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提供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2014——2015年度高级文秘期末考试背诵篇目

一、宋代文学

1,词(含晚唐五代词)

无名氏《忆秦娥》(箫声咽)(注:见补充)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雨霖铃》、《望海潮》王安石《桂枝香》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秦观《踏莎行》

周邦彦《瑞龙吟》章台路(见补充)、《苏幕遮》

辛弃疾《水龙吟》、《摸鱼儿》、《西江月》、《永遇乐》

姜夔《扬州慢》、《暗香》(见补充)

吴文英《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见补充)

2,诗歌

王安石《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澄迈驿通潮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鄂州南楼书事》、《寄黄几复》陆游四首(见教材)

3,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秋声赋》

苏轼《前赤壁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提供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答案一: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

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

答案二: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

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正确认识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本质,有助于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高举旗帜的自觉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只有认清它们各自的独特性、独创性,才能把它们作为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来理解;只有认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继承性,才能把它们作为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来把握。

由于产生的时代条件、实践基础不同,这就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主题、理论内容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就时代条件而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战争与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时代主题的变化决定了它在理论主题和理论内容上必然与毛泽东思想有明显差异。就实践基础而言,毛泽东思想产生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实践的目的、任务已与革命时期完全不同,中国国情也已发生根本变化,这就必然使它同毛泽东思想有所区别。就理论主题和理论内容而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题是革命,它主要是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的主要是在中国为什么要革命、革谁的命、靠谁来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等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是改革和建设,它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理论,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的,这些重大问题都是毛泽东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

看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明显差异固然重要,但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更加重要。二者的一脉相承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渊源的共同性。它们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渊源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和结果,只不过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有所不同。我们党从建党之初就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历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二是哲学基础的共同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也是指导各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科学世

界观方法论。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三是文化根基的共同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深深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思想内涵和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其理论内容和表达风格则完全是中国式的。这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特点,也是它的一个突出优点。四是理论目的的共同性。两大理论成果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终目的是共同的,都是为了实现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目的不是一代共产党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几代人乃至十几代人的长期努力,而正是这一崇高目的,构成了贯穿于两大理论成果之中的一条红线,决定了二者的内在联系。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是先驱与后继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一个完整的理论形态,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制度基础,创造了思想理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又一完整的理论形态,它既坚持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基本观点,又根据新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使这棵理论大树永葆生机和活力。所以,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

答案三:本土化和当代化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显著特征

和一个重要的基本经验。这里所说的本土化也就是民族化,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上的应用与发展,着重说的是地域性;当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着重说的是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功地解决了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将本土化与当代化很好地统一起来,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②。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以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和平与发展新时代的产物。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时代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他的时代理论,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③邓小平的时代理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一个核心的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过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鼓舞和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信念;进一步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和各自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赋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以新内涵,深刻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振兴。

在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完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密切联系群众、完全彻底为最广

大人民谋利益的党。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动力,这是能够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因,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力量源泉和牢固基石。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的党。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成果,开辟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创建了富有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提出了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国际关系原则和理念。坚持站在时代高度,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事物,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创新理论、创新实践,保证了党在风云变幻中从容应对复杂形势,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次历史性飞跃下,我国的建设将是光明的,有无限希望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国的社会主义健身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现阶段,我国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④

中国共产党若想在前两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历史飞跃,需要通过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用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具有严明纪律和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起者、领导者、先行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的活力和保证党的领导基础不动摇。这样,才会出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飞跃。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1]

答案一: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习近平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比如我们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了60%以上。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在2013年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说过,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那么,什么是“新常态”?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新”就是“有异于旧的”;“常态”就是经常持续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

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意味着中国经济这辆快车已经换挡行驶,而且将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速度。

答案二:实际上,作为近年来重要的经济术语,“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提出。尽管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同西方国家的“新常态”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而不是由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其次,这种“新常态”的出现,始终处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从根本上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2012年,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表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符合“新常态”增长率。惠誉同时认为,中国经济将避免“硬着陆”。

那么,“新常态”对于中国来说,是不是一个悲观的描述?我想不是。

据统计,1950—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1996年期间,韩国GDP

年均增速为8.02%,1997—2012年期间仅为4.07%。根据国际和历史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而且往往GDP增速都很难持续保持在5%以上。而我国虽然2012-2013年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但也保持了7.7%的增速。正如以上数据所提示的,“新常态”是国际惯有的经济规律,任何一个国家也不会一直高速增长下去,因为在增长的过程中,世情在变化,国情在变化,经济发展模式也需要做出调试和转型,更多地将推动经济发展的杠杆向增效提质节能环保上倾斜。

因此,在“新常态”下,我们要转变观念适应“新”特点,首先是适应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放缓到中高速增长;其次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速下台阶,效率要上台阶,要从粗放式增长变成创新和消费驱动增长;最后是认清“新常态”时期的风险,调试和转变是有难度的,必须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困难,以改革的红利激发更多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关系?

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

1、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2、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最后,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有着共同的“根”——马克思列宁主义。二者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共同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两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哪些主要经验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实现这一结合,关键在于从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在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在正确理解、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断成熟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探索和把握规律出发,把党的思想路线精辟地概括为“实事求是”,要求全党“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和巨大作用,在于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依靠这条群众路线,我们党放手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损害党的群众路线的做法,但党的群众路线总体上是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启和进步相适应的,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实基础之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总起来看,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方向调整,经济发展动力将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整个经济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实质上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

1.中高速。即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2.优结构。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这些结构变迁中,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退出,既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也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

3.新动力。从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4.多挑战。从风险层面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

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三是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

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五、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