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与逍遥

合集下载

道教文化:庄子之思想主线::从齐物到逍遥

道教文化:庄子之思想主线::从齐物到逍遥

道教文化:庄子之思想主线::从齐物到逍遥人没有一种精神寄托与精神的支柱是活不下去的,即使活得下去也会活得很糟糕。

回忆以往多少岁月,是《庄子·老子·列子》一书伴我床头,从初三到大学毕业工作时也已经有十来年了!多少煎熬沮丧的日子是靠庄子一书给了我看淡一切,洒脱度日的力量。

一次不幸,乘车时把此书给丢了!但书可丢,庄子精神不可丢。

庄子,才是中国文华的圣经与源泉,以一种超越性的力量对抗着世俗世界,让芸芸终生在世俗力量的重压下得以憩息。

正文《逍遥游》者,《庄子》开篇之作也。

马叙伦在《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说:“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庄子》一书的精华与主旨便在逍遥这两字上。

何谓逍遥?逍遥即是一种境界,一种无所待的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一种境界。

一种不凭借外物就能进入自×自在状态的境界。

佛教中有佛经名曰《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咒经》,佛陀的另一称呼是“得大自在”者。

得大自在便是一种逍遥的状态。

从这一点看,佛教与老庄的最高境界的追求上是一样的。

逍遥即是解脱后的一种境界,唯有解脱世俗尘网,方能进入逍遥状态,方能得大自在。

此为道佛相通之处。

在佛家来说,是大觉悟之人方能进入此等逍遥状态——佛,即觉者也。

在道家来说,是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方能进入这种状态。

那么怎么样的人才能真正觉悟呢?怎样的人才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呢?这就是庄子在《齐物论》里要深入阐述的东西。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达到逍遥状态,并不是肉体意义上的成仙,不是口吐飞剑,白日飞升。

象庄子在《逍遥游》提到的居住在藐姑射之山,“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的神人,显然已类似于后世道教的“仙人”,已超过了我们所要讨论的范畴。

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在精神上进入逍遥状态的至人、神人、圣人们,我们认为最高层次的至人神人圣人们所能表现出来的就是精神上的那种超脱,而非肉体上的那种飞升、变幻无穷。

庄子内七篇各篇字数排序

庄子内七篇各篇字数排序

庄子内七篇各篇字数排序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其思想影响深远。

他的著作《庄子》被称为庄子内七篇,这七篇分别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德充符》、《大宗师》、《至乐》和《秋水》。

这七篇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哲学、修身养性、政治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按照字数从少到多的顺序,对这七篇进行介绍。

《秋水》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最少的一篇,全篇只有207个字。

它通过描绘秋水的景象,表达了庄子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庄子认为人生如秋水般短暂而无常,应该以淡然的心态对待,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逍遥游》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第二少的一篇,全篇有1500多个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庄子和他的朋友在一次逍遥游中的见闻和感悟。

庄子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表达了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名利禄的执念,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至乐》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第三少的一篇,全篇有1700多个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庄子和他的朋友讨论乐的本质和真正的快乐来源的故事。

庄子认为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于物质的享受和外在的条件,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与道的合一。

《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第四少的一篇,全篇有3600多个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庄子和他的学生讨论修道和达到大道的境界的故事。

庄子认为修道的关键是要放下自我,追求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境界,通过修炼心性来达到与大道的合一。

《德充符》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第五少的一篇,全篇有4000多个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庄子的学生杨子问他有关德的问题,庄子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和比喻,阐述了德的本质和修养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德是一种超越个人的品质,是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养生主》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第六少的一篇,全篇有4800多个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庄子对养生的理解和养生的方法。

庄子认为养生应该从内心开始,通过保持心境的平静和身体的舒适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齐物与逍遥关系的理解

齐物与逍遥关系的理解

齐物与逍遥关系的理解
齐物与逍遥是庄子的两个重要的思想,庄子主张世界本质就是万物平等,张破除是非、打通彼此,因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万物本是平等的,无所谓齐与不齐。

庄子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他看到是非、生死、可与不可都是相互依存的,关键要看在什么样的时间节点上,在这个情境下“是”,在另一个情境下可能就成了“非”,没有绝对的标准。

人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走向死亡,生的过程也是死的过程,生死一而不二。

与老子一样,庄子提出了人的精神可以不依赖外物而获得充分的、“绝对”的、自由的主张。

精神与万化冥合,心同于宇宙,这样宇宙有多大,我就有多大,宇宙有多小,我也会有多小。

庄子要求实现“视域转移”,以道观物,说万物本无小大、轻重、高下、尊卑等区别,万物质同而形异,且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精神与物质也可以是统一的。

“道”,我们就可认为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

所以万物呈现其性相一如的普遍平等,是为“齐物”。

由此“视域转移”所实现的生命境界的转换,则是全新的、无限的、无滞的、自由的,是为“逍遥”,齐物而逍遥。

《逍遥游》与《齐物论》之生态哲学浅析

《逍遥游》与《齐物论》之生态哲学浅析
文 艺评 论
《 逍遥游 》与 《 齐物论 》之生态哲学浅析
张伦建 ( 西民族 大学 文学院 50 0 ) 广 3 0 6
摘要 :生态批评是 探讨 文学与 自然环境之 关 系的批 评。 它开辟 耳 ,似 析 ,似 圈 ,似 臼,似 洼者 ,似污 者 。激者 ,稿者 ,叱 者 , 了 学研究的新领域 ,正 E益成为一种全球 性的文学批评 。 《 文 l 庄子》 吸者 ,叫者 ,禳 者 ,突 者 ,咬者 。前者 唱于 而随 者 唱喁 ,泠 风则 书就蕴涵 着丰富的生 态智慧 。本文拟就 《 庄子 》里 《 逍遥 游 》与 小和 ,飘 风 则大 和 ,厉风 济 则众 窍 为虚 。而 独不 见之 调调 ,之 刁
《齐物 论 》探 讨 其 生 态哲 学 , 以期 揭 示 其 对 当代 生 态 运 动 的启 示 。 刁乎 ?

庄 子 于 此挥 毫 泼 墨 , 以其 丰 富 的 想 象 力 和天 才 的神 思 ,把 看不 见 、摸 不着 的风 写得 有 动有 静 ,有起 有 落 ,摹形 摹影 ,绘 声 l e a u e a a u a n r n e t I s o e e he n w r a f i r t r nd n t r l e vio m n t ha p n d up t e a e s o 绘色 ,尤其把 稍 纵 即逝 的风 声烘 托 、刻 画得逼 真传 神 ,简 直就 是 t l e a u e r s a c ,a d i i c e sn l e o ng a go a ie ay ciiim i rt r e e r h n s n r ai gy b c mi l b ll r r r cs t t t 篇 风赋 ,充分 体现 出 自然 界 的生态 特 征 。如此 看来 ,在 庄子 笔 Zhu n o an at f e o o ia s om.Th s p p r i r i 下 ,飞禽 走 兽 、气候 特 征都 表现 出 了生 态美 ,那 么 ,作为 自然 界 a g Zi c nti s a we lh o c l g c lwi d i a e st ng y O e p o e t c l g c l p io o h ,wh c sb s d o i h i a e n The Ca e e 中 极 为 重要 的一 极 —— 人 ,其 牛存 环 境 又 是 如 何 呢 ?我 们 来 看 rf e r E c r o n u L n W i iw o r v a t e e l h e me t x u s n a d QiW u , t av e t e e l h ni tn n 《 i h g 逍遥 游 》 中的一段 描 写: t owa d o e n e o o ia o e e t rs m d r c lgcl m v m n 藐姑 射 之 山 ,有 神人 居 焉 。肌肤 若 冰 雪 ,淖 约若 处 于 ;不 K y W d :Th r fe c ri n ; u L n c l g ; 食 五谷 ,吸 风 饮 露 ; 乘 云 气 ,御 飞 龙 ,而 游 乎 四海 之 外 ;其 神 e O s r e Ca e r e Ex u so QiW u ;E o o y

《庄子》导读新课件1(逍遥游、齐物论)详解

《庄子》导读新课件1(逍遥游、齐物论)详解
这样的自由人,由于远离了功名,从而远离了危险— —“物莫之伤”。当一个人对世界无所求,世界也就不会 有人把他当敌人。当然,这样的人,也不会为世人所理解。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葫芦) 之种,我树之成,而实 五石(百二十斤)。以 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 也。剖之以为瓢,则瓠 落无所容。非不呺 (xiāo虚大状)然大也,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天之苍苍,其正色(本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基本理解 :
庄子以鲲变成鹏,并在天际飞行、落于南冥的寓言, 展示了一种由于变化而获得的自由。化—不受束缚于 已有,是自由的前提。
天之苍苍,原来并非天的本色,这是鹏在天上才能 看到的真相;而从九万里的高空俯看地面,原来在地 上那么真切的事物,竟也变得模糊一片。由此,庄子 要告诉人们的是,人所看到和听到的,并非就是真实 的。高(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所以不能执于自 我的视角。执于自我,就像尚未变成鹏的鲲,只能局 限于北冥一隅,这又何谈自由?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
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 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凭风、 乘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阻碍)者,而后 乃今将图南。
蜩(tiāo蝉) 与学鸠(斑鸠)笑 之曰:“我决起(奋 起)而飞,抢(撞) 榆枋,时则不至, 而控(投)于地而 已矣;奚以之九万 里而南为?”
适莽苍(指郊
野的苍茫草色)者, 三飡(同“餐”) 而反(同“返”), 腹犹果然;适百里 者,宿舂粮;适千 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故夫知效(胜任)一官、行比
(影响)一乡、德合一君而徵(取 信)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上 文的嘲笑大鹏的蝉与小鸟)矣。而 宋荣子犹然(笑状)笑之。且举世 而誉之而不加劝(进取),举世而 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 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 未数数然(汲汲然)也。虽然,犹 有未树也。

庄子的著作

庄子的著作

庄子的著作
著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逍遥游》是以无名,无功,无己的境界,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

以逍遥的态度行走于天地之间。

其内容是说一条鱼,名字叫鲲,借自然现象从北往南飞。

其中有很多富有哲理性的故事。

这不是三言两语说能不完的,有兴趣的可读全集,它可以给你一个不一样的人生!逍遥游的主题内容: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齐物论》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见解是抓住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具有片面性。

文章中有辩证的观点,也常常陷入形而上学观点之中。

但是,在他的论述中常常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

文中涉及很多宇宙观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养生主》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第三部分说明圣人不凝滞于事物,与世推移,以游其心,安时处顺,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
趣。

文章描写生动形象,细节刻画精细入微,寓说理于故事之中,逸趣横生,富于启发意义。

齐万物之所不齐,道通逍遥而为一——庄子《逍遥游》与《齐物论》联解

齐万物之所不齐,道通逍遥而为一——庄子《逍遥游》与《齐物论》联解

齐万物之所不齐,道通逍遥而为一——庄子《逍遥游》与《齐物论》联解吴梦翼【摘要】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大时代下,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文采,瑰丽雄奇的想象,磅礴洒脱的境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思想体系。

《逍遥游》与《齐物论》作为具有统摄作用的篇目,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其所表达的''''小大之辩''''与''''万物一齐''''的思想又显得错综复杂。

本文试图从探寻''''逍遥''''和''''齐物''''关系入手,将二者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以求管中窥豹,重新理解庄子内七篇中前两篇的哲学思想。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2页(P83-84)【关键词】逍遥游;齐物论;小大之辩;万物一齐【作者】吴梦翼【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5一、从往哲时贤的观点看《逍遥游》与《齐物论》联解之重要性(一)《逍遥游》与《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系统内部难以自圆其说的悖论前人注庄时,常认为"万物一齐"与"小大之辩"是庄学系统内部的矛盾之处,譬如对“蜩与鸯鸠笑之曰”郭象注文:“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顾有余矣。

故大小虽殊,逍遥一也。

”以及成玄英疏云:“何须时经六月,途遥九万,跋涉辛苦,南适胡为!以大笑小,夸企自息而不逍遥者,未之有也。

厖既无意于高卑,岂有情于优劣!”可见,“万物一齐”与“小大之辩”早已成为多数学者默而不宣的所谓“庄学之悖论”。

(二)以《逍遥游》和《齐物论》为代表的庄子内七篇是整一的哲学体系清代的屈复作《南华通》,对内七篇的结构有如此论述:“此七篇……所谓部如一篇,增之损之而不能,颠之倒之而不可者也。

还吾庄子逍遥游齐物论新解

还吾庄子逍遥游齐物论新解

还吾庄子逍遥游齐物论新解
《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哲学文章,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心灵自由。

这篇文章以庄子的幻境之旅为背景,表达了心灵自由的重要性。

庄子所称的逍遥游并非地理上的旅行,而是心灵的追求。

他描述了自己在梦中遨游的情景,游览了不同的地方,与各种生物对话,感受到无拘无束的快乐。

庄子通过梦境,告诉我们只有在内心自由放达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

在《逍遥游》中,庄子特别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整体,并不存在对立的关系。

庄子以鱼与鸟的对话为例,阐述了“齐物论”的理念。

他以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基础,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齐物论》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篇章。

庄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胡为乎哉”的概念,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影响。

他认为人们过多关注功名利禄,忽略了内心与道的追求。

庄子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认为只有心灵与道合一,才能真正获得内在的平静与自由。

庄子的《逍遥游》与《齐物论》给予了我们对生命和自由的新解。

通过庄子的文字,我们意识到人类内心的追求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认识到“道”的价值。

只有在心灵自由之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自在与逍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浪歌罢濯尘缨,把钓归来载月明。

一枕清风眠正稳,任他蝴蝶入梦沉。

庄子其人,曳尾涂中,大梦化蝶,在他的梦想中自由畅游,他渴望无为的人生,想要至仁无亲的感情,于是在那个人人出而求仕,追逐望达的纷扰时代,肆意一生,自甘淡薄,安贫乐道。

他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他选择了自己无欲无为的梦想,一生自在逍遥,并用自己的生命亲历升华了道家的哲学精髓,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蝴蝶羽翼般瑰丽飘渺的一页。

道教的智慧是逍遥,儒家的智慧是仁义。

佛教的智慧是因果。

我读庄子之“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我读庄子之“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

”我读庄子之“谨守而无失,是谓反其真。

读庄子,亦如流水行云,细看来,是楼外青山,山外白云,斜水绕孤村
庄子本人的思想超脱万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像和虚构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呢感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浑沌;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周梦蝶、罔两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现。

人之一生,悠悠数十载,功名利禄,爱恨情仇,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正是佛家所云“四大皆空”之境。

庄子在《养生主》篇里有这样一句话,说:“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油脂在柴火上燃烧,油脂烧完了,柴火燃尽了,但是火却可以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

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

庄子是隐士,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

他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早晨出生,中午就会消弭于阳光下的“朝菌”不知道一天是多长;
春天出生,夏天就会死去、夏天出生,秋天就会死去的“蟪蛄”不知道一年是多久;
这两种小生命在人类看来实在是太可怜了:除去早夭和特别长寿的个例,一般人活上个几十年是不成问题的;而彭祖活了八百岁。

长命百岁已然是常人难以企及,何况是八百岁!
楚国的南部有一种叫做“冥灵”的大树(一说是神龟),它以五百年为一春,以五百年为一秋。

八百岁的彭祖与之相比就显得有些可怜了;
上古的大椿树则是以八千岁为一春、八千岁为一秋的。

彭祖与之相比,就像“朝菌”与人类比寿命一样;
生物都是有生必有死的,无论是方生方死的“朝菌”,还是寿命长的超出人类想象的上古的大椿树,都一样。

都只是一个时间上的线段而已;
生物如此,没有生命的物体也是如此:有出现必然就有消亡——据说地球已经存在了数十亿
年了,再过几十亿年地球就不复存在了;
但“道”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

因此,无论是方死方生的“朝菌”还是寿命长达数十万、数百万年的大椿树抑或是存在了数十亿乃至于一百多亿年的地球、太阳、银河系,甚或是整个宇宙一切一切的出现与消失对于“道”而言都一样,都只是一个瞬间而已。

“道”是永恒存在的。

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

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

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

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

庄子是圣人,他的文章里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逍遥,而真正的逍遥就是无待,内心没有了等待,绝对意义上的快乐境界
用一句话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饱腹”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运用波澜诡谲的想象力,采用“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创作手法,将自身领悟的道家精髓融入到故事之中。

卮言既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语言;重言为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寓言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语言故事的创作而独出心裁,着意为之。

《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晦涩,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

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到处道家观点。

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入世的行为表示不屑;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得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卮言为曼衍”,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

这里将其提出,庄子
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

孔子在庄子一书中出现多次并形象多变。

第一重形象是违背大道,虚伪的仁义道德,并屡遭抨击的孔子;其二是自愧不如得道者,谦虚好学,由儒而道的孔子;第三是种是衬托出得道之人过人之处的陪衬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