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尧老师-《信心铭》导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心铭》导读
“信心”的三层含义: 1、信什么? 2、如何信? 3、怎样信到位?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信解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观行
《信心铭》之纲要 1、立“圆解”——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2、起“圆信”——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3、修“圆观”——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4、证“圆果”——法界圆融,事事无碍。 5、知禅病——略述十一种用功偏差。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第四种禅病:在文字思维知见中寻找大道。
原因:不明白语言思维皆不离二边,而道在二边之外。 要与大道相应,必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谓“般若 如大火聚,无你凑泊处”,“说似一物即不中”。
过患:一者在知见思维等生灭心中打转转,定慧等功 夫不能落到实处。二是误以知见为功夫,住在妄想的 “大事了毕”中停滞不前,落入野狐禅,易犯大妄语戒。
福州罗山道闲禅师……岩头全奯(音“豁”) 禅师……石霜庆诸禅师…… “去住不宁时如何?”…… “直须尽却。” “去住不宁时如何?”…… “从他去住,管他作么?” “是谁起灭?”
破庵祖先禅师(师密庵咸杰禅师)…… 首众于灵隐……有道者请益: “胡孙子捉不住时如何?” “用捉他作什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时无准侍者傍闻大悟。
第三种禅病——妄想通过压制念头的方法来入定。 原因:于有念(动)、无念(止)生二边见,以压制斗争的方 式,消灭妄想,归于无念。不明白念头之有、无,均为生灭法, 均为常住真心之表现,而把暂时的没有粗的妄想之空静之境错 误地看作是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自性、佛性)。 过患:将心变成了战场,身心越来越紧张,妄想愈来愈多,最 后被妄想、焦虑所淹没。 对治:把一切念头都当作是佛的法身、佛的妙用,而以一种广 大无边的包容心,面对它们,接受它们,静观它们,永远作为 一名旁观者。告诉自己“当下即是,切莫多事”。
婆子烧庵
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凡二十年,常令一二 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婆子令女子抱定庵主, 试问:“正恁么时如何?”庵主云:“枯木倚寒 岩,三冬无暖气。”女子送饭毕,回来把其经过 告诉了婆子。婆子道:“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个俗 汉!”于是将庵主驱出庵外,放火将庵烧却。
(《五灯会元》卷一)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对治:无分别取舍。莫将心灭境,莫逃境安心。
神鬼纵有伎俩千般有尽, 老僧不闻不问法力无穷。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第八、第九、第十种禅病:任病(任运无修之自然外道)、昏沉之病、劳神之病
临济禅师“道在目前”
道流!约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别。今日多 般用处,欠少什么?一道神光未曾间歇。 若能如是见得,只是一生无事人。……尔 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尔一念心上清 净光是尔屋里法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分别 光是尔屋里报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差别光 是尔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尔即今目前 听法底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至道无难的原因 本自具足,一切现成,一念无心,当下即是。 1、大道本自具足(因分别执着而被掩盖); 2、道在作用(因驰求而被遗亡); 3、道之妙用在第一念无心处现行(因分别而当下错 过); 4、道在当下(道遍一切处,道遍一切时,道遍一切心 态); 5、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6、道在一念无心而照、照而无心处相应。
昔大慧宗杲禅师在径山患背疮,疼痛无比, 昼夜叫唤。有僧问:“和尚还有不痛底么?” 大慧禅师道:“有。”那僧便问:“作么生 是不痛底?”大慧禅师道:“痛杀人!痛杀 人!”
黄檗禅师开示“莫离见闻觉知觅心”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 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 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 方,更无障碍。 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 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 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 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 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 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第六种禅病:在二边之见上分别取舍执着。 1、于用中作二边取舍,即于是非之二边中执着于所认为的是, 如动静之中执着于静,凡圣中执着于圣,染净中执着于净,生 死涅槃中执着于涅槃,等等。 2、于体用中作二边分别,将 “二边分别之用”(二)和“如 如不动之体”(一)对立起来(将“用”和“体”又对立起 来),离用之外,执着于一念不生之体(一)。 原因:不明白佛法是不二法门,既包含了二,同时又超越了二, 最后边一和二的分别都超越了。 过患:无论是在二边之中取一舍一,还是在体(一)用(异)中 执着于体,心都会变成战场,纷然不安。
梁山缘观禅师与园头和尚的对话
问:家贼难防时如何? 师曰:识得不为冤。 曰:识得后如何? 师曰:贬向无生国里。 曰:莫是他安身立命处也无? 师曰:死水不藏龙。 曰:如何是活水龙? 师曰:兴波不作浪。 曰:忽然倾湫倒岳时如何? 师下座把住曰:莫教湿却老僧袈裟角。
如何是学人安身立命处
问:“凝然湛寂时如何?” 福州白鹿山显端禅师曰:“不是阇黎安身立命处。” 曰:“如何是学人安身立命处?” 师曰:“云有出山势,水无投涧声。”
对治:正用功夫时,用智不用识,剿灭一切文字思维。 参话头。
六祖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 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 佛性。汝向去有把茅盖头,也只成个知解 宗徒。”
报恩玄则禅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青峰 传楚禅师…… “如何是学人自己?” “丙丁童子来求火。”…… “丙丁属火而更求火,如将自己求自己。” “几放过,元来错会!”又道:“与么会又争 得!”…… “某甲只与么,未审和尚如何?” “你问我,我与你道。” “如何是学人自己?” “丙丁童子来求火。”
枢密吴居厚居士,圆通道旻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 归钟陵的时候,曾拜谒过庐山圆通道旻禅师。他告诉 道旻禅师:“某往赴省试(又称会试,由尚书省举行 的考试),过此(途经庐山圆通寺),过赵州关,因 问前住讷老(指圆通居讷禅师):‘透关底事如何?’ 讷曰:‘且去做官。’今不觉五十余年。”道旻禅师 便问:“曾明得透关底事么?”吴居士道:“八次经 过,常存此念,然未甚洒脱在。”道旻禅师于是将一 把扇子递给吴居士,说道:“请使扇。”吴居士接过 后,便挥动着扇子。道旻禅师问道:“有甚不脱洒 处?”吴居士一听,忽然有省,便道:“便请末后 句?”道旻禅师于是挥扇两下。吴居士道:“亲切! 亲切!”道旻禅师道:“吉獠舌头三千里。”
石头和尚开示尸利禅师“汝还曾失么”
京兆府(今西安)尸利禅师,石头希迁禅 师之法嗣,初参石头和尚,便问:“如何 是学人本分事?”石头和尚道:“汝何从 吾觅?”尸利禅师道:“不从师觅,如何 即得?”石头和尚道:“汝还曾失么?” 尸利禅师一听,言下大悟。(参见《五灯会元》卷五)
开善道谦禅师…… “我参禅二十年,无入头处。更作此行,决定荒 废。” …… 宗元禅师叱责他:“不可在路便参禅不得也。去!吾 与汝俱往。”…… “我一生参禅,殊无得力处。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 相应去?” “你但将诸方参得底,悟得底,圆悟(克勤)、妙喜 (宗杲)为你说得底,都不要理会。途中可替底事,我 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承当、 应付)。”…… “五件者何事,愿闻其要。” “著衣吃饭,屙屎放尿, 驮个死尸路上行。”

第一种禅病:好静厌动,于外境起顺逆之妄想分别。
原因:不明白、不谛信“道无逆顺,道遍一切处,一切现 成,本自具足,无欠无余”之理,故于外境上妄想生分 别、取舍。
过患:修行的时间、地点、境缘不能充分利用。在日用中 功夫不能成片。心中驰求不安,不得自在。 对治:用“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之决定见信来对治。
对治:二见不住,一心不生。
船子和尚:“藏身处没踪迹,无踪迹处莫藏身”。 赵州和尚:“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第七种禅病:心境互侵 过患:于心境做二边分别取舍,执能知之心为真, 执所知之境为妄,逃避妄境,妄想通过斗争的方式, 来灭境安心、逃境安心。心境互侵,心如战场,身心 紧张,不能入定。 原因:不明白境由心生,心境是一,互生互显,皆 为生灭法,幻化不实。心为常住真心妄动之后所生见 分,境为所生相分,见相二分均为生灭法,都是虚妄 的,其性本空。
城东老姥不欲见佛
昔城东有一老姥,与佛同生,而不欲见 佛,每见佛来,即便回避。虽然如此,回 顾东西总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于十指掌 中亦总是佛。
有僧问赵州和尚:“如何是道场?”赵州 和尚回答道:“你从道场来,你从道场去。 全体是道场,何处更不是?”
范冲居士的悟道因缘
左丞范冲居士,圆通道旻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曾 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守豫章。一天,范冲居士上庐山 礼谒圆通道旻禅师。道旻禅师是洪州泐潭应乾禅师之 法嗣,东林常总禅师之法孙。饮茶毕,范冲居士喟然 长叹道:“某行将老矣!堕在金紫行(官场)中,去 此事(悟道解脱)稍远。”道旻禅师于是呼内翰之名。 范冲居士随声应喏。道旻禅师反问道:“何远之有?” 范冲居士言下有省,遂礼拜道:“乞师再垂指诲。” 道旻禅师道:“此去洪都有四程。”范冲居士正要拟 思,道旻禅师道:“见即便见,拟思即差。”范冲居 士终于豁然有省。
深禅师住持泐潭。文准禅师。悟侍者。 筹子。 “汝是悟侍者那(耶)?”“诺。” “是当时在知客寮,见掉火柴头,有个悟 处底么?参禅学道,只要知个本命元辰下 落处。汝铲地作此去就,汝在藏殿移首座 鞋,岂不是汝当时悟得底?又在知客寮移 他枕子,岂不是汝当时悟得底?汝每夜在 此提水度筹,岂不是汝当时悟得底?因甚 么不知下落,却在这里恼乱大众?”
无分别的理解: 1、知空幻(空观智); 2、对假有之差别相了了分明; 3、内心不执着,不憎爱,如如不动。 譬喻: 梦中不知是梦,因迷分别梦境,随境所转,产生爱恶 取舍之情,即是造业。 梦中若知是梦,虽对梦境了了分别,但不生怖畏逃避 攀求之心,内心不动。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 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 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参见《五灯会元》卷二十)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第二种禅病:于空有上起二边见,执空寂之境为究竟。
原因:不明白大道超越了空有二边,误以为空寂之境便是 道。
过患:落在空寂当中,不得活用。死水不藏龙。黑山鬼窟。 枯木禅。脱离社会。
对治:归于空有不二之正见,功夫上,针对偏于空寂之静 坐,多在日用中磨练自己。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第五种禅病:妄想离见闻觉知寻找真空
原因:妄将见闻觉知等相用与常住真心之体打成两截, 执灭绝空为真空,不明体用不二之理,不明白见闻觉知 当体即空。妄想在念头和见闻觉知之外寻找真空。
过患:离念觅心、离见闻觉知觅心,或者陷入斗争,徒 劳自疲,或者无下手处,或者落入死寂。 对治: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 君不可见。无心即是。
原因过患: “道不属修,亦不属不修”。佛性本具,故不属修得;妄想分别执着盖覆, 故不得不修;无分别无取舍无求无得,是不修之修,是真修。 由于不明白此点,落入二边分别取舍,于修道产生片面的“难、易”想, 若过分强调“易和不修”,就会落入任运无修之自然外道(《圆觉经》称之 为“任病”),或者用功不切,落入昏沉放逸。若过分强调“难和修”,就 会落入过分的人为造作当中,急躁不安,劳神费力,与目标背道而驰。任病、 昏沉和劳神,是修行中的三大通病。 对治:1、树立对“道不属修又不属不修”的正知正见,不对治而对治,不修而 修。 2、老僧只管看。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3、具体操作时,可以经常反问自己,“得力省力”否,“省力得力”否? 当自己吃力时,必定是落入二边取舍。当自己不清楚时,必定是落入昏沉散 乱。以此来调节自己,既不劳神,又不昏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