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僧璨禅师信心铭

合集下载

简析禅宗的主要理论

简析禅宗的主要理论

简析禅宗的主要理论作者:胡俊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禅宗是中国佛学规模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中国化的宗派,在佛学中有着重要地位,禅宗的出现在佛学史上是一场革命,它的开山祖师是菩提达摩(?—536),实际创立者是六祖慧能(638—713),六祖慧能的即心成佛说和顿悟成佛说是禅宗的中心思想,慧能的思想使佛学的理论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禅”以及菩提达摩至五祖弘忍的思想概要“禅”是天竺语Dhyāna一词的音译,旧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通常译为“静虑”。

禅定就是安静的沉思,是佛学的六大修养途径之一。

由“禅”的释义可了解禅宗主张的顿悟方式,即通过“坐禅安心”实现“自性西方”。

但是从禅宗开山祖师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它们的思想也有些许差别。

1、达摩原本是南天竺人,在中国却度过了半个世纪之久,他的思想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主张“二入四行”。

“二入”即理入和行入,既重视理论,也重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四行”即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发行。

菩提达摩的“二入四行”观点即是重视坐禅、慧悟并行,开了禅宗的坐悟并重之风。

2、二祖慧可(487—593)的主要观点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用…慧‟简化了…定‟,沟通了印度禅和中国佛学,达摩和慧可都很赞同《楞伽经》“三界唯心所造,万法虚妄不实”、众生皆有如来藏、重视内心觉悟等观点。

3、三祖僧璨(?—606)继承了达摩以来的传统,他的思想主要包括变“不立文字”为著经传说,公开弘法,写下了《信心铭》,有人将其视为禅宗的第一部经典。

4、四祖道信(580—651)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心净是佛,佛即是心”,道信禅法是以心性论为基础的,他的思想是对菩提达摩的重要发展,另外道信将禅修化为坐禅安心,对自我体悟,并使禅宗变为名符其实的“心宗”。

5、五祖弘忍(601—670)主持的时期是禅宗大发展的阶段,门下弟子已有一定规模,也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禅宗的社会影响得到进一步扩大。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禅悟的直指《信心铭》浅讲《信心铭》浅讲净明山人讲智理居士整理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内容是《信心铭》,是禅宗的第三代祖师僧璨大师所著作的。

那么为什么要讲这个内容呢?因为这一篇《信心铭》是指导我们修行用功,怎么样才能开悟?怎么样才能成道的整个口诀的内容都在这里面,所以我们要去体会《信心铭》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名为“信心铭”呢?就是说修道的人信很重要。

要相信三宝,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相信正法能够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成就,还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见性成佛,或者说一定能够往生净土,得到花开见佛的成就。

那么这个信心从何而来呢?就是通过听闻佛法,通过观察,通过用功,通过自己的悟性来体会的。

信心是要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提高的。

信心很重要,能使自己在用功当中觉得很亲切,很相应,觉得自己的体悟很真实,不是虚假的,或者说不是别人那边听来的,是有自己的体悟,是自己里边证出来的。

由于正确而真实的信心是证出来的,没有证出来的信心是不足够的。

那么这篇《信心铭》,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去证这个信心,怎么去证我们的佛性,怎么去而我们的大道。

这样的一个由信至悟一直到证的方法。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我们都要要寻求道.但是道是什么呢?谁都见不到,见到的不是道。

道没有名称,道没有相貌,道没有方所,“道”在哪里?“道”不是一个东西,说是一个东西就不是道,道是说不出来的东西。

那么道呢,真实存在,我们就在道里边。

我们说话,走路,我们修行用功,都要在道里面。

所以说到道,我们只能勉强地形容,“十方圆明”,十方世界都要是道,处处是道,什么地方不是道呢?有的祖师讲,道在大小便的地方,道在一切地方。

道没有选择的,一切都是道的显现。

那么这样的道,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最圆满的佛道,一切圣人走过的道,成就的道,我们去修证这个道有没有难处呢?如果你去分别、选择,到外面去找,那么的确是找不到,很难。

如果你能够明白,你的自性,你自己,你的当下就是道!那么讲这个道的时候,不是道的概念和想法,你要悟到,自己体会到。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1、比自已优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2、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三祖僧灿大师最上乘信心铭

三祖僧灿大师最上乘信心铭

三祖僧灿大师最上乘《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元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绕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繁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两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毕,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元,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处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三祖僧灿大师最上乘《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要成就圆满的佛道并不困难,就怕你一直在分别、取舍、选择。

《信心铭》及释义

《信心铭》及释义

《信心铭》及释义信心铭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一〉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元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莫存顺逆。

〈二〉智者无为愚人自缚二见不住,慎勿追寻;纔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三〉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四〉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禅宗三祖,五祖,六祖PPT

禅宗三祖,五祖,六祖PPT
三 祖 僧 璨
僧璨问二祖:“弟子身缠风恙, 请和尚忏罪。” 二祖回答道:“将罪来,与汝 忏。” 僧璨沉吟了很久,回答道: “觅罪不可得。” 二祖道:“与汝忏罪竟,宜依 佛法僧住”。
三祖僧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磨破铁履去寻道,看穿红尘只住山。 一生哪有金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
僧璨(张伟庚寅年底作品)
三祖僧璨
• 三祖僧璨著有《信心铭》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真如
五 祖 弘 忍
五 祖 弘 忍
弘忍遇到四祖的时候还是小孩, 四祖问:“子何姓?” 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 四祖问:“是何姓?” 小孩道:“是佛性。” 四祖又问:“汝无姓邪?” 小孩道:“性空,故无。”
六 祖 慧 能
• • • • • •
慧能初见五祖, 五祖问:“你从哪儿来?” 慧能道:“从岭南来。” 五祖问:“你到这里想干什么?” 慧能道:“不求别事,只求作佛。” 五祖道:“你这个獦獠,又是岭南 人,你怎么能够成佛呢?” • 慧能道:“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 性却没有南北之别。”
六祖慧能
• 六祖慧能著有《坛经》
六祖慧能
六祖慧能禅语
•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 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 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 的形式命之为《坛经》。 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 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 传”,“以心传心”。

明尧老师-第三讲:《信心铭》导读

明尧老师-第三讲:《信心铭》导读

第三讲:《信心铭》导读一、三祖僧璨大师简介僧璨,又称璨禅师,慧可禅师之弟子。

北周武毁佛期间,慧可南来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店前镇)避难,璨禅师从其受法。

得法后,隐居于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境内),并往来于司空山、皖公山之间,有十余年。

隋大业二年(606年),于皖公山圆寂。

后人于此建山谷寺,即今三祖寺。

《楞伽师资记》说三祖“隐化于皖公山,不出文记”,意思是说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法语方面的文字记载。

但是,自《百丈广录》提到三祖的《信心铭》以来,教界开始把《信心铭》当作是三祖的著作,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引用。

对于《信心铭》的作者是不是三祖僧璨,目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唐代牛头宗的学人假托而作。

但不管怎样,此文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无法抹煞的。

二、《信心铭》题解及内容提要(一)《信心铭》在禅宗史上的地位达磨的《二入四行观》是宗门修行之大纲,把解脱道、菩萨道、祖师道融为一体。

三祖的《信心铭》第一次将祖师禅的观心方法系统化,着重于祖师道的明心见性之道。

此后的六祖《坛经》则在自性观的基础上,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完成了禅宗的理论和修证体系。

(二)题解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一般都刻在钟、鼎、塔、古碑上,求长久地保存下来。

所以,其内容一般都非常重要。

这首长长的诗偈,讲信心的问题,对于修行非常重要,所以称之为信心铭。

一般人都把“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一句当一篇铭文之大旨。

我以为,“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才是一诗之大旨。

《信心铭》就是帮助我们竖立信心的。

《信心铭》告诉我们,学道人首要竖立正信,其次要对自己的修行充满信心。

“信心”有三层含义:1、信什么?2、如何信?3、怎样才算信到位?念念即信即解即观即证。

(三)提纲《信心铭》是三祖的修行心得体会。

《信心铭》共584字。

禅宗强调“圆信”、“圆观”思想,第一次系统而明确的开示。

此前,虽然有,但都是零星的。

后来的《坛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通俗化、生活化。

1、立“圆解”(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有位年轻人来打禅七。我问他:「这几天有没有杂念?」他回答:「有, 但不太多。」我问:「最放不下的是什么?」他说:「没什么放不下的。」我说:「有一样是你最最放不下的:你和女朋友分离得那么远,一定很想她。」 他回说:「师父!我并没有想她,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禅七结束后,他对我说:「师父,原先我真的一点也不想女朋友,但师父这么一提,我却不由自 主地想她,停都停不住。」我告诉他说:「修行要提得起,放得下,提起之后竟放不下来,那不是真的放下,只是骗自己不想而已。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妄自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眠,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本诗中的一些观念对后来的曹洞宗很重要,如「一念万年」所表达的观念是一念不动却又明照。这个观念后来成为宏智正觉默照禅的标记。此一倾向也反映在有关僧璨教诲的另一仅存的文字记录,即舒州刺史独孤及于唐代宗大历六年(西纪七七一年)所撰僧璨大师的《赐谥碑》。碑文要旨在于「寂」「照」同修:「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及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
矛盾的是,开悟者才会对此心有信心。三祖僧璨是从澈悟的观点开示寻求真心的修行者,指引我们如何把凡夫的分别心转化为佛的无分别心,如何由有入空、转垢为净。他告诉我们修行时应如何修持、应避免何种心态:心无爱憎,既不该否定烦恼,也不该寻求开悟。修行本身就是目的;只要不存其他目的,终能实现平等心──没有分别,言 语道断,无行可修。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莫逐有缘勿住空
一、至道无难

[信心铭全文]信心铭

[信心铭全文]信心铭

[信心铭全文]信心铭信心铭篇1:从《信心铭》与《六祖坛经》看禅宗不二法门《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

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

一、绪言如果有人问我:现在的佛教兴盛吗我会回答说:兴盛!说完了之后内心总会悄悄的伤痛。

你看,现在的佛教寺院林立,金碧辉煌,楼阁重重;僧人随处可见,信众忙碌的东拜西求,庙宇整日香云覆盖,佛书更是遍洒大地,量超所需,而著书立说者仍代不乏人。

有谁能说佛教不兴盛呢然而窃思佛教现状,盛况固然不可否认,而弊端亦确实不少,大有功微过大的局势。

信众烧香拜佛,只知求富求贵,而不识因果;僧徒只知住吃寺庙,而不识为僧之本份,唯名利是求,安逸为务;偶有荷担佛教使命者,其弘法也,著书立说,大有再造三藏之心;其事业也,造寺度僧,大有一统佛教之势。

而佛教之内部建设,却信仰淡薄,人才缺乏,道风衰败,组织混乱,教制颓废。

故知“兴盛”只是浮在表面上的现象,佛教正统的原本理念已被人们遗弃在高阁的贝叶黄卷之中。

为了真正继承佛教正统的思想理论,使佛教健康的发展,挖掘佛教各宗派核心的教理教义,亦是时不待人的任务,培养各宗派专业人才更是刻不容缓的使命。

禅宗,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应该说是个长命儿,绵延不绝达千余年之久,现在不是命若悬丝,而是淹淹一息!由于各种迎合世俗需求的禅观问世以来,禅宗的正统被歪曲了,引导人们的不再是明心见性的不二法门,而是搔痒止痛的自创家法。

禅宗的思想理论及其实践方法,虽不比其它宗派之条理化,但也不是繁杂到无章可寻,就笔者的浮浅体验来看,在禅宗还未立宗之前,就有非常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那就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

近代有人认为《信心铭》并非三祖僧璨大师所作,那只是研究史学的个别人的管见,是不足为凭的揣测而已。

以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不二法门来看,《信心铭》应视为禅宗高建法幢的依据实不为过,就是后来明确了禅宗为“不二法门”的《六祖坛经》,在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上也不能超出其外。

禅宗六代祖师及其建树简介

禅宗六代祖师及其建树简介

禅宗六代祖师及其建树简介禅宗六代祖师及其建树简介一、初祖达摩祖师菩提达摩(?~536)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

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

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

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

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传灯法本: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破相论、安心法门、无心论、绝观论、禅观七门。

二、二祖慧可大师慧可(487—593)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

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

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

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

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

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

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传灯法本:略说修道明心法要、示向居士偈。

三、三祖僧sēng璨càn大师禅宗三祖僧璨(?-606)亦作僧粲、僧璨等。

隋代禅僧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

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

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

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道信。

后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

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

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

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

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

出家前曾得风疾,后虽治愈,然头发脱落殆尽,未能复元。

故舒州人称其为赤头璨。

传灯法本:信心铭四、四祖道信大师四祖道信( 580-651 )俗姓司马,河内(治所在河南沁阳)人,少年出家,以僧璨为师,隋大业十三年( 617 )领徒众抵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后至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破头山(后改名双峰山)大弘达摩禅法,并创立自家门风。

《信心铭》及释义

《信心铭》及释义

《信心铭》及释义信心铭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一〉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元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莫存顺逆。

〈二〉智者无为愚人自缚二见不住,慎勿追寻;纔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三〉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四〉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禅宗公案大全(每日用)

禅宗公案大全(每日用)

禅宗公案大全只手之声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

信心铭原文及解释

信心铭原文及解释

信心铭原文及解释信心铭是禅宗三祖僧璨所著的一篇修行指南,被广泛应用于禅宗修行中。

本文将介绍信心铭的原文,并加以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信心铭原文及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心铭原文及解释》篇1信心铭原文: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两同,齐含万像。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沉昏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如一。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复归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所有。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信心铭解释:信心铭是禅宗三祖僧璨所著的一篇修行指南,主要阐述了禅宗的修行理念和方法。

禅师经典名言

禅师经典名言

禅师经典名言
禅师经典名言
1、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

2、原本筑巢于禅寺的翠鸟为求得更安全的地方,便在无人能攀的临海岩石上筑巢,几天后被浪涛卷走。

3、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憨山大师醒世歌》
4、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

5、智者寂寂总无为,愚人碌碌把身缚。

万物之间无差别,虚妄偏爱何执着。

整天思虑太用心,岂非犯了大过错?摘自三祖僧璨《信心铭》
6、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吉祥经》。

注:奉养父母,爱护妻儿,从事无害事业是最大的.吉祥
7、古树下栖息着大眼猫头鹰。

僧徒们发现树叶中有亮点,还有扇翅膀之声,便传说有怪兽,人人惊恐万分。

8、徒:如何才能获得知识?师把徒的头摁进水里。

师:你现在最渴求的是什么?徒:空气!师:对!学知识也要有这种强烈渴求
9、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第十四讲 禅宗

第十四讲 禅宗

第十四讲禅宗14.1禅宗的修行今天讲禅宗的用功路线,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是忘心忘境,用冯大阿阇黎说话便是:“即心即境,能所双忘”。

第二种是参话头,第三种为观力线,第四种为观月轮。

这四种方法的关系,参话头和忘心忘境是从去妄,观力线和月轮是显真。

参话头和忘心忘境先去妄,等破了初关,月轮和力线随之显现。

当然,观力线和月轮也有去妄作用。

只是,前两类偏于去妄,后两类强调显真。

14.1.1忘心忘境现讲第一种忘心忘境方法。

第一个例子是七佛传法偈[1]。

七佛传法偈全是表现的对心境双忘的方法。

毗婆湿佛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前两句说身是幻,第三句说心识本来也没有。

身心都是空幻的,本来皆无。

尸弃佛偈曰:“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锯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一致的,第三句标明“身如锯末心如风”,身心均是空幻的性质,通过遮妄来显真。

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尘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基本是同一意思:忘心,无心无境,连用词都差不多。

拘留孙佛偈曰:“见身无时是佛见,了身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处别?”全是身心皆忘的精神。

拘那含牟尼佛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之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不见身是佛,实有之别无佛。

下一位迦叶佛偈曰:“一切众生性清静,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身心是幻。

释迦牟尼佛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万法皆空的境界。

总之,七佛传法偈,都是从去妄角度,从对妄的观察中遮妄显真。

第二个文献是初祖达摩尊者入道“二入四行”论。

二入指理入和行入;行入又分作四种入。

“依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缚,不能显了。

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道冥符,无有分别。

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这里达摩祖师既说了去妄,又说了显真,就跟七佛传法偈不同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
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繫念乖真,昏沈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
欲取一乘,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有愛著。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
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此,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夢幻空華,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眼若不寐,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元,兀爾忘緣。
萬法齊觀,復歸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
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淨盡,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
須臾反照,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慎莫追尋。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莫守。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能隨境滅,境遂能沈。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
【三祖僧璨禪師信心銘】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
唯滯兩邊,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