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铭》直解
《心王铭、息心铭、信心铭、心铭、悟心铭》原文及译文
《心王铭、息心铭、信心铭、心铭、悟心铭》原文及译文《心王铭》梁·傅大士《心王铭》全称是《傅大士心王铭》,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傅大士(497~569),本名傅翕,字玄风,号善慧。
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
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
一生未曾出家,而以居士身份修行佛道。
梁天监十一年,大士十六岁,娶留妙光为妻,生二子。
二十四岁得到天竺僧达摩大师的的指引,发愿精进修道。
在道业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享年七十有三。
傅大士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宝志并称“梁代三大士”。
曾作有300多首诗偈颂文来阐释佛理禅意,劝导世人看破世间的功名利禄,尽心修证佛法,才能最终得到大解脱。
其传世著作有《心王铭》《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此或系后人托其名之伪作)《语录》四卷(即《傅大士集》或《善慧大士语录》)《还源诗》等【原文】观心空王,玄妙难测。
无形无相,有大神力。
【译文】观照我们内心的佛性这尊空王,实在是太玄妙、太难以琢磨了。
心王的本体无形无相,但它有大神力,能起无边的妙用。
【原文】能灭千灾,成就万德。
体性虽空,能施法则。
【译文】心王能度一切苦厄,成就万德,乃生万法。
心王的真如体性虽然是空的,却能演化万物。
【原文】观之无形,呼之有声。
为大法将,心戒传经。
【译文】看它虽然无形无相,但呼之却有回应。
为大法传与后世,我今不得已而说之,为你们讲解这个经。
【原文】水中盐味,色里胶青。
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译文】水中的盐溶解在水里,胶青融于颜色里,虽然看不见,却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是绝对存在的,但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证明他们不在,就如同无线单和暗物质一样,虽然看不到形体,但是能够感知到他们的存在。
【原文】心王亦尔,身内居停。
面门出入,应物随情。
【译文】心王之相也是如此,无形,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存在于体内,面门出入来去,随着外部换环境的变化,反应产生相应的变化和行动。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禅悟的直指《信心铭》浅讲《信心铭》浅讲净明山人讲智理居士整理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内容是《信心铭》,是禅宗的第三代祖师僧璨大师所著作的。
那么为什么要讲这个内容呢?因为这一篇《信心铭》是指导我们修行用功,怎么样才能开悟?怎么样才能成道的整个口诀的内容都在这里面,所以我们要去体会《信心铭》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名为“信心铭”呢?就是说修道的人信很重要。
要相信三宝,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相信正法能够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成就,还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见性成佛,或者说一定能够往生净土,得到花开见佛的成就。
那么这个信心从何而来呢?就是通过听闻佛法,通过观察,通过用功,通过自己的悟性来体会的。
信心是要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提高的。
信心很重要,能使自己在用功当中觉得很亲切,很相应,觉得自己的体悟很真实,不是虚假的,或者说不是别人那边听来的,是有自己的体悟,是自己里边证出来的。
由于正确而真实的信心是证出来的,没有证出来的信心是不足够的。
那么这篇《信心铭》,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去证这个信心,怎么去证我们的佛性,怎么去而我们的大道。
这样的一个由信至悟一直到证的方法。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我们都要要寻求道.但是道是什么呢?谁都见不到,见到的不是道。
道没有名称,道没有相貌,道没有方所,“道”在哪里?“道”不是一个东西,说是一个东西就不是道,道是说不出来的东西。
那么道呢,真实存在,我们就在道里边。
我们说话,走路,我们修行用功,都要在道里面。
所以说到道,我们只能勉强地形容,“十方圆明”,十方世界都要是道,处处是道,什么地方不是道呢?有的祖师讲,道在大小便的地方,道在一切地方。
道没有选择的,一切都是道的显现。
那么这样的道,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最圆满的佛道,一切圣人走过的道,成就的道,我们去修证这个道有没有难处呢?如果你去分别、选择,到外面去找,那么的确是找不到,很难。
如果你能够明白,你的自性,你自己,你的当下就是道!那么讲这个道的时候,不是道的概念和想法,你要悟到,自己体会到。
《信心铭》
《信心铭》——20180108澳洲云阳寺信心铭是哪一位祖师大德写的,知道吗?啊?僧璨。
他是几祖?第几祖的?四祖?三祖还是四祖?我们这里有分好几组嘛,哈哈!我们有时候分几组,有六组的,然后六组的上来我是六组(祖)。
哈哈!三祖。
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二祖慧可,慧可我知道。
敬爱的卢山长老,各位法师,各位亲爱的家人,大家好!因为昨天在讲课里面有提到《信心铭》里面的两句,这几个字是很重要,但是因为我讲的时候有几个字是错误,后来学员有找出来,所以为了更正,今天就跟大家做一些《信心铭》的重点的分享。
因为要讲这一系列的话大概至少至少要6个小时。
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现在只是重点的跟大家讲。
《信心铭》是禅宗里面三祖僧璨他写出来的非常珍贵的内容。
很有智慧而且这里面讲的都是有关于实际体悟体证的,以前我正式在讲课的时候有讲过《永嘉大师证道歌》,如果你们没有看过《永嘉大师证道歌》的请赶快找出来看,这个我以前有讲过。
真的是龙飞凤舞啊,生龙活虎啊!禅宗真的不是一般后面所想的:在那里参公案,参话头,不是。
那已经是另外一种禅了,那已经是变了。
真正的禅宗讲的就是体会到佛法的那个核心、精髓;而且体会到法身遍一切处;体会到一切都是。
所以展现出来的就是那一种生龙活虎,大格局大胸襟大气度大气魄。
来我们现在来分享一些《信心铭》里面的重点,让大家可以了解原来这里所讲的跟《道德经》里面所讲的核心都一样啊!核心都一样啊!所以不了解的人才会在那里起见诤:认为我们是佛门,这个《道德经》是佛说的,这个佛门里面不能讲《道德经》。
对《道德经》就有很多的排斥很多的误解。
真的实在非常非常地可惜啊。
我是希望大家能够打开心胸肚量,能够真的虚心来学习,大家是为了了悟真理,了悟真理实相而来,不是要成为宗门宗派的死忠信徒而排斥其他的。
来,我们现在来分享一下。
《信心铭》里面一开始这八个字:至道无难,唯嫌捡择。
你看:至道,就是大道啦。
最伟大的道,包括你要到达彼岸要找到那个最终的目的,你都可以把它称作至道啦!你要到达那个最终的目的,要到达解脱安心自在的那个目的,说实在的没有什么困难啦!这个叫至道无难。
三祖僧灿大师最上乘信心铭
三祖僧灿大师最上乘《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元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绕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繁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两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毕,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元,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处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三祖僧灿大师最上乘《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要成就圆满的佛道并不困难,就怕你一直在分别、取舍、选择。
《信心铭》及释义
《信心铭》及释义信心铭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一〉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元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莫存顺逆。
〈二〉智者无为愚人自缚二见不住,慎勿追寻;纔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三〉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四〉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浅讲信心铭
浅讲《信心铭》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慧律法师发布时间:2010-3-22 22:38:32繁體版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就是你要悟入佛道,不是很困难。
你要悟入究竟解脱,也不是很困难。
唯嫌拣择,就怕你选择,选择就是取东取西、舍此取彼,不了解当下不二的道理,叫做[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下面,接下来就是【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真正大修行人没有爱跟恨。
意思就是,你莫要,就是不要······只要你的心不要恨,特别的恨某一件事情、某一个人,也不要特别的执着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种金钱、物质、假相——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你就会很清楚什么是佛。
接下来【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违顺相争,就是一个人常常觉得别人········违,就是忤逆我,忤逆就会觉得心恨痛苦啊;顺着我就会觉得心恨舒服啊,叫做违顺相争。
一个人常常认为有逆境,或者是顺境,有逆、有顺,[相争],争夺的争,[是为心病],这个就是最大的问题,没办法成佛。
心最大的病,就是争执不下,不肯放下。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正因为取了这个,舍了另外一个,取了那另外一个,又舍了这个,所以[不如]——所以,没有办法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性。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如果你能够放下语言,绝言。
绝虑,就是意识形态。
这些语言文字统统放下,叫做绝言绝虑。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放下语言文字,放下意识形态,那就无处不通了。
从有言进入无言,因为心解脱嘛。
心解脱,就无需要语言了。
所以一个人看到一切境界,心进入无诤的状态,自然解脱,连动到语言都不要。
所以,【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你不需要求得什么真心,真心就在烦恼放下的当下。
[唯须息见],你只要放下种种的观念、知见就好。
所以叫做[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你内心里面只要有一点点的是非、动念,[纷然失心],纷,就是纷纷扰扰的纷,失,就是失去本心,你只要动到有是非,要比较一个高下、是非,就失去了本心。
信心铭原文及解释
信心铭原文及解释信心铭是禅宗三祖僧璨所著的一篇修行指南,被广泛应用于禅宗修行中。
本文将介绍信心铭的原文,并加以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信心铭原文及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心铭原文及解释》篇1信心铭原文: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两同,齐含万像。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沉昏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如一。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复归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所有。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信心铭解释:信心铭是禅宗三祖僧璨所著的一篇修行指南,主要阐述了禅宗的修行理念和方法。
僧璨大师信心铭
2.欲得现前,莫存顺逆:欲得大道现前,只要心中不生逆、顺之念就行了。境缘本无逆顺,因心而有逆顺,逆则生憎,顺则生爱,皆是妄想,并非真实。
3.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知大道非动非静、动静一如,妄生取舍之心,徒然做厌动欣静的工夫,象这样用心,何有了脱之期。
4.不如:不自在,不解脱。
12.莫:一作“勿”。
13.能与境:即能与所,二者相对待而立,因妄想而生,其性本空。若能泯其二边,能所双亡,即当下归于真性。
14.偏党:偏私,阿附。
15.系念、昏沉,是用功中经常出现的两种差错。系念,即过分执着于所观之境,不知不觉落入二边,产生掉举,违于真性。昏沉,指用功不切,失于所观之境,落于昏睡的状态,亦是修行之大忌。“不好劳神”的“不好”指昏沉,“劳神”指系念。真正的用功是行平等观,远离好恶和选择。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24。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25。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26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14。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15。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27。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28。
信心铭全文及解释
信心铭全文及解释
“信心铭”是一篇由西塞罗(Cicero)所著的拉丁文散文,又称为《为底比斯杀害苏格拉底辩护》。
以下是“信心铭”的拉丁文原文和一个可能的翻译:
拉丁文原文:
Cuiusvis hominis est errare, nullius nisi insipientis in errore perseverare.
翻译:
任何人都会犯错,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坚持在错误中。
这段文字强调了错误是人类的常态,但聪明的人应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而不是固执地坚持错误的道路。
这段铭文常被用来提醒人们要有勇气和智慧去接受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学习成长。
信心铭
《信心铭》释义◎慧广法师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在禅宗史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有禅师教人,每晨诵《信心铭》,把《信心铭》当作早课来诵。
《信心铭》,表达了传统禅宗的修行理念与方法,提示了禅门「不二」(一亦不守)的修持。
阅读之下,令人有一种「原来如是」的感受,觉得轻松、舒适。
禅宗的这种修行理念,其实,便是般若的意境,也是佛门最高的修行方法。
在一般的修行方法中,总是有取有舍、有是有非。
从事这些修行,久了难免会觉得疲劳,想换个高超一点的修行。
有这种想法的话,来看《信心铭》就对了。
《信心铭》可以当作每天的定课来诵,闲时多吟咏,久而久之,义理自能领会,若得相应,便知修行不难。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纔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两同,齐含万像。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沉昏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如一。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复归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所有。
「信心铭」直解
「信心銘」直解一、禪是什麼?信心銘是禪宗的法典。
我們要研究信心銘,首先應該知道禪宗的特色和禪究竟是什麼?否則信心銘就很不容易瞭解。
禪究竟是什麼?通俗地說,禪是法界的實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態和不二法門的體現,也就是法的現量。
佛法有比量和現量。
所謂比量,是理性的認知,是可以用邏輯的方法來理解的。
現量則是絕慮忘緣,冷暖自知的法的親證,而活生生地展示出絕對獨立、絕對平等、絕對自由的無上涅槃境界。
禪的絕對的自由,就是生命的究竟解脫。
離開解脫,就沒有真正的自由。
如何才能獲得大解脫的自由呢?這就必須通過頓悟,以恢復到原本解脫的絕對自由。
禪的另一特色是平等。
事實上真實的是不二和絕對的,所以它也不得不絕對平等。
倘使不能契入絕對的獨立、自由、平等,就不能契合禪的精神,就永遠品嘗不到真正的禪味。
因為禪是理性、智性的造極,人性發皇的極限,可知那不是小根小器,憑藉小聰明所能相應和理解的。
禪也是人文精神的昇華,是人們向前、向上努力創造的最高成就。
人們也必須到達這個境界,才能陶然於既存在又超越,自在、灑脫、離執的生活境界中。
換句話說,也就是懷著宇宙心,過活現象界的正常人生。
所以在生活的特色上,禪者的生活,便是既存在而又超越的。
禪表現在藝術上,固然是既具象又抽象;而表現於文學上的,更是既寫實而又超越的。
綜合地說,不論是禪的文學、禪的藝術和禪的生活,都是既莊嚴又灑脫的,既存在又超越的。
倘使不能超越,無疑將困縛於假象而不能自拔;如果否定存在,也將因脫離現實而沉空守寂,這樣就無裨於大眾的心靈救濟和人文精神的提昇了。
就理性的認知來說、禪就是生命的基因、屬性和存在的實相。
所謂實相,就是真相和永恆相。
依靠常識和五官的感知,所得到的都只是假象和錯覺,只有依靠心靈的眼(或說是法眼),才能發覺出真實相。
須知真實的應該是原來如此的,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假象,卻只是緣會則現,緣散則滅的因緣組合體。
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因是動機,緣是條件;靠條件組合的事物,一旦條件改變,它就不存在了,根本就沒有不變的實質。
信心铭玄旨【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信心铭玄旨【违顺相争是为心病】洪文亮着曹溪出版真歇拈云:掂云:如今恁么者多,不恁么者少。
成群作队,如麻如栗。
没量大人总作这个见解。
不是憎便是爱。
不知憎爱是心,违顺是我。
你自虚妄颠倒,自憎自爱,自违自顺,互相毁谤,各党宗风,说是说非,夸玄夸妙。
这个总是执法,总是心病。
参禅只要安乐。
你肚里有许多病痛,如何救得别人?禅和子!明明向你道,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
还会么?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
文亮再拈:不知憎爱是心,违顺是我,故爱是爱我的爱,恨是恨我的恨,此是虚妄颠倒。
违者违我,顺者顺我,既然无我,何来违顺?可惜各宗各派依然互相毁谤,说是说非,皆为执法执心之病。
参禅是大安乐法门,切忌无端说玄说妙,拈华自瞒,埋没祖师的心意。
信心铭:真歇和尚拈古【违顺相争是为心病】洪文亮医师口述拈云:如今恁者多,不恁者少。
成群作队,如麻如粟,没量大人总作这个见解,不是憎便是爱。
不知憎爱是心,违顺是我。
你自虚妄颠倒,自憎自爱,自违自顺。
互相毁谤,各党宗风。
说是说非,夸玄夸妙。
这个总是执法,总是执心病。
参禅只要安乐,你肚里有许多病痛,如何救得别人。
禅和子,明明向你道,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还会。
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违顺相争,这个倒霉的,很顺利的,这个境界出现了。
我们一生里头,不是违顺在交差,违一下过去了,就顺一下,顺一下过去一定会违的啦!时常久暂不一定自己。
问题是什么?相争。
不是说没有违顺,不是叫你修了道修了佛就不觉得违,不觉得顺,不是这样。
怎么不觉顺,不觉得违呢?都会呀!但是问题在“相争”这里,相争起来,放在心里头,自己捉住这个不放,违顺的境界过去了,你把这个事情放在心里,然后在心里头的违顺在那里互相抗衡,这个才是问题。
所以,违顺相争才叫心病。
心有毛病。
我们看了,都是有心病的人。
违顺相争哪里没有?一直不高兴,放在心里头,晚上睡觉还在心里头熬啊!熬啊!闷啊!闷啊!那不是相争?高兴的时侯,晚上还在想,“多好啊!多好啊!,自己睡自己笑,旁边的人一看到,哎!这个人睡觉为什么还在笑?他的解说,现在这样的人太多了。
禅宗三祖僧粲大师《信心铭》译文
信心铭(【隋】 僧璨 作)《大藏经》第48卷【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译文:终极无上佛道没有什么困难,只怕有分别执着,难以成就。
只要没有憎爱之心,就会清楚明白地了知“至道“的内涵。
【毫釐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译文:起心动念之间稍有偏差,对“道“的理解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如要佛道显现于眼前,就不要存顺逆之心。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译文:存违逆和随顺之念,这就是心病。
不认识玄妙幽微之旨趣,修持念静等各种法门都徒劳无益。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译文:自性圆满如浩浩虚空,没有欠缺也没有多余。
因为人有取舍之心,所以不如法。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译文:不要逐求因缘假有之法,也不要住留在顽空之上。
证悟到一切平等,所有分别执着就会消失。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译文:想将心中的躁动平息下来归于定止,心中反而更加躁动。
只有远离两边,才能知道一切平等的道理。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译文:不能证悟一切平等,执着于两边之一,都会徒劳无功。
如果想把“有”排除掉,就会陷于有执之中,如果想执取“空”,就背离真正的“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译文:过多的语言和思虑,就会与“至道”不相应。
当停止语言思虑等分别思惟活动时,对“至道”的内涵就没有什么地方不通达的。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译文:穷达一切理事的本源就能了知“至道”的旨趣,停留在一切理事的表面就会丧失“至道”的宗旨。
只要短暂地返照自心,就能胜过前面执空的努力。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译文:“空”转变成的森罗万象,都是因为妄想执着显现。
“真”不需要去寻求,只需要平息自心的妄见就可以。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译文:心中不住留相对二种边见时,千万不要再去追寻什么。
一旦追寻就会有相对的是非,迷失真心陷于纷扰之中。
《信心铭》及释义
《信心铭》及释义信心铭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一〉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元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莫存顺逆。
〈二〉智者无为愚人自缚二见不住,慎勿追寻;纔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三〉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四〉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信心铭》释义
《信心铭》释义迷生寂乱,悟无好恶因为迷,才会有寂静和动乱的好坏感觉,觉得动乱不好,而寻求寂静,一旦开悟了,对动静就不会再有好恶一切二边,妄自斟酌有和无、动和乱、常和断等等就是二边。
这一切的二边都是由内心的妄想、思维而有。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既然是由我们内心的妄想分别而有,就不是真实的,像作梦、像幻化、像空中花朵,干嘛要去捉呢?得失是非,一时放却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是是非非的东西,对修行人来说,都要放下,这样心就不动,与道才相应。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就像我们的眼睛,如果张开,不闭下睡眠,各种梦境自然就不会产生。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同样的,我们的心如果没有分别,万法便是如如的真相了。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只有回到这不二、如如的心体,在那不可思议的境界中,才能忘却外缘,远离颠倒是非,不再迷惑于外境。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一切法都应该平等看待,不要分别好坏、是非,这样万法才能回复它的本来状态,修行人也安于本来面目。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消除了起心动念的原因,也不可以有比较、相对待的念头。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要停止动乱的心,其实哪里有个动乱的心好停止?动乱停止了,其实,又哪里有个停止可得?两既不成,一何有尔“动”“静”等相对既然不可能成立,那么,“如如”或“绝对”又哪里有?相对不成立,绝对亦非有。
因有相对,才说绝对。
既无相对,何来绝对之名?究竟穷极,不存轨则达到了究竟、穷尽了诸法的彻底时,一切思维分别,将不存在。
心里不会有一切知见、真理、价值标准等等世间规矩或制度。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能够相应而契入真心,便能够见到心、佛、众生无差别,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
那么,不但不会再造业,一切有为的修行,也全部都止息了。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如此,对生命修行的迷惑怀疑,都将消失干净,不会再像狐狸那样多疑,。
怀疑彻底消失之后,正信:是心是佛的正知见,就建立起来了,从此不会再有错误的知见一切不留,无可记忆实际理地,心行处灭,哪里还有法在?言语道断,自然没有什么可记忆的了。
浅讲信心铭
浅讲《信心铭》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慧律法师发布时间:2010-3-22 22:38:32繁體版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就是你要悟入佛道,不是很困难。
你要悟入究竟解脱,也不是很困难。
唯嫌拣择,就怕你选择,选择就是取东取西、舍此取彼,不了解当下不二的道理,叫做[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下面,接下来就是【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真正大修行人没有爱跟恨。
意思就是,你莫要,就是不要······只要你的心不要恨,特别的恨某一件事情、某一个人,也不要特别的执着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种金钱、物质、假相——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你就会很清楚什么是佛。
接下来【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违顺相争,就是一个人常常觉得别人········违,就是忤逆我,忤逆就会觉得心恨痛苦啊;顺着我就会觉得心恨舒服啊,叫做违顺相争。
一个人常常认为有逆境,或者是顺境,有逆、有顺,[相争],争夺的争,[是为心病],这个就是最大的问题,没办法成佛。
心最大的病,就是争执不下,不肯放下。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正因为取了这个,舍了另外一个,取了那另外一个,又舍了这个,所以[不如]——所以,没有办法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性。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如果你能够放下语言,绝言。
绝虑,就是意识形态。
这些语言文字统统放下,叫做绝言绝虑。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放下语言文字,放下意识形态,那就无处不通了。
从有言进入无言,因为心解脱嘛。
心解脱,就无需要语言了。
所以一个人看到一切境界,心进入无诤的状态,自然解脱,连动到语言都不要。
所以,【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你不需要求得什么真心,真心就在烦恼放下的当下。
[唯须息见],你只要放下种种的观念、知见就好。
所以叫做[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你内心里面只要有一点点的是非、动念,[纷然失心],纷,就是纷纷扰扰的纷,失,就是失去本心,你只要动到有是非,要比较一个高下、是非,就失去了本心。
明尧老师-第三讲:《信心铭》导读
第三讲:《信心铭》导读一、三祖僧璨大师简介僧璨,又称璨禅师,慧可禅师之弟子。
北周武毁佛期间,慧可南来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店前镇)避难,璨禅师从其受法。
得法后,隐居于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境内),并往来于司空山、皖公山之间,有十余年。
隋大业二年(606年),于皖公山圆寂。
后人于此建山谷寺,即今三祖寺。
《楞伽师资记》说三祖“隐化于皖公山,不出文记”,意思是说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法语方面的文字记载。
但是,自《百丈广录》提到三祖的《信心铭》以来,教界开始把《信心铭》当作是三祖的著作,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引用。
对于《信心铭》的作者是不是三祖僧璨,目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唐代牛头宗的学人假托而作。
但不管怎样,此文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无法抹煞的。
二、《信心铭》题解及内容提要(一)《信心铭》在禅宗史上的地位达磨的《二入四行观》是宗门修行之大纲,把解脱道、菩萨道、祖师道融为一体。
三祖的《信心铭》第一次将祖师禅的观心方法系统化,着重于祖师道的明心见性之道。
此后的六祖《坛经》则在自性观的基础上,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完成了禅宗的理论和修证体系。
(二)题解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一般都刻在钟、鼎、塔、古碑上,求长久地保存下来。
所以,其内容一般都非常重要。
这首长长的诗偈,讲信心的问题,对于修行非常重要,所以称之为信心铭。
一般人都把“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一句当一篇铭文之大旨。
我以为,“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才是一诗之大旨。
《信心铭》就是帮助我们竖立信心的。
《信心铭》告诉我们,学道人首要竖立正信,其次要对自己的修行充满信心。
“信心”有三层含义:1、信什么?2、如何信?3、怎样才算信到位?念念即信即解即观即证。
(三)提纲《信心铭》是三祖的修行心得体会。
《信心铭》共584字。
禅宗强调“圆信”、“圆观”思想,第一次系统而明确的开示。
此前,虽然有,但都是零星的。
后来的《坛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通俗化、生活化。
1、立“圆解”(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信心铭》提唱第十三讲
《信心铭》提唱第十三讲《信心铭》提唱第十三讲第十三讲(2011年1月21日养息香)启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然,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今天这一段,主要就是指明,一旦与道合而为一,一旦心契于道,我们的精神境界和思想状况就会有一种超越式的变化和提升。
心契于道的状态就是平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是以平等作为最本质的内涵。
平等是指我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达到了一种高度的自觉性,无分别的自觉性。
《信心铭》对此讲道:“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这是讲我们当下这一念,与道、与真如、与一真法界契合无间的那种状况。
契者契合,心不是妄心,而是指真心,“契心平等”的状态就是“所作俱息”,当下这一念心,无所作为犹如明镜,一切的境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不起分别。
在这种平等的境界之下,“所作俱息”的状态之中,“狐疑尽净”,对于自心是佛、自心是法、自心是僧,自心与佛无二无别,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净则佛土净这样的一些境界,没有任何障碍,没有任何怀疑,这一切都本自具足,都是自家宝藏。
完全正信,使心与性,性与心,心与佛之间的一切障碍扫除尽净,以智慧的狂飚吹散了心头的一切乌云,我们的方寸之地就犹如万里晴空一样,出现了奇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
从此以后,一切的障碍都消失了,心的功能得到了无障碍的发挥,正所谓“正信调直”。
调者,协调,直者,无曲无委,一切都是本真的,一切都是天然的。
既说正信,当然就有邪信,正信者,信自心是佛,心外无佛。
邪信者,信心外有佛,这样一来我们的天然佛性就会被埋没,信佛在心外,向外求佛,自己内心就产生了障碍。
能正信,认识到佛在心中,到最后内外无别,佛不在内亦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佛在一切处,也不在一切处,到这个时候,一切都是对的,超越了邪和正。
只要我们把这颗心对立的情绪彻底地转变过来,心的力量和功能就会得到彻底的发挥。
到这个时候:“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起码的要求,应该是让自己活得通畅、安祥,也就是摆脱生活中的苦恼;最高的目标是赢取人生彻底的胜利──证得生命的永恒。倘使我们缺乏了正见,误认类似电脑装填资料一样所造成的人格内涵是原本的自己,既以虚妄为因,便难逃幻灭之果了。
圆觉经说「非幻不灭」,也就是说我们学正法的目的,第一是脱离人生的苦受,使生活过得通畅、安祥;第二是恢复原本的心态,把捉生命的永恒。我们人天大导师佛陀涅盘前的最后遗教,就是「常、乐、我、净」,因而揭开了生命的奥秘和实相,指出生命原本是永恒的、安适的、自觉的、离垢的,这就是禅的写照。作为一位禅者,不但要摆脱自己的痛苦,也应善导众生扬弃错误,获取无罪一身轻的舒畅安祥;不但自己把捉到生命的永恒,也要善导那些陷落在无明、邪执、愚昧、梦幻中的人,出离无明黑暗,心向光明解脱。这就是禅的基本架构、特质与使命。
~一九八二年三月四日讲于台南市
一、禅是什么?
二、禅的架构
三、参禅的目标
四、禅的歧途
(一)野狐禅
(二)葛藤禅
(三)文字禅
(四)口头禅
(五)狂禅
(六)枯木禅
(七)邪禅
五、信心铭的特色
六、信心铭直解
--------------------------------------------------------------------------------
禅的歧途,概括地说,有下列几种:
(一)野狐禅──这种人惯用小聪明和主观见解曲解佛法,喜欢在黑山鬼窟里做活计。
(二)葛藤禅──死啃公案,谬执这个公案是这个意思,那个公案是那个意思,一辈子纠缠不清,好像掉进一堆荆棘丛里,斩不断,理还乱,硬是扯不清,永远出不来。
(三)文字禅──文章写得流畅、生动,只是从来未尝到禅的真正法味。恰如古德所说「似即似,是则不是,只是未到在!」以文字为禅的人,见解好像说得过去,但因为并未澈见,也缺乏正受(法的实证),所以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受用。就像脱水香蕉,根本不是那个味道。要知道,禅并不是一种知识或是一门学问,倘使你把它当作知识、学问去搞理论、写文章,那岂止是大谬不然,误人误己,腊月三十到来,包管茫然无主,手忙脚乱,平常的文字禅半点也派不上用场。
六、信心铭直解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什么叫「至道」?就是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水有源,木有本,所谓「至」就是到达,「道」就是践行的轨则,也就是法的极致、理的极则。通俗地说,至道就是真理,而真理是普遍的,因此真理是一切,一切不外真理。庄子说「道在屎尿」,他强调「道」是无所不在的。既然无所不在,何必去挑挑拣拣、取舍寻觅呢?根本就一切现成,放下即是嘛!怕就怕你妄加拣择。什么叫拣择?简单地说,就是妄想分别。倘能随顺不二法门远离分别,岂非一切现成?所以说「但莫憎爱」,就「洞然明白」了。
以上是禅的一般概念,这对于研究信心铭很有帮助。概括地说,禅是理的极则、法的生命、宇宙的实相,是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所以然,也是转凡成圣、见性成佛的至高法门,普济群灵的无上甘露。然而由凡夫直趋圣域,没有大福德、大智慧则是很难承当的,因此福薄、慧浅、根器不逮的人,往往容易走上禅的歧途。
四、禅的歧途
就理性的认知来说,禅就是生命的基因、属性和存在的实相。所谓实相,就是真相和永恒相。依靠常识和五官的感知,所得到的都只是假象和错觉,只有依靠心灵的眼(或说是法眼),才能发觉出真实相。须知真实的应该是原来如此的,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假象,却只是缘会则现,缘散则灭的因缘组合体。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是动机,缘是条件;靠条件组合的事物,一旦条件改变,它就不存在了,根本就没有不变的实质。倘使执以为实,就无可避免要迷失在无常的幻象之中,而难逃幻灭的苦果。只有灼然澈见到存在的真相、生命的原态,恢复本来的面目,保任本来的心态,然后才能了然于生佛平等之所以然。因为佛与众生生命的基因、属性是全同的,在心的原态上众生与佛是不二的。其所以每个人的气质、造诣、境界不同,那并非原来如此,而是后天迷悟殊途的结果。
(六)枯木禅──不参话头、不观心、成天只管打坐,活像根枯木,毫无生气,就是人们所讥讽的「枯木桩」。
(七)邪禅──不具正见,更无正受,完全是邪神野鬼的玩意儿。
五、信心铭的特色
信心铭是三祖僧璨大师悟境的撮要描述,它的特色是:扫荡边见,独标不二。因为佛法是不二法门,一切边见皆背中道。
禅的绝对自由,就是生命的究竟解脱;离开解脱,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如何才能获得大解脱的自由呢?这就必须通过顿悟,以恢复到原本解脱的绝对自由。
禅的另一特色是平等。事实上真实的是不二和绝对的,所以它也不得不绝对平等。倘使不能契入绝对的独立、自由、平等,就不能契合禅的精神,就永远品尝不到真正的禅味。因为禅是理性、智性的造极,人性发皇的极限,可知那不是小根小器,凭藉小聪明所能相应和理解的。
多言多虑 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 无处不通
禅也是人文精神的升华,是人们向前、向上努力创造的最高成就。人们也必须到达这个境界,才能陶然于既存在又超越,自在、洒脱、离执的生活境界中。换句话说,也就是怀着宇宙心,过活现象界的正常人生。所以在生活的特色上,禅者的生活,便是既存在而又超越的。
禅表现在艺术上,固然是既具象又抽象;而表现于文学上的,更是既写实而又超越的。综合地说,不论是禅的文学、禅的艺术和禅的生活,都是既庄严又洒脱、既存在又超越的。倘使不能超越,无疑将困缚于假象而不能自拔;如果否定存在,也将因脱离现实而沉空守寂,这样就无裨于大众的心灵救济和人文精神的提升了。
毫□有差 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 莫存顺逆
前面说过:对于空,有人把它解释成虚无或断灭,实际上它是无尽藏,是存在的共相和实相,是象徵着无量、无限的大有。它具备了向上发展、向前创进的无限可能,怎能说空是没有?这就是「毫□有差,天地悬隔」的一个例子。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什么叫做「现前」?就是说要想让真理展现在你的面前,就不可以有所选择,有所顺逆。
二、禅的架构
真正禅的架构:
第一是正见:因为任何高级的理性行为,必定是受思想的支配和认识的指导。任何离开思想支配和认识指导的行为,都只是低级的、非理性的行为。而禅的既存在又超越的生活,绝不是盲目的人生,所以它必须具有正见才能离执、断惑,并藉以反映其从容乎中道的行为;而正见的极致,就是见性。
第二是正受:正受就是正确的觉受和真正的受用。不少人好好的日子不肯过,成天跟自己过不去。有些人毫无干扰地坐在那儿却嫌不舒服;明明自在安祥,却偏嫌寂寞无聊。显然这不是正受,而是恶觉、邪受。总之,所谓正受,第一是正确的感受,第二是真实的受用,缺少了它,任你如何修行,都等同没有颜色的花朵,没有水分的植物,纵是见处精到,也只得到半橛。
三、参禅的目标
此外我们也必须明白参禅的目标是什么。除了上述的苦与乐、断与常、生与死的问题以外,参禅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法的人格化的陶冶与熔铸。
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个性和价值标准都不同,这是后天「业」的因素所形成的。一个人刚生出来,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除了本能的反应以外,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以后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先学单字,再学片语,其间恰如佛陀在楞伽经中所说的色、名、妄想的模式,就和往电脑里装填资料没有什么两样。当本无的越装越多,本有的便不能不遭到埋没了,这的确是件最可悲的事。每个人在他的自我形成的同时,便很自然地迷失了自他不二的真我。参学的切要只是一个「复」字,只要恢复了心的原态,也便恢复了生命的原貌和当人的本来面目。这就要靠锻练和陶冶以去除杂质,到达全心即人、全人即佛、佛法人格化的境界,让佛法在现实的生活中,活生生地体现出来,才能完成作圣之功。
一、禅是什么?
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我们要研究信心铭,首先应该知道禅宗的特色和禅究竟是什么?否则信心铭就很不容易了解。
禅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禅是法界的实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态和不二法门的体现,也就是法的现量。
佛法有比量和现量。所谓比量,是理性的认知,是可以用逻辑的方法来理解的。现量则是绝虑忘缘、冷暖自知的法的亲证,而活生生地展现出绝对独立、绝对平等、绝对自由的无上涅盘境界。
莫逐有缘 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 泯然自尽
「有缘」与「空忍」是相对的。所谓「有缘」,是指有可攀缘。人们最易追逐、攀缘的不外声、色、名、利、得失、情欲……这些都是有缘可攀的。「勿住空忍」是说也用不着强自压抑着,使心念不生,这跟解脱道是不相应的。
六祖说「直心是道场」,但能平等视一切法,不生高下、取舍、爱憎之见,便是「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了。
圆同太虚 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
是什么东西「圆同太虚」?是当人原本的心,原本是圆满无缺,无欠无余,至真、至善、至美的;就像心经所讲「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只是因为你横生分别取舍,自障法眼,才背觉合尘破坏了原本圆满的心态。所谓「如」就是吻合、相应的意思,因为你有了取舍,生起边见,于是便情生智隔,与法不相应了。
违顺相争 是为心病 不识元旨 徒劳念静
内心如夹缠着两种概念,就会因矛盾而破坏了内心的统一、安祥,呈现出心智的分裂,这就是心病。
什么叫「元旨」?「元」是指最初的,「旨」是宗旨、法则。最初的真理是原来如此的法尔。如果不了解原来如此、原本现成的真理,一个劲儿坐在那里静心息虑,并不是破除烦恼的根本之途。何以故?昧却正因,不明根本故。
一种不通 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 从空背空
倘使你不能契入不二法门,执著两边的任何一边,都是徒劳无功的。当你一念要排遣有时,便因执著有,而被有的谬执所汨没了;当你一念要趣向于空时,因为空已成了概念而不再是空了,岂不从空反而背弃了空吗?因为真正要与空相应,连空的概念都不许萌生才相应真空。当你把空变成系统的理论时,空何曾是空?不但不空,反而比有更让人起执、起见,所以说「从空背嘴巴讲,并不能解行相应,而且也不知道保任个什么?只管嘴巴滑溜,说来浑相似而已。
(五)狂禅──证道歌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有些人把禅体会错了,硬说禅就是空。你要知道:禅不但不是空,反之要知「有」才行。什么是空?如果勉强下个定义:空是无量、无限和绝对。如果误以为空就是没有,那就完全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