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
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变与变异
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变与变异东亚季风气候是指位于东亚地区的季风型气候,受到暖季风和冷季风的影响。
这种气候在漫长的岁月中发生了许多变化和变异,给东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了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东亚季风气候的基本特点。
东亚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东亚地区呈现出强劲的暖季风。
暖湿的气流从海洋上升,形成大量的降水,带来潮湿的天气。
而冬季,则受到西伯利亚高压和亚洲大陆大规模降温的影响,冷季风开始吹送干燥的气流,天气变得寒冷而干燥。
然而,东亚季风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地球气候的演变,东亚季风气候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
过去几千年里,东亚季风系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季风系统的南北位置的变迁。
在最后一次冰期,东亚季风向南推进,导致降水区域下移,北方干旱地区的地理范围扩大。
而随着冰期结束,季风系统又逐渐向北进退,恢复到现今的位置。
此外,近年来,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异也正逐渐显现。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东亚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不稳定,季风雨季的气候变异也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现象。
例如,长期缺水的地区可能会遭受更加严重的干旱,而降雨较多的地区则可能面临洪灾的风险增加。
这种气候变异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带来了巨大挑战。
要深入理解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变和变异,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是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海洋温度的变化、大气环流的变异等因素都会对季风气候产生影响。
其次,东亚地区的地理条件也对季风气候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地形的起伏、地表的植被覆盖等都会对风向和降水分布产生影响。
最后,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森林的砍伐、城市的扩张等都会对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季风气候的演变和变异。
为了适应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异,人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在农业方面,可以通过改进农作物品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能力。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近年来,东亚地区的夏季风和我国夏季的大尺度天气气候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现象。
这些异常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近40年来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进行分析和探讨。
东亚地区的夏季风是一种季风环流系统,它在夏季时吹向大陆,给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雨水。
然而,近40年来,东亚地区的夏季风呈现出一些不正常的变化。
首先,夏季风的强度出现了不稳定的波动。
有些年份,夏季风非常强劲,给我国南方地区带来了洪涝灾害;而有些年份,夏季风却相对较弱,造成了旱灾。
其次,夏季风的到来时间也出现了提前或推迟的现象。
有些年份,夏季风到来得比往年早,导致南方地区的雨水过多,而有些年份,夏季风推迟到来,南方地区则出现干旱。
这种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了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困难重重,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我国夏季的大尺度天气气候同样存在着异常现象。
大尺度天气系统主要包括台风、暴雨、干旱等。
近40年来,我国夏季的台风活动频率和强度均有所增加。
特别是近几年,台风带来的破坏性灾害越发严重,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此外,我国夏季的暴雨也不断增多,强降雨频率和强度都有所上升,造成了城市内涝和山洪灾害。
与此同时,干旱的发生频率也在增加,给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了诸多困扰。
那么,为什么近40年来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出现如此异常的变化呢?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这些异常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和海洋循环发生了一系列的调整,而这些调整反过来又影响了夏季风的形成和运动路径,导致了夏季风的不稳定。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对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影响,使得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强烈。
面对这些异常变化,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对东亚夏季风和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的监测和研究,提前预警和应对灾害事件的发生。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历史时期的世界气候是有变迁的。
非常丰富的中国历史文献为研究我国古代气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作者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
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
气侯变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
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
充分认识历史上气候的变迁情况并掌握其规律,“古为今用” ,对气候的长期预报是有所补益的。
目次一、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一1100年)二、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三、方志时期(公元1400一1900年)四、仪器观测时期(从公元1900年开始)结论前言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沈括(公元1030-1094年)、刘献廷(公元1648-1695年)对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无常,早有怀疑。
但他们拿不出很多实质性事实以资佐证,所以后人未曾多加注意。
直到现世纪二十年代,“五四”运动、即反帝反封建运动之后,中国开始产生了一种新的革命精神:一部分先进分子引入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革命斗争;在这种新形势下,近代科学也受到推动和扩展,例如应用科学方法进行考古发掘,并根据发掘材料对古代历史、地理、气象等进行研究。
殷墟甲骨文首先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有人据此推断在三千年前,黄河流域同今日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潮湿[1]。
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成绩毕竟是有限的;或因材料不足而作了错误的判断。
例如,近三千年来,中国气候经历了许多变动,但它同人类历史社会的变化相比毕竟缓慢得多,有人不了解这一点,仅仅根据零星片断的材料而夸大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重要性[2],这是不对的。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
5月2候
10月 图6 亚洲夏季风爆发各个关键区降水和850hPa纬向风的时间-纬度剖面图
(a)中南半岛;(b)孟加拉湾;(c)南海;(d)印度次大陆 图中阴影表示降水大于6mm/day,等值线表示850hPa纬向风,粗的实线为零风速线。
5月3候
10初
5月4候
年代际变化 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 季节内
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
多年平均6-8月200hPa距平风场(年代际)
A
C
多年平均6-8月500hPa高度距平(年代际)
-
+
多年平均6-8月850hPa距平风场(年代际)
C
A
盛夏(7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年代际变化
7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指数标准化时间序列
谢谢!
Difference between 1980~1999 and 1951~1971 for Percent of JJA rainfall
夏季降水距平年代际变化(9年滑动平均)
(a)华北17个站
(c)华南15个站
(b)长江17个站Fra bibliotek(d)新疆8个
A
C
C
A
东亚夏季风降水年代际变异模态正、负异常年风场的距平合成图, 阴影区表示环流异常的Student t检验超过了0.05的信度检验。
3. 南海季风爆发
(5月4候)
4. 印度夏季风爆发 (6月2侯 )
5. 长江流域梅雨期开始 (6月3侯 )
6. 江淮流域梅雨结束 (7月3侯 )
30~122天滤 波的OLR逐侯
演变图,阴影 区为OLR的值 小于 -3W/m2
活跃区)。
印
4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有些人认为在人类历史时期,世界气候并无变动。
这种唯心主义的论断,已被我国历史记录所否定。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在丰富的过去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可惜非常分散。
这篇论文就手边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希望把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写出一个轮廓。
在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趋极端,而温度的变化在冬春即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我国冬季温度主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所控制,升降比较统一。
因此,本文以冬季温度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
近五千年的时间,根据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1100年)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用C的14次方同位素测定为约5600——6080年前)和河南安阳殷墟(约公元前1400——1100年)的发掘表明,当时猎获的野兽中有竹鼠、麞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而现在西安和安阳一带已经不存在这些动物了。
此外,在殷代留下来的甲骨文上可以看出当时安阳人种稻比现在大约要早一个月。
在山东历城县发掘龙山文化遗迹中找到一块炭化竹节,有些陶器外表也似竹节。
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竹类的分布在黄河流域,可直到东部沿海。
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假设,五千年以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1°—3纬度。
对照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温度,可以说五千年前的仰韶到三千年前的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平均温度高3°—5℃。
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公元1400年)人们要知道一年中寒来暑往,常常用肉眼来看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等,这就是物候。
物候学也可以说是没有观测仪器时代的气象学和气候学。
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便开创了这种观测,积累了三千年的丰富材料。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环境科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分析,研究者们对中国气候变迁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
最为著名的研究成果是竺可桢先生绘制的竺可桢曲线,该曲线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的研究,将中国近五千年气温变化制成了一张清晰、简明的曲线图。
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显示,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之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而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些气候变迁的特征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丰富的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佐证。
研究者们还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历史文献、农民记忆、冰川记录、树木年轮、湖泊和沉积物等多方面的资料,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过去几千年中中国气候的暖期和寒期交替的特征,还为我们了解古代气候的湿度、温度等变化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等多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 简述气候变迁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迁,作为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一部分,不仅是自然界的内在规律体现,更是关乎人类社会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人类健康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理解并应对气候变迁,对于人类有效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物理和生物条件,决定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与物种分布。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偏高 , 则情况相反 。
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偏高时 ,我I 华南 、华北 和东北地区次年夏季降
黄荣辉等 研究表明 , 东亚夏季风不仅受 印度季风的影响 , 而且还受
到西太平洋副高 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作为东亚夏季风系统 的重 要组成部分 ,其北跳南撤 ,西进东退 以及强度的变化均与我国雨带 的分 布类型有着密切 的联系 。通过进一步分析副高的位置和强度的年代 际变 化特征 , 结果表 明,副高的脊线位置和强度确实在 1 9 7 0年代末 ~1 9 8 0年 代初发生 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
强或弱的夏季风会在东亚不 同地 区产生严重的旱 、 涝灾 害,造成巨大的
社会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 的严重破坏。因此研究 中国夏季降水 的年代际 变化特征及其形成 的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位置偏北喃 ) ,副热带高压位置也偏北( 南) ,7 月至 8 月华北( 江淮流域) 位
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南侧 , 降水偏多 , 江淮流域t 华北) 降水偏少。 这表明 S S T
水减少 ,而江淮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增多; 冬季黑潮 区域海温偏 低时 ,我国华南 部分地 区、华北和东北地区次年 夏季降水增多 ,而江淮 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 区降水减少 。当前期冬季黑潮 区域海温偏高时 ,次 年夏季亚洲热低 压减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 、西伸 ,东亚夏 季风环流减弱 ,梅雨锋位置偏南 ,造成江淮流域及长江 中下游地区的降 水增多 , 我 国华北及东北地 区降水偏少; 反之亦然。
由于东亚夏季风强度是造成 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我们认 为与中国的夏季降水在 1 9 7 0 年代 中期左右所经历的年代际变化相对应 , 东亚夏季风可能也发生 了年代 际变化 。吕俊梅等将直接用东亚夏季风指
东亚季风研究的进展
东亚季风探究的进展引言季风是指地球上一些特定地区季节性变化的风系统。
东亚季风是指一年四季都有一定规律的风向变化的风系统,对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产生重要影响。
东亚季风的探究对于了解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东亚季风探究的进展,并探讨将来的探究方向。
1. 东亚季风的形成和特点东亚季风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理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在夏季,印度洋季风形成,带来了暖湿气流,使东部地区出现盛行的东南风。
在冬季,蒙古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的加强,使西部地区出现盛行的北风。
特殊是秋季和春季,风向变化最为剧烈,是季风转换的关键时期。
东亚季风的特点是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地域差异。
中国南方地区受到的季风影响最为显著,夏季盛行的东南风带来了丰富的降水,而冬季则主要受到北方干燥的北风影响。
北方地区则具有干燥的秋冬季和潮湿的春夏季特点。
日本和朝鲜半岛地区也受到季风影响,但因地理位置的不同,其季风特点也有所差异。
2. 东亚季风的影响东亚季风对于该地区的气候、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等都产生重要影响。
夏季的东南风带来了丰富的降水,为中国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水源。
同时,盛行的东南风也带来了高温柔湿度,对人体健康和精力产生影响。
冬季的北风则带来了较低的温度和干燥气候,对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构成挑战。
与气候和农业生产相关的是东亚季风的年际和时期际变化。
以中国为例,东亚夏季风存在明显的时期际和年际变化。
时期际变化主要是指夏季风的强弱变化,而年际变化则是指夏季风的出现和消逝时间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于气候猜测和农业灾难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3. 近年来的探究进展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息进步,东亚季风的探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1)东亚季风的观测与监测:利用气象站和卫星观测技术,可以对季风的风向、降水和温度等进行实时观测和监测。
国家气象局和其他探究机构已建立了一系列监测站点,提供了珍贵的实际数据。
(2)东亚季风的模拟与猜测:利用数值模式对东亚季风进行模拟和猜测是重要的探究方法。
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
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YU Shuqiu1,SHI Xiaohui1,LIN Xuechun2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evere Weather;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 China;2.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Using NCEP/NCAR reanalysis geopotential height (GHT) and wind at 850hPa, GHT at 500hPa, precipitation rate, sea level pressure (SLP) and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s from more than 600 stations nationwide in June–August from 1951 to 2006, and focusing on the East Asia–West Pacific region (10º–80ºN, 70º–180º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and its correlations with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patterns are studied by using statistical diagnostic methods such as 9-point high pass filter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composite analysis and other statistical diagnosis, etc. It is concluded as follows: (1) EOF analysis of SLP in the East Asia–West Pacific region shows the existence of the zonal dipole oscillation mode (APD) between the Mongolia depression and the West Pacific high, and APD index can be used as an intensity index of EASM. (2) EOF analysis of GHT anomalies at 500hPa in the East Asia–West Pacific region shows that the first EOF mode is characterized with an obvious meridional East Asian pattern (EAP), and EAP index can also be used as an EASM intensity index.(3) The composite analysis of high/low APD index years reveals the close correlation of APD index with EAP at 500hPa (or 850hPa). The study shows an obvious opposit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APD index and EAP index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23, which passes the confidence test at 0.10level. (4) Both APD and EAP indexes a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during flood-prone season in China and precipitation rate over the East Asia–West Pacific region.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rea at 5% confidence level is mainly located from the southern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to the ocean around southern Japan, and the former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he latter is a negative one.Keywords: summer monsoon; East Asia-West Pacific dipole; East Asian Pattern; precipitation1 介绍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每年的降水分布、降水带移动以及旱涝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受夏季风控制。
亚洲夏季风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
亚洲夏季风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17层风场月平均资料和中国160个站∗−点的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利用陈桦等人修正的亚洲夏季风指数I DH=U850∗研究了夏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用季风指数DHI和我国各季U(150+100)的降水做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1)亚洲夏季风的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总体趋势是逐年减弱,在大约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亚洲夏季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突变,主要表现为亚洲夏季风强度的减弱现象,而在此期间,夏季风指数存在显著的年际振荡;1970年代以前,亚洲夏季风强度总体相对较强,而在80年代中期以后,则转为较弱。
(2)季风指数DHI和我国各季的降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正负相关因地而异,夏季风强(弱)的年份,在西南、华北和东北中部地区降水偏多(少),而在长江中下游、华南、新疆北部和东北北部地区降水偏少(多)。
人类对季风的研究,可追溯到1868年,最初,Halley对季风的理解是海陆差异引起的热力直接环流;1879年,沃耶科夫最早对季风下了定义;1940年,Conrad和Hann探讨各种季风指数来描述或比较各个地区的季风现象(汤绪等,2007)。
30多年以前,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亚洲季风只有南亚季风,东亚夏季风只是南亚季风的向东和向北的延伸;到了1980年以后,亚洲夏季风应划分为南亚和东亚两个子系统的观念才逐渐在国际上被接受;对亚洲季风的研究的历史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了,但是都没有很大的成果,1960年代以后,出现了重要的进展,特别是在1978-1979年FGGE 国际季风试验以后。
一些学者经过一系列的野外试验取得许多新的发现;另一些学者则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和著作,使人们对亚洲季风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丁一汇等,2013a)。
从此以后,各国学者继续总结并且深化了亚洲季风的研究理论成果,使亚洲季风研究的科学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东亚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
东亚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王会军;范可【摘要】Studies on the recent changes of the summer and winter monsoons, with priority on decadal-interdecadal scales, are reviewed briefly in this paper. The major changes i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include a weakening of the EASM and a shift in precipitation patterns at the end of 1970s; an increase in South China precipitation after 1992-1993; a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dle-and-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an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after 1999; and instabil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M and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The changes i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include a weakening of the EAWM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fter the mid-1980s, an increase in winter snowfall in Northeast China after the mid-1980s, and a weakening of the EAWM-ENSO relationship after the mid-1970s. In addition, the impact of the autumn Arctic sea ice decline on the winter snow cover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s discussed. These changes in EASM and EAWM indicate that the extreme climate and phenology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altered.%本文简要综述了关于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的若干研究结果,特别是关于其年代际变化方面.夏季风及夏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70年代末之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以及相应的我国夏季降水江淮流域增多而华北减少、1992年之后我国华南夏季降水增多、1999年之后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减少而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增多、东亚夏季风和ENSO之间的年际变化相关性存在不稳定性.而关于东亚冬季风与冬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80年代中期之后东亚冬季风及其年际变率减弱、1970年代中期之后冬季风和ENSO的年际变化相关性较弱、近年来的北极秋季海冰减少对北半球冬季积雪增多有显著贡献、东北冬季积雪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增多.与上述变化有关的极端气候和物候都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13(037)002【总页数】6页(P313-318)【关键词】东亚夏季风;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ENSO;海冰【作者】王会军;范可【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11 引言东亚夏季风(EASM)和东亚冬季风(EAWM)对我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有直接作用(Tao and Chen, 1987),一直是研究东亚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开启东亚气候变异奥秘的一把“钥匙”。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摘要:近40年来,东亚地区的夏季风以及我国夏季的大尺度天气气候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现象。
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的气象观测数据和分析报告,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我们发现,东亚夏季风的强度、位置和时间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同时我国夏季的气温、降水和风速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
这些异常现象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生态系统平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对于准确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亚夏季风;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气象观测;未来预测1. 引言东亚地区以及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夏季天气与气候对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东亚地区的夏季风及我国夏季的大尺度天气气候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现象。
这些异常现象的成因和趋势对于我们准确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以及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 东亚夏季风的变化2.1 强度变化近年来,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
通过分析观测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夏季风季节内的风速、风向以及风力指数等相关参数均出现了减弱的趋势。
这种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2.2 位置变化东亚夏季风的位置变化也是近年来的一个明显特征。
以中国为例,夏季风的南界位置有一定的偏移。
通常情况下,夏季风的南界应在北纬20°附近,但近年来,夏季风的南界位置南移至北纬15°左右。
这种位置变化对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3 时间变化东亚夏季风的到来和离去时间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夏季风于4月底至5月初开始,9月底至10月初结束。
然而,近年来,夏季风的到来时间推迟,离去时间提前。
这种时间变化对于我国暖季养殖业和农业种植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研究进展
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研究进展
祝从文1) 刘伯奇1) 左志燕1) 袁乃明2) 刘 舸1)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 要
东 亚 夏 季 风 次 季 节 (10~90d)变 化 是 中 国 夏 季 持 续 性 强 降 水 、高 温 热 浪 等 高 影 响 天 气 事 件 的 重 要 环 流 载 体 ,处 于天气预报上限和气候季节预测下限之间的预报过渡区。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 次 季 节 变 化 是 东 亚 夏 季 风 的 固 有 物理特征,它和季节进程之间的时间锁相关系是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潜在可 预 报 性 的 重 要 来 源。 东 亚 夏 季 风 次 季节变化与 MaddenJulian振荡(MJO)存在显著差异,试图通过 MJO 来预测东亚夏季风次季 节 变 化 的 不 确 定 性 较 大。东亚夏季风次季节预测的另一重要来源是下垫面 外 强 迫,包 括 欧 亚 大 陆 春 季 积 雪、中 国 东 部 春 季 土 壤 湿 度 和 厄 尔 尼 诺南 方 涛 动 (ENSO)事 件 。 此 外 ,去 趋 势 偏交 叉 相 关 分 析 统 计 方 法 能 够 分 析 东 亚 夏 季 风 多 因 子 和 多 时 间 尺 度问题。目前,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东亚夏季风次季节模态的客观定量描 述、造 成 东 亚 夏 季 风 次 季 节 模 态 年 际 变 化 的 关 键 物 理 过 程 、不 同 外 强 迫 因 子 对 东 亚 夏 季 风 次 季 节 模 态 的 共 同 影 响 。 关 键 词 :东 亚 夏 季 风 ;次 季 节 变 化 ;热 带 和 热 带 外 环 流 间 相 互 作 用 ;外 强 迫 因 子 的 共 同 影 响
引 言
亚洲夏季风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
亚洲夏季风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亚洲夏季风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本⽂使⽤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17层风场⽉平均资料和中国160个站点的⽉平均降⽔量资料,利⽤陈桦等⼈修正的亚洲夏季风指数I DH=U850研究了夏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季风指数DHI和我国各季U(150+100)的降⽔做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1)亚洲夏季风的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总体趋势是逐年减弱,在⼤约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亚洲夏季风发⽣了⼀次明显的突变,主要表现为亚洲夏季风强度的减弱现象,⽽在此期间,夏季风指数存在显著的年际振荡;1970年代以前,亚洲夏季风强度总体相对较强,⽽在80年代中期以后,则转为较弱。
(2)季风指数DHI和我国各季的降⽔存在⼀定的相关性,正负相关因地⽽异,夏季风强(弱)的年份,在西南、华北和东北中部地区降⽔偏多(少),⽽在长江中下游、华南、新疆北部和东北北部地区降⽔偏少(多)。
⼈类对季风的研究,可追溯到1868年,最初,Halley对季风的理解是海陆差异引起的热⼒直接环流;1879年,沃耶科夫最早对季风下了定义;1940年,Conrad和Hann探讨各种季风指数来描述或⽐较各个地区的季风现象(汤绪等,2007)。
30多年以前,很多西⽅学者认为亚洲季风只有南亚季风,东亚夏季风只是南亚季风的向东和向北的延伸;到了1980年以后,亚洲夏季风应划分为南亚和东亚两个⼦系统的观念才逐渐在国际上被接受;对亚洲季风的研究的历史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了,但是都没有很⼤的成果,1960年代以后,出现了重要的进展,特别是在1978-1979年FGGE 国际季风试验以后。
⼀些学者经过⼀系列的野外试验取得许多新的发现;另⼀些学者则发表了⼤量的研究⽂献和著作,使⼈们对亚洲季风的研究进⼊了⼀个新的阶段(丁⼀汇等,2013a)。
从此以后,各国学者继续总结并且深化了亚洲季风的研究理论成果,使亚洲季风研究的科学⽔平上升到了⼀个新的⾼度。
东亚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
s c a l e s , a r e r e v i e w e d b i r e l f y i n hi t s p a p e r . T h e ma j o r c h ng a e s i n t h e E a s t As i n a s u mme r mo n s o o n( E AS M) i n c l u d e a
Ab s t r a c t S t u d i e s o n t h e r e c e n t c h a n g e s o f t h e s u mme r a n d wi n t e r mo n s o o n s ,wi t h p io r i ̄ o r n
东亚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王会军12范可123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一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北京1000292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北京1000293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一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摘要本文简要综述了关于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的若干研究结果特别是关于其年代际变化方面
第3 7卷第 2期 2 0 1 3年 3月
大
气
科
学
V o 1 .3 7 ,No .2
M缸 201 3
C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At mo s p h e r i c S c i e n c e s
王会 军,范可 . 2 0 1 3 .东亚季 风近 几 十年 来 的主要 变化 特征 [ J ] . 大 气科 学, 3 7( 2 ) : 3 1 3 — 3 1 8 , d o i : 1 0 . 3 8 7 8  ̄ . i s s n . 1 0 0 6 — 9 8 9 5 . 2 0 1 2 . 1 2 3 0 1 . Wa n g H u i j u n , F n a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
东亚夏季风时期际变化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东亚夏季风时期际变化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东亚夏季风时期际变化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摘要:东亚夏季风是东亚地区的重要气候现象,其时期际变化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和自然环境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近2000年来东亚夏季风石笋记录及与历史变迁的关系_李偏
2010年8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0,No.4第30卷第4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Aug.,2010DOI:10.3724/SP.J.1140.2010.04201近2 000年来东亚夏季风石笋记录及与历史变迁的关系李偏,张茂恒,孔兴功,张春霞,汪永进,赵侃(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摘要:基于湖北神农架犀牛洞石笋(SN)21个230 Th年龄及486个δ18 O数据,建立了近2 000年来平均分辨率4~5a的δ18 O时间序列。
该记录显示,近两千多年来东亚夏季风强度总体呈逐步减弱趋势,并叠加数次数十年到百年尺度的振荡旋回,中世纪暖期及小冰期显示独特特征。
石笋δ18 O曲线与北半球(33°N)太阳辐射曲线一致,揭示了近2 000a来亚洲季风变化主要受控于太阳辐射的变化。
通过与历史气候记录对比发现,汉朝和唐朝对应δ18 O偏负即相对稳定的气候阶段,而三国、两晋、南北朝、宋朝及明朝均对应于正偏且波动较大的δ18 O值,存在旱涝灾害频繁交替现象,说明朝代的兴衰更替在一定程度上和气候变化存在某种联系。
关键词:石笋;太阳活动;东亚夏季风;湖北神农架中图分类号:P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0)04-0201-08 近2 000a来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冰心、树轮、石笋、珊瑚、湖泊沉积物等古气候载体及考古历史文献记录研究对这一热点问题取得了一些新认识。
青藏高原达索普冰心粉尘和氯化物浓度记录[1]、青藏高原中东部树轮记录[2]、广东湖光岩玛尔湖记录[3]、北京石花洞石笋年纹层记录[4]、甘肃万象洞[5]及湖北和尚洞[6]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均揭示了这一时段长尺度变干趋势及短尺度季风气候变化特征。
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主导着整个北大西洋[7]和季风区[8-9]水汽循环过程。
研究表明全新世十年至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太阳活动影响。
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
2002211227收到,2003202220收到修改稿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2314资助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635190成果,参加工作的有北京大学王绍武、朱锦红、蔡静宁、陈振华和国家气候中心赵振国、陈国珍、徐良炎等.第28卷第2期2004年3月大气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 128 No 12Mar 1 2004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郭其蕴1) 蔡静宁2) 邵雪梅1) 沙万英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摘 要 根据英国的海平面气压(SL P )资料计算了1873~1950年东亚夏季风指数(I SM )与用NCEP 的SL P 资料计算的1951~2000年I SM 衔接,构成128年的I SM 序列。
用功率谱及子波变换方法分析了I SM 的变化,指出80年周期最突出,其次尚有40年周期,8~10年周期及准2年周期。
分析表明,夏季风弱时中国东部夏季气温低,降水自北向南为负、正、负分布。
夏季风强时,气温偏高,降水异常为正、负、正分布。
对年际变化而言,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要复杂一些,至少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对降水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文章编号 100629895(2004)022*******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1 引言季风是影响中国气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甚至人们认为中国气候是季风气候,也就是说气候有着显著的季风色彩。
比如夏季雨带的位置的变化即受控于夏季风的活动[1]。
为了描述夏季风的总体强度,过去曾采用陆(110°E )海(160°E )气压差作指标,建立了1951~1980年夏季风指数(I SM )序列[2]。
分析表明这个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1873~1995年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
1873~1995年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
施能;朱乾根
【期刊名称】《气象科技》
【年(卷),期】2000(028)003
【摘要】利用1873~1995年的海平面资料,延长和建立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该指数与我国的冬、夏季天气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关系密切,与印度季风强度呈正相关,并且能解释季风的准两年振荡.
【总页数】5页(P14-18)
【作者】施能;朱乾根
【作者单位】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南京,210044;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南京,21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 [J], 郭其蕴;蔡静宁;邵雪梅;沙万英
2.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与陕西降水变化的关系 [J], 白爱娟;施能
3.1873—1996年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主要特征 [J], 施能;杨永胜
4.东亚冬,夏季风百年强度指数及其气候变化 [J], 施能;鲁建军
5.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和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选取 [J], 高辉;梁建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东亚夏季风变化及其成因的最近研究进展
关于东亚夏季风变化及其成因的最近研究进展黄荣辉;周连童;陈文【期刊名称】《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年(卷),期】2003(020)001【摘要】东亚夏季风变化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重要研究课题.回顾了关于东亚季风(尤其是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这些变化成因的最近研究进展,特别是系统地回顾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循环、西太平洋暖池、青藏高原和陆面过程对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作用.%The variabi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re an important research issue in China, Japan,and Korea. In this paper, progresses of recent studies on the intraseasonal,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variation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especially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their causes arereviewed. Particularly,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the ENSO cycle,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the TibetanPlateau and land surface processes on the variations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re systematicallyreviewed.【总页数】15页(P55-69)【作者】黄荣辉;周连童;陈文【作者单位】LASG,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LASG,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LASG,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211227收到,2003202220收到修改稿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2314资助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635190成果,参加工作的有北京大学王绍武、朱锦红、蔡静宁、陈振华和国家气候中心赵振国、陈国珍、徐良炎等.第28卷第2期2004年3月大气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 128 No 12Mar 1 2004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郭其蕴1) 蔡静宁2) 邵雪梅1) 沙万英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摘 要 根据英国的海平面气压(SL P )资料计算了1873~1950年东亚夏季风指数(I SM )与用NCEP 的SL P 资料计算的1951~2000年I SM 衔接,构成128年的I SM 序列。
用功率谱及子波变换方法分析了I SM 的变化,指出80年周期最突出,其次尚有40年周期,8~10年周期及准2年周期。
分析表明,夏季风弱时中国东部夏季气温低,降水自北向南为负、正、负分布。
夏季风强时,气温偏高,降水异常为正、负、正分布。
对年际变化而言,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要复杂一些,至少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对降水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文章编号 100629895(2004)022*******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1 引言季风是影响中国气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甚至人们认为中国气候是季风气候,也就是说气候有着显著的季风色彩。
比如夏季雨带的位置的变化即受控于夏季风的活动[1]。
为了描述夏季风的总体强度,过去曾采用陆(110°E )海(160°E )气压差作指标,建立了1951~1980年夏季风指数(I SM )序列[2]。
分析表明这个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后来,不同作者引用并延长了I SM 序列[3~6]。
这些研究表明,1951年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处于强夏季风时期,以后夏季风减弱,1976年之后夏季风强度再次减弱,以至在此后的20多年中没有再出现强夏季风年[7]。
并且发现夏季风的这种年代际变化在中国东部降水变化中有明显的反映。
近20多年华北的持续性干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8,9]。
美国NCEP 的再分析资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料体系[10],有1948~2000年的SL P 资料,我们根据这份资料建立了1951~2000年的I SM 序列[11]。
然而,仅仅利用1951年以后的SL P 资料,不可能知道近40~50年夏季风的减弱是一种长期趋势,还是一种周期性的变化?也不可能知道如果是周期性变化,其时间尺度如何?英国整理了1873年以来逐月北半球SL P 资料[12],据此,我们建立了1951年以前的I SM 序列,与1951年以后用NCEP 资料建立的序列同化,组成一个统一的128年I SM 序列。
又利用1880年以来季降水量及气温距平图①,研究了I SM 与中国夏季气候的关系。
2 128年夏季风指数(I SM )序列的建立这里仍然用110~160°E 气压差(ΔP )来定义夏季风指数:取每10°纬度ΔP ≤-5hPa的累计和(∑ΔP )表示夏季风强度。
一般取4月到9月20~50°N 之间出现ΔP ≤-5hPa 的值。
这样用NCEP 的SL P 资料,重新计算了1951~2000年的指数。
这个指数是把每年的∑ΔP 被1951~2000年50年平均的∑ΔP 除,由此得到的是一个大部分情况变化于0150~1150之间的值(用I N 表示)。
但是,1951年之前只有英国的SL P 资料可以向前追溯到1873年,并且向后延续到2000年。
根据这份资料,完全按照上边的方法计算出夏季风指数(I H )。
发现I H 指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中间有一些缺测,自1873年到1950年期间,1916~1920年以及1938~1948年期间共计16年或在某一个纬圈或在几个纬圈上有缺测。
有时连续几个月均有缺测,有时则只有1个月缺测。
但是,绘制了纬度—月份110~160°E 气压差值分布图之后,不难根据相邻纬度或相邻月内插来补足。
二是在1980年以后,与用NCEP 资料得到的结果I N 有分歧,I H 在后20年显著偏高。
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分布图集》[3]中的夏季风指数(I G ),1981~1990年平均比1971~1980年平均低15%。
中国气象局曾按文献[2]中的方法计算了夏季风指数[6],1981~1990年平均比1971~1980年低17%。
而且,根据灾害图集[3],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部雨涝范围也显著低于前10年。
凡此种种证据表明,I N 所反映的这20年的夏季风强度的减弱是可信的,所以,1951~2000年全部采用了NCEP 的SL P 资料计算夏季风指数。
不过这里与文献[2]不同的是,不再计算4~9月的指数而改用6~8月,这是为了可以与夏季(6~8月)气候变化直接比较。
1951年之前则采用英国的SL P 资料。
但是,NCEP 的SL P 资料与英国SL P 资料之间有系统误差,用后者计算的∑ΔP 系统偏低。
所以不能直接把1951年之前用英国资料计算的∑ΔP 与1951年以后用NCEP 资料计算的∑ΔP 衔接。
幸好在1951~1970年期间,英国资料与NCEP 资料有较高的相关(0165)。
所以,就用这一段时间进行归一化处理。
我们已经知道用NCEP 资料计算的夏季风指数在1951~1970年的20年中平均为1127。
因此,只要使在同一时间用英国资料计算的夏季风指数平均也达到1127就可以了。
这20年用英国资料得到的平均∑ΔP 为-8511。
如果直接用这个值去除每一年,得到的夏季风指数显然平均为1100而不是1127。
所以,先把-8511被1127除,得到-6711,再用-6711去除每一年英国资料所得的∑ΔP 。
这样用英国资料计算的夏季风指数,在这20年间平均也达到1127。
同样用这个值去除1873~1950年每一年的∑ΔP ,就得到与NCEP 归一化的夏季风指数。
再与用NCEP 资料计算的1951~2000年的指数连接,就得到1873~2000年的夏季风指数序列。
但是,计算1951~2000年指数时,用于计算指数的平均∑ΔP 是对1951~2000年的平均,这样得到的夏季风指数在1900~1999年期间平均为1114。
所以,把原序列再除以1114,就得到了一个新序列,这个序列在1900~1999年期间平均为1100。
这就是最后的序列,称为I SM1,从1873到2000年共计128年。
北京大学曾绘制了1873年到1980年50°S ~70°N 的海平面气压图,但是只有1月、4月、7月、10月。
这份图尽管夏季只有7月,无法判断整个夏季(6月~8月)的情况,却是与文献[12]完全独立建立的SL P 资料。
因此,用这个资料建立夏季风指数序列可以提供702 2期郭其蕴等: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独立的信息。
为了与前面得到的序列区别,这个序列称为I SM2。
由于这份SL P 图为手绘等压线读数,所以没有缺测与十分奇异的数值。
不过文献[5]中发表的1960年数值过低,检查发现是原始SL P 的误差造成的,这次作了订正。
并用NCEP 1981~2000年7月的SL P 资料续补,用上面谈到的类似方法做归一化处理,就得到了7月的夏季风指数,这个指数在1900~1999年的100年平均亦为1100。
I SM2与I SM1的128年序列相关系数达到了0152。
图1a 、b 给出1873年~2000年的I SM1及I SM2,它们所反映的夏季风活动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有差别。
不过两个曲线反映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由于I SM1是用6~8月资料计算的,所以以下分析只用I SM1,不再用I SM2,为了简便只称为I SM 。
3 1873年以来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图1给出东亚夏季风指数,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后半期夏季风强度的减弱,从更长时间看并非直线趋势,而是一种长周期的波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也有一个夏季风强度较弱的时期。
图2和图3(见图版)分别给出I SM 的功率谱和子波分析。
图2、3与图1配合即可对I SM 的变化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图1 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指数(a )I SM1;(b )I SM2首先,功率谱分析(图2)表明最主要的周期长度在80年左右。
20世纪10年代到60年代为强夏季风阶段,10年代之前及60年代以后为弱夏季风阶段。
朱锦红等[14]发现530年华北的夏季旱涝有80年的周期性变化,同时长江下游也有类似的变化,但是北京的旱涝与南京的旱涝变化位相相反。
竺可桢[15]早在30年代就指出东亚夏季风与华北及长江下游降水变化的相反关系。
这样近128年的I SM 的80年周期,得到了530年旱涝资料证明。
这说明80年周期有一定的稳定性。
分析图3,发现I SM 还有约40年的周期。
近128年中夏季风在这个谱段的峰值在802 大 气 科 学28卷 图2 1873~2000年I SM 功率谱分析1880年之前,1910~1925年、1955~1965年及1995之后,当然,由于子波分析的边缘效应,图3两端特别在低频部分可靠性不大。
但是大体上有这4个夏季风相对强的阶段问题是不大的。
这几个峰值在图1中也可以看出来。
实际上这在中国降水的变化上也有反映[16]。
在《中国气候灾害分布图集》[3]中就指出东亚夏季风指数与全国春、夏、秋三季合计的雨涝面积有较高的相关,夏季风强时雨涝范围较大。
根据中国东部35个站的降水量序列[16],20世纪10年代及50年代降水偏多。
19世纪末与20世纪末降水亦有增加趋势,大体上与夏季风40年周期中的强季风阶段相吻合。
当然,夏季风80年周期可能更强一些。
从图3也可看出,1960年前后的强季风在80年周期与40年周期是一致的,所以反映就突出一些。
对华北降水量变化的分析[9]也表明这是一个华北明显的多雨期。
但1910~1925年在40年周期为强季风而80年周期为弱季风,所以,除了在20世纪10年代前期降水有所增加外,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降水才又有增加。
但是,上海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及60年代降水是比较少的[17]。
近来,华北地区的持续干旱[18]则与夏季风的持续偏弱有关。
由此看来,东亚夏季风在过去128年中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其主要特征为大约80年的周期变化,也还有约40年的周期变化,这些变化在中国东部的降水变化上有清楚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