新问题纳入已有的图式中去就可以了。

顺应则是当儿童无法用现有图式来解释新信息时,他们就必须修改现有的图式或者创立一个新的图式来组织这些信息。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成。
(2)个性发展经历既连续又不同的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3)如果成功地完成发展任务,就形成
积极品质;如果发展任务没有成功完成, 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埃里克森(1902-1994)
18
人格的发展阶段
⑴婴儿期(0~1岁):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 信任感阶段,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⑵儿童期(1~3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 感阶段,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 二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
➢ 3)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机能,如记忆、语言、思维。
等。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在与社会交互作
受到批评之处:
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
➢ 1)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行为发
会性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展;
2.心理发展观
➢ 2)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
价值;
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
➢ 3)各年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
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
符。
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2006年论述题“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 发展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价值”
随意机能是指受意识控制 的能力
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有四个 主要表现:
➢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 断内化的结果。
就会发展良好的个性特点; 相反则对 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障碍。(P315)
➢ 1)信念—不信任(0-1岁) ➢ 2)自主—羞怯(1—3岁) ➢ 3)进取—内疚(3—6岁) ➢ 4)勤奋—自卑(6—12岁) ➢ 5)角色同一角色混乱(12—18岁) ➢ 6)亲密感—孤独感(18—30岁) ➢ 7)繁衍感—停滞感(30—60岁) ➢ 8)完美感—失望感(60岁以后) 艾里克森理论揭示了个体发展是一

2015年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点2.2

2015年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点2.2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内容目录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重点)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重点)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知识点一、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含义(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重点】(一)人格的含义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该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

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作出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学生的认知发展名词解释

学生的认知发展名词解释

学生的认知发展名词解释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它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趋于复杂化和高效化。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发展主要体现在学习和思维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理发育、社会环境、教育经历等。

因此,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关注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学生的认知发展概述

学生的认知发展概述
书:P30
第一节 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 一、认知发展的概念 • 二、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 • 三、认知发展的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
二、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
(一)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序的和可预料的 (二)发展的速度因人而异 (三)发展是逐渐发生的 (四)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五)发展总是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做 一 枚 螺 丝 钉,那 里需要 那里上 。21.1.2001:26:5101:26Jan-2120-Jan-21

日 复 一 日 的 努力只 为成就 美好的 明天。 01:26:5101:26:5101:26Wednesday, January 20, 2021

安 全 放 在 第 一位, 防微杜 渐。21.1.2021.1.2001:26:5101:26:51January 20, 2021
成人指导下,在集体活动中, 通过模仿,却能够可完能成发的展任水平 务。
现有发展水平
让儿童跳起来摘果子
教学﹥儿童现有发展水平
四、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 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发展前面 • ㈡实施“支架式教学” • ㈢教学过程实行过程性评价和动态评价
四、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 • 2.抽象概括机能不断提高 •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
成间接地,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 ㈢心理发展的原因 • 1.社会文化历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
儿童心理的发展 • 2.运用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心理活动得到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认知发展题目【无答案版】

认知发展题目【无答案版】

第二章第二节:认知的发展——皮亚杰+维果斯基【定稿】【皮亚杰】(单选)1、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一词的表述,说法错误的是()。

A.是知识的一种表征方式B.是概括化的动作模式C.动作的结构或组织D.具有可逆性的一种操作(多选)2、加涅认为图式一般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A.含有变量B.具有层次C.抽象概括D.能促进推论(单选)3、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关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做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

这一知识结构的心理机制是()A.同化B.顺应C.平衡D.重组(单选)4、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旧知识由于新知识的加入发生一系列的调整和改组,这叫做()。

A.知识的顺应B.知识的改组C.知识的同化D.知识的改革(单选)5、读四年级的鹏鹏正在用新学习的四则运算法则写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鹏鹏在一年级的时候只能解决个位数的运算,通过不断的学习,鹏鹏现在已经能够解答两位数的运算。

这可以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去解释这种现象。

A.同化B.顺应C.图式D.建构(单选)6、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时,将原有算术图式发展为代数图式,运用新图式可正确解决代数题,实现图式上的新平衡。

这在皮亚杰心理学理论中被称为()A.同化B.顺应C.组织化D.平衡(多选)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识发展理论,以下关于该理论正确的观点是()。

A.心理发展起源于后天的经验B.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C.动作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D.适应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单选)8、儿童能够通过建立“容器玩具”图式,用常规方式处理玩具:(1)去掉盖子(2)扳倒容器(3)假如容器里面的玩具堵塞,会摇动;(4)看着玩具落下来,说明儿童正处于()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单选)9、按照皮亚杰的观点,感知运动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A.获得了客体永久性B.运用符号,尤其是语言,对客体进行内部表征C.逻辑的掌握和理性思维的发展D.抽象和假设推理的发展(单选)10、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认知发展的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
一般领域发展:指发展几乎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 特殊领域发展:指发展在不同的领域
以不同的速度发生。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 瑞士生物学家、心理学家, 是近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 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 了心理学科的典范。
• 请看书P46-48页,理解“支架式教学”的 步骤及环节,回忆、思考以前中小学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用支架式教学的案例。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总之
• 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 • ⑴生理和社会的刺激 • ⑵游戏 • ⑶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 • ⑷有支撑的挑战 • ⑸实验、谈话、描述、反思、写和解决问题,以
内在的心理活动并成为其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儿童3-7岁

•出现 •自言自语
言 转 向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㈠心理发展定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 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 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
•现有发展水平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教学﹥儿童现有发展水平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四、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 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发展前面 • ㈡实施“支架式教学” • ㈢教学过程实行过程性评价和动态评价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四、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 ㈢心理发展的原因 • 1.社会文化历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
儿童心理的发展 • 2.运用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心理活动得到质
的改变 • 3.心理机能的改变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
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掌握了包含的概念 •⑶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 • 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 •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
运算能力
•掌握群集的概念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
• ㈡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 • 1.每个阶段一般都与特定的年龄段 • 2.各阶段的出现遵循一定的顺序,从低到高,不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
• ㈢认知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 • 1.运算是一种内化的动作 • 2.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 • 3.运算具有守恒性 • 4.运算不是孤立存在的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应用
• ㈠教育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 ㈡教学内容应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 ㈢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相对具体性
•不可逆性 •⑵前运算阶段 •(2~7岁) •自我中心性
•刻板性
•力 概 级 •动 维•系 例不 括 概 , 。能•从 以 都是 如儿在能 事 念 但借他 与为单 :童自儿转 物 。 是助人 自每向 四思我童移 性 还表的 己个的 岁考中认,质不象人角一,男问心知不时能进看度样是孩题是世善,进行考。到不回时指界于缺行思虑的可答,不里分乏抽维世问逆关注能,配等象活界题的于意关;思,。 他的兄弟问题。
书:P30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一节 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 一、认知发展的概念 • 二、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 • 三、认知发展的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
(一)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序的和可预料的 (二)发展的速度因人而异 (三)发展是逐渐发生的 (四)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五)发展总是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2020/12/10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章 学生的认知发展
• 第一节 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 •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重点) • 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重点) • 第四节 认知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一节 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认知发展的概念 所谓认知发展就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过程和现象。
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1896-1934) 与皮亚杰是同时期的人物。 但不同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 观点,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 文化、社会对儿童认知发展 的影响。但由于其理论中有 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在 1936至1956年间受到苏联政 府当局的打压,禁止讨论其 理论。直至60年代,维果斯 基的理论才受到美国心理 学 界的重视。
书:P44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 ㈡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的标志 • 1. 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 • 2.抽象概括机能不断提高 •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
成间接地,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能逾越,也不能互换,阶段可能提前,也可能推 迟; • 相联系,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征;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
• ㈡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 • 3.每个阶段都以下一个阶段形成的必要条件,下
一个阶段的结构要以前一个阶段的结构为基础; • 4.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分
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 一、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 三、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 四、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 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建构的 结果。它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机制
• 思维程过 •+
• • 知注识验• 经入
• 认知结 构
• 环境需 要
• 新问题 • 纳• 入
• 同化
• 图 式 • 原图

• (一般状态)
• 顺应
• 平衡
• 不平 衡
• 反 •思维发展
•复
•适 应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认知发展阶段
•㈠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高/低心理机能对照表 •书:P43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维果斯基认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是语言,而 内化是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机制。
• 社会层
• 人际心


• 个体层
• 内在心


• 所谓内化是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的知识,
从而为个体所利用。通过内化,社会活动就演变成了
三、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可D能)发是展指水儿平童:独是立指解儿决问题的水平 与在有指导童的不情能况独下立所完达成任到务的,水但平在之间的差异。
成人指导下,在集体活动中, 通过模仿,却能够完•可成能的平发任展水 务。
及成人的指导、讲解和示范等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四节 认知发展 的差异性
•个体差异 •文化差异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2/10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